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甲骨文高考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19年2月,四川樂山一組雕塑中,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的“拱手禮”引發質疑。文史專家陳洪認為,雕塑施禮方式有誤,拱手禮從揖禮演化而來,行禮時應右手成拳,左手在上,表示壓住了具有攻擊性的右手來表達善意。
2019年2月,甲骨文手機表情包已經成為斗圖圈的“新寵”。設計者將幾何化的甲骨文字轉化成更加直觀形象的動物,再配上時尚的網絡用語,整組表情就像是一套五彩的、可愛的甲骨文動態識字卡片,讓每個甲骨文字的圖案意義一目了然。
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產物,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豐富當代人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根據以上材料,請你談談應該如何弘揚傳統文化。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意義深遠,使命神圣,任重而道遠。“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該命題與新時代主題共振,視角宏大,能充分發揮高考“立德樹人”的導向功能;又貼近實際,綜合考查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
作文題由兩段材料構成,談的都是當代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第一段材料是反面事例。四川樂山的雕塑“拱手禮”引發質疑,根據文史專家陳洪的說法,可知雕塑的施禮方式是錯誤的,可以看出是設計方忽視了對拱手禮的考證。所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和認真學習的態度。
第二段材料是正面事例。甲骨文手機表情包成為斗圖圈的“新寵”,一是因為有神秘的甲骨文、親民的設計、直觀的動物形象、時尚的網絡用語,又有圖案與意義的完美結合;二是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和運作方式,甲骨文表情包借助手機成為一種溝通和交流的網絡資源。
本題寫作的具體任務是“如何弘揚傳統文化”,寫作時應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歸納材料提供的寫作方向,并聯系當下弘揚傳統文化的實際,選好角度,確定立意。
【參考立意】
認真學習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前提;創新改良,永葆優秀傳統文化活力;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結合點,立足當代中國現實,接地氣聚人氣;借助新的傳播方式,讓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機……
【佳作賞析】:在傳承中堅守傳統文化精髓
甲骨文手機表情包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成為斗圖圈的“新寵”;而四川樂山一組雕塑中,錯誤的“拱手禮”引發質疑。正反對比的事例發人深思。創新傳承方式值得肯定,但文化精髓不容褻瀆。在傳承中堅守傳統文化精髓,我們責無旁貸。
堅守傳統文化精髓,可以讓傳統文化根脈永存。有人惡搞傳統文化,也有人為保護、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聲疾呼,身體力行,無私奉獻。樊錦詩用四十余年的堅守告訴世人,她無愧于敦煌。從北大考古學專業畢業后,她進入大漠深處,喝咸水、點油燈、住土屋、睡土炕,用生命守護敦煌,只愿保住中華文化根脈。為了堅守文化精髓,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樊錦詩銳意創新,構建“數字敦煌”,實現了保護與利用的雙贏。
堅守傳統文化精髓,可以讓傳統文化遍地開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批有內涵、高品質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火爆熒屏,讓傳統文化火了起來。從分享知識和智慧的《百家講壇》,到探尋文字、詩詞之美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再到以人生感悟傳遞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的《朗讀者》《見字如面》,這些電視文化精品激活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基因。堅守傳統文化精髓的好節目于潤物無聲中成風化人,展現了極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贏得了觀眾的口碑,也讓傳統文化一時間受到關注。
然而,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也有令人擔憂的事。有人知識匱乏,又缺少考證精神,不辨真偽,錯誤傳遞傳統文化精髓;有人急功近利,斷章取義,對傳統文化進行簡單化、商業化、庸俗化解讀;也有人戲說歷史,惡搞經典,丑化英雄,以訛傳訛,褻瀆優秀傳統文化。
在傳承中堅守文化精髓,要多讀書,汲取營養。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必須老老實實地學習。我們要敬畏經典,潛心研讀,提升思想道德修養,涵養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傳統文化底蘊,讓優秀傳統文化澤被后世。
在傳承中堅守文化精髓,還要善辨別,慧眼識金。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傳承不是為了守舊,創新也不是為了*,我們要堅持去偽存真留精髓,讓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一、漢字之美
