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生孝道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傳統文化孝道孝道觀
俗語說:“百善孝為先”。孝,作為支配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規范,長期以來已經滲透于人們的骨髓和血液之中,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社會心理和思維定式,構成了中國傳統主流倫理范疇系統的核心部分。孝道是我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核心理念,是我國家庭文化的核心,它反映的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維系子女對父母親情關系的道德規范體系。在19世紀以前,傳統孝道在我國社會長盛不衰,然近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傳統孝道經歷了全面的沖擊和洗禮。但是這并非意味著傳統孝道已經不存在了,它仍然有著一定影響。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知識青年,既受到傳統孝道觀的影響,也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符合當代社會發展所要求的新的孝道觀。
一、傳統文化中的“孝”
(一)“孝”的起源和含義
據研究表明,孝的觀念最早形成于父系氏族社會。從文字構造上看,“孝”是一個象形字,“老”字頭下有子,意為人老了行動不便時,由兒子背著走。這表明,孝是晚輩對長輩的。通常,孝是子女奉養父母所遵循的一種準則。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將“孝”視為“德之根本”。春秋時期,孔子融六經之精華集著而成《孝經》。在《論語》中,孔子對孝進行了闡述。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缎⒔洝ら_宗明義章》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呂氏春秋·孝行覽》亦云:曾子曰:“父母生子,子弗敢殺。父母全之,子弗敢闕。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二)“孝”是我國傳統家庭文化的核心
從古至今,孝的一般意義都是指子女對父母的侍奉。主要體現在奉養長輩、順從長輩和祭祀先輩三個層面。從根本上來看,孝體現的是一種親子倫理關系,它對于維護家庭的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是我國傳統家庭文化的核心。孝道在最初意義上的尊祖敬宗、報本返初和生兒育女、延續生命,到“善事父母”,就已經局限于宗法和家庭倫理范疇。幾千年來,家庭倫理中仍然注重孝道,即使在現代社會亦是如此。故可以說,孝道不僅在過去,甚至在現在、將來都將會是我國家庭文化的核心。
(三)傳統孝道觀
我們知道,最初意義上的孝道僅僅局限于宗法和家庭倫理的范疇。然后來的儒家把孝道從家庭推向了社會,把孝移到“忠”上,將忠孝視為一體,從而使孝的內涵往外延伸?!袄衔崂弦约叭酥稀?、“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孝道成了同時維系家族和社會道德的紐帶。到了漢代,孝被政治化,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且“舉孝廉”,孝道成了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基礎。再到宋明時期,孝道更是被統治者及其思想家們加以扭曲,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愚孝成為當時道德的楷模。
傳統孝道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縱觀其整個的歷史沿革,傳統孝道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對宗法的永恒追求。如對祖先的崇拜、傳宗接代、延續生命等。
第二,善事父母,孝道的最基本的倫理意識和規范。包括對父母的事生和事死。事生是指養親、敬親、順之以行、諫之以禮;事死則是指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及繼志述事、大孝終身慕父母。
第三,修身、忠君、敬老。此乃是由孝衍伸出來的社會道德倫理意識和規范。
二、當代大學生的孝道觀
(一)何謂孝道觀
所謂孝道觀,簡單說就是我們對于孝道的一種觀念。我們所說的孝道觀主要指的是傳統儒家孝道觀。儒家孝道觀不僅僅是指“孝”,宋代以后的儒家孝道觀是將“孝”、“忠”、“節”、“義”四者相互融合起來。意謂中國社會人際的關系皆是父子之倫的延伸和衍化,故不論君臣、夫妻亦或是主仆之間的一切道德倫理,皆可用“孝”來解釋。
(二)大學生對傳統孝道的態度
根據相關調查資料顯示:有99%的大學生認為在當代社會仍有必要提倡傳統孝道。對于為何要提倡?有62%的人認為是“因為愛父母”;35%的人是“為了報答父母”;不足3%的人則是因為“傳統道德的束縛”。選擇“愛父母”的人多認為:“愛”不同于“報答”,“愛”比“報答”凝聚了更深、更重的情感?!皥蟠稹笔菍ψ约核玫囊环N償還,而“愛”是不計得失,是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是親子心靈上的親密無間。
(三)當代大學生所具有的孝道觀
1.大學生對于“善事父母”的意識以及行為表現
“善事父母”是傳統孝道的最基本的要求。善事父母首先是對父母的“事生”,即父母健在時要對父母盡孝心,主要包括養親、敬親和悅親三個方面。
所謂“養親”就是指贍養父母,即對父母提供經濟幫助、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等。是否愿意贍養和照顧父母以及用什么方式來贍養和照顧父母,是“善事父母”的基本體現,是衡量一個人孝觀念的重要指標。據調查顯示,有62%的大學生把“贍養父母,為父母提供物質生活條件”列為“符合現代社會孝道”之首。尤其是來自農村地區的大學生,由于從小生活在物質條件較差的農村,更加強調要給父母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以讓其能安度晚年。在關注父母的物質生活條件時,大學生還關注父母的精神生活,大學生普遍不贊同“只給錢物給父母,不關注父母的精神需求,用金錢取代孝心”的做法。
