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標準化生產技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 標準化是生產質量安全蔬菜的基礎,質量監控措施是蔬菜質量安全的最后保障。柳州市根據產地環境、投入品管理、生產管理技術、質量安全監控等國家、行業標準與規范制定本地蔬菜基地標準化建設與質量安全監控規范,并指導蔬菜基地建設和進行蔬菜標準化生產,從而實現質量安全全程可監控,保障基地蔬菜質量安全。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的建立為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是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前提,是切實保證農產品質量的安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的前提。利用目前我國已經建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國家、行業標準,結合柳州市的蔬菜生產及質量安全監控的實際研究制定《柳州市蔬菜基地標準化建設與質量安全監控規范》,現將該規范的具體內容介紹如下。
1范圍
規定蔬菜基地標準化建設中的基地選擇和管理、生產投入品管理、生產技術選擇和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技術措施。
2規范引用文件
《NY/T848-2004蔬菜產地環境技術條件》;L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GB/T16715瓜菜作物種子》;《NY/T1276-2007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GB/T5009.199-2003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方法》;《GB/T19648-2005 水果和蔬菜中446種農藥多殘留測定方法》。
3基地選擇
3.1基地基本條件
建設基地要求:交通比較便利,有利于機械化耕種和投入品及產品運輸;水源條件較好,可保證常年澆灌用水;電力使用方便,能夠保證生產澆灌系統及產品加工、包裝等用電;土地相對平整,方便大規模、集約化、機械化生產;周邊無污染源、連片面積200hm2以上。
3.1.1土地平整,為基礎設施打下基礎。結合現有耕地的地形地貌,采取相對就近統一平整,填毀不規則的溝渠,清除土地上雜樹等附屬物,形成單幅面積超過1hm2的平面整體。
3.1.2道路交通建設。田字型主干道4m寬,水泥路面;支干路3.0m寬,水泥路面或煤渣路面,主支道路相連。
3.1.3排灌系統建設?;剡x擇離江、河較近,采用江河水與打旱井結合,建立引水泵站,并建設蓄水池,加輸水管線形成基地灌溉系統。同時基地內開發修筑主溝渠,新建槽形渠若干條與主干渠相連形成排水系統。
3.1.4電力設施建設。基地建設選擇區域內,在充分利用現有農電網的基礎上,需要重新調整部分變壓器和低壓輸電線路,根據需要配套,以滿足農戶灌溉、產品加工、包裝、殺蟲等生產用電需要。
3.2基地環境條件
基地產地環境要求符合農業部標準《NY/T848-2004蔬菜產地環境技術條件》的規定。保證基地土壤、灌溉用水、空氣質量、懸浮物指標滿足標準要求。
4投入品管理
4.1農藥使用管理
基地生產中防蟲、治病以物理、生物防治為主,采用頻振式殺蟲燈、黃板、性誘劑等技術,在確需要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按照《GB4285農藥安全使用標準》、《GB/T8321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及《NY/T1276-2007農藥安全使用規范總則》的要求合理使用。
4.2肥料使用管理
基地肥料的使用按照測土配方施肥的基本要求,優先采用有機肥,其他肥料的使用按《NY/T496肥料合理使用準則》的要求使用。
4.3種子
基地生產用種原則上采用無檢疫性病蟲害的優質生產性種子,在《GB/T16715瓜菜作物種子標準規定》范圍內的按照標準,標準規定之外的種子,采用正規廠家生產,證件齊全的包裝種子。
5生產技術
各基地根據生產需要,生產無公害蔬菜的按照各品種無公害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生產綠色食品的按照各品種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生產有機食品的按照各品種有機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生產。
6產品質量安全監控
6.1采樣
6.1.1快速檢測采樣。四級檢測系統對2~3d內準備上市的單一品種面積超過100m2的蔬菜進行監測。對同一基地內相似種植條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內作為1個樣批,利用GPS衛星定位儀定點后,在該區域隨機抽取樣品。
6.1.2色譜檢測采樣。每季度對定點基地內2~3d內準備上市的單一品種面積超過1 000m2的蔬菜進行監測。對同一
基地內相似種植條件的同批次蔬菜1hm2內作為1個樣批利用GPS衛星定位儀定點后,在該區域隨機抽取樣品。
6.2檢測
6.2.1快速檢測。由基地檢測室檢測人員按照《GB/T5009. 199-2003蔬菜中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方法》進行定性檢測。
6.2.2色譜檢測。按照《GB/T19648-2005水果和蔬菜中446種農藥多殘留測定方法》進行定性、定量檢測。
6.2.3結果判定??焖贆z測結果根據速測卡顏色變化判定,如白色藥片與對照一樣呈藍色,為陰性,如白色藥片不變藍色或呈淺藍色為陽性反應;定量檢測結果按《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標準進行判定,超過限量標準值的判為超標。
論文摘要概述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現狀,分析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的對策進行了探討,供有關部門參考。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們對農產品市場消費安全化、健康化需求日益增強。發展無公害農產品,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已成為新時期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戰略舉措。近幾年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迅速,對推動滁州市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起到了很大地作用,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針對這些情況,筆者較詳細的分析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的現狀,以期為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1發展現狀
