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雨的散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學史也有許多以四季為寫作對象的文章,在散文中有一組頗具特色,它們是《春》《海濱仲夏夜》《故都的秋》《濟南的冬天》。這四篇散文各有特色,具有品味賞析的價值。
任何作品都有基調,即文章的主要精神。這幾篇文章的基調各不相同。朱自清滿懷喜愛謳歌、贊美春天;而峻青則著力渲染海濱仲夏夜的無比瑰麗;故都的秋在郁達夫的筆下滿載著細膩、冷靜和閑淡的落寞;可濟南的冬天在“語言藝術大師”老舍先生的描繪中成了位溫情脈脈的處子,從大到小,又從小到大地展示給了我們。
四篇文章之中,最具特色的當推《春》和《故都的秋》了。中國文學素有“思春”和“悲秋”的主題。它們一個是品之味美的咖啡,一個是呷之彌篤的淡茶;一個是喜悅至極,一個是冷清之至。因此,它們有著相當強的比較效果。
總的來說,散文是一種靈活自由、不受拘束的體裁樣式。它可以敘事,但不必有完整的情節,也不必以塑造人物為目的;它可以抒情,但不必受詩詞格律的束縛;也可以有實用的目的,同時又具有藝術的價值。它可以時而敘事寫人,時而抒情寫景,時而議論生發,縱橫捭闔,隨意穿插,但這并不意味著散文的結構可以散漫不羈。這就要求散文的結構應是“形”散而“神”不散,要有主題或基調維系和駕馭整個結構,萬變而不離其宗,既能撒得開,又能收得攏。
朱自清的《春》從開始急切盼望春的到來,到中間描繪春天里的草、花、風、雨以及春天里的人,涉及景物三十多種,但朱自清卻將這三十多種景物完整有序地融合在這篇精短的散文中,且最后以三組有強烈表達效果的比喻句概括了春天的三個特點:新、美、力,并表達了投人這熱烈“春”潮中的激情。同樣描寫季節的《故都的秋》,卻從頭到尾含著清、靜的悲涼,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此文從開頭的南北方對比,到中間的景物描寫,心情宣泄,再到最后的南北方對比,文中涉及內容、景物更多,但由于作者將其感情貫穿始終,起也南北,終也南北,循環往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猶如中國的太極圖一樣,讓人覺得散而不亂,多而不雜,頗為巧妙。
當然,上文所敘為二者的相異之處,既然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朽之佳作,當然有其共同之處。這共同之處即為二者語言的自然簡潔和優美。散文不以情節沖突和人物刻畫取勝,也不像詩歌那樣可以充分利用音韻的美感,因此語言必須優美并且具有形象性。新穎巧妙的修辭、機智的雋語、生動獨特的形象等等,只要運用得當,都會為散文增添藝術魅力。以《春》為例: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也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
此段語句運用了博喻的修辭,將雨的情態以及景物的色彩寫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感情亦顯露于文字之中。
《故都的秋》也毫不遜色,如:
“北園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秋來的點綴。像花而不是花的那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這種寫意式的勾勒,雖只寥寥幾筆,卻將人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這種駕馭語言的能力可以和朱自清相媲美了。
在小說方面,得張愛玲精髓的,在大陸莫過于文學國母王安憶,而香港則唯李碧華,寫兩性之間的愛恨糾葛,纏綿悱惻中見刀鋒,于繁華中見蒼涼,于熱鬧中嘗凄清,自是不談。這里只說兩個人的散文。散文最見真性情。
兩個人的眼睛都在搜刮日常。張愛玲不承擔歷史也不打算去背負將來,其散文、小說都定格在一個時間段――現在。散文,注重的是“形散神聚”,“宇宙之大,蒼蠅之微”都可以信手拈進文字,同時,在行文之中,盡可以通古今,達四海。張愛玲和李碧華于前者選擇其一“蒼蠅之微”,于后者,則在文中如游蛇般驅動思維,在時空的思維里騰挪跌宕,好不瀟灑。張愛玲的散文有《流言》,《張看集》,不多,但是很精致。也很精到。如《到底是上海人》、《更衣記》、《談跳舞》、《公寓生活記趣》、《私語》、《談女人》、《遲暮》、《天才夢》,多是家長里短的日常生活記錄,但這種日常一經張愛玲的瞳孔,既已經添色,添韻致,在經過她獨特的心靈和情致的融會從筆端瀉到紙上,便不再是生活的日常,而是傳奇,曲折有致,色香俱全。