“敬親”是對傳統孝道內涵的更高層次上的體現。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人們通常認為,傳統孝道中的敬親就是要做到對父母“無違”,即不違背禮節,嚴格按照禮的規定和道德的通行標準來孝敬父母;要以“色”事親,即兒女應該要做到和顏悅色,順從自己的父母;要做到諫親,若君主或父親的思想或行為“不義”,“子不可以不爭于父,臣不可以不爭于君?!比欢?若父親不停勸諫,兒子還是得服從父親。當代大學生對于敬親的理解則是:因為愛父母,親情間的真愛使其自覺的尊敬父母。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一種禮讓,是對父母價值觀的一種尊重和理解,更是對父母的重視?!皭傆H”是傳統孝道中比較重要的道德規范。孔子曾說:“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為孝?!薄抖男ⅰ分械睦先R子,73歲“著五色斑斕衣,做嬰兒戲”,“佯跌臥地,為兒啼”以取悅親。此乃傳統孝道中“盡其歡”的典型。當代大學生并不贊同這種方式的孝。他們認為悅親的方式有“做出成績,讓父母自豪”、“經常與父母聯系,表達對父母的關愛”及“給父母豐厚的物質條件”等,并不是為了取悅父母而損毀自己的價值追求。
2.大學生對傳統孝道觀中關于“傳宗接代”的看法
“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傳宗接代、追求永恒的宗法性是傳統孝道的理念之一。在古代,父母對于結婚的子女的生育后代問題很關心,且要求兒子生男丁以繼承家業。然處在現代社會的大學生對此有和看法呢?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85%的大學生不贊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傳統孝道觀。大多數大學生認為,當今社會已經不同于以前,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所謂“有后沒后”的說法已經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生育后代與傳統的孝道沒有多大關系,只是成年人表達愛的一種方式而已,是為了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一點,體驗為人父母的感覺和責任,是自我情感的需要和寄托,是家庭穩定和幸福的源泉。
(二)當代大學生孝道觀與傳統孝道觀的區別
1.在“善事父母”方面的區別
首先,在養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對父母要盡贍養義務,主要是陣對父母是物質生活方面,且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和父母同住以盡孝道。隨著社會的發展,在現代社會,大學生認為善事父母,不僅要為父母提高物質生活幫助,更重要的是要給父母精神慰藉,且精神安慰要放在首位。此外,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奏較快,加之子女不在像過去那樣只從事農業生產,而是從事農業以外的活動,故父母和子女不能住在一起。大學生認為“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孝道觀已過時,即使將來不和父母同住,也不會影響對父母的贍養和照顧。因為現在交通發達,趁節假日可以回家和父母團聚,平時可以多和父母通通電話之類,給父母以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在敬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要對父母盲從、百依百順,不能以任何理由頂撞父母,即使父母犯了過錯,做子女的也只能順從,不得違背父母的意愿。這種傳統孝道觀只顧及父母,而不顧及子女的感受,顯然已不適用于現代社會。當代大學生認為敬親是出于對父母的真愛,是子女自覺的對父母的一種尊敬,在現代仍要對父母禮讓,要講究長幼之分,但是這種尊敬不能以犧牲子女的基本權利或壓抑人性為代價。
再次,在悅親方面,傳統孝道觀要求子女盡自己的一切努力以博得父母高興,不論父母有什么要求,只要能讓父母高興,子女都得照辦,這樣才算是對父母盡孝。而當代大學生不贊同這種方式的孝,他們認為讓父母高興不僅僅是以父母為主,而是要以自身為主,通過自己的成就使父母自豪、通過照顧好自己使父母放心等才是讓父母最高興的。通過此類方式取悅父母,不僅能體現父母的價值,也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2.在“傳宗接代”方面的區別
傳統孝道觀追求傳宗接代,重男輕女,婚姻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傳宗接代?!安恍⒂腥?無后為大”的觀念影響了我國社會幾千年。然當代大學生卻不贊同此觀念。他們認為在現代社會男女都一樣,生兒生女無關緊要,生女兒并不代表不孝。生育后代主要是為了表達情感,當然也是為了父母的快樂,但是生育后代已經不是為了唯一的目的——盡孝讓父母高興。大學生認為在現代社會,生育后代首先是自身的意愿,其次才是父母的意愿。
(三)當代大學生孝道觀所體現的新特點
第一,較之傳統孝道觀,當代大學生孝道觀的內涵要豐富、新穎。如在善事父母上,大學生提出,有時間和條件,要帶父母出去旅游;在照顧父母上,更加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提出讓父母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等。
第二,強調“事生”。大學生不贊同表明上的盡孝之道,認為在父母生前不盡孝,死后卻風光大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強調做子女的,要在父母還健在時多關心父母。
第三,不贊同“子承父業”的思想。“子承父業”被傳統孝道列為“善事父母”中“事死”部分,當代大學生不贊同此觀念,他們認為人生的目標、事業專業以及生活方式應根據本人的特長和興趣來決定,而不能由父母來決定。因為一個人選擇了自己所喜歡的或是自己所擅長的事業時,他取得成功的概率也會大些,而取得事業的成功可以使父母自豪,就對父母的一種孝。
第四,子女都有盡孝的義務。這主要體現在贍養父母上。大學生普遍認為長子盡孝不可取。因為在現代社會,男孩女孩都是一樣的,作為子女,都有義務贍養父母,對父母盡孝。
孝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是我國古代最基本的道德規范。傳統孝道觀經歷了幾千年的洗禮和沖擊,仍對現代社會有著較大影響。當代大學生因處于新時代的背景下,受傳統孝道觀的影響,形成了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新的孝道觀。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完全拋棄傳統孝道觀。對與傳統孝道觀,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要繼承,也要發展。
注釋:
論語.學而篇第一.中國戲劇出版社.1965.7.
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孝經.臺北:大化書局.1952.5523.
[論文關鍵詞]高校;殘疾學生;心理障礙;教育
