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民間藝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豫北四季分明,屬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以小麥、玉米、谷子、棉花等為主,是全國重要的麥粟文化區,礦產資源主要以煤、鐵、石油著稱,尤其是煤、鐵開采歷史悠久,這些為工藝美術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豫北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史前“三皇五帝”中就有顓頊、帝窖兩位主要活動在豫北,他們死后就葬在內黃境內,至今尚有二帝陵遺存。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蚌塑龍虎圖案,據考證距今有6000多年,為仰韶文化時期遺存,被稱為“濮陽龍”[2]。安陽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發現地,安陽小屯殷墟遺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豫北也是《周易》的源頭地區,周文王被拘禁于里城(今屬湯陰)時,將伏羲先天八卦整理、注疏,演繹為64卦,形成《周易》文化。
二、豫北剪紙的分布區域
在長期的歷史文化滋養下,豫北剪紙成為當地工藝美術中掌握人數眾多、分布最普遍、與民眾生活和生產關系最密切的手工藝術,也成為豫北民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分布密集。豫北剪紙廣泛分布于豫北的鄉、鎮、農村,按照剪紙的藝術特點,可以將其分為兩大區域。1.以安陽—鶴壁—濮陽為中心的三角軸心剪紙帶這一區域包括安陽、鶴壁、濮陽3個地市,其中安陽市的安陽縣、湯陰縣、內黃縣,鶴壁市的鶴山區、山城區,濮陽市的清豐縣、濮陽縣是剪紙分布比較密集的區域。這一帶主要流行與地方文化、民俗習慣結合緊密的具有區域文化內涵的剪紙,如濮陽縣郎中鄉王海村的神衣剪紙,是當地的廟會活動所用的具有地域特點的一種剪紙藝術(見圖1)。豫北的窗花剪紙也極具地域特點,從造型上看主要是方窗花(見圖2),這跟當地的居室環境有一定的關系,這一帶傳統民居的窗戶多為方格欞窗,窗欞多為5×5格式,25個方格,內外糊白紙。窗花外方內圓,造型美觀,適合裝扮窗欞。2.以濟源—焦作—新鄉為中心的橫向軸線剪紙帶這一帶包括新鄉、焦作、濟源市區,以及新鄉縣、輝縣、修武、武陟、沁陽等縣。這一帶的民間信仰剪紙比較多,用以祭祀祖先和供奉神靈。信仰剪紙的功能已超越人生禮儀和節令習俗,成為人與神之間溝通的媒介,剪紙被賦予超自然的力量。新鄉輝縣的帳書剪紙,重在精神寄托與心理慰藉,極具神秘性[3]。
三、豫北剪紙的藝術特色
豫北剪紙與豫西剪紙等相比,富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其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品種與樣式、題材、藝術風格與功能作用等方面。圖1濮陽縣郎中鄉王海村的神衣剪紙圖2豫北的方窗花剪紙1.豫北剪紙的品種與樣式中原剪紙的共性是其與人生禮儀和歲時節令密切融合,是民俗化了的民間造型藝術。豫北剪紙的品種有窗花、頂棚花、坑圍花、墻圍花、門箋、拉花、壽花和喪葬花等,衣飾紋樣主要有鞋花、帽花、邊飾紋樣,除此之外,豫北剪紙還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品種和樣式,具體如下。(1)神衣。神衣是用剪紙剪出的一種服裝,主要是用于供奉神靈,主要流行于濮陽縣。神衣是用紅、綠、藍、紫、黃、黑等色紙,以及金、銀箔紙,剪成不同的衣服部件,然后拼接而成。每套神衣包括上衣和下裳,上衣有領、長袖或短袖,多為對襟、布扣;下衣為裙或短褲,總尺寸約為成人衣服的2/3。神衣上面貼有用各色紙剪成的裝飾圖案和花邊,有些衣服上還貼有“驦”和“春”字,“驦”字非婚嫁之喜,僅表示喜慶事,“春”字表示春天。神衣年年做,在神靈生日供奉,先在廟上展示,而后祭祀、焚燒。神衣的制作和供奉是集體行為,大家集資買紙,有人裁衣,有人剪花,有人粘貼,眾人共同完成。(2)冥衣。