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幼小銜接論文

      幼小銜接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小銜接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幼小銜接論文

      幼小銜接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幼小銜接 研究意義 現狀分析 現存問題 解決策略

      一、幼小銜接的現狀分析

      絕大多數教師都認同幼小銜接工作的價值,也認為幼小銜接工作需要幼兒園和小學的共同合作,這說明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對幼小銜接重要性的認識和教育觀念基本是一致的。

      二、幼小銜接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1.缺少系統的幼小銜接課程。

      2.存在小學化的傾向。

      3.存在單向化的傾向。

      4.在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方面存在認識與實踐上的偏差。

      5.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6.幼小銜接活動的開展缺乏有效性。

      (二)原因分析

      1.尚未引起高度重視。

      2.缺乏總結和提升。

      3.家長教育觀念的影響。

      4.幼小之間缺乏溝通。

      三、如何解決幼小銜接中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應該做的

      1.激發孩子對小學的向往之情

      幼兒園生活結束了,兒童開始羨慕小學生的生活,羨慕新書本、新書包,羨慕紅領巾,時時刻刻流露出要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強烈愿望。作為家長應該細心體察孩子的情緒和心態,和孩子一道,以滿腔熱情來迎接他們的新生活。

      2.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作為家長,要有目的的讓孩子自己整理東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學具,整理書包,看起來簡單,其實需要孩子自己主動考慮很多問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給予鼓舞,使其具有較強的信心和決心,以至不達目的,決不罷休。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學以前就會做很多事,自理能力大大增強,入學后就能很快適應小學的集體生活。

      3.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家長要耐心關注孩子的點滴變化,從心理上和思想上與孩子取得溝通,跟孩子談談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難并幫他解決;帶他回幼兒園看看,請教過他的幼兒園老師做做思想工作;幫助孩子調整心態,增強信心和勇氣。

      (二)幼兒園和小學應該做的

      1.幼兒園樹立正確的辦園理念,明確辦園宗旨

      一方面,幼兒園要注重幼兒全方面的發展,不能只是重視科學與知識而忽略幼兒情感態度與社會能力的培養。

      另一方面,園長必須牢記:幼兒園是“培養人”的場所,而不是“利潤”機構。幼兒園的一切活動都要以“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出發點。組織活動要以游戲為主,充分調動兒童學習的積極性。

      2.小學與幼兒園要相互聯系,互相溝通,使幼兒身心健康持續的發展

      一方面,幼兒園大班可以通過組織多種主題活動,使兒童熟悉了解小學生活和學習的情況。

      另一方面,小學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在活動中滲透多種學科知識, 教師要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此外,教師要多關注兒童的生活,給予兒童必要的幫助與照顧。

      最后,幼兒園和小學定期組織幼兒園大班教師與小學一二年級教師教育經驗座談會。通過雙方的溝通,使他們了解小學與幼兒園的差異。

      3.重視課程的設計

      幼兒園和小學課程的銜接,主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1)系統性。

      (2)互動性。

      (3)發展性。

      (4)豐富性。

      (5)連續性。

      4.優化教師專業素養

      我們有必要從教師專業素養入手,架起幼小教師銜接的橋梁。尤其是幼小教師要以積極的態度不斷更新完善幼小兩個階段的教育教學知識和相應的專業能力。另外,幼小教師的職前教育要注意幼小兩階段教師素質的綜合培養,職后教育則可以通過交流學習、互換崗位、共同開展教育活動等方式加強對方對彼此教育情境、教學安排等方面的學習,在實踐中完善個人素質。

      5.搭建幼小銜接教研平臺

      與國外相比,我國在幼小銜接上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尤其是實證研究較少,無法發揮教育研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為此,有必要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臺,引導幼小教師在真實、鮮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銳地捕捉銜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專家的指引下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為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

      四、總結

      想要解決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并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解決的,需要幼兒園,小學以及學生家長和學生各方面聯合起來努力,首先認識到存在的問題,然后解決,以達到最大程度的促進孩子的身心和生理健康的發展。

      幼小銜接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幼小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有效性

      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連續性。前一個階段的發展是為后一階段打下基礎,后一階段是銜接前一階段發展而來的。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幼小銜接的問題便受到世界各國重視,并且作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實施的要求是“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幼兒園教育要與小學教育相互銜接”。現今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在教育目標、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存在著明顯差異。

      劉東認為幼小銜接是指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教育的平穩連接于過渡,幼小銜接工作搞的好,可以使即將升入一年級的適齡幼兒自然順利地過渡到緊張的小學學習生活。

      所以要做好幼小銜接的教育工作,我們必須從情感上入手,逐步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自信心、觀察力和獨立性,逐步使幼兒在體力、智力等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

      《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小學密切聯系,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也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和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幼兒園與小學是幼兒在接受教育的兩個不同的階段,它們在教育、生活、管理、教學、規則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1)教學方面上的差異

      幼兒園在教學方面主要以游戲和具體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為主,在玩中學會知識,而小學主要以課本、板書等主要形式進行口述上教學。

      (2)教育方面上的差異

      幼兒園主要是從保教兩方面相結合為原則,以游戲為主要的活動形式,以直接體驗為主的教育,重點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愛好,而小學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兩者在性質上是完全不同的。

      (3)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方面上的差異

      幼兒在幼兒園里主要是靠老師、家長的教育、幫助和提醒中進行的,主要養成其良好的行為習慣。而反觀小學他們就有了比較嚴格的規章制度,學習習慣。在幼兒園中幼兒在學習生活活動、自由活動、集中活動中度過的,相反小學就比幼兒園要來的嚴肅多了,集體生活、生活節奏上都要來的快。