一、問題的提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的人道主義意識普遍提高。隨著高等學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以及體檢標準的修改與放寬,高校招收殘疾考生的態度明顯轉變,有關招生政策得到落實,越來越多的殘疾考生順利進入各類普通高校學習深造。據調查,這部分殘疾學生大多數都是肢體殘疾,以小兒麻痹后遺癥、脊柱彎曲者居多,極個別身體癱瘓,倚靠拐杖行走,其生活基本能夠自理。但目前我國高校為殘疾學生提供的資源和服務支持遠遠不夠,殘疾學生還有許多學習上、生活上、經濟上的困難和問題,引發了心理障礙。殘疾學生一般外表形象欠佳,自卑、敏感、缺乏社會交往,加上社會對殘疾人尊重理解不夠,校園人文環境和生活學習設施不完善,使得殘疾學生理想和發展目標不穩定,自我價值觀迷失。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殘疾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不利于和諧校園建設。因此,及時消除殘疾學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障礙,引導他們樹立健康發展的目標,是高校培養全面發展人才,辦人民滿意教育的不容忽視的問題。
二、調查對象與方法
綜合運用教育學、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知識,采取問卷調查、現場訪談、實地考察等方法,對河南部分高校殘疾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以及解決辦法進行調研,了解殘疾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需求,歸納出消除殘疾學生心理障礙的具體辦法。
三、殘疾學生的心理情感特點
1.孤獨感。這是殘疾學生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體驗。殘疾學生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種缺陷,擔心在學校受到歧視,活動的場所少,不得不經常待在宿舍或教室里,久而久之,孤獨感就會產生。
2.自卑感。這是絕大多數殘疾學生都有的一種情感體驗。殘疾學生遇到的困難比健全者多得多,如果從周圍人那里得不到足夠的幫助和理解,甚至遭到厭棄或歧視,就會產生自卑情緒。另外,他們在學習、生活和就業等問題上比健全者困難得多,自尊心受到傷害,加重自卑的情感體驗。
3.敏感、自尊心強。殘疾學生由于身體的殘疾容易使自己過多地注意自己,因而對別人的態度和評論特別地敏感,尤其是容易計較別人對他們不恰當的稱呼。易情緒激動,與同學發生沖突。情緒反應強,不穩定,在許多殘疾學生身上都相當突出。如情緒反應強烈,容易與同學發生沖突等。
4.富有同情心。殘疾學生對自己的同類有特別深厚的同情心,不是同類的殘疾人卻很少交流,如肢殘者和盲人之間。
四、誘發殘疾學生心理障礙成因分析
調查有針對性地設計了容易誘發殘疾學生心理障礙的問題,基本涵蓋了殘疾學生在校期間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1.殘疾學生對接受高等教育的認識。調查結果顯示,有85%的殘疾學生對能夠進人高校學習感到異常興奮,認為機會難得。高校的生活可以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交際、溝通、處理問題等。有的殘疾學生認為,在高校學習有利于自己能力的發展,可以使自己變得自信,生活更加充實,結交許多健全人朋友,將來能更好地融人社會。絕大多數的殘疾學生對進人高校學習都持一種積極、肯定的看法。但是,殘疾學生普遍存在的擔憂是,畢業后走上社會找工作還會被拒絕,被健全人瞧不起,沒有人幫助自己,上高校沒有實際的意義。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我們的社會對待殘疾人仍然存在偏見和歧視。
2.殘疾學生在學業上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殘疾學生在高校學習,生活方面基本能夠自理,對生活條件要求一般不高,但對知識的學習非常渴望,比健全學生更懂得學業是決定今后生活出路的關鍵因素。這一點必須引起高校教師、管理人員的充分重視。調查結果顯示,肢體殘疾學生對公共體育課普遍感到不適,個別殘疾程度嚴重的學生,如拄雙拐或坐輪椅的殘疾學生,認為體育課的內容和考核標準過于死板、生硬。教師應該注意到殘疾學生特殊的需要,在學習上予以具體的指導。
3.殘疾學生渴望高校能夠建立弱勢群體服務機制。調查結果表明,有90%的殘疾學生非??释覈胀ǜ咝D転闅埐〉热鮿萑后w學生建立專門的服務機制或機構。高??梢栽诖髮W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務小組,對身邊需要幫助的殘疾學生進行義務幫助和支持。據調查,西方發達國家的高校普遍設立有專門為殘疾學生服務的部門和專門機構。
4.健全學生對殘疾同學的態度。調查結果表明,高達95%的健全學生都非常贊成并理解殘疾學生進入普通高校學習。他們認為殘疾學生有權利進人高校學習接受高等教育,普通高校應該為殘疾學生完成學業提供生活上、學習上、鍛煉上的便利,包括設備和設施,以方便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使用。有95%的健全學生都能夠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殘疾同學,能夠與他們友好相處。有70%的健全同學甚至表示“愿意為殘疾同學提供必要的幫助”;也有同學說,在與殘疾同學交往中,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對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新的認識。當然,也有一些健全學生認為不知怎樣和殘疾同學交往,擔心殘疾同學性格比較敏感,思維方式與健全人有所不同,怕傷害殘疾同學的自尊心。
殘疾學生身體的殘疾導致了他們特殊的心理特點及與眾不同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在心理上比健全學生更渴望溝通、尊重及自我實現。然而,社會和高校目前對這一群體的關注程度還遠遠不夠。心理學認為,心理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機能。人的學習、工作、生活無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動機、興趣、情緒等)的維持、定向、激勵或強化作用。殘疾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的顯現,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他們的各方面素質的提高,如何針對殘疾學生不同的心理狀態進行引導,從而優化心理素質,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益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五、消除殘疾學生心理障礙的方法
殘疾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心理品質和個性特征具有較強的可塑性,教育者只要發現及時、教育有方、引導得當,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完全可以幫助他們完善心理發展機能,消除不健康心理,走出心理困惑的誤區。
