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藥物不良反應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英文名稱:Adverse Drug Reactions Journal
主管單位:北京市衛生局
主辦單位:首都醫院大學宣武醫院;北京地壇醫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8-5734
國內刊號:11-4015/R
郵發代號:2-420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9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1過敏反應
抗生素引起的過敏反應最為常見[5],主要原因是藥品中可能存在的雜質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產物在體內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個體差異。發生過敏反應的患者多有變態反應性疾病,少數為特異高敏體質。
1.1過敏性休克此類反應屬Ⅰ型變態反應,所有的給藥途徑均可引起。如:青霉素類、氨基糖苷類、頭孢菌素類等可引起此類反應,頭孢菌素類與青霉素類之間還可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因此,在使用此類藥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試。
1.2溶血性貧血屬于Ⅱ型變態反應,其表現為各種血細胞減少。如:頭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減少,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可引起溶血性貧血。
1.3血清病、藥物熱屬于Ⅲ型變態反應,癥狀為給藥第7~14天出現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關節痛伴關節周圍水腫及發熱、胃腸道黏膜潰瘍和腸局部壞死。如: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林可霉素和鏈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應。頭孢菌素類、氯霉素等抗菌藥物還可引起藥物熱。
1.4過敏反應這是一類屬于Ⅳ型變態反應的過敏反應。如:經常接觸鏈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個月內發生。
1.5未分型的過敏反應有皮疹(常見為蕁麻疹)[6]、血管神經性水腫、日光性皮炎、紅皮病、固定性紅斑、多形性滲出性紅斑、重癥大皰型紅斑、中毒性表皮壞死松解癥,多見于青霉素類、四環素類、鏈霉素、林可霉素等;內臟病變,包括急慢性間質性肺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肝炎、彌漫性過敏性腎炎,常見于青霉素類、鏈霉素等。復方新諾明還可引起嚴重的剝脫性皮炎。
2毒性反應
抗生素藥物的毒性反應是藥物對人體各器官或組織的直接損害,造成機體生理及生化機能的病理變化,通常與給藥劑量及持續時間相關。
2.1對神經系統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芐西林等可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出現癲癇樣發作。青霉素和四環素可引起精神障礙。氨基糖苷類、萬古霉素、多粘菌素類和四環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經的毒性。鏈霉素、多粘霉素類、氯霉素、利福平、紅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調節適應功能障礙,發生視神經炎甚至視神經萎縮。
新的大環內酯類藥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統不良反應。另有報道,大環內酯類藥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減少突觸前乙酰膽堿釋放或加強了突觸后受體抑制作用,可誘導肌無力危象。
2.2腎臟毒性許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腎臟的損害,如: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類、萬古霉素。氨基糖苷類的最主要不良反應是耳腎毒性。在腎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頭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長,應引起臨床醫生用藥時的高度重視。
2.3肝臟毒性[7]如:兩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劑量四環素可引起浸潤性重癥肝炎,大環內酯類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膽汁淤滯性肝炎,頭孢菌素中的頭孢噻吩和頭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芐西林、氨芐西林等偶可引起轉氨酶升高,鏈霉素、四環素和兩性霉素B可引起肝細胞型黃疸。
