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端午節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范文第1篇

      [關鍵詞]端午節;古詩詞;審美意蘊;悼念屈原;端午習俗;龍舟競渡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7)16002102

      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它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五月初五為什么稱為“端午”呢?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說:“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關于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最為普遍的說法有四種。一是歷史人物紀念說,牽涉幾個被紀念的對象,主要有屈原、勾踐、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二是龍圖騰崇拜說,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是源自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三是惡日說,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夏至說,認為端午節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關于端午節的別稱也很多,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龍舟節、浴蘭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等。這一天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等節俗活動。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端午節譜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并被廣為傳誦,為端午節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蘊。本文擬從關于端午節的古詩詞中蘊含的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和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悼念屈原的精神意蘊美

      一般來說,年節習俗要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一是日期,二是儀式活動,三是敘述這一習俗由來的富有某種文化意義的傳說。其中“文化意義的魎怠筆譴統節日精神的體現,節日也依靠文化得以更廣泛流傳。在歷史人物紀念說中,主要涉及五位悲劇性人物,他們或孝順,或忠誠,或堅韌,或不貪功好利,或憂國憂民,但結局都很悲慘,但他們的精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人們把端午節與這些人物聯系起來,暗示著民眾的集體無意識對美好品質的選擇。而關于紀念屈原的說法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一是為適應節日紀念歸一化趨勢,人們必然會在傳說人物中進行淘汰、選擇;二是因為屈原最突出的精神品格是愛國憂民,行廉志潔,他在楚國國將不國時,寫下了以《離騷》為代表的流傳千古的佳作,表達了民眾內心深處對自己所屬國家的依戀與熱愛,他愛國憂民的精神因而具有廣泛而堅實的民族性。偉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對屈原的崇敬與贊揚成了深入人心的千古定論,使屈原成為民族的精神典范。以帝王將相為代表的統治階層,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自然地接受了忠臣屈原這一形象并加以褒揚,在文化與政治權力的雙重作用下,大約在隋唐時期,屈原成為端午節文化的核心。兩千多年來,許多仁人志士以寫詩填詞的形式來紀念屈原,賦予端午節濃濃的詩情。

      如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這首詩由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盡管后人百般歌頌、祭祀,像屈原沉江這樣的悲劇畢竟發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簡單地洗刷干凈的。詩言近意遠,言簡意深,很有力量。

      單純悼念屈原的比較少,更多的是懷才不遇的詩人借屈原來暗喻自身。北宋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借吊屈原抒發“不遇情懷”: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詩的意思是:屈原已沉江自殺,楚人為他的不被容納而悲哀。人們江上競舟,哪里能制止讒言,只不過試圖驅趕蛟龍罷了。沒有消除屈原生前的憾恨,只能追尋他死后的遺蹤。只留下碧綠的沅湘水,倒映著山峰的影子。

      詩人懷著無限的悲憤、苦悶、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借屈原沉江自殺來抒發自己壯志未酬、懷才不遇的情感。

      南宋詞人陳與義在國家遭受兵亂,自己流寓湖南、湖北一帶時,在端午節感慨萬千,作了首《臨江仙》來憑吊屈原,懷古傷時,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懷。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墻東。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這些對端午有感而發的詩詞,大多是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懷,或者借贊揚屈原的精神來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對屈原的高尚人格和愛國精神都給予了最高的敬意,這個主旨賦予端午節古詩詞濃厚的精神意蘊美。

      二、避邪驅瘟的食俗佩飾美

      端午食俗有吃粽子,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等,還有掛艾草與菖蒲、沐蘭湯、栓五色絲線、戴香包等習俗。因為仲夏五月正值植物蔥蘢,生機盎然,天氣漸熱,蚊蟲孳生,容易傳染疾病。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加上科學知識的缺失,使古人對五月有了“毒月”“惡月”的印象。陰陽五行說認為夏歷五月在午位,初五再逢午,就是重午。午在八卦中居離位,離屬火,丙亦屬陽火,所以遇到五(午)月初五(午)逢丙午,那就是太陽熱到了極點,這天也就是“毒日”,古人甚至認為“五毒”(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都是從五月五日午時開始出現的。在端午節這一天,人們用各種辦法來除去瘟疫,因而出現了頗有節日特色的飲食和佩飾。在避邪驅瘟的傳統習俗中,我們可以感悟到祖先遵從自然令律應對災疫的生活智慧,體現一種別樣的節日風情,古詩詞中也有生動的描繪。