李碧華,物質都市滋養她的散文。出了十幾個散文集子。如《橘子不要哭》、《夢之浮橋》、《水云散發》、《女巫詞典》等。十幾本文集,洋洋灑灑不下千篇,所言都是香港現代都市的情、事、物。《水云散發》簡直像一本港人美食譜,通篇不離吃,在吃食中發掘世相;《夢之浮橋》則寫各色男女及其人生,名人,反人,古人,今人,國人;而《橘子不要哭》則對飲食男女的人生、社會世相進行詮釋、反觀、總結、警戒。如果不怕拾人牙慧是真可以叫《寫在人生邊上》。散文《有點火,有點邪,有點壞,有點不羈寫男女愛情悲劇的起源,《最愛和次愛》里寫男人的劣性,毫不夸張地說,李碧華散文如同一只巨大的網兜,兜著香港人的生活。
從題材上講,兩人都注重日常,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切入。
而從散文的情調上講,二人是有迥異的。張愛玲著的是海派色調,是滬上十里洋場里弄的風情。典雅,精致,整潔。講求意境,于看似不經意的娓娓而談中見其結構之謹嚴、精巧。同時,在語言上也極小心,力求傳神,字字求其精彩,甚至不惜渲染,用極華麗的字眼。作為自由撰稿人的張愛玲,憑著四十年代大上海的幾十萬世俗市民的讀者群的底氣,加上特定的時代背景,顯得心閑氣定,而上海人愛的是閑情逸致,所以,張愛玲的散文格調基本是閑逸的,當然,蒼涼依然是其底色,那是流淌在血管里的東西,但是沒有大悲,大喜。
張愛玲很注意意境的營造。這些意境的營造技巧使得張愛玲的散文顯得雋永而意味深長。首先是以樂境寫哀,哀境寫樂,這種手法的使用在《詩經》中已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傳誦千古,莫不與此種手法有關。在《遲暮》中,作者在起首段極寫春之熱鬧,春之喜樂。“冉冉來到人間”的風。“支不住紅艷的酡顏而醉倚在個封姨臂彎”里的桃花,“好像春神足下墜下來的一朵朵的輕云”般的柳絮,好一派群紅燦放的春景,然而,這春景竟惹起了遲暮美人的傷悲,反羨朝生暮死的蝴蝶。以熱鬧的春光,飛舞的蝴蝶來映襯人的心境,形成哀樂對照,樂者自樂,哀者更哀。其次,張善于情境和物境的融合,從而使其意境都是“有我之境”在《秋雨》里有很多載著作者情感顆粒的詞語。如“那潮濕的紅磚,發出有刺激性的豬血的顏色”,這樣的句子只有張愛玲才想得出來,這樣的獨異的詞語才合她的心境。工筆細繪和寫意式的點染是張愛玲的另一大技巧,如“有一天,下了一黃昏的雨,出去的時候忘了關窗戶,回來一開門,一房的雨味。放眼望去,是碧藍的瀟瀟的夜,遠處有淡燈搖曳,多數的人家還沒有點燈。”(《公寓生活記趣》)對日常的把玩“沒事的時候他在后天井燒個小風爐炒菜烙餅吃。他教我們怎樣煮紅米飯:燒開了,熄了火。停個十分鐘再煮,又松,又透,又不踏皮爛骨,沒有筋道。”這就是上海人才有的耐心和情致,上海人的精致和可愛在這里。
而李碧華的散文里彌散著的是港粵風情,沾染的是嶺南文化色彩。又因香港國際化大都市的特點,所以,散文中,西方文化色彩十足,西餐文化,西片。西方物質文明氣息濃郁,有時反倒遮蓋了本土氣息。李碧華不像張愛玲一樣營造意境,因為是專欄文章,現代讀者沒有時間來咂摸,而尤其是在香港這樣快節奏的大都市,聰明的李碧華選擇了這種策略式的文風。《青蛇》的風格頗有張愛玲之風,但是,這種風格沒有在散文中顯露。文筆犀利,潑辣,仿佛一匙麻辣湯澆下去,辣得人心肺生疼,然而,即使是疼卻也讓人酣暢淋漓。這種潑辣主要表現在對人生世相的洞若觀火似的體察,對男女情愛糾葛的剖析鞭辟人理。而張愛玲散文則是酸梅湯,甜中夾著酸澀。張愛玲還是樂意去建烏托邦,雖然虛無飄渺得連她自己也不相信。在《愛》里,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這個美麗的愛情神話感染了許多人,被世人反復引用,甚至背誦,相信愛情和不信愛情的都如此。李碧華則打破一切烏托邦。《有點火,有點邪,有點壞,有點不羈》中,作者總結女性的悲劇“很不幸。女人喜歡的男人,總是有點火,有點邪,有點壞,有點不羈。”即,一切咎由自取。在《鯨魚屋的愿望》中,作者狠狠地落筆“夢想絕大多數不能成真,能夠實現的,都不是我們真心需要的。我們想要一個人,很多時候只得到一條狗。”
張愛玲散文以情調、意趣勝,固然,張的散文也因其精到的思想而令人驚異,而這種驚異是裹在那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情景設置、句子、語詞搭配以及詞彩的夸張等技巧上,所以,讀起散文,依然有種圓潤渾成的美感。而李碧華則不借助意境的烘托,以犀利的思維取勝。這種思維使得她的散文顯得“狠”“準”“利”。
如果說張愛玲的散文因起情致而像五四小品文,那么,李碧華散文因其犀利,獨到的思想而更像魯迅雜文。這種思維方式有二。
一、高速聯想。張愛玲散文的聯想多是有情感鋪墊的,有意境的營造,所以意想之間有很大的拈連,不至于因思想破壞了文章整體的渾成、流暢,聯想是層遞式的,而李碧華則是腦筋急轉彎。在《二手衰運》中,本來是寫買二手貨物要小心謹慎,若如此思維下去,文章不過爾爾,有饒舌婆的嫌疑,而她突然在末尾來一句“又愛上一個人之前,當然也應該了解一下:‘上手是誰?’”讀者咋舌,還沒有反應過來,這女子已經揚長而去。而在《心太軟,心太硬,心太痛》中,對女人面對情場失利后的平靜訴說,感到的不是輕松,而是更加深的痛楚,于是說“平靜,也是對自己的毒辣。”一針見血。
