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區(qū)社會實踐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較貧困居民中,典型的例子如廖奶奶,廖奶奶身帶不到九歲的孫女,居住在不到七十平米的平房內,六十多歲的廖奶奶明白微薄的薪水不足以維持生活,靠著給人縫補衣服獲得資金來充實生活。廖奶奶生有一男,兒子與妻子均外出打工,至今廖奶奶家庭已有部分好轉。
在貧困居民中,典型的例子如聶爺爺,聶爺爺都處一間四十平米的小平房。聶爺爺的老伴已去世多年,自己的孩子很少會見來看看聶爺爺,聶爺爺靠當環(huán)衛(wèi)工人勉強維持生活。
在非常貧困居民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瞿奶奶與王爺爺。瞿奶奶左手有疾,患風濕;王爺爺雙腿患病,臥病在床,由于瞿奶奶與王爺爺均為下崗工人,沒有穩(wěn)定的工資,靠瞿奶奶單人去拾破爛維持生活,自然過的是艱難萬分。
關鍵詞:試驗區(qū);消火栓;雨淋系統(tǒng);氣體滅火系統(tǒng);水處理;冷卻循環(huán)水
中圖分類號:V444.3+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 工程概況
試驗區(qū)總用地面積1000畝,該場地東北緊鄰灞河,西南為塬;場地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地質無濕陷性。
新建建筑物包括試驗室、試驗廠房、指揮調度中心、試驗前置工房、非標設備存放廠房、警衛(wèi)崗樓、武警營房及其訓練場、變配電所、試驗循環(huán)水泵房及深井泵房等。新建構筑物包括試驗罐區(qū)、循環(huán)水池、高位水池。
二 設計范圍
各新建建構筑物的室內外給水、排水、消防系統(tǒng)設計。
三 設計方案
3.1給水系統(tǒng)
試驗區(qū)最高日用水量約為280m3/d,總水源為新打兩口深井,每口井設計深度約200m,井徑650mm,出水量30~40m3/h。
試驗區(qū)根據各建筑用水要求的不同采用三套供水管網。
(1)試驗冷卻循環(huán)水,由深井泵加壓供水至2000m3高位水池(考慮預留)后供至1、2#試驗室,試驗后水收集至循環(huán)水池,經凈化處理后再加壓至高位水池循環(huán)使用。階段性試驗完成后管道泄空。
1#試驗室一次試驗用水量1080t,各工藝設備冷卻水需經過軟化處理;2#試驗室設置冷卻水管對使用氣體進行冷卻,同時消除氣體中的大部分Al2O3和HCl,一次試驗用水量約108t。
為防止對管道和設備的腐蝕和破壞,需降低試驗廢水中AL2O3和HCL的含量。廢水重力自流到沉淀池(6.25×20×4m3)中,經過一定水力停留時間后,水體中AL2O3沉淀去除,出水進入集水池(12.5×20×4m3)由管道自動加藥系統(tǒng)中和處理后提升至高位水池循環(huán)使用。
(2)生產、消防合用供水管道,為各建筑單體提供生產和消防用水,由1000m3高位水池供水。
(3)生活用水系統(tǒng),主要為指揮調度中心、武警營房等提供生活用水。由深井泵加壓供水至已建30m3蓄水池,經多介質過濾器、除氟器處理后至20m3不銹鋼水箱,再利用變頻泵供水至生活用水管網。
3.2 熱水系統(tǒng)
主要為武警營房淋浴熱水,設計小時耗熱量Qh=448669kJ/h,選用太陽能熱水器,輔助電加熱。
3.3 排水系統(tǒng)
(1)室外排水系統(tǒng)
試驗區(qū)室外排水采用雨水、污水分流制。生活污水通過管網收集經化糞池及污水處理系統(tǒng)處理達標后排入灞河。屋面雨水和道路雨水在室外經管道收集后與塬坡雨水匯合排入灞河。
生活污水采用SW系列成套生活污水設備處理,流程如下:生活污水集中進入化糞池,經過格柵去除污水中的漂浮物和大塊顆粒懸浮物,自流進入調節(jié)池,經污水泵提升至初沉池酸化水解,然后在接觸氧化池內進行生物接觸氧化反應,水力停留時間1~1.5h。處理后出水可達標就近排入灞河。
圖3-1 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工藝流程圖
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活性污泥部分回流至初沉池,其余污泥經穩(wěn)定化和無害化處理后,壓縮脫水外運至垃圾場填埋。
(2)污水系統(tǒng)
室內污水主要為生活污水及洗滌、生產廢水,排水系統(tǒng)采用污廢合流排放,無有毒有害物質,就近排至各建筑室外污水管道。
(3)雨水系統(tǒng)
暴雨強度公式:i=6.041(1+1.475P)/(t+14.72)0.704
各建筑單體屋面雨水采取有組織外排水系統(tǒng),設計重現期為5年,徑流系數取0.9;室外道路雨水設計重現期為1年,室外雨水綜合徑流系數取0.6;試驗區(qū)總雨水排出量約6.79m3/s,根據場地地形東南高西北低的特征,采用雨水管道排入灞河。塬坡設計重現期50年,洪峰流量為15.97m3/s,設置截洪溝排至灞河,截洪溝斷面為上口寬2.5m,下口寬1.5m,深1.8m。
3.4 消防系統(tǒng)
(1)消防水源
