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TV147+.5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2306-1499(2013)07
1.河道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河道景觀是指以河道及周邊環境為景觀主題的自然景觀、人工景觀和歷史人文景觀。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涉及諸多方面,要使河道景觀設計達到預期效果,應該遵循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1格局連續性原則
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要保證景觀格局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沿河岸設計足夠寬的綠化帶,建立完整的河道綠色廊道,與郊野生物帶連通,保證河道的生物廊道功能,并盡可能向城市內部滲透,與其它綠地構成完整的綠地網絡。
1.2整體協調性原則
城市河道景觀設計要處理好與城市總體規劃的從屬關系,服從、服務于城市總體規劃。處理好與城市防洪工程建設的關系,力求達到水安全與水景觀協調統一。
1.3保持生態平衡原則
進行河道景觀規劃與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在不破壞總體生態平衡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自然景觀美化處理,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應滿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適宜生物生息繁衍,河道景觀設計應盡量保留原有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實現城市河道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獨具特色的生態河道景觀。因此,景觀規劃設計應考慮減少對周邊原有環境的破壞,特別是要重視對植被的保護。
1.4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原則
城市河道的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自然要素,還需考慮城市的文化底蘊,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色,設計與城市文化相融合的景觀是城市河道景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設計過程中注重自然景觀與人類文明有機結合,城市水域景觀才能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
1.5 以人為本的原則
城市河道設計考慮觀賞者視覺美感,還要設計供游人休憩的簡單基礎設施,形成舒適的水邊空間,供人們接近水面欣賞水景,滿足休閑、娛樂和健身等活動等要求。
1.6觀賞性原則
城市河道景觀設計應從河流的視覺景觀形象出發,充分考慮其視覺景觀上的審美要求,在河流空間中形成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景物。在滿足河道生態需求的同時,形成賞心悅目的環境景觀。
2.城市河道景觀設計內容
2.1城市河道總體規劃
城市河道屬于城市水網絡,因此,設計時需重視整個流域的總體規劃設計,從而保證河道在生態、工程系統上的完整性。總體規劃屬于前期階段,通過前期考察、調查,拿出可行性報告,在此基礎上立項,最終制定總體規劃方針、政策。
2.2城市河道景觀的平面布局
在設計城市河道平面時,要因地制宜,盡量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態,避免直線和折線的河道設計,不必強求平行等寬、整齊劃一,在解除河道瓶頸、保證河流暢通的基礎上,盡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彎曲形態,不僅具有特色的河道形態景觀,而且能夠在凹岸形成深潭、凸岸形成淺灘,交替出現的深淺水位為自然界各種生物提供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是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基礎。從而實現河道的美學價值。
城市河道平面布局還需結合河道實際地形,進行合理分區布局,河道景觀呈線形帶狀,平面布局應注重連續性,應相互呼應。節點處進行重點設計,注意主次分明,在一定長度的河道景觀帶中,設計應有主題突出的亮點。節點位置應結合地段、人流量等因素進行綜合選取。各功能區、景點間應相互借景,形成視覺上的引導性。
2.3城市河道護岸設計
河道景觀設計對普通段護岸應注意融入到整體風景中去,護岸盡可能緩,堤線盡可能寬。根據實際工程,舍棄傳統的矩形、梯形斷面形式。在一定長度內,形成水流速度緩、急變化。常見的護岸主要有山石護岸、仿木護岸、真木樁護岸、生態墻壁護岸、輪胎護岸、干砌石護岸。總體上可分為人工型護岸、生態型護岸兩種類型,人工護岸根據斷面的表現形式不同,具體可分為垂直式、緩坡式、分級式、組合式護岸幾種類型。
2.4河道景觀的交通設計
河道景觀的交通道路連接著區域內的多種元素,交通設施直接關系居民進行濱水活動的行為。設計河道景觀的交通設施,重點在于合理的交通組織及其道路設計。
2.5城市河道的構筑物設計
河道景觀的構筑物主要指建筑和橋梁。河濱建筑的設計需要結合實際環境狀況、區域尺度以及周邊的建設情況,建筑的整體風格需要有地域性與延續性。城市河道橋梁是城市景觀河道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橋梁的尺度和形式的變化強化了濱河空間獨特的個性。橋梁作為城市河道公共空間系統中的一個重要景觀要有鮮明的個性,在造型、材料等方面應該體現出與所在城市和地區景觀的和諧性。