[關鍵詞] 朱自清 散文 語言風格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五四”以來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論記人、敘事、說理、抒情,都如實抒發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廣大讀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蘊美是文學創作的最高追求,這種內在美通過其獨特的語言風格體現出來。
一、口語入文,樸素清新
關于散文的語言風格,朱自清強調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確提出要用“活的口語”寫文章,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通俗淺近、明白如話的“口語化”藝術是朱自清散文突出的語言風格之一。
朱自清的“口語”,以北京口語為主要基礎,兼融其他方言中的有效表達成分,形成了具有知識分子口語特點的語言意境。這種境界,既體現出與人交心似的親切、隨和,又具有了一個文思敏捷的文人精心組織后的清新、典雅。如《春》里,他不說春天來臨,各種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而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似的。”
……
朱自清散文常常以俗語或方言入文,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簡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好處。如《話中有鬼》中引用俗語“打是疼,罵是愛”來證明怒罵是恨,笑罵是愛;《論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婦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久病床前無孝子”等大量俗語來舉例、形容,收到言微意豐的效果。
風華從樸素中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話,平易自然,堪稱樸素美的典范。
二、善用修辭,音韻優美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詠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論是樸素美的“淡妝”,還是裝飾性的“濃抹”,都使語言生動形象至極,尤其是繽紛的修辭,仿佛優美的旋律,縈于耳際,久久繞梁。
1.巧妙運用疊詞疊句
疊字疊詞,用得最傳神的當數《荷塘月色》。“蓊蓊郁郁”的樹,寫出了樹木的繁茂。“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現出荷塘的形狀,使讀者產生空間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出荷葉的深度,讓人眼前展現出荷葉的風致。“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則反映樹的錯落有致,開闊又有立體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平實自然的疊詞,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朗讀起來富有節奏感。
2.善于運用常見修辭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綜合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段,把語言裝飾起來,以增強語言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常用新穎的比喻,使文字別開生面。《荷塘月色》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葉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的裙”,把“出水很高的荷葉”比作姑娘在跳舞時張開的鮮艷的舞裙,不僅突出地形容了荷葉又圓又大,而且顯現了荷葉舒展著,擺動著的姿態,仿佛凌風飄舉,翩翩欲舞一般,讓人自然而然地想到“荷葉羅裙一色裁”的畫面,看似平淡無奇,可在先生的筆下,卻可體味到一種不同尋常的修辭韻趣;《綠》里寫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出亭子凌空欲飛的氣貫長虹之美感。這類比喻可謂是匠心獨運,另辟蹊徑,出神入化。
