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學經驗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高中化學課堂 合作學習 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Pattern Building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
WANG Dahui
(Shaanxi Xunyang Middle School, Ankang, Shaanxi 725700)
Abstract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el form sha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eeds, while providing a good spirit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own quality development. Cooperative learning classroom is intended to promot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to better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mprove student's own desire for knowledge, to better develop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Key words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 cooperative learning; orgination form and pattern building
高中化學課堂合作學習的開展主要是為了打破傳統教學單向化、孤立化、被動化的教學模式,其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不但應當培養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科學合作精神,同時更應培養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課堂教學氛圍,一方面促使教師以高品質、高效率的教學模式來幫助學生吸取知識,另一方面也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更加愿意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不但獲得知識,更加獲得獲取知識的能力,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高中化學課堂的良性發展。
1 創立更多的課堂情境
1.1 教學模式的轉變
化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人們在生活、生產中的經驗總結,其包含的內容非常的豐富、生動、有趣,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生活中處處有化學、處處離不開化學。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展示給同學。例如:在化學與生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出一些圖片:節日燃放的美麗的焰火、膠體的丁達爾效應、金屬的銹蝕、橡膠老化、塑料的降解等,這樣既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又形象直觀,又有利于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鋼鐵生銹的演示實驗,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如果使用了多媒體技術,就可以把實驗的過程在幾分鐘內直觀地展示出來,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強了教學效果。
化學課堂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很多課堂學習的模式都是以單向性為主,即教師講課,而學生就只能坐在那里被動接受,課堂上很少有留給學生提問和反饋的時間。課堂情境的創立可使教師和學生能夠更好地互動,一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新型教學結構包括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信息技術)四大要素。這四大要素不是機械地、簡單地堆積在一起的,而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工作時,密切注意教學系統四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得通過最終教學設計所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而作為信息化時代的化學教師更要把信息技術作為一項教學工具,充分應用各種技術手段把它完美地融合到教師組織、指導和幫助學生學習的教學過程中。
1.2 課堂主題的深化
課堂情境的創立作為高中化學課堂合作學習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的一個主要方面,可以更好地明確課堂主題,活躍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能力,更好的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大大地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課堂情境模式是為了打破傳統模式中師生缺乏合作的現象,使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情境和場景,以生動的語言描述,使教師和學生處于一個共同的化學場景中,從而使雙方都能夠更好地課堂的主題所吸引,提高雙方的合作意識。例如,在學習《物質的分類》這一課程時,我們可以創立有效的情境模式,利用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物體,建立“經驗情境”,然后教師在這個情境中可以提出一些“問題情境”來引領學生進行自主思維,如“膠體有的在外觀形態上也很像溶液,用肉眼難以分辨,該用怎么樣的方法來區分他們”等問題來開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 打破傳統模式中師生之間的“僵硬”關系
2.1 倡導互動的師生關系
高中化學課堂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還需要打破傳統模式下師生之間“僵硬”的關系,在這種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下,師生之間已經不是簡單地“領導”與“被領導”,也不是簡單的知識“授”與“受”的關系,雙方之間成為互動的,共同的主體。教師在整個化學課堂中是組織者、引導者、實施者、參與者,而不是以往模式中單一的領導者,而學生在合作學習的氛圍中也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學習者,創造者。高中化學課堂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就應該倡導這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在這種氛圍中師生之間處在一種更加融洽的關系當中,他們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了解,從而達到共同發展的局面,在這種模式中,教師和學生面對的是同一個“工程”,他們需要共同面對來探索和解決求知過程中遇到的一切難題。建立師生之間新型的關系是開發高中化學課堂合作學習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聯系他們的不僅僅是一個共同的知識體,更是在這個模式下各種不同的環境和問題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在這種緊密的聯系之中,教師可以更好地發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進行及時地更正和引導。
2.2 建立合作的課堂氛圍
對于學生來說,因為有教師在旁及時的信息反饋,從而能夠很好地了解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速度,感受到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變化,激發自己更大的學習熱情。課堂合作學習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應該建立在這種氛圍之中,這樣不但可以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達到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化學中的實驗安全問題時,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經驗來組織有自己特色的課堂關系,而不是僅僅羅列教材中的安全問題,同時,這個主題也能夠很好地引入學生自身在實驗時的經驗,從他們自身的角度來思考,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實際問題的探究,從而能夠更好地歸納總結學生自身目前的學習狀態。
3 總結
高中化學課堂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的關鍵在于促進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意識,課堂情境是高中化學課堂學習的外在環境,師生關系之間的調整是課堂學習的內部環境,兩者缺一不可。外在環境可以促使內在環境的有利發展,而內在環境的提高又可以營造更加有利的外在環境。組織和構建這種模式的最好辦法就是建立課堂情境和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正確把握并積極開展這兩個方面對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模式構建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和實施[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23-31.
