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黨的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任務中提出“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新要求,同時還提出了“城鄉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保定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多種多樣的文化資源,尤其是農村傳統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所以,加快推進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探索適合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健康、高速發展的路徑,對推動保定市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以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全面小康社會建設都具有積極作用。
1發展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對于農民增收的意義
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不僅豐富多彩,而且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具有產業鏈長、輻射面廣、農民參與性強等特點,因此,依托保定市農村本土的悠久歷史文化或自然文化資源的優勢,發展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在保定市的農村地區,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農民的生活水平還十分單調和貧乏,這嚴重制約了河北省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通過發展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有利于推動三大產業的聯動發展,必然促進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規?;瑤邮乘?、農副產品加工、運輸業以及文化等相關產業的聯合發展,進而拓寬農業產業鏈,增加農業除生產性收入之外的產出,提高農民多種經營的經濟效益,保障農民收入的可持續性,開辟農民增收更廣闊的空間。
2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阻礙農民增收的發展現狀剖析
目前,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步伐還還比較緩慢,與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相比更為落后。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總體發展水平仍然比較落后。保定市作為文化資源大市,經濟社會的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文化產業也正在成為保定市農村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保定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即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以個體經營為主,不僅文化企業少,規模小,市場化程度不高,而且科技化程度還較低,總體發展水平緩慢,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特別是一些貧困偏遠山區,由于經濟發展滯后,信息不暢,文化生活貧乏甚至缺失。所以,從整個保定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來看,文化產業發展程度還比較低,總體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第二,政策引導與保障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從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來看,相關的保障機制、扶持政策需要進一步健全,如政府關于扶持農村文化產業的優惠政策、市場準入政策、投融資政策、減免稅政策等還需要進一步健全。此外,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因此需要相關部門的政策指導才能夠健康發展,引導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保定市農村文化市場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如農村文化市場化程度低、發展規模小、管理水平落后等等問題依然存在。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要想取得健康、長足的發展,應該走一條適合保定市農村實際,農民積極參與、符合農切身利益和農村發展特色的道路。三,從事農村文化建設的高層次人才稀缺從保定市農村文化建設的人才儲備來看,市場對人才需求遠遠大于人才的供給。在農村從事文化產業建設,對于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既懂經營,又懂管理,同時還要熱愛文化事業的復合型人才。但是,就廣大農村地區來看,一方面,缺乏專業的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很多農村地區,基本都是兼職,在文化產業建設上,既缺少專業能力又缺乏責任感。另一方面,專業人才文化層次較低,創新能力不足。農村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在文化產品的開發上多在模仿別人,缺乏創新能力,致使產品的文化含量較低,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
3發展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徑