水源為新建1000m3高位水池,室外形成生產給水、消防合用環(huán)狀管網。
(2)消防用水量
表3-1 消防用水量統(tǒng)計表
(3)室外消火栓系統(tǒng)
試驗區(qū)室外消防用水量(按照消防用水量最大的試驗廠房)考慮,為25L/s。室外消火栓布置間距不超過120m,保護半徑不應超過150m。
(4)室內消火栓系統(tǒng)
根據規(guī)范設置常高壓制消火栓滅火系統(tǒng),消火栓設置滿足兩股水柱同時達到任一著火點。室內用水直接利用室外給水管網。
(5)雨淋系統(tǒng)
根據《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設計規(guī)范》及工藝要求,在試驗廠房的主廠房設置雨淋系統(tǒng)。雨淋系統(tǒng)按嚴重危險級Ⅱ級考慮,噴水強度16L/min?m2,最大作用面積為216m2,最不利點噴頭出口水壓不低于0.05MPa。系統(tǒng)用水量為60L/s。系統(tǒng)采用常高壓制,由報警閥控制開式噴頭,并設手動開關。火災時,報警閥以及火災探測器同時發(fā)出信號,通過消防中心直接啟動系統(tǒng)滅火。
(6)氣體滅火系統(tǒng)
根據試驗前置工房和指揮調度中心內部使用高端電子電器設備的特點,采用七氟丙烷無管網自動滅火系統(tǒng)進行保護。滅火濃度為8%,設計噴放時間不大于10s,滅火浸漬時間5min。滅火系統(tǒng)的控制方式為自動、電氣手動、機械手動三種。
(7)滅火器
根據《建筑滅火器配置設計規(guī)范》,各變配電室、試驗前置工房、指揮調度中心按中危險級考慮,各試驗臺、試驗室及試驗廠房、按嚴重危險級考慮,其余建筑按輕危險級考慮,火災種類為A類,配置手提式磷酸銨鹽干粉滅火器。
(一)、指導思想
將研究性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關心社會發(fā)展,去關注社會問題,去嘗試解決自己研究的社會問題,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有益補充,開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會實踐的新途徑。
(二)、意義
1、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發(fā)展空間。
2、參與社會實踐,激發(fā)學習興趣,增進生存體驗。
3、主動服務社區(qū),形成服務意識,強化社會責任。
二、社會實踐的組織形式及具體過程
(一)、組織形式
學生一般以個人分散活動或由6-10人組成社會實踐活動小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隊活動組織。
(三)、注意事項
1、就近就便。社會實踐活動原則上要就近就便,組織學生在學校周邊、學生家庭所在的城鎮(zhèn)社區(qū)或者本村范圍內開展活動。團隊規(guī)模要適中,不開展跨區(qū)的活動。同一社區(qū)、同一鄉(xiāng)村的高中生應在當地團組織的統(tǒng)一指導下開展上述活動和其它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
2、在生活中提煉。
從社會生活中選定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地、智慧而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
3、在興趣中選擇。
捕捉自己最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間相互感染、相互促進,更好地發(fā)展興趣,培養(yǎng)特長,提高綜合素質。
4、合理利用各種資源。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網絡已經成為最大的資源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利用網絡上的技術和資源,搜集信息、處理信息。同時要充分利用圖書資源,從圖書館中獲取自己所需要的內容。
5、綜合運用各種方法手段。
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學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學校合作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網絡技術、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測量制作、社會宣傳、服務、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
三、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參觀活動
