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通貨膨脹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
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指總需求過渡增長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即“太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貨物”,按照凱恩斯的解釋,如果總需求上升到大于總供給的地步,此時,由于勞動和設備已經充分利用,因而要使產量再增加已經不可能,過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價水平的普遍上升。
(二)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成本或供給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貨膨脹,即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又稱為供給型通貨膨脹,是由廠商生產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價格總水平的上漲。造成成本向上移動的原因大致有:工資過渡上漲、利潤過渡增加進口商品價格上漲。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
在實際中,造成通貨膨脹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因各種原因同時推進的價格水平上漲,就是供求混合推進的通貨膨脹。假設通貨膨脹是由需求拉動開始的,即過渡的需求增加導致價格總水平上漲,價格總水平的上漲又成為工資上漲的理由,工資上漲又形成成本推進的通貨膨脹。
(四)預期和通貨膨脹慣性
在實際中,一旦形成通貨膨脹,便會持續一般時期,這種現象被稱之為通貨膨脹慣性,對通貨膨脹慣性的一種解釋是人們會對通貨膨脹做出的相應預期。
預期對人們經濟行為有重要的影響,人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導致通貨膨脹具有慣性,如人們預期的通脹率為10%,在訂立有關合同時,廠商會要求價格上漲10%,而工人與廠商簽訂合同中也會要求增加10%的工資,這樣,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單位產品的成本會增加10%,從而通貨膨脹率按10%持續下去,必須然形成通貨膨脹慣性。
二、通貨膨脹的影響
通貨膨脹必將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影響。如果社會的通貨膨脹率是穩定的,人們可以完全預期,那么通貨膨脹率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很小。因為在這種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各種名義變量都可以根據通貨膨脹率進行調整,從而使實際變量不變。這時通貨膨脹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唯一影響,是人們將減少他們所持有的現金量。但是在通貨膨脹率不能完全預期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將會影響社會收入分配及經濟活動。因為這時人們無法準確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名義變量,以及他們應采取的經濟行為。
(一)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債務人而不利于債權人
通常借貸的債務契約都是根據簽約時的通貨膨脹率來確定名義利息率,所以當發生了未預期的通貨膨脹之后,債務契約無法更改,從而就使實際利息率下降,債務人受益,而債權人受損。其結果是對貸款,特別是長期貸款帶來不利的影響,使債權人不愿意發放貸款。貸款的減少會影響投資,最后使投資減少。
(二)在雇主與工人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工資增長率不能迅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從而即使在名義工資不變或略有增長的情況下,使實際工資下降。實際工資下降會使利潤增加。利潤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資,這正是一些經濟學家主張以溫和的通貨膨脹來刺激經濟發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與公眾之間,通貨膨脹將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眾
由于在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之下,名義工資總會有所增加,隨著名義工資的提高,達到納稅起征點的人增加了,有許多人進入了更高的納稅等級,這樣就使得政府的稅收增加。但公眾納稅數額增加,實際收入卻減少了。政府由這種通貨膨脹中所得到的稅收稱為“通貨膨脹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實際上是政府對公眾的掠奪。這種通貨膨脹稅的存在,既不利于儲蓄的增加,也影響了私人與企業投資的積極性。
三、主要結論與對策
國家中央銀行,如中國人民銀行、美聯儲,可經由設定利率及其他貨幣政策來有力地影響通貨膨脹率。高利率(及資金需求成長遲緩)為央行反通脹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業及生產來抑制物價上漲。
然而,不同國家的央行對控制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觀點。例如說,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對稱性通貨膨脹目標,而有些僅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加以控制。歐洲中央銀行因在面對高失業率時采行后者而受指責。
貨幣主義者著重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資金供給來提高利率。凱恩斯主義者則著重于由增稅或降低政府開支等財政手段來普遍性的降低需求。其對金融政策的解釋部分來自羅伯特?索羅對日用品價格上漲所作的研究成果。供給學派所主張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為:固定貨幣與黃金等固定參考物的兌換率,或降低浮動貨幣結構中的邊際稅率以鼓勵形成資本。所有這些政策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達成。
另一種方法為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美國在19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試驗過這種方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這些政策與刺激需求面同時實施。故供給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潛在產出)與需求增長產生沖突。經濟學家一般視物價控制為不良作法,因其助長短缺、降低生產品質,從而扭曲經濟運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經濟嚴重衰退導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戰時通貨膨脹的情形下,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
參考文獻:[1]艾慧.中國當代通貨膨脹理論研究.上海財經出版社.