冥衣是用剪紙的形式剪出的一些服飾,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其制作過程和神衣一樣,其尺寸比較小,只是一種象征,神衣上面也有各類植物、花卉圖案,是喪葬用品,在祭祀祖先時焚燒。(3)紙帳。中原地區有寫帳的習俗,尤以豫北安陽縣、輝縣為盛[4]。所謂“帳”,是香客、信眾按照所謂的“神靈”“天意”而書寫繪畫出來的圖案。帳又稱為盤、帳盤,大部分帳是用筆繪在紙或布上的,其中用紙剪出來的叫“紙帳”。紙帳上的圖案和文字有些能夠辨識,如廟宇、葫蘆等,而大部分是抽象的圖案文字,難以辨識,多為祈福納吉之意,主旨大都是表達國泰民安、五谷豐登、風調雨順、消災祛病等美好愿望。(4)窗花。窗花有單色窗花和點彩窗花兩種。單色窗花一般用紅色剪紙剪成各種適合圖案,安陽一帶流行的單色方窗花外方內圓,圖案多是動物、花卉等具有吉祥寓意的題材,也有部分是幾何裝飾圖案,端莊大方。點彩窗花剪紙也叫點色剪紙、染色剪紙,以宣紙為材料,前紙鏤刻多為陰刻,點染的水色系顏色中加白酒調制而成,滲透力較強,一次可點染20~30張,顏色滲透自然,畫面色彩艷麗(見圖3)。豫北安陽縣、湯陰等地制作窗花主要用這種工藝。從剪紙技法上,也有一些獨特的剪紙工藝,如套色拼貼剪紙工藝,在豫北非常流行。這種工藝一般圖3豫北點彩窗花剪紙以深色或金、銀箔刻成的陽刻剪紙為背面,按畫面物像的顏色和形態分別貼上多種不同色紙,以增加畫面的表現力(見圖4)。套色拼貼剪紙多用于居室裝飾(壁飾)、門、紙扎、神衣、冥衣上。2.豫北剪紙的題材豫北剪紙的題材和主題十分豐富,地域人文色彩強烈,通過不同的圖案形式表現不同的寓意,有表現男歡女愛的,如魚戲蓮、魚拱蓮、魚吻蓮、扣碗、葡萄+老鼠等題材剪紙;有表現多子多福的,如葡萄、石榴、瓜蔓等題材剪紙;有追求平安如意的,如瓶+花、柿子+如意等題材剪紙;也有驅邪禳災的,如剪五毒、眉眼(虎頭鞋、豬頭鞋)、方勝等。除此之外,豫北剪紙的題材還有以下反映當地歷史文化內容的?!抖男ⅰ分杏卸辔蝗宋锍錾谠ケ钡貐^,與豫北有關聯。如“為母埋兒”的郭巨乃安陽林州人;“刻木事親”的丁蘭,乃河內(今沁陽)人;“孝感動天”的虞舜,其故里是濮陽縣;“負米養親”的子路,在濮陽講學,死后葬于清豐縣;“單衣奉親”的閔子騫為濮陽人,濮陽縣有閔城的地名,范縣還有閔子墓;“臥冰求鯉”的王祥,曾做過溫縣縣令;“恣蚊飽血”的吳猛,故里也是濮陽;“賣身葬父”的董永,故里在武陟;清豐縣以孝子張清豐命名……二十四孝為豫北民間工藝美術所表現的經典題材,剪紙也不例外。圖4套色拼貼剪紙(沁陽•韋鳳榮)“文王拘而演八卦”,《周易》對豫北剪紙的影響極大,而《周易》也是豫北剪紙所反映、表現的重要內容,諸如陰陽平衡觀念、和諧理念、天人合一觀念等。殷商古都文化也是豫北剪紙表現的重大題材和內容,甲骨文、商代青銅禮器、青銅器紋樣也常出現在剪紙中。英雄崇拜也是豫北剪紙的重要內容,像民族英雄岳飛,生在湯陰,習武在內黃,是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岳飛事跡也成為剪紙作品的熱門題材。3.豫北剪紙的藝術風格豫北剪紙在造型、技法、構圖、色彩、表現手法等方面表現出了其獨特的藝術特點。豫北剪紙造型多夸張變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隨意而剪,突出主體形象,夸大特色部位,追求神似。在技法上虛實結合,陽線和陰線相結合,剛柔并濟,陽剪中輔以陰剪,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弧線流暢,線線相連,繁而不亂。構圖飽滿、渾厚,線條多、實面廣,方正規矩、繁簡有序,給人以端正大方、沉穩平衡的感覺。在色彩上追求艷麗和明快,點彩窗花五彩繽紛。在表現手法上運用寓意、諧音、隱喻、象征,具有一種含蓄美。4.豫北剪紙的功能和作用豫北剪紙屬于吉祥文化,具有裝飾功能和教化作用,廣泛應用于民眾生活和生產中,為群眾日常生活服務。像窗花、鞋花剪紙具有實用功能;許多剪紙大幅作品做成了中堂畫、屏條,加裝畫框,成為具有裝飾功能和欣賞價值的藝術品;有一些歷史題材的剪紙,如“孝子圖”,具有重要的宣教作用。
四、豫北剪紙的傳承狀況和創新思考
