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傳統的典型裝飾元素
針對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筑室內空間環境設計中的裝飾,其典型的裝飾元素有:第一,字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字畫是最優秀的藝術載體,包括楷書、魏碑、行書、漆畫、壁畫、色油畫及各種器繪等,將這些元素融合到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并以懸掛的形式出現,則可以達到較好的裝飾效果。第二,雕刻,由于中國傳統的雕刻藝術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在石頭上進行平面剔底淺浮雕,也可以在磚和木板上進行局部的高浮雕和橫豎紋襯底淺浮雕,其中,應用最多的則屬于平面低淺浮雕、橫豎紋襯底浮雕,在現代室內空間設計中,一般將雕刻作用作為室內空間的隔斷,也有將雕刻作品作為背景墻面的裝飾。第三,器皿,主要包括罐、盤等傳統工藝之作品,由于器皿的材質比較豐富多樣。例如,石器、玉器、陶器等,將這些工藝制作品作為現代建筑室內空間墻面、柜子等部位的懸掛設計,可以達到良好的設計效果。第四,裝飾圖案,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演進,將原始陶器及青銅上的紋樣作為現代建筑空間設計的元素,并應用在現代室內空間的各個角落,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效果,其中,原始社會的裝飾紋樣種類較多。例如,民族服飾上的圖樣、各個朝代中神話人物圖樣等。第五,織物,傳統的絲、棉、麻等各種織物材料通過編制、刺繡等多種手段都可以描繪出一些優美、天文形象的內容,將這些織物應用在現代建筑室內設計中。例如,抱枕、窗簾、坐墊等。
1.2現代文化空間設計的策略
針對上海現代建筑空間設計,可以發現大多數現代建筑都比較注重外在設計元素。例如,上海博物館的設計,其注重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融為一體,在博物館內,展示的珍貴文物有青銅器、陶瓷器等,同時也有雕塑、玉器等,但是,卻有很少的民族工藝館,雖然外在的設計元素在現代空間設計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傳統的民族特色是現代空間設計的關鍵。因此,在現代文化空間設計中,應將民族文化應用在室內設計中。例如,56個民族服飾上的圖樣,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這就要求設計師需要以當地的發展速度和文化來創造出地域風格,將文明的歷史氣息融入現代建筑空間和室內環境空間中。雖然現代空間設計的發展逐漸向世界流行文化的方向發展,但是,這嚴重沖擊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室內空間設計的開展啟迪了設計師的創造思維,但其更注重共性化的創造,若片面地開發現代的室內空間設計,而不注重室內空間設計的文化檔次,則容易導致室內設計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空間嚴重脫節。因此,注重民族風格的新發展,保持地域文化特色,將傳統的文化思想與現代的科學技術有效融合,產生新的民族文化和風格,使現代室內空間設計充分體現傳統的民族特色。
2結束語
論文摘要:電影《畫皮》的成功與導演陳嘉上的現代性執導理念息息相關,這是以新時代的價值觀、愛情觀、審美趣味和商業意識對原著進行的創新性改編,將封建志怪小說,改編成了具有現代性內涵的愛情大片。
由陳嘉上執導,陳坤、甄子丹、周迅、趙薇、孫儷、戚玉武等多位著名影星主演的電影《畫皮》,目前在全國公映后獲得廣泛好評,具有值得稱道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該片的成功與導演的現代性執導理念息息相關,這是以新時代的價值觀、愛情觀、審美趣味和商業意識對原著進行的創新性改編,將封建志怪小說,改編成了具有現代性內涵的愛情大片。
一、改編注重現代氣息
依據對原著的符合程度,改編的方式大體可以分為忠實原著與自由創造。忠實原著的改編方式,強調主旨內涵、人物形象、情節內容等與原著相符合;自由創造的改編方式,則對此不大顧忌。傳統的改編原則(尤其是中國大陸)側重于忠實原著,這和早期改編的不發達狀況有關。隨著改編的盛行,某個作品甚至被多次改編,后來者如果繼續堅持忠實原著的方式,就會雷同,意義和價值就會大大減弱。隨著改編實踐的發展,改編理論也逐漸成熟,持自由創造式改編觀的人越來越多。西方的改編觀念遠遠比中國開明。貝拉·巴拉茲認為:“如果一位藝術家是真正名副其實的藝術家而不是個劣等工匠的話,那么他在改編小說為舞臺劇或改編舞臺劇為電影時,就會把原著僅僅當成是未經加工的素材,從自己的藝術形式的特殊角度來對這段未經加工的現實生活進行觀察,而根本不注意素材所已具有的形式”克萊·派克認為:“一部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決不是原始材料的一種機械復本,而是從一套表現世界的成規轉化和變換成另一套。