[2]曼昆著,張帆、梁曉鐘譯.宏觀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0-15.
1.1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本章選取1996~2013年相關年度數據為樣本,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指標,GDP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成果(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和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選取M2為我國貨幣供應量的指標,它是指一切現實和潛在的購買力的貨幣形式,反映社會總需求變化和未來通貨膨脹的壓力,它的變化反映著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變化,是我國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選取CPI指數為我國通貨膨脹的指標,它反映了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一般來講,物價全面、持續地上漲就被認為發生了通貨膨脹。
1.2數據平穩性檢驗時間序列的平穩性檢驗是計量經濟分析的基本要求,只有變量滿足平穩性要求時,結果才有效。目前普遍應用的方法為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對1996~2013年我國M2、CPI和GDP數據進行檢驗時發現,這些數據并不平穩,不能夠直接地進行相關計量分析,會造成“偽回歸”結果。因此,本文對相關數據采取對數形式,結果發現在二次差分序列情況下,LnGDP、LnM2、LnCPI在5%和1%的顯著水平下顯著,ADF檢驗表明這些數據是平穩的。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這些序列本身都為非平穩時間序列,而通過檢驗,它們的一階差分和二階差分序列是平穩的,于是我們采用處理非平穩變量的協整方法來研究。
1.3協整檢驗Johansen檢驗是基于回歸系數的協整檢驗,是用于檢驗多個變量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關系的方法。通常采用跡統計量和最大特征值統計量檢驗的方法,檢驗結果表明,M2、CPI和GDP這三個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上存在1個協整向量,即三者之間存在長期穩定關系。將誤差項記為ECM,建立協整模型如下所示:(1)式(1)表明,長期中LnGDP、LnM2、LnCPI之間存在穩定的協整關系,M2增長1%,GDP增長0.7926%,M2對GDP的增長有促進效應,即長期來看,貨幣非中性。而CPI上漲1%,GDP下降1.5426%,CPI對GDP的增長有抑制效應。
1.4向量誤差修正模型如前所述,通過對M2、CPI和GDP進行相應的檢驗可知,三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是,這種長期關系是在短期動態過程中不斷調整才得以維持的,任何一組有協整關系的變量都存在誤差校正機制,因此,為研究三者之間的短期動態相關關系,我們需要在協整方程的基礎上建立VEC模型。本文VEC模型的回歸方程為:通過表3可以發現:第一,在D(M2)的自回歸方程中,誤差修正方程ECM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是貨幣供應量的格蘭杰原因,表明各解釋變量對貨幣供應量具有長期影響。第二,在D(CPI)的自回歸方程中,誤差修正方程ECM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但同時貨幣供應與經濟增長都不是通貨膨脹的格蘭杰原因,也就是說短期內貨幣供應、經濟與通貨膨脹無關。第三,在D(GDP)的自回歸方程中,誤差修正方程ECM在統計意義上是顯著的,是經濟增長的格蘭杰成因。
2實證結論與政策建議