2.6 城市河道的小品及配套設施
城市河道的附屬設施包括圍護設施、雕塑、休憩公用設施( 長椅、涼亭、廁所、垃圾桶) 、導向標、停車場等,從形狀、尺寸、材質、顏色等細節上體現河道景觀的品質。小品及配套設施的設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用天然材料,色彩、形態設計風格應該相近或一致,突出景觀效果、體現區域特征。
2.7城市河道綠化走廊設計
河道兩岸的綠地,有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凈化空氣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利用自然變化的河岸形成綠色走廊,將景區連接為一體。選擇植物時,以易成活的鄉土樹種為主。同時,盡量種植適宜本土環境生長、具有美化效果、經濟、適用的植物,注重植物的多樣性。遵循“喬、灌、草相結合,常綠為主,常綠與落葉相結合,慢生樹為主,速生樹與慢生樹相結合”的種植原則,以形成合理良好的喬、灌、草組成的復層結構植物群落。種植于水邊的植物,應選擇耐水的喬灌木、花卉、草地等。
一、河道建設的基本要求
河道景觀建立在水利對河道的基本要求之上,不可逾越,即河道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證行洪順利。就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而言,雖然肩負行洪重任,但是干涸期占到一年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對滿目瘡痍的河道而言,進行生態性修復,形成野趣景觀是修復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的首要措施。中國各省在降水條件上各自不同,河道管理條例也由各省自行制定。根據《北京市市屬河道管理和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管理規定》第十三條中的3、4規定河道的建設不得影響河道的行洪功能。
二、景觀場地及駁岸設計
根據前文所提及的強制性規范及河道功能的限制,我們對其在景觀上的限制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場地及景觀小品的設置。季節性河流河道百年一遇藍線內,主要以園路和小型休閑活動場地為主,不應設置建筑和高大的景觀小品??梢跃植吭O置野營、健身等功能區域。百年一遇藍線0.5-1m區域以外,不影響行洪的區域,可以建設景觀建筑,為游客提供休憩、服務等功能。3年一遇洪水線以下可以考慮局部蓄水,形成親水景觀。門城湖段河道景觀內設置了不同的場地,場地平坦。在河道干涸時,供市民娛樂使用,同時在行洪時,保證洪峰順利通過。駁岸的設置。河道駁岸的設置分為剛性駁岸和柔性駁岸。剛性駁岸主要指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的駁岸形式,較為生硬,防洪效果好,親水效果差。在永定河門城湖段,在現有剛性駁岸外架設了木棧道,對剛性駁岸柔化,增強了親水性。柔性駁岸又有自然原生駁岸和人工近自然型駁岸兩種。自然原生駁岸防洪能力差,基本不見于河道景觀。近些年來出現了人工近自然型駁岸,這種駁岸形式常被應用于常水位線以上的駁岸處。植生袋就是這樣一種將柔化與硬化相結合的護岸方式。袋內裝有種植土、基肥、種子,植物可以穿過袋體生長。外層的生態袋能夠保證透水不透土。北京護城河景觀帶積水潭附近就應用了這種技術。
三、河道的生態型修復
河道的生態型修復是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的重中之重。在永定河門城湖段種植設計中,筆者設置了如下原則:以河道藍線進行區域劃分,百年一遇藍線外連續種植高大喬木,對河道景觀和城市干道進行分隔。10年一遇洪水線至百年一遇洪水線之間高大喬木嚴格控制,主要采用疏林草地的種植模式,重點突出花灌木的使用,保證河道的四時景觀。3年一遇洪水線至10年一遇洪水線之間主要采用各種旱生花草組合。3年以下洪水線可以局部蓄水,采用濕生花草組合。在施工方式上,永定河門城湖段主要采用了播撒草籽的施工方式,這種施工方式快捷方便,適用于大面積種植,只要選種適宜,復綠速度快,養護成本低廉,景觀效果優良。在種植形式上,3年一遇洪水線至10年一遇洪水線之間,采用大面積大色塊的種植形式,形成開敞大氣的河道內景觀。永定河門城湖段某些色塊可以達到成百上千平米。我們設置了不同的草籽組合搭配模式,每種組合模式內,都包含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混合的多種相近色地被植物的種子,這樣既保證盛花期時長,又增加了景觀豐富性。地被組合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濕生組合(包括藍紫色組合、粉紫色組合、白色組合、觀葉組合、黃色組合)、旱生組合(包括藍紫色組合、粉紫色組合、白色組合、黃色組合)、護坡組合(粉紫色組合、黃色組合,主要應用與坡度過大區域)、超級矮生組合(高度在20cm以下地被花卉組合)、矮生組合(高度在20cm-40cm的地被花卉組合)、冷季型綴花草坪、觀葉組合、禾本組合以及單一品種主輔組合(即單一品種為主,其他品種為輔的花卉組合)。10年一遇洪水線至百年一遇洪水線之間,喬灌木本著適地適樹原則,盡量選擇鄉土樹種。同時考慮河坡具有一定陡度,應選擇具有一定護坡性的植物。永定河門城湖段灌木主要選擇了紫穗槐、醉魚草、迎春花、黃櫨、連翹、荊條、紫荊、木槿類等植物品種。喬木主要選擇了毛白楊、垂柳、旱柳等喬木,為了保證北方的冬季景觀,局部點綴了青扦、白扦等常綠樹。結語永定河門城湖段實施至今已有4年時間,禁受了多次特大暴雨考驗,順利行洪。同時,門城湖成為了北京城市新景觀,吸引著諸多游客,充分貫徹了“以水帶綠,以綠養水,豐水多蓄,少水多綠”的設計原則,為北方季節性河流河道景觀的探索提供了優良的范本。