2.4對血液系統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和中毒性粒細胞缺乏癥,大劑量使用青霉素時偶可致凝血機制異常,第3代頭孢菌素類如頭孢哌酮、羥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響腸道菌群正常合成維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應。
2.5免疫系統的毒性如:兩性霉素B、頭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環素[6]。對機體免疫系統和機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腸道毒性胃腸道的不良反應較常見??梢鹞改c道反應的藥物如:口服四環素類、青霉素類等,其中大環內酯類、氯霉素類等藥物即使注射給藥,也可引起胃腸道反應。
2.7心臟毒性大劑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鏈霉素可引起心臟毒性作用,兩性霉素B對心肌有損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見致心律失常。
3特異性反應
特異性反應是少數患者使用藥物后發生與藥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應。其反應與患者的遺傳性酶系統的缺乏有關。氯霉素和兩性霉素B進入體內后,可經紅細胞膜進入紅細胞,使血紅蛋白轉變為變性血紅蛋白,對于該酶系統正常者,使用上述藥物時無影響;但對于具有遺傳性變性血紅蛋白血癥者,機體對上述藥物的敏感性增強,即使使用小劑量藥物,也可導致變性血紅蛋白癥。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許多細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們的存在,使機體微生態系統在相互制約下保持平衡狀態。當大劑量或長期使用抗菌藥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殺死,不敏感菌和耐藥菌增殖成為優勢菌,外來菌也可乘機侵入,當這類菌為致病菌時,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見二重感染的臨床癥狀有消化道感染、腸炎、肺炎、尿路感染和敗血癥。
5抗菌藥物與其他藥物合用時可引發或加重不良反應[8]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多數情況下是需要聯合用藥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腫瘤等)合并感染,手術預防用藥,嚴重感染時,伴器官反應癥狀,需要對癥治療等。由于藥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發或加重抗菌藥物的不良反應。5.1與心血管藥物合用紅霉素和四環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謝,合用時可引起后者血藥濃度明顯升高,發生地高辛中毒。
5.2與抗凝藥合用頭孢菌素類、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藥在肝臟的代謝,使后者半衰期延長,作用增強,凝血時間延長。紅霉素可使華法林作用增強,凝血時間延長。四環素類可影響腸道菌群合成維生素K,從而增強抗凝藥的作用。
5.3與茶堿類藥物合用大環內酯類藥物也可以抑制肝細胞色素P450酶系統,使茶堿血藥濃度增加。紅霉素與茶堿合用時,茶堿血藥濃度可增加約40%,而茶堿可影響紅霉素的吸收,使紅霉素的峰濃度降低。
5.4與降糖藥合用氯霉素與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時,可抑制后者的代謝,使其半衰期延長,血藥濃度增加,作用增強,可導致急性低血糖。
5.5與利尿劑合用氨基糖苷類藥物慶大霉素與呋喃苯胺酸類合用時,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報道。頭孢噻啶與呋噻米合用時可增加腎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時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環孢菌素與甘露醇合用時,可引起嚴重的腎壞死性改變,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腎的功能可得到恢復。
5.6與其他藥物合用紅霉素、四環素與制酸劑合用時,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環內酯類紅霉素與卡馬西平合用時,可引起卡馬西平中毒癥狀。
綜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視患者用藥過程中的臨床監護對于臨床醫生安全用藥,保證患者生命健康,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有重要的意義。