      二、如何做好幼小銜接

      幼兒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兒童成長中的一件大事,標志著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與幼兒園相比,小學里幼兒的生活環境、社會要求、課程內容、人際關系等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認清幼兒園與小學教育存在的差異同時,要做好幼小銜接的有效性,我們應全面的安排好幼兒的教育和教學工作,真正切實有效的做好銜接工作。

      (1)首先,我們應該鍛煉好幼兒的身體,發展技能,逐步增強幼兒的體力。

      我們應該采取多種形式的活動來發展幼兒的體力,如開展多種形式的自由活動,鼓勵幼兒自由選擇活動等,通過游戲活動使幼兒獲得身體等各方面的發展,逐步增加幼兒的體力,保證他們在小學生活中能夠有更好的體力去學習。

      (2)其次,要從終身的教育來看幼小銜接,逐步培養幼兒的自我服務意思、自我約束能力,發展幼兒的獨立性。

      在幼小銜接中,培養幼兒主動學習的態度、欲望和能力,我們應該注意提高幼兒的實際交往能力,使其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分享、協商和合作,比如我們要求大班的幼兒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幫助需要幫助的幼兒,玩玩具好后要歸位等等,形成良好的習慣,充分讓幼兒勇于表達自己,懂得自己的事自己做是最好的。

      (3)第三,充分發揮幼兒的潛在能力。

      對于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他們本身具有一種很強的天賦的內在潛伏能力和需要,因此,對于幼兒大班的孩子們來說他們要適應小學的學習能力過程中,我們應該通過多方面的培養,使幼兒的內在需要得到滿足,這樣才能促使幼兒學習更多的知識和本領,為上小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特別是對大班的幼兒的影響較大,幼小銜接進行得不順利,幼兒身上往往會出現睡眠不足、體重下降等現象;心理方面也會表現為精神負擔重、情緒低落、自信心不足等,甚至會導致社會性方面的人際交往不良、怕學、厭學,以及學習成績不理想等。所以切實有效的做好幼小銜接是至關重要的。

      (4)第四,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培養幼兒學會過集體生活。

      在集中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探索精神和語言表達能力,為幼兒進入小學讀寫做好準備,克服一些不良現象,在集體生活中讓幼兒遵守有關的規則,學會認真傾聽,做出應答,培養幼兒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等。

      (5)最后,認真做好家長工作。

      有不少的家長對幼兒園的性質了解不深,總認為孩子上學就應該學習漢語,拼音、識字、運算,這就導致了不科學的學習方法,我們應該多和家長溝通合作,通過各種方式,向家長宣傳教育方針和正確的銜接措施,幫助家長學習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使家長和我們同步對兒童進行銜接教育,保證銜接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搭建幼小銜接教研平臺,提高對幼小銜接的正確認識。

      解決好幼小銜接的問題,是幼小雙方的問題。在幼兒園和小學之間搭建起幼小教研的平臺,通過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專家的指引下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使幼小銜接工作的能更好的開展。克服幼兒教育小學化的現象。保證了幼小銜接的有效開展。

      實踐證明,我們應該轉變觀念,做好家長工作,努力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只有通過合理有效的安排幼小銜接工作,才能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使幼兒更快的融入到小學的學習生活中去,讓他們在小學的學習生活中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期刊論文 《幼小銜接"需要家長配合》 - 早期教育 - 2000(5)

      [2]期刊論文 《在幼小雙向互動中談幼小銜接教育》 - 現代中小學教育 - 2011(4)

      [3]朱慕菊 《“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研究報告》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6

      幼小銜接論文范文第3篇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北京 100875)

      稿件編號:201501060001

      基金項目:國家留學基金委“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

      通訊作者:李敏誼,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博士,E-mail:lmycherry@126.com

      [摘 要] 在兒童的學習和發展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幼小銜接對于兒童的學習和發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環節之一,家長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本研究通過方便取樣,分別從北京市和邯鄲市選取兩所公辦幼兒園,以大班兒童的家長為研究對象,對兩地家長參與幼小銜接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家長在家庭活動上的參與度顯著高于學校活動;男孩家長的參與度沒有女孩家長高;地區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家長的參與有所影響。

      [

      關鍵詞 ]家長參與; 幼小銜接; 家庭活動; 學校活動

      一、問題提出

      幼小銜接是牽涉兩個學段、事關學制的歷久彌新的討論話題,一直備受各方重視。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重申要“抓好幼小銜接”工作。有研究表明,兒童在小學的學業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幼小銜接是否順利,良好的銜接過程甚至可以使兒童擁有較高水平的社會能力,并與其今后的學業和社會成就相關。還有研究表明,兒童的入學適應不良與低成就、輟學率相關,而早期學業上的失敗會對兒童造成長期的消極影響。作為第一次過渡經歷,兒童的幼小銜接經驗會對他們未來的學習起到導航的作用,產生巨大的影響。由此可見,幼小銜接是兒童學習和發展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本研究中,幼小銜接指兒童從在幼兒園接受基于游戲的學習環境,過渡到在小學接受結構化、系統化的課程教學的過程。這個過程意味著兒童的身份、學習地點、心理、認知、日常作息等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同時兒童要面臨來自認知和心理的種種困難。除了課程上的巨大差異,在幼兒園,大班兒童是環境中年齡最大的群體,對周圍環境也相對適應;在小學,他們是校園里年齡最小的群體,周圍環境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此外,還有班容量的變化、師生比例的變化、作息時間的改變等,也是兒童在幼小銜接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