第一,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新模式,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物質生活的富足,農民群眾對于文化生活也也有了新的標準和更高的要求,必須使農村文化建設模式符合創新的要求,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廣大農民更好地加入到文化產業建設中來。保定市的民間文化資源豐富多樣,這些資源都是農村文化生活開展的關鍵因素,例如清苑哈哈腔、高洛古樂、徐水獅子舞等文化形式在農村都有廣闊的市場,并且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但是卻很難以高端精品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的視線;因此可以將文化產業建設和文化遺產傳承有效結合,同時還有白洋淀、易水湖、狼牙山等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景區,可以促進經濟和文化的有機結合,因地制宜的建設農家樂、旅游基地等,以此推動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增加農業致富的路徑,提高農民的非生產性收入。第二,政府部門加強政策引導和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大力扶持農村文化產業,促進農民增加收入。文化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需要相關政策的支持引導和配套措施的健全,我們需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激活農村文化產業的經營機制,發展創新經營模式,提供農村文化產業準入市場的有效途徑。二是健全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投資、融資體系。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的投融資問題想要得到徹底解決,必須使保定市農村文化產業的投融資機制更加健全,建立一個適合保定市農村發展的投融資體系。政府的行政手段必須要起到主導性的作用,農民自籌資金和金融機構信貸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形式,中介機構要確實起到橋梁的作用,民營資本等形式是重要的補充內容。三是全方位降低文化產業進入市場的門檻。通過拓寬投資領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投資管理規范化的原則,制定實施更加科學、更加合理的農村文化產業民營化戰略。第三,加強農村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目前保定市廣大農村地區高層次的文化產業人才可謂少之又少,因此,我們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首先,要加強對從事農村文化產業建設人員的培訓與管理,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管理水平,重點培養一批農村文化產業領軍人,充分發揮其生力軍的作用。其次,引進大批既熟悉文化市場的運作規律,又懂得企業管理與經營的高層次人才。再次,大力開展農村文化建設。文化產業建設者不僅包括高層次的管理人才,還需要廣大的農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每一位參與其中的工作者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對于文化建設的效率和質量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還要利用不同的方式加快農村文化教育建設的程度,通過文化熏陶使農民群眾受到感染,引領農民群眾參與貢獻文化事業,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保定市要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通過繁榮發展農村經濟做強做到農村文化產業、增加農民收入,真正實現文化富民的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泉湖二月八;文化產業;經濟發展
文化,不僅是一座城市不滅的印記,更作為一種軟實力,在日益激烈的區域競爭中凸顯重要作用。在我國,習慣上總是把“縣”與農村和農業聯系在一起,離開了農村和農業就不稱其為“縣”。嚴格的說,農村文化產業又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農村居民為主要目標消費群的文化產業;第二類是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消費群的文化產業。在本文的論述中,農村文化產業就是指第二類———以農村文化為主要依托、在農村發展的、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消費群的文化產業,因為第二類農村文化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和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2017年,衡南縣縣委、縣政府以“聚合優勢、創新升級、挺進十強”為主線,以補齊工業經濟、農業產業化、現代服務業、城鎮化、發展環境五大短板為抓手,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全縣經濟在新常態下保持“穩中有進”。從總體上看,文化產業程度仍然偏低,基于此,衡南縣把文化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統籌謀劃文化產業發展,采取制度先行、品牌打造、項目帶動等有效舉措,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激活文化產業發展內生動力。而作為神龍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衡南縣泉湖鎮則依靠“泉湖二月八”這個衡陽農耕文化源,帶動當地經濟迅猛發展。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泉湖二月八”歷經風雨,洗盡六百年歷史塵埃,重新煥發了奪目光彩,成為對外宣傳的新名片。
一、資源挖掘,打造品牌
