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國歷史地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動詞中心”說;轉換分析法的運用;完整的“表達論”體系;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27-0004-01
《中國文法要略》(以下簡稱《要略》)成書于上世紀四十年代,是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國文法革新運動后出現的一部漢語語法學力作。它打破了模仿西洋文法的舊框框,致力于探索漢語語法結構的特點及規律,在中國語法學界產生了巨大影響。它的問世,在我國語言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革新探索時期漢語語法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
本文擬用歷史的眼光,從學術角度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其歷史地位、價值,努力擺脫偏見,對其成功之處進行充分肯定。
一、“動詞中心”說和動詞“向”的提出
所謂“動詞中心”是指在進行語法分析時以動詞為中心的一種觀點和方法。這種語法分析方法己成為當代多數語言研究者的共識。《要略》可以說是提出“動詞中心”理論的先聲之作。《要略》把單句分為四種:敘事句、表態句、判斷句、有無句。其中敘事句是“最常用的一種”。對于敘事句,《要略》指出,“這類句子的中心是一個動詞”。又說,“拿敘事句來說,既是敘述一件事情,句子的重心就在那個動詞上,此外凡動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關涉的各方面,都是補充這個動詞把句子的意義說明白,都可以稱為‘補詞’”。這些看法,可概括為“動詞中心”說。
基于這一觀點,敘事句的基本格式為“起詞(動作起點)—動詞—止詞(動作止點)”,指出,起詞和止詞“這兩個名稱都是跟著動詞來的,沒有動作,就無所謂起和止。”之后,《要略》著重討論了兩個方面:(1)是否凡是敘事句都有起、動、止這三個成分;(2)這三個成分的次序是否都是“起—動—止”。通過詳盡描寫,《要略》勾勒了敘事句,即動詞謂語句的句型系統。
關于動詞“向”的概念,《要略》指出:有些句子只有“起”是因為許多動作只和一個人或物發生關系,所以有起詞而無止詞。“例如水的流,花的開和謝,以及行、止、坐、臥、來、去等等動作都是只有一個方向,沒有兩個方向的;說得更確切些,這些動作都是停留在起詞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動詞的“向”或“配價”的研究是現今語法界的熱點問題。1978年熙先生在《“的”字結構和判斷句》中引入了國外關于動詞“價”的理論。經過許多學者多年的研究,這一理論漸趨成熟,也己成為語言學界普遍接受。但是,在追尋這一理論源頭時,所關注的主要是國外語言學界。也有學者認為:“80年代初我國漢語語法學界興起的關于動詞‘向’的研究熱,是舶來品和本土根的接通或殊途同歸的結果”,“中國傳統語法有一條粗壯的根,這就是重視語義分析和主張‘動詞中心’說”。它的突出代表可以溯源到呂叔湘的《中國文法要略》等著作。
二、轉換分析法的運用
熙先生在《漢語語法叢書》序中說:“《要略》應該說是研究漢語句法結構變換關系的先驅。”在上卷“詞句論”里分別討論了句子和詞組、句子和句子之間的變換關系。尤其是句子和詞組之間的變換關系,其中有些觀察是相當深入的。《要略》發展了傳統的轉換分析法,廣泛地使用轉換分析法來論證漢語的基本句型。
《要略》認為“大概說來,相同的幾個概念,可以配合成句子,也可以配合成詞組;所以一句現成的句子大概可以改換成一個詞組,大多數的詞組也可以改換成句子。”《要略》設專章來討論句子與詞組的變換,從結構類型和語義性質上討論了句子和詞組的種種變換關系,指出哪類句子可以變換成詞組,哪些句子不能變換,說明變換的條件和規則以及不能變換的理由。如書中指出,敘事句一般都能轉化為名詞性詞組,而存在句、領屬句和判斷句則不能轉換成名詞性詞組。還指出,帶指人的“補詞”的敘事句轉換成詞組時必須補一個代詞復指成分“他”(你送花給一個人你送花給他的人)。
變換分析是一種有極大潛力的方法,可以揭示隱性關系。漢語是一種非形態語言,句子的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往往是隱含的,缺乏顯露在外的形式標志。根據這種特點,變換分析法便成為非常有用的分析手段。通過變換可以把隱含的關系顯露出來,以便清楚地觀察語句構造的類型和特點。例如:
水流流著的水/流水
她質問她的質問
星月光明星月的光明
老牛拉車老牛拉的車
以上各例,從顯性角度看,都是“附加關系”,但從隱性角度看,它們又有不同的語義關系:①是動作和系事,②是動作和施事,③是事物和狀態,④是動作和受事。可見,運用變換能夠使我們顯性結構,看到其隱藏于內的種種語義關系,從而揭示句法和語義間的聯系。
三、完整的“表達論”體系
呂叔湘在《重印題記》(1982年)中提到:“語法書可以有兩種寫法:或者從聽和讀的人的角度出發,以語法形式(結構,語序,虛詞等)為綱,說明所表達的語法意義;或者從說和寫的人的角度出發,以語法意義(各種范疇,各種關系)為綱,說明所賴以表達的語法形式。”前者是“從外到內”,后者是“從內到外”。《要略》第一次實踐了對漢語語法“從內到外”的系統描寫。