關鍵詞:記憶;高中;化學方程式
談到化學,特別是高中化學,給學生的印象就是化學方程式太多,記不住。而有效記憶并熟練運用化學方程式是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關鍵。高中化學方程式種類繁多,很多學生在記憶化學方程式時死記硬背,或者強行記憶,這樣就導致今天記住了明天就忘了的結果。記不住化學方程式就導致學習化學非常困難,從而影響了化學成績的提高,最終對化學這門課失去興趣。那么怎樣才能有效記憶化學方程式呢?根據本人的經驗總結了以下幾條記憶高中化學方程式的方法,希望對廣大高中生有所幫助。
一、分類總結記憶法
1.根據物質的分類記憶
掌握此類方法的關鍵是要熟練掌握酸、堿、鹽及氧化物這幾個概念。同類物質一般都具有相似的性質,記住一個方程式也就記住了一類方程式。如CO2能和NaOH反應:CO2+2NaOH=Na2CO3+H2O,對這個方程式我們不能只把它看成一個方程式,要從分類法的角度去看它,其中CO2屬于酸性氧化物,NaOH屬于堿,這個方程式代表一類方程式即:酸性氧化物+堿=鹽+水。如SO2、SO3都屬于酸性氧化物,因此他們都可與堿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和水:SO2+2NaOH=Na2SO3+H2O,SO3+2NaOH=Na2SO4+H2O。
2.根據元素的位置記憶
如在周期表中處在同一列的主族元素,由于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因此具有相似的性質。如第一列的堿金屬元素都能和水反應生成相應的堿和氫氣,鹵族元素單質都能和氫氣反應生成相應的氫化物等。
二、情境記憶法
人們在記憶時,總是對圖像、聲音或故事即有一定的情境更印象深刻,也就是說記憶化學方程式時不能單純地記憶,而應把它放到一定的情境中記憶。例如在記憶Na和H2O反應時,可以結合實驗現象這個情境來記憶,如鈉與水反應時水面有響聲說明有氣體生成,最后溶液變紅了說明有堿生成。又如我們在學習Cu和稀HNO3反應時,記憶Cu和稀HNO3前的系數3和8時可以結合一個節日“三八婦女節”,可以想象一下“三八婦女節”比較稀少,一年才一次,因此就記住了銅和稀硝酸反應前面的系數是3和8。
三、“特征反應”記憶法
此類方法適用于有機化學中方程式的記憶。記憶有機化學方程式關鍵是記憶官能團的特征反應。有機化學基本反應類型包括:取代反應、加成反應、加聚反應、消去反應、酯化反應、縮聚反應等。每一類有機物都可發生其對應的特征反應,抓住這些特征反應,就有利于記憶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比如烷烴可發生取代反應;烯烴可發生加成反應、加聚反應;鹵代烴、醇可發生消去反應;醇、羧酸可發生酯化反應等等。這些特征反應實際上是由有機物中的官能團決定的,抓住了官能團就抓住了特征反應,也就容易記憶方程式了。
四、做題重現記憶法
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知識,就要溫習它,記憶化學方程式也不例外,記憶了、學習了就要去用它。所以,記過以后一定要做做題目,學以致用,在題目中用到此方程式時就相當于溫習了,第一次做題不會看看書,第二次就有點印象了,第三次再遇到就可以準確地寫出了。這也是我們經常講的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見面是“朋友”的道理。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一、課題的提出
我們從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發現,部分教師認為化學探究性提問只需緊扣探究話題和主體內容就可以,并且忽視課題探究的外延知識和深入的探究環節,部分教師將學生覺得陌生的或者不懂的知識點引入,課堂出現一片茫然;課堂提問要有質量,就是一個問題能引起課堂的一片嘩然,激發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又能說明主要問題,這就說明化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尤其高中階段是學生的一個升學階段,每一個問題的提出和知識點的掌握對教師來說都面臨著一個挑戰,因此,僅僅一個問題的提出其實也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體現。
二、提問的特征