      關于食粽風俗,唐代詩人鄭谷“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宋代詩人韓元吉 “角黍堆冰碗,兵符點翠釵”的詩句,表達的都是對粽子的喜愛之情。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漁家傲》: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葉里黃鸝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這首詞把端午時節粽子飄香,人們共飲菖蒲美酒的美妙場景描寫得栩栩如生,意境高雅,浪漫香艷,讓人情不自禁地向往。

      北宋大詩人蘇軾的《浣溪沙》: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詞中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將開展浴蘭活動,節俗淳樸純真,氣氛濃郁;下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云鬟,互致節日的祝賀,端午風俗宛在目前。

      對于南宋愛國詩人陸游來說,端午也是難得的閑適愉快。他的《乙卯重五詩》: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具體描寫了在端午節這天的生活習慣。詩人吃了兩角的粽子,高冠上插著艾枝,依舊俗,又忙著儲藥、配藥方,為的是這一年能平安無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來。

      節日習俗本身就是一種美育的載體,人們在過節時參與這些習俗禮儀,不知不覺中就會得到美的熏陶。古代詩人將這些習俗用藝術化的手法表現出來,讓人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三、龍舟競渡的觀賞、娛樂美

      龍舟競渡是我國歷史上流傳久遠而廣泛的民俗文化活動。據學者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的圖騰祭祀節日。但是到了漢末魏晉時期,端午節被賦予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內容,龍舟競渡也成了祭祀屈原的習俗。晉?周處《風土記》:“端午烹鶩角黍……競渡。”可能是對“競渡”的最早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龍舟競渡從一種祭祀儀式演變成了端午節的民眾娛樂習俗,龍舟文化的觀賞性、競技性、娛樂性和協作性特征決定了龍舟文化的大眾化屬性。哪里有龍舟賽,哪里就有激動的人群。賽龍舟也成為很多文人捕捉靈感、展示才華的大好機會。千百年來,關于端午賽龍舟的詩詞佳句不計其數,從不同的側面描寫了賽龍舟的熱鬧場面,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競渡美景。

      唐朝時,被封為燕國公的詩人張說在岳州觀看龍舟競渡時,寫下了一首為后人傳誦的詩作《岳州觀競渡》,“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短短幾句,就生動地再現了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中唐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揚揚百字,活靈活現地記述了一場龍舟競渡,將自然景象的美好、競渡魅力的無窮、爭先氣氛的熱烈融為一體。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Z驚,竿頭彩掛虹霓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后船失勢空揮撓。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

      宋朝黃裳的《減字木蘭花?競渡》:

      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

      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金碧樓西,銜得錦標第一歸。

      用白描手法,通過色彩、聲音來刻畫競渡奪標的熱烈緊張氣氛,反映了人們熱烈緊張的精神狀態。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范文第2篇

      一、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

      語文包含了語言和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以知識,也應滲透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優秀的民俗文化,感受民俗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傳承民俗文化。所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在教授語文知識,分析民俗文化現象時,還需充分挖掘優秀民俗文化的內涵,巧妙滲透民俗文化的內涵與價值。在初中語文教材中,不少課文蘊涵了民俗文化氣息。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專題則是“民俗風情”。在教學這些課文時,教師可由文章注釋、文章中的字詞句、閱讀提示切入,充分發掘其中所蘊涵的民俗文化背景,發掘其中的哲理內涵;亦或由故事情節