香港深受西方文化影響,而且市場經濟發達,影視業以滿足文化消費需求、獲取利潤為宗旨,形成了開放和多元的文化氛圍,改編觀不受傳統思維定勢束縛,不死板地堅持忠實原著,而是靈活自由,大膽前衛。作為香港著名導演,陳嘉上浸染了香港現代文明,既注重電影藝術自身的特性,又考慮觀眾的審美趣味:“《畫皮》拍了很多版本,除了戲里的演員換了一撥又一撥,創新不是很多,重拍沒有創新不如不拍。”
《畫皮》原著產生的時代與現在相去甚遠,其宣揚的倫理道德帶有明顯的封建、陳腐氣息,與現代文明相悖。如王生的好色和對妻子的壓迫,陳氏在“三從四德”封建思想影響下,對丈夫的壓迫行為不計較,陳氏為救人卻要忍受人格侮辱等。陳嘉上對此表達了嚴重不滿:“我第一次看到《畫皮》原著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好爛!這個男人好爛,受到女鬼的蠱惑。這個道士好爛,每次只是飄飄然地給些意見,從來不真心幫人。老婆好爛,這樣的老公讓他死了好了,干嘛還要去救他?這樣的故事我沒興趣去寫,它的角度太封建了,完全沒有一絲現代的氣息。”因此,在陳嘉上看來,改編不簡單地是兩種文本形式的轉換,主要是在文化觀念上的如何處理的問題。
二、現代愛情觀
主題的轉換主要是因為文化觀念的沖突:“時代過去這么久了,我們對很多事情有新的、比較開明的看法,尤其對人、男女關系、愛情、婚姻有很多新的命題。”從愛情的角度改編,體現了陳嘉上對現實社會愛情、婚姻的關注和思考:“從現代人的角度看,就是老公和另一個女人有了關系,那么作為老婆,你該怎么做?尤其是你遇到的還是一個‘法力無邊’的第三者。我覺得所謂‘妖’,不過是夫妻關系之外的另一個女人。至于這個第三者到底是妖是鬼還是人,其實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無所謂的。所謂‘妖’,還不就是心魔?”為了多角度展示愛情,影片設置了多個“三角戀”,不但有小唯、王生、佩容之間的“主三角戀”,還有龐勇、佩容、王生之間,佩容、龐勇、夏冰之間,王生、小唯、飛天晰蝎之間的“輔三角戀”,錯綜復雜。觀念的現代性轉變、情節的精心設計和演員的投入表演,使愛恨情仇、生離死別,真實感人,震撼靈魂。
原著顯示了王生和陳氏夫妻地位的極不平等,王生根本就不在意妻子的感受,而妻子沒有辦法,只好忍受。王生遇見女郎(女鬼所變),帶至家中書房共寢,而且過了幾日才將此事告訴陳氏,陳氏勸說王生打發女郎走,王生不肯。恩格斯指出一夫一妻制的貌似公平的虛偽:“一夫一妻制的產生是由于大量財富集中于一人之手,并且是男子之手,而且這一財富必須傳給這一男子的子女,而不是傳給其他任何人的子女。為此,就需要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制,而不是丈夫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所以這種妻子方面的一夫一妻制根本沒有妨礙丈夫的公開的或秘密的多偶制。”
在電影《畫皮》中,龐勇作為王家軍前統領,雖然愛佩蓉,但沒有利用權力霸占對方,而是選擇了離開,因為佩蓉愛的是王生。同樣,飛天晰蝎雖然深愛小唯,法術高強,但并沒有強迫小唯,而是為她奉獻,甚至殺人,在情勢危急的時候也不肯離開,犧牲自己也毫不顧惜。王生雖任都尉之職,但并沒有壓迫妻子,也沒有妻妾成群,他始終珍視和妻子的感情,甚至為了妻子能夠復活而犧牲自己。古代以女性的犧牲為代價來滿足男性,雙方為愛犧牲—不單單是女性,這才是現代的愛情。愛情、婚姻中男女地位的平等,不是和古代而是和現代相聯系。“古代所僅有的那一點夫婦之愛,并不是主觀的愛好,而是客觀的義務;不是婚姻的基礎,而是婚姻的附加物”。“現代的,同單純的,同古代的,是根本不同的。第一,它是以所愛者的互愛為前提的;在這方面,婦女處于同男子平等的地位,而在古代愛的時代,決不是一向都征求婦女同意的。第二,常常達到這樣強烈和持久的程度,如果不能結合和彼此分離,對雙方來說即使不是一個最大的不幸,也是一個大不幸;僅僅為了能彼此結合,雙方甘冒很大的危險,直至拿生命孤注一擲”。
三、時空變化的現代內涵
從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看,原著并沒有寫明具體時代;在1965年鮑方導演的《畫皮》中,女鬼的故事發生在明朝;在1979年李翰祥導演的《鬼叫春》中,女鬼故事跨越千年,分別是唐朝和清朝。在陳嘉上導演的《畫皮》中,故事發生在漢代,對此,陳嘉上給出了這樣的理由:“清朝離現在比較近,明朝又太有規范,所以索性把時間推得遠一點,就放到了漢代。有一段漢代的狐仙,會感覺不一樣。”無論是明朝還是清朝,都深受宋朝以來的理學影響,封建思想嚴重;與明、清相比,漢朝則不那么“規范”(儒家獨尊的現象也只是在漢武帝出現后),人的自由空間相對大。將故事發生的背景放在漢代,能夠為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提供時代條件。“因為漢朝的東西非常的不同凡響,那時候的人視野很大,不僅關心身邊的事情,還關心幾千公里外的事情”。更能夠因為時代的具體化而增強影片的現實意義:“新版《畫皮》的主題、年代、表現方式應該能引起今天觀眾的共鳴,應該有一些現實意義,否則就又有可能走上驚驚道路,這也是以前多種翻拍版《畫皮》相對雷同的原因所在。所以我沒有通過虛化年代的手法去實現魔幻情節,而是選擇了現實感較強的生活環境,這種環境只不過是發生在己經逝去的不同凡響的時代而己。中國絕大多數觀眾并不喜歡純粹虛構年代中發生的純粹虛構的電影故事。”