      家長參與是一個隨著研究深入不斷拓展的概念,國外學者最初使用的是parental involvement,但現在更傾向于使用parental engagement。兩者比較而言,parental involvement強調以幼兒園和教師為中心,由幼兒園和教師主導,家長參與是為了達成幼兒園和教師的教學和活動目的;parental engagement則以家長為中心,幼兒園和教師為家長提供支持和幫助,以促進兒童的發展,教師和家長之間是相互合作的關系。從這一術語本身的變遷可以發現家長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其在教育事務中的話語權也在不斷增強。但是就中國目前的教育現狀而言,家長參與更多還是parental involvement。已有研究針對家長參與的內涵和維度有不少討論,比較經典的是愛潑斯坦(Epstein Joyce L.)的建議,她將家長參與劃分為六個維度:家庭教養( Parenting),家長為兒童提供的基本的生存保障和家庭環境;家校交流( Communicating),家庭和學校之間的雙向交流;志愿工作(Volunteering),主要指一些家園合作活動,例如家長學堂或家長中心;家庭學習( Learning at Home),指家長參與兒童的家庭作業等一些與課程有關的活動;決策決定(Decision Making),家長參與學校有關課程制定和活動決策方面的活動,培養家長的領導力;社區合作(Collaborating with the Community),指社區組織的一些活動,幫助家長進一步了解學校和家庭活動,并為家長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資料。雖然愛潑斯坦的分類很全面,但其模型是建立在西方學校和社會的基礎上的,某些維度并不適用于中國。基于中國國情,何瑞珠將家長參與分為四類:家庭討論、家庭監護、學校交流和學校參與。前兩種屬于家長參與家庭活動,后兩種屬于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家長參與家庭活動指發生在家中的與兒童發展相關的家長參與實踐行為,如指導孩子的家庭作業,與孩子交流學校發生的事情,參與孩子的學習活動等,具體包括家長介入、家長討論、語言和認知活動、作業參與等。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指需要父母與學校發生互動的參與實踐行為,如參加家長會、志愿到學校服務等,具體包括家校會議、學校參與。已有調查發現,中國家長一般都傾向于參與家庭活動,注重在家對兒童的學習進行輔導和參與,而不太愿意參加學校活動。香港學者在綜合了以上兩種劃分方式后,通過訪談總結出家長參與的六個維度:家長指導( Parent Instruction),指家長對兒童的直接指導,以促進兒童照顧自己的能力和社會情感的發展;家長討論( Parent Discussion),指家長與兒童談論一些有關小學的事情,例如教師和課程時間表;語言和認知活動(Language and Cognitive Activities),指家長參與兒童在家的學習活動,例如給兒童讀故事書、陪兒童下棋等;家庭作業( Homework Involvement),指家長監督并幫助兒童完成家庭作業;家校會議(Home-school Conferencing),指家長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校參與(School Involvement),指家長作為志愿者或管理者參與學校事務。其中,家長指導、家長討論、語言和認知活動、家庭作業屬于家長參與家庭活動,家校會議和學校參與屬于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家長參與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家長自我效能感、家長個人經歷、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文化等。

      在眾多影響兒童幼小銜接的因素中,父母參與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家長參與通過日常活動、學校活動、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對兒童身心發展產生影響,從而制約兒童在幼小銜接中的表現。有研究表明,如果家長參與到兒童的認知活動和家庭作業中,那么兒童就傾向于有更好的學業表現和技能發展。兒童的行為和心理也會受到家庭環境、家庭教養方式和家長心理狀況的影響。而家長除了可以在家中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和幼小銜接外,還可以在幼兒園協助教師開展有效的幼小銜接活動。已有研究發現,教師經常開展的幼小銜接活動包括家長會談、給家長寄信、打電話、組織兒童參觀小學等,很大一部分都需要有家長的參與。本研究試圖選擇國內有代表性的一線和三線城市的幼兒園家長為研究對象,深入探索家長參與幼小銜接的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選取北京市和河北邯鄲市兩個城市來做比較。北京市是我國一線城市,邯鄲市是我國三線城市,兩所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大差異。同時,北京作為六朝古都,邯鄲作為燕趙古都,均是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城市,對比兩地家長在幼小銜接過程中的參與情況很有研究價值。 本研究在北京選擇了兩所公辦幼兒園,共6個大班的兒童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90份,回收158份,回收率83.16%,其中有效問卷155份;在邯鄲市同樣選擇了兩所公辦幼兒園,共4個大班的兒童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153份,回收120份,回收率78.43%,其中有效問卷113份。家長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法,使用的問卷主要參考了香港學者劉怡虹修訂的《中國學前家長參與量表》。根據前測,本研究對原來的問卷進行了修訂和信效度分析。問卷的修訂包括項目分析和結構效度分析。在項目分析中,首先通過t檢驗分析法,將P>0.05和決斷值小于3.000的題目予以刪除;其次,通過積差相關分析,將量表中各題與量表總分的積差相關系數小于0.40或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的題目刪除;再次,本研究總量表的а系數為0.866,題項刪除后а系數反而增加的題項有3道,均予以刪除。最后,根據項目分析的結果,共刪除6道題。

      在結構效度分析中,總共進行了兩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共刪除l道題。然后根據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得到四個因素。各因素具體題目和信度檢驗結果見表2。根據最后的結果,我們采用了修訂后的家長參與行為量表,共17道題目。

      修訂后的問卷共包括四個維度:幼小銜接活動、家長討論、語言和認知活動、家園合作。幼小銜接活動主要指幼兒園和小學組織開展的一系列入學準備活動,以及家長與兒童共同進行的幫助兒童做好銜接的活動,例如參加小學的宣講會;家長討論主要指家長在家與兒童分享自己的小學經歷,幫助兒童提前了解小學環境,例如與兒童討論幼兒園和小學的不同之處;語言和認知活動指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一些幫助兒童發展語言和認知的活動,例如教孩子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字;家園合作主要指家長和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例如與孩子的老師保持聯系。幼小銜接活動和家園合作較為側重家長在幼兒園和學校的參與情況,主導者主要是學校和教師,因此可以歸為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語言和認知活動、家長討論主要是在家或校外展開的活動,以家長為主導,因此可歸為家長參與家庭活動。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家長參與的總體情況