3.敢于運用常人難以使用的修辭
通感常出現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屬一種“嗅覺”,似與“歌聲”無甚關聯,但作者卻抓住了“清香”的“縷縷”與“高樓上歌聲”的相通之處――時斷時續,若有若無,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雙重藝術享受。“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聲描繪出“清香”飄渺,似有似無的荷之清香,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后一句則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進入詩境一般。
《綠》里,“這里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著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到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綜合運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辭手段,多角度、多側面地從視覺、觸覺等方面形象地表現出梅雨潭水綠的波狀、情致、柔潤、清亮,令人嘆為觀止!
三、寓情于景,意境幽遠
朱自清散文有著如詩如畫的意境,寫景抒情,景語心境,寓情于景,意境幽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無論寫景敘事議論,都須有作家真摯濃厚的情感作靈魂,否則技巧再高明,語言再漂亮,也不過是蠟制美人。先生是個感情豐富且細膩的人,其筆下的事物同樣也充滿感情。
在《綠》一文中,先生在極盡描繪了梅雨潭“醉人的綠”之時,喜愛之情不可抑制,奔騰洶涌著傾瀉于筆端,此時最能體現其感情的人稱是第二人稱“你”,一連用十多個“你”,便把他對綠的深愛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起到了升華感情的作用,將自己內心細膩而真摯的感情合盤托出,如水晶般純潔通透,似驕陽般溫暖人心,像清泉般沁人心田。
《荷塘月色》意在寫心中“頗不寧靜”,一路寫來卻又處處見“靜”,作者以縝密細致的筆觸,把“荷塘”和“月光”表現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則完全融會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樣,不著一點痕跡。寫荷塘,既客觀地寫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來到“這一塊天地”時的“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舒暢。寫荷葉,使人聯想起《天鵝湖》里小天鵝們的圓圓的挺挺的裙子,也點染著作者的審美情趣。即時風過荷塘那一瞬間的現象,也沒有逃過作者敏銳的觀察,他形容它“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就連不能見一些顏色的流水,作者都感到它的“脈脈”含情。這些描寫不僅反映了作者在用整個身心來感受自然,而且恰如其分地用自己的理想來表現美。
對于月光的描寫,作者細膩的描繪和生動新鮮的比喻更引起讀者夢幻似的感覺,與作者當時的不滿黑暗卻又不知如何打破黑暗,向往光明卻又不知如何走向光明的朦朧的憧憬與追求,形成一種心理與自然景觀的和諧的契合。甚至對形成這種朦朧意象的原因──“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作者也十分欣賞,喻之為別有風味的小睡。最后,寫由采蓮聯想到梁元帝的《采蓮曲》和南朝樂府《西洲曲》,并引出對江南水鄉的懷念,這實質仍是寫作者對美好自由的憧憬和延伸,更多的是在“頗不寧靜的”心境上又增添了一層懷古之情和鄉思之愁。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征,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范”。
參考文獻:
