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向政府匯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為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我縣營商環境,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進一步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2018〕45號)工作要求,現將我縣近期“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國家政務服務平臺政務服務事項清單認領編制情況(附件1)
根據省數據資源管理局要求,8月28日,“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全市政務服務事項清單編制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9月15日,完成所有事項認領編制完善工作,大部分單位基本完成事項清單認領編制工作,并上報審核,在安徽政務服務網蚌埠分廳公布辦理。因上級部分省直部門至今未完全編制完成所有清單事項,以及安徽政務服務網的升級改造等影響,導致一些單位尚未完成事項清單認領編制工作,按照規定需報送情況說明。
目前根據政務服務事項管理平臺統計和各單位報送的政務服務事項未認領的情況說明,除住建局報送暫不認領政務服務事項16項,我縣已認領政務服務事項17562項,其中縣直單位1848項。今年“互聯網+政務服務”目標考核中事項清單認領編制占比極大,請各縣直、鎮村單位高度重視,抓緊落實。
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廣應用情況
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和《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作要求,我縣積極推進政務服務一張網工作,努力打造整體聯動、部門協同、入口統一、一網辦理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在下一步推廣應用中還有三項重點工作:
一是開展長三角“一網通辦”試點工作。實現長三角區域政務服務“一網通辦”,是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8月1日,省數據資源管理局印發《關于全省推行長三角“一網通辦”試點工作的通知》文件,在全省推行上線首批30項企業事項和21項個人事項,其中24條(見附件2)相關事項涉及我縣市場局、人社局、衛健委、民政局、醫保局等單位。蚌埠市數據資源管理局于9月25日對三縣四區及相關責任單位集中開展試點工作培訓。按照文件要求,五河縣數據資源管理局已在政務服務大廳開設長三角“一網通辦”綜合窗口,并配置相關設施設備。相關責任單位需安排事項梳理和進駐,選好專窗業務人員輪流值班,由我局根據市局安排予以通知人員到崗。根據崗位需求和工作量要求,對專窗工作人員進行合理配置,選派有窗口工作經驗,協調溝通能力較好,服務態度好,經過培訓能熟悉掌握長三角“一網通辦”事項辦理流程和收件要求的人員,每個服務窗口配置人員應不少于2名,確保滿足AB崗需求。
二是加快政務數據歸集。“一網通辦” 工作需要強有力的政務數據支撐。為加快五河縣數據中心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務服務“一張網”工作,在前一段的全市政務服務數據歸集的過程中,出現數據庫缺失我縣數據(如不動產、房產交易等),相比其他縣區較多。其原因在于大量我縣政務數據未實現數據化采集,各縣直單位應加強相關政務數據的歸集,確保工作順利開展,在開展政務服務數據歸集的過程中,對于需與第三方開展系統或數據對接的情況,相關責任單位應按照“誰負責建設,誰負責對接”的原則,明確分工,相互配合,全力做好對接工作,避免推諉扯皮。
三是政務大廳一次性告知和服務指南整改工作。9月底,五河縣數據資源管理局開展第三輪一次性告知和服務指南整改工作,告知辦事群眾辦件中一次性咨詢事項的辦理程序、有關手續、必要資料以及具體如何辦理;確保服務指南與安徽政務服務網線下線上同源,準確無誤的告知辦事所需信息。大部分窗口單位都已認真執行和落實,仔細梳理更新服務指南信息,重新制作擺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窗口線下不愿制作,害怕局里不給報銷;二是局機關不支持,認為都是數據局統一印制,不予重視,導致現在還有很多不足。個別窗口未能按要求整改到位,依然存在告知不到位、指南不清晰的情況,讓辦事群眾多次往返奔跑,苦不堪言。
三、落實王誠市長有關群眾辦事取消復印件“回頭看”工作批示的情況
8月27日下午,王誠市長在龍子湖區解三社區調研,發現仍存在要求辦事群眾提交復印件的情況。王市長批示對蚌政辦秘[2019]36號文件落實情況提出“市數據資源局牽頭,對相關情況進行檢查核實”。經實地調研、后合檢查后,蚌埠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向王市長呈報了《關于龍子湖區群眾辦事取消復印件工作落實情況的報告》,王市長批示“市民政局、龍子湖區政府要抓好整改,同意數據局開展‘回頭看’活動”。目前,經檢查我縣仍存在政務服務事項要求辦事群眾提供復印件的情況,截止10月9日,我縣公布在安徽政務服務網上申請材料中存在復印件數共計904項(見附件3)。