      從表3可以看出,家長在家庭活動方面參與度較高( M=3.60,SD=0.78),其中在語言和認知活動維度上的平均得分最高( M=3.86,SD=0.78),說明家長十分重視兒童入學認知方面的準備。家長參與度最低的是幼小銜接活動( M=2.72,SD=1.01),這也導致家長在學校活動方面較弱的參與度(M:3.17,SD=0.84)。將家長參與家庭活動和家長參與學校活動進行差異分析,可以發現家長在家庭活動和學校活動的參與上存在顯著差異( t=10.436,P=O.OOO<.Ol),家長參與家庭活動的參與度顯著高于參與學校活動。

      (二)家長參與的地區差異

      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探索不同地區在家長參與上是否存在差異,結果如表4所示,不同地區的家長在語言和認知活動、幼小銜接活動、家園合作以及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整體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語言和認知活動的參與上,北京家長的參與度明顯高于邯鄲家長;在家長參與學校活動及其各維度上,邯鄲家長的參與度要顯著高于北京家長。

      (三)不同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長參與的差異

      本研究綜合考慮父母的學歷、工作和家庭收入,生成家庭社會經濟地位(SES)的Z分數,并將家長分成高、中、低三組。以SES為自變量,以家長參與情況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整體來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在家長參與家庭活動和參與學校活動上并未達到顯著水平(P>0.05),但從各維度上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在家長參與語言和認知活動、幼小銜接活動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比較結果顯示,就語言和認知活動而言,高SES家庭的家長參與度顯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長;就幼小銜接活動而言,低SES家庭的家長參與度顯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長。

      (四)兒童性別與家長參與情況的差異分析

      一項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的聯合研究發現,[23]相比于男孩,通常家長會花更多的時間陪女孩。本研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探索兒童性別在家長參與上是否存在差異,結果如表6所示,兒童性別在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整體和家長參與家園合作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女童的家長比男童的家長在學校活動和家園合作上的參與度高。雖然在家庭活動上家長的參與情況不存在顯著差異,但無論從整體還是各維度的平均數來看,女童的家長花了更多的時間參與家庭活動。

      四、討論

      (一)家長更多參與家庭活動,而不愿參與學校活動

      本研究顯示,中國家長對家庭活動的參與度較高,但不愿參與學校活動,這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從本研究的各維度來看,家長在語言和認知活動中的得分最高,是家長參與度最高的家庭活動,說明家長十分重視兒童在幼小銜接中的認知準備,因此會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文字、數學等相關知識內容,以促進兒童的認知發展。

      有研究發現,國外的家長較多參與學校活動、參加學校的培訓課程等,但家長和教師之間不會有太多的家訪和電話通訊,但在本研究中,家長在家園合作上的得分僅次于語言和認知活動,說明中國家長十分重視與教師的交流和溝通,以及幼兒園布置的各項任務。中國家長參與度最低的是幼小銜接實踐活動,這一方面可能是中國家長無法及時獲取幼小銜接活動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則可能是幼兒園或小學沒能有效地組織和開展相應的幼小銜接活動。

      (二)家長參與存在顯著的地區差異

      北京是我國政治、文化的中心,屬于一線城市,全市常住人口2114.8萬人。本研究所選取的兩所幼兒園分別為北京市一級一類幼兒園和市級示范園,家長多是專業技術人員,受教育程度大多數在本科及以上,家庭月平均收入多在15000-20000元之間。邯鄲是河北省第三大城市,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該市常住人口917.47萬人。本研究選取的該市兩所幼兒園,其中一所被評為省級示范園,家長多是行政管理人員;另一所屬市級示范園,園所規模不是很大,僅有一個大班,家長多是個體戶。從受教育水平來看,其家長多是大專和本科學歷,也不乏初高中學歷者。從家庭月平均收入來看,2000-8000元/月的家庭所占比例最大,但也不乏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家庭。這兩個地區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存在顯著差異( t=10.104,P<O.Ol),北京地區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顯著高于邯鄲地區。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家長參與家庭活動方面,北京家長的參與度相對較高,在語言和認知活動的參與度上達到了顯著水平。語言和認知活動的參與需要家長有一定的相關知識技能,間接需要家長有一定的知識文化水平,北京地區家長的高學歷背景很好地解釋了這一差異現象。在家長討論活動上,雖然兩地家長的參與度不存在顯著差異,但邯鄲家長在這一項上的得分高于北京家長,說明邯鄲家長在經驗分享上做得相對更多一些。

      在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方面,邯鄲家長的參與度較高,無論是整體還是各維度均達到了顯著差異。這一方面說明邯鄲地區開展的幼小銜接活動較為充分;另一方面說明邯鄲地區的家長更注重與教師的溝通和交流,希望能從教師和幼兒園得到支持和指導。

      (三)女童家長的參與度相對高于男童家長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女孩家長在各項活動上的參與度均高于男孩家長,在家園合作上更是達到了顯著差異,說明家長在女孩身上傾注了更多精力。兩個地區分開來看的話,北京地區的情況跟整體情況一致,在家長討論活動上達到顯著,說明在家里家長對女孩有更多的對話和分享活動。邯鄲地區的情況則略有不同,男孩和女孩的家長沒有在任何活動的參與上達到顯著差異,說明家長對待男女孩并無太大差異,但從各項得分來看,在家庭活動上,男孩家長的參與度較高;在學校活動上,女孩家長的參與度較高。