作者:朱宇 周奕揚 單位:中林東珠(北京)景觀設計研究院 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城市濱水景觀;生態河道;設計;治理
引 言: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存和繁衍離不開水,交通、運輸也需要水,自古以來許多的城鎮、鄉村都是近水而建,依托江河之利而興盛發達。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穿越城市的河流已不再單純扮演資源和物流通道的角色,其環境功能日趨顯現。
1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
1.1 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1)從功能出發,挖掘最大的綜合效益,恢復場所活力
城市濱水景觀系統的建立直接拉動該市濱水經濟發展,使城市濱水景觀項目的投入加大,利潤增多,新型產業加強。如:造船業、交通業、休閑、飲食、娛樂業、體育競技業、旅游業等。具體講,根據城市水域景觀特點,水形,水系,水質的不同特點開發水上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生態度假、劇場。
(2)以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為前提,改善城市水環境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典哲學的根本觀念之一。傳承到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仍該傳承下去并成為現代人生活的追求。然而,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特別是以水為核心的環境問題已成為中國城市生態安全的頭號問題。盡管城市發展客觀上給水資源和水環境帶來了壓力,但是城市水環境的惡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對該問題缺乏系統、全面的認識和解決途徑,片面的以工程技術,機械地、單一地去解決問題,如防洪、治污、蓄水造景等等,結果使水系統及其生態服務功能遭到嚴重破壞。面對這樣的問題,在設計濱水空間時要在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有建設性的提出合理的、綜合的解決途徑和方案。具體而言,濱水設計中的生態原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達到防洪護坡標準;維持和恢復自然水循環平衡;減少污染源、提高河床及地下水的水質;保護和恢復水生及濱水生態系統及棲息地;保護動物、植物的物種多樣性;保護并提高水體的景觀和休閑價值;增加城市濱水和近自然空間等。
(3)傳承歷史文脈,挖掘地域特色
景觀的塑造應體現地方精神,因此濱水景觀設計首先要做的是對歷史文化的解讀,它包括場地深層次的歷史內涵和即將消失的生活記憶。挖掘城市濱水區所處城市的歷史文化因素,創造歷史人文景觀,維護城市歷史文脈等“地方語言”,使城市濱水區景觀在現代化節奏中保持自己的個性魅力,讓人們在濱水環境的活動中接受歷史文化熏陶,我們可以從生活的內容、社會背景、歷史變遷、自然環境等眾多因素中發掘,形成獨具一格的濱水景觀特色。
1.2 濱水景觀設計的具體方法
(1)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中如果遇到河流穿過城市時,設計必須要保證生態河道的連續性。因為只有連續的河流才能夠有效的將城市濱水綠地中的各個景觀聯系起來。而且連續性的流水有著較高的水質,能夠防止河流出現富營養化的狀況。如果在設計中盲目提高水位而設置高壩或其他蓄水設施,只會對生態河道的連續性造成極大的破壞,不但會影響到水生物的衍生遷徙,而且使得城市居民喪失了其親水需求,無法達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應有的效果。
(2)水上游覽線的開閉必須要合理的考慮??奎c,碼頭的設置不但要恰當的銜接城市濱水綠地各個景觀,同時還應該對游船??看a頭加以設計,比如讓人們進一步提高親水體驗,應該盡量將水邊路面降低,并利用獨特的設計和造成來形成獨特的景觀,達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的良好效果。
(3)駁岸的合理設計與處理
在駁岸的處理和設計上必須要得到重視,一個優秀的駁岸設計不但能夠有效的保護城市濱水綠地的生態系統,而且能夠營造一個美麗的生態景觀。一般來說,對于城市濱水綠地腹地廣闊、坡度小的區域應該采用軟式駁岸設計,這一設計與自然駁岸比較接近,主要是通過將草灘、白沙灘、卵石灘延伸至河道淺灘或水面之上,并利用河岸的植物來加以穩固,就可以實現駁岸生態功能的發揮,而且能夠解決駁岸建設與管理的經濟成本。但是濱水綠地受侵蝕嚴重且坡度較大的區域,可以使用水泥或石塊護岸,這一過程中可以采用挖洞加圈的方式,并大量種植制備,達到美化河岸和增加生機的效果。
(4)保持生態河道原有形態
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過程最好要盡量保持河流原有形態,一般來說自然界的河流中必然會存在凸岸與凹岸、淺灘與深潭等,但是如果城市濱水景觀的設計打破了這一自然之美,難以起到景觀設計的基本效果。因此必須要保證生態河道的自然形態不受改變,正是由于自然條件下的河道水草茂盛、魚類豐富、基質穩定、水流緩急才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系統,從而也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保證生態河道連續性不受破壞
2 生態河道治理研究
2.1 生態河道治理的必要性
(1)生態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間