滁州市是傳統的農業大市,自然條件優越,農業資源豐富,其糧油、蔬菜、花生、茶葉、豬肉、淡水魚類等產量均居全省前列。我市無公害農產品自“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在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的積極組織和推動下,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強勁態勢,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數量迅速增加,總量已具備一定規模。2004年,全市只有3家企業、3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定產地3個,面積300hm2,實物總產量僅240t。經過4年的發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20家企業、47個產品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認定產地24個,面積2.46萬公頃,實物總量9.96萬噸,企業總數增長了5.7倍,產地增長了7.0倍,認定面積增長了80.9倍,產品數增長了14.7倍,總產增長了414.2倍。據安徽省農委“2007年度全省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情況通報”顯示:近幾年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速度位于全省前列,這表明我市無公害農產品正走向快速發展時期。
2存在的問題
2.1產品少規模小
近年來,滁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但與省內外其他地區相比,差距還較大。目前,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面積較小,認定的產地面積只占耕地總面積的5%左右,認證產品數和產量也較少,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我市龍頭企業數量雖有不少,但大都是規模小、資金有限,缺少大型規?;?、效益好的基地;在參與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上存在著投入不足、產地面積小、產量少,產品不能精深加工,生產、加工、包裝、運輸達不到標準;機制落后,管理跟不上等問題,遠遠不能帶動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需要。
2.2發展不平衡
從地區上看,產品認證數超過10個的只有2個縣,產地認定數在4個以上也僅有3個縣,截至目前,我市仍有部分縣(市、區)至今沒有開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從產品結構來看,我市無公害農產品主要集中在蔬菜和淡水魚類上,而糧油、肉蛋禽類和一些地方特色無公害農產品少之又少。較為單一的產品結構和生產布局適應不了大市場、跨地域、多元化大流通格局的需要,制約了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選擇,不利于開拓滁州無公害農產品消費市場。
2.3重申報輕管理
一些企業和農民認為申報的生產基地環境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產品也達到了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標準,所生產的的產品就是無公害農產品。其實不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有著嚴格的生產技術操作要求,部分企業疏于管理,不對生產人員進行科學施肥、安全用藥、先進栽培技術的培訓;不按照標準規范生產,導致由于使用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不當和生產操作規程執行過程中的失誤造成產品污染,生產的產品達不到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要求。此外,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管理體制不完善,檢測能力不夠,追蹤服務欠缺,缺乏督查力度,檢測設施薄弱,單靠現有的管理、檢測、監督體系遠不能滿足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需要。
2.4認知程度不足
無公害消費意識還未深入扎根于每個消費者頭腦中,廣大消費者對無公害農產品只有要求而缺乏需求,無公害產品消費群體仍十分有限,無公害農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并不大。無公害農產品產量少,市場有效供給不足,且產品檔次不高,包裝差,難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和消費欲望。這就造成在較嚴格的生產條件下生產出來的無公害農產品沒有獲得相應的較高收益回報,價格低于價值,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偏低,部分農民缺乏安全責任感和社會公德,在選用農業投入品上不按標準規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價格,只要價格低、效果好就用,而不管是不是高毒高殘留農藥,也不管生產的農產品是否危害群眾身體健康。
2.5統分經營矛盾突出
標準化生產要求農產品生產、管理、采收、包裝等采用統一的標準來組織實施。但是,目前農村實行的是以的經營體制,很難把千家萬戶的生產統一起來,按照一個模式組織生產?!靶∞r戶”與標準化生產矛盾突出,單家獨戶的種養殖方式,難以滿足標準化的要求,加大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實施、日常監管難度3對策和建議
