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意識教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化培養意識是指在學習一門語言中,對語言背后文化的交流與溝通。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溝通最為主要方式,而不同的語言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意識。英語學習與交流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學習,一種文化的交際形式。每種語言都擁有著一定的文化屬性,同時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語言的差異即使文化之間的差異,思維與理解方式的不同使得在對語言的理解中,產生混亂,即英語學習中的語言障礙。在英語學習中,我們必須使得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思維存在于同一的文化層面,而不是以中文的思想去看待英語,使得學習到的只是表象中自我封閉理解的語言形式。
在高中英語教育中,作為一名老師要想真正去培養學生的外語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得其學習的外語可以與他人進行順利的溝通與交流,就必須具有文化意識的培養性,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以流利的交流和構圖去避免因背景不同的文化意識障礙。
而從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強調在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文化意識是語言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也是語言交流能夠順利達成的首要條件。因此,作為高中英語老師應該重視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結合起來,不僅僅是應付考試,而是深層次了解使用英語國家的歷史政治文化經濟等多個方面,了解英語語言環境下的文化與中文相比的不同之處,善于比較兩種文化之間的異同,從中發現差異尊重差異,完成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策略
高中英語教學中,最為主要的書籍就是標準教材,這是學生接觸的作為重要的書籍,如何在考試為主體的教育中,去傳播文化意識,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教育方向。在高中教材中許許多多都涉及介紹西方的文化,反應了文學飲食風俗習慣等差異,而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具體的思想生活觀念中的差異,并且可以自己對比分析,從對比分析中提高文化意識的培養,理解一門語言背后的歷史性與故事性。
高中英語學習的主要渠道是課堂教學,無法脫離課本的重要性,而老師的教學也尤為重要,在講授的過程中,以課本具體內容和思想觀念進行對比,如中外對待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的態度,中外吸煙的態度,或者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這一種貼近生活,理解生活的狀態,使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去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這是一個極為具體的方法,而這種教育方法則強調了老師在教育中對學生的授業。在課堂教育中加深不同文化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
(一)理念缺乏,意識不夠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與進步,我國的動畫設計也逐步的走向了國際,但是,我國的動畫設計者面對世界動畫市場的繁榮便萌生了積極向先進動畫設計的國家進行學習,并沒有意識到民族文化對于動畫表現的重要作用。在我國動畫設計者由于應用傳統文化的意識不夠,缺乏將中國民族文化融入動畫設計的理念,直接影響了我國動畫發展的進步,同時也不利于動畫設計層次的整體進步,這已經成為我國動畫設計發展過程之中最大的阻礙因素。
(二)國際動畫設計理念與方式的沖擊對于動畫市場而言,我國的設計與發展歷史雖然很早,但是在實際的設計與發展過程之中卻沒有取得較為理想的成就,也沒有走進世界動畫設計的前沿。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導致了我國動畫設計與表現的過程之中受到了國際先進設計理念與設計方式的沖擊,這些設計理念中充斥的都是他們民族的文化與特有的表現手法,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我國自身文化的應用于發展,對于我國動畫設計的繁榮有著極大的阻礙作用。
(三)民族文化題材動畫作品經濟效益缺失眾所周知,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在當下社會的發展之中,無論進行何種方式的活動其最終目的是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對于動畫市場也是這樣。我國動畫設計者設計的幾融入民族文化題材的動畫設計作品均為獲得很好的經濟效益,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動畫設計者積極利用民族文化題材的積極性。
二、推進民族文化在動畫中表現的具體措施
(一)注重傳統文化在動畫設計角色創作中的應用角色創作于設計是一個動畫設計的主體部分,對于動畫整體的效果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因此,為了促進民族文化與動畫表現的融合最為有效的方式就是進行動畫角色的科學選擇,選擇具有中國文化特征的形象有利于中國民族文化的直接表述。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驕傲的將軍”這部動畫電影!攝制這部動畫電影的藝術家們,遠赴北京#山東#河北等地搜集大量古代繪畫、雕塑、建筑等資料!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辛勤工作!完成了這部二十多分鐘的動畫片。這部作品中的角色設計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的京劇元素,是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同時也獲得了很好的評價。
(二)注重傳統文化在動畫設計場景創作中的應用前文已述,動畫的設計場景對于動畫的整體表現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之中,我們應該充分注重場景設計中民族文化元素的植入。例如,在動畫電影“哪吒鬧海”的開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寬闊的海山相接的景象!隨后近景鏡頭中出現的山石上刻有篆體“陳塘關”字樣,緊接著的中景鏡頭中海浪翻滾、聚合、四條神龍從海浪中直沖云霄。這樣的背景創作是明顯的民族文化植入,對于作品的表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三)提高民族題材動畫作品的國際接軌能力文化產品的生產、交換、消費與其他物質資料生產不同,在其作品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滲透著社會意識形態屬性,動畫產品也不例外。因此,在動畫產品的內容創作環節,對作品內容的核心價值觀的表達提出了進一步要求。民族文化素材的動畫作品也要盡量做到與國際接軌,既接受外來理念,同時也融入本國文化,這樣的設計作品必將獲得較好的評價。