之所以說城市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間是因為在這一區域,人工建筑、自然景觀、田園風貌相映成趣,是人們游覽的主要場所。因此,一個有特色、美麗的城市是離不開生態河道的,他就像城市的指紋,建筑、風格、樣式可以一樣,但是生態河道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競爭日益激烈,生存條件惡化的今天,人們太多的壓力無法釋懷,但是通過生態河道的意境美能夠對人的心態加以改善和調節。不僅如此,生態河道具有動態美的特征,這是由于他的流動性、柔性所決定的。另外值得提到的是,生態河道還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備用系統、以及城市安全的重要防護系統。
(2)生態河道是城市的隔離帶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城市人口數量日益增加,生存環境質量明顯下降。但是生態河道作為城市的天然隔離帶與城市濱水綠地結合起來,在城市中構成了一副美好的景觀。如果實現人工濕地式的污水處理廠尾水會用與生態河道系統銜接,就能夠有效的將大量的水凈化處理,實現城市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對于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促進意義。尤其是對于某些水資源短缺的城市而言,這無疑是解決城市缺水的重要舉措。
2.2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河道的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傳統的城市河道治理往往片面的強調河道的行洪排澇能力,忽視了生態治理的重要性,致使河道越治越窄,水面減少,河道中的許多生物也失去了存在的空間,這樣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生態破壞。
城市河道治理中存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人為化色彩嚴重。河道的治理多采用硬質護坡,這樣一來就不利于周圍生態環境的發展,造成兩岸植被的破壞,打破了生態平衡,也喪失了周邊本應有的原貌;同時由于河流的濱水區是一個邊緣地帶,但是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河岸帶的生態環境也造成了破壞,呈現出人為化的現象,單調且喪失了自然特色。
近年來,人們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通過改變河道系統實現自身利益需求,這樣引起了河道本身形態的變化,加之在治理過程中缺乏合理的措施,河道的生態問題成為現在需要著重關注的問題。
2.3 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相關措施
上文中簡單的論述了一下在城市河道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生態問題成為治理工作的關鍵,加強城市生態河道治理至關重要。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就是要在確保河岸的工程具有行洪排泄防止河岸被侵蝕的基礎上,以重建河道周邊生態系統景觀為主要目的的治理模式,創造出“人水和諧”的生態河道環境。具體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河道治理中的景觀建設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實現城市生態河道治理模式的關鍵環節。河道治理過程中的景觀建設,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利用河道周邊的生態環境,將其完美融合在河道治理過程中。最終形成一個有較強的水體自凈能力的生態系統,促進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良性健康的發展。
(2)采取工程措施進行城市生態河道治理
即在充分尊重河道原有形態的前提下,確定河道主流的中心,避免使用截彎取直的方式進行治理。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整體與局部、近期與遠期以及上下游的情況。要拆除混凝土澆筑的河床,允許自然侵蝕現象的發生,然后運用透水性能較好的卵石或者沙土等材料進行保護性的修護,從而形成河床。對于洪水沖頂的部位需要加強防護措施,穩定提防,而非沖頂的部位則進行清淤工程。
(3)需要下大力度進行生態措施的建設,使城市生態河道治理的模式深入人心。為此,可以建設綠色生態護岸,改善傳統混凝土護岸的封閉環境,在充分考慮排洪的前提下,加大了生態治理的因素。而在護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建成以自然草皮為主的護坡,采用復式斷面的生態護岸。在岸坡砌護的過程中要使用透氣和透水性能較好的材料,保證其滲透性,實現河水與河岸之間的調節。
3 結束語
總之,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和生態河道治理對于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進行設計和治理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把握核心的治理理念,充分考慮城市特色特點、環境需求和適應能力,充分挖掘城市內涵,為濱水環境提供充分的支持依據,從而保證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和生態河道治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朱永祥.太原市生態河道護岸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5).