豫北剪紙在過去主要是通過民俗活動傳承、師徒傳承、親緣傳承等方式,得以延續上千年,而且在民間是受人尊敬的一種技能。但是,今天的豫北剪紙面臨滅絕的危險。據我們調查統計,豫北各地基本上都有剪紙能手,我們對260余位剪紙藝人做了走訪,其中年齡最大的是新鄉市獲嘉縣照鏡鎮的李同秀,88歲,年齡最小的是安陽縣的李海燕,36歲;60歲以上的藝人占89%,尤以65~80歲的人最多。現在剪紙大多為鄰里婚喪嫁娶所用,不出售,只有極少人做紙扎出售,95%的剪紙藝術無傳人,面臨著人亡藝絕的尷尬境地。豫北剪紙隨著現代社會環境的變化,已經逐漸失去了其使用的環境。如窗花一類的剪紙,過去是傳統木構建筑常用的裝飾用品,而現在大多是鋼筋混凝土的結構房屋,窗戶也使用的是現代的玻璃窗,很少有人貼窗花。剪紙的使用場所在不斷縮小?,F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也使很多民俗活動失去了生存空間,而剪紙是其重要的表演道具,活動沒有了,道具也就不需要了,這也直接影響到剪紙藝術的發展。另外由于剪紙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太小,因此年輕一代也不愿意去學習傳承。上述狀況導致剪紙藝術處于一個瀕危的境地。那么,剪紙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遺產,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去保護和傳承創新呢?這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首先,從政府層面上,應對豫北剪紙進行保護、搶救和傳承。值得一提的是,從2002年開始由中國民間工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發起的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對豫北剪紙的搶救發揮了重要作用,命名了一批民間剪紙藝術之鄉,評出了一些國家級剪紙傳承人,并給予了適當的經費支持。如輝縣剪紙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輝縣的李愛榮被認定為國家剪紙傳承人,多次受文化部委派出國辦展覽、現場演示剪紙技藝;湯陰等縣被命名為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其次,高校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創新方面也應該擔負起傳播和創新的責任。高校應該利用自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平臺,開展多項民間文化遺產的課題研究,培養民間藝術教育的師資隊伍,開設民間美術課程,加強民間藝術研究,在學術交流中開展民間藝術專題講座、現場展演、作品展覽和參觀考察等工作。最后,青年學生特別是年輕的藝術工作者,更應該擔負起民間藝術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責任。很多優秀藝術作品的創作資源都來自民間文化遺產。如剪紙藝術,從形式到內容,都有被用于裝飾、室內設計、產品設計等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成功案例,這不僅能使藝術設計別具一格,而且在客觀上也起到了傳承民間藝術的作用。
安徽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環境和歷史,所以民間藝術在安徽的起源和發展較早,隨著時間的演變,民間藝術在歷史進程中逐漸發展和壯大,安徽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首先,萌芽階段。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安徽的傳統民間藝術就已經有了萌芽,隨著社會制度的不斷變革,技術與社會的發展為民間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在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安徽傳統民間藝術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形成了有安徽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其次,發展階段。從秦朝起始,直到唐代結束,這段時期安徽傳統民間藝術有了較好的發展,在唐代時期,民間藝術的發展一度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局面。