      切入,把握其中所隱含的特定傳統民俗文化內涵;還可從文章的主題出發,抓住民俗文化中所蘊含的傳統美德。例如:《端午日》的作者沈從文圍繞“端午日”這一話題,依照爭看劃船、競追鴨子、賽事結束的時間順序展開,描寫了賽龍船、捕鴨子的歡樂場景。課文中的三個“莫不”,活畫出湘西民俗、民風的特點。在描寫河上賽龍船時,作者著重刻畫了劃船者的精神風貌,展現出奮力拼搏的畫面;在描寫競賽時,引出聯想,使人想象到士氣高昂、鼓聲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這樣,通過多個精彩場景,向讀者展現了湘西茶峒人慶祝端午的熱鬧場面,表現了湘西人的淳樸民風,并展現出合作爭先、奮發向上的民族精神。這樣,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學生可了解湘西端午節的風俗習慣,體會民俗文化的魅力之所在,感受槳手風采,理解合作、拼搏的精神,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二、創設民俗文化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是增強學生感知知識的有效途徑。同樣,在滲透文化教育時,也需要創設良好的文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融于文化氛圍中,受到文化感染。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采取對比、外聯、內引等方式進行民俗文化滲透。同時,情境創設,還需因勢因時而異,依據教學需要,考慮學生學習的特點,設置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以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布置教室,教師可讓學生在教室的墻壁上貼上節日風俗畫、傳統年畫,張貼關于民俗文化的諺語詩句等,創設出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亦或適當地引入關于民俗文化的歇后語、諺語,讓學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體會傳統民俗文化的美妙與精深;亦或根據教學內容,優選相關的視頻等,巧妙地融合語言感染力與審美感受,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讓學生感受文化之美。如在學習 《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我的思念是圓的》時,因這些文章都與中國傳統的節日―――中秋節相關,教師可以進行專題教學―――《走進民俗風情》。可創設問題情境,提問民俗知識:在中秋節,我們會吃月餅,會賞月。我們是否因喜愛吃月餅而買月餅?這一晚上的月餅與平時的月餅一樣嗎?西方有這一習俗嗎?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并非是喜歡吃月餅,而是在民族傳統的意識形態中,在中秋佳節中,吃月餅與賞月,象征

      著美滿團圓、合家歡樂,這是中國的一種特定的民俗。因而這晚的月餅獨具意味。同時,中秋節的月亮,也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象征著永恒、愛與美等,也被人們賦予了不同意蘊,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因此,吃月餅、賞月,是品味民俗文化,而非簡單活動。教學完

      后,教師還可讓學生搜集有關詠月的詩詞,或以“月的聯想”為主題制作黑板報。

      三、組織民俗文化體驗活動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范文第3篇

      1.局部情感審美

      所謂局部情感審美,就是分析部分詩句所蘊含的情感,即抽取詩歌中部分詩句,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2009年高考各地試題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設題:

      (1)賞景析情

      借景抒情是詩人不直接言明思想感情,而是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手法,不同于直接抒情(也稱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的詩句往往是高考命題的切入熱點。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第5題:《江行》,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

      借景抒情是古詩創作中常用的手法,選題中頷聯妙在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之感。

      再如:2009年高考重慶卷

      (折桂令)問秦淮

      孔尚任

      問秦淮舊日窗寮,破紙迎風,壞檻當潮,目斷魂消。當年粉黛,何處笙簫?罷燈船端陽不鬧,收酒旗重九無聊。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

      “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況周頤《熏風詞話》)。選詩言情,正是通過一系列有形之物的描繪來抒發與表達的。因此,寓情于景,正是此曲在藝術上的一大特色。它沒有一處帶感彩的字眼出現,如:“白鳥飄飄,綠水滔滔,嫩黃花有些蝶飛,新紅葉無個人瞧。”這幾句,寫白鳥綠水黃花紅葉,本應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秋景圖,但卻“無個人瞧”,好一個物是人非,于是只好放任其自飛自流,自開自落。但物是人非的感慨,昔盛今衰的喟嘆,一切俱在其中矣。

      (2)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比較含蓄,有時理解難以到位,而針對直抒胸臆的詩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則相對簡單。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細纏五色臂絲長。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樹轉午陰涼。

      從全詞看,“空惆悵”和“無人解”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題是考查理解詩中表達思想情感的關鍵詞語,結合上下文,尤其是詩句“誰復吊沅湘”、“樹轉午陰涼”,很容易讀出作者慨嘆人們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據此可以明確為“空惆悵”是慨嘆世人忙于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了對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則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再如:2009年高考全國卷Ⅱ第12題:《軍城早秋》,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請簡要分析。