      (四)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家長參與有一定影響

      一般情況下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家長參與度呈正相關,[冽家長學歷與其學校活動的參與度呈正相關。在本研究中,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在家長參與語言和認知活動、幼小銜接活動上存在顯著差異。從事后分析結果看.在語言和認知活動中,高SES家庭的家長參與度顯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長;在幼小銜接活動中,低SES家庭的家長參與度顯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長。這與以往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除了高SES家庭家長的參與度較高外,一些非優勢群體的家長也會騰出有限的時間進行最大化的參與,如一些低SES家庭的家長會抱著“望子成龍”的心態,積極鼓勵和參與兒童的教育活動,因此不難理解為何會出現“兩頭高,中間低”的情況。而分地區來看,在北京地區,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在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活動上存在顯著差異,高SES家庭的家長參與度顯著高于中SES家庭的家長。在邯鄲地區,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在家長參與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是取樣造成的,樣本同質性較大,但從各維度事后比較來看,在語言和認知活動上,高SES家庭家長的參與度顯著高于低SES家庭的家長。

      總之,幼小銜接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此過程中他們會面臨諸多困難,因此他們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家長的參與和輔導。無論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無論兒童性別,家長都應加強參與意識,特別是要提高參與學校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由于取樣受限,因此無法在更大范圍內推廣研究結論,后續研究不僅要擴大樣本量,而且應在兒童升入小學一年級后,對家長進行跟蹤研究,進一步探索哪些幼小銜接活動是有效的,對家長和兒童的幫助最大,以及家長最需要哪些專業支持,以為促進家長參與提供切實具體而又有針對性的建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通知[N].新華教育網,2012.

      [2]Chan,W.L. Expecta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kindergarten to primary school amongst teachers,parents and children[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2,182(5):639-664.

      [3]Vecchia, L.D. Preschool Throung First Grade Transition Interventions: Teachers&acute; Perceptions of theImpact on Students[J].Wilmington University: Delaware,2011.

      [4]Vennam,U, et al.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rajectores and Transitions:A study of the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Andhra Pradesh, India[D].University of Oxford,2009.

      [5]袁千,幼小銜接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6]秦振飆.幼小銜接課程的調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7]Einarsdottir,J.Icelandic Children&acute;s Early Education Transition Experiences [J].Early Education&Development,201 1,22 (5):737 - 756.

      [8]EU-Agency and R.G.O. Early Years Transition Programme[R].Cologue/Germany,2010.

      [9]Ferlazzo,L. Involvement or Engagement?[J].Schools, Families&Communities,2011,68(8):10-14.

      [lOlPushor,D. Parent Engagement: Creating a Shared World[J].Ontario Education Research Symposium,2007,(1):18-20.

      [ll]Epstein,J.L.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 Preparing Educators and ImprovingSchools[M].Oxford: Westview Press,2011.

      [12]Ho,S.C. Parent Involvement: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Definitions and Explanations[J].EducationJournal,1995,(23):39-68.

      [13]Lau,E.Y.H., H.Li,&N.Rao.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acute;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 (1):95 -113.

      [14]Huntsinger,C.S.&P.E.Jos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acute;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different cultures[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15]Lau,Y.H.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hildren&acute;s Readiness for Schoo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nese Parents in Hong Kong and Shenzhen[Dl.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11.

      [16]Dockett,S.&B.Perry. Transitions to School: Perceptions, Expectations, Experiences[M].Sydney:UNSW Press,2007.

      [17]Booth,A.&A.C.Crouter. Disparities in School Readiness[M].New York&London: Taylor&FrancisGroup,2008.

      [18lSheridan,S.M., et al.A randomized trial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arent engagement on early lan-guage and literacy: the Getting Ready intervention[Jl.School Psychology,2011,49(3):361-383.

      [19]Iruka,I.U., D.R.Laforett,&E.C.Odom. Examining the validity of the family investment and stressmodels and relationship to children&acute;s school readiness across five cultural groups [J].Journal of FamilyPsychology,2012,26(3):359-370.

      [20]La Paro,K.M., R.C.Pianta&M.J. Cox. Teachers&acute; Reported Transition Practices for Children Transi-tioning into Kindergarten and First Grade[J].Exceptional Children,2000,67(1):7-18.

      [21]Rous,B., et al. Practices that support the transition to public preschool programs: Results from aNational Survey[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0,25(1):17-32.

      [22]Lau,E.Y.H., H.Li&N.Rao. Exploring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early years education in Chin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Chinese Early Parental Involvement Scal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Years Education,2012,20(4): 405-421.

      [23]Baker,M. and K.Milligan. Boy-girl differences in parental time investments: Evidence from threecountrieslJl.Canad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rch,2013.

      [24]Wildenger,L.K. and L.L.Mclntyre. Family Concerns and Involvement During Kindergarten Transi-tion[J].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10,20(4):387-396.

      [25]北京市統計局.北京市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北京統計信息網,2014.

      [26]邯鄲市統計局.邯鄲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R].2011.

      [27]Bourdieu,P.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A].In J.Karabel and A.H. Halsey (eds.).Power and ideology in education[C],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7.

      幼小銜接論文范文第4篇

      本學期,大一班幼兒32名,大二班幼兒32名,本學期新插班3個新生。幼兒活潑開朗,大多數幼兒能主動參與活動,大膽表述自己的想法,對主題

      活動比較興趣,各方面的能力均有所提高,特別是幼兒的規則、合作意識有所增強。具體表現在:能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區域,安靜活動;在游戲中能與同伴商量、合作共同完成任務;加強晨鍛體育基本動作的訓練,使幼兒掌握了跳繩的技能,喜歡運動等。上學期重點抓幼兒的的生活衛生習慣、活動常規,有明顯的成效,尤其是大1班的常規進步較大,仍然存在以下問題,如:個別幼兒的傾聽習慣較差、不能安靜傾聽他人發言,幼兒喜歡看書,但閱讀習慣不是很理想。本學期我們將繼續以“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的整合”作為科研課題,結合幼小銜接的工作,將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閱讀習慣和握筆姿勢等作為工作重點,讓幼兒順利的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學習。另外,加強班級教師和保育員的團結、協助精神,以高度的責任心、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把各項常規工作和保教工作做得更扎實。