“泉湖二月八”地方文化特色鮮明,經過六百多年的不斷演繹,現已發展為集農耕、商貿、科技和傳統民俗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品牌。挖掘其資源,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商貿特點。“泉湖二月八”以農耕物資交易為主,明朝時期,泉湖二月八農耕貿易集市主要產業支柱有茶、鹽、瓷器和絲綢棉布。民國以后,泉湖二月八遺留傳承下來的主要經濟支柱有四大農貿集市:竹木器市、牛市、種苗市、草藥市。交易108樣農具的“竹木器市”位列首位。盡管在工業化自動化發展的今天,已經不需要這些手工化的農具,但泉湖二月八市場依然有賣;牛市位居第二,牛是農耕文化的標志性符號,牛的耕作可以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以致五谷豐登。過去的牛市不僅賣牛,還有騾、驢等牲畜交易。隨著科技的進步,機械化的鐵牛、插秧機、播種機、收割機、打谷機等已成為農機具交易的“新寵”;位居第三的是種苗市,品種繁多,涵蓋五谷種子、林木種子、藥材種子、百色花卉、各種園林綠化苗木及盆栽剪藝等;第四位是草藥市,基本都來自云貴川少數民族地區,也有本土衡山草藥、常寧草藥、樟樹腳草藥和安仁草藥等藥號。一年一度的商貿集市,吸引了當地及周邊鄉鎮和常寧、祁東、邵陽、廣東、廣西、江西、福建等地群眾和客商,上世紀末流動人口突破20萬,交易額突破千萬。從2011年樹立品牌意識以來,交易額更是節節高升,以2014年趕二月八的統計為例,商貿人口達20萬,交易額超過6千萬。二是民俗特色。四大民間習俗:拜廟、唱戲、走親相親、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壽佛廟會,本地干旱無雨,得到壽佛爺救助,因此每年的二月八燒香感恩壽佛爺之后,還要舉行求雨的儀式,祈禱壽佛爺再次顯靈,年年顯靈,普降恩澤。泉湖二月八的祭祀儀式是借助一出戲的表演,由演員與觀眾共同完成,這出戲叫《滿江紅》。求神的“苦戲”演完之后,便是娛人的“樂戲”登場了,壓臺戲總歸是《蓮花落》,藝人大多唱的是《十二月古人》。古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是通過廟會宣傳弘揚,而現在的“泉湖二月八”,每年則由衡南縣委、縣政府組織縣宣傳部、縣農業局、縣文化館等多個部門搭臺,給七里八鄉的鄉親們獻上了一出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ü膽颉O鼓、皮影等戲曲曲藝表演類節目輪番上演,新時代賦予的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在一首首作品中流淌,讓人們感受到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泉湖的春節拜年習俗也很特別。泉湖本地人以及他們在全州、郴州結的老親,都會在二月八趕來拜年。走親在二八,相親娶親談戀愛也在二八。如今隨著通訊時代的高速進步,微信、QQ和各種聊天軟件的發展,已經再也看不到泉湖老街的館子里那雙雙對對坐著前來交定情信物的年輕男女,只有那一聲聲青春的呼喚,還在洋溢著季節的喜悅。泉湖自古為歇馬充饑帶糧的官鎮驛站,小吃品種豐富多樣,麻園、包點、油圈、燒餅、糄粑、麻花、米豆腐、豆腐、鮮藕、湖之酒等地方特產溫暖著四面八方賓客的腸胃。三是文化價值?!叭掳恕鞭r耕商貿,體現了和氣生財、誠信為本、公正務實的傳統商業道德,延續六百余年不間斷,體現了當地百姓接納外地商賈“開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古代思路人文精神。其文化內涵主要體現為:和善、祈福、感恩、篤行、務實,追求社會和諧,飽含勤政愛民、知恩圖報、生產自救、民族自強等人文要素,由此延伸出的民俗民風,更是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是人民群眾寶貴的精神財富。
二、拓展內涵,加強品牌
泉湖二月八有著得天獨厚的農耕文化資源,為了打造極具沖擊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核心競爭力,必然要加強文化品牌的推介與研究,擴大影響、吸附資金,帶動產業發展。從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變民間自發為政府主導,樹立文化品牌,除了農貿交易,還開展品牌升級,開展項目申報,藝術打造與宣傳推廣。同時在泉湖二月八節會上,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主題活動,為群眾提供黨的十精神宣傳。文化、科技、衛計、交通旅游、農業、人社等眾多縣級單位,現場開展了志愿服務、政策宣講、“春風送崗”專項招聘會,義診服務,科技下鄉等多項惠民活動,給基層老百姓送上更多實用農用資料,給群眾送文化送歡樂送關懷送春風。2016年泉湖二月八集市商賈游人的人數達到30萬人次。2017年泉湖二月八農耕廟會開幕當天,還請來了《中國詩詞大會》亞軍得主彭敏,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詩詞互動見面會。用“泉”“湖”為主題字的飛花令,也使泉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這種弘揚傳統的媒介,提升了人們的審美,侵染了靈魂,使泉湖二月八的湖湘文化內涵進一步得到提升。
三、生態多元,深化品牌
當今世界提倡的是環保,綠色產業是大勢所趨,要加快發展創意產業,形成多元文化生態創意服務產業鏈。在大力發展文化主導產品的同時,做長產業鏈,向其他產業滲透、提升相關產業競爭力。2017年,新一屆泉湖鎮黨委政府為進一步挖掘農耕文化,先期將泉湖文化站打造為小型“泉湖二月八”展覽館,向普通民眾免費開放。同時投資1.2億,規劃“泉湖二月八”農耕文化體驗園,規模為“一中心四線路八區域”,把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區向觀光、休閑、體驗的旅游方向轉變。推進農耕文化、民俗文化、農產品粗加工業和旅游產業融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經營。按照每年接待40萬游客,旅游消費每人100元計算,年旅游收入將達到4000萬元,除去各項開支,年均收入達2500萬元,按此效益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資。目前衡南縣文體廣新局、衡南縣文化館、衡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在備戰“泉湖二月八”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明錄。曾經趕二月八的人數不斷減少,市場凋敝,2010年跌至4萬人。從2011年泉湖二月八由民間自發組織改為政府主導,打特色,打品牌,2012年商賈游人超過10萬人。之后不斷的發展創新,擺脫了經濟困境,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2013年二月八流動人口達15萬,交易額突破4千萬;2014年更是超過6千萬;2016年泉湖二月八的商賈游人高達30萬人次?!叭掳恕钡漠a業化發展,取得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參考文獻:
[1]許慧宏.論民俗文化的產業開發———福建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6年.