[1]朱自清散文.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語言藝術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五四”以來最膾炙人口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不論記人、敘事、說理、抒情,都如實抒發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他的情感性感染了廣大讀者。文章的思想和情感的意蘊美向來是文學創作的最高追求,這種內在美是通過怎樣的外在形式體現出來的呢?語言的運用是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研究朱先生的散文創作,我們不難發現,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突出表現在語言藝術的運用上。
一、精選口語入文,體現樸素美
關于散文的語言風格_朱自清強調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確提出要用“活的口語”寫文章。認為這樣的文章才能像“尋常談話一般,讀了親切有味。”
《春》里,他不說春天來臨,各種花競相開放,爭妍斗艷,而說“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花趕趟似的。”
《綠》里,不說梅雨潭的綠美麗純潔,令人心醉,而以與“綠”談心的方式說“我舍不得你_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摸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送你一個名字,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朱自清先生為使口語入文,把北京話作為挑選和提煉口語的標準。在他的散文創作過程中,始終恪守這個標準,因而他的散文語言與今天的普通話幾乎一樣,活躍在中國人的交際生活中。
(一)善于使用富有個性化的北京話口語
《春》里,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幾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草“偷偷地”“鉆出來”,寫出了小草在人們不在意的時候破土而出,就像孩子捉迷藏時從暗處鉆出來,充滿了孩童情趣。“坐著”、“躺著”、“打滾”、“踢球”、“賽跑”、“捉迷藏”,一連串動詞無不童趣盎然。“兩個”、“幾腳”、“幾趟”、“幾回”這些不定量的數量詞,表明孩子們在天然的運動場上隨意玩耍,直到盡情盡興為止。“輕悄悄”寫出了春草的柔和,“軟綿綿”寫出了春草的柔嫩孩子們在草地上玩耍的舒服勁兒表現出來。春天給孩子們帶來歡樂,孩子們為春光增添無限生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畫面躍然紙上。
(二)善于使用北京話獨具特色的簡短句式、反問句式
《松堂游記》里。“白皮松不算奇。多得好,你擠著我我擠著你也不算奇,疏得好,要像住宅的院子里,四角上各來上一棵,疏不是?誰愛看?這兒就是院子大得好,就是四面八方來得好。”
論《吃飯》里,“可是法律管不著他們嗎?官兒管不著他們嗎?干嗎要怕任呢?”、“誰怕誰?”,句式簡短,充滿感情,樸素自然。
風華從樸素中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句句明白如話,平易自然,堪稱樸素美的典范。
二、巧用疊詞、雙聲疊韻詞語、兒化詞、整散句,構成音韻美
(一)疊字疊詞的巧妙運用,形成獨有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疊字疊詞,在我國古典詩詞歌賦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它造成一種走月流云的音韻美或反復回環的抒情氣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中,疊字疊詞隨處可見。
《威尼斯》里用了“微微”、“茫茫”、“走走”、“來來去去”、“老老實實”、“疏疏落落”等,使語言鏗鏘有力,朗朗上口。
《荷塘月色》里,一開頭就點明題意:“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日”原是時間名詞,這里是表示時間的量詞,重疊后有濃厚的形容詞意味,更顯得荷塘是作者非常熟識的,襯托出“心里頗不寧靜”;“月亮漸漸地升高了”,“漸漸”,表明夜已深了,因為“心里頗不寧靜”,所以就愈感到時間過得慢:“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迷迷糊糊”寫作者的感受;“我悄悄地披上大衫,帶上門出去。”“悄悄”表面上是修飾披大衫這個動作的,實際也是寫“我”當時的心境。“悄悄”不能只是寂靜無聲,而多少還帶有“憂心忡忡”那種思緒,語意雙關,意味深長。