      選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作為鎮守邊疆的將領,斗志昂揚、堅信必勝的豪邁情懷。第三句寫部署奮力出擊,顯示昂揚的斗志;第四句寫全殲敵軍的決心,顯示必勝的信心。

      (3)迂直并濟

      在2009年高考試卷中,有些詩句的抒情方式相對復雜,同一聯中既含蓄又直白。這種題型看似復雜,但學生只要掌握了規律,就能準確解答。如2009年高考山東卷:

      寄遠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回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本詩后兩句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變化?請作簡要分析。

      這兩句是寫正值客心孤寂之時,忽見紅袖憑樓而增思家之情。詩人看到紅袖憑樓的情景時,一下子聯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歸來,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濃重。上句直抒胸臆,下句則含蓄蘊藉。

      (4)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文學創作的基本任務,更是詩歌藝術的重要使命。古人對這種傳情思維作過具體論述:“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通。”就是說作者的情感,是由“象”感發的,而情感又是離不開“貌”的;情是融于理的,理則又是情的升華了。高考命題者在考查時往往讓考生分析作者借某個特定的物象抒發了怎樣的情懷。如2009年高考天津卷:

      嚴鄭公宅同詠竹

      杜甫

      綠竹半含籜,新梢才出墻。

      色侵書帙晚,陰過酒樽涼。

      雨洗涓涓凈,風吹細細香。

      但令無剪伐,會見拂云長。

      請你談談對最后一聯寓意的理解。

      竹品,即人格。詩人反復狀寫竹的可愛,意在突出心中所達之意:尊重天性,順應物性之自然;或者呼吁統治者要呵護人才,而不要隨意摧殘人才;或者以竹自況,期待朝廷能提攜自己,使自己能“致君堯舜上”,能為治國平天下奉獻綿薄之力……這首詠物之作,托物言志,十分妥貼,狀物,形象生動;言志,委婉含蓄。

      2.整體情感審美

      所謂整體情感審美,就是要結合全詩進行分析評價,從而理出作者借以抒發的感情,其難度比理解某個句子中作者的情感大。考生必須全面地分析材料,盡可能多地解讀出其中的內涵。如2009年高考廣東卷:

      杜甫

      萬里瞿唐月,春來六上弦。

      時時開暗室,故故滿青天。

      爽合風襟靜,高當淚臉懸。

      南飛有烏鵲,夜久落江邊。

      作者通過詠月主要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此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整體把握,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對于自己的家鄉、親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銘心。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著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孤獨寂寞,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

      此題要求考生要結合全詩分析,還要結合注釋中的背景資料來答題,整體感知詩歌的感情時,除了把握詩句的內容外,還要聯系作者生平經歷及時代背景,做到知人論世。

      再如2009年高考遼寧卷第9題:《晚泊岳陽》,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是怎樣表現的?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觸景而生的思鄉之情,是通過臥聞鐘聲、系舟樹下、靜賞江月、傾聽歌聲等舉動,城里鐘、水上歌等聽覺感受,城下樹、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蒼茫、輕舟飛逝等視覺形象,以景寓情來表現的。句句寫景,景景關情。

      3.情感審美比較

      高考對情感審美的考查,除了整體感知外,有時還比較詩中具體情感的異同。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題

      秦觀

      節物相催各自新,癡心兒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

      點絳唇

      元好問

      醉里春歸,綠窗猶唱留春住。問春何處,花落鶯無語。

      渺渺予懷,漠漠煙中樹。西樓暮,一簾疏雨,夢里尋春去。

      詞多富情趣,而宋詩多理趣。請從作品中對春逝態度的角度,分析秦詩之理趣、元詩之情趣是如何表現的。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范文第4篇