2.1實證結論首先,基于以上ADF檢驗、協整分析,VEC模型分析我們可以看出M2、GDP、CPI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且M2對GDP有正方向的推動作用,CPI對GDP有反方向的抑制作用。說明貨幣供給對經濟有影響,是經濟增長的Granger原因。理論上政府只要按照M2與GDP之間的相關關系發行貨幣,就能使廣大消費者對政府的貨幣政策保持信心,國家的宏觀調控會更有效果,也有利于控制通貨膨脹,促進經濟發展。其次,基于實踐來看,M2的數量很難為央行所控制,所以政府需要提升對M2的監管水平。深入調查研究,全面分析M2的現狀,并結合我國宏觀經濟,不斷修正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客觀考慮政策的滯后性影響,更好地加強宏觀調控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關鍵詞]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貨幣
一、問題的提出
經濟理論中,最有爭議、最難理解的一個概念就是完全預期通貨膨脹下的福利成本。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指面對通貨膨脹,經濟個體被迫改變持有貨幣的經濟行為所造成的效率損失。在傳統分析中,很多觀點都認為這種效率損失,即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是微不足道的,但事實上,人們卻對通貨膨脹顯示出普遍厭惡。由于面對通貨膨脹,經濟個體最直接的改變就其持有貨幣的經濟行為,這樣,雖然在一般公眾中,沒有提及在通貨膨脹時經濟個體為管理他們的貨幣余額要耗費的額外時間和成本,放棄貨幣的便利性所帶來的影響,但對于經濟學家,卻有必要對這些額外耗費的成本,這些效率損失重新進行再認識。
二、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思路
要解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問題,就必須首先要回答諸如人們為什么會喜歡持有貨幣,貨幣為什么會具有價值,特別是法定貨幣——由政府發行的、邊際生產成本為零、本身毫無價值的貨幣符號為什么具有價值,貨幣價值又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一系列貨幣現象的基本問題。這樣就必然要對貨幣理論中貨幣功能觀的演進進行梳理與評析。采用這樣的研究視角進行梳理和分析,而不以模型的堆砌或其他研究框架來劃分,可以回歸到通貨膨脹是一基本的貨幣問題這一本質,為理論模型的改進與優化,特別是根據中國現實約束條件,建立適合中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研究的理論框架以及基于中國經濟數據的實證研究,提出明確的方向,即更加符合國情的對貨幣的認識以及對現實更逼真模擬的約束條件,同時也為評價各種模型的優劣,各種計量結果的可信度,提供了一種最基本的準則。
理論上對貨幣的認識,分為兩類,一是傳統宏觀貨幣理論對貨幣的認識,二是具有微觀基礎的現代貨幣理論對貨幣的認識。傳統宏觀貨幣理論圍繞貨幣的交易媒介、價值貯藏和計量單位的三大功能,研究人們的貨幣需求和貨幣的價值所在。然而,由于缺乏微觀基礎,沒有從個體的效用出發,這樣就無法對個體在預算等約束條件下的最優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從而也就無法對作為宏觀基礎的個體進行推測和判斷,所以缺乏微觀基礎的傳統宏觀貨幣理論存在重大局限。而具有微觀基礎的現代貨幣理論就適當解決了這一問題。Sidrauski(1967)在“貨幣效用模型(Money-In-the-UtilityModel,MIU)”中,直接把貨幣引入到效用函數中,雖然并未解釋為什么貨幣直接就能夠給人們帶來效用,但由于持有貨幣能夠產生直接的效用,而物價上漲會導致實際貨幣余額的下降,從而引起個體效用的下降,故通貨膨脹必然會對個體造成福利成本。這一事實意味著,無論通貨膨脹是預期還是非預期的,只要存在通貨膨脹就一定存在福利成本。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究竟有多大?