1.教育者要轉變觀念。殘疾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殘疾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過程中所付出的一種社會代價。沒有各類事故,如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造成的傷殘,就不會制定科學的安全作業規程和交通管理規則;沒有先天愚昧及失明、失聰,就不會懂得優生優育以及近親何以不能婚配;沒有藥物致盲、致聾以及其他毒病癥,就不會有詳細的藥物檢驗和管理制度;沒有脊髓灰質炎后遺癥造成的肢體殘疾,就不會有預防這種疾病的“糖丸”問世,正是一部分人的殘疾,才換來了更多人的軀體和心智的健全、健康,換來了秩序、科學,換來了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所以,接受高等教育是殘疾學生的權利,我國《殘疾人保障法》《殘疾人教育條例》對此都有明確規定。高校的殘疾學生最大的擔心是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無法和健全者競爭,學習目標不明確,思想情緒不穩定,學習恒心不堅定,時常和外界發生沖突,具有反感和逃避社會的行為傾向。改變殘疾生這種心理狀態的最佳途徑是教育者必須轉變觀念,在正視殘疾學生現實的基礎上確定有針對性的幫扶方式,從關注心靈開始,把殘疾學生組織起來,讓他們有一個相互交流、互相溝通的團隊和氛圍,提高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滿足精神的需求。
2.殘疾學生的自卑程度要遠遠高于健全人。自卑是把雙刃劍,心理學大家阿德勒提出:“由身體缺陷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自卑,不僅能摧毀一個人,使人自甘墮落或發生精神疾病,在另一個方面,它還能使人發憤圖強,力求振作,以補償自己的弱點?!敝鲃影l現每一個殘疾學生身上的優點,承認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存價值是幫助殘疾學生走出自卑的最好辦法。尤其是班主任和輔導員,要善于抓住殘疾學生生活學習中的細小環節創設教育情境,為他們提供展現能力的舞臺,鼓勵他們自己走出自卑不良的心理狀態。
3.為殘疾學生開設心理健康輔導課。殘疾學生的心理障礙是正常的心理反映,要克服或消除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必須通過科學的教育方法。因此,高校要通過系統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輔導,讓殘疾學生充分了解個體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變化過程,消除殘疾學生由于這種變化而產生的孤獨感和厭世感。直接和殘疾學生接觸的班主任和輔導教師,要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建立殘疾學生心理咨詢檔案,不僅做到對殘疾學生心理狀況了如指掌,還需要經常深人殘疾學生中間溝通思想,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慮、所憂所喜,找出不良心理產生或變化的主要原因,及時給予教育和引導。同時,學校要結合已經建立的心理咨詢機構,定期或定點為殘疾學生進行心理測查和咨詢,幫助殘疾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預防不良行為的發生與發展,力爭把殘疾學生的不良心理消除在萌芽狀態。
4.學校要優化校園環境,完善無障礙設施器材建設。目前我國高校校園環境建設發展迅速,景色宜人,學生的各種學習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明顯改善,但是方便殘疾學生生活、學習和鍛煉的無障礙設施,運動器材還遠遠不夠。因此,學校要繼續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處處盡顯對殘疾學生周到細致的關愛和關心,讓每一個殘疾學生融人校園和班集體后,切實感受到校方和集體的溫暖,使殘疾學生的心理障礙在良好的人文環境和完備的物質條件中逐漸得到緩解和排除。
5.讓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班主任和輔導員要盡力通過策劃組織多種形式的文體活動,包括演講會、報告會、小制作、小競賽、戶外聚會等,讓殘疾學生在文體活動中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展現自己的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感受自己的價值,在與同學們的交往中學會正確評價自我和戰勝自我。舉辦文體活動時要注意遵循重在參與、循序漸進、因人而異、預防傷病的原則,掌握好運動量,不要讓殘疾學生再次受傷。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
如何在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實科學發展觀,引導農業高校大學生全面協調可持續和諧發展,是當前農業高校教育領域里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面對“金融海嘯”和“就業難”,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
就業是民生之本。高校畢業生就業既是大學生個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金融海嘯”,經濟變差是近兩年來不爭的事實;而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更是一個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中國教育“熱點中的熱點”,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成長中的煩惱”中的煩惱?!笆晃濉逼陂g,我國將有2700萬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需要就業,每年凈增70萬人左右。據教育部統計,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559萬人,比2007年增64萬人;2009年達61I萬人,比2008年增52萬人;但就業市場卻是有減無增,2008年大學畢業生實際就業率不到70%。應屆高校畢業生能否找到飯碗,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f21。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對象是大學生,是諸多個性鮮明的“人”,如何更好地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提高大學生就業成功率、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之光普照下的大學生就業指導的主旨所在。