從故事發生的空間背景看,原著的空間范圍比較小,主要是王生家中和集市;而影片的空間很大,從西部大漠到江南都城。導演把狐妖出現的地方設置為西部大漠,這種變化,能夠增強視覺沖擊力:大漠上的激戰,使觀眾欣賞到功夫的魅力。茫茫大漠,浩瀚無邊,給人一種粗狂、奔放的感覺,使影片顯得大氣,擴大了觀眾的視野,這與城市的狹小空間形成對比,就像陳嘉上導演所說:“我希望西部的風情能為這個戲帶來大氣、寬廣的視野和劇烈的反差。大漠的寬廣與城市里困獸猶斗的對比。”
四、人物形象符合現代性觀念
在人物塑造上,首先來看畫皮女鬼,原著中的女鬼面目猙獰,陰險歹毒,血吃人心是她的目的,是她的本質。而陳嘉上導演的《畫皮》,女妖小唯吃.人心是不得己的,她只是在迷失了愛的方向時,以此為手段保持人形,去接近所愛的人。她對愛情執著、為愛情獻身,可愛、感人。對畫皮女鬼丑惡形象的解構和顛覆,既是陳嘉上出于影響的焦慮而另辟蹊徑的結果,更是來自他內心深處對婚姻愛情的現代性思考和訴求:“他(指陳嘉上—筆者注)稱在影片中加入了自己的愛情觀—第三者并不可恥,所以周迅的角色并不像從前的‘兇狠’,反而美麗單純,‘如果兩人關系真的好,搶是搶不走的,但如果搶走了,則代表那兩個人的愛情可能比你的更偉大。’他表示自己其實比較同情周迅的角色,她的錯只在于她‘來遲了’。”
關鍵詞: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33-02
近幾年國內外學者關于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學者們堅持的批評立場,從當今我國社會文化現實出發,探析詹姆遜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理論與當今我國大眾文化現狀的相關性,這種研究的立場和角度為我國大眾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宏觀上提供了指導作用。
一、近幾年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國內研究述評
目前,國內翻譯過來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遜的著作主要有《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文化轉向》《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政治無意識》《語言的牢籠與形式》和《:文化與政治》。從發表的論文來看,國內關于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的研究是近幾年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主要集中于詹姆遜的后現代文化批評理論、后現代主義理論對我國大眾文化的影響、后現代文化理論與等方面研究。近幾年,國內關于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關于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的內容和特點的研究。詹姆遜從后現代主義視角提出關于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的論斷使之成為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的開創者;其歸納概括出后現代主義文化特點——深度消失,歷史意識消失,主體消失,距離感消失,對理論界的影響十分廣泛。同時,他認為后現代主義文化已成為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的主導,后現代社會中文化大眾化、文化視像化和文化商品化等文化問題日漸突出,文化與資本相互滲透,從而揭示出后現代社會文化轉向的本質。詹姆遜研究文化問題角度與傳統的從經濟和政治視角不同,他注重從歷史的深層邏輯對文化進行探析,尤其注重從社會生產方式與文化生產之間的聯系來探析文化問題。他認為,后現代主義必須透過“文化主導”的概念來掌握。關于這一觀點,國內許多學者都進行了研究,劉永杰認為,詹姆遜提出的后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對于后現論建構貢獻最大,并將后現代主義文化的特征進行歸納總結。這對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大眾文化也具有借鑒和指導作用[1]。劉梅指出,詹姆遜提出的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核心詞語:文化擴張、文化歷史分期、文化超空間、文化意識形態、文化“他者”視域等,這些范疇構成了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的總體輪廓,這不僅對“后現代主義文化是什么”做出回答,而且也一般性解答了“文化是什么”的問題[2]。