目前的研究,基本上是集中在完全預期通貨膨脹下的福利成本,幾乎沒有對于非預期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其難度是在于非預期通貨膨脹本身的不確定性——既不容易量度,也無法觀察其轉變,我們設想采用這樣一種方式,對非預期通貨膨脹作出一種轉化,轉化成類似于訊息費用、執行費用一類的交易費用,交易費用是一種局限條件,在原則上可以客觀地衡量其轉變。把非預期通貨膨脹作為一種約束限制條件來處理,從而就可以把非預期通貨膨脹下福利成本的研究再次納入到現有的理論框架和計量模型之中,基于這樣的考慮,本文仍然是針對完全預期通貨膨脹下的福利成本研究。
這樣,我們就可以分別從傳統宏觀貨幣理論和具有微觀基礎的現代貨幣理論,從各自對貨幣的理解來建立研究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邏輯主線,并沿著這條主線,來認識通貨膨脹福利成本與其研究的發展。
三、傳統宏觀貨幣理論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發展
傳統宏觀貨幣理論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估計,起源于Bailey(1956),并自他開始,一般都沿用了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對貨幣需求運用消費者剩余分析,認為通貨膨脹就像是對貨幣征稅,那么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就是位于貨幣需求曲線下方,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上方之間的面積,只不過,生產貨幣的社會成本為零而已,這樣,在傳統宏觀貨幣理論中,通貨膨脹福利成本就是貨幣需求曲線下方區域的面積。
Bailey借助于Cagan(1953)的貨幣需求函數形式,首次用積分的方法求出了七次歐洲惡性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隨后,圍繞Bailey的方法,許多學者也提出自己的見解。Marty(1967)就認為貨幣流通速度會隨著通貨膨脹的提高而加快,而且產出也會隨之增長,利用Mundell(1965)的模型,得出了在有產出增長且貨幣流通速度與通貨膨脹率呈線性關系時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Barro(1972)重點研究了Bailey提到的支付方式的改變,認為通貨膨脹提高了人們的交易成本,人們會加快支付的頻率,也會減少使用貨幣來進行交易,而轉向采用其他更低效的交易媒介(如香煙),在重建貨幣需求曲線后,重估了通貨膨脹福利成本。Mussa(1977)則放棄了Bailey等人對貨幣交易媒介功能的刻畫,而集中在貨幣具有的計量單位、價值標準的功能上,認為只要價格和工資收入的調整是需要實際成本的,那么通貨膨脹也就有成本。
由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傳統宏觀貨幣理論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估計,都是從貨幣功能觀出發來研究的,尤其是貨幣的交易媒介功能,它們之間的傳承也是對Bailey的貨幣需求曲線下方求積分的思想的完善和更現實的模擬。但不論怎樣發展,這種估計也只是一個籠統的總量概念,在個體效用損失與總體福利成本之間是缺乏內在邏輯聯系的,而且它也只考慮了貨幣市場的均衡,是一個局部均衡的估計。局部均衡估計通常會有偏小的結果,在認識貨幣理論和政策的作用以及評估貨幣政策變化的效果上,也無法給出一個清晰的分析。這些缺陷,歸根到底,是由于它采用的傳統宏觀貨幣理論缺乏微觀基礎造成的,隨著貨幣理論研究從宏觀轉向微觀,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估計也就轉向到具有微觀基礎的現代貨幣理論下的一般均衡估計了。
四、具有微觀基礎的現代貨幣理論下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研究發展
結合具有微觀基礎的貨幣模型,Lucas(1994,2000),Prescott(1986),King等(1988)和Wolman(1997),先后都提出了“補償改變理論(CompensatingVariation)”:經濟個體為了生活在一個有更低(或者更高)的持續通貨膨脹環境下,人們愿意失去多少收入損失(或者得到多少收入補償),這種對收入改變的測度就是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測度,這完全符合經濟學關于理性經濟個體最大化選擇行為的假定,是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的一般均衡分析,同時,也是對通貨膨脹福利成本采用消費者剩余分析的一個有力的補充和說明。
Leach(1983)繼承和發展了Barro(1972)對交易的認識,認為貨幣只是交易的媒介,而不具有內在的價值。通貨膨脹改變了商品的需求和勞動力的供給,因此也就直接影響了人們的福利獲得。他在分析中采用了個體效用函數,具有微觀的特征,但對貨幣的引入卻是通過對商品的間接征稅,這是一個過渡性質的分析。