作為農業高校教育整體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強調“以生為本,服務至上”,關心其疾苦,考慮其需求,盡一切可能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親疏,不以成績好壞分優劣,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業高校畢業生的根本利益作為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領導主抓、中心統籌、院系為主、全員參與”層層落實的就業工作運行機制,大膽解放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創新就業服務手段,完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運用信息技術,改善就業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網,實現畢業生就業管理與服務的自動化,建立就業信息庫,提高信息的準確度和規范性,讓更多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掌握對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畢業生就業成本,保障學生各項權益,盡可能給諸多個性鮮明的大學生一個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線,給農業高校大學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開花結果,張揚主體意識、證明自己價值的機會,讓農業高校畢業生及其家長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必須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因此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也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引導學生又好又快發展。
(一)必須更新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激發其創造潛能
從事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尤其要注意消除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小農經濟條件下根深蒂固的“權力本位”,“重管理,輕服務”,“重共性,輕個性”,“重從眾,輕創造”,“功利性、工具性、季節性、一次性”等就業指導工作理念,克服服務內容單一陳舊,方法簡單生硬等缺陷,著眼于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諧農村、和諧社會對大學生成材就業的新要求—多元化、差異化、個性化,“以人為本”,以學生的個性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發揮學生首創精神,注重激發學生發展的潛能:尊重學生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的意見與見解;尊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尊重學生的創造成果。要根據畢業生的就業趨向、就業質量和就業層次,配合學校有關部門適時修訂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計劃,為大學生就業把握好方向,確立以就業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導向,科學調整學科專業設置和結構,當好人才培養的風向標,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要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秉承和拓展河北農業大學前身—直隸高等農業學堂“農業教育非實踐不能得真諦,非試驗不能探精微,實習、試驗二者不可偏廢”的辦學宗旨,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克服“在黑板上種小麥”、光說不練的天橋把式,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能力與加強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改變“千人一面”的傳統就業指導模式,不斷增強大學生的就業擇業能力,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發展潛質和主動競爭能力的高校大學畢業生。
《二)必須堅持面向全體與面向個別相結合,職業生涯的常規教育與專門規劃指導相結合,進行有針對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導
我們所辦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青少年學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全社會、全體人民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在校在讀期間負責的教育,而應該是對人的一生負責的教育;不僅僅是面向少數尖子生的教育,而應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從橫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從縱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上應該消除三個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對畢業生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就業知識與技巧指導的誤區;消除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就是學生畢業階段指導的誤區。