      2008年,在擔任小學五年級語文教師時,我嘗試每天在黑板上出示一首詩,并讓學生抄下來。但在期末的古詩積累測試中,我發現這樣“只告知,無監督”的古詩積累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對抄寫過的詩有印象的不在多數,會背誦這些詩的寥寥無幾,更不用說理解詩的意思了。所以,我放慢了腳步,將進程改為“每周一詩”,利用語文課前一兩分鐘的時間誦讀、背誦,同時跟進評價體系。如此一來,一周后學生就能將這首詩背下來了。接下來,我就具體說說“每周一詩”的操作過程:

      一、開辟陣地,引入古詩天地

      黑板,是教師展示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陣地,也是同學們關注度比較高的地方。所以,我在班級黑板左側開辟了“每周一詩”欄目,將本周古詩抄在這個欄目中。一來,同學們對黑板上的內容會引起足夠的重視;二來,玩耍之余,抬眼一瞥,無意間地誦讀,能增加同學們對這首詩的印象。

      學過心理學的都知道人的遺忘是有規律的,要加強記憶,還需讓學生反復地回顧過往所學。黑板上展示的古詩只是當周需要記憶的內容,所以我發給每位同學一個本子,專門記錄“每周一詩”欄目的內容,積累古詩文。

      古詩的語言創作習慣與今文有極大的差別,雖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但若教師再對古詩內容加以解釋,無疑是學生理解古詩內涵的助推器。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主課之一,語文老師在班中可利的用時間也相對多一些。所以,每當我展示新一首“每周一詩”時,我都會簡要地進行古詩內容分析,幫助學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背誦、積累。

      二、精選古詩,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泱泱中華文化,經典古詩不計其數。在“每周一詩”內容的選擇上,需要綜合考慮季節變化、學生學情以及教學進度。如,遇傳統節日,可以選擇與該傳統節日相關的古詩;教學進度恰逢古詩教學時,可選擇與課文古詩相關聯的古詩,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以小學三年級下學期為例,學生上學第一周為元宵后,所以第一周的“每周一詩”為唐朝張祜的《正月十五夜燈》:“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本詩描寫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從意蘊理解上看,比《青玉案·元夕》容易;從詩中包涵的漢字筆畫寫法上看,比蘇道味的《正月十五夜》更容易被三年級學生掌握。按年歷,三年級第二學期的第15周恰為端午節前夕,所以這周的“每周一詩”可以安排與端午節相關的古詩如唐代文秀的《端午》。按照教學進度,到第17周時,將進行第29課《乞巧》和《嫦娥》兩首古詩的教學活動,那么這周就可以選擇楊璞的《七夕》作為“每周一詩”的詩選。

      三、課前朗讀,讓古詩從點滴積累

      “上課!”“起立!”“江南春,唐,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同學們好!”“老師好!”“請坐!”這是我在我們班實行“每周一詩”活動后,課前老師與學生問好形式的變化。隨著班長一聲起立,同學們開始齊聲朗讀本周的古詩,朗讀時間不到一分鐘,但這短暫的一分鐘卻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雙贏的效果。

      對于學生而言,要想在課前朗讀時能流利地朗讀古詩,必須在課前加以練習,攻克不識之字。若想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展示自己高超的記憶能力,更需要在課外熟記、背誦。對于老師而言,關注學生在這個一分鐘內的朗讀狀況便可判斷哪些學生已經會背了,哪些學生還沒有讀熟,哪些學生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并根據判斷在課堂上或表揚,或鼓勵。此外,古詩積累對學生十分重要,對老師也同樣重要。那么,老師在聽學生朗讀時,是不是也無形中對古詩進行了再一次的鞏固記憶呢?

      四、評價跟進,給無形積累裝上保險

      關于古詩積累,我之前也采用過許多方法,但大多是雷聲大,雨點小,收獲微弱。原因在于我給學生提供的需要積累的內容,但由于缺少評價機制的鞭策作用,使學生在認識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也由于缺少評價跟進,學生積累的東西也慢慢減少,到最后只能不了了之。在這次的“每周一詩”古詩積累活動中,我采用了兩種評價并行的方法。