《要略》的“表達論”部分占全書篇幅的三分之二,材料豐富、分析細致。根據漢語自身的特點,“表達論”設立了多種“范疇”和“關系”。如“范疇”下設:數量、指稱、方所、時間、正反、虛實、傳信、行動、感情等。“關系”下設:離合·向背、異同·高下、同時·先后、釋因·紀效、假設·推論、擒縱·襯托。并從邏輯的角度(即以語義為綱),把各類范疇、各類關系聯系起來使整個“表達論”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要略》的論“關系”部分可以說是表達論的精華。這部分把表面上似乎不同的各種關系,用意念上的聯系、程度的差異、著重點的不同幾條線索串連起來,構成了一個邏輯上有密切聯系的整體。
這是漢語語法學史上第一個完整的表達論體系。它以很強的實用性和體系的完整性,為《要略》也為漢語語法學史增輝不少,給今后的語法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路。
四、對比研究的提倡
《要略上卷初版例言》(1942年):“要明自一種語文的文法只有應用比較的方法。拿文言詞句和文言詞句比較,拿白話詞句和白話詞句比較,這是一種比較。文言里一句話,白話里怎么說;白話里一句話,文言里怎么說,這又是一種比較。一句中國話,翻成英語怎么說;一句英語,中國話里如何表達,這又是一種比較。只有比較才能看出各種語文表現法的共同之點和特殊之點。假如能時時應用這個比較方法,不看文法書也不妨;假如不應用比較的方法,看了文法書也是徒然。”
【關鍵詞】高中教育;地理學科;歷史地理知識;運用
一、歷史地理學的涵義及其重要地位
1.歷史地理學的涵義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一門學科,既具有地理學科的特點,又具有歷史學科的特征,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2.歷史地理學的重要地位
歷史地理學和地理學科一樣,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綜合能力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歷史地理學在很多省份的高考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在高考文科綜合中,歷史地理知識的份量也較大。文科綜合地理試卷中滲透的歷史地理知識主要有: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經濟結構戰略調整;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尤其是氣候與歷史、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等內容都是重點考查的歷史地理知識。
例1:當時(北宋)經汴河運往東京的稻米主要產自( )
A.華北平原 B.漢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漢平原
分析:本題的題干是歷史知識而選項是明顯的地理術語,同時題干又強調了“水路”運輸,所以學生既要根據一定的歷史事實(如京杭運河連通淮河與長江、宋代太湖流域的稻米產量最高),又要熟悉地理因素中的河網水系(汴河經運河與淮河、長江聯連,又經運河中的江南河與太湖流域聯通) ,才能正確得出正確選項為 C。
例2:北宋后,黃河多次泛濫,汴河河道淤淺,漸至涸廢。試分析黃河該河段(黃河中游地區)經常泛濫的原因( )。
分析:本題設問在歷史教材中是沒有絲毫講述的,但如用歷史地理知識或方法進行分析,就不難得出正確的結論: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后,挾大量的泥沙,進入中游,由于水勢減緩,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且黃河所經地區,降水集中,多有暴雨,易成泛濫。古今黃河流經地區的地理環境的主體沒有什么大的變化,現代的原因也應是古代的原因,所以這一原因也正是北宋后黃河該河段經常泛濫的原因。
例3:宋代海上(貿易)往來大多是三、四月從日本駛往中國的江浙沿海,五、六月從江浙沿海駛向日本。這樣選擇航行的時間主要是為了( )
A.避開倭寇的活動 B.遵守朝廷有關海禁的規定
C.利用海洋回流 D.利用季風
分析:該題題干是典型的歷史情景,而備選項則是以歷史情景與地理情景相混雜或單一的地理情景方式來迷惑考生,是一種較好的史地綜合題。由于時間季節的變化,區域地理自然現象的特性也隨之而變,人類的社會活動就是根據這些特性的變化,或躲避或利用。因此,宋代海上貿易的往返時間正是利用了區域地理因素中,處于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中的東亞地區,隨季節變化而風向變化的自然規律,以便于以風力作為動力的帆船航行來選擇時間的。故正確答案為D。
分析現有教材,歷史地理知識在中學地理教材中非常欠缺。所以,文科綜合考試地理科的復習,不但要引導考生關注現實的發展,也要從歷史地理知識中吸取營養,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為現實發展提供借鑒。不僅在文科綜合中如此,在一些地理單科試題中,也出現了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因此,無論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從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來看,在中學地理教材中增添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內容都是必須的。
二、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歷史地理知識
(一)挖掘地理教材中的歷史知識,建立史理知識的有機聯系