【關鍵詞】城市河道;整治;景觀生態設計
1、前言
在城市的生態系統中,河流的河道分布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城市景觀當中河道是最活躍的要素,生物群落最豐富,但也是生態適應性也最為脆弱的區域,還是自然地域與居民活動的共同區域。城市河流既要具備防洪、排洪的基本功能,還需具備調節區域性小氣候以及形成濱河與水面景觀的功能,可以為當地居為的休閑娛樂提供場所的社會功能與生態功能。
2、分析我國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則
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遵循河流自身的自然屬性及自然規律,通過河道整治工作,使河道的自然屬性及本質屬性得到還原,并實現城市河道須具備的防洪排澇功能、灌溉供水功能、交通運輸功能、調節小氣候與凈化空氣的功能、景觀功能、休閑娛樂功能等,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2.1河流自身特性。這是城市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則,在河道整治過程中,河流自身的水力學特性、水流特性、降解特性、生態流量、生物屬性等河流的自然屬性都是河道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據。若違背了此項原則的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必然會留下各種隱患,城市河道的功能也將無法充分發揮出來。
2.2防洪與生態安全。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有效解決城市的防洪排澇以及河道生態安全。城市河道整治工作的主要目的不只是解決防洪排澇安全,水環境質量安全、供水安全、生態用水安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河道整治必須將生態安全作為基礎,對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棲息地進行保留或者重構,使河流水體得到自然循環或者凈化,促進河道生態系統能夠可持續的發展。
2.3截污與治污。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將截污與治污作為重要內容同步進行,這也是確保河道整治工作效果的關鍵。由于每條河道對于污水的承載能力都是有限的,當河道的納污承載力超負荷時,河道的生態系統將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河道整治預期的目標也將無法實現。所以,城市河道整治工作中,必須加強控制河道沿岸污水的排放,制定系統的治理方案,保證各類污水能夠在達標之后再排向河道。
2.4地域適應性。每個地區的河道情況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河道整治工作要杜絕生搬硬套,必須根據地域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制定相應的整治策略。對于城市河道來說,大部分都分布在居民區,必須注重河道的景觀生態設計,使人們親近、回歸大自然的需求得到滿足,在水利工程建設中與城市景觀有效結合,創造與當地文化相符的人文環境。
2.5河道獨特性。城市河道治理目標必須與城市發展相一致,但是河道景區的各個景觀節點、功能分區、河道護岸風格等必須突出特色,可按照沿河地區的經濟、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特點,將河道景觀分別劃分為親水景觀、生態休閑、商業區域等,各功能的設計方案可按照其各自的特點,充分發揮河道的風格,避免簡單與重復,從而導致居民出現乏味感。
3、城市河道整治中的景觀生態設計的應用
3.1景觀生態設計之河道形態
第一,平面形態設計。設計城市河道的平面,必須盡可能的保留城市河道本身的形態,要避免將曲徑通幽的河道改變并重新設計為直線或直線的形態,首先要保留河流的原始斷面形態以及河道形態的豐富性,設計時無需過分的強調河道的平行等寬及整齊。在河道的兩側可適當修筑實際作用較強的蓄水湖池,既可以用于防洪抗澇,還可用于當地居民的娛樂休閑,這是城市河道治理非常實用的一種設計思路。
第二,祛除河道當中的瓶頸。在設計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改善河道的流水情況,必須有效的祛除河道當中的瓶頸,由于河道當中凹凸不平的淺灘及深潭,使自然彎曲的河道形態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這也是大自然為生物打造的最適合它們生存的天然生態環境,所以河道整治設計時自然彎曲的河道原始形態必須盡量保留。