五河縣數據資源管理局將根據《關于開展群眾辦事取消復印件工作落實“回頭看”工作的通知》要求,一是對網上政務服務事項清單進行抽查,對網上自查整改情況進行核實。二是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到鎮村辦事大廳進行明查暗訪,三是“回頭看”的情況在市長例會進行匯報,切實把群眾辦事取消復印件工作落到實處。
一、強化領導職能。
鄉成立了政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首先。由鄉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各辦公室負責人任成員,負責組織、開展我鄉政務公開工作。其次,各村都成立了村務公開領導小組,形成了鄉、村齊抓共管,全方位、全覆蓋的政務公開組織體系,為政務公開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領導組先后多次組織召開了黨政聯席會議和鄉村兩級干部會議,對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工作進行了安排和部署,將責任分解落實到相應的部門,由主管領導督促落實,并要求各部門負責收集公開資料,按政務公開順序進行政務公開,形成了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領導機制。
二、規范相關制度。
規范我鄉政務公開工作,為了更好地提供政務信息公開服務。鄉政務信息公開領導小組經過討論研究,制定了相關檔案目錄和查詢表格,對政務信息公開工作目錄涉及的政務信息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和歸檔,同時建立、健全了政務信息主動公開、依申請公開、失密審查等相關制度,促進政務公開。公開內容上,強調根據農民最關心的問題,確定公開內容,公開內容包括鄉領導班子分工及聯系電話、鄉屬各部門職責及負責人聯系電話、各村支部書記、村主任名單及聯系電話、鄉財務收支、局部項目招投標情況、救災救濟款物的發放情況、國土、民政、計生等職能部門的辦事流程、發展新黨員流程等,真正做到群眾關注什么,就最大限度地公開什么。
三、加大監督力度。
鄉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對收集到政務及政務信息公開內容嚴格把關,為確保我鄉政務公開工作有效開展。力求準確無誤,防止工作流于形式。為此,鄉黨委、政府從強化工作責任入手,加強政務公開的監督考核。一方面,鄉黨委、政府將政務公開工作作為全鄉黨風廉政建設的考核范疇,納入各村、各單位的年度目標考核,與干部經濟待遇掛鉤。另一方面,鄉紀委加強監督,對公開不及時,公開的效果不理想,以及公開中弄虛作假、侵犯群眾民利的單位從嚴查處,出現重大問題的從嚴追究分管領導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保證了政務公開的嚴肅性。
四、存在缺乏及下步工作打算
1、明確指導思想。建設政務服務中心是創新服務模式、提高行政效能、打造服務型政府的一個重要平臺和載體,因此,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鎮政務中心建設由分管領導具體負責。以方便群眾辦事為目標,以政務公開為宗旨,減少行政審批程序和環節,切實擔負起為民服務,方便群眾的職能,樹立政府窗口的良好形象。
2、建立崗位制度。按照各項職能不同,中心共設置黨政服務類、勞動保障民政類、農業服務類、企業服務類、公安司法服務類、建設國土類、人口計生服務等窗口。現有窗口工作人員14人,實行ab崗,對每個同志作了工作分工,在分工基礎上,做到分工不分家,避免了群眾跑空,多次上門辦事等現狀,制訂完善工作人員首問責任制,代轉責任制,嚴格請假制度,真正方便了群眾辦事。
3、努力提高服務質量。我鎮政務服務中心面向群眾,直接和群眾接觸,干部和工作人員的形象至關重要,我們多次召開會議,嚴格工作紀律,做到熱情服務,有問必答,誠懇作事,笑臉待人,對群眾有意見的問題或事,做好耐心細致的說服解釋工作,嚴格杜絕了和群眾爭吵,事難辦,話難聽等現象,對不理解甚至無理取鬧的群眾,我們做到罵不還口,等待群眾的情緒平穩后,再做好解釋工作,真正做到群眾高興而來,帶著滿意和笑容而回。同時我們盡量做到政務公開,提高為群眾服務的質量,對一些醫保、社保等政策性強的政策,廣泛向群眾宣傳,避免了群眾對政策不理解等現象。
4、優化服務環境。我們是窗口單位,要求工作人員上班儀表整潔大方,不穿拖鞋上班,工作環境雖然簡陋,但打掃得整整有條,各項制度上墻,辦公桌內無與工作無關的雜物。
5、指導便民服務站工作。全鎮17各村均設立了便民服務站,我們正確指導村便民服務站的工作,在業務上、工作方法上關注村便民服務站建設,認真做好便民服務站提交上來的各項待辦事項。
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心軟硬件設施不完善。