正確診斷分清是否為細菌感染,如利用標本的培養判斷認為是細菌感染,才是應用抗菌藥物的適應證。熟悉抗生素的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特點,掌握藥物的臨床藥理作用、抗菌譜、適應證、禁忌證、不良反應以及制劑、劑量、給藥途徑與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藥過敏史,使用藥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應發生。在醫、護、藥三方加強ADR監測[9~11]。
同時對藥物監測、臨床血液及生化指標檢驗監測、護理監護等[12]。特別是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藥物進行血藥濃度監測的同時也應監測腎功能和聽力;合并用藥時對受影響藥物的血藥濃度進行監測,如紅霉素或四環素與地高辛合用時,對地高辛藥物濃度進行監測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劑與氯霉素、四環素、紅霉素合用時,應監測患者的凝血時間,或避免合用;必須合用時,須調整口服抗凝劑的劑量。
護理人員與患者接觸較多,認真細致的護理工作,特別是對兒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護理,是對藥物不良反應及時發現和處理的重要環節。對護理人員進行臨床藥理知識的培訓,增加他們這方面的知識,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報告和處理。
一旦發現不良反應應采取果斷措施,如停藥或換藥。若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采取搶救措施。這些做法對抗生素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補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關鍵詞]藥物中毒;不良反應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13-0234-0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已然形成了相對完善的醫療醫藥體系,我國也成為世界醫藥大國。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和對醫藥事業需求的不斷增長,醫藥事業一直保持著極快地發展速度,與此同時我國當下的醫藥水平是值得贊揚的,也是社會各界共同肯定的,但是“金無足赤”,醫藥行業還存在一些詬病,這也是誰都不可否認的。藥物中毒事件時有發生,輕則住院洗胃,重則導致死亡;藥物不良反應更是發生地頻繁,頭暈、嘔吐、嗜睡、厭食、失眠、四肢酸痛等,癥狀很多,同時也因人而異。
1.什么是藥物中毒與不良反應
藥物中毒是指用藥劑量超過標準用量時而引起的中毒,誤服相克的藥物以及不明藥物濫用引起的藥物中毒。相對常見的藥物中毒有西藥中毒、中藥中毒和農藥中毒。
藥品不良反應是指驗證合格的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任何不利于人體的不良反應(包括偶然事件),該事件與藥物治療本身無須有直接關系。藥物不良反應包括藥劑相關不良反應、藥劑不相關不良反應、停藥或藥劑減少不良反應。
2.藥物中毒分類
2.1 西藥中毒
顧名思義,西藥中毒就是由西藥藥物的過量使用、誤用、濫用引起的藥物中毒。在此處引入一個西藥藥物中毒的例子。撲熱息痛是大家常用的非抗炎解熱鎮痛藥,功效與常見阿司匹林有相似之處,主要應用于流行性感冒、牙齦腫痛等癥狀。撲熱息痛這種藥物在一次性同時攝入30片時就可以置人死亡。撲熱息痛的中毒原理是撲熱息痛服用后,對人體的肝細胞具有相當大的毒性傷害,可直接引起人體肝細胞大量壞死。如果在服用撲熱息痛期間飲酒就相當的危險,即使在服藥量不多時,酒誘導細胞色素P-4502E1含量升高,從而加快NAPQI的生成,短時間內就可引起人體中毒,很快就導致人體機能喪失。因此,服感冒藥應按正常劑量服用,不得為了快速達到治療效果而加大劑量,于此同時要注意服用感冒藥時切忌飲酒。
2.2 中藥中毒
中藥中毒指的是由于中藥的誤用、濫用、過量使用造成的藥物中毒?,F在中藥基本以中藥注射劑為主,中藥注射劑是指從我國中藥材中提取的有效物質制成的可以注入人體內的滅菌溶液或乳狀液,以及供臨床使用前配成溶液的無菌粉末或濃溶液,中藥注射劑是我國20世紀后期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藥用中藥新形式。隨著很多的中藥注射劑種類向臨床推廣,藥用中藥的安全性問題逐漸引起了醫藥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密切關注。中藥注射劑在發揮巨大醫療作用的同時,中藥注射劑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待解決。筆者在檢索相關文獻并建設數據庫的基礎上,對我國年度期刊文獻報道的中藥注射劑中毒事件進行整理統計,例如魚腥草、雙黃連、刺五加、清開靈等中藥注射劑引發的嚴重中毒,這些看起來有很大臨床實際用途的藥用中藥也會對人體造成極大危害。
2.3 農藥中毒
農藥中毒是指接觸、誤服引起的急性中毒。農藥中毒的癥狀頭暈、全身不適、呼吸障礙、肺積水、休克、腦水腫、痙攣等。例如殺蟲劑的中毒事件,配制殺蟲劑時,接觸到高濃度的殺蟲劑,或是噴射殺蟲劑時吸入,或是誤引用殺蟲劑。又如農藥的直接飲用,這是急性又極端的農藥中毒事件,發現不及時導致死亡,發現及時,洗胃住院治療也不能完全清除農藥在體內的殘存。