CooleyandHansen(1989)是較早正式采用微觀貨幣模型和補償改變理論的學者,認為貨幣的持有要歸因于現金先期約束(Cash-In-Advance,CIA),這種通過現金先期約束引入貨幣的方式是Stockman(1981)、Lucas(1982)、LucasandStokey(1983,1987)和Svensson(1985)所提倡的。他們認為消費是一個受到現金先期約束的現金商品,閑暇和投資是信用商品,設定個體的效用來自于消費與閑暇:分別為第t期的消費和閑暇,β為折現率,E0為在初期獲得的全部信息上的條件期望值,A為常數。在消費的現金約束和預算約束下最大化效用函數,運用Kydland(1987)的計算方法,通過補償改變理論對福利成本進行了一般均衡估計。這種方法比較起Leach又深入了一步,通過對個體效用函數的細致刻畫和約束條件的完整考慮,對社會經濟環境進行了充分的認識和模擬,估計出的結果也就更為可信。
DotseyandIreland(1994)擴展和完善了先前的研究,建立了利用微觀貨幣模型進行通貨膨脹福利成本一般均衡分析的標準典范。設定個體的效用來自消費和閑暇,受到現金約束和預算約束,隨后又建立了市場中間商、商品生產者的約束,認為通貨膨脹扭曲了這三個市場參與者的邊際決策,都不能有效率地管理各自持有的貨幣余額,而且也要用閑暇來替換一部分市場勞動,還要從商品生產中分散一部分生產性資源轉移到金融中介服務,這些就構成了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這種分析考慮了眾多參與者的行為,從多個方面考慮了通貨膨脹所帶來的福利成本,因而也可以用來評價一些貨幣政策。
現金先期約束限制了經濟主體的交易機會,于是許多學者又開始尋求其他的微觀貨幣模型。EcksteinandLeiderman(1992)和Lucas(1994,2000)先后都利用了MIU模型,得到以色列和美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估計。Jones等(2001)通過考慮最佳貨幣數量指數(SuperlativeMonetaryQuantityIndexes),利用MIU模型計量了通貨膨脹福利成本。
Chadha等(1998)則運用了Mccallum-Goodfriend(1987)的交易時間(Shopping-Time)模型,通過假設持有貨幣能節省購買時間,因此提高了閑暇水平這一途徑來引入貨幣。設閑暇函數為lt=φ(ct,mt),個體的效用來自消費和閑暇:為持有的實際貨幣余額,從而得到英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Wolman(1997)設計了一個分段的交易時間函數h/(mt/ct),當mt/ct大于等于一定值時,h(mt/ct)=Ω,Ω是一個非負常數,代表最小的可能的交易時間,當mt/ct小于一定值時,h(mt/ct)是減函數,這個設定和早期的存單理論是一致的,通過個人持有貨幣的邊際收益應該等于邊際成本,來求得貨幣需求曲線,再由補償改變理論計量通貨膨脹福利成本。Bakhshi等(2002)更詳細地分析了Wolman的模型,并估計出英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
尋介理論(SearchTheory)強調了貨幣的交易功能,貨幣之所以有用,是因為了它解決了“雙重欲望巧合的困難(Double-CoincidenceofWantsProblem)”,其研究起點不同于以往的貨幣微觀模型,它并不是從效用假設上引入交易成本,而是從交易過程中分析出交易成本,因此尋介模型在研究思想上更尊重實際。LagosandWright(2005)首次利用貨幣尋介理論估計出通貨膨脹的福利成本。CraigandRocheteau(2006)在Shi(1997,1999),Molico(1999)和LagosandWright(2005)對貨幣尋介模型的擴展研究上,更詳細地研究了各種交易行為下的通貨膨脹福利成本。
路徑總體看,進出口貿易對通貨膨脹的影響路徑有四個:成本路徑、國外商品價格的傳導路徑、貨幣供給路徑和總供給—總需求路徑。
(一)成本路徑由于我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資源和原材料等生產要素的進口,因此在進口總額中原材料、燃料、機械設備的比重較大。當生產要素的進口價格發生波動時,就會直接通過成本路徑影響到國內。而且根據雙重加價原理,我國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必需生產要素的價格必然會沿著各自涉及的產業鏈逐級傳遞,最終引起整個社會商品價格總水平的上升,導致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二)國外商品價格的傳導路徑如果國外商品價格普遍上漲,通過價格機制的作用,一方面,將導致出口量的增加,進而使我國外貿出口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國內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將減少,從而增加替代品,最終導致整體社會消費需求的增加。我國連年出現對外貿易順差的原因主要是在全球經濟復蘇的環境下,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市場需求也在急速增加,這種對外貿易出口的增加進一步導致我國外貿出口商品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從而引發整個社會總需求的膨脹。如果不加以調控,有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從我國進口商品的結構可看出,我國進口的絕大部分商品是大宗商品,而生產廠商的生產要素價格或生產成本價格的波動,最終表現為國內商品出廠價格指數的變化,進而作用于國內通貨膨脹率。