參觀、訪問、考察(革命遺址、科技館、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現代化建設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廠、高新技術產業(yè)運作情況……),例如以當地的居民小區(qū)為調查研究的對象和內容,可以“物業(yè)管理”、“商業(yè)網點”、“文化娛樂”、“教育設施”、“交通路線”等為研究方向。
(二)、社會調研活動。(參考主題如下,也可自選主題)
1、綠色環(huán)保宣傳
2、保護母親河、水質污染情況調查
3、白色污染調查研究
4、關于生活節(jié)能狀況調查研究
5、農村經濟發(fā)展狀況調查
6、關于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可行性調查
7、道路狀況及改進意見調查
8、旅游資源狀況調查
9、中學生的消費觀念與行為研究
10、中學生上網吧問題研究
11、中學生學習習慣的調查與研究
12、中學生零用錢數量及用途的調查
(三)、社區(qū)服務活動
社區(qū)保潔活動、社區(qū)護綠活動、社區(qū)綜合宣傳活動、社區(qū)陋習糾察活動、社區(qū)敬老愛老活動、社區(qū)幫困助殘活動、社區(qū)讀書輔導活動、交通服務活動、環(huán)保志愿者活動、社區(qū)公益勞動。
參與社會實踐的班級和個人,必須注意自身形象,認真參加活動,為學校和個人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四、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表彰
1、各位同學要認真填寫2009年寒假社會實踐表,并以書面形式做好總結并附帶證明材料。
美國服務性學習與我國高校社會實踐基本產生于同一時期,就其目的而言,兩者都為將理論運用到實踐,并在實踐中得到提升,培養(yǎng)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美國服務性學習和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都以社會、社區(qū)為載體,活動的主題都能體現時代特征,學校調研社會真實需求,活動前,都能充分做好準備工作,包括與社區(qū)的聯系,活動人員的分配,教師對學生活動技能的指導等。
活動中,雖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社區(qū)工作都給予充分地指導和幫助。活動后,兩者都重視對活動的總結,分析實踐中的得與失。美國服務性學習和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都不是自發(fā)的,都以國家支持、學校指導為前提,目前都已正式列入課程體系。
二、美國服務性學習對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借鑒意義
美國服務性學習已經超越了以往的一些教育觀念和教育策略,現已形成“政府重視,社會參與,學校組織,家庭支持,個人實踐”的全社會網絡化運作模式。美國服務性學習在其深度和廣度方面都比我國的社會實踐影響的要深要廣。當前,我國高校的社會實踐也在不斷推廣,但出現的問題也愈加明顯,例如,很多高校社會實踐只重視形式,而不注重其對學生的實踐意義。由此借鑒美國服務性學習,適當學習和吸收美國服務性學習的教育觀念和策略,對充實我國高校社會實踐理論內涵及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服務”與“學習”并重理念的借鑒。我國社會實踐主要是以實踐促進理論學習的方式展開的,而在服務社區(qū)、解決社區(qū)真實需求方面就有所欠缺。雖然在某些方面能給社區(qū)帶來某種幫助,但那都是微乎其微的。而美國服務性學習強調“服務”與“學習”并重,并把公民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教育融入其中,將知識目標和德育目標結合起來,意在通過服務,達到學生成長和社區(qū)優(yōu)化雙贏的目標。兩者相比較,服務性學習目標就更為明確和全面,那么,在我國高校的社會實踐課程也就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制定出適合我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課程。
例如,在活動中,把解決社區(qū)真實需求作為一項目標,讓大學生們樹立新的實踐觀念和學習觀念,通過將社會實踐和個人能力的發(fā)展結合起來,在服務中學習,在學習中服務,強調學生親身體驗和實踐探究,促進自身理論知識深化和綜合素質提升。
第二,加強社區(qū)、家庭的密切協作。開展服務性學習,在依靠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作用的同時,還需要社區(qū)和家庭的支持和幫助。社區(qū)是開展服務性學習的主要基地,是學校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和發(fā)展。當前,在我國高校的基礎教育中,社區(qū)并未能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我國很多學校在開展實踐課程時,與社區(qū)的合作僅體現在暫時的為開展實踐課程而合作,并未建立長期的合作教育關系,這種豐富的資源就沒能在教育中得以充分利用。