《綠》里,“仿佛一只蒼蠅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等,句中“仿佛”是雙聲,“晶瑩”、“溫潤”是疊韻,這些詞的運用,也使作品構成一種音韻美。
(二)富于變化的長短句、整散句的交錯運用、較有規律的停頓、抑揚有致的句調、層次,使文章搖曳多姿,鮮活生動。
朱自清寫作散文,非常注意句式安排。‘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的安排最難。于是想方法省略那三個討厭的字,例如:‘樓上正中一間大會議廳’,‘樓上正中是——’,‘樓上有——’‘——在樓的正中’,但用第一句,盼望給讀者整個印象,或者說更具體的印象。再有,不從景物自身而從游人說,例如“天盡頭處偶爾看見一架半架風車”。正因朱自清如此精心安排句式,推敲文字,他的散文語言才呈現出一種“語言的音樂旋律”。
《匆匆》里,“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吧:哪又是誰呢?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哪里呢?”這篇散文巾,大部分句子只五六個字,常常形成排比問而不答,飄忽即過。詞語的色調也極婉轉,輕盈的燕子,婀娜的楊柳,嬌艷的桃花。組成一幅多美的畫圖。“去——來”、“枯——青”、“謝——開”既有詞義上的對比,又有音韻平仄上的變化,再加上以“了”“呢”等的語氣詞綴在句尾,從語言的音樂性上,賦予他的藝術語言以“既能悅目,又可賞心,兼耳底,心底音樂而有之”的美感特征。
《看花》里“有些愛花的人,大都只是將花栽在盆里,一盆盆擱在架上:架子橫放在院子里。院子照例是小小的,只夠放下一個架子,架子上至多擱二十多盆花罷了。有時候院子里依墻筑起一座‘花臺’,臺上種一株開花的樹: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種的。”
作者圍繞“花盆——架子——架子——院子——花盆”的順序清楚地將一般家庭“愛花”的方式列舉出來,層次清楚。又使文章回還往復,音韻之美,自然天成,美不勝收。
三、運用繽紛修辭,鋪展裝飾美
蘇軾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詠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朱自清的散文里,不論是樸素美的“淡妝”,還是裝飾性的‘濃抹’,都使語言生動形象至極,尤其是繽紛的修辭,仿佛優美的旋律縈于耳際,久久繞梁。
(一)善于運用多種常見修辭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散文里。綜合運用比喻、擬人、反問、對比、夸張、排比和反復等修辭手段,把語言裝飾起 來,以增強語言的魅力和藝術感染力,“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則寫出霧在深夜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搖曳之態。
《綠》里寫梅雨亭“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翅浮在天宇中一般。”寫出亭子凌空欲飛的氣貫長虹之美感。
《匆匆》里“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太陽有“腳”,能“挪移”。這是擬人;“于是一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一組排比句,用具體的事件,細膩獨到的筆觸,形象地勾勒出時間的逃去如飛;這些修辭手段,營造出一種和諧的輕靈美。
(二)善于運用常人難以使用的修辭手段
通感常出現在朱自清的散文中。《荷塘月色》里,“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聲描繪出“清香”飄渺,似有似無的荷之清香,動靜相宜,虛實相生。后一句則用“名曲”的旋律來形容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進入詩境一般。
《綠》里,“這里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地皺纈著,像拖著的裙幅:她輕輕地擺弄著,像跳動著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冷人想著所曾觸到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作者綜合運用博喻、通感、移用的修辭手段,多角度、多側面地從視覺、觸覺等方面形象地表現出梅雨潭水綠的波狀、情致、柔潤、清亮,令人嘆為觀止!