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和馬克思的觀點—學校教育就是“通過文化使個體社會化的活動”,高等學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應該包含兩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學生綜合素質的積蓄過程的指導—就業的準備性指導”,即既要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和發展個性方面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的常規教育,又要在專業發展方面要給予個別的或特殊的指導,通常由全體教育工作者來完成;第二,“勞動就業基本知識與具體操作層面的指導—就業的有針對性的指導”,即除常規教育外,還要根據學生不同時期的特點和不同時期的不同要求,對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包括職業設計與規劃、職業教育與培訓、社會認識與市場分析以及就業方法與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針對性的專門規劃和指導,通常由學校就業指導部門來完成。面向農業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教育,面向農業高校全體學生的就業指導,向社會化的下一個階段—社會輸送合格的公民“坯子”,這是農業高校高等教育的職責;具有前瞻性的專業定位和學科側重,對于學生將來的社會就業和職業發展大有裨益,以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和科學化的就業指導更好地為農業高校大學生服務,引導他們學會自我設計、自我決策、自我發展和自我心理調適,主動提高其職業發展能力、競爭能力、生存本領,讓每位農業高校畢業生在社會上都能尋求到一個合適的位置,這是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追求。
三、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做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專業教育指就某一專業領域的知識對學生實施教育和能力培養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人人都必須接受的除職業性和專業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內容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健全的個人和負責任的公民,它的實質是“和諧發展的人”的培養。農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只有將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把學生培養成為健全的人、“和諧發展的人”和負責任的人,才是大學完整的教育,才是對學生將來就業最好而有效的指導川。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曾指出:“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僅僅“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的人?!倍袊拇髮W恰恰陷人技術至上的誤區,一味強調學生技能培養,缺乏對人的心靈和諧的關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睆氖罗r業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教師尤其要言傳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師,引導學生逐步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幫助學生學會用正確的價值觀判斷是非,學會用自己的頭腦進行學習和思考,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從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導青年學生克服幾千年來中國傳統自然經濟、農耕文化積淀形成的“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自私狹隘心理,弘揚中華文化精華,“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處江湖之遠則優其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反對文化虛無主義觀點,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強報效祖國的自豪感。:
論文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注重道德品行的民族。然而,當前我國少數大學生的道德水平相應地存在一些問題,這需要引起有關邵門的注意。本文首先對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水平現狀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結合我國傳統進德觀念,對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具體要求展開了相關論述。
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對整個民族的發展壯大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注重勤儉節約、奮發向上、孝敬父母等。然而,當前我國高校中,部分大學生存在著某些相應的道德水平低下的現象,這需要我國傳統道德對大學生德育工作提出相應的要求。
1當前大學生道德水平現狀分析
當前我國大學生道德水平可以說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從積極一面來說,由于大學生都受到過高等教育,在一些是非問題上通常有較為正確的判斷,比如往往注重社會的公平等,他們對社會上一些偷摸拐騙的現象表示憎恨并能堅持斗爭。然而另一方面,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在某些問題上表現出道德意識薄弱的面。本文主要就對大學生道德意識中消極的一面展開相應分析。
第一,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的現象嚴重。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各種商品和服務琳瑯滿目,一些大學生貪圖物質上的享受,同時在一些場合鋪張浪費,盲目攀比。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緊跟“時代潮流”,身上的數碼產品一直都是最新款。另一些家庭條件一般甚至家庭經濟狀況不好的學生,在這種現象的影響下,也盲目攀比,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坝蓛€人奢易,由奢入儉難”,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勤儉節約的民族,當前大學生這種拜金主義思想,奢侈浪費的現象需要運用我國古代的有關傳統道德來加以教育。