3.1加大宣傳引導,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農產品的安全問題,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各地要采用多種形式宣傳農產品生產標準化技術及人們對無公害農產品質量的要求,轉變農民群眾觀念,提高農產品生產者質量安全意識,使農民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真正變成自己的自覺行動。要著力培育一大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示范帶頭人,帶動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者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提高廣大農業生產者的科技素質和生產技能。在生產過程中,要嚴格按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嚴格記錄生產、加工、包裝、生產資料使用和病蟲害發生與防治等情況。同時,農業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無公害農業關鍵技術的開發,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和操作規程,努力提高標準化生產的操作水平。
3.2做好試驗示范,帶動無公害農產品發展
采取示范引路、逐步推進的辦法,各級科研、推廣部門要在突破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關鍵技術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生產操作規程,采用試驗示范、以點帶面,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的推廣與普及,通過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試驗示范區,進一步推動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目前,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規模還不大,嚴重制約了產品數量和市場有效供給量。要徹底改變這種不利局面,只有大力拓展生產規模,努力增加產品總量,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繼續鼓勵和支持企業申報無公害農產品,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工作,從而使我市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基地和產品在數量和質量上再上一個新臺階。
3.3加強市場監管,實行全過程質量監控
一是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及檢測無公害農產品管理機構。加強隊伍及基礎設施建設,定期和不定期抽檢產品質量,確保對產品質量的適時監控。同時要督促生產企業及基地制定并實施自檢制度,共同把好產品質量關。二是要實行市場準入制度。上市的農產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證”,標明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聯系地址、電話和檢測合格證明等,實行不合格農產品的責任追究和退出市場制度,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要求的產品予以公布曝光。三是加強對生產基地的環境和投入品的管理。防止產地、產品受工業“三廢”和不符合生產要求的農業投入品污染,真正實現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
3.4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不是傳統的一家一戶農業生產模式,而是要有組織地統一農業生產行為。要通過培育、扶持一批龍頭企業來推動無公害農產品發展,把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作為提升農產品質量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通過引進、改造培育、政策扶持一批龍頭企業,發揮龍頭企業組織的帶動作用,把農民組織起來;建立“公司+基地+標準+農戶”的模式,加快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的銷售網絡,積極培育營銷隊伍,讓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同時要通過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經濟基礎組織、行業協會,重點培育個體私營大戶等措施,提高生產者的組織化程度。
3.5全面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大力推廣“豬-沼-菜”等循環農業模式,以沼氣池作為種植養殖業的紐帶,將人畜糞便作為資源加以利用的同時,人畜糞便通過沼氣池的厭氧發酵技術變成了無公害蔬菜(糧油)生產中的優質有機肥,降低化肥、農藥用量,減輕農藥化肥污染,從而極大地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中農藥化肥用量的下降,實現了生態農業降低農業環境污染的目的,能夠有力推動生態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建設和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6加大政府投入,全面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
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是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一項民心工程,是為人民辦的最現實、最直接的實事、好事。各級政府要設立無公害農產品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產品基地生態環境改善與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研究與推廣、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等;要引導農業生產者積極開展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幫助他們解決認證過程中的困難,并采取以獎代補的措施,將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費用納入財政支持范圍。