      項目

      學期工作重點

      二月份

      三月份

      四月份

      五月份

      六月份

      年段工作

      1、繼續圍繞我園“區域活動與主題活動整合”的科研課題,重點討論區域活動材料與主題活動整合同時,如何突出材料的趣味性、層次性等。

      2、組織教師通過學習有關區域活動的理論文章,在工作中注意主題和區域的整合,重點做好區域材料的提供,并收集資料撰寫論文。

      3、以團隊合作為基礎,以教育創新為重點,繼續優化、整合幼兒一日生活。在一日活動要注意滲透一日常規的要求,提高教育靈活性、科學性、隨機性。

      4、積極挖掘主題可利用資源和家長資源,繼續嘗試主題與各領域目標的整合以及幼小銜接工作。

      5、抓好年段教研工作,結合教學實踐,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困惑,并能進行反思和整改。

      1、確定本學期開展的新主題《夢幻西游》《我是中國娃》制定主題目標和主題網絡圖。

      2、布置班級環境,制定班級計劃,重點落實班級常規工作,使幼兒能有序進行活動。

      3、業務學習:《談區域活動環境創設與指導》重點完善區角場地的劃分和區域活動常規。

      4、幼兒學習新早操。

      5、做好新生家訪工作,每班家訪10人,并做好家訪紀錄。

      6、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召開本學班級家長會。

      7、參加工會組織的“慶元宵”活動。

      8、教師參加新課程培訓。

      1、繼續開展主題活動《夢幻西游》《我是中國娃》

      2、區性開放活動

      3、業務學習《幼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的反思》,完善區域環境的創設和區域材料的提供。

      4、全園早操比賽

      5、區婦幼對幼兒進行齲齒防護。

      6、對家長進行《早期閱讀》的講座。

      7、豐富班級區域活動材料,并進行評比。

      8、繼續豐富音樂區材料,突出音樂區的特色。

      9、結合“三八”節,幼兒作品展示。

      1、主題《夢幻西游》《我是中國娃》結題活動。

      2、業務學習《淺談區域活動中培養大班幼兒的主體性》,提高幼兒主動探索學習的能力。

      3、邀請市進修學校專家來源指導區域活動

      4、組織幼兒春游活動。

      5、音樂課題組開展園觀摩研討活動。

      6、幼兒集體舞表演。

      7、組織幼兒排練“鷺島花朵”節目。

      8、工會組織“歡度五一”活動。

      1、結合幼小銜接,開展“我要上小學了”主題活動。

      2、組織幼兒參觀小學。

      3、請家長助教小學老師來園上課。業務學習:《淺談活動區游戲中教師的評價過程》。

      4、園“第三屆藝術節”活動。

      5、邀請教科所專家來園指導,解答教師課題疑難。

      6、組織幼兒參加區“鷺島花朵”演出活動。

      7、結合“母親節”幼兒制作禮物送給媽媽。

      8、慶“六一”親子活動。

      1、全園遠足活動。

      2、業務學習:《早期閱讀從“分享”開始》《培養幼兒閱讀能力的途徑初探》

      3、家長開放日活動。

      4、教師做好主題材料的整理,并裝訂成冊。

      5、教師撰寫論文、年段、班級總結、個人工作小結、并進行交流。

      6、整理幼兒發展評估資料,寫好幼兒畢業評語。

      7、舉行大班畢業典禮。排練畢業典禮晚會的節目,并參加演出。

      8、參加園閉園式活動,對幼兒進行暑假安全教育。

      9、評選“好孩子”“好家長”

      幼兒活動

      1、加強班級常規管理,培養幼兒良好的區域常規意識,幼兒能自覺遵守各項活動規則。

      2、結合幼小銜接工作,重點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要求幼兒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和握筆姿勢,并學會保管和整理自己的學習用品。

      3、開展主題活動,關注幼兒的興趣、情感、態度、個性、行為習慣的表現,引導幼兒積極參加主題活動,鼓勵幼兒通過多種途徑,收集第一主題資料,并用多種表征手段表現主題作品。

      4、引導幼兒關心、觀察、自然角和種植角,并做好記錄工作。

      1、大1班開展主題活動《我是中國娃》大2班開展主題活動《夢幻西游》

      2、幼兒結合開展的新主題,搜集有關主題資料。

      3、幼兒學習新早操。

      4、做好新生的穩定情緒工作,讓新生盡快熟悉幼兒園的環境和學習

      5、開展“慶元宵”活動,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做湯圓、猜燈謎,以及進行有趣的游園活動。

      1、大1班開展主題《我是中國娃》大2班開展主題活動《夢幻西游》。

      2、全園早操比賽。

      3、結合“三八”節,幼兒親子作品展示。

      4、區婦幼對幼兒進行齲齒防護。

      5、引導幼兒關注“國際馬拉松比賽”,培養幼兒喜歡參加運動的好習慣。

      1、組織幼兒春游活動。

      2、幼兒集體舞表演。

      3、組織幼兒排練“鷺島花朵”節目。

      4、組織幼兒參加清明節的祭掃烈士陵園的活動。

      5、結合“五一”節,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

      6、區婦幼來園對進行幼兒視力檢查和體檢。

      1、開展“我要上小學了”主題活動。

      2、組織幼兒參觀小學。

      3、請家長助教小學老師來園上課。

      4、幼兒參加園“第三屆藝術節”活動。

      5、組織幼兒參加區“鷺島花朵”演出活動。

      6、結合“母親節”幼兒制作禮物送給媽媽。

      6、全園舉行慶“六一”親子活動。勢的培養。

      7、結合“父親節”幼兒制作賀卡送給爸爸,萌發幼兒愛爸爸的情感。

      1、全園遠足活動。

      2、家長開放日活動。

      3、舉行大班畢業典禮。排練畢業典禮晚會的節目,并參加演出。

      4、參加園閉園式活動,對幼兒進行暑假安全教育。

      5、評選“好孩子”“好家長”