三、結束語
析,淺述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及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論文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文化;英語教育
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套符號系統,人們的言語表現形式更要受語言賴以存在的社會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所謂文化,它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包括各種各樣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故英語教育中的教學目的決不只在于文化知識的傳授,還要注重文化意識的培養。
1文化意識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現代語言學創始人索緒爾提出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主要由語音、語法、詞匯、句法等組成。對于語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把語言看成語音、語法、詞匯的總和,或者僅僅看作一種符號系統;另一種是認為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語言的使用脫離不開社會環境。語言是在人類社會的交際活動中約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際功能。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意識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實踐中,似乎認為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然而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中失誤迭出,歧義誤解頻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損失。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口語中的“FreeZe”(站住、不許動)而被警察誤殺。在美國社會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假如這位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這點文化知識,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價。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觸發的定向思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2對高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認識不足的分析
語言教學是以文化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為目標。為什么高中英語教學卻只停留在語言形式的表層,而不能培養文化意識,挖掘其深層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呢?筆者認為有兩方面的原因。1)考試內容所起的決定作用。長期以來,無論是大考還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對語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別單詞的發音,改寫單詞的語法形式,選擇合適的詞語填空等,很少涉及語言背后所附帶的文化內容,學生也就得不到應有的知識。2)高中的英語教學很少為學生提供真正與外國人進行交際的機會。如中國人見面常問“您去哪兒”,這本是極其平常的寒暄用語。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隱私觀念,在和他們打招呼時,會自然而然地運用“Whereareyougoing”這樣的句子,勢必會引起對方不必要的誤解,以為問者圖謀不軌,有意探詢隱私。
3高中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方法
首先,教師必須做到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結合語言材料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如在中國稱上年紀的人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去目無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諱“老”,都不服“老”。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old people)。一位美國老太在中國旅游,艱難地爬山時,有人上前去攙扶她,卻遭到老人的拒絕。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在美國,老人養成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在美國都用“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這樣,就在學生的頭腦里形成“文化差異”及“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語言差異”這樣兩個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
其次,從英語教師本身來說,在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的同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教師應具有對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給學生提供教學文化意識的氛圍,并樹立一個學習的榜樣。
4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文化意識與教學相結合
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應在傳授語言的同時同步傳授文化知識。以下分別從詞匯、語篇教學兩個方面分析高中英語文化導入的課堂教學策略。
4.1揭示詞匯的文化內涵