4參考文獻
述職人:***
尊敬的公司領導,各位同事:
2019年,釀造部在公司領導、技術協助組的大力支持、幫助和釀造團隊共同努力下,順利實施了質量與工藝管控和改進,有序推進了團隊建設相關工作,超額完成了品質原酒的生產任務,現將全年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崗位認知
釀造部長要把控好濃香釀造生產整個系統的有效運行,抓生產組織、產質量目標、績效管理、團隊建設、對外對接和在建工程工藝的規劃布局與過程質量監督工作。同時,根據公司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制定部門各項目標的分解下發,形成推進計劃和生產技術保障方案,并對出現的異常情況組織釀造管理、技術團隊進行總結、分析,指導和解決生產管理、技術問題;擬訂組織實施改進方案。
二、2019年部門年度經營、管理工作目標完成情況
(一)12月止,投糧***噸,完成年度****噸投糧目標的****%;產酒****噸,出酒率****%(按耗糧計),超****%的出酒目標****個百分點;產一級以上原酒*****噸,其中(特級原酒****噸,優級原酒****噸,一級原酒****噸)完成年度****噸目標的***%。
(二)曲藥消耗 ****噸,稻殼消耗***噸。
(三)培植窖泥****m3(其中一次窖泥***m3、培植二次培泥****m3、培植三次窖泥****m3);培植培養液***噸、酯化液***噸。
三、2019年履職情況及各種目標完成情況
(一)個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項
1、質量與工藝管控和改進方面
(1)帶領團隊從工藝模式、生產操作、標準化操作等**個方面擬定《***工藝優化實施方案》,推動*****余項優化提升工作,使糟醅質量得到良性循環,產量步入正?;瀑|量得以提升。
(2)組織實施強化工藝定型工作,確定生產組織實施方案和規范生產工藝細節管控,摸索***工藝、*****工藝操作方案,完成了工藝標準化生產技術文件。
(3)深入開展窖泥培植、培養液制作配方等研究工作,形成了固定化窖泥配方和適合***窖泥培植操作方法。
(4)牽頭擬定中高溫曲試生產技術文件,對適合于中高溫曲微生物生長條件、環境提前培養菌源和適宜微生物植物的歸類。
(5)科學推動各類品質提升試驗工作,開展了*****生產試驗、集中******制作探索,糟醅質量有力提升。
2、安全管理方面
建立安全督導小組,制定安全生產管控實施方案,逐級簽訂安全責任承諾書,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對安全生產工作,實行“一人生病全體吃藥”的高壓管控模式,生產班和組發生安全事故,取消當月評優資格,促進安全管理全員參與。
3、規范化管理方面
(1)成立釀造標準化工作組,全面推動了部門標準化建設工作,生產規范性得以提升。
(2)持續強抓部門衣食住行、言行舉止規范管理,釀造員工形象得以提升,同時在公司起到帶動作用。
(3)組織進行部門管理制度修訂、優化部門績效考核管理,從制度標準層面正向引導規范化管理。
4、學習改進提升和創新項目情況
(1)通過公司培訓、外出學習,同行考察,思路得到提升,視野變開闊,以強化管理、提升品質、成本控制為目的,完成**項改進提升工作。
(2)申報發明專利**個、實用新型專利**個,論文***篇,部門上報公司技術創新***個。
(二)配合相關部門或個人完成的主要工作事項
1、全力配合完成集中供汽鍋爐設備的安裝調試,并對集中供汽與生產相關工藝進行匹配優化。
2、對*****車間在建工程建設和設備安裝過程進行專項監管,及時將存在問題向關聯部門反饋并督促整改。
3、積極協調溝通外購曲藥的購進和質量把控,保證釀酒生產的順利推進。
4、完成“***”儀式、“****名”儀式和***、經銷商的日常接待工作。
5、積極為****研究院在*****開展項目提供技術參數。
6、配合****技術協助組多次召開****生產技術分析、總結會。
(三)、團隊建設工作
1、按《釀造部團隊建設方案》參加公司部門舉辦的各項文體活動、知識競賽、技能競賽,增加了員工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推動了整個團隊的精、氣、神面貌。
2、積極配合***開展的員工合理化建議,優化管理,解決員工實際問題;開展常態化員工溝通會,搭建情感橋梁,增強團隊凝聚力。
3、推進員工業務技能、企業文化、食品安全等多項的培訓,組織優秀班組評比,優秀員工及管理團隊拓展和全員軍訓,一年來部門趕、學、比、幫、超氛圍濃烈,團隊整體素質提升明顯。
四、存在問題剖析
(一)年初發生輕微安全事故*起,主要原因是新員工安全意識淡薄,自我防范意識差,實操安全培訓、引導不夠,持續加強安全教育仍是重點工作。
(二)部門員工群體總體文化程度偏低,思維意識與主人翁意識還需進一步提升。后期將持續加強與員工群體的溝通,通過解決員工實際困難,強化企業文化教育和團隊建設工作,提升員工對公司和團隊的認同感。
(三)在建工程進度緩慢,存在未嚴格按圖紙施工現象,施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不易得到落實。后期需繼續加強與施工方的溝通協調,嚴格按照在建工程倒排計劃實施監管,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
五、個人履行職責自我評價
自身在領導的點撥與鞭策下,思維方式和性格有了較大轉變,通過不斷的培訓、外出學習和同行考察,使我視野更開闊,工作動力更強,管理業務水平和專業技術水平得到有力提升,在公司高速發展和追求極致品質背景下,我始終堅守工匠精神,保質保量完成了生產定額目標與各板塊的重項工作,較稱職的履行了釀造部長職責。
六、2020年主要工作規劃
2020年釀造部將緊緊圍繞提品質、保生產工作核心。品質上,提升優級原酒、特級原酒產量,突破調味酒瓶頸。產能上,完成****噸投糧任務,耗糧出酒率≥***%,產酒≥***
(一)優化工藝、提升品質
1、固化培植方案,抓好窖泥培植管理,提升窖泥質量。
2、實施釀酒工藝的第**次優化,持續對工藝進行改進,進一步細化標準化生產模式,保證生產操作、工藝的有效落地實施。
3、穩步糟醅整體質量,保障原酒品質。
(二)中高溫曲生產
制曲試生產過程中,摸索、分析、總結,完成制曲工藝定型,形成特有的中高溫曲質量工藝標準。
七、部門績效改進與措施
1、優化獎懲機制,對業績優秀、團隊協作、技能突出員工增大獎勵幅度,在月度、年度考核中予以體現。
2、增設成本管理、節能降耗管理考核細則。
3、強化日常監管,推行首問責任制,提高員工執行力,保障各項工作順利落地。
八、個人及團隊能力提升要點與方法
(一)個人性格修養感悟和提升
1、努力克制、多換位思考,多溝通,多帶和諧面容。
2、與員工之間多一些親和力,持續與員工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了解員工思想動態積極幫助員工解決問題。
