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師節感恩語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們的第一個做法是:擬訂感恩教育內容,讓孩子們有目標可行
感恩內容范圍較廣,從哪里著手呢?學校領導多方調查了解后考慮到學生接觸面少,活動范圍小,每天他們接觸最多的是父母 和 老師,同時,父母 和 老師也是他們成長路上付出辛勞最多的人,因此,學校決定在感恩內容上以小見大,以點帶面,輻射全程,從孩子最親近和最敬愛的人入手,初步擬定了“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感恩教育內容,孩子們學會了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那么他們就會對一切感動于心,感恩在懷。有了行動目標,還得讓孩子們有堅定的信念支配著他們的行動,于是學校以“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份愛,我有一份愛,我們交換,就有了兩份愛!讓愛與孩子們一起成長!”為感恩理念,我們把這份理念傳達給孩子們,讓它根植在孩子們的心中,支配著孩子們的行動,讓愛與他們一起成長。
我們的第二個做法是:策劃感恩教育如“鹽在湯里”寓教于樂的感恩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蓄情。
我們的德育經常是鹽是鹽湯是湯,語文課學知識,只有品德課才學做人的道理。感恩教育需要所有學科的參與,學校把感恩教育貫穿所有學科,提煉所有學科的德育教育思想進行豐富和內化感恩教育,讓感恩教育如“鹽在湯里”而不是鹽湯分開,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感恩教育更需要通過主體的參與,首先在既定的情境中,讓孩子們知道什么是感恩,為什么要感恩。為此我們精心策劃了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樂的感恩活動:如收集父母資料制作父母檔案、收集溫馨照、算算親情帳、講講親情故事、寫寫感恩信和感恩日記。孩子們了解自己父母的奮斗史,父母成長中的艱難和不易,和自己生活的對比,再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對自己關愛的照片收集起來,用文字記錄照片拍攝時間、地點,以及簡要的情節,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在教師方面,我們一是由校長到每個班講述該班科任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感人的故事,并介紹他們經努力獲得的成績和榮譽,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讓學生因老師的工作而感動。二讓學生算一算教師的工作量:一天要批改多少本作業;上一節課要花多少時間備課寫教案;學校的常規管理、教研、家訪、學生輔導、各類活動等要花老師多少時間和心血;體驗當一天老師的辛勞和無私奉獻,感受老師批評后面的苦心和愛心……這些定格的溫馨照片,使孩子們瞬間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們逐漸明白原來平淡的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愛的哲理。孩子們在反芻生活的同時,還把父母為培育子女成長支付的一切費用、教師為學生無私奉獻所花的精力羅列出來,在算算、想想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自己平時視而不見的卻是一筆筆多么昂貴的財富呀!而這一筆筆財富又蘊含了父母和老師多少深切的愛呀!感觸萬分之余,感動之心溢于言表。孩子們用講故事、寫信的形式表達對父母和老師的感謝。
這些“感恩活動”從感性的品評,到理性的思考,再到心靈的碰撞,讓孩子們經歷了深刻的體驗過程,心中不禁蓄滿了深深的感恩情結。就讓孩子把積蓄已久的感恩之心釋放出來吧。于是我們把感恩教育活動的平臺移至生活世界,引導孩子們在生活區情境中用實際行動表達感恩之心。
我們的第三個做法是:關注現實生活的感恩細節,讓孩子們在生活中踐行。
為了讓感恩行動看得見,摸得著,我們運用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策略,提出了三項針對父母感恩作業,就是讓孩子用一句話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個舉動為父母消除疲勞;一天當家為父母分擔家務。我們要求孩子們每星期至少做
次,并且能夠持之以恒地做下去。與此同時我們還編寫了一本《感恩心語錄》,孩子們人手
