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蔬菜大棚種植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推廣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平也在逐漸提升,使得人們在吃方面追求更好的品味,這其中就包括蔬菜,但是當前我國蔬菜與市場的地域出產矛盾以及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1]。所以,加快推進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以提升蔬菜的品質以及出產量,這對于緩解蔬菜供需矛盾、縮小地域種植差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2]。但是當前,我國在大棚蔬菜種植方面的工作遇到了不少的問題,比如通風換氣不夠,蔬菜施肥不當、保濕、除濕掌握不好以及低溫凍害防護措施不足等等。這些問題將會對大棚蔬菜的品質以及出產量提升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3]。所以,對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的研究已經刻不容緩,針對這些問題需要制定相對應的措施,以大力發展無公害、產量高的大棚蔬菜,不斷繁榮市場經濟,滿足人民需求。
1.大棚蔬菜種植常見問題和危害
1.1有害有毒氣體調節以及預防措施不到位
對大棚中有害有毒氣體認識還不夠,至于調節以及預防措施肯定做不好。二氧化碳、亞硝酸氣體、氮氣是大棚內主要影響蔬菜品質和產量的氣體。施肥不當、尿素肥使用過多便會產生過多的氮氣,氮氣具有一定的腐蝕性,從而使得蔬菜葉部或者根部邊緣出現斑點,嚴重的時候甚至發生潰爛;氨態氮肥使用過度會產生亞硝酸氣體,該氣體會使土壤呈現酸性,造成蔬菜呈現白色斑點,嚴重時會引起蔬菜整株變白枯死;在冬季,在燃燒燃料使大棚升溫的過程中,若燃燒不充分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這時候如果不及時進行通風,這會對蔬菜造成負面的影響,造成蔬菜產量減少。
1.2低溫凍害預防措施不到位
凍害、低溫預防措施不到位會導致蔬菜減產,嚴重時甚至絕收。因為蔬菜發育生長只有在一定的溫度范圍才能進行,對大棚種植技術進行大力發展,可以保證蔬菜的生產。但是在寒冷的冬季,就必須對大棚采取保溫措施,避免大棚因為溫度過低而發生凍害現象。在這方面,很多大棚蔬菜種植或者培育者都做得還不夠,致使大棚蔬菜經常發生凍害現象。
1.3大棚內除濕不到位
除濕不到位使得大棚內部濕度很大,這對蔬菜正常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由于大棚蔬菜其特點,使得其在封閉的場所內進行種植,而封閉場所很容易聚集濕氣;因此需要對大棚內的濕度經常進行檢測并定期除濕,確保大棚保持適宜濕度。當前,很多大棚蔬菜種植或者培育者對大棚內的濕度控制不夠,不進行定期除濕,使得大棚內的濕度升高,嚴重影響蔬菜正常生長。
2.解決大棚蔬菜種植問題的技術措施
2.1控制和防范有害有毒氣體造成的危害
首先,施肥必須合理,過度施肥現象在大棚內是要堅決杜絕的。在選擇化肥時,對大棚內施用的化肥必須做到精挑細選,保證其質量,同時務必將肥料經過發酵腐熟之后再使用,可以將過磷鈣和尿素混合搭配使用,這樣可以避免尿素過度沉積而產生過多的氮氣;在選擇施肥方式時,應保證底肥的厚度在20cm左右,且追施肥厚度約12cm,施肥以后應該適量、及時澆水,以保持大棚內土壤的適度養分。其次,必須做好大棚內部通風換氣措施。在濕冷天和晴暖天,都需要對大棚進行及時通風換氣;在選擇大棚覆蓋膜時必須保證其無毒害且優質,對報廢膜要及時清理,保持大棚內優良的環境。
2.2二氧化碳含量保持在合適水平
二氧化碳作為大棚蔬菜種植過程中必須的氣體含量得保持恰當。由于大棚空間是密閉的,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會變化比較大。在正午時候,二氧化碳含量會慢慢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處于虧缺狀態,這時候就需要對棚內二氧化碳進行及時補充。補充的方法有燃燒法、化學反應法以及有機生物肥增氣法等。
2.3預防低溫凍害
應從棚內與棚外兩方面對大棚低溫凍害做保溫措施。首先,當棚外的溫度大幅度降低時,棚內就必須采取增溫措施,比如可采用燃燒增溫的方式,另外,也可在土壤中添加增溫肥料, 利用動物糞便在土壤中的分解作用而產生溫度。其次,可以在大棚外放置障礙物以減小冷風的風速。大棚周圍挖寒溝、培土,利用爐渣、稻殼填充溝渠,確保溝內保持干燥以保持大棚周圍溫度。
2.4做好大棚除濕措施
大棚種植與露天種植相比較,大棚種植的環境濕度比較大,所以控制對大棚內部環境的濕度非常重要,必須采取措施保證大棚內的濕度。①通風換氣法,降低大棚濕度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通風換氣,但注意選擇棚外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再進行通風換氣,不然會導致棚內溫度下降,同樣對蔬菜正常生長造成一定的影響;此外,要對棚內額溫度變化情況進行嚴密的檢測,在進行通風換氣的過程中若棚內溫度下降過快,此時應該馬上停止通風換氣。②棚內灌溉水量應合理、適度,棚內澆水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控制灌溉量,并及時松動土壤、進行通風,以降低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③可在土壤上部覆蓋一層鋪底膜,以降低土壤內水分的蒸發,從而降低棚內濕度,采用這種方法對降低棚內濕度、減少土壤中水分蒸發量很有效,使棚內濕度環境維持在適當范圍內,以保證蔬菜健康、快速生長。