      6、幼兒照畢業照。

      家長工作

      1、通過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入小學學習常規培養的重要性,請家長配合幼兒園共同完成幼小銜接的工作。

      2、做好新生的家訪工作。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

      3、收集資料,讓家長共同參與、關注主題活動的開展,做好幼兒成長檔案。

      4、通過家長開放日親子活動、結題活動,讓家長了解主題開展內容及幼兒的發展。

      5、通過家訪、面訪、對話本等手段,加強家園溝通,完善家長服務承諾制。

      1、召開新學期家長會,向家長介紹入小學學習常規培養的重要性,做好幼小銜接工作。

      2、發放主題調查表,請家長幫忙收集主題資料。

      3、新生家訪。

      4、請家長配合,培養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慣,準時入園。

      5、引導家長帶幼兒觀看燈展和花車巡游活動。

      1、進行“早期閱讀”家長講座,讓家長了解早期閱讀的重要性。

      2、結合“三八”節,幼兒親子作品展示。

      3、請家長配合,引導幼兒關注國際馬拉松比賽。

      4、家訪。

      5、園召開家委會會議。

      1、組織幼兒春游活動。

      2、幼兒參加鷺島花朵”節目排練

      3、請家長配合,結合“五一”節,對幼兒加強安全教育。

      4、區婦幼來園對進行幼兒視力檢查和體檢。

      5、請家長參加結題活動。

      6、家訪。

      1、請家長助教小學老師——黃佳琪媽媽來園上課。

      2、組織幼兒參加區“鷺島花朵”演出活動。

      3、參加園“第三屆藝術節”活動。

      4、請家長配合,要求幼兒學會整理、收拾自己的學習用品,提高自服務能力。

      5、全園舉行慶“六一”親子活動。

      6、請家長督促幼兒養成正確的握筆姿勢和閱讀姿勢,注意對幼兒進行保護視力的教育。

      6、家訪。

      1、家長開放日活動。

      2、請家長參加大班畢業典禮。

      3、請家長對幼兒加強暑假安全教育,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4、評選“好孩子”“好家長”

      5、發放幼兒畢業手冊。

      環境創設

      1、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各班根據主題開展情況積極收集資料,創設班級主題環境,突出主題氛圍。

      2、引導幼兒積極參加環境創設,通過多種表現手法,展示主題進展情況以及主題活動開展情況。

      3、繼續豐富區域動料,讓幼兒在玩中學

      4、引導幼兒關心、觀察、自然角和種植角,并做好記錄工作。

      1、主題活動網絡圖、單元目標及班級環境布置。

      2、值日生、種植角、觀察角的建立

      3、豐富年段音樂區的材料以及各區活動材料。

      4、班級主題墻的布置,突出主題氛圍。

      1、完善自然角、種植角觀察記錄。

      2、班級主題環境《我是中國娃》《夢幻西游》豐富。

      3、豐富區角材料,體現材料提供的層次性。

      1、豐富自然角、種植角。

      2、完善區角材料的提供,注意區角材料和主題活動的整合。

      3結題活動展示。

      1、園“第三屆藝術節”的環境布置。

      2、根據季節特征,豐富自然角、種植角。觀察角飼養小蝌蚪等昆蟲。

      3、豐富玩沙河玩水區的材料。

      4、師生共同布置“六一”節環境。

      1、布置大班畢業典禮的環境。

      幼小銜接論文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幼教教師與小教教師的教育街接是幼小街接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師專業化的視野下,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是解決幼教與小教教師教育街接的重要策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幼小銜接目前已成為世界各國兒童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幼兒園和小學的街接問題作了系統研究,但直到今天,幼、小銜接中仍存在著諸如單向性、片面性、盲目超前性等問題,而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我們不得不承認人的因素的影響。站在教育的角度,這里的“人”則更多地指向教師。在教育已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的現今社會,人們對教師的認識和定位更加科學化,即強調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性職業,要經過專門的師范教育,掌握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并通過培養人才為社會服務。教師的專業發展最終體現為教師個體的專業性發展,依賴于教師個體對專業性發展的追求。在幼、小銜接中,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銜接工作的開展,因此幼、小教師的教育銜接是整個幼、小銜接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站在教師專業化的角度看,幼、小教師的教育如何銜接是目前函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一般來說,教育領域對幼、小教師教育銜接的探討主要定位在職后階段,如幼、小教師互相溝通交流、觀摩學習,但這種銜接的具體效果是有限的。教師專業化需要建立教師教育一體化的體系,一體化發展的實質是教師成長的連續性、階段性和發展性的統一,體現了教師教育在職前教育和職后培訓中在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評價方法等方面的相互溝通和有機銜接。幼、小教師在幼、小兩個階段中的銜接也應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要形成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的銜接模式。

      一、調整幼、小教師的職前培養目標

      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的教師都是由師范院校培養的,多采用混合式的培養模式,即在開展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增加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和教育實習,將專業教育與師范教育合二為一。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就是“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三門課程和一次教育實習。這樣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無論從占用的課時比例看,還是從課程的結構以及內容來看,都過分強調教育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學前教育專業和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普遍存在著課程比例失調、課程設置單一、技能培養力度不夠、教育實踐環節不被重視等問題。2005年12月在上海舉行的“國際教師教育論壇”上,顧明遠教授明確提出,“中國教師教育轉變的實質,就是要提高教師職業的專業化水平,建立一套規范的可操作的教師教育標準體系是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幼、小銜接中出現的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知識儲備等方面的斷層也恰恰表現出教師職前教育的不足。鑒于此,幼、小教師的職前教育需要站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角度,建構科學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