(三)貨幣供給路徑當一國存在大量長期的貿易順差并有巨額外匯儲備時,國內市場將會有大量的貨物出口,中央銀行要增加貨幣投放,達到收購出口所得外匯的目的。這樣,就可能造成流通貨幣過多,易引發通貨膨脹。從國際收支平衡表看,我國長期出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截至2013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82萬億美元,再度創歷史新高。比2012年末增長了5097億美元,年增幅也創出歷史新高。因為外匯是不可以直接在市場上流通的,所以中央銀行為買入外匯需要投放大量基礎貨幣,初始貨幣會隨著外匯占款呈正比增加,隨之擴大廣義貨幣的供應量,導致普遍、持續性的價格上漲,影響國內經濟的穩定運行,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另外,持續的貿易順差使中央銀行的外匯資產比重持續增加,極大影響了我國貨幣的實際價值,給多個基礎產業部門增加了壓力,從而引起這些領域價格水平的上漲。
(四)總供給—總需求路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商品與服務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緩解了通貨膨脹對本國產能控制的敏感程度,提高了對全球供求情況的敏感程度。貿易順差大多代表外部需求的力量強大,與外貿出口需求快速增長并存的是內部需求的相對不足,從而出現外部需求拉動增長、內部需求抑制物價的情況。外貿出口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外貿依存度的快速提高是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顯著特征,2013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高達46%。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高外貿依存度和高外貿增速將成為常態,與國內生產、消費和國際市場密不可分,依靠國際市場吸收本國相對生產過剩的產品,因此外部市場的供給與需求波動,不可避免地會對本國的產能結構產生影響。
二、防范進出口貿易傳導通貨膨脹的對策
(一)健全價格調節基金制度價格調節基金制度指政府通過一定渠道,籌集一定數量的基金,用于平抑市場物價的制度,是政府調控市場物價的一種輔手段,是價格調控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針對部分地區、個別品種生活必需品價格的異常波動,及時、準確地采取相關措施,較快穩定市場和平抑價格,安定人民生活。目前,國際市場供求關系和價格的突變極易影響我國市場的供求平衡與價格穩定,進而加劇通貨膨脹影響。所以,價格管理部門應在借鑒國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早制定《價格調節基金管理辦法》,在基金的征收、入庫、利用、監管等方面進行規范。
(二)加快對外貿易的結構性調整我國處于國際垂直分工中的低端,依靠的是資本和勞動的投入,這種高投入、高耗能、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不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因此,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技術創新,從資本和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目前,雖然世界上很多產品都是“中國制造”,但這些產品技術含量較低。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國際原材料價格高企情況下,國內經濟勢必產生通貨膨脹。國際市場也影響著國內的價格指數,我國的價格監測部門除對國內市場,還要特別加強對國際市場價格波動、主要商品進出口數量與價格的監測及預警工作,根據對國際商品價格的準確判斷來制定進出口策略。
(三)大力參與國際期貨市場在國際市場上,原材料價格是由期貨市場的交易價格基本確定,我國參與貿易規則制定的話語權有限。我國要繼續發展期貨市場,推出各種原材料的期貨產品,有必要聯合國際采購行業組織,通過期貨信息調整生產經營結構,參與國際期貨市場,共同抵御國外對沖基金的各種價格炒作。