(二)團隊提升
1、以自主培訓和與公司合作教授培訓形式開展業務技能培訓,帶領管理團隊不斷提升業務技能、技術和管理水平,大力推行師帶徒,形成良好“傳、幫、帶”氛圍。
基金項目:山東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012BAD14B07);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項目(2012GZC21022)
作者簡介:萬魯長(1965-),男,研究員,主要從事食用菌及循環農業技術研究。E-mail:
*通訊作者:辛淑榮(1966-),女,研究員,主要從事食用菌產后加工技術研究。
摘要:綜述了山東省食用菌產業現狀、技術成果、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和發展趨勢,提出了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方向以及產業體系建設任務內容和規劃目標。
關鍵詞:山東??;食用菌產業;發展趨勢;產業技術體系
中圖分類號:F307.13-1(252)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3)12-0103-04
山東是我國食用菌生產規模第一大省,2012年全省食用菌總產量達到366.1萬噸,產值207.3億元,創匯2.34億美元,年產量和產值均占全國的1/8左右;創匯額占全國的1/10;工廠化食用菌產能占全國的1/3,其市場份額是全國水平的2倍以上。山東省食用菌主栽品種有:平菇、金針菇、雙孢蘑菇、香菇、毛木耳、黑木耳、雞腿菇、杏鮑菇、白黃側耳、白靈側耳、草菇、靈芝、秀珍菇、銀耳、猴頭菌、斑玉蕈、柱狀田頭菇、蛹蟲草等,另外還有滑子蘑、灰樹花、大球蓋菇、鮑魚菇、榆黃蘑、大革耳、黃傘、金福菇等,其中平菇、雞腿菇、靈芝、毛木耳的種植規模位居全國前列。食用菌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發展現代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
山東省食用菌產業優勢在于栽培菇種多、栽培模式多、工廠化生產發展快,生產方式正在由傳統大棚生產向工廠化及簡易設施周年化生產轉變,組織形式由農戶分散式栽培向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集約化生產轉化,在區域布局上已形成魯北香菇、魯西雙孢菇、魯東金針菇、魯中珍稀菇、魯東南黑木耳和魯南平菇等六大產業帶,基本實現了生產規模化、品種多樣化、布局園區化、經營產業化的“四化”格局。目前山東省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約有120家,年產能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14.3%,因此,產業的總體形勢是:常規設施栽培與工廠化生產方式并存,傳統大宗菇類優質品種與珍稀新型高檔菇類共同發展。
1山東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
一是食用菌工廠化、現代化高效栽培迅速發展,工廠化食用菌市場占有率、標準化生產和食用菌優質安全水平不斷提高,正在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逐步向“高產、高質、高端、高效”方向發展,實現產量、質量和效益的統一。
二是優質、抗病、耐溫、適應各種基料及產業生產方式的專用品種不斷培育開發,野生菌種種質資源不斷馴化利用,新的栽培菇種及品種越來越多,總數有望超過果蔬。
三是食用菌各種保鮮和精深加工產品不斷研發上市,國內外消費市場進一步擴大與開拓。
四是以食用菌生產為紐帶的農業生態循環產業鏈不斷完善,菌渣資源的利用途徑越來越多,增值會越來越高。
2山東省食用菌產業主要技術成果
2.1建立了食用菌“三品”生產和工廠化栽培的標準體系
山東省制定了食用菌國家行業標準 4項:《雙孢蘑菇》、 《鮑魚菇生產技術規程》、《秸稈栽培食用菌霉菌污染綜合防控技術規范》和《食用菌菌渣基質化發酵技術規程》;實施了山東省食用菌地方標準70余項,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起到了主導作用。
2.2集成創新了多項食用菌高效栽培模式及配套技術
2.2.1菌菜陰陽復合棚栽培模式 改進了中隔墻空氣交換和陰棚與外界的換氣方式,實現了菌菜氣體、熱量、濕度的內循環互補和外循環補充,提升了菌棚冬季保溫和夏季降溫性能,達到了“四節”以及多品種食用菌周年高效生產。已在壽光、章丘、歷城、淄博等地應用。
2.2.2多功能控溫拱棚周年化出菇模式 集成了控溫、通風、噴水及隧道發酵供料等管控技術,實現了草腐菌周年化集約化低本節能生產,達到一年4個周期,空間利用率、生產效率和單產大幅提高。已在莘縣、武城、鄒平、東營等地應用。
2.3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病害防控技術體系
在國內首次研究報道平菇、雞腿菇、金針菇等菇種的8種致病菌并探明病害發生機理;最早研發出食用菌專用消毒劑、防病劑、栽培料發酵菌劑等產品;為6種國內外食用菌專用藥物的登記提供效果評價。
2.4培育食用菌優良品種
全省育成食用菌審定品種:國家級3個,省級16個,包括11個菇種。另外,先后選育出大宗和珍稀菇類30多個優良菌株,建立了平菇等食用菌種質資源庫(650余株),為解決山東食用菌當家品種少、菌種退化快等問題提供了種質保障。
2.5獲獎成果、授權專利和論文、出版書籍
近十年來,全省獲得食用菌科技成果獎勵30多項,發明專利30多項,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食用菌論文300余篇,編著食用菌書籍 20余本。其中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2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 10余項,山東省農牧漁業豐收獎 6項,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3項以及東營、濟南、泰安、聊城、濟寧等市級科技成果獎10余項。
3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
3.1工廠化和輕簡化高效栽培配套技術研究有待加強,與食用菌質量安全相關的病蟲害防控和信息化應用技術薄弱
食用菌栽培營養生理、環境因子調控生理、有害重金屬吸附及農殘代謝規律缺乏深入系統研究;工廠化設施條件監控、質量安全管控、可追溯體系等物聯網信息化應用技術,專用配套設施設備及新型材料器具,工廠化及輕簡化高效栽培關鍵共性技術研究不足;病蟲害發生機理、預警體系以及栽培、生態、生物及物理防控技術應加強研究應用。