國內其他學者通過對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的研究也指出,詹姆遜通過分析文化發展的資本邏輯與文化經濟內容,考察文化形式從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的歷史演變與辯證關系,判定文化表現的現實境遇與時空特征,關注文化的意識形態性與烏托邦訴求及文化政治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立場和態度。與此同時,詹姆遜以“空間邏輯”來建構后現代文化理論體系,從“空間”維度思考后現代的歷史分期問題。在對一系列后現代征象的認識上,他認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現代社會的主要特征之一,并從主體、歷史等角度分別展開論述。在對零散、破碎的后現代文化景觀分析之后,他為試圖解決后現代社會中出現的諸多問題而提出“認知繪圖美學”的方案,在以解構、顛覆為主要精神指向的后現代語境中,表現出獨特的“烏托邦”守望精神。
總之,詹姆遜的思想方法包括“從整體上把握對象”,他也擅長將后現代主義文化理論用歷史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歷史”在其著作中是一個關鍵詞匯。在《政治無意識》這一本書中,他就以“永遠歷史化”這個口號作為開端。詹姆遜在其力作《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中明確指出:“我在本文所勾勒的后現代主義,乃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而非把它純粹作為一種風格潮流來描述”[3]。
二是從詹姆遜的觀點看中國大眾文化的研究。詹姆遜解讀大眾文化的方式既有宏觀的一面,也有細致的一面,既作為一種討論社會普遍問題的特殊方式,也存在深刻的分析性和有效的解釋力。他的這種研究方法對我國的大眾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詹姆遜認為,伴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展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后現代同樣會成為一種國際性的文化現象,因此,他著重強調后現代主義文化問題應在世界范圍去研究,同時提出發達國家的文化與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之間保持一種張力是世界文化發展所必需的論斷。不過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詹姆遜分析后現代文化現象是站在以美國為主導地位的西方社會立場,他所指的后現代是西方文明危機的一種產物,他的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批評理論是基于西方大眾文化傳統進行的,而我國大眾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特殊社會背景和獨特的文化語境。因此,我國學者們普遍認為,詹姆遜的大眾文化理論不僅適用于晚期資本主義社會,而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與實踐也具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是,我們應該用辯證眼光看待詹姆遜的后現代主義大眾文化觀,并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發展形勢相結合,批判性的借鑒和吸收其理論,從而對我國的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實踐進行豐富和發展。對詹姆遜的后現代文化理論不應該照搬,也絕不能照搬,我們可以進行借鑒。國內學者認為,詹姆遜對文化烏托邦特性的闡釋非常符合中國大眾文化現狀和特征。比如影像文化以及網絡文化所組成的部分占我國文化相當大的比重,而詹姆遜指出的“烏托邦”特性是這些文化的一個根本特點。現代化的新媒體逐漸成為大眾文化的主要載體,這都可以讓觀眾群體暫時忘記現實而沉浸其中,這就是中國大眾文化的烏托邦特性的種種現象。不過事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大眾文化的烏托邦特性的消極影響體現在它正在消解著人們的主體性,而積極的作用是大眾文化的烏托邦特性為人們向上精神的樹立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優秀的大眾文化作品的烏托邦特性為人們提供了對理想生活追求的精神動力,出色的勵志類文化作品也增添了人們追求“正能量”的思想精神動力。三是詹姆遜后現代主義文化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啟示研究。