詞匯教學的難點是某些詞語的文化內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極為簡單的表達,困擾學生的并不是如何準確發音和正確拼寫,而是如何得體運用。對此,教師應著重介紹或補充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不但知道它們的表層詞義,更能了解其文化內涵。例如,英語中的親屬稱謂詞比漢語少得多,一個COUSin涵蓋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幾種關系;農民這個詞在漢語里統一泛指農業勞動者,英語中卻以經濟狀況、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別用farmer和peasant來表示。上述詞匯指代范疇上的差別,表現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際關系上不同的傳統觀念和社會風俗。
4.2挖掘課文的文化信息
現行的高中英語教材選材廣泛。在語篇教學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學習語言知識,提高語言技能,還要引導他們隨時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 Curie”,結合課文中先后出現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r.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有關英語國家姓名和稱謂的知識。
1)姓名。①名+姓,~John 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長輩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稱,如稱David為Dave;④婦女婚后常隨夫姓,~HMarieCurie。
2)稱謂。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數詞外,一般表職務、職業的詞不用于稱謂,如不說Teacher Wang;③親朋好友之間,常直呼其名或昵稱,~DavidRDave,但對親戚長輩常用稱呼+名,如Uncle Tom。
5結論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能力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非常重視對語言形式和結構等知識的傳授,這對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卻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學生綜合使用語言的交際能力薄弱,不能恰當得體地使用語言,無法完成交際任務。近年來,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我國外語教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而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這就要求中學英語教師通過日常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認識的直覺的敏感性,實現準確并恰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目的。
一、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語言是人類文化和知識的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及該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和獨特的生活方式。文化是語言的底蘊,促進著語言的發展。跨文化交際指的是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有利于消除交際障礙,防止交際摩擦,拓寬視野,促進文化交流。
受到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在現階段的中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忽視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認為基礎階段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語言知識的傳授,而向學生介紹異域文化知識、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則是日后大學教師的任務。這種想法導致了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文化知識匱乏、交際能力薄弱。殊不知,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語言學習過程中。
據筆者長期以來的觀察,很多學生在考入高校后進行分班考試時,語法項目正確率很高,語音語調也頗準確,但卻總會犯各種各樣的“文化錯誤”。除了稱自己的老師為“Teacher”之外,在與外籍教師的交流中,學生還總是會問一些諸如“Haveyouhadyourlunch?”“Whereareyougoing?”等在英語國家被人們認為是隱私的、不禮貌的問題。另外,學生們在與外教的交往中,經常會用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念來主導交流。有一年,一位外教應邀參加學生的英文演講比賽并擔任評委。當她走進禮堂時,一位學生站起來給她讓座,并說“Pleasesitdown,Mrs.Graham.You''''reold.Don''''tgettired”。聽到這句話,外教流露出不甚愉快的尷尬神情。學生說這句話當然是受到中國文化中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的影響,也是想表達對教師的尊重之情,但是他卻不知道,這事實上已經冒犯了教師,因為英語國家的人們是不希望別人直言自己老的,這也是在英語中為什么有很多代替“老”的含義的委婉語,比如senior或者advancedinage等。
雖然經過多年的中外政治經濟交流,很多外國友人已經懂得某些漢語式英文表達的含義而采取了寬容的文化態度,但我們作為教育者,面對學生們所犯的這些錯誤,卻不得不承認,在中學英語教育中,對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忽略是我們工作中一個較大的失誤。學生們雖然通過學習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基本語法規則,具備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卻經常會因為對目的語文化、交際規則缺乏一定的了解而造成辭不達意、交際失誤,嚴重影響了交際效果,阻礙了交際能力的發展。《語言和文化》一書指出:“學習和運用外語必須了解與這種外語有密切關系的文化。如果掌握語法知識有助于保證所造的外語句子結構正確,那么熟悉有關文化知識則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得當。”因此,加強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提高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項重大任務。