1.在學習我國六大古都的地理知識中滲入其悠久的歷史
六大古都至少都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北京始于西周薊城、春秋時代即成為燕國的國都,以后成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始于西周的鎬京,以后成為秦、漢、隋、唐各朝首都。洛陽始建于西周初期,自東周以來,先后有東漢、曹魏 、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個朝代在這里建都。開封在戰國時代是魏國的國都,以后又成為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戰國金陵邑 ,以后成為六朝(三國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華民國也定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錢唐縣,到五代成為吳越國的國都,以后又成為南宋的首都。
2.在講解中國地理中滲透歷史地理知識
如講到黃河流域的城市西安時,可介紹西安坐落在號稱“八百里秦川”的關中平原上,平原周圍群山環繞,形勢險要;河水(黃河)的支流渭水(渭河)橫貫關中平原,且流經西安城北,為西安提供了灌溉和舟楫之利,并通過河水、渭水向長安城北運送漕糧。因此西安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古都之一,現在又成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
3.在地理教學中增加一些與時俱進的話題
如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問題,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人類賴以存在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又如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在可持續發展教育方面歷史地理學等人文學科具有獨特的優勢,諸如歷史上黃河的決溢改道、經濟中心的南移、古都名城的興廢等等案例,均可成為揭示人地關系的極好例證,都可成為中學地理教學中進行環保教育的良好素材。
(二)在地理教學中注意運用歷史地圖
歷史教學地圖以簡明的、特定的地圖語言再現歷史,其載負的圖形信息能收到文字表達難以實現的直觀效果,與課本緊密結合,是取得最優教學效果的重要工具之一。歷史地圖的重點不在于表現靜態的地理學信息,而在于表現動態的、發展的歷史學信息。在地理地圖教學中,教師可配合歷史地圖,設計有情有味的讀圖活動,以激發學生的讀圖興趣。如講到我國的行政區劃時,可結合地名的由來講授歷史上我國政區的演變,使學生能理解政區演變與自然環境、政治制度、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密切相關。再如講授鄱陽湖與洞庭湖時,可運用它們的變遷圖,通過湖泊面積的對比使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更好地理解洪澇災害的原因。總之,讓歷史地理地圖走進地理課堂,符合時代的要求及考試方式的改革,不僅可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是歷史地理學滲透進中學地理課的有效途徑。
三、史地結合教學對地理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和指揮者,是學生智慧的啟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和培養者。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滲透歷史地理知識,對地理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提高對跨學科教學的認識
歷史學科與地理學科雖分屬社會學科、自然學科,但它們間的聯系十分廣泛。地理學科引導學生認識今天的地理現象,著重探索地理現象的現狀和特點。而今天的地理實際上是過去地理的延續,了解歷史上的地理情況,有助于探究地理現象演變的過程和規律,有助于人類更好地協調與自然的關系。因此,地理教師要盡可能在教學中有效利用歷史地理知識。
2.要努力學習一些交叉學科的知識
由于中學教材中歷史地理學知識還不成體系,文字與地圖尚沒很好的配合,加上相關教師中大多數缺少歷史地理知識的系統學習,在教學中很難做到得心應手。所以要求教師必須勤奮學習,廣泛涉獵,善于積累,努力了解一些基本的歷史地理知識。要在教學實踐中,掌握一些學科交叉的知識,了解其發展趨勢,要從整體上把握地理學科與相關學科間的指示交叉點,并且能夠融會貫通。
3.要處理好教學內容的主次關系
雖然歷史地理知識在地理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教師在補充、充實教學內容時,必須擺正教學內容的主次關系。必須從教學目的出發,緊扣教材,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必須有科學依據,史料真實,觀點正確;地理教師要把握好歷史地理知識滲透的合適時機和恰當的數量,千萬不要喧賓奪主。
4.要進行一些邊緣學科的教學法研究