(四)提高企業競爭力樹立本國工業制品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提高我國企業競爭力,我國要加強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的調查實施力度;運用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和保障國內相關產業的權利和權益;在限制國外市場力量的同時,盡快制定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并統一行業技術標準,規范國內企業的競爭環境,提高整體競爭力。
(五)促進國際合作通貨膨脹已成為全球性普遍存在的問題,僅憑一個國家國內的調控無法達到經濟平穩的目的,所以國際合作極其必要。對我國而言,人民幣升值可能是良策,雖然會產生抑制出口的負面影響,但如果政府能有效降低總儲蓄率和私人儲蓄率并擴大內需,就會既有效抑制通貨膨脹,又改善經濟結構,才能均衡地拉動經濟增長。然而,防范通貨膨脹的措施本身就會加劇資產價格的上升,即對通脹的預期本身就會加快通脹的到來,央行也應在國際組織的協調下進行合作,有效降低流動性風險。
(六)做好資源利用的中長期規劃為減弱進口資源價格變動對國內物價造成的影響,我國必須建立資源利用的中長期戰略規劃。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從粗放增長轉為集約增長是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期間必然要消耗較多的外部資源。因此,要從全球角度確立外部資源利用的中長期戰略,合理利用外部資源。以有色金屬為例,短期內我國應建立風險采購機構,以達到利用國際有色金屬期貨市場,從而降低國際有色金屬價格上漲對國內經濟影響的目的;中期的戰略規劃是要建立國家有色金屬儲備體系,如商業儲備與期貨等;長期要開發并利用其他資源進行替代,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以達到調整經濟結構的目的。另外,從糧食的戰略規劃角度出發,為穩定海外糧食供應需要采取避免長期風險的有效方案,建立新型糧食安全觀,針對進口糧食的供應制定中長期方案,并與某些糧食出口大國進行長期合作,形成集外匯儲備與戰略物資等為一體的綜合戰略體系。
(七)減輕外匯儲備增加對通脹的壓力,深化金融改革
1.進一步完善結售匯制度。2012年4月,我國取消了強制性結售匯制度,使人民幣過快升值壓力有所緩解,增強了人民幣匯率彈性,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國通貨膨脹壓力通常出現在經常項目、資本項目均出現順差的狀態下,由外匯占款增加所引起的基礎貨幣相應增加造成的。建議實行意愿結售匯與限額結匯相結合制度。一方面,外匯收入可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者賣給指定銀行,或者開立外匯賬戶保留。另一方面,外匯收入在國家核定的限額內可不結匯,超過限額的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對分散中央銀行之外的外匯,政府可運用政策、媒體等措施達到間接控制國際收支的目的。因此,從有效控制貨幣供給的角度出發,實行意愿結售匯制與限額結匯制度相結合將更加有利。
2.加快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首先,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還不完善,外匯市場上存在人民幣即期開盤價顯著背離中間價的情形,導致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因此,應進一步完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使人民幣價格在中間價的一定范圍內上下波動,避免大幅度的漲跌。其次,豐富外匯市場參與者,加快產品創新步伐。我國外匯市場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缺乏市場參與者和可供交易的產品,導致少量資金就可能左右匯率走勢。因此,有必要加快主要交易者做市商建設,并不斷豐富交易產品類型。
(一)量入為出原則在個人收入一定的情況下,量入為出尤為重要。只有滿足個人正常的生活開支之后,才能進行更為高級的投資理財,千萬不能拿個人的生活費進行投資。
(二)投資分散化原則投資學中最基本的一項原理是,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一定要做合理的資產配置,即投資分散化,利用投資組合把財富投資于不同的項目,并確定各種投資資產的比例,從而保證投資的收益性,盡量減少風險。同時,還應當短、中、長三種理財方案配合使用,注重進行組合投資,把握好各期限種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力求收益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減少通脹帶來的損失。