2、人員緊張。我們政務服務中心共有14人,但是都兼顧有聯村等工作,近年來,社會保險、勞動保障等事情越來越多,各種工作政策性越來越強,我們中心工作人員負荷比較大。
3、村級便民服務站的各項職能到位不足,按照制訂的方案和辦事流程,村級便民服務站代辦職能尚有欠缺。
下步工作重點:
1、完善政務服務中心軟硬件設施,提升中心整體形象。
2、增設戶籍辦理、法律服務窗口。
受連續性冰凍災害天氣的影響,我鄉的農作物生產和家禽畜養殖受到一定影響,同時也給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帶來困難。為盡量減少惡劣天氣造成的損失,鄉黨委、政府提前思考,積極行動,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大力開展了防寒防凍抗災送溫暖活動。
1、重預防。區委經濟工作會議之后,鄉黨委政府認真領會會議精神,根據氣象部門的長期冰凍預警信息,迅速成立了以鄉長肖擁軍為組長的防寒防凍領導小組,召開各村居負責人專題會,安排部署防寒防凍工作,督促各村居摸清農作物種植、家禽家畜養殖情況,困難群眾的生活情況,以及道路、渡口的安全狀況,及時反饋各類受損信息,并建立相應臺帳;要求各村居統籌安排年節送溫暖、送政策的具體方案;引導村組和群眾做好與災害天氣相抗爭的長期準備。
2、重巡訪。種植業,重點是對蔬菜生產基地、成片果林、苗圃基地進行巡訪,引導督促農戶清積雪、防結冰,果木壅蔸,幼苗覆蓋地膜,大棚加固;養殖業,主要是圍繞豬、牛、羊等牲畜,動員農戶實行圈養,為牛羊加備御寒草料,用麻袋、木板等為豬舍搭建簡易防風墻;加強全鄉3處機埠、9臺機組的巡查,及時檢修;對殘困戶、五保戶進行走訪,及時了解他們過冬物資的準備情況,對缺衣少食、缺煤少柴的家庭,積極與民政部門銜接、主動向后盾單位匯報,爭取各種慰問物資。
3、重行動。一是組織防寒防凍工作。受大雪影響,全鄉728畝油菜、2278畝蔬菜、200畝橘園不同程度受損,我們積極動員村組干部幫助農戶清除溝渠積雪1500米;為皇木關、趙家昏蔬菜基地的露地蔬菜蓋草、熏煙防凍,為唐家溶700座蘑菇大棚清除積雪,對500畝果木清打積雪、培土壅蔸。將凍死1頭牛、32頭豬的情況在全鄉進行通報,以引起農戶的高度重視,同時動物防疫站技術人員走訪5戶規模養殖戶,引導他們用稻草、編織袋對開放式的牛欄、羊圈進行圈圍、擋風。二是強化道路交通安全。對和平渡口,督促輪渡機主停航檢修,和機主簽訂停航責任狀,樹立禁航警示牌;對5處積雪較厚、冰凍較重的路段樹立醒目牌,提醒過往行人車輛慢行防滑;在207、青年路、迎賓路等十字路口樹立安全警示牌,提醒過往車輛減速慢行,以避讓行人。三是宣講十七大精神,開展送溫暖慰問活動。在全鄉開展宣講十七大精神送溫暖活動,對牛、豬凍死的養殖戶進行了專款慰問;同時積極與組織部、民政局、區直聯點后盾單位、私營企業主相聯系,多方籌集資金,為鄉五保戶、特困戶、殘疾人等弱勢民眾送去了溫暖。其中區委楊作成書記帶領區檢察院、區工業局、區信用聯社為皇木關6戶特困家庭送去了慰問金1萬元;區總工會、區委黨校為和平村20戶五保、殘困戶送去了慰問金2萬元、大米20袋、油20壺;還有市詩墻公園管理處、區商務局籌資3000元先后慰問了皇經閣、甘露寺的殘困戶。另外,鄉本級財政安排資金3萬元,民政所向上籌資1萬元、大米200多袋、棉被16床,區委組織部為特困黨員送去扶助金3400余元,區總工會為特困下崗職工送去10張約3000元的 “愛心超市”物資券、大米30袋。村居自籌5萬元資金,對全鄉247名低保、特困、殘疾、五保、優撫對象一一進行了慰問,市區殘聯安排資金3500元對殘疾人特困戶進行了慰問,切實保證了各類弱勢群體能安心地過個好年。
促進鄉鎮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大王鎮人民政府
1993年以來,我們按照上級要求,結合我鎮實際,對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經營方式進行了大膽探索和改革。截止目前,原有12家鄉鎮集體企業,已有9家完成產權制度改革,改制率75%。
一、我鎮企業改革的基本情況和主要成效
大王鎮鄉鎮企業的發展起步于80年代初,當時抓住國家鼓勵鄉鎮企業發展的機遇,上下一心,苦干實干,企業規模快速膨脹。但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鄉鎮集體企業的一些弊端逐漸暴露出來。一是產權不明晰。所有企業都戴著“鄉鎮企業”一頂帽子,產權關系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積極性的發揮。二是權責不明確。誰應該對企業經營行為和成果負責,誰能夠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等等,都沒有明確的主體。三是管理不夠科學。當時的企業,僅僅依靠幾個人甚至一個人去決策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我們不斷探索和改革。從時間順序和主要內容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產權制度改革為重點,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的初步改革。從1993年開始,我們借全市企業改革的東風,對鄉鎮企業進行了以集體控股、職工平均持股為主要模式的股份制改造。