近年來,世界經歷了急劇的變化:首先是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尤其是傳播通訊技術的改進;其次是交通技術的發展進步;多媒體的誕生以及世界性的互聯網;還有經濟的高度全球化。這些變化帶來了全球性的時間和空間的緊縮,給全人類帶來了全球意識。全球化使得不同社會、文化以及不同地區的人們產生了相互交往的強烈愿望。正是多元文化頻繁的交流碰撞,文化上的差異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互理解與和睦相處帶來的困難也顯得格外令人關注。因此,我國的語言教育界應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目標,從基礎教育階段起就應加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從而使他們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人,將來更好地在各個行業和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為祖國和人民效力。這是一項立足長遠的任務目標。
二、語言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途徑
越來越多的事實證明,語言知識和能力的教育遠遠不能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外語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教師和學生要正確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跨文化意識。教師應有意識地營造語言環境,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適應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幫助學生把語言和文化結合起來學習。
(一)把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貫穿于教材的講授和課堂活動的設計中
現行的中學英語教科書是進行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極好材料。多數版本的教科書都有意識地安排了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不經意間感受到英語國家的文化氛圍。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能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使用語言的能力。教師只要結合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顯示文化差異的部分,精心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在課堂上盡可能地創造條件,就可以同時兼顧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比如,在學習英美等國家概況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增加有關這些國家歷史、地理、人口、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等方面的文化內容,并同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對比,給學生提供更多由于文化不同而反映在語言層面的例子,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更好、更通暢地理解、記憶和使用英漢兩種語言。例如,在講授《監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一冊第二單元《EndishAroundtheWorld》時,教師可以對英語的發展歷史作大概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AmericanEnglish和BritishEnglish的異同,同時還可以進一步地添加漢語對英語的影響,介紹英語中引進漢語詞匯和表達方式的例子,使學生更充分地了解英語。
教師尤其要注重詞匯的文化含義的傳遞。許多看似平淡無奇的詞語其實包含了厚重的文化內涵,也正是我們需要向學生傳授的部分。比如“politi-cian”一詞,很多學生
根據構詞法都會把它單純理解為是“政治家”,這時就需要我們及時糾正學生的片面理解,并指出這個詞在英語文化里很多時候是指“政客,政治販子”,而不是中國文化里所指的“政治家”。在英文中,漢語里“政治家”的含義應由“statesman”表示出來,指的是善于管理國家的明智之士和有威望的高級政治官員。
在課堂活動設計方面,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學生根據角色的身份、年齡、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特征,結合言語交際的環境正確使用語言。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糾正學生的“文化失誤”,寓教于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課外活動,多渠道地培養跨文化意識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漫長過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單純靠課堂教學來完成,課外活動的開展就顯得尤為重要,其靈活多變的特點正好為我們所用。除了開設專題講座,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英語歌曲欣賞、英文小品大賽、閱讀英文小說和英語演講比賽等活動;或者開設調頻廣播英語節目,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休息、娛樂的各個方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汲取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也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開設多媒體視聽的課程,定期給學生播放教學錄像,如“走遍美國”“新概念英語”“瘋狂英語”等,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效果。
很多電影或錄像片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方面的縮影。通過欣賞片中演員的表演,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例如,在講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五單元《Music》時,教師可以播放以搖滾音樂、鄉村音樂、爵士音樂為主題的演唱會或相關電影,讓學生切實感受英語國家人們在音樂欣賞上的愛好和特點,感受其人文氣息。當然,教師也可以同時播放中國傳統的經典民歌,引導學生將國外的音樂同中國傳統的民歌相比較,領略不同的文化風情,使學生以更寬廣的胸懷包容有文化差異并增強對本國文化的自豪感。超級秘書網
(三)借助測試手段引導學生提高跨文化意識