任何事物發展都有其兩面性,金無足赤,詹姆遜的理論也存在令人難以完全同意的部分,例如中國許多學者對他的“西方中心論”觀點進行批判,學者們認為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中仍然存在著發達國家的自身優越感,這就必然影響到詹姆遜的理論觀點,所以,我們在研究他的后現代文化對中國大眾文化的影響時,一定注意他的基本立場。但是詹姆遜的后現代文化的研究方法對于我們思考中國大眾文化的發展與內在矛盾仍然有著重要的價值。在當今全球化的進程中,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在與西方文化進行交流時要進行良性的互動發展,吸收其精華,理性地交流,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獨立性,又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淵博的文化精品。在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沖擊下,我們如果仍然固守中國傳統文化,試圖重返我國經典文化時代,這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為迎合大眾的審美趣味需要,任其大眾文化自由發展,最終只能使我國文化精神空虛、主體淪喪,其后果不堪設想。因此,我們應該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北京師范大學王一川教授認為:“所謂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種追求人生意義或價值的理性態度,即關懷個體的自我實現和自由、人與人的平等、社會的和諧進步、人與自然高度統一等。”[4]另外,陳思和教授說過,人文精神就是“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精神,一種對于人類發展前景的真誠和關懷,一種作為知識分子對自身所能承擔的社會責任與專業崗位如何結合的總體思考。”[5]所以,我們應該在保留大眾文化積極成果的同時,借鑒后現代主義中對現狀的反省以及對“神性”的追求。
二、近幾年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國外研究述評
20世紀90年代以后,詹姆遜開始轉向文化問題,起初這一研究方向的轉向并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隨著后思潮的出現,詹姆遜后現論才被學術界逐漸重視起來。和中國學者對詹姆遜后現代文化理論研究相比,西方學者則更早開始對詹姆遜后現代主義理論的關注,并且產生了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國外的理論研究者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和挖掘詹姆遜后現論的深刻意義,使得以前文學界沒有及時被發現的重要問題浮出水面。比如將詹姆遜和的關系進行對比問題的研究以及對詹姆遜后現代主義理論的探討等等。國外學者普遍認為,詹姆遜的后現代主義奠定了他在現當代文化理論界不可動搖的地位,是其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理論思想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是后現代語系和理論相結合的產物。
詹姆遜文學生涯正式開始的標志是《薩特:一種風格的起源》的問世。20世紀50年代,詹姆遜認為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視野太狹隘,并且指出當時現象學側重于主體表象投射的研究方法是說明不了文學與當下社會的內在聯系,這些觀點表明詹姆遜與當時盛行的現代主義已經開始出現分歧。同許多后現代的學者相比較,詹姆遜對后現代主義問題的研究也更加有理論的深度與現實意義。國外許多學者給予詹姆遜的后現代主義理論極高的評價與肯定。當代著名的史學家、思想家和活動家佩里·安德森對詹姆遜后現代的文化、社會—經濟和地域—政治層面的理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詹姆遜是這一領域的專家。安德森認為自己的重要著作《后現代主義起源》也是從詹姆遜理論中獲得的靈感。英國著名學者肖恩霍默在自己的著作《弗雷德里克·詹姆遜》導言里詳細地介紹了作為理論批判家的詹姆遜的文學作品、對詹姆遜的理論和政治方案定了位。他高度評價了詹姆遜的后現論,并提出詹姆遜的后現論在當代世界的重要價值。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專業和以及教育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劉永杰.詹姆遜的后現代文化理論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大眾文化建設的啟示[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2).
[2]劉梅.詹姆遜文化研究的傾向[J].研究,2007(6).