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科知識,具有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更要搞一些學術研究和教育科學研究,撰寫發表一些教學法研究論文,為成為學者型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教師要關注國際、國內的時事動態,了解社會熱點問題,以充實教材相關內容,豐富教學;要掌握先進的教育理論和現代化教學手段;要研究文科綜合能力培養的方法,尋求教學的最佳方案,實現知識和能力、方法和過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關鍵詞:全元文;江西;文化;地域分布
一、關于《全元文》
北京師范大學成立的全國高校第一個研究所――古籍研究所,經過長時間的經營承擔起了《全元文》這套書的編輯重任,由李修生主編,在大規模文獻普查基礎上于1999年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第一冊。歷時15載編纂成功,其中收錄了大量元人別集中的著作和散篇文章,匯集了諸多不易見的材料。《全元文》共61冊,1880卷,收文35000多篇,總字數約2800萬,涉及元代作者3200余人,是有元一代全部漢文文章的總匯,在收集過程中對誤收和漏收作了大量甄別工作,這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本文將以此書為基礎,對書中收錄的江西人物進行全面的統計與分析,以期從一個側面深入了解元代的江西文化。
二、《全元文》所收江西文人的地域分布
經過統計,《全元文》所收江西13路人數多寡依次為:吉安路(57人)、饒州路(48人)、撫州路(39人)、龍興路(36人)、信州路(19人)、臨江路(17人)、建昌路(10人)、江州路(9人)、瑞州路(7人)、南康路(4人)、袁州路(3人)、南安路(2人)、贛州路(1人),另有4位永豐人,不明是吉安之永豐,還是信州之永豐,還有3位只注明籍貫江西,具體地望不明。達到10人以上的單個州縣有:徽州路婺源州(27人)、饒州路鄱陽縣(24人)、吉安路廬陵縣(22人)、龍興路南昌縣(22人)、撫州路臨川縣(14人)和金溪(13人)以及吉安路吉水州(11人)。
三、元代江西文化地域差異分析
元明清時期,“運河──長江──贛江──北江――珠江則成為國內最為重要的南北通道。這條通道全長兩千多公里,貫穿北京、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江西、廣東七省市,在江西境內則占三分之一。”中國東南半壁賴以溝通江湖陸海,縱貫南北者殊此一途,從而形成了江西區域文化上的重要特點。這就很好地說明元代江西的文化必定在全國發揮著重大的影響。筆者從交通方面來詳細分析元代江西出現以上五個文化富集區的原因。
1.徽州路婺源州文化亞區
元代昌江和婺水是使用頻率較高的兩條水道,連接徽州與鄱陽湖。元人丁復有詩:“荒涼秋浦時時酒, 仿佛番江夜夜船。” 番江, 通“鄱江”, 即婺水, 今名樂安河, 由婺源流經饒州路治鄱陽入鄱陽湖, 是聯系婺源與龍興經濟中心區的重要交通線。昌江在鄱陽附近與婺水匯合后流入鄱陽湖, 是祁門茶等經濟作物與浮梁瓷器外銷的重要水上通道。位于婺水與昌江交匯處的鄱陽成為發達的商業中級市鎮。
2.饒州――信州文化亞區
饒州、信州兩路還是江西省通往江浙及福建地區的長廊。信江整個河段在元時都是可以通航的。元政府在信江沿線設有水驛, 由鄱陽湖溯信江水路, 經余干、安仁、貴溪、弋陽、信州(今上饒市)、沙溪抵玉山。由這可抵杭州, 往南可到武夷山, 至福建省境。信江邊的貴溪縣西南八十里的道教勝地龍虎山, 顯赫的宗教地位加上信江驛道的便捷交通,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3.豫章文化亞區
治所龍興地處廣大贛江腹地與鄱陽湖的連接點,“南接五嶺, 北帶九江”、“襟帶江湖, 控引荊越”, 南北溝通珠江與長江兩大水系, 東西連接兩湖與浙閩兩大經濟區, 人稱“吳頭楚尾”。據載, 當時的龍興城“緣江而為城”,“受江右諸江之水, 而衍迤寬廣, 安而有容”。優越的商業交通中心地位使龍興城四方百貨云集, 商賈匯萃,“官鹽法茗有饒乏, 市利商功無算籌”, 商品交易量相當可觀。“浮梁(今江西景德鎮)、吉水(今江西吉水) 的瓷器, 袁州(今江西宜春) 的木材, 分寧(今江西修水) 的茶葉, 永豐(今江西永豐)、撫州(今江西撫州) 的棉產品”。所以南昌的文化依賴自身良好的交通優勢,相應地也很發達,從表一中可以看到南昌籍貫的人數達到22人,而龍興路共達到36人。
4.廬陵文化亞區和臨川文化亞區
臨川境內河流交錯,水系成網,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河流就有467條。 本市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有撫河、贛江、信河三大水系。撫河干流全長317公里,為全市最大河流,也是江西省第三大河流。本市流域面積為1.59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91.9%。沿汝水(今撫江, 上游為盱江) 過撫州、建昌,在建昌、邵武交界處度杉關,可連接由邵武下汀州到潮州的驛道;也可由麻沙至建陽,上建溪,連接閩江干線。在贛東臨川、贛中吉安也相繼出現諸多“臨川才子”及著名文學家。
這兩個文化富集區的發展主要都是依靠贛江這條重要航道,撫河、贛江、信河航運網絡的構建,促進了廬陵地區和臨川地區的信息流、物資流、文化流的形成。對江西經濟文化的開發和發展關系甚巨。
本文通過對被收入《全元文》的江西文人地域分布做統計分析,可以了解江西文化與人才的歷史地域特征,對江西文化地域差異形成原因的探究,有助于進一步了解元代江西文化。
參考文獻:
[1] 鄭建明.試論江西進士的地理分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4):205-226.