1 農業產業化中存在的問題
1.1 思想認識不到位,不重視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有些人沒有從本質上去認識這一新生事物,導致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難,農民不接受。在操作上缺乏具體的規劃和必要的協調,使農業產業化處于自流的狀態。
1.2 不少主導產業缺乏長遠發展能力,規模較大、競爭力強的支柱性的主導產業較少
部分地區由于信息滯后,或沒有結合自身實際、從自身優勢出發,在確立主導產業中存在趨同性,缺乏特色,不能發揮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的主導作用。大部分企業經營規模小,缺乏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在農產品精加工、包裝、營銷、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2 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2.1 加強協調,選準主導產業,建立規?;?/p>
通過基地的輻射帶動作用,可以有效地帶動農民大規模生產。在發展基地時,一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尊重農民意愿,正確引導,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培育適合本鄉鎮、本村的,有市場潛力和開發價值的產業;二是要發展名、特、優、稀等項目,做到人無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優;三是要做到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種改良,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的科技含量和生產能力;四是要做到長期、穩定發展,主導產業一經確定,不要輕易變動,使主導產業逐漸形成規?;?、區域化發展格局。
2.2 著力培育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主的龍頭企業
加強加工、流通企業的發展,應圍繞主導產業,按照起點高、輻射力強、市場潛力大的原則,建立一批具有開拓市場、引導生產、深化加工、強化服務的骨干企業。在發展這些龍頭企業時,一是政府一定要加強引導和協調,使企業與農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農民”的生產模式,做到優勢互補、實現“雙贏”;二是要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投入,制定扶持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確保企業正常運行,不半途而廢,不損害農民利益;三是擴大農業的對外開放,重點引進農產品深加工項目,提高農產品加工的質量和檔次,積極引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綜合項目,帶動產業化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
2.3 健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發展風險保障機制
一是完善企業與農民的風險保障行為,規范兩者的生產、經營行為;二是實行商業化風險運作,讓保險公司等中介組織介入農業產業化發展,采取個體投?;蚬煞莺献鞯绒k法,減輕政府壓力,增大風險理賠保障,維護投保者利益,提高農戶和企業生產積極性;三是成立風險保障領導機構,在政府部門的領導下,讓風險雙方共同參與,確保風險保障機制得以公正、客觀地執行。
2.4 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在土地承包的基礎上,可通過轉包、轉讓、互換、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導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有序流動,完善土地流轉使用制度,制定土地流轉優惠政策,以使農用土地向農業經營能手轉移,促使土地相對集中,以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基地建設和龍頭企業建設。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一是不能搞強迫命令,以農民自愿為前提;二是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三是不能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四是要完善流轉合同,不能放任自流。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歷史特點;問題;對策;福建福安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305-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And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Fu'an City, the paper put forwar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revenue, and guid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leading construction bas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rely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ding the p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dozen brand, expand marketing, promote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grasp innovation, transfer mode, and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Fu'an Fujian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東北部,是閩東北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被稱為“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南方葡萄之鄉”“中國綠竹之鄉”“中國油茶之鄉”等。近年來,福安市因地制宜,深入實施現代農業發展戰略,使產業得到發展,形成了茶業、果蔬、水產、畜牧等農業主導產業。目前,全市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形成,農業結構在調整中走向優化,多項規模農業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名列全國、全省前茅。為了提高福安市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現就其農業產業化發展情況進行探討如下。