3.不良反應分類
3.1 A型藥物的不良反應(Type A adverse drug reactions)
該類不良反應也被稱為劑量相關的不良反應(dose-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此類不良反應為藥物藥理作用增強所致,常常和藥用劑量有關,可以實現預測。在藥物不良反應中,副作用、毒性反應、過度效應、首劑效應、繼發反應等均屬A型不良反應等,A類不良反應的特點:發生率高,死亡率低。例目前應用于臨床治療的有氧氟沙星、諾氟沙星、環丙沙星、洛美沙星,隨著該類藥在臨床上推廣性應用,近年來其藥品不良反應也日趨增多。其以抗菌活性強、抗菌譜廣、口服吸收好、組織分布廣、生物利用度高、血漿半衰期長、使用方便、與其他抗菌藥物之間交叉耐藥現象較少等特點,在臨床廣泛用于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該類藥物的不良反應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消化道感染、婦科感染等。
3.2 B型藥物的不良反應(Type B adverse drug reactions)
這類藥物不良反應又稱劑量不相關的不良反應(Type B adverse drug reactions),它是一種與常規藥理作用無關的異常性反應,發生率低占藥物不良反應的20%到25%而死亡率高。它的特點是藥物的量與不良反應強度相關、發生率低而死亡率高。例如氟烷引致的惡性高熱,青霉素引起的過敏性休克。
3.3 E類藥物不良反應(撤藥反應)
此類藥物不良反應是一種生理依賴的表現,僅發生在停藥或劑量減少時,再次用藥癥狀就會有所改善。它的特點是非特異性(指藥物)、用藥與反應發生沒有明確的時間聯系、潛伏期很長、如妊期用子代女嬰到青春期后患陰道腺癌、如某些基因突變導致癌,畸胎的形成。常見的撤藥反應的醫藥有阿片類、苯二氮卓類、二環類抗抑郁藥、b-受體阻滯劑、可樂定、尼古丁等。
4.結語:此文總結了藥物中毒的類型、中毒癥狀以及實際例子,藥物不良反應的分類、不良反應癥狀以及臨床實例。面對如此嚴峻的藥物中毒和不良反應現狀,要求臨床醫生和藥師充分認識患者的病情、不良反應發生的年齡段、性別以及臨床實際表現,這樣更有效地對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進行的預防和治療,盡量減低不良反應和中毒的發生率。因此,在出現不良反應時要停藥,避免發生嚴重不良結果,確保人民用藥安全、高效,與此同時,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藥物不良反應;心血管系統用藥;報告分析
ADRreports analysis of 56 cases
QIU Xue-bing.Department of Pharmacy,Huiya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GuangDong 516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and general patter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ccurred in our hospital.Methods By a retrospective study,56 ADR cases reports collected in the hospital in 2008~2009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in respect of patients,age and sex,route of administration,category of the drugs,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the ADR.Results The ADR were more likely caused via intravenous dip(51 cases,91.07%);ADR was caused by cardiovascular drugs(24 cases,42.86%),secondly by antiinfection drugs and then drugs for infusing energy.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jecting liquids were the major of cardiovascular drugs which result in ADR(15 cases,26.79%).The main presentation of the ADRwas damage of skin and its appendages such as erythra and pruritus etc.Besides,ADR causes the damage to digestive system and immanity system.Conclusion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standard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of using drugs,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monitoring ADR and perfecting the regulation of analyzing related reports.