[2] 謝宏維.論明清時期江西進士的數量變化與地區分布[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23-28.
[3 方志遠,孫莉莉.地域文化與江西傳統商業盛衰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54.
[4] 劉錫濤.宋代江西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5] 宋濂.元史[Z].北京:中華書局,1976.4-1491.
[6] 脫脫.宋史[Z].北京:中華書局,1977.11-2187.
[7] 劉錫濤.吉安宋代文化發展成就略說[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61-64.
[8] 李才棟.江西古代書院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0-213.
[9] 楊濂.元詩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8―412.
[10] 王秀麗,元代江西行省的商業交通[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9,vol 19,No.3:75―79.
[11] 謝廬明.論江西唐宋文化名人群體崛起的社會條件及其影響[J].萍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3):41-45.
[12]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M].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10.
[13] 許懷林.江西史稿[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1.
京外地區獲獎名單
一、先進學校名單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高級中學
貴州省赤水市第二小學
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學
二、先進個人名單
一等獎
安徽 徐曉玲 福建 林秀欽 廣東 鄧紹宏 廣西 許媛 貴州 范本艷 河北 趙 欣 湖北 龔倫軍 云南 楊紅 浙江 范源清 顧俊芳
江蘇 周國偉 王建忠 孟 軍
二等獎
安徽 梁 好 福建 林 盛 廖友國 柯碧田 唐惠煌 莊春鳳 陳建杰
廣東 鄧 旭 廣西 許 媛 何 珍 馮 平 陳賀允
貴州 穆 菁 羅 艷 曾利和 河北 付會玉 趙 欣
河南 羅保愛 湖北 龔倫軍 方蓮英
湖南 王菊紅 吉林 蘇麗華 張 碩 李和義
江蘇 陳 楓 束麗文 謝鴻瑾 山東 黃艷艷 程顯龍 孫 娜
上海 劉金艷 四川 徐小瓊 梁 崗
天津 劉 越 浙江 吳樟英 王軍女
三等獎
福建 林 盛 肖婷婷 柯碧田 莊進平 楊蒼洲 王建鵬 陳佳民 陳姍菁
康麗芳 許長安
甘肅 劉曉峰 王紅萍 周根旺 廣東 陳少貞 鄧紹宏
廣西 許 媛 陳賀允 馮 平 何 珍 貴州 王高良 陳 英 羅利瓊
河北 郭海紅 秦 梅 史建勛 河南 朱 麗 莊鳳平 羅保愛
黑龍江 張雪梅 李翠敏 李 萍 湖北 萬 晶 王鳳英 張建新
湖南 黃明勛 吉林 李偉芳 王文娟
江蘇 張 珊 遼寧 趙艷英
山東 陳立功 四川 梁 崗 徐小瓊
云南 余曉潔 楊曉玉 重慶 盧 璐 唐 英
浙江 范源清 聞洪波 方祝發 宋偉仙 許偉澤
北京地區獲獎名單
一等獎
白 敬 畢小芊 柴振榮 陳麗輝 程 芬 崔長友 崔 琳 鄧麗群 范寶東 范秀清 馮 帆 高奇越 高 穎 龔學志 郭俊彬 韓沁彤 韓向華 郝梅梅 郝向榮 何麗芳 胡文杰 胡玉強 黃小梅 賈慧蓉 賈 婷 姜 畔 解 薇 康菁菁 亢學麗 李 超 李海燕 李海穎 李浩敬 李 婕 李 靜 李 磊 李 曉 李學會 李永輝 劉海娜 劉 靜 劉俊鳳 劉 凱 劉 麗 劉 沙 劉 舒 劉學惠 劉一成 樓 樺 馬文麗 潘雪飛 彭玉華 祁永博 秦山丹 任 薈 邵立平 沈景娟 宋 輝 宋子男 孫鐵民 孫 薇 孫雪梅 孫雪巍 孫 艷 孫治英 唐 燕 陶小蘇 田 虹 田 彤 佟會敏 王愛國 王長青 王東紅 王建富 王 晶 王 靜 王麗娜 王 楠 王榮海 王 瑞 王世華 王香玲 王曉菁 王曉菁 王曉靜 王曉瓊 王秀琴 王 艷 魏賀淼 魏 然 吳恭平 武 月 席蓉蓉 晏 潔 楊 洋 易 靜 尹紅芳 于淑敏 苑 靜 張貝迪 張慧萍 張景芳 張留英 張偉華 張曉軍 張彥華 張依雯 張玉梅 趙立伶 趙明勇 趙榮旺 趙鑫馨 趙 燕 朱 彤 莊春妹
二等獎