1 福安市農業發展現狀及歷史特點
福安市現有茶葉種植面積2.00萬hm2,其中生態茶園6 666.67 hm2。葡萄種植面積3 333.33 hm2,其中設施栽培面積1 666.67 hm2,僅賽岐鎮象環、蘇陽連片設施葡萄就達到666.67 hm2,形成了“萬畝設施葡萄帶”。此外,還種植水蜜桃1 333.33 hm2,晚熟龍眼1 000.00 hm2,芙蓉李3 000.00 hm2,臍橙近666.67 hm2,農業產業呈現種養加多元化發展、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的發展局面。
縱觀福安農業產業的發展歷程,先后出現幾次關鍵的歷史轉變階段,如19世紀80年代以前,福安農業的主要功能是解決溫飽,其產業主要是水稻、甘薯、小麥;19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科技的發展,糧食產量逐年增長,溫飽問題得到解決,進而發展經濟作物,因此福安提出抓“兩水(水果、水產)、兩菇(蘑菇、香菇)、兩茶(茶葉、油茶)、兩竹(綠竹、毛竹)”,建立水果、水產、蘑菇、香菇、茶葉、油茶、綠竹、毛竹基地,全面推進8個產業發展;基地的建設取得實效,把福安市農業產業推向一個歷史的鼎盛時期,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20世紀以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農業生產則更勝一籌,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福安市農業生產從溫飽型轉為以品質優良和結構優化為核心,以追求高效益為目標的效益型農業,順應了我國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符合福安農業發展實際,是實現福安農村經濟穩步增長的有效途徑[1]。
2 福安市農業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雖然福安市農業投入逐步與市場成功對接,推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全市農業投入依然不足,產業發展不夠均衡,產品滯銷比較嚴重,還無法順應市場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實現更好、更快地發展。
2.1 財政農業支出不穩定,農業科技項目經費投入少
從2014 年開始,市財政每年安排4 100萬元用于扶持發展現代農業,有力地促進了福安農業產業發展。但從2001―2012年財政農業科研經費支出來看,雖然財政科技支出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從2010年開始增長較快。但從增長的結構上分析,農業科研經費支出增長速度較少,且不夠穩定。如就福安市農業科技計劃項目經費來看,2014―2016年分別是269萬元(其中省上160萬元)、129萬元(其中省廳40萬元)、121萬元(其中省廳55萬元),科研項目經費投入較少,并且呈下降趨勢。研發資金不足,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2 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部分產業產品出現滯銷
目前,全市現有各級各類農業龍頭企業114家(省級10家、寧德市級36家),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的企業占農業企業的30%;從事京東、當當、天貓、淘寶等網絡經銷的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有2 000多人,年銷售逾8 000 t,產值逾4億元,電子商務銷售收入約占總收入的15%,但是農業產業發展不均衡,部分產業產品出現滯銷。如芙蓉李產業,3 000 hm2的芙蓉李產品,原來僅靠潭頭蜜餞廠、新嘉食品有限公司、新味食品有限公司3個企業加工,近些年來,受金融危機等影響,造成潭頭蜜餞廠、新嘉食品有限公司都已先后停產,僅存新味食品有限公司企業在生產加工;由于企業的加工能力有限,3 000 hm2的芙蓉李鮮果僅靠民眾自已加工李干,自營自銷,效益低下;另外還有政府財政投資較多的葡萄產業,2016年在曉陽、松羅、范坑等高山晚熟地區也已出現滯銷現象,許多種植大戶葡萄鮮果爛熟在田里;穆陽水蜜桃面積在666.67 hm2時產品非常熱銷,價格很好,現在發展到1 333.33 hm2,幾乎全部靠鮮銷,穆陽水蜜桃鮮果難貯運,因此市場需求與產品需求量已經成為問題。此外,近666.67 hm2臍橙也存在類似情況,其鮮果農歷正月十五在福安市場上售價3元/kg;溪潭芹洋一帶桔柚嚴重滯銷,后來只能通過媒體促銷。
2.3 缺乏農業科技與市場嫁接平臺
現階段,農業技術推廣和科研管理體制基本上是以政府為主導,存在“重項目、輕市場,重研究、輕效益;生產與科研項目結合不緊”的現象[2-3]。政府部門往往是依據行政目標對具有政績效應的農業科技成果進行推廣應用,而農民或農業企業則傾向于經濟效益好的農業產業,這使得政府部門提供的農業科技成果與農民實際需要存在差距,從而導致許多科研成果經不起市場的考驗,或者許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閣。
2.4 農業品牌的市場效應不佳
雖然福安市每年會下撥一定的金額用于加強農業公共品牌宣傳,形成區域農業品牌體系,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但農業品牌的市場效應不佳,其主要原因如下:農產品品牌一是申請多,宣傳少,造成品牌知曉率低,市場效應低;二是企業私有多,公共品牌少,品牌發揮不了作用,沒有產生市場效應。
3 進一步推進福安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對策