3.2品種選育工作滯后,食用菌種質資源創新利用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當家品種少,菌種繁育標準化水平低
抗逆性強、不同用途、適銷的農法栽培品種較為缺乏,工廠化栽培適宜菇種單調,專用品種較少,難以滿足不同地區菇農、生產企業對品種的需求;對山東省菌物資源調查整理保藏和具較高經濟價值的菌類馴化栽培或創新利用研究較少;菌種優質快繁與質量檢驗控制、菌種活力評價與良種提純復壯以及菌種標準化商品化生產、包裝貯運配套技術研究不力;菌種廠技術力量和設備條件較差,品種退化快,菌種質量難以保證。
3.3產后加工缺乏技術支撐,菌渣資源利用鏈條尚未完善
采后生理、保鮮貯藏、初級加工及精深加工技術研究成果較少,食用菌保鮮加工技術落后,生產工藝不規范,加工產品系列單一,缺乏具自主知識產權的保鮮加工標準化技術;食藥用菌活性物質提取及功能性產品研發力量薄弱,產業的加工增值能力亟需提升;菌渣資源轉化利用技術研發不深入,高效利用率尚低,以食用菌生產為紐帶的農業廢棄物循環產業鏈條銜接不暢。
4山東省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的總體思路和目標
山東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立伊始,由10個崗位專家和4個綜合試驗站組成,以全面提升山東省食用菌產業技術水平為目標,以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種菇效益、保障食用菌安全為核心,針對影響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品種選育滯后、設施高效栽培和質量管控技術薄弱、產后加工缺乏技術支撐等瓶頸問題,以創新團隊為主體,組織開展研發創新、試驗示范,重點突破全省食用菌產業或區域急需的關鍵共性技術:由遺傳育種崗位選育抗逆優質高產專用新品種和研發食用菌良種標準化繁育技術,建成山東省最大的食藥用菌種質資源庫;由栽培與設施崗位、質量控制崗位和病蟲害防控崗位聯合創新建立食用菌標準化節簡高效栽培、工廠化設施環境調控及物聯網應用、病蟲害安全防控和質量控制保障技術體系;由產后加工崗位研發先進的食用菌保鮮、精深加工及功能成分提取新技術新工藝。獲取自主知識產權,實現研發成果共享,發揮科技引領支撐和創新驅動力,帶動全省整個食用菌產業技術、產業質量和生產效率的升級,以穩固山東食用菌產業地位,并向食用菌國際化強省邁進,實現產業的健康持續高效發展。
5山東省食用菌產業創新團隊的研發方向和重點任務
5.1食用菌優良專用品種選育和菌種標準化繁育、檢測技術
針對山東省當前食用菌種質資源創新利用不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當家品種少、菌種繁育標準化水平低等問題,將常規育種與分子育種、遠源雜交等技術相結合,重點開展高產優質多抗和富含有效活性成分的具有適宜農藝性狀與優異商品性狀的食用菌新品種選育、工廠化生產優質專用新菇種及新品種開發以及食用菌菌種標準化繁育和檢測技術研究。
5.2食用菌野生種質和核心種質資源整理、評價與創新利用
開展野生種質資源的調查、整理、保育與馴化培育工作,進行食用菌核心種質資源搜集、鑒定、評價與創新利用,編寫山東省大型真菌多樣性名錄;建立菌種保藏、優質快繁與質量檢驗控制、菌種活力評價和良種提純復壯的標準化技術體系,指導全省食用菌產業菌種生產健康發展;開展野生菌株的馴化栽培試驗,培育經濟價值高的優良菌種。
5.3工廠化、節簡化、標準化、信息化高效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集成適合山東省食用菌生產的輕簡化和工廠化生產管理技術規程,建立標準化栽培技術體系,構建食用菌節簡高效栽培模式,優化菇房設施結構;研究食用菌工廠化生產關鍵技術及環境調控專用配套設施條件,形成工廠化杏鮑菇栽培環境條件調控技術手冊,提升工廠化生產管理技術,初步集成建立工廠化杏鮑菇栽培環境監測調控的物聯網信息化應用技術體系;研究提出立足于山東省原料資源條件的新型豐產栽培基質制備技術及以棉稈、花生秧、玉米芯等為主料的雙孢菇、草菇等優化配方,并示范應用。
5.4食用菌質量管控和病蟲害安全防控技術體系的研究建立
在全省主產區建立主要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調研監測點,開展農藥殘留、有害重金屬、亞硝酸鹽、有害微生物等項目的檢測;研究生產投入品質量安全關鍵控制點和安全控制標準;建立食用菌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和安全管控技術體系。
針對平菇、金針菇和雙孢蘑菇以及工廠化食用菌等主栽菇種的病蟲發生特點,建立預警體系,研究集成栽培、生態、生物藥劑及物理綜合防控技術,引進示范國家產業體系“兩網一板一燈一緩沖”防控技術和引進篩選高效、安全防控病蟲害的環境預防消毒劑及生物源藥物,替代傳統化學藥劑防治。
5.5食用菌保鮮、精深加工與發酵工程應用技術研發
研發冷鏈物流保鮮、包裝、貯運和初級加工及精深加工技術,建立干品類和鮮品類食用菌保鮮加工技術標準,研發平菇等食用菌休閑即食脆片;針對目前山東省食用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產后加工能力和技術創新性不足的瓶頸問題,在食用菌精深加工、功能成分提取以及發酵工程技術三個研究方向搭建食用菌產后加工創新平臺,建立和完善金針菇等食用菌精深加工工藝,優化食藥用菌多糖等活性物質提取純化工藝,研發功能性產品與食(藥)用菌發酵工程技術,并進行中試和轉化應用。
5.6菌渣資源化、無害化、高效化開發利用技術集成與示范
研究集成不同菌渣資源化(肥料化、基質化、發酵床養殖墊料化及經濟昆蟲飼料化、二次種菇等)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建立一套完整、成熟的菌渣高效利用及循環利用產業化技術體系,并示范應用。
5.7前瞻性研究
研究食用菌遺傳規律、創新育種方法,研究主要性狀的分子標記和核心種質等輔助選擇技術,挖掘和克隆優異基因;對山東省大型真菌的生物多樣性進行系統研究,提出野生真菌的就地保育和異地保育措施,并創制育種材料;系統研究建立食用菌栽培生理的基礎理論,為物聯網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技術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中的應用提供依據;研究分析食用菌生產全過程有害物質的積累與代謝規律;研究食用菌病害、蟲害發生機理;研究食用菌采后生理和食藥用菌液體深層發酵工程技術,挖掘其活性組分資源;研究菌渣資源循環利用的物質轉化途徑和規律等。