對于家校聯合培養(yǎng)模式,在我國確實受到重視,但學生家長固有的教育觀念表明,學生在學校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專業(yè)課程知識,對學生的實踐課程也不重視,所以我國高校應加大宣傳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的力度,重視專業(yè)課程和實踐課程同等的重要性,并讓家長同樣支持學生的實踐課程教學。從而達到加強學校、社區(qū)和家庭三者的聯系,強化社區(qū)和家庭教育功能,同時能夠利用社區(qū)多方面的資源,靈活地在實踐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第三,重視我國社會實踐課程的反思。美國高校服務性學習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與其服務學習課程實施中包含反思系統(tǒng)和評價體系這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分不開的。相對于服務性學習而言,我國的社會實踐課程更注重學生的實踐結果。
關鍵詞:中美大學生 社會實踐模式比較 啟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c)-0251-01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按照學校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參與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稱[1]。2012年教育部、、團中央等七部委下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工作的總體要求、工作原則、活動內容、發(fā)展方向等內容。可以說,大學生社會實踐又迎來了良好的發(fā)展機遇。
1 中美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差異性比較
雖然我國同美國在文化傳統(tǒng)、教育體制、社會氛圍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但是比較中、美兩國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模式,依舊可以為我國組織大學生社會實踐提供有益的參考,從而推動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總而言之,中美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主要有目標定位、組織形式、服務內容、評估機制和保障體系等方面的不同。
1.1 參與社會實踐目標定位差異
美國高校把大學生參加社會服務作為高校服務社會重要途徑之一。教師也自覺地把指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當作自己的本職工作。據調查,美國大學生在校期間約有50%的人參加過志愿服務活動,90%的學生志愿者認為,參加社區(qū)服務活動與學習書本知識一樣有意義。在美國許多大學把是否參與過社會志愿服務作為申請條件之一[2]。
在組織過程中,我國大學生社會實踐主要由分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領導負責,具體由團委、黨委學生工作部等部門負責組織實施。在大學生看來,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的目標就在于利用“第二課堂”這個平臺,在實踐中了解國情、社情和民情,在向實踐和群眾學習中增長才干,全面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
1.2 參與社會實踐目標定位差異
中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往往是由政府的牽頭,學校負責具體的組織和推動活動,具有政府牽頭、學校組織等鮮明特點。社會實踐的資金投入模式以學校投入為主,社會和個人投入為輔。
在美國,學生除了可以參加由學校組織的社會實踐之外,還可以參加其他社會團體組織的社會服務。在社會實踐方面,美國建立了全社會全程激勵模式,許多大學專門針對社區(qū)開設了社區(qū)服務課,每個學生必須修完一定學分的社區(qū)服務課才能畢業(yè),一些著名企業(yè)也很重視畢業(yè)生在校期間的社會服務紀錄,把它作為招聘員工的一個標準[3]。
1.3 參與社會實踐的服務內容差異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的內容也得到了充實和拓展,并呈多元化發(fā)展趨勢。主要包括了教學實踐、社會調查、“三下鄉(xiāng)”和“四進社區(qū)”活動、生產勞動和志愿服務、勤工助學、軍政訓練、“紅色之旅”參觀等內容。