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百業之基、安定之本。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有助于推進發展現代農業、促進構建新型城鄉關系,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長遠發展,一方面,要以市場為導向,加大農業投入,實現農業產業化、規?;?、現代化發展;另一方面,要摒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的觀念,加大基礎性農業科研投入,實施長期性、戰略性的重大農業科研項目,保持農業技術創新的發展后勁。
3.1 增加財政投入,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
首先是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作用,在預算安排上要突出重點,將發展現代農業思想貫穿其中,適度集中財力辦大事,堅持以政府為引導的無償服務,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的投入力度,創造一個由政府主導的科技成果引導農業產業,最大程度發揮其社會效益。其次是優化財政貼息政策,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探索財政資金的金融化運用,通過補助、貼息、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來。通過貼息降低企業科技投入的融資成本,充分發揮少量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商業資本進入農業產業化建設上來[4]。
3.2 依托龍頭建基地,帶動農業產業化發展
充分發揮福安的地理、氣候優勢,圍繞福安特色產業,積極引導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資源重組、資本集聚、品牌整合等途徑做強做大,形成一批富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群[5]。依托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帶動福安農業產業化發展,形成一批具有福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并持續拓展壯大。因地制宜,推廣“林+果”“林+藥”“林+禽”“林+蜂”等種養模式,建立連片百畝以上的示范點及特色產業示范基地。
3.3 依靠科技創新,引領農業產業化生產
截至目前,福安市先后出現了不少科技創新技術,如19世紀60年代的銀耳栽培技術創新、19世紀80年代的茶葉新品種選育和對蝦養殖技術創新、穆陽水蜜桃的品種提純復壯、“八五”期間的大黃魚養殖技術創新、“十一五”期間的彈涂魚養殖技術創新等,帶動了產業的飛速發展。因此,一是要以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或科技示范園區為“樣板”和“基地”,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實現技改升級,以此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二是加強與科研院所建立戰略聯盟,大專院校和龍頭企業聯姻,推行分工協作、成果共享、優勢互補,建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產業聯盟,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全面推廣科技創新成果,充分展示科技引領農業發展的神奇力量[6]。
3.4 打品牌、擴營銷,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目前,制約福安市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一批有市場開拓能力、加工增值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的龍頭企業和品牌,很難起到外連市場、內連基地的作用。因此,應從以下幾點來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在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有選擇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輻射帶動功能強的農業科技創新型企業作為龍頭,通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實現技改升級,以此帶動農業產業的發展[7-8]。二是深入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加強農業公共品牌宣傳。為了支持農業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踴躍參加省部級組織的各類農業推介會、展銷會和博覽會,市政府必須增加市本級每年預算安排農業品牌創建獎勵資金,支持農企爭創各類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全市農業領域現有中國馳名商標1件、省名牌產品14件、省著名商標18件、省名牌農產品10多種、“三品一標”企業33家49個產品,潭頭芙蓉李獲全國優質果評比金獎。圍繞福安市國字號品牌,繼續加大對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如“坦洋工夫”“穆陽水蜜桃”“巨峰葡萄”“岳秀臍橙”“蘇陽楊梅”等品牌的推介力度,逐漸樹立和創造本地的拳頭產品和名牌產品,發揮優勢品牌的帶動效應。
3.5 抓創新、轉方式,推動農產品社會化經營
一方面,通過實施農業企業提質工程,推廣“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鼓勵農民土地流轉,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農企與農戶緊密利益聯結機制。同時,積極引導經營主體廣泛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形成農資供應、農機作業、果蔬保鮮、精深加工及營銷配送等社會化、專業化服務體系[9]。另一方面,重視發展電子商務新型業態。目前,電商已成為福安市擴大銷售收入和實現品牌推廣的重要渠道。為了擴大覆蓋面,減少流通成本,福安農業產業化發展,必須加大重視發展電子商務新型業態,把信息化植入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引領農產品探索現代營銷新模式[10]。
4 參考文獻
[1] 金敏.立足優勢 凸顯特色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J].海峽通訊,2015(8):30-31.