冊,記錄自己完成感恩作業的情況,表達自己在感恩活動中的點滴感受。每班教室建立一小壁“感恩墻”,記錄感人事例,如:感恩征文比賽的優秀作文,感恩父母、老師的方法,給父母、老師的感謝信,收集感恩名人名言,每日一人一句對老師感激的話等,最讓孩子們受益的是,通過與父母交流他們開始關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們的心愿,記住他們的生日。孩子們會在不經意中給父母長輩送去最溫馨的祝愿。他們還試著通過自己的努力給父母帶去進步的喜訊、成功的喜悅。孩子們在傳閱“岳母刺字”、“孟母三遷”及動物中許多母親拼死救自己孩子的故事的時候,一點一滴的感動著,盧小曉在感恩父母班會上對全班同學說:“我們的父母為了養育我們,實在太辛苦了,他們默默的奉獻和犧牲精神,我們不能漠視,我們要每年給他們過生日,感謝他們一年的付出。”于是,五(2)班的42名學生集體修改了他們的班規。全民公投“記住父母的生日。在他們生日時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讓他們高興,如給他們做頓飯等”這一班規,全票通過,被正式列入班規。孝敬父母成了孩子們心中天大的事。
共2頁,當前第1頁1
為了得到家長們的配合,學校還專門擬寫了一份致全體家長的公開信,希望家長們能夠督促孩子積極參加感恩活動,多給孩子贊賞和鼓勵,多為孩子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知恩報恩的行為習慣;同時也希望家長們能做孩子的榜樣,孝敬長輩,心存博愛,多帶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和愛心捐助等。有些中隊還邀請家長到中隊講有關孩子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育爸爸、媽媽的艱辛和爸爸、媽媽如何回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養育之恩的故事,從而培養孩子正確的責權觀:在付出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看到、感覺到,進而要求孩子也要盡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逐步讓他們在享受擁有的同時懂得回報,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各班班主任把學校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介紹給家長,家長們把孩子在家中的感恩活動記錄下來,比如與父母道晚安、給父母夾菜、為父母捶背等。
學校開展了號召學生 向 老師獻真情活動,自選“八個一”(寫一封信,談一次心,做一張賀卡,獻一束鮮花,提一個建議,表一個決心,送一句話,寫一首詩歌等)來表達對老師的感激之情。每年教師節,各班都舉行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與老師共度美好時光:有的班級學生捐錢買蛋糕與老師共度佳節,有的班以表演的形式 祝 老師節日快樂,有的班級學生還把父母請到學校參加慶祝活動。這樣的活動不僅提高孩子們尊師重教的思想,同時也感動了老師和家長,讓老師和家長的心靈產生了感激和愛,老師和家長又把這份愛回報給自己的孩子們。我們把每一年的教師節稱之為我校的“愛的盛宴”。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當我們把感恩教育切入實際生活之時,當孩子把感恩之心化為感恩行動之時,我們的教育應該是初見成效了。那么如何讓感恩教育深入孩子心中,升華為他們靈魂深處中最高尚的道德修養呢?
我們的第四個做法是:構建三位一體的感恩網絡,讓孩子們在文化中熏陶。
在感恩教育活動啟動階段,學校就專門成立了感恩教育的領導小組,加強活動的指導,和活動過程的管理,多方征求意見,不斷提高活動的實效性。同時學校通過搭建平臺,加強與家庭和社區的聯系,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比如學校召開了部分家長“家校共話感恩”座談會,舉行了“感恩社會,我為清潔工程獻份力”行動、“感恩自然,綠化小陽臺”行動、“感恩先輩,踐行八榮八恥”活動等等。家長們對學校的感恩活動也給予了很大的支持,他們言傳身教,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認真配合學校的感恩教育活動。在“感恩實小”十佳家長的評選中,涌現出了十幾年如一日,精心呵護地中海貧血的“玻璃”孩子的李金桃家長;傾情培育,愛孩子勝過愛自己的 黎妍 君家長;學習家庭教育理論,和孩子共同成長的覃冠杰家長;奉獻愛心,帶孩子為腦瘤警察捐款的韋廷、韋虹宇家長等等。家長們的感人事跡化作春風細雨融化在孩子們的心中,成為孩子們身邊最好的榜樣。為了讓愛的動力源源不斷,學校還大力營造感恩文化。我們曾組織孩子們觀看感恩電影,并作觀后交流,孩子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憾。我們還組織孩子學唱感恩歌曲、誦讀感恩文章,講述感恩故事等等。感恩文化成為校園內最亮麗的風景線,成為校園內最和諧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有榮辱觀的少年茁壯成長起來。在“愛心感動”十佳隊員評選中,涌現出來的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的勇敢少年李鑒(在上林公園奮力救起一名落水幼兒,在回來的路上又拾到了裝有600多元現金的錢包,并及時交給了失主);歷經多次手術,用堅強的意志戰勝困難的小海迪譚辰寶;與后母真情相處的鄧立鴻;心中有集體,心甘情愿為同學服務的大班長梁喻文;兩年如一日的照顧孤寡老人的六(2)中隊;老師的辦公桌上經常留有孩子們的禮物和各種安慰、感激、建議等內容的小小留言條……。