這次改革,共組建股份制企業9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3家,有限責任公司6家。進行股份制改革的企業,都按照《公司法》和有關文件政策的要求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初步建立起了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第二階段,以調整優化股權結構為重點,以資本運營為主要特征的深化改革。從1999年開始,我們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指導思想和“誰投資誰所有,誰創造誰受益”的原則,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集體股減持,構造科學合理的股權結構,實現經營管理集團控股,企業法定代表人持大股。截止目前,除少數企業外,已基本完成了股權結構調整任務。鎮辦企業中,大王集團由1998年的平均持股33%下降到現在的20%。在調整股權結構、轉換經營機制的同時,我們將目光瞄準資本市場,加強資本運營,引導企業確定上市目標,并以此加快企業改革步伐,實現與國際接軌。2000年華泰股份成功上市,不僅募集了大量的發展資金,而且率先按照上市公司的要求,建立起了完善的現代企業制度。2002年,華泰股份又按照中國證監會的要求引進了2名獨立董事,優化了董事會結構,為公司的科學決策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科達集團通過積極工作,上市材料已經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員會審核通過,近期將發行上市。改革使我鎮企業的體制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實現了政企分開,促進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通過改革,明晰了企業的產權關系,改變了過去政府既是資產所有者,又是企業直接經營者的狀況,消除了政府對企業負無限責任的弊端。改革將企業的經營權、人事權、投資權、收益分配權和盈虧責任都交還給了企業,使企業真正成為了市場競爭主體。在明晰產權關系的基礎上,實施股份制改造的企業普遍建立了“三會一層”的法人治理結構,搭起了現代企業制度的框架,促進了企業內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管理機制的創新。
(二)拓寬了融資渠道,優化了企業的資本結構。集體資本減持后,通過職工入股、法人參股、企業上市等途徑,改變了過去過分依賴銀行貸款的狀況。集體企業改制而成的9家股份制企業,共募集增量股本金11億元,股本總額達到13億元,其中法人股總額9179萬元,僅占股本總額的7%。華泰股份股票發行上市后,企業資產負債率由53%降為22%。
(三)激發了企業發展活力,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提高。截止目前,全鎮鄉鎮企業已擁有固定資產51億元,從業人員2.5萬人,
2002年實現產值8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83億元,利稅8.5億元,分別比股權結構調整前的1999年增長63.5%、66.1%、84.7%。鄉鎮企業安排農村勞動力2.1萬人,占全鎮鄉村勞動力的50%。200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94%,上交稅金占財政收入的99%,農民人均純收入有48%來源于鄉鎮企業。
二、幾點體會
(一)改革必須以解放思想為先導。首先是鎮領導班子的思想必須解放。這次股權結構調整,推行經營管理集團控股,董事長持大股,鎮領導班子成員中有個別同志簡單地認為企業集體股減持是對集體經濟的削弱,會加大貧富差距,進而抑制鄉鎮經濟的發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認真分析了原有鄉鎮企業存在的問題,大家經過反復分析比較,認為不應該計較企業屬于誰、歸誰管,關鍵是看能不能促進大王鎮經濟發展。只要企業在大王鎮發展,提供就業機會,創造稅收,就有利于大王鎮的發展,就能造福于大王人民。鎮領導班子思想的率先解放,增強了推進改革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企業改革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二)改革必須形式多樣、因企制宜。對效益好、規模大、凈資產較多、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改制為規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已組建的3家股份有限公司資產總額達到32.2億元。華泰股份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一次性發行股票9000萬股,籌集資金10.6億元。對凈資產較少、規模較小的企業,改造為有限責任公司,集體資本原則上逐步退出,鼓勵經營管理集團控股、經營者持大股、職工自愿參股。同時,還采取其他多種形式推進改革。信義啤酒有限責任公司由于規模小、技術落后,管理較差等原因,經營陷入了困境,被煙臺朝日啤酒有限責任公司控股兼并后,引進資金1700萬元,并引入了先進的經營管理機制,效益明顯提高。