      盡管不同的學者對教師教育專業課程的基本構成有不同的見解,但在基本的方面是有共識的,即教師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科的基本知識、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和技術。根據這種認識,幼、小教師的教師教育課程的基本結構應包括普通文化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育學科課程、教育技能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普通文化課程即人文學科課程,主要應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社會、倫理、計算機、外語等方面的知識,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普通文化基礎,使學生對社會和文化有全面的理解,積淀個人的文化修養;學科專業課程主要是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未來要教的內容,包含該學科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以及幼、小階段的綱領性文件和改革知識;教育學科課程包含教育學、心理學、兒童教育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史、兒童衛生學等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對這類課程的學習能夠懂得人的發展的內湯和價值,全面理解教育原則,掌握現代教育規律;教育技能課程主要包括所教學科的教學方法、板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形象設計技術、教學設計、教育教學評價和測量、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藝術、教育研究方法等,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形成教育教學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教育實踐課程包括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等,主要是讓學生把所學書本知識運用到教育實踐中,獲得初步的教育性經驗并通過實踐感悟教育的真諦,提高教育教學能力。高校應與一線的幼兒園和小學建立長期有效的合作關系,為教育實踐課程的實施提供實踐基地。鑒于幼、小銜接中教師教學的連續性和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幼、小教師的教育課程設置還應適當地將兩個階段的特點、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評價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融合,使學生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學段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幼、小教師專業課程設置在保障開足教師教育必修課程的前提下,還應適當拓寬選修課,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術底蘊;還應以服務于教學為目標設置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側重介紹各個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尤其是可以開設一些音樂、美術、舞蹈、手工制作、表演等技藝類選修課程,以使學生學有所長,形成自己的特色技能。總之,幼小教師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應在綜合化、多樣化、靈活化的基礎上體現出其學術性與師范性的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知識的精專性與廣博性的統一,以及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統一。

      二、開展多樣化的在職培訓

      為了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我國出臺了相關規定,為在職教師提供了適應教師專業發展不同階段需要的繼續教育,從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的更新與擴展、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現代科技與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等方面進行教師素質的提升。隨著兒童身心發展的變化以及教育情境的改變,幼、小教師應積極投人到在職培訓中,采取“理論學習、嘗試實踐、反省探究”三結合的方式,掌握不斷更新的現代教育理論,把握兒童發展的時代性,學習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技術,從整體上提高專業素養。幼小教師在職培訓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以老帶新的人職教育、提高學歷的進修學習、各級教師教育機構組織的培訓等。幼、小教師應樹立與時俱進的意識,通過各種培訓途徑優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尤其是教育教學方面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適應教育的需求。當然,現行的幼、小教師在職培訓還存在一些問題,諸如理論性過強、忽視實際能力培養、流于形式、培訓經費不足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以解決的話,勢必影響幼、小教師職后素質的提升,因此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幼、小教師的在職培訓制度,為幼、小教師的繼續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緊緊圍繞幼、小教師的教學需要,提供高水平高質量的培訓,使之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三、搭建幼、小銜接的教研平臺

      研究證明,教師的教育研究可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增強教師的職業樂趣和價值感,同時也有利于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年,彼得·圣吉提出了“學習型組織理論,。學習型組織的基本理念有助于開發所屬組織的潛能,克服學習的障礙。教師隊伍也是一個學習型組織。幼兒園和小學應搭建起幼、小教研平臺并以此構筑學習型組織,引導幼、小教師在真實、鮮活的教育情境中,敏銳地捕捉銜接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共同的研究探索或在專家的指引下找到相應的解決措施,一方面為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另一方面實現教師個體學習與組織學習的交融,開發教師的潛能。從1999年起,廣州市天河東圃幼兒園采用跟蹤調查的方式對幼兒進人小學的情況進行調查,并根據反饋的情況重新調整教學,以使下一屆畢業生能更好地進人小學學習,效果較好。雖然這種做法對幼幾園來說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但從長遠看幼、小之間的聯手研究勢必有利于幼、小銜接的良性運行。同時幼、小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互相深入到對方的課堂中,全面動態地了解對方的教育過程和方式,找出幼、小銜接的契合點,并對其中的問題進行研究。

      四、加強幼、小教師間的互動交流

      長期以來,幼兒園在幼、小銜接中扮演著主要角色,但也由此引發了各種問題,諸如單向性、盲目超前性、幼兒園教學小學化等。在間卷和訪談中,筆者也發現目前仍有一些小學教師和幼兒教師把幼、小銜接的責任定位于幼兒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小學相互銜接。不是“誰向誰單方面靠攏”的問題,而應是雙向的銜接。幼、小銜接應落實在兒童這一主體上,應從促進兒童身心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圍繞共同的教育目標,充分發揮各自的主動性,建立互相學習、互相支持的平等合作關系,共同搞好幼、小銜接工作。幼兒園和小學應定期不定期地開展幼、小銜接講座和交流,隨時把握幼、小銜接的動態。同時幼兒園和小學還可組織教師互相參觀、互相觀摩學習,把握兩個教育階段的異同,將感性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利用彼此的教育資源為幼兒順利實現過渡創設良好的條件。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亚洲尤码不卡AV麻豆| 亚洲精品456人成在线|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 亚洲AV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久久亚洲精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AAAAA片|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AA片|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国产91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 国产亚洲日韩在线a不卡| 久久久久亚洲国产AV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精华液|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久久亚洲精品11p|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亚洲精品av无码喷奶水糖心|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亚洲av麻豆aⅴ无码电影| 亚洲精品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观看91在线| 亚洲av福利无码无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丝袜美腿视频| 亚洲视频欧洲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免观看|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一本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五月天|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 国产婷婷综合丁香亚洲欧洲|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