【關鍵詞】特教學校;校園文化
中圖分類號:G7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3-0111-02
三流的管理靠校長,二流的管理靠制度,一流的管理靠文化。為了加強管理,提高特教學校教育質量,我們開展了特校校園活動文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下面談談我們的做法和思考。
一、特校校園活動文化建設的思路
1. 四個層面
(1)學生活動文化層面。
① 六大主題活動。在四年多的實踐中,我校(此處指“湖南省桃源特教學校”,下文同)已初步形成六大主題活動:一是3月的“我為校園添新綠”植樹活動。月初,我們進行啟動儀式與栽花植草實踐(包括園藝知識講座),月中的活動是日常陪護管理和作品準備,月尾開展成果展示(花草展臺、攝影、日記、作文等)與總結。二是4月的“我運動,我快樂”運動會。有團體廣播操、個人趣味競技、田徑等十余個項目,每天保證一小時訓練時間,月底比賽。三是5月的“我是神奇”綜合特長展示。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愿報名參加書法、美術、制作、小品、舞蹈、背誦、口算等小組,月底比賽總結。四是9月的“我是生活小能手”生活技能大賽。有穿衣脫鞋、鋪床折被、家庭禮儀、形象整理等內容。五是11月的“陽光運動、快樂運動”體育節。除了個人趣味競技、田徑等賽事,還開展大課間運動、冬季長跑、羽毛球、乒乓球等小型競賽活動。六是12月的“愛,夢想的翅膀”藝術節。除了書法、美術、制作興趣小組的展示活動,重頭戲是年度的元旦師生文藝會演。
上述活動,因為形式活潑、內容生動、參與面廣,得到了師生的積極響應與支持。主題活動的實施,宛然在我校開辟出了一片“動感地帶”,激蕩出盎然的生機,散發著無盡的活力。
② 德育活動。每個月都開展“康復明星”“文明之星”評比,邀請大中小學生來校開展“同在藍天下”聯誼活動,開展班級“感恩父母”等主題班會活動。
(2)教師活動文化層面。
① 教研活動。一是校本培訓。每學期,我們開展一次專家講座,召開一次讀書心得交流會,骨干教師在部門展示一節引路課。每個星期,部門開展一次校本教研會,每個教師輪流做中心發言人。每年4月,我們進行全員教學比武;10月,開展“授說評”大型教研活動。二是課題研究。“十一五”期間,我們申報了“聾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課題,獲三等獎。“十二五”期間,我們申報了“特校班級文化建設研究”課題,正在扎實開展研究。同時,我們正在進行“特校活動文化建設研究”的校本課題研究。
② 工會活動。每年暑期,我們組織教師游歷中國的名山大川;每年“五一”國慶期間,我們組織教師熟悉故鄉的風土人情;婦女節、教師節,我們有時候進KTV縱情放歌,有時候在茶樓喝茶品茗。現在,除正常的教學工作外,老師們每天要鍛煉半小時,閱讀半小時,練書法半小時。書法室里,留下了老師們屏息揮毫的身影;辦公室中,記錄下了老師們午間閱讀時專注的神情;草坪上,灑下了老師們運動健身時的滴滴汗水。誠然,工作是忙碌的。但作為特教人,忙碌卻不能盲從,老師們能在忙碌中守住內心的寧靜與祥和,讓內心變得充盈,更從容地去面對工作和生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特殊教育教學中去,實實在在地為學校的健康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家長活動層面。我們建立了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家長會議,通報學校、學生情況,加強家校聯系;開展家長培訓,提高家長教育能力;組織親子活動,密切親子感情。
(4)社會實踐活動層面。每年,我們的學生都要去幾次敬老院、養老院,幫助老人打掃衛生,去中小學過六一兒童節。我們也常常組織學生去逛街,體驗交通規則或逛超市體驗購物。我們編排的節目常常參加會演,也常常無償為社會演出。
2. 四個融入
(1)活動融入課程。一般情況下,主題活動圍繞“主題教學”為中心展開,主題活動和“主題教學”不沖突,且能夠豐富主題教學。每次活動,為學生語言、認知、生活、交往等領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素材和良好的實踐機會。
(2)教師融入學生。我們要求教師除了負責指導、督促,還要陪著學生一起訓練。有些活動中他們互為角色,有時候他們同臺競技,體現出對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管理和交流,達到了教師和學生的真正融合,師生團隊表現出一種純真的善意。
(3)快樂融入體驗。活動給孩子一個盡情“玩耍”、表現和受表揚的機會,把嚴謹的、邏輯的知識學習過程轉變為愉悅的、開放的體驗過程,適應學生“童性”,讓學生感受到快樂。教師在生活中感受到了組織的關懷,在自我展示中表現了價值,在和諧的同事關系中找準了定位,還可以從學生豐富的情感、不斷的進步中,體會到職業的成功,這都是教師快樂的源泉。