(三)改革成功的關鍵在于選好用好“能人”。大王鎮鄉鎮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我們選擇了一批“能人”擔當重任。企業改革后,能不能繼續發揮“能人”的作用,直接關系到企業改革的成敗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我們在發揚光大過去優良傳統和優秀品德的同時,耐心細致地做企業家的工作,用市場手段,用先進靈活經營機制,把他們的利益同企業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通過股權結構調整,使經營管理集團控股、主要經營者持大股,從而建立起了企業與企業家之間以產權為紐帶的牢不可破的聯系。華泰集團、科達實業等企業都進行了股權結構調整,增強了經營者的責任心和對企業的關切度,為實施資本運營,促進集體資本保值增值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改革要堅持與時俱進。大王鎮的每一步改革,都是從解決當時影響發展的實際問題入手,與時俱進,步步深入。1993年開始的第一輪改革,在企業中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解決了當時影響企業發展的政企不分、權責不明的問題。但是從實踐上看,這輪改革后部分企業經營管理集團和經營者持股比例偏低,缺乏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因此,我們又從解決這些問題入手,展開了第二輪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改革要著眼于增強企業活力。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改到位,只能說明是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要促進企業發展,還要在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增強發展活力和競爭力。在改革過程中,我們指導企業按照《公司法》要求,制定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工作細則,明確了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形成了企業內部有效運行的制衡機制。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勞動、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實現了職工能進能出,職務能升能降,收入能高能低。從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入手,以“財務管理”為核心,最大幅度地降低資金占用,搞好資本運營。積極走科技興企之路,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和科技投入,大力引進高新技術和高層次專業人才,提升了創新能力,促進了高新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2002年度,僅大王集團各子公司就投資8.8億元用于新上項目,這些項目投產后,年可新增產值11億元。這些措施的實施,使企業活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管理更加規范,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三、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改革要有新突破”的要求,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重點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深化產權制度改革,完善企業運行機制。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全市重點企業改革的要求,加快未改制企業改制步伐;引導和督促股權結構不夠合理的企業,盡快實現企業經營管理集團控股,經營者持大股。進一步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高效運行的企業經營管理機制。在具備條件的企業,深化勞動和分配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年薪制和期股期權改革試點,增強企業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