課堂上教師的提問有時問得學生一臉無知,這明顯是學生對課堂知識掌握及基本概念知識理解不到位,這就是低效提問。這種情況出現往往是因為學生對某些生活實際經驗不足,不能確切的明白教材當中出現的實例。例如,課堂上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化學學習源于生活,比如洗衣服要用洗衣粉或香皂,這些洗滌用品當中含磷、含氟的問題,此時如果進行提問:我們衣服上的汗菌用食鹽可以搓洗是什么原因?提問會讓學生感到茫然,也許緊接著還會出現很幼稚和無知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效果其實直接泯滅了我們化學問題提出的最初目的,沒有層次的化學問題學生怎么可能從問題的提問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呢?這樣的化學課堂又何來效率可言。這里筆者根據教學經驗總結出其相關的特征:
(一)知識關聯度高。什么是問題關聯度,就是所提出的問題與已有的知識發生聯系的程度。問題是通過與已有的知識相互比較才會產生新的問題,問題本身不會誕生出新的問題。打個比方,硝酸是一種強酸,可以完全電離,得到結論判斷它可以使石蕊溶液變紅,進而我們進行試驗,實驗結果如實驗描述石蕊溶液變紅,然后我們得出結論硝酸具有酸性,但一會兒顏色變淡甚至顏色褪去。我們進一步探究,根據這個實驗現象分析會不會H2和NO2的化學性質導致這樣的實驗現象呢?進而如果在濃硝酸鈉溶液當中滴入兩滴石蕊溶液又會出現什么現象?進一步推測,這種實驗往往和H2以及NO2有關,一系列前面提出的問題隨即迎刃而解。
(二)目的預設性強。對于高中生而言,化學教學所涉及的內容較多,全面掌握知識點也較困難,而課堂提問則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渠道,對培養學生綜合學習能力具有重要幫助。高中化學教學課堂提問的目的預設性較強,可為學生提供多個解題思路,相比傳統教學方法更具實際效益。例如,在講解酚的性質和應用內容時,事先學生已經掌握了與乙醇相關的知識點,可初步了解苯環、羥基等重要基團的內容,對此章節的學習有了更進一步地了解。教師通過自然界的酚類化合物,讓學生掌握醇是鏈烴的羥基衍生物,提出與“羥基與苯基直接相連接的化合物是否是醇”相關的設想類問題,接著借助活動探究,讓學生積極動腦猜想苯酚實驗最后顯示的顏色、狀態與氣味,并提出“苯酚如何保存才能發揮最大效用”相關問題,并與實驗結果做對比分析,使得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苯酚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及其他反應。
(三)信息傳遞性廣。高中化學與其他學科不同,注重培養學生課堂聯想、實驗探究能力,課堂提問教學方法需要與其相關特性相結合,使得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信息傳遞性是高中化學提問教學的重要特征,可直接明確問題的有效性,便于更好地展開后續學習計劃。例如,在弱電解質的電離教學中,立足于掌握電解質、非電解質等基礎概念,利用動手實驗活動,向學生提出“酸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相等是否使得溶液的H濃度相等”、“相同體積、相同濃度的鹽酸與醋酸中H2濃度有所不同”相關問題,讓學生自主歸納強弱電解質與物質種類的關系,增強化學問題的單一信息傳遞能效。
(四)思維創造性深。硝酸具有氧化性,該性質與硝酸中哪些粒子有關?問題體現出關聯、預設目的性質就不免為一個有效問題。發出一個問題來引發學生思考,并且一步步推進來提高問題在學生的實際學習過程當中的整體效益,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分析、發現、探究、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問題設計策略
(一)課堂上的問題設定往往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從學生本身的實際能力和基本知識掌握情況抓起,給學生設定積極、有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的進一步學習,打個比方,為什么工業上要用二氧化硫來做漂白劑?而問題是我們明知道二氧化硫的漂白會產生含硫的化學物質,容易分解,其性質不穩定,會分解出有害物質,但是工業上還要用它做漂白劑,像紙漿等都是用這種方法漂白,思考,是不是營銷商心太黑,欺騙消費者呢?