【Key words】
Adverse drug reaction;Cardiovascular drugs;Reports and analysis
開展藥物不良反應(ADR)監測工作,一方面可以保障用藥安全,避免ADR的發生;另一方面又可以促進合理用藥,提高臨床用藥水平。本文對我院2008~2009年發生的56例ADR進行歸類統計和分析,旨在發現和研究其發生的特點和規律,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更安全、更科學的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資料來源于我院門、急診和住院部2008~2009年上報的56份ADR報告。
1.2 統計方法 依照ADR報告表,分別對發生ADR人群的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物種類、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等方面進行頻數分析。
2 結果
2.1 ADR患者的年齡與性別分布 56例ADR中,男25例(占44.64%),女31例(占55.36%),男女之比為1:1.2,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齡為6~87歲。發生ADR患者的年齡與性別分布見表1。
表1
發生ADR患者的年齡與性別分布
年齡(歲)病例數(例)
男女合計構成比(%)
18~6014183257.14
>6010122239.29
合計253156100.00
2.2 引發ADR的給藥途徑分布 靜脈滴注給藥方式引發的ADR最多,有51例(91.07%)。引發ADR的給藥途徑分布見表2。
表2
引發ADR的給藥途徑分布
項目
給藥途徑
靜脈滴注口服靜脈推注肌肉注射外用
病例數(例)511211
構成比(%)91.071.793.571.791.79
2.3 藥物種類分布 56例ADR中,涉及藥物18個品種,其中心血管系統用藥引發ADR最多,為24例(42.86%),其次為抗感染藥物與能量、輸液類藥。引發ADR的藥物種類及構成比見表3。
表3
引發ADR的藥物種類及構成比
藥物種類病例數構成比(%)涉及藥物種類構成比(%)
心血管系統用藥2442.861344.83
其中中藥注射液916.07517.24
抗感染藥1017.86413.79
能量、輸液類藥712.5026.90
神經系統用藥35.3626.90
消化系統用藥11.7913.45
解熱鎮痛抗炎藥11.7913.45
激素類藥11.7913.45
合計5610029100
2.4 ADR所涉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在56例報告中,ADR累及最多的器官或系統是皮膚及其附件,占44.64%,臨床表現為瘙癢、皮疹、斑丘疹、藥疹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統,占34.82%,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等;累及免疫系統的占7.14%,臨床表現為發熱、寒戰。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見表4。
表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
器官或系統病例數構成比(%)主要臨床表現
皮膚及其附件2544.64瘙癢、皮疹、斑丘疹、藥疹、蕁麻疹、紅腫
消化系統1933.93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腹脹
免疫系統47.14發熱、寒戰
心血管系統35.36胸悶、心慌、心悸、血壓下降
神經系統23.57頭暈、失眠、煩躁
呼吸系統11.79呼吸困難、咳嗽、氣喘
泌尿系統11.79血尿、少尿、無尿
其他11.79肌肉酸痛、關節痛
合計56100
3 討論
3.1 性別因素 本次調查的56例ADR報告中,女31例(55.36%),男25例(44.64%),這可能與女性腸道對有害刺激的反應比男性敏感有關[1]。
3.2 年齡因素 不同年齡段的患者血漿蛋白與藥物結合能力、藥物代謝速度及腎排泄速度不同,致使發生ADR的概率、嚴重程度及結果均不盡相同。由表1可知,ADR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組人群,以18~60歲患者ADR的發生率最高(32例,占57.14%),這主要與我院就診人群年齡分布有關。其次是60歲以上老年患者發生ADR數占總數39.29%,遠遠超過了同年齡段人口構成比。這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加,心、肝、腎等器官功能減退,易造成藥物在體內的蓄積,且多數老年人患有數種慢性疾病,合并用藥增多,使老年人發生ADR機率高于其他年齡段。因此,對于老年患者,尤其合并用藥者,應特別重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對老年人的用藥監測將成為ADR重點,應盡可能做到個體化給藥。