研究員,上海市農業委員會蔬菜辦公室主任,全國農業高新技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上海市園藝學會副理事長,上海蔬菜經濟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標準化協會常務理事、蔬菜標準化委員會主任,上海市農業系列中級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高級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科技項目評審專家庫成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持國家、農業部和上海市多項科技攻關和推廣項目,多次獲得農業部和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和科技興農獎。有多篇論文獲中國園藝學會、中國植保學會、上海市植保學會、上海市園藝學會優秀論文獎。主編《蔬菜栽培技術手冊》、《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食用菌生產技術手冊》、《食用菌安全生產技術問答》、《蔬菜病蟲害預測預報調查規范》、《上海蔬菜消費現狀與結構研究》、《花式蔬菜栽培和食用方法》、《食用菌生產技術》等學術專著。
導讀:廣西水生蔬菜以外銷為主,但產業發展程度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體系尚不完善,當地積極創新多種水生蔬菜間套種模式,提高農業疊加效應,開展組培苗研發推廣,推動科技興菜,效益顯著。在此基礎上,廣西制定了2010-2015年水生蔬菜的發展目標,進行產量產值目標規劃,擬打造桂北、桂東荸薺,桂中、桂南、桂西雙季蓮藕,桂東、桂北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創匯三大優勢產區,并提出了推進產業發展的重大政策及關鍵措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位于我國南疆,臨北部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23℃,各地無霜期在284~360天,桂南及右江河谷等地的35個市、縣區全年無霜期長達360天,基本無冬季,蔬菜周年生產自然條件優越。2012年,全自治區蔬菜播種面積為108.8萬hm2,總產量2 530萬t,年蔬菜播種面積、產量分別居全國第7位和第9位。
廣西秋冬季蔬菜生產約占全年總量的70%,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外調秋冬菜在850萬t以上,外銷型蔬菜農業產值超250億元,成為全國主要的“南菜北運”基地之一。蔬菜生產為全區農民年人均增收55.6元,占種植業農民人均增收貢獻率的15%以上。
1 廣西水生蔬菜產銷現狀及特點
1.1 水生蔬菜產銷現狀
2012年,全區水生蔬菜種植面積4.4萬hm2,總產量161萬t,農業產值約13.85億元,每年水生蔬菜外銷逾120萬t,占產量的80%以上;其中,蓮藕(含雙季藕)面積1.7萬hm2,產量56.75萬t;荸薺1.1萬hm2,產量36.63萬t;慈姑0.29萬hm2,產量11.82萬t;茭白0.27萬hm2,產量4.45萬t;豆瓣菜(西洋菜)0.15萬hm2,產量6.52萬t;芋頭(主要為荔浦芋、賀州香芋)及其他0.8萬hm2,產量48.38萬t。水生蔬菜種植面積、產量占當年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產量的11.48%和9.36%。
1.2 水生蔬菜三大主產區
全區水生蔬菜主產區分布在柳州、桂林、賀州、貴港、南寧等五市,布局上形成了桂北、桂東和桂南三大產區。其中柳江縣、覃塘區、黎塘區、田東縣為蓮藕生產大縣(區);荔浦縣、八步區、平樂縣、平桂區為荸薺生產大縣(區),上述主產縣區水生蔬菜年種植面積、產量均占據全區70%以上。
柳江縣系廣西雙季蓮藕產銷第一大縣,2012年種植面積0.4萬hm2,產量9.5萬t,2010年登記注冊了百朋玉藕商標,產品享譽海內外,遠銷東南亞、西歐國家。
荔浦縣是廣西最大的無公害荸薺(馬蹄)生產基地,2012年種植面積為0.7萬hm2,平均667 m2產量2 256.3 kg,總產量23.2萬t。荔浦馬蹄已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綠枝園牌清水馬蹄獲得綠色AA級產品稱號。目前,全縣有20多個加工企業、農村蔬菜專業合作社,從業人數超過4.26萬人,占種植區域農民人口總數的63%,產品銷往歐美、東南亞及全國各地。
1.3 水生蔬菜出口前景看好
近十年來,廣西出口蔬菜前景看好,總量逐年增加。廣西蔬菜主要是面向東南亞市場或通過粵港澳地區轉口和出口,主要有鮮菜、速凍菜、干菜、蔬菜罐頭等產品和加工產品。
廣西與東盟接壤,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給廣西蔬菜產品出口帶來了新的機遇。桂北、桂南、桂西有較好的夏季栽培條件,可大批量生產具有亞熱帶特色的名特優蔬菜種類、品種,如大蒜、生姜、蓮藕、馬蹄、芋頭(荔浦芋)、番茄、辣椒、黃瓜、芹菜、圓椒、洋蔥、馬鈴薯,滿足東盟各國蔬菜進口需要。2006年,從廣西出口東盟的蔬菜達52 533 t,貨值2 315萬美元,2011年出口增加到113 772 t,貨值4 763萬美元,分別增長了216%和206%。
但廣西蔬菜出口總量在全國來說比較靠后,近幾年蔬菜出口額在4 000萬美元左右徘徊,僅占出口總額的7.02%,2011年出口量達到11萬多t,但比例還是較小,僅占廣西蔬菜外銷量的1.2%。
1.4 水生蔬菜總體水平有待提高
與先進省份相比,廣西蔬菜總體生產水平還比較低,產品質量不高,平均667 m2產量僅約1.55 t,居全國中下水平。尤其水生蔬菜產業發展程度不高,基地基礎設施建設不配套,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規?;?、標準化程度不高;名、特、優、新產品少,名牌精品不多,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發育程度較低,市場體系尚不完善,缺少能帶領農民進入市場的經銷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多;科技培訓和技術服務投入不足,種苗選育力度不夠,采后加工薄弱。
2 堅持技術模式創新
2.1 創新水生蔬菜間套種模式,提高農業疊加效益
近幾年來,廣西以創新科技體制、推動科技興菜為抓手,積極創新水生蔬菜間套種新模式近30種,其中,蓮藕套種水稻為全國首創模式之一。蓮藕于4月定植,8月套種定植晚稻秧苗,11月中下旬收割晚稻,667 m2產量400~500 kg;11月下旬至翌年收獲蓮藕,667 m2產量可達2 500~3 000 kg,主產區農民種植蓮藕+水稻,其農業效益得到了疊加,667 m2產值最高可達5 500元,新模式效益十分顯著。為此,2010年11月13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廣西召開全國農作物間套種創新技術研討會,并有8位院士到場觀摩指導。在稻藕套種采收田間現場,袁隆平院士感嘆道:“科學間套種,錢糧雙增收!”