[2] 湯旖G.加強政府引導型科技投入力度 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J].遼寧經濟,2011(8):44-46.
[3] 巴瑞蘋.包頭市九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4(增刊1):187-189.
[4] 高楊菲,徐曉波,沈利明.蘇州市吳江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4(3):303-305.
[5] 王東.中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討-以湖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1,27(10):92-94.
[6] 范德成,胡鈺.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障礙因素與策略設計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20):68-71.
[7] 王慧芳.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4(22):19.
[8] 趙保海.河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5(7):52-54.
[關鍵詞]農業產業化;主要問題;規模經營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9)12-0046-02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體現和主要內容,是實現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目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已粗具規模,各地成立了相當多具有較大知名度的龍頭企業,但同時也應該看到,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一些落后地區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問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一、當前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水平低,發展不平衡,產業化經營組織規模小,競爭力弱。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區、不同農產品的產業化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許多鄉鎮農業產業化已初步完成了由產品初級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產品、由內向型向外向型的轉變。但由于中國小農經濟思想根深蒂固,沒有對農業進行橫向的和縱向的以及深度的擴展。例如觀光農業、綠色農業等發展滯后,土地經營權的平均分配制度和生產要素市場化機制的缺乏,使農業生產只能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規模長期凝固化,形成了農業生產中每個農戶分散式的小規模經營。農民的市場意識差,參與市場的積極性不高,因此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數量也較低,導致農業產業化組織的規模小,競爭力弱。
2 市場發育不成熟,實施農業產業化的政策法規不健全。一是農民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產品的交易方式,多呈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使他們在市場上總是處于被動地位,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自我保護能力,難以抗衡社會上各利益集團對農民權益的侵蝕。同時,在宏觀上缺乏代表其利益參與市場和自我保護的市場主體,無法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開放的國際市場環境。二是市場建設和市場運行中的部門分割、地區封鎖、行業壟斷等情況比較嚴重;市場秩序尚不規范。摻雜使假、欺行霸市、虛假廣告時有發生,干擾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在實施農業產業化的過程中,調節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中介組織、農民等之間關系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市場監督管理政出多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3 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不規范。農業產業化經營過程中,利益分配機制是決定產業化經營能否長期堅持下去的重要因素。現階段農業產業化組織與農戶的利益關系存在著不規范的現象。有的企業在產品難以銷售時拒收農產品或壓價收購農產品,忽視農民利益;有的農戶在農產品促銷時不按合同約定賣給企業等。目前在企業與農戶的購銷關系中,很多都是口頭約定或君子協議,真正簽訂協議訂單的只有43%,而且違約現象時有發生。
4 土地流轉機制與規模經營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目前,我國土地經營大都停留在聯產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分包”這一層次上,這種分散種植的格局和分散的農戶利益,與產業化經營的規模經濟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很不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分散的小農戶無法和發達國家現代化、產業化和一體化的農業組織進行競爭。
二、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一)加大龍頭企業建設力度