(4)發展融入過程。對學生來說,一次活動就如同一個教育素材的資源包,可以挖掘認知、生活、語言、健康、藝術、安全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也可以開發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教育素材。同時,這些活動提供了學生體驗的形式與過程,能夠給學生帶來綜合、整體的康復效果。
對教師來說,每次活動都是一次思考與實踐機會,使教師成為學校有機體的一部分。如“授說評”大型教研活動,它包括上課(各部門展示一節課,部門集體備課)、說課(說自己部門的課)、評課(上課者自評、評自己部門、評他部門)、總結表彰等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本部門成員,各有分工,一起合作。這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過程,它規范了學校的教研生態,促進了教師專業的發展。
3. 四個原則
全員參與原則:我們盡量設計好活動,爭取人人愿意參加,人人可以參加,不讓一個人掉隊。
趣味性原則:我們盡量把活動設計、組織得妙趣橫生,參與者“玩”得高興,學得開心,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有一個積極的心理支撐其行為。
康復原則:活動的設計與開展,要求教師從不同視角(領域)審視規劃,確定個體明確的康復目標,包括認知、技能與心理、生理的康復目標。
專業發展原則:學校教師在建設學校活動文化時,利用五類“文化作品”(包括活動計劃、方案、過程、案例和師生成長故事)作為思考平臺,分析這一領域尚存的問題,尋求突破。
二、特校校園活動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效
學習型校園建設、班級文化建設、體育比賽、才藝大賽、課外活動、戶外活動、教學比武、學術報告等一系列活動,創設了文化建設濃厚的氛圍。通過活動,我們維護好了校園的綠化、美化,使校園恬靜雅致,自然優美;教室、辦公室整潔舒適;宣傳櫥窗、黑板報、藝術廊、語錄牌美觀又富有教育意義。通過活動,師生關系更加融洽緊密,老師像關愛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愛護學生,學生像子女一樣信任依賴老師,教風和學風優良,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康復。通過活動,讓每個個體在集體中能夠和諧發展,又體現出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活動,促使了教師和學生的真正融合,促進了管理的改革,使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全面協調開展,學校樹立起了較為完整的“博愛、陽光、創新”的獨特文化形象。
三、幾點思考
1. 活動的組織重在落實
我們的活動一般是“三步曲”,即制定方案,督促落實,驗收小結。管理的重點是過程的落實,只有師生真正參與到活動過程中來,才會有情境和體驗,才會產生教育的機會和效益,如果各項活動只是為了最后比賽的名次,那么就違背了我們的初衷。
2. 校園活動文化系統性建設
開始我們組織的活動比較簡單,內容也不豐富,但學生非常喜歡,教育效果明顯。于是我們重新審視與定位,強化管理,豐富內容,擴大范圍,目前已經基本滲透到了學校教育教學各個領域,達成了與主題教學的有機結合和管理工作的常態化,初步具備系統性特征。如去年開始提出“課堂教學活動化”的要求,這表明我們對活動文化建設有了更深、更細的認識。
3. 注重心理、情感方面的康復
心理、情感因素的康復,能為學生認知和技能方面的康復提供基礎和保障。因為情緒的穩定、正確的認知、堅強的意志等心理素質,是他們現在獲得康復、將來適應社會生活與尋求自身發展的關鍵。所以我們倡導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教育思想,讓學生在趣味中獲得動力,在鼓勵中獲得力量,在成功中獲得信心,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同時,我們也要注重健康、習慣、興趣等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與訓練,因為非智力因素能夠把學生的認識和行為統一起來,彌補其智力的不足,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
4. 把快樂還給童年
康復,應該是個具有多方面內涵的概念,包括康復過程的精神狀態、情感體驗、習慣等。我們的學生丟失了許多童年的色彩和快樂,我們要幫助他們找回來,還原作為個體的真實。讓感性活動成為他們學習活動的主要方式,讓快樂伴隨他們的每一天,才是尊重特殊教育規律、尊重生命規律和發展規律,這樣,我們就找到了康復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人的快樂。
參考文獻:
[1] 吳水清.新課程理念下的班級文化建設[J].南方論刊,2007(3):109-110.
[2] 陳易.淺談班級文化建設[J].校長閱刊,2007(3):79-80.
[3] 楊鑭.在現代學校文化建設中構建和諧校園[J].甘肅高師學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