艾天燕 愛 丹 安晶卉 安欣穎 安雪飛 白鳳穩 白秀梅 白雪梅 鮑 瑋 薄淑紅 蔡明艷 曹冬生 陳彩霞 陳海芳 陳金成 陳 瑾 陳立娟 陳麗輝 陳麗娟 陳 雪 陳玉梅 程 旭 仇鳳霞 崔婷婷 代 瑩 鄧 晶 鄧科軍 狄永杰 丁 燕 董金鳳 董淑萍 竇長穎 杜艷艷 段海娟 方春梅 馮 琦 付海紅 高貴平 高海伶 高 靜 高 梅 郭春梅 郭海波 郭紅兵 郭新剛 郭迎濱 郭 穎 韓春霞 韓 鵬 韓曉慧 郝婉華 何 淼 何 偉 胡秀杰 胡 燕 黃 杰 黃小梅 黃秀英 黃 英 霍永躍 紀愛朋 賈娜娣 金 迎 康夢蘭 賴妙瓊 郎海英 雷米新 雷米新 李寶蘭 李赤瑜 李東穎 李 端 李方亮 李國青 李海波 李海霞 李 浩 李浩敬 李宏爽 李建敏 李金梅 李金榮 李 靜 李 黎 李 同 李雪玲 李雪梅 李雅娟 李 巖 李艷輝 李艷軍 李燕云 李一佳 李 影 李永蓮 李子路 厲江南 梁 好 梁秀敏 林翔宇 藺玉松 劉東芬 劉鳳艷 劉 福 劉洪發 劉鴻雁 劉 輝 劉建萍 劉進波 劉 軍 劉麗娜 劉 敏 劉 銘 劉守宏 劉 碩 劉艷萍 劉 穎 劉元元 劉 震 路鳳敏 路 寧 呂 媛 馬 芳 馬加良子 馬立紅 馬 薔 馬穩盼 馬穩盼 門衛華 孟祥陽 孟雪蓮 孟 灼 閔 敏 那 敏 牛衛忠 牛彥芳 牛 彥 龐 暉 祁金花 祁有娟 錢磊俊 邱立君 榮 旭 茹建偉 芮愛忠 沙 莎 邵立平 申秀紅 沈嘉煜 沈金瑞 沈景娟 石京麗 史天慧 舒 芳 宋麗榮 宋應富 宋正紅 蘇 晶 蘇 珂 蘇 娜 孫 浩 孫紅梅 孫樂芩 孫佩琴 孫 萍 孫婷婷 孫治英 孫 忠 譚 強 湯 平 唐鳳萍 田光華 田亞軍 脫國梅 萬 靜 王 哲 王彩蓮 王長青 王 超 王 琛 王翠菊 王桂鳳 王 涵 王好生 王會紅 王建華 王 建 王 靜 王 娟 王 蕾 王 麗 王麗娜 王連長 王琳娜 王 楠 王 琪 王 茜 王 清 王群英 王世強 王栓保 王 維 王香玲 王小平 王曉燕 王 新 王雪麗 王亞玫 王彥軍 王 英 王園園 王月青 王躍梅 王 蘊 魏秀娟 文春宇 吳 然 吳 雙 吳 思 吳雅麗 夏換龍 肖光耀 熊麗平 徐 靜 徐 平 徐學宏 徐峪森 徐志欽 薛長浩 閆立娟 閆艷華 晏玉香 楊 斌 楊海濤 楊 潔 楊 靜 楊麗蘋 楊 敏 楊 銘 楊松珍 楊小麗 楊秀艷 楊云華 姚靜薇 殷 毅 尤 飛 尤曉宏 于大哲 于 瀾 于麗萍 于姍姍 苑 靜 臧超英 曾 莉 張愛軍 張春梅 張改蓮 張海燕 張 健 張 杰 張金朋 張 昆 張莉萍 張 利 張 慶 張 蓉 張如燕 張升軍 張素艷 張 威 張文娜 張小剛 張曉紅 張亞坤 張 艷 張艷霞 張 燕 張倚天 張 穎 張 蕓 趙海娜 趙繼蓮 趙麗華 趙 瓊 趙 蕊 趙婉麗 趙萬超 趙雪嬌 趙 艷 趙艷梅 趙燕武 趙玉娟 趙云紅 鄭紅麗 鄭云杰 周 蕾 周蘇平 周衛東 周宗文 朱 紅 朱建玲 朱 莉 朱 迎
三等獎:(略)
關于獲獎名單的說明:
1.獲獎名單中省份、人名均按拼音順序排列。
2.如發現有錯、漏等問題請與組委會聯系。組委會將陸續予以更正。電話:010-82563556,電郵: 。
【內容摘要】人才學一直是近來各學科關注的熱點之一。本文分國內國外兩個部分對人才地理分布研究的相關成果進行了分析,發現國外和國內目前人才地理學的研究側重點不同,本文主要側重于國內的人才地理學研究,具體從時間、地域、主題三個方面闡述了國內研究現狀,得出了人才地理分布研究的一些不足,供人才地理分布研究借鑒。
【關鍵詞】人才地理;分布趨勢;研究綜述
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金融、貿易的發展,如何吸引人才、發揮不同類型人才的效力、制訂人才培養機制都將成為城市政策制定者面臨的緊迫問題,研究古代人才地理分布變得刻不容緩。人才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新興學科1986年被提出[1],它從某一區域,某一時代的人才現象、分布和問題入手,對區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進行全面考察,分析地理環境與人才的相互關系,探究人才分布規律與原因,為國家制定人才發展戰略提供依據。人才的地域空間分布,反映的是社會文化現象,是自然、社會與人文綜合影響的產物。人才地理學研究起步較晚,雖然現階段研究人才地理學的著述越來越多,研究方法與內容也越來越細致,但要在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中不斷深化,只有繼續不斷研究豐富。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外人才地理學的研究和國內不太相同,國外學者更側重于社會經濟人才的研究以及與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對于人才的界定也不一樣,國外學者研究的人才,更多的是人力資本或創新人才。對于歷史時期的人才地理分布研究少之又少。人才是以人力資源為基礎,以智力資源為主體的復合社會經濟要素。國外地理學和經濟學界對人才及人力資本的研究較多,成果頗豐。美國經濟學家雅各布•明塞爾(JacobMincer)從收入分配角度對人才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個人收入分配研究》中指出美國有個人收入差別縮小的變化趨勢,緣于人們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即人力資本投資的結果[2]。Jacobs認為城市在吸引、組織、創造人才上具有極高的作用。人才集聚會使生產力得到提高,是驅動城市和區域發展的真正原因;Glaeser等證實了人才與區域經濟的增長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Florida界定了人才是人口中擁有較高學歷的群體。并提出:“人才空間分布是由城市多樣性也就是人力資本融入的低障礙決定的”[3]。在國外女性主義地理學研究中,Zelinsky早期對地理學界中的女性學者地位進行系列研究,西方女性地理學界對女性人才地理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4]。而國外學者對于歷史人才的地理分布研究并不多見。