四、慧聚等閑言語,洋溢綺麗美
朱自清親情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真”,以感情表達的真摯動人取勝,他的每篇親情散文都是他表露自己感情的藝術品,也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身邊瑣事”,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將抒情、敘事、描寫、議論熔于一爐,委婉纏綿,綺麗動人。
《背影》敘寫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樁樁平凡無奇的事,但一旦將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匯總起來,凝聚到“我”身心為之一震的年邁父親的“背影”上,那種子對父的一往深情便找到了“噴火口”,從而產生了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這種如話家常般的文字,讀起來清淡質樸,卻情真味濃,蘊藏著一段深厚的感念之情。作者面對的不是一場單純的父子別離,而是父與子,子與父的靈魂交流、人格碰撞、倫理順逆、代溝差異的重新審視與評估,多角度、多層面地洋溢出人性的綺麗光輝。
《給亡婦》采用書信體樣式,悼念亡妻,感恩亡妻,在對亡妻生前給予家人無微不至的愛的描寫和丈夫疏于照顧妻子溢于言表的自責中,重現母愛和妻情。發自內心深處的“你”字一個比一個重,仿佛讓我們看到了他含著的眼淚,夫妻恩愛、琴瑟相和,全從真切如實中來。當擯棄了華麗詞藻,應用了一色的白語白話,將心中深刻的至情表現出來,我們看到了如此醇美感人的至情境界。
我們人類的誕生其實是一個奇跡,馬克思說我們人類誕生于勞動,達爾文說我們人類誕生于物競天擇,產生于物種進化。他們的結論正確嗎?毫無疑問他們的結論是正確的,可是他們又都忽略了一點,無論是勞動還是物種進化都不可能產生人類,勞動是所有物種的共性,而物種進化只會讓該物種的某一方面的屬性的到加強,而不會改變物種本身的屬性。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如何誕生的呢?其實說難也不難,我們人類誕生于思想,其實說白了也許就是有一天人類開始會做夢了,開始會想問題了,這個時候人類才真正的誕生了。也許有人說我這樣的結論是不是太武斷了。我的結論一點也不武斷,人和其他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什么?本質區別就是人類有思想,而其他動物沒有。正因為我們人類有了思想,我們才會去思考、去總結;也正因為我們有了思想我們才有了對其他動物戰而勝之的絕對優勢,我們人類誕生之初我們所面對的那是真正的洪水猛獸的威脅,以我們人類當時的體魄想要戰而勝之那一定是非常艱難的,于是我們就想到了分工協作,于是我們就想到了利用工具、利用陷阱等所能想到的一切辦法。那么好了,有了思想也就意味著我們人類開始真正的誕生了,那么為什么我們又需要信仰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這是人類進入社會化最明顯的標志。如果沒有信仰,我們的思想無法統一;如果沒有信仰,我們的團體無法融合。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了信仰我們就失去了社會群體的基本屬性,那樣我們也就更談不上社會的發展了。今天我們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我們依靠的是法律、宗教、族群等組織形式生活在一起,雖然我們的思想是自由的,但是我們的行為卻不能突破以上的這些法律、宗教、族群的基本行為規范。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是為什么?那么在此,我來回答你。正因為我們的思想是自由的,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想法,每一個人的利益訴求是不同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那么你能夠想象的到我們最終的結局是什么樣子。比如我們都還處于原始狀態下,今天你想吃肉,可是你一個人即殺不死一頭牛,也追不上一只羊,甚至連一只兔子都逮不到,那咋辦呢?去搶別人的,恐怕更不容易。如果這只是你自己一個人的想法,我估計實現的可能性真的幾乎為零,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選擇去說服別人,你和他們一起合作去完成這個肉的獲取過程。于是分工與合作就成了我們這個社會最基本的屬性。可是問題又來了,不是每一次你都能說服別人和你一起合作呀,所以一群人要凝聚在一起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這就是原始宗教誕生最根本的動力,也是我們人類社會最開始誕生信仰的來由。而信仰的誕生也才真正標志著我們人類社會真正的誕生。