測試是各科學習和教學必不可少的部分,英語教學也不例外。教師可以利用學生重視考試內容和結果的心理,專門設計一些涵蓋文化知識而中國學生又容易出現文化語用失誤的題目,以考試的形式向學生介紹相關的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引導其有意識地提高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提升文化素養。
關鍵詞:醫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構建
作者簡介:彭愛民(1969-),男,湖南長沙人,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外語系,講師。(廣東廣州51030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6-0141-02
一、文化、跨文化意識與英語教學
文化是聯系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人們共同擁有的思想和標準。人類生活的每一方面如個人如何表達自己感情及思維方式、如何交往、如何解決問題等都與文化相關并隨之改變。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與無線電波一樣,它承載信息,盡管無形但無處不在。正如大多數常聽收音機的人卻難以描述無線電波是怎樣轉化成聲音的一樣,人們難以描述文化,盡管文化是構成人們行為、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基礎。文化的無限性很明顯,同時也很微妙、難以理解。人類特定的行為、價值觀和人生觀就是在這無形、難以捉摸的文化中逐步形成的。但如果把收音機調到正確的頻率,它便能傳達強大的信息。因此很有必要構建準確的跨文化意識。
英語學習者對其所習得的以英語為母語的文化要有較好的知識掌握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與交際能力,能像這些母語本族人的思維一樣思考問題并做出正確的反應以及進行各種交往活動。這就要求英語學習者具備跨文化意識。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識,意味著英語學習者能自覺地消除在與以英語為母語的本族人進行交往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從而保證整個交際過程的有效性。英語教師講授英語知識時,只教語言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教會學生怎樣正確、得體地使用語言,也就是必須掌握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必須懂得何時何地該用何種語體、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因此英語教師要著力于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構建。R. Lado認為:“在倡導語言結構對比的同時,也要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以幫助學生克服外語學習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引起的學習上的困難。”
醫學英語的教學更應該進行文化比較,構建跨文化意識,這是由醫學英語的特點決定的。從詞源學來看,醫學英語詞匯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拉丁語和希臘語占極高比率,其語源差不多全部來自希臘語和羅馬語,其次是來自法語、德語和意大利語,其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就多,加之中醫傳統文化本身難以理解和學習,中西醫藥文化差異極大,因此醫學英語的教學更應該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跨文化意識不僅是一種技能,而且是各種技能的集合體。構建學生跨文化意識,有助于他們語用能力的培養,提高交際效率。
二、了解中西醫文化背景,消除跨文化交際誤會
中華文化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世界文化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中醫是其瑰寶之一,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文化發展戰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中醫不但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直到今天仍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并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視,對國際醫學產生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我國政府曾經提出了團結中西醫、中西醫并重、實現中醫藥現代化和促進中西醫結合的政策和措施。中西醫結合的根基源自中西醫文化。不懂得中醫和西醫的文化背景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西醫學。因此,醫學英語教師要比較中西醫學,讓學生在中西醫學對比中體會中醫文化的優良傳統和碩果,在對比和構建中繼承中醫文化,同時也接受西醫文化的精髓。
以美國為例,美國是文化大熔爐,它經歷了從“一元”到“多元”,從以“WASP”為主流的文化到“大熔爐”文化再到“多元大拼盤”文化的演變過程,其醫藥文化也是世界諸多民族醫藥文化的綜合。在美國,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醫治疾病的模式,病人和醫生之間文化的脫離往往會造成少數民族中不成比例的疾病和死亡。美國白人常對少數民族文化持偏見態度,例如,黑人患心臟充血或肺炎時,接受治療的待遇比白人差;黑人或西班牙人很難得到腎透析或腎移植。目前,美國的醫院、醫療機構、政府健康組織,特別是醫藥和護理學校都在招募不同種族的人,以更好地訓練他們治療不同背景、不同民族的病人,擺脫文化偏見。
因此,在吸收西方優秀醫藥文化的同時,也要了解這些醫藥文化的背景,消除與國外醫務人員或病人交際時的跨文化障礙,消除文化偏見和民族歧視,讓不必要的跨文化交際誤會消滅于未然之時。
三、醫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1.詞匯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詞匯在語言中占有重要地位。威爾金斯(Wilkins)曾說: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意思,沒有詞匯則什么都無法表達。詞匯的差異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不同特點。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曾這樣描述:每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這種語言的社會產物、習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這主要表現在內涵豐富的成語、諺語和格言、比喻和聯想、典故、委婉語、禁忌語中。