[3]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500.
所謂企業文化指的是被企業內所有員工所共同認可并能夠自覺遵守的理念、價值觀以及其他一些規范等。企業文化的建設從本質上來說便是企業發現和處理在當前環境下自身生存發展相關問題的過程,同時也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之中,具體來講,主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1必須做好共同價值觀的引導,用先進的價值觀來引導和培育企業員工。共同價值觀屬于企業文化的核心所在,同時也是企業的根本信念所在,是企業管理的最高要求。企業的價值觀念來源于員工隊伍,來源于企業的客觀環境。不同的企業,其價值觀念往往不同。
1.2必須對企業精神進行深入的提煉,從而進一步的激勵員工。作為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企業精神的實質便是共同價值理念。企業精神的基本內涵必須豐富且具有深遠的意義,具備較強的內部凝聚力與感召力。因為各個企業的發展歷程、經營管理方式、業務發展結構、員工結構等各不相同,同時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條件也有所差異,因此企業精神必然是具有獨特性的。
1.3要抓好共同理念的培養,用企業理念凝聚員工隊伍。企業理念也可以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它在很大程度上為企業管理者提供了發展決策的正確指向。企業在剛剛建立時便已經擁有了初具原型的經營理念。企業經營理念的本質便是企業經營管理方法和發展之道。企業文化的建設屬于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任務,也是一項非常艱巨且具有較大難度的任務,應該要有重點、分階段的開展。不僅要有長遠目標,又要有近期效果。只有一步一步地扎實推進,才能取得實效。
2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發展趨勢
企業文化代表了一個企業的生命力,優秀的企業文化不但會對企業管理工作帶來積極影響,同時也會對企業的思維方式以及戰略發展目標的規劃產生影響。現代企業基本都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提出了企業管理工作以人為中心,始終尊重人、關心人、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借助人的力量來發展企業。
2.1企業經營管理手段朝著理念化的方向發展。企業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未來發展,企業理念的轉變應該屬于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這種管理模式和過去的管理模式的主要區別在于可以結合國內外市場環境的轉變以及自身企業的實際特點來確定其經營管理理念,之后再將其落實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方面。未來企業管理發展的趨勢便是理念管理,過去海爾公司在兼并企業的過程中并非是委派財會人員,而是委派海爾文化中心的人去完成這項任務,讓企業員工認可海爾公司的管理理念,在思想上形成共識,這個企業就自然被激活了。海爾公司的這種管理模式是國內企業管理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
2.2管理方式朝著信息化方向發展。企業管理方式的信息化發展即是建立和完善企業信息管理系統,通過搭建統一的數據庫同時對相關數據信息進行收集加工,從而為企業管理工作人員提供準確信息實現輔助決策的功能。企業信息管理系統中主要包含了財務管理系統、辦公自動化系統、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這些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的有機整合能夠幫助企業增強核心競爭力。
2.3企業之間的人才爭奪呈現出本土化趨勢。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世界五百強企業紛紛入駐我國,目前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大約有超過70%的企業進入中國,他們都已經在國內設立了分公司。世界五百強企業利用其自身的福利或者提供更好晉升機會等措施來挖掘人才,實行雇員本土化,如此便導致了國內企業優秀人才的流失。面對當前的市場競爭形勢,國內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怎么制定出一個有效的人才發展戰略以及人才爭奪對策是非常重要的。
2.4越來越多的企業朝著學習型組織的建設方向發展。所謂學習型組織指的是通過培養企業內部的學習氛圍,從而最大限度的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在企業內部營造出一種系統全面的、具有較高柔性和人性化的管理組織。其本質在于借助各種學習活動來讓企業員工的綜合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因此在當前的發展形勢下,企業學習型組織的建立已經越來越普遍化,也屬于企業文化建設中的重點方向。
2.5企業文化建設呈現出合金化的趨勢。在當今時代,國內各大企業要活的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要積極與國際接軌。因為國際市場處于不斷融合之中,我國企業文化建設也逐漸開始呈現出與外國企業文化相融合的趨勢。如海爾公司的文化便集合了東西方的管理理念,在繼承中進行創新,在引進中逐漸消化,最后形成了獨特的海爾文化。張瑞敏先生曾經這樣比喻過海爾公司的企業文化:海爾文化中的團隊精神是從日本企業文化中吸取的,海爾文化中的創新精神等同于美國文化。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國內企業也應當積極借鑒西方優秀大型企業的管理文化,從而最大限度的推動國內企業的發展。
2.6創立學習型企業文化。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從本質上來說即是知識傳播的過程,優秀的企業中包含了有助于學習與知識共享的內部文化,而其實際行為也和企業文化有機的融合。二十一世紀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點便是學習內容與效果。學習型企業文化建設的重心在于利用學習與創新途徑來處理好過去一直以來的分工、競爭以及反應性等基礎問題。在過去的企業管理工作中,過于專業化的分工讓企業變成了相互獨立且比較沖突的領域,不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管理工作也出現了偏差,因此必須進行創新和改革。