第三,變死水為活水。河道整治設計過程中,必須注重城市當中所有河道水系統的連續貫通,使原本斷續的河流能夠連續在一起,變死水為活水,可以促進城市河流生態系統的構建,更可以使資源得到優化配置。
3.2景觀生態設計之灘地改造
河道整治時,由于灘地的形態具有較強的多樣性,對于灘地的設計必須因地制宜,著重灘地的改造設計工作。
第一,自然生態保護區。灘地設計時,要充分地考慮到灘地作為生物棲息場地,對處于淹沒狀態的河流灘地給予有效的措施進行保護,盡量維持河流的原生生物群體,為野生動物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
第二,親水公園。針對河流灘地寬闊的特點,灘地設計必須充分利用這一特點,修建親水公園,將河流灘地設計為比較開闊的空間。另外,高低起伏不平也是河流岸灘的主要特點,因此,河流岸灘的設計可以盡可能地豐富,對于草坪為主的灘地植物景觀,可以融入灌木林設計,灌木林既不影響泄洪,還可以為居民的休閑娛樂提供更好的生態景觀環境。
第三,休閑平臺。河流灘地可設計為散步、休閑、垂釣的親水休閑平臺,根據河流灘地的寬闊程度,還可設計為廣場,并設計座椅及雕塑等設施,再搭配適當的綠化,使河流灘地周圍的景觀設計更加人性化。
第四,灘地停車場。城市的發展日益加快,車輛停放問題越來越嚴重,可將灘地設計為停車場,緩解城市停車壓力。在鋪裝停車場地面時,可采用透水結構,可在車位縫隙種植花草,既可以滿足灘地的透水功能,還使地面得到了綠色和美觀。
3.3景觀生態設計之河道剖面
根據河道的自然形態,可適當設計擋水建筑,模仿瀑布的效果,形成水面落差,增強城市岸灘的景觀性。擋水區域的上游可設計為水上娛樂場所,下游的急流區可設計為觀賞性區域,使不同的河道形成不同的河流景色。與此同時,水面形成落差,還可使水中氧氣的含量增加,對于防治水體富營養化效果顯著。擋水設施的建設可應用橡膠材料等,既可以在汛期防水,對于泄洪需求也沒有任何影響。
綜上所述,城市河道整治必須因地制宜的融入景觀生態設計,在保證原有河流形態的基礎上,構建生態河道景觀,河道設計時在滿足防洪、蓄水、排澇、航運等基本功能的同時,加強其生態、景觀、旅游、休閑等功能,使居民感受自然河流景觀美感的同時,打造園林、水城、水鄉、親水建筑等人工建筑景觀為居民帶來更好的視覺享受。
參考文獻
[1]周達.河道整治過程中的生態理念[J].民營科技,2014(01)
[2]韋立秋.河道整治規劃中的若干問題[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4)
關鍵詞:城市河道;景觀;生態
河道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在實現防洪泄洪功能的基礎上,對于改善城市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展示城市獨特風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在城市河道的建設中,也出現了諸多問題,例如河道污染,生態破壞等。本文以大連花園口經濟技術開發區河流整治工程為例,提出城市河道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策略。
花園口經濟開發區位于黃海之濱,為大連“全域城市化”戰略中“丹大發展軸”上的重要節點,建設用地3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水網密集,境內九條河流穿境入海,此外還有大量濕地、水產養殖區及灌溉渠等,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一、城市河道規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水質有污染:沿河工廠和居民污水沒有經過凈化處理,直接排入河流中,致使水體污染,城市河流生態系統遭受破壞。
2、片面強調河道的防洪泄洪功能:河道防洪規劃設計忽略了河流是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河道設計成一個缺乏自凈能力的封閉系統,與周邊環境割裂,成為孤立的個體。
3、駁岸設計硬質化:駁岸設計多采用硬質護坡,從表面上看,仿佛一勞永逸,堅不可摧,但實際卻損害了河道原有的土壤植被,破壞了動植物生存的條件,不利于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4、土壤堿化嚴重,植物生長不良:三河入海口段土壤堿化嚴重,地下水位較高,導致植物長勢不良。
5、單獨強調每條河流的景觀和功能:設計包含三條河流,每條河流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進行考慮,沒有從城市整體格局出發,應作為一個大的河流總系統進行規劃,每條河流為其下一層面的子系統,這樣更有利于發揮河流生態系統的綜合價值。