2.2 組培苗研發、推廣異軍突起,成效顯著
自1998年起,廣西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針對我區淀粉加工型馬蹄(荸薺)品種少,現有品種淀粉含量低、產量低等問題,開展淀粉專用型馬蹄新品種選育項目試驗研發,采用RAPD分子標記技術,先后育成3個荸薺新品種桂蹄1號、桂蹄2號和桂粉蹄1號,并通過廣西農作物品種審定。并以荸薺組培苗迅速推廣種植,探索并總結了荸薺組培苗兩段育苗技術。項目組在桂林、賀州市建立示范基地,與當地農業技術人員進行示范推廣,3年荸薺組培苗在主產區覆蓋率達到了80%,累計示范推廣面積3 200 hm2,平均產量2 013.3 kg/667 m2,比對照增產22.2%;淀粉平均含量14.9%,比對照高24.4%;累計總產量9.6萬 t,總產值19 200萬元,新增總產值3 486.57萬元。其中,淀粉專用型馬蹄(荸薺)新品種選育、桂蹄2號荸薺新品種選育與產業化技術應用、優質馬蹄品種脫毒及組培快繁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和荔浦芋脫毒及組培快繁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等項目分別獲得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等。目前,在廣西主產區,馬蹄(荸薺)新品種脫毒、組培苗快繁技術與生產應用普及率已達90%,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作出了大貢獻,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3 廣西水生蔬菜產業發展趨勢和前景
根據廣西農業廳編制的《廣西蔬菜產業優先發展規劃大綱》(2010-2015)的總體要求,廣西水生蔬菜產業相應的發展目標如下。
3.1 產量產值目標
到2015年,全區水生蔬菜種植面積5.3 萬hm2,產量200萬t,年外銷量160萬t,占產量的80%以上;農業產值達25億元、加工產值達20億元。到2020年,面積、產量、產值將增加1倍以上。
3.2 產業布局目標
①桂北、桂東荸薺優勢產區 以荔浦縣、八步區、平樂縣、平桂區為重點,輻射10個縣、區,建設桂北、桂東荸薺生產優勢區域,主要種植荸薺、慈姑、茭白等水生蔬菜,種植面積2.3萬hm2,總產量65萬t,產值10億元。
②桂中、桂南、桂西雙季蓮藕優勢產區 以柳江縣、覃塘區、黎塘區、田東縣和沿海各縣(區)為重點,輻射12個縣、區,建設桂中、桂南、桂西以蓮藕為主的優勢產區,種植雙季蓮藕、慈姑、茭白、西洋菜等水生蔬菜面積3萬hm2,總產量90萬t,產值15億元。
③桂東、桂北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創匯產區 在賀州、桂林、柳州、貴港、南寧等市周邊蓮藕、荸薺生產大縣(區),建立一批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和企業,可重點建設通過有機、綠色食品認證的特色無公害商品基地。水生蔬菜出口加工總量占據全區域產量的80%以上,年出口加工產值30億元。
3.3 關鍵環節
①良種繁育 擴大開展育種的水生蔬菜種類,確保品種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重視選育優質、專用、高效品種,加工專用品種和出口創匯的優質耐貯運新品種。
②標準化技術研發推廣 開發實用型的無土栽培技術,建立以穴盤育苗為代表的蔬菜現代化育苗體系,建立有廣西特色的高效設施蔬菜栽培技術體系和生產基地。
③保鮮加工技術研發應用 建立高效、節能的蔬菜貯運保鮮加工技術體系和設施硬件體系。
④產銷服務體系建設 推動全國性蔬菜綠色通道建設,完善蔬菜產業信息采集、分析、、應用機制,進一步推進蔬菜網上展銷和網上交易。
⑤加大先進實用技術的培訓 舉辦農家課堂,利用網絡、電視、板報、印發資料、小冊子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先進實用技術培訓。
4 政策及措施
4.1 重大政策
①建議盡快組織編制實施《2010-2020年廣西水生蔬菜產業發展規劃》。
②實施蔬菜先進生產設施補貼政策。
③推行加快出口外向型蔬菜發展政策。
④支持重點產區加強防災能力建設。
4.2 關鍵措施
①優化品種結構,穩定發展鮮銷水生蔬菜的同時,加快發展適宜加工的水生蔬菜種類。
②推廣先進技術,抓好示范基地建設,健全蔬菜生產、加工、流通標準體系,形成質量檢測體系。加快環境評價和基地認證工作,實現全程質量控制。
③大力發展蔬菜加工。
④實施品牌戰略,建設外向型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