3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3.1企業文化可以把企業員工都凝聚在一起,發揮出團隊的能動性。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即是經濟成分與經濟利益逐漸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因此,國內的企業應當要努力營造先進的企業文化,創造企業員工都能夠認可和遵守的價值理念與企業精神,從而讓企業員工的思想得到統一,最終實現提升企業內部凝聚力的效果。
3.2企業文化建設可以有效增強員工隊伍的綜合素質。企業文化從根本上來說即是人的管理,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也是對員工創造性與能力的開發。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便是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工作模式轉變的過程,它可以讓現代企業內部管理工作從過去的以管物為重心逐漸向著以管人為重心轉變。
3.3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為企業發展帶來較多的經濟效益。美國著名大學哈佛大學曾經進行了這樣一個調查:“影響美國企業經濟效益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內的各大大型企業以及全球五百強企業中進行了抽查,通過深入分析研究他們得到了下面的結論:優秀的企業文化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企業提升經濟效益,例如說雀巢公司、沃爾瑪、惠普公司、大眾公司等企業,他們能夠獲得今天的地位和影響力,都是因為其擁有自身獨特的文化。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國內的企業,比如說海爾的張瑞敏先生在談論海爾的發展歷程時曾經講過:海爾公司從剛剛建立到今天所獲得的一切成績,其主要功績在于企業文化。
3.4企業文化可以讓企業與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管理相適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已經進入了國際市場,他們在國外很多國家和地區都設置了分公司,那么如何對這些分公司展開有效的管理,如何讓其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環境,這便是現階段我國企業所需要解決的最關鍵問題。實踐說明,過去一直使用的泰勒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借助于文化管理手段,來讓先進的企業文化培育出優秀的企業精神和價值觀念,從而對分散的企業實施有效的領導。
4結語
作者:周學新
化學與現代生活論文,生活離不開化學,遍觀周圍,幾乎每件事物都與化學有關。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變化和應用的科學。自有人類以來就開始了對化學的探索,因為有了人類就有了對化學的需求。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國著名滑雪前輩楊石先生說:“農、輕、重、吃、穿、用,樣樣都離不開化學。”沒有化學創造的物質文明,就沒有人類的現代生活。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因此可以從人與化學的關系去探討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化學作為一門龐大的知識體系,能用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問題,滿足社的需要,對人類社會做出貢獻。它的成就已成為社會文明的標志,深刻的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離不開化學。社會的一切發展,生命是基礎。一切生命的起源離不開化學變化,一切生命的延續同樣離不開化學變化。恩格斯說:“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過化學的途徑實現的。”沒有化學的變化,就沒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會有人類。是化學創造了人類,創造了美麗的地球。
就化學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的影響來說,化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首先,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用到化學制品。 “民以食為天”,我們吃的糧食離不開化肥、農藥這些化學制品。1909年哈伯發明的合成氨技術使世界糧食翻倍,如果沒有他發明的這個化學技術,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溫飽,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臨危機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離不開各種食品添加劑,如甜味劑、防腐劑、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學合成方法或化學分離方法制成的。 如果沒有合成纖維的化學技術,那世界上大多數人就要挨凍了,因為有限的天然纖維根本就不夠用。我國1995年的化學纖維產量為330萬噸,其中90%是合成纖維。 何況純棉純毛等天然纖維也是棉花、羊毛經化學處理制成的。再有就是合成橡膠,少了合成橡膠,世界上60億人口又有多少億人要穿草鞋過冬啊?合成染料更使世界多了一道多彩繽紛的亮麗風景線。所謂“豐衣足食”,是生命得以延續的保證。沒有了化學,就沒了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