再次,興盛階段。在北宋時期,出現了利于商品交換的紙幣,從而促進了商業發展的繁榮,而安徽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達到興盛階段,許多安徽地區的人們,為謀生計會發揮自身的才能和技能,制作工藝品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進步和民間藝術的發展。最后,壓力時期。安徽傳統民間藝術經過歲月的洗禮和無數次的融合與發展,傳承至今,面臨過巨大的考驗和挑戰。需要人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合,以促使傳統文化能夠迅速提升,以新的精神面貌面臨現階段的挑戰。
二、傳統民間藝術的藝術再現
傳統民間藝術經過不同時期的考驗和挑戰,以頑強的生命力展現在世人面前,其藝術的再現具有四點特征。首先,具有歷史傳統性。安徽傳統民間藝術發展至今,雖然融入了一些現代色彩,但是仍然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其次,具有生活娛樂性。安徽傳統民間藝術主要來源于生活實際,因此,民間藝術更彰顯生活的特色。此外,民間藝術的創作體現出創作藝人的情感。再次,具有多樣性。安徽地區的各地各縣的多種多樣藝術門類都不斷融合,使安徽地區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多樣化。最后,具有獨特性。隨著安徽地區傳統民間藝術的不斷發展,徽式特征更加凸顯。
民間藝術滲透到了文人畫中,這是不能夠否認的,從版畫等繪畫的形式具有屬于自己獨特魅力,在文人畫中,起到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在和民間藝人的合作中,將風格和民間審美結合在一起,將帶有木版韻味的話譜開始流行,促使文人畫家也受到了繪畫的影響,開始與民間藝術結合。在明清木刻版畫中,文人畫十分具有藝術魅力,其影響最大的是民間藝術的刻板畫、瓷器繪畫等。伴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市民階級不斷進步,所以,小說等俗文學開始出現,在明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帶,印刻十分興盛,戲曲小說連官府都在大量的進行印刻。由于大量的插圖類書籍開始進入,所以很多商人開始請文人畫家進行插圖創作,陳老蓮、蕭云從等人十分出名。老蓮曾經創作的《水滸葉子》等插圖是當時最流行的作品,這也是典型的文人畫家和民間刻工一起完成的藝術作品,是中國版畫史上的寶貴財富。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優秀作品,如《九歌》等。
二、文人畫藝術與民間藝術的互滲性
民間藝術的基礎性和“母體性”都十分重要,在中國藝術的發展過程中,民間藝術和文人畫藝術的交流影響方向,主要是在明清時代,是其文人畫家和民間文化的融合,在色彩等運用上更加的突出只有,對于民間藝術中色彩的吸收十分明顯。直接將清末上海畫派各大畫家色彩濃厚的風格表達出來,甚至還汲取了西方的畫風,采用了鮮明的紅和率綠對比;做到了畫面感很強。其實所有的藝術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文人畫家在民間藝術中汲取優點,促使文人畫走向了一個全新的局面。其實民間藝術也收到了文人畫藝術的影響很深,我將其總結為如下幾個方面:
1.在明清時期中
能夠看到與之前構造具有差異性的青花瓷繪作品,其中都汲取了民間藝術,最具有代表的就是龍鳳花草圖案,其采用的題材是以山水、花鳥、人物,通過瓷繪的創作出來,將筆墨的效果和趣味表達得淋漓盡致,將文人的藝術氣息和民間藝術味道都包含了,是將兩種形式結合在一起的畫風。
2.我國古代的雕版印刷術的產生衍生了民間木板畫
特別是到了明清末代的時候,是這種藝術形式發展的巔峰,獲得了大量勞動人民的喜歡,所以當時的畫作坊遍布全國。里面有很多的作品還是出自于文人畫藝術的影響,有的還是文人畫家親自操作,將“雅化”帶到民間木板年畫中。例如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年畫風格與山東濰坊、河南朱仙鎮、河北武強的木板年畫,其畫風突出,采用了強烈的色彩對比,但是去細致。
3.在明清時代中