(三)堅持“安全性、盈利性、流動性”三性協調原則為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合理應對通貨膨脹,首先要選擇安全性高的投資方式,安全性是投資理財的首要原則,所謂安全性是指個人資產的購買力不因通貨膨脹而受到損失。其次,應該保持一部分靈活的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即要做到流動性。在通貨膨脹條件下,貨幣出現貶值,購買力下降,因此個人投資者需要保持相當數量的流動資金以備不時之需。因為在面臨通貨膨脹時,通常個人收入水平的增長速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流動性是為了保障在物價上漲迅速的同時能夠保證生活水平,補貼生活所需,或者看準時機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向。最后,投資的最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得盈利,將個人資產投資之后要實現增值,收益越多越好,這是投資理財的根本原則。個人投資者可以盡量通過投資組合來提高盈利性,以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使投資者的效用最大化。
(四)具備投資理財專業知識術業有專攻,雖說不可能每個人都成為專業理財師,但要想在金融風暴中順利平穩的度過,必須要了解和掌握一些投資理財方面的專業知識,否則不僅達不到資產增值保值的目的,還會被金融危機的大潮所淘汰。只要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頭腦進行投資,就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二、個人投資理財的工具
(一)儲蓄金融資產中,銀行存款是最傳統、最普遍的投資方式。存款具有增值的穩定性、安全性以及操作上的簡單性等特點,最受廣大投資者歡迎,但在當前利息較低,又有高通脹風險的情況下,銀行存款所能代表的購買力在縮水。雖然國家為了抑制通貨膨脹會不斷調高銀行存款利率,但在通貨膨脹時期,利率的調整一般會有“時滯”,利率調高往往比通貨膨脹慢一拍,這時居民存款會出現負利率的現象,居民儲蓄實際上是在不斷貶值的。因此,在通脹時應盡量降低銀行存款在資產中的比重,有少量短期銀行儲蓄、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就足夠了。
(二)股票良性的通貨膨脹對股價影響較小,甚至還會對股市有利好效應;惡性的通貨膨脹則對股市的抑制效應明顯,此時經濟被嚴重扭曲,貨幣加速貶值,這時人們會囤積商品購買房屋進行保值,此時會出現資金流出證券市場,股票價格下跌;同時企業生產資金短缺,而原材料、勞務成本等價格飛漲,使企業盈利下降,股價下跌。雖然我國目前不可能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但自2007年的牛市結束后,我國股市一直處于調整狀態,股市陷入熊市,投資者難以獲利甚至虧損。投資者投資股票,除去獲得買賣差價,還可能獲得較高的股息回報,但是投資股票,伴隨著高收益的是高風險。所以,股票投資適用于那些能夠承擔風險,并且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個人投資者。
(三)債券債券的收益介于儲蓄和股票之間,具有保值能力,其利率高于一般銀行儲蓄利率,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安全性比較高,適合于相對比較保守的理財投資者。
(四)保險保險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投資方式,它是對被保險人的意外損失和經濟保障提供經濟補償的一種方法,它并不能保證人不會生病、不會發生意外、不會衰老。但是一旦有災害和事故的發生,就可以從保險公司那里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從理財角度來看,保險或許不能帶來像證券投資那樣的豐富收入,但它的保障功能是其它理財工具無法比擬的。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相應的保險產品:人壽保險、意外保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五)房地產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房地產最為抗通脹。尤其是在通貨膨脹比較溫和、房地產泡沫較少時,比如CPI<3%,房地產投資是最為明智的應對通貨膨脹的方法。同時,房地產還可以用作抵押,從銀行取得貸款。從這個層面上講,投資房地產不僅能夠保值,如果用于抵押貸款,還能獲得一大筆流動資金。房地產投資適合有一定資金實力的投資者,是否投資得考慮自己的財力和能力。投資房地產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若通貨膨脹比較嚴重,CPI>5%,物價上升水平比經濟發展水平高許多的話,房地產容易出現泡沫市場,不宜投資此領域。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