醫學英語詞匯通常有七種構詞方式:詞綴、合成、詞類轉換、混成、逆構法、剪切、首字母縮寫。根據詞源,醫學英語詞匯可以分為兩大類:本土詞匯和外來詞匯。本土詞匯來源于古英語,外來詞匯來源于其他語種。而大部分醫學英語詞匯是來自希臘語、拉丁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等外來詞匯。因此教醫學生學習這些醫學英語詞匯時,很有必要讓他們了解這些詞匯不同的文化背景來源,這樣學生既可以加深對詞匯的記憶,又能了解國外文化,避免詞匯記憶時的單調、枯燥、乏味感。
如cold一詞,先說明其癥狀類似于“寒冷”,來源于古英語,有兩種詞形,即盎格魯方言的cald和西撒克遜方言的ceald。1537年引入其“感冒、低溫”之意。隨著文藝復興的到來,大量古拉丁語和古希臘語詞匯被引入到英語中來,醫學英語詞匯也同樣受到希臘語的沖擊。
又如anorexia一詞,它是1598年引入英語的希臘詞匯,由前綴an-(意為“沒有”)和詞根orexis(意為“口味”、“食欲”)構成,因此原詞意為“缺乏食欲”。1873年,英國著名醫生William Whitney Gull創造了Anorexia nervosa一詞,意為“神經性厭食癥”,是一種多發生在青少年女子中的心理失常,其特征為非正常地害怕身體發胖,體形不佳,連續性厭食和體重銳減,通常伴有自發性嘔吐,經閉和其他生理變化。
再如來自拉丁語的醫學英語詞匯,最早受其影響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隨著羅馬帝國的日益擴大,羅馬人把其語言也帶到整個帝國的其他地區。英格蘭被征服者威廉領導的諾曼人征服以后,受拉丁語影響更大,因為諾曼人的語言就來自拉丁語。如abscess一詞來源于1543年拉丁語abscessus,字面意思為“離開”,由前綴ab-(意為“離開”)和詞根cedere(意為“走”)構成。意為“瘺管,即由于受傷、疾病或先天性變形引起的把膿腫、腔洞或空器官同身體或其他空器官連接起來的病變的通道。”
醫學英語教師通過諸如上述詞匯教學,醫學生便能了解醫學詞匯中不同的詞源,從而熟悉詞源背后不同國家的醫藥文化。
2.文化背景知識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文化背景知識指的是與具體某一語言材料有關的政治、歷史、經濟、地理、文教、科技等背景知識。醫學英語教師在處理語言材料前,應適當介紹與材料有關的背景文化知識,這樣既能建構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又能使學生更深刻、全面地理解材料內容。
中醫學是一門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中醫學中現代科學術語雖不多見,卻有大量的中國文化哲學術語。如果教師不從傳統文化背景上去講解,只從定義出發是不行的,況且,教科書、工具書上的定義都有可斟酌之處。因此,只有從這些術語發生、發展的文化背景著手,才能真正把握中醫術語的內涵和本質。以“陰陽”(yinyang)為例。傳統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陽剛健、自強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陽”;道家強調陰柔的歸藏、包容功能,以貴柔尊、自然無為、致虛守靜為“道”,偏于“陰”。中醫學則強調“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注重“陰陽和合”,陰陽并重,兼蓄儒道兩家之精髓。《黃帝內經》開篇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這不僅是中醫藥整個文化在診治疾病方面的總原則,而且是中醫藥學在養生方面的總原則。
西醫學有很多新的現代科學術語,人們常能通過一些西方地名、人名等了解西方醫藥文化背景。例如,川崎氏病(Kawasaki’s disease)最早在日本發現,現在仍然發病頻率最高。在美國,川崎氏病是兒童后天性心臟病的首要原因,每年有4000多名兒童發此病,80%的患者年齡小于5歲;波動熱(Brucellosis)或馬耳他熱是病人患的一種細菌感染疾病,由布魯桿菌引起,通過與受感染的動物接觸而傳染,癥狀是發燒、虛弱、頭痛,也稱布魯氏菌病或地中海熱;霍奇金病(Hodgkin’s disease),亦稱淋巴肉芽腫(lympho-granulomatosis)或霍奇金肉瘤(Hodgkin’s sarcoma),根據惡性度和宿主的免疫狀態,分類不斷在變動,本病是一種以淋巴結系統的腫脹為特征的重癥疾病。
3.文化價值觀念層面跨文化意識的構建
無論是在醫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醫學英語特定詞語文化內涵的教學,還是醫藥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其最終目標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英語文化價值觀念的構建,這樣才能真正構建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西方文化價值觀念強調個性、金錢、超越、進取精神、上帝、標新立異、效率、守時等,而中國文化價值觀念則強調愛國主義、團隊精神、奉獻、回報、謙遜、和諧、禮貌、道德、和平、勤勞等。中醫藥文化的價值觀念是中華民族深邃的哲學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主導著中醫醫院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中醫英語教學要結合西方文化價值觀念,體現中醫藥文化中“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等價值觀念,認清自身價值需要、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在思想理念、價值取向、培育方針等方面充分弘揚中醫藥文化,實現跨文化的構建。
參考文獻:
[1]Sitaram,K.S,Gogdell R.T.Founding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hio:Charles E.Merl,1976.
[2]Hanvey,Cultural Awareness [A].E.C.Smith and L.F.Luce,Toward Internationalism[C].Newbury House,1979.
[3]Cook V.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M].Bristol:Great Britain J.W.Arrowsmith Ltd,1997.
[4]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5]杜學曾.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6]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7]梁鏞,劉德章.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羅傳偉.跨文化意識與外語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3).
[9]彭愛民.論醫學類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培養[J].醫學教育探索,2006,(5).
[10]孫慶祥.醫學英語術語學及應用[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1]許果,梅林.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12]許力生.跨文化交際英語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