二、城市河道規劃設計策略
1、宏觀規劃層面,首先從整體格局出發,形成“環”的概念:《大連花園口經濟區概念性總體規劃》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花園口水系資源豐富的優勢,塑造以內灣、岸線、河流為支撐的水系景觀,為打造“花園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次規劃的三條河流位于經濟區的中心,其中老龍頭河和圣水河均為南北流向,小馬河為圣水河的支流,為東西轉南北流向,在小馬河支流的東向延伸段(老龍頭和圣水河之間)長度不足一公里,且此段落濕地、魚塘蝦塘眾多,本次規劃提出將此段落濕地連通,這樣三條河流實現貫通,形成環城水系,將大大提高城區的生態效果,并在濱河綠帶設置環城運動環線和供動植物遷徙的生命廊道,從整體格局層面優化了城市山水框架,這是本次設計的一大亮點。
2、尊重河道原始形態:根據河道天然地形,在滿足行洪基礎上,隨彎就勢布置駁岸線形,設計中盡量保留蜿蜒曲折岸線,增加洪峰通過的時間,減少對下游的威脅,與生態理念相呼應。
3、尊重場地肌理,體現歷史文脈:三河從北向南依次流經農業片區、城市工業片區和居住片區,設計中尊重流經區域特點,設計各具特色的景觀方案,老龍頭河中游現存一處日本橋,為歷史文物,但已不滿足行洪要求,構思將木橋板和橋墩挖掘出來,成為新橋體中的一部分,保留對場地的回憶,同時也可以作為新橋景觀的一部分。
4、原有濕地的保護保留:老龍頭河和圣水河以及三河入海口有多處大片濕地,是鳥類遷徙和停留的驛站,入海口還可看見壯觀的紅海灘,此外還有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構思這幾個段落以保護為主,不做過多修飾,保持原生態,可成為一處絕佳的戶外科普基地。
5、關于污染源的治理:拆除周邊臨時建筑,將工廠、居民樓的污水收集起來,經水處理形成中水后,再排入河流中,成為枯水期河流的補給源,同時河邊種植成片的水生植物,對水質也可起到一定的凈化作用。
6、關于返堿的考慮:入海口和三條河流的下游段,土壤堿化嚴重,地下水位較高,為保證植物成活且生長良好,設計中考慮一下措施:
①選擇相對耐鹽堿的樹種,如小葉樸、柳樹、白蠟等;
②設置隔鹽層,采用300厚碎石層,保證樹木成活;
③在重要景觀地段,設置微地形,以保障植物生長良好。
7、關于色彩的考慮:項目地處我國北方,冬季相對漫長,景觀效果單調,設計中考慮到冬季的效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植物中注重常綠樹與落葉樹的搭配比例,大致為3:7;
②除常綠樹以外,考慮采用彩干樹種,如白樺(白)、紅瑞木(紅)、棣棠(綠)等,組團片植形式,增加冬季的景觀色彩;
③在重要景觀地段,采用綠化+景觀小品形式,活躍氛圍
8、關于橋梁的專題:經統計,三條河流現狀有27座橋梁,大多為工程式橋梁,只滿足通行功能,缺乏景觀性,在本次設計中,構思將橋梁設為專題進行研究,外表皮進行包裝美化,形成橋梁博物館,也可給每一座橋賦予一定的主題內涵,體現文化特色。
9、關于人群的考慮:花園口經濟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明陽鎮,下班后或節假日容易形成空城狀態,考慮在濱河景觀帶設置一些特色活動場地,例如戶外兒童樂園、溜冰場、種植采摘園等,吸引老城區、大連市、莊河居民周末近郊游,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不僅聚集人氣,也可以在一點程度上促進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
結語: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血脈,也是一個城市最美的核心,它是城市重要的景觀空間和公共空間,也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沉淀和文明的縮影。本文從實際案例出發,對城市河道的生態持續、景觀營造、植物配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觀點,希望可以對類似的河道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進而為人們提供一個親切怡人的休閑空間和綠化生態空間,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濱宜.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2]張毅.淺論城市濱河景觀規劃設計[J].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200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