(二)我們身上穿戴的銀質金屬飾物是銀色的,而為什么硝酸銀試劑瓶口分解得到的銀是黑色的?提問一出來,就能瞬間激起學生的思考興趣,頓時一大部分學生陷入沉思,進一步,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和在空氣中氧化靜置得到的物質分別是白色和灰黑色的,為什么顏色差別會這么大?這個問題一提出,立刻激起很多學生的思考,說明教師的提問有層次,當即讓課堂軒然,相反,問題無效根本提不起課堂氛圍。另外,如果問題難度太大會影響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望而生畏,因此,教師要觀察學生,根據實際來預設問題,積極調動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結語
新課程改革提倡素質教育,其核心內容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教師的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實現其趣味性,并達到一定的目的,展現教學模式和教學知識的靈活化,幫助學生挫敗學科難點,這是突出表現在化學教學工作當中的重點內容和教學任務,且刻不容緩。
作者:丁海嶸
【參考文獻】
一.與時俱進,努力創新
在教學工作計劃中,沒有什么論資排輩,唯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特級教師更應該保持永遠清醒的頭腦、時常新鮮的血液。
任教以來,我堅持不懈地潛心研究教學規律,自覺進行教學改革,從嘗試單項、個別的微觀課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調控教學節奏”為線索的教學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學克服了盲目性、隨意性、局限性,朝著科學化、理論化、整體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經驗總結《談談調節教學節奏》,被省教委有關領導譽為“節奏教學法”,多次在全國或省級交流并被多次節錄發表。而后,進一步發展為“快樂教學、節奏教學、創新教學”的教學理念,發表了多篇論文,交流或獲獎。
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教學手段,使自己的教學理念一直處于領先水平。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在陳培勝老師及化學組全體老師支持與參與下,自拍興趣實驗錄像,用于輔助教學,被化學老前輩陳國欣老師贊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國少數最早使用flash制作課件的人,我曾經建立了三個化學網站,被許多化學搜索引擎收入,一些關于教育類的e網書籍也做了介紹,后因收費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學博客,才幾個月,已逾六千多人瀏覽,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師來信交流。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特級教師更需要保持“學高”、“身正”這一境界,要學知識,要學做人,修身養道。“學習,學習,再學習,終身學習。”這是我的座右銘。
作為一個特級教師,更應該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勤勉踏實,忠于職守,為人師表,無私奉獻,以教育為榮,以學校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從不挑三揀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務也樂于承擔,這兩年,由于二中化學教師不足,領導讓我承擔跨年段超課時的工作,我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履行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職責。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同志誠誠懇懇,對學生循循善誘——這是我的終身追求。
在信息化時代,人人都需要充電,特級教師更應注重本身素養的提高。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我們再也不能滿足于用粉筆來教學了,而要把計算機和網絡當作新的教學工具,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延伸,以滿足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上,從理論到實踐,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發表了《關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為“莆田市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巡回講學團”成員,主講的課題《網絡環境下的中學化學教學改革》,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三.教好書,育好人
人們總是說:“為教育事業做貢獻。”從我個人理解,就是教好書,,育好人。我幾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釋。