      1. “你爭我趕”增設“我會背啦”一欄。小孩子們的爭強好勝之心有時比大人還要強一些,他們大多數也想處處比別人強、勝一些,以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表揚與夸獎。如果能將學生的“爭強好勝”發揮到古詩積累中,一定能起不小的作用。鑒于此,我將每周一詩詩稿結集成冊,在每一首詩下增設“我會背啦”一欄,當同學們覺得自己已經將這首詩背熟了,就在這個欄目中簽上自己的名字。我每次上課去都會看一看簽名的情況,然后表揚那些已經會背的同學,第二天會發現,名字又增多了。

      描寫端午節的詩句范文第5篇

      一、營造書香氛圍,激發誦讀興趣

      引導學生親近中華經典詩文,把“經典誦讀"”引入語文課堂,創設濃郁的誦讀氛圍,讓學生在瑯瑯的書聲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使學生終身受益。多年來,我堅持組織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經典誦讀”,帶領學生在輕松愉快、沒有壓力的氛圍下誦讀經典,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文的語言美,且語感能力得以提高,同時,營造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例如,在誦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詩句時,先讓學生讀一讀,談談感受,再補充詩句背后的古詩,然后再讀原句,三讀詩句,最后配上音樂;四讀古詩。此時已是余音繞梁,煞是動情,激發了學生誦讀的興趣,整堂課從容大氣,學生理解詩意如水融。長期這樣訓練,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感染,厚實了自己的文化底蘊。并能輕松自如地學習和初步運用經典詩文。

      二、提煉課文內容,與經典文化情感相通

      利用經典與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用心靈去感悟經典、美文的魅力。因此,教師不僅要站在課程的角度關注經典文化,還要利用經典詩文雄奇奔放、沉郁悲壯,洋溢著肆意爛漫的想象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使他們在不斷地誦讀和感悟中,打開思維的閘門,去領略思想之美。在教學中以學生為本,把讀解的主動權充分交還給學生,讓他們在討論交流及對話碰撞中自行參悟。例如:《論語》中的“為人之道”、“為學之道”、“學而第一”、“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經典詩文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給學生留下了深刻而富有啟發性的印象。學生也產生了用自己的視角去親近經典記住圣人的教誨。又如,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學時將自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

      三、創設積累語言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寫作水平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它就像一杯茶,細細品嘗入情入心,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期,讓他們多讀些經典作品、好詩,讓他們多學、多背,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些名言分別從深度和廣度上強調量的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讀,才能自悟其義,只有廣讀,博采眾家之長,才能下筆如有神。好文章誦讀得多,就會有“感”的積淀,“知”的積累,并能靈巧的運用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在寫作教學中也可引用有關詩詞為寫作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之目的。例如布置學生寫《郊外的景色》,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郊外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學生通過品味經典詩文,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比較、聯想、猜測,而生成屬于自己個性化的獨特財富,就會把自己喜愛的詩句寫到作文里。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

      四、陶冶學生的情操,端正品行

      在教學實踐基礎上,尋求讓經典詩文課堂成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端正品行的平臺。趁兒童心性純凈時,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常常耳懦目染于圣賢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從而潛移默化其氣質。讓經典詩文伴隨學生人生經驗的成長而如吐芬芳,綻放光明,能扶持學生克服人生的逆境、難題。現在的學生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看到的盡是愛、智慧、希望與陽光。例如:《詩經》的每一首詩,學生在生動解讀名人故事時,能從中明白許多做人的道理,進而掌握美好的詞匯,融通美好的事物,培養美好的情感,擁有美麗而高尚的靈魂。又如:學生學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就會深深感受到陸游這顆深深的愛國之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能讓學生從小做一個愛惜糧食的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能讓學生在品味經典中感受到母親博大的愛,自行約束做一個孝敬父母的人,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仁”、“義”、“禮”、“信”的良好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五、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視野

      亚洲黄色在线网站|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亚洲一区精彩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久久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国产亚洲精品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一区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 | 亚洲专区在线视频| 亚洲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综合网| 亚洲一本综合久久| 亚洲黄色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产专区| 456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se情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爽爽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亚洲欧洲美洲无码精品VA| 亚洲成AV人片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爱情岛论坛永久|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VA大香大香|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日韩亚洲国产综合久久久|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无码毛片 |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高清无码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亚洲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无码av亚洲精品色午夜|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