有許多的文人都是屬于沒落了,導致民間出現了大量的文人畫家,將民間藝術和文人畫藝術結合在了一起,獲得了好的溝通和交流的機會,將民間畫師的表現手法帶到了文人畫藝術中,所以導致文化畫家還是變了風格。例如仇英、華巖、黃慎、任伯年等都是這種轉化形態的代表人物。
三、結語
東北方言直接反應東北地區的風土人情,歷史發展及社會變遷和人們自身的不斷變化發展,是最具有親和力和表現力的語言。東北方言無論是表達情意還是敘事說理,都較少使用靜態、抽象的詞語;多使用生活中具體的、形象的詞語來表達,是由靜態轉化為動態的語言。由抽象的語言轉化為生動形象的語言,不僅語義明朗,表現力感染力極強,更帶有豐厚的感彩。如,東北人愛老虎,東北話中含有“虎”字的詞匯也多。他們通常形容一個人“虎”說明具有勇敢又魯莽的個性,之后又被引申成為形容人不夠精明。但東北人不喜歡熊,因此將欺負人叫做“熊人”,貶低人樣貌或人品叫做“熊樣”。東北方言既與普通話有相似之處,但又有其靈活多樣的特點。例如,東北方言中語綴詞很多,大部分語綴詞字面都沒有實際意義,但與詞根搭配起來就有了特殊的意義或發揮了加重語氣的作用。例如胡啦巴涂,眼淚巴扎,傻了吧唧,瘦了吧唧等。還有一種情況與這類相似卻又有它自己的特點,如“花里胡哨”形容穿著五顏六色,花俏卻不協調或說明事情花樣多卻不務實?!把嗪衾病闭f明傷口鮮血直流,非常血腥。
二、東北方言的表現形式
巴赫金的狂歡詩學使我們了解到,方言可以成為一條尋繹主體身份的線索從而構成多重主題的對話;同時能夠將流失的廣場文化融入到影像的藝術規范當中使人們獲得久違的語言狂歡。這種語言狂歡在某些藝術形式上表現特別突出,將某些方言變現的更加具有魅力與特色。東北二人轉又叫做小秧歌,蹦蹦戲。它根植于民間鄉土文化,是東北民間的一門說唱藝術;人們邊唱邊說,載歌載舞。二人轉既不完全是戲曲,也不是完整的歌舞,更不是完全的小品。它是東北民間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民間的說唱藝術。說與唱都是二人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在二人轉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而東北方言的使用不僅使二人轉更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將二人轉人物的性格表現的更加鮮明,說口更具有幽默感、詼諧感。東北方言作為民間口頭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一種異形的藝術。在普通話交流過程中夾雜著方言,使人在交流時更感到新鮮、親切。而東北二人轉并不是完全將東北話與普通話進行簡單的相加。而是將其化入關東人的性格當中,成為表達思想、表現鮮明人物性格的外衣,寓鮮明的個性于繪聲繪色,聲情并茂之中。使觀眾聽完后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但由于民間藝人的文化差異,藝人們往往融入通俗易懂的土語將難懂的詞匯進行更改并在更加寬廣的語境當中傳播開來,成為可觀可聽可懂的語言世界。而東北二人轉中讓人熟悉的方言與土話更好地給其注入的鮮活的生命力,更給東北人一種語境的回歸感。二人轉東北味十足的通俗唱腔時任何文化層次,任何地域的人都能聽得懂,想得明白的,更使人們覺得東北人民親切如自家人,東北話如家常嘮嗑所用的語言。
三、東北方言的發展趨勢
(一)民間藝術生存空間急劇萎縮
在科學技術并未如此先進的時代,人們生活的節奏屬于一種緩慢悠閑的狀態,那個時候人們的娛樂方式大多來自于民間藝術,空閑時候聚眾去看劇團演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民間也有大量的以演出來傳播文化的民間劇團,但是現今社會生活節奏的轉變,使劇團的生存面臨強大的壓力,幾乎很少的現代人愿意浪費工作后難得的閑暇去看劇團演出,劇團失去了觀眾,甚至連生計的維持都變得尤其困難,更別提其他的了,所以有很多的演員都不愿意繼續演出下去,各種民族文化的傳承成為難題,甚至有的已經瀕臨滅絕。
(二)很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瀕臨失傳
很多的民間藝術都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的結果,凝聚了大多數人的智慧結晶,具有極高的文化研究必要性。但是現實生活中比如吳村魚燈等民間藝術的繼承人已經年過古稀,世代相傳的技藝找不到適當的繼承人,即將瀕臨滅絕。與此同時,社會上的民間藝術行業也都萎靡不振停滯不前。