3.3 用藥途徑因素 靜脈給藥相對于其他給藥方式更易引發ADR[2],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都可能引發ADR。這就提醒醫師在為患者用藥時多首選口服給藥。要充分考慮患者年齡、體質、用藥史。另在靜脈給藥前注意詢問過敏史,盡量避免聯合用藥,注意控制滴注速度。表2顯示,56例ADR報告中,有51例為靜脈滴注用藥引起,其是ADR發生的主要途徑。除了藥物的內在因素外,還與藥物配伍、藥物濃度、藥液放置時間、滴注速度、人員操作、工作臺的凈化度等密切相關。提示臨床必須注意確保正確的靜脈藥物配制及各種操作,盡量減少靜脈給藥方式,嚴格掌握應用指征。目前,濫用注射劑已成為繼濫用抗生素的又一個嚴重危害健康的因素,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注射劑人均用藥次數作為評定合理用藥的重要標準之一[3]。同時,口服、外用等其他非靜脈給藥方式引起的ADR報告例數雖少,但也不可忽視,這只不過是由于患者對ADR的認識不夠,在家使用藥物即使發生ADR也沒有報告而造成漏報而已。
3.4 藥物種類因素 調查中發現,由中藥注射劑引起的ADR共9例,占總例數的16.07%,這與其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有關[4]。中藥注射劑ADR的高發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中藥注射劑中所含有效成分復雜,人們對其有效成分的藥理、毒理、療效等方面的機制至今尚未完全闡明。在缺乏科學、有效的內在質量控制方法下極易引發ADR;中藥注射劑多為復方制劑,其中的抗原、半抗原可引起過敏反應。如雙黃連注射劑和清開靈注射劑的主要成分綠原酸和黃芩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卻也有致敏原樣作用;中藥注射劑中的微粒對人體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微粒在體內無法正常代謝,可引發靜脈炎、過敏反應、熱原反應等,其臨床表現以過敏性休克為主[5]。另外,藥物配伍應用可改變溶劑性質,使藥物的溶解性改變而引入微粒,臨床應用中應避免其與西藥注射劑的配伍。由此可見,中藥注射劑雜質、微粒含量、溶解性及穩定性等對ADR的發生均有直接影響。
3.5 臟器因素 從表4中ADR的臨床表現來看,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的發生頻率最高,占ADR構成比的44.64%,與國內文獻報道[2,3]的排序基本相似。其次分別為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這與臨床易于發現和診斷有關。盡管皮膚過敏反應發生率較高,但是病情較輕,一般予以停藥或者給予抗組胺藥等藥物后癥狀即消失。引起嚴重ADR的臨床癥狀主要為全身重癥皮疹、昏迷、高熱等。故用藥前應充分了解患者既往用藥史,并在用藥過程中多巡視觀察。
目前,我院的ADR報告主要來自住院病房,門急診報告量較少。在收集的ADR病例報告中,臨床易于觀察的(如皮膚損害、胃腸反應及發熱等)及患者短時間內反應較為明顯、強烈的ADR,上報數量較多。而那些不易觀察到的反應(如隱蔽、潛在以及慢性的ADR)漏報較高。總之,要加大不良反應報告的宣傳力度,增強醫務人員和患者對ADR危害性的認識,以提高合理用藥意識及患者的ADR報告意識,同時加強藥學服務和生化項目的檢測,及時發現隱蔽、潛在的ADR,盡力減輕ADR的程度,促進ADR監測工作的全面展開,確保安全、有效、合理用藥。
參考文獻
[1] 楊君,黃仲義.我院184例藥物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中國藥房,2005,16(6):455.
[2] 林建華,郭濤.1200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分析.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4,6(6):415.
[3] 蔣宇利,馮琳,歐寧.2003年我院404例藥物不良反應報告.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4,13(6):303.
關鍵詞:藥物不良反應;合理用藥
藥物不良反應在藥理學中,指某種藥物導致的軀體及心理副反應、毒性反應、變態反應等非治療所需的反應。在物質使用中,包括用藥所致的不愉快的心理及軀體反應。為了全面了解我院藥物不良反應(ADR)發生情況,對我院2013年1月~12月的200例藥品不良反應案例進行統計分析,為醫院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依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12月我院藥物不良反應報表共計200份,年齡1~90歲。藥物不良反應在性別和年齡上,女性患者較多,占59%;年齡以40~50歲為最多。
1.2方法 取自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上報的ADR200例報告。按照患者年齡、性別、不良反應程度、引起不良反應藥品種類、劑型、ADR類型及臨床表現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 ADR程度分級 我院200例藥物不良反應中(新型嚴重的,新型一般的,嚴重的,一般的),嚴重的不良反應10例(5%),相對而言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的,仍是以一般不良反應為主。1例為新的嚴重不良反應,20例為新的一般不良反應,10例為嚴重不良反應,170例為一般不良反應,經過治療后28例治愈,172例好轉。