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學生涯中,我盡力做到關心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所謂“差生”,總是想方設法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春風化雨暖人心”。雖然我現在不當班主任了,仍然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在培養年輕教師方面,我能與年輕教師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主動幫助年輕教師解決教學難題,很受年輕教師的歡迎。每當年輕教師開設匯報課或觀摩課時,總是來找我當參謀,我也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保留地提出最誠懇的意見,對教案、教具、教法、教態、教學課件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輔導,使年輕教師得到盡快的提高。
曾經被聘請為市化學科骨干教師上課,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師打來電話或通過伊妹兒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學老師,通過網絡留言或發伊妹兒求教,本人均盡最大努力給與幫助。
四、業余興趣,舞文弄墨
一.與時俱進,努力創新
在教學工作計劃中,沒有什么論資排輩,唯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活力。教育是一門藝術,藝術的生命在于創新。特級教師更應該保持永遠清醒的頭腦、時常新鮮的血液。
任教以來,我堅持不懈地潛心研究教學規律,自覺進行教學改革,從嘗試單項、個別的微觀課堂教法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調控教學節奏”為線索的教學改革新路,使自己的教學克服了盲目性、隨意性、局限性,朝著科學化、理論化、整體化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經驗總結《談談調節教學節奏》,被省教委有關領導譽為“節奏教學法”,多次在全國或省級交流并被多次節錄發表。而后,進一步發展為“快樂教學、節奏教學、創新教學”的教學理念,發表了多篇論文,交流或獲獎。
我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與教學手段,使自己的教學理念一直處于領先水平。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就在陳培勝老師及化學組全體老師支持與參與下,自拍興趣實驗錄像,用于輔助教學,被化學老前輩陳國欣老師贊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又是全國少數最早使用flash制作課件的人,我曾經建立了三個化學網站,被許多化學搜索引擎收入,一些關于教育類的e網書籍也做了介紹,后因收費而停止。今年,我又建立了化學博客,才幾個月,已逾六千多人瀏覽,并有本地及外地老師來信交流。
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特級教師更需要保持“學高”、“身正”這一境界,要學知識,要學做人,修身養道。“學習,學習,再學習,終身學習。”這是我的座右銘。
作為一個特級教師,更應該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勤勉踏實,忠于職守,為人師表,無私奉獻,以教育為榮,以學校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從不挑三揀四,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務也樂于承擔,這兩年,由于二中化學教師不足,領導讓我承擔跨年段超課時的工作,我二話沒說,義無反顧地履行了一個人民教師應盡的職責。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同志誠誠懇懇,對學生循循善誘——這是我的終身追求。
在信息化時代,人人都需要充電,特級教師更應注重本身素養的提高。信息社會的高度發展,我們再也不能滿足于用粉筆來教學了,而要把計算機和網絡當作新的教學工具,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延伸,以滿足培養面向信息化社會創新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上,從理論到實踐,我都作了大量的探索,發表了《關于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思考》等文章,并被聘為“莆田市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巡回講學團”成員,主講的課題《網絡環境下的中學化學教學改革》,受到了廣泛的歡迎。
三.教好書,育好人
人們總是說:“為教育事業做貢獻。”從我個人理解,就是教好書,,育好人。我幾十年的教育生涯,就是最好的注釋。
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教學生涯中,我盡力做到關心每一位學生,愛護每一位學生,特別是所謂“差生”,總是想方設法去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春風化雨暖人心”。雖然我現在不當班主任了,仍然經常與學生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心理特征,做他們的知心朋友。
在培養年輕教師方面,我能與年輕教師打成一片,平易近人,不擺架子,主動幫助年輕教師解決教學難題,很受年輕教師的歡迎。每當年輕教師開設匯報課或觀摩課時,總是來找我當參謀,我也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毫無保留地提出最誠懇的意見,對教案、教具、教法、教態、教學課件等各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輔導,使年輕教師得到盡快的提高。
曾經被聘請為市化學科骨干教師上課,因此,有一些市骨干教師打來電話或通過伊妹兒求教;一些本地、外地化學老師,通過網絡留言或發伊妹兒求教,本人均盡最大努力給與幫助。
四、業余興趣,舞文弄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