(三)建設和開發新城市,破壞了民間藝術資源
長久流傳下來的民間文化除了戲劇等非物質性遺產之外,還有類似于皮影戲,雕塑之類的有形物質性遺產。但是,由于整個社會對這類文化的不重視,在城市的開發建設中不可避免的對一些類似于根雕,石雕等的破壞,另外,不得不說的是,還有部分被利益沖昏頭腦的商人利用民間藝術來謀取錢財,破壞了民間藝術的價值。
(四)缺乏對民間藝術文化的保護、管理
就目前而言,整個社會對于民間藝術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樹立起保護民間藝術、保護文化財產的意識,同時,民間藝術的管理部門也受到經費等客觀原因的限制,不能及時有效的對民間藝術實施保護措施,也不能利用現如今社會的現今手段來維護民間藝術,因此,這些部門只能對民間藝術的逐漸消亡束手無策。另一方面,對民間藝術的開發上也存在著各種或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導致民間藝術的后續進步成為難題。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歷經時間的洗禮最終形成的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一種民間藝術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特征,可以說時代的精華在民間藝術的靈魂中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這也是為什么一個優秀的時代會孕育出優秀的作品,同時優秀的作品必有一個優秀的時代作為背景的原因。但是,縱觀現實,民間文化沒落消亡的現狀觸目驚心,所以,當前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號召全社會都形成民間藝術的意識,同時建立起民間藝術會消亡的危機感。
二、民間藝術的發展對策
(一)制訂民間藝術保護計劃
從現實出發,站在民間藝術的角度,有關的管理部門充分認識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用專業的方式對民間藝術進行系統全面的檔案統計,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各級政府也要給予全面有力的支持,正確的保護民間藝術,使民間藝術得到繼承和發揚。
(二)加強民間藝術的傳承
管理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民間藝術傳承的重要性,刻意的為民間藝術培養優秀的繼承人,另外,針對一些面臨滅絕的民間藝術,要實行全面的保護,使他們得到有效的保存,鼓勵年輕人從事民族藝術的行業,為民族藝術注入強有力的新鮮的血液,為民族藝術的傳承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保護、改善民間藝術文化的生存環境
對民間藝術實施保護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與此同時,還要培養民間藝術的抗打擊能力,即尋找民間藝術在當代社會立穩腳跟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創新,但是,這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創新,在創新的同時,還要保留民間文化的根本。不要單純的為了創新而創新,只有具有民間藝術最本真意義的創新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只有不斷的探索民間藝術的改進方法,才能夠使民間藝術得到更加有效的發展。
(四)樹立全民保護民間藝術的意識
眾所周知,民間藝術是千百年來人們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藝術結晶,所以,號召全民對民間藝術進行保護是十分必要的。以全民為基礎,對民族文化進行宣傳教育,使全民都充分了解到民間藝術的內涵,認識到民間藝術的重要性,在社會上形成全民學習民間藝術的熱潮。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