宗教或者信仰從它誕生的哪一天起,它就有了讓我們人類聚合在一起共同合作的基本屬性,它即有選擇性;也同樣帶有強迫性;更帶有強烈的欺騙屬性。這些屬性都是由我們人類本身的屬性所決定的,它即無法避免更無法擺脫,就像我們人類來到這個世界之后所必須的選擇一樣。說它的選擇性,就是要告訴你,你如果信我那你就和我們在一起,成為我們這個群體的一份子,如果不信那么我只能將你排除在這個群體之外,這對于原始的人類來說是不是很嚴重的處罰呀?而強迫性自不必說,既然你信我,那你就必須服從我的領導,服從我的安排,不能說你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否則你將受到懲罰。而欺騙的屬性自然就更好理解了,那就是給大家樹立一個遠大的目標、一個美好的明天、一個難以企及的“理想天國”,這基本上屬于每一個宗教成型的基本套路。請記住我這里說的欺騙屬性并不代表貶義,因為如果沒有了這一屬性,那么任何的宗教和任何的信仰都沒有了存在的基礎。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信仰對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首先我們從前面已經基本得出了,信仰是人類走向社會化的基本要素,即無信仰,無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都能夠體現出宗教(也就是信仰問題)的遺跡,而且越古老宗教的屬性和重要性越明顯,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宗教也在不斷地變化也同樣在不斷地進化,這就是我們知道的宗教革命,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對宗教和信仰來說同樣如此,我們人類進化到一定階段后,我們的共同追求也必然會進化和改變,所以今天我們知道的世界三大宗教都誕生于兩千年左右,那么它們會消亡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在時間的長河中,它們也必然會被新的信仰所取代。
前面我們說信仰對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這些似乎和我們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人來說好像關系不大。其實真的如此嗎?仔細想想你就會得出否定的答案,就我們個體的人來說,我們從出生哪一天起,我們就不自覺得從父母那里繼承下來了他們的信仰,我們的行為規范被他們所管束,我們的語言、故事、最基本的社會交流都從他們那里繼承而來,這也就讓我們成為了這個社會中的一份子,成為這個群體的一份子,我們的基本信仰就在這個過程中被形成。所以我們小時候不會有孤獨感、不會有寂寞感,更不會覺得沒人愛、沒人關懷。而當我們慢慢長大以后我們有了自己的思維能力,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我們開始不再什么都聽父母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的信仰也隨之開始崩塌,這個時候我們經常會感覺到孤獨、寂寞、冷,甚至有時候會覺得自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這些都是因為我們信仰缺失的原因,我們因為信仰的缺失而沒有歸屬感、我們因為信仰的缺失而失去了人生奮斗的目標。有的人會因此而沉淪;有的人會重新找到或者選擇新的信仰;還有絕大部分人干脆選擇了遵從于父母、遵從于社會的大多數從而成為蕓蕓叢生中默默無聞的一員;更有一些人選擇了離經叛道。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為信仰的緣故。
那么信仰對于我們個人來說到底是什么,其實很簡單,它是我們精神的支柱,它為我們支撐起了一個廣闊的精神世界。當我們有了信仰,我們的思想從此可以在這個大廈里自由的徜徉;當我們有了信仰,我們從此也有了自己的奮斗目標、有了自己的理想,有了為實現理想而奮斗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