2.2引起ADR的藥物劑型 引起ADR的藥物劑型中,注射劑(片劑,膠囊劑,顆粒劑,栓劑,丸劑,洗劑)合計200,注射劑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占的比率最大,為80%。
2.3引起ADR的藥物種類及主要藥物情況 200例的ADR報告中,涉及12大類藥物種類(抗微生物藥,中藥注射液,消化系統,腫瘤系統,內分泌系統,營養類藥物,心血管藥物,呼吸系統,血液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神經系統),主要藥物有加替沙星注射液,左氧氟沙星,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注射用炎琥寧,頭孢呋辛鈉注射液,依替米星,五水頭孢唑林鈉,鹿瓜多肽注射液,頭孢哌酮舒巴坦,注射用香菇多糖,頭孢米諾鈉,頭孢替安注射液,頭孢硫脒,環丙沙星,頭孢西丁鈉注射液,頭孢哌酮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注射液,柴胡注射液,三七總皂苷,慶大霉素,奧硝唑,血栓通注射液,頭孢曲松注射液,青霉素G鈉注射液,鹽酸丁咯地爾氯化鈉注射液,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丹參酮IIA磺酸鈉注射液,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氨甲環酸注射液。其中抗菌藥最多,占總報告的56.2%,其次是消化系統用藥和中藥注射劑,其中抗微生物藥所引起的不良反應最多,達到60%。
2.4 ADR涉及的器官系統及臨床表現 不良反應涉及的系統較多,皮膚及其附件損害表現紅斑疹,四肢顏面發紅,皮疹,瘙癢,蕁麻疹,潮紅等,占到30%;全身性損害為過敏樣反應,寒戰,發熱,過敏性休克,痙攣等,占到15%;消化系統損害為肝功能異常,便秘,腹瀉,惡心,嘔吐,腹痛等,占到15%;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損害為抑郁,頭痛,頭暈,眩暈,局部麻木,失眠,耳鳴,耳聾等,占到15%;循環系統損害為脈管炎,低血壓,血管神經性水腫等,占到8%;用藥部位損害為用藥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皮疹,靜脈炎,占到7%;呼吸系統損害為支氣管炎,咳嗽,呼吸困難;其他損害為口干,眼瞼炎,腰背痛;生殖系統損害為陰道出血,前列腺增生等;口腔系統損害為口唇瘙癢。ADR的臨床表現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為主,其次為全身損害,消化系統損害,中樞及外周神經系統損害等共占60%,其余占10%。
3討論
幾乎所有的藥物都可引起不良反應,只是反應的程度和發生率不同。藥物不良反應有時也可引起藥源性疾病,除少數人自服藥物外,藥物不良反應主要由醫生給藥所引起,所以有些藥源性疾病也屬醫源性疾病。雖然有些藥物不良反應較難避免,但相當一部分是由于臨床用藥不合理所致。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藥物種類繁多,用藥途徑不同,體質又因人而異。因此,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也是復雜的。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ADR的發生人群中,以女性居多。造成男女患者的ADR發生率出現差異的原因,除與藥物自身的群體選擇性有關以外,與男女生理特點的差異等也有著密切的關系[1]。在本次研究中,對不同年齡段的ADR進行的對比結果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良反應的發生率逐漸增高。該結果提示我們,老年人因胃腸道功能減弱、肝腎等代謝器官功能的衰退,使之成為藥物ADR的高發人群,對該類患者更應注重個體化、劑量精確化治療。因此,在臨床中,除需對癥用藥以外,患者自身的年齡、性別以及其它生理特點等均需作為用藥參考。對引起ADR的劑型分布進行的考察結果顯示,200例患者使用的劑型中,注射劑160例,占80%。該結果表明,注射劑是導致臨床不良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劑型。造成該種結果的原因,主要為注射劑的工藝、自身質量問題等[2]。此外,由于注射劑的入血速度較快,血液中藥物濃度較高,劑量不耐受或高濃度刺激、用藥途徑不合理等也是造成不良反應的重要原因。對藥物品種進行的分析結果顯示,引起ADR的藥物品種以抗生素和中藥注射劑為主,其原因考慮與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控制不理想、熱源的存在以及抗生素使用過程中抗生素的過敏預防措施缺失所致。我院自2013年以來,針對上述ADR發生的原因采取一系列預防措施,臨床藥物不良反應有一定的下降,但因當前臨床所用藥物種類繁雜,質量參差不齊,對ADR的臨床監控依然需要廣大醫護人員的重視,通過本次研究,也為醫護人員臨床合理用藥方面提供一些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