美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服務同樣豐富多彩,并且依托專門的機構,與專業(yè)緊密結合地開展社會實踐;他們與社區(qū)以及各種慈善公益機構密切協作,積極參與社區(qū)建設甚至到國外參與志愿服務項目。
1.4 參與社會實踐的評估機制差異
美國有很多的評估機構及監(jiān)管機構,這些機構大多是非政府部門贊助的,他們會對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服務進行跟蹤調查訪問,然后把反饋信息匯總,再由專門的分析人員對數據進行分析,按照慣例評出等級后將評估結果反饋到社會實踐組織單位,組織單位再根據評估的結果及建議作出相應的改進[4]。
在我國類似美國的社會實踐服務民間評估機構相對較少。這種缺乏第三方的評估方式并不客觀,而且也不能夠準確地反映出社會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 美國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有益經驗對我們的借鑒與啟示
雖然中美兩國高校的管理體制和所處的社會政治經濟環(huán)境有較大差異,但本著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共同出發(fā)點,我們可以就一些基本問題進行比較并從中借鑒一些有益的經驗。
2.1 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目前,部分學校在組織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團委定主題、輔導員拿方案、學生聽指揮的模式,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基本處于從屬的地位,這非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主動負責的現代公民意識。學校必須把學生放到組織社會實踐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地能參與到項目選定、項目實施、項目評估等環(huán)節(jié)中來。
2.2 實行項目化管理
實行項目化管理,不但可以增加社會實踐的實效性、針對性,還可以使社會實踐活動的管理變得更加嚴格、資金劃撥變得更加合理、總結評價變得更加理性。根據“按需設項、據項組團”的原則,由學校社會實踐主管部門成立項目辦,根據社會需求和專業(yè)需要有針對性的提供參考課題,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系統(tǒng)評估并總結表彰。
2.3 采取社會化運作
社會化運作就是要在規(guī)范化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社會實踐發(fā)展的新思路,根據“結合專業(yè)、雙向收益”的原則,充分尋求社會力量對活動的全面支持,努力推動校、地、企三方的聯合,促進學校科技成果的社會轉化。只有理性引導,企業(yè)的支持、社會的援助才能夠為社會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提供有力保障[5]。
2.4 進行科學化評估
由于缺少科學的評估辦法,目前高等院校的社會實踐越來越流于形式,隨意找個單位開個證明、寫個評語、蓋個公章敷衍了事的學生不在少數,社會實踐某種程度上演變成了“蓋章運動”。進行科學化評估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評估而評估,而是為了能夠真正地引導學生深入社會,貼近生活,在社會實踐當中獲得真正的成長。評估不單純是對實踐報告、研究成果的評價,更重要的是要對學生開展實踐活動的方式和過程進行系統(tǒng)的了解和全面的分析。
“主體明確化、管理項目化、運作社會化、評估科學化”的社會實踐運行機制的推行,是高校主動適應新時期教育體制改革與培養(yǎng)綜合素質人才的需要,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需要,也是高等院校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謀求新發(fā)展,開創(chuàng)新思路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劉獻君.深刻認識和充分發(fā)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
[2] 傅維利,陳靜靜.國外高校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教育科學,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