二、國內研究現狀
梳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2016年底的中國人才地理學發展歷程可知,研究進展不均衡,人才地理分布研究絕大多數與時段、區域、主題三要素相契合的。翻看大量的文獻資料發現,這一時期中國人才地理分布研究具備如下特征。
(一)以“王朝”為斷限分時段研究。大多數的研究者喜歡以“王朝”為時間段來研究人才地理分布,如《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選取“明朝”為研究對象,分析當時各種人才的地理分布狀況[5]。像這種以朝代為時間限制,研究人才地理的文章還有很多,而又以明清居多。少數文章雖然采用的是公元紀年的方法,但實質上也是以王朝作為時間斷限的。如《1990年代以來中國人才分布的空間變動分析》以1990~2002年這一時段內中國區域人才分析人才變動和原因和影響[6]。還有一些是以整個中國的朝代更迭為準,在更大的時間范圍內研究人才地理分布。如《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兼談文學的地域性》以周秦到清朝為時間脈絡,探討歷代文學家的分布格局、重心、成因和規律問題[7]。可以說,以王朝體系進行人才地理學研究的斷代,是中國人才地理學研究的一大特色。也是歷史人才地理研究受王朝更迭以及當時政治等因素影響的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案。
(二)從“區域”上進行分片區研究。地理學強調的是空間、地點和區域。對于我國地域的劃分,最常見的就是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在人才地理研究中,大多數是以行政區為載體的。我國現有的人才地理學研究,東、南部地區主要對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安徽、江西和山東進行了研究。其中又以福建、湖南、安徽、江西最為顯著。林錫濤等人的《福建明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福建清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分別以明、清為時間限制,剖析了福建地區在這兩個朝代的人才地理分布狀況與原因[8]。鄭建明論證了從唐朝到清朝,江西各地進士人數的變化,體現了歷史的自然性,也有偶然因素的作用。林家虎和徐國利《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地理分布與特征》從區域出發證明了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數量、密度和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特點。西北地區人才地理研究相對較少,近幾年才零星出現,主要有陜西、甘肅和河南地區。從目前所看到的人才地理學文獻上看,在區域分異上總體是研究東、南部的人才地理多,西、北部相對少一些。這與我國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①東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帶最密集”[9]有很大的關系。對于我國歷史人才地理學的研究,古代中國政區的劃分往往沒有考慮自然地理區劃,而受政治影響較大,但是人文地理往往受到自然地理的影響,所以如果以政治區劃進行研究,會破壞人文地理因素的連貫性和完整度。但是一些研究歷史人文地理人才分布的文章中以現今的政治區劃來研究,這樣考慮未免欠妥。
(三)從主題上看,對不同的人才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法,在眾多論著和學位論文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我國的人才地理學研究主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科舉人才。在對狀元、進士、舉人三者的研究中,對進士的研究最多。對于狀元,梅介人對有籍可考的448名狀元進行了地理分布研究[10]。對于進士的研究,梁啟超的《近代學風之地理的分布》等研究,研究對象大都具有進士功名,可看作是人才地理分布研究中對進士單獨進行研究的初期形態,也是人才地理學的萌芽。到20世紀80年代,陳正祥的《中國文化地理•中國文化中心的轉移》以人才地域分布圖的形式直觀地闡述了唐代前期、后期進士;明代進士、明代三甲等的地理分布情況[11];清代進士的研究成果更為豐富,從全國的進士分布到各省都有涉及,并且對其時空分布特點和分布原因上有新的認識。對于舉人,姜傳松的《清代江西舉人的地理分布及特點————明清比較的視角》從府、縣兩個角度對明清時期江西舉人的地域分布進行研究,并勾勒出地理分布的基本特征:由嚴重不均衡走向相對均衡化[12]。二是文學人才。