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龍頭企業是關鍵。實踐證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開拓農產品市場,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安置農村富余勞動力,進行小城鎮建設以及發展地方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龍頭企業應該突出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 增強市場觀念,全面融入市場。發展農業產業化,必須把市場放在首位,要研究市場、開拓市場。目前,農產品質量問題更重要,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已成為決定市場營銷的一個主要因素。此外,在營銷手段和營銷方式上,龍頭企業要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和完善市場預測系統,在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形式的基礎上,提高企業營銷的效率。
2 大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強大動力和重要支撐。龍頭企業要在提高質量和科技進步方面走在前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要率先執行國家的農產品質量標準,主動把質量及相應的技術規范和農藝要求引入農戶,帶動農戶和基地的標準化生產。創造大批優質農產品和名牌產品。有條件的龍頭企業要爭取通過國際相關組織的質量認證、安全衛生認證,以取得進入國際市場的資格和國外消費者的信任。企業要對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銷售和衛生檢疫等進行嚴格的標準管理,盡快推行標明農產品產地、質量等級的標志,建立產品可追溯制度。
3 要抓好農業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工作。企業要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以及推廣機構的合作,走農科教相結合和產學研相結合的路子,這是提高企業市場開拓能力的關鍵。有條件的龍頭企業要組建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逐步發展成為有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能力強的現代化農業企業或企業集團。要加快技術推廣步伐,圍繞主導產品,廣泛采用先進技術,通過多種形式,把技術送到千家萬戶,加強對農戶的技術指導和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宣傳。
4 實施品牌戰略,拓展市場空間。當今的世界是名牌的世界,當今的市場是名牌的市場,龍頭企業生命力的強弱,產業化經營水平的高低最終有賴于商品的競爭,最終取決于市場的裁決。因此。龍頭企業要大力調整產業化結構,加強企業質量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檔次,爭創名牌、發展名牌,增強自我品牌保護意識,發揮名牌效應,去爭取更大的市場空間,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
(二)與農民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聯結機制
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產品銷路,這是雙方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客觀基礎。無論哪種利益聯結方式,都要堅持農民和企業自愿互利的原則,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存”的機制,積極探索土地使用權、產品、技術和資金等生產要素人股方式,實行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與農戶在產權上結成更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要認真總結和推廣各地有效的產業化經營利益聯結形式,充分利用利益機制互動的組織載體――行業協會,積極支持農民行業協會的發展,通過架設龍頭企業與農戶聯結的橋梁,發展和完善企業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要發展訂單農業,與農戶形成相對穩定的購銷關系,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在收購產品時可以確定
最低保護價。
(三)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提高規模效益
沒有土地規模經營,就沒有高效的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國農業市場化取向改革的繼續和延伸必須要求引入新的市場關系。作為生產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場建設尤其重要,這就需要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為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進行有效的改革。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實行多年來,農戶經營的田塊除地理位置和地貌形狀不同外,村域內土地生產力狀況基本相同,差異很小,同時,部分農業勞動力轉移進城,故可依據農民的意愿,通過村民委員會協調,重新調整責任田,使農戶承包的土地集中在一起,形成規模,這樣既有利于農業生產基地的建設,也有利于種植結構的調整,更有利于標準化生產??刹捎梅醋獾拱凸煞葜频男问浇M織股份制農業開發公司,實行規?;?、專業化和產業化經營。具體操作辦法:一是把所承包的責任田分為基本“口糧田”和“經濟發展田”反租回來,按規?;问降拱o懂科技有經營頭腦的勞動者。二是村委會把“經濟發展田”集中起來,組成股份制農業開發公司,公司由有技術、有經營能力、有一定資本的人牽頭。按股份制企業組織法讓農民把自己的“經濟發展田”按面積入股,同時也可在股份制公司從事勞務。這樣入股的那份土地可以取得利潤分紅,而且,參股的農民通過在股份公司從事勞務還可掙得一份工資。公司有規?;耐恋兀凑帐袌鲂枨髲氖乱幠;?、專業化的種植養殖以及特種經濟活動,通過產供銷、農工商一體化生產經營,以面對大市場和人世后的國際競爭,最終實現農戶、公司雙贏。
(四)充分發揮政府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作用
政府通過培育和完善科技成果市場,組織產業化經營主體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聯系;還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或電視等現代化媒體向農業產業化經營主體展示和介紹最新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