第二,貪圖享受,懶惰。一些大學生經歷過高中的勤奮,然而一進入大學就覺得自己熬到頭了,可以輕松地過完自己的大學生活,逐漸養成貪圖享受,懶惰的壞毛病。一些大學生成天在宿舍睡覺和打網絡游戲,為此甚至犧牲上課的時間。這些大學生在平時不好好學習,貪圖享受,一到考試時臨時抱佛腳。古人云:“業精于勤荒于嬉”、“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等,這些都是勸誡人們要勤奮,不能過于貪圖享樂,墉懶成風。
第三,一些大學生“孝道”的缺失。在一些大學生中,由于長期不在父母身邊,同時一些高校也不太注重對學生道德品質中有關“孝敬父母”的要求。一些大學生表現出“孝道”的缺失。一些大學生在外求學,體會不到父母在家中為自己的擔心和操勞,從來不給家里主動打電話問候父母,即使主動聯系父母也是張口要錢。很多家長感慨: 孩子讀的書越多,反而對父母的親情越冷淡了。另外,加之上文提到的一些學生盲目攀比,拜金主義,這些錢都來自父母,有些學生甚至虛報學費等手段來欺騙父母。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注重“孝道”的民族,在古代很多文化精粹都專門強調“孝”的價值,最為著名的當屬《二十四孝》。
當然,目前我國大學生一些道德水平消極面不僅僅只體現在以上幾個方面,本文僅選擇三個主要的方面,通過結合我國傳統道德來對相應的大學生德育工作提出具體的要求。
2中國傳統道德在大學生德育工作中的具體要求
我國古代文明源遠流長,傳統道德觀念深人人心,這對當前我國大學生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相應的基礎和條件,但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注意相應的具體要求。
第一,傳統道德內容需要同大學生德育工作內容相結合。針對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學生具體的道德缺失的現象,高校有關部門需要結合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相關內容來開展大學生的德育工作。比如針對一些大學生鋪張浪費等現象,高校有關部門可以結合《周易》中“君子以儉德辟難”、《尚書》中“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左傳》中“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等有關內容來倡導學生節約,反對浪費;針對一些大學生貪圖享樂、懶惰的現象,可以通過“少壯不努力,老大徒悲傷”、“寶劍鋒從磨煉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等相關內容來勉勵大學生勤奮上進,同時針對部分大學生孝道的缺失,可以根據《論語》中“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等有關內容加強對學生“孝道”的教育。
高校本身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大學生的德育工作需要有關部門通過發現大學生道德存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問題去尋找我國傳統道德中相關內容,找到結合點,把這些相關的傳統道德貫穿于大學生的德育過程中,促進大學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二,根據傳統道德觀念,加強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塑造。當前一些大學生存在道德缺失現象,主要是因為其道德觀念意識不強,需要高校管理部門加強對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塑造。例如,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一些大學生鋪張浪費,主要是節約觀念薄弱,具體表現為對他人勞動成果的不夠珍惜。在市場經濟社會的今天,高校有關部門需要強調“儉以養德”,以此來塑造大學生的節儉觀念,使大學生認識到通過節儉來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才能富國富民,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貢獻??傮w來說,針對大學生的道德觀念薄弱現狀體現出各種道德缺失的現象,高校有關部門在德育過程中需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融人到德育工作中,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幫助他們塑造正確的道德觀念。
第三,傳統道德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百善孝為先”,可見在我國傳統道德中,“孝”具有極高的地位。然而,在我國高校德育工作中,“孝道”教育幾乎還是一個盲區,而在大學生中又確實存在這“孝道”缺失的現象,所以這勢必要求高校德育工作注重“孝道”教育。學??梢蚤_展相應的活動來推動大學生“孝道”教育,比如可以舉辦孝子演講比賽,讓本校學生的故事來感化同學,讓他們認識到孝敬父母是為人之本;另外可以開展相應的主題團日活動,讓學生自己參與有關孝道的討論,讓大學生自己去認真體會“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的含義。另外,高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組織一些更加有實際意義的活動,比如向學生提供免費撥打父母電話的服務,此外還可以組織相應的自愿者活動,讓學生參與學校附近的社區老人關愛行動。通過這種實際行動來培養大學生的“孝道”。
關鍵詞:孝文化教育;現實情況;缺失原因;教育途徑
B82-092
一、引言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漫漫長河中,孝文化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展現著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孝敬和贍養父母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也是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作為當代大學生,至少在某一領域具有一定的學習鉆研能力,也會在同一問題上有各自不同的見解。
孝文化教育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方面,更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當然,我們需要用“揚棄”的態度來看待孝道。因為每個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應當發揚孝道中符合時展要求、對當代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有益的積極方面,舍棄那些封建的保守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孝文化教育的現實情況