對于文學人才的研究主要以詩人、文人、文學家、文化人物等為主。這些主題又與一定的時段和地域范圍相結合,在上述兩個方面已有介紹,這里不再重復。三是女性人才。對于女性人才地理學的研究在國內在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近年才陸續出現了一些關于女性人才地理學的研究成果。任泉香、朱竑和做了《近現代中國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區域分異》,在文章中用數量、籍貫和分布類型對1840~1949年期間的中國著名女性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中國女性人才相較同時期男性人才較少,集中分布于東南部湖南、廣東、浙江、江蘇四省[13]。四是科技人才。徐寶芳《中國近現代地理學家分布分析》通過對中國近現代289名地理學家的籍貫、學歷、職務等主要研究方向的調查,得出地理學家的分布是自然和人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五是其它人才。鄭衡泌《中國歷代藏書家籍貫屬地的地理分布和變遷》,葉曄《晚明黨爭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14],分別對中國歷代藏書家和明代黨爭人物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原因做了探析。六是混合人才。現在有很多文章中把一個時期的各種人才放在一起,做人才的分布地理研究。陳國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根據《明史》入傳人物具體確定籍貫的3263人,包括進士、武將、碩儒、閣臣分別做了地理分布特點研究,對形成原因進行了分析。王恩涌等人的《當前我國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與南北差異》選取文才和武才,研究地理分布,并對其分布差異做了深入比較研究[15]。
三、研究評述
綜上所述,國內外對于人才地理學的研究雖然側重點不同,但國外更加系統和具有前瞻性,當然這與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和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有關。國內的人才地理研究主要集中于歷史人才地理分布研究,對于人才沒有確切的定義,研究內容和研究對象上都沒有形成完整的系列。研究者出發點不同,偏重于以文學、史學為出發點去研究,而不是從地理學角度出發;研究方法上,大多數方法簡單,數據量較少,不足以支撐其研究成果;研究內容上,對人才的研究采用“一鍋粥”的辦法,這對于人才分布原因的解釋,籠而統之,很不嚴謹。
【參考文獻】
[1]徐寶芳.人才地理學體系構建[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1999,13:147~151
[3]肖昕茹.人才地理學研究綜述[J].人才開發,2008,8:8~9
[5]陳國生.明代人物的地理分布研究[J].學術研究,1998,1:55~61
[6]姜懷宇,徐效坡,李鐵立.1990年代以來中國人才分布的空間變動分析[J].經濟地理,2005,25(5):702~706
[7]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的地理分布———兼談文學的地域性[J].學術月刊,2003,9:88~95
[8]林錫濤,蔡慧茹.福建明代人才地理分布研究[J].福建地理,2005,20(3):48~50
[9]胡兆量,王恩涌,韓茂莉.中國人才地理特征[J].經濟地理,1998,18(1):8~14
[10]梅介人.中國狀元及其地理分布[J].中國人才,2001,12:25~27
[11]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M].上海:三聯書店,1983
[12]姜傳松.清代江西舉人的地理分布及特點————明清比較的視角[J].教育考試,2010,6:40~44
[13]任泉香,朱竑,.近現代中國女性人才的地理分布和區域分異[J].地理學報,2007,62(2):211~220
[14]葉曄.晚明黨爭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5,20(2):87~94
[15]王恩涌,胡兆量,李向榮.當前我國文武人才的地理分布與南北差異[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1996,8(1):1~8
[16]李玲,忻海然.產學研合作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路徑探究[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
[17]宋本江,許冰凌.中部地區承接產業專業要以人才為先[J].中國人才,2013,9
[18]陳建武,張向前.我國“十三五”期間科技人才創新驅動保障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