漢字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她集形體、聲音和辭義三者于一體,她的獨特魅力,是永遠不可能改變、也是無可替代的。但是,我們與漢字距離似乎卻越來越遠,漢字之美越來越模糊,而“漢字之丑”卻越來越多。電視新聞上讀錯的字越來越多,我們的學生越來越不喜歡語文。這些現象可以反映出我們國學教育的失敗。語文是語言文字和文學的簡稱。文字之美,可以表現在語音和形體兩個方面。
首先是語言的音樂美。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中國電視報的的廣告語:“中國電視報,生活真需要”。伊利優酸乳的廣告語:“青春滋味,自己體會”。中國是一個詩歌的王國,詩歌最初也是要用來歌唱的,中國的很多詩歌都具有音樂美。如現代詩歌《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每節都有押韻。韻腳分別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這樣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并且第一節和第七節押相同的韻腳,形成一種民歌式的回環復沓的藝術效果。
其次是漢字的形體美。漢字是表意的文字,探討漢字的形體美,可以激發興趣,有利于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學變得生動活潑。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在講解“莫春之初”這句時,如果只是按注釋說“莫”通“暮”,這樣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師可以利用 “莫”字形體進行講解。甲骨文“莫”字的寫法是:上下部分都是草,中間是個圓圈,圓圈里面有一點,意思是太陽落入草叢之中,天色自然已暮。這個字是“草”和“日”兩個象形字的會意字。后來漢字隸變以后才簡化為“莫”。通過解析漢字形體,學生逐步養成了見形明義的能力,提高了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獲得了破解漢字密碼的愉悅,感受到漢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二、修辭之美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要求,這種審美能力當然主要是指語言表達方面的。修辭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生動,為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因為修辭讓很多句子廣為流傳,成為名句。如運用比喻“古來萬事東流水。”,“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借代“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運用比擬“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運用夸張“士皆目,發盡上指冠。”運用排比“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運用對偶“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更有用修辭手法來論證觀點的,如《勸學》給人印象深刻最深的是,說理的話并不多,而道理卻講得透徹生動。這主要在于文章連續運用大量的比喻,以喻代議,比喻的作用是形象生動,使得說理不枯燥,易于讓人接受,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在比如魯迅的文章《拿來主義》,同樣采用比喻說理。這些都是修辭之美的典型事例,并且要有意識的讓學生自己也學會運用。
高考作文的要求之一就是要有文采,如何才能有文采呢?其中修辭手法的運用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誰在作文語言中運用了修辭手法,那么作文也提高了一個檔次,修辭就成為了好文章的一個亮點。除了公文類的實用文體之外,大部分的文章都可以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的。總之,語言之美是離不開修辭的,文章要有文采更是離不開修辭。我們要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為我們的文章插上美麗的翅膀,讓它越飛越高。
三、情感之美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從中可以看出“好”“樂”是學生在學習中情感的表現,如沒有情感,“好”“樂”根本無從談起。但在應試教育的體制的下,語文教師的教學中往往過分強調其工具性,強調知識的系統性,一個教案講一生,注重對標準答案的講析,語文逐漸演變得模式化、單一化,顯得枯燥乏味、艱澀難懂,學生不自覺地遠離語文,厭惡語文,學生心靈乃至人格素質逐漸解體,個性悄然消磨。其實,語文之美,是其他任何學科不可比擬的,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挖掘語文的情感內涵,還原語文的真與美,并將其呈現出來,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營養的同時,更能體驗到語文帶來的美的享受,從而引發興趣,熱愛語文。
朱自清的文章往往情感如恣肆,以《綠》為例:“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地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我們哪怕只用眼睛觸摸這段文字,都能感受到朱自清對“綠”的傾慕、喜愛、陶醉。對于關鍵字的品味與解讀,不但能引導學生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也能引導學生理解句子含義,提高解讀文章的能力。
四、美之創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