首先需要分析一下大學生這一群體,獨生子女較多,自我意識也比較強。近些年來,隨著西方各種事物進入中國,人們的意識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英美國家比較重視個性、強調個人主義,這也是我們這個群體中很多人比較“獨”的原因。西式思維的灌輸讓我們講求個性、注重獨特的人格,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動。
根據群體的特點,可以看出目前傳統孝文化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問題。1. 子女和父母之間的觀念差別較大。很多人從農村走向城市,逐漸適應了城市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很多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和父母之間產生差異,于是在許多方面和父母產生了沖突。2. 子女承擔多重角色,盡孝道的方式也出現了偏離。在這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一個人承擔著許多角色。會有多個角色,比如老師、丈夫,需要贍養四位父母,還要面對這個社會劇烈的競爭,全方位考慮家庭里里外外的各個方面。有時候不得不面對事業角色和子女角色的沖突。因而會容易因為工作的壓力而忽視父母的需求。3. 生存方式的變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都住上了樓房,越來越重視私人生活空間。子女和父母不住在同一屋檐。
三、孝文化教育在這個時代缺失的原因
通^分析和論證,可以得出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時代特點。在這個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時代,人們的功利性太強、過于看重經濟效益。社會競爭的加劇和流動性的增強,也影響了人們的孝意識。使得我們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孝文化教育,對于孝文化的宣傳力度也遠遠不夠。2. 教育體制。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不可否認,為不同社會階層的學子們提供了一個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但也正因為過于看重考試成績,造成了學生只重視數學、英語等容易提升考試成績的科目,而忽視了道德層面的提升;也造成了學校對于道德層面的教育是不夠,很多知識流于形式、流于表面。3. 獨生子女政策。這一政策雖然控制了我國的人口數量,但卻使得子女在家中唯我獨尊,家長難以管控,缺乏家庭孝教育。同時,由于各方面條件太過容易滿足,導致他們缺乏感恩之心,不懂得回報,對父母不尊重,孝意識更是不強。4. 輿論導向。當今社會,我們了解知識的途徑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以前的電視、報紙,網絡媒介、各種社交媒體所的信息都是我們獲取知識,對我們思想和行為產生沖擊的手段。諸如新浪、騰訊這樣的網絡媒體,更多關注的是娛樂信息,注重如何實現利益的最大化,缺乏對像孝道這樣的社會正能量的傳播。
四、當代進行孝文化教育的途徑
孝文化的教育僅憑一己之力很難去弘揚和提升,社會各個層面必須給予足夠重視才可以有所提升。
1. 國家政策。從國家的角度而言,我們黨和政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力量,應該弘揚像孝文化這樣的社會正能量。黨和國家所領導的有關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提升像孝文化這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思想層面的地位,旗幟鮮明地倡導孝道。2. 學校教育。從學校的角度而言,學校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進行傳統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從基礎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再到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都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弘揚傳統孝文化,高等學校應該作為主陣地。對于我們研究生來說,學校應該在思想教育中國增加孝道的相關內容,把“孝”的教育納入學校的德育教育體系,激發學生們內心深處對于孝道的重視。同時,應該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孝道教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3. 網絡傳播。網絡作為當今社會一種非常強大的傳播媒介,對信息的傳播占有舉足輕重的的地位,它以其快捷性、方便性、開放性、生動性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特別是我們青年學生。我們要努力利用網絡。比如:建設與孝文化有關的專門網站,讓廣大青年學生和網民受到孝文化的影響。同時,還要抵制和克服落后的孝文化,去粗取精,增強孝文化的吸引力、親和力、感染力和在網絡中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
4. 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作為父母,要孝敬孩子們的祖輩,為他們樹立榜樣。作為子女本身,要懂得體諒父母為家庭這么多年來所做的事情,盡孝是一個人做人的起碼準則。每一代不斷去傳承孝道。
五、結語
總而言之,孝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面對目前中國孝文化一定程度上缺失的現象,我們應當去正視這一問題,從社會不同層面去思考和解決這個問題。黨和國家、學校、社會以及個人自身都應該去思索解決之道,讓我們把這一傳統文化繼續弘揚下去。我們應當重視孝文化教育,讓這種文化滋養我們青年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參考書目
[1]黃南永,2009,對當代大學生進行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11期。
[2]李偉,2000,《以孝樹人:孝與教育》[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3]盧智增,2006,論傳統孝道及其現代意義,《湖北社會科學》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