3.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推廣模式
3.1田間學校模式
所謂田間學校就是依據農民的需要,為之指派專家到田間進行技術指導。此外,也可以對農民進行培訓,將農業科技和農民教育作為培訓的主要內容,對他們講解病蟲害防治、政策法規、溫室日常管理、設施蔬菜、蔬菜產品質量標準、農藥噴施等方面的內容。在農業生產較為關鍵的時候,指派農業專家團隊到技術示范基地、蔬菜大棚等一線生產基地建立教學課堂,與農民進行直接溝通交流,還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農民發放相關的學習光盤、科技書籍、專家的講課筆記以及技術資料等。
3.2專家帶徒模式
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建立由農業專家和年青專業技術人員之間的“師徒”關系,形成創新團隊。對于每個團隊都應該有明確的學習內容、學習計劃、創新目標、創新課題等。結成“師徒”關系以后,按照師父為主、師父選徒弟的程度和方法進行。應該盡量鼓勵農業專家吸收最基層的青年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徒弟。師徒之間還要簽訂協議書,每名師傅要確定一個創新課題或者科研項目,同時還要制定相應的科研計劃,在協議規定的時間內結題并且通過鑒定。根據專業特點,師傅對徒弟采取評議教案、示范課、課題研究、現場指導、論文指導、經驗交流、技術推廣等形式進行交流,師傅主動承擔起提攜和培養青年人才的重任。
3.3會展模式
所謂會展就是展示各類最新技術以及在實際生產中的使用效果,其作用就是引進試驗示范農業新技術以及組織培訓本地農民和生產高新技術產品。可以對著名蔬菜交易物流園、育種基地、農業企業O進行展示,從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以及農業技術創新推廣。會展在技術交流和經濟發展、文化培育和社會發展、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廣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的一個重要平臺,對各種大棚蔬菜技術的成果的轉化以及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廣作用。
3.4技術示范模式
可以建立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示范區,根據實際產業發展需求,可以在農業高科技示范園、農業企業、生產基地、農業園區等進行技術示范,將最優質的種子、最新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展示給農民看;此外,對于密植技術、薄膜覆蓋、松地深耕等各種栽培模式也要及時積極示范,通過直接的種植效果促進農民學習以及效仿。
4.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使得人們對物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蔬菜作為日常必需品,人們對其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當前我國蔬菜與市場的地域出產矛盾以及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所以,加快推進大棚蔬菜的種植技術,以提升蔬菜的品質以及出產量,這對于緩解蔬菜供需矛盾、縮小地域種植差異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成華.淺談大棚蔬菜種植管理的有效方法[J].農業與技術,2012, 32(12):77-79
首先,加強通風,降低棚溫。菜農在種植越夏蔬菜時,為了避免棚內蔬菜出現高溫障礙,要注意將大棚的上下放風口全部打開,讓棚外的冷空氣進入棚內后,與棚內的熱空氣形成對流,以加速熱空氣的排出,從而有利于棚內溫度的降低。需要提醒菜農注意的是,在放風時,要在放風口的下方設置擋風膜,以防冷風直吹到蔬菜的果面上,導致果實出現皴皮、裂口等。
其次,使用遮陽網降溫。當通過放風方法還不能將棚內溫度控制在適宜蔬菜生長的要求范圍之內時,菜農最好使用遮陽網遮陽降溫。菜農應在上午棚內溫度接近適宜蔬菜生長的最高溫度時將遮陽網放下,在下午棚內溫度低于適宜蔬菜生長的最高溫度時將遮陽網卷起即可,但是要注意在將遮陽網放下時不能擋住放風口。在選購遮陽網時,菜農可以選購遮光率在60%左右的,因為這種遮陽網即能起到遮光降溫,預防日灼果的作用,又能讓部分光線照射到大棚內部,有利于蔬菜葉片光合作用的提高。
再次,中午噴霧降溫。在夏季中午時,因為棚內溫度較高,葉片蒸發量大,根系吸收的水分不能滿足蔬菜蒸騰作用的需要,而使西紅柿葉片出現上卷現象。菜農可以在棚內安裝微噴頭噴霧的方式來降低棚溫,這樣做還能起到增加棚內空氣濕度,預防蔬菜花柱柱頭干燥,促進授粉,預防蔬菜落花落果的作用。
最后,菜農還可像棚內蔬菜葉片上噴灑甲殼素、氨基酸、海藻酸等葉面肥的方法,促進蔬菜健壯生長,提高其對高溫的抗逆性。
蔬菜種植土壤耕作特點要求深耕、起壟。耕地深度應根據蔬菜種類和土壤性質決定,一般要求深耕25厘米-30厘米,種植蘿卜、南瓜等必須深耕。粘性土壤必須深耕,疏松土壤和新墾地開始宜淺耕以后再逐漸加深,深耕細作、擴大根系,是保證蔬菜豐產的關鍵。
菜地翻耕后,在直播或定植前需要起壟,壟的大小高低應依土壤性質、地勢高低和蔬菜種類來定。一般壟的高度為15厘米-18厘米,寬1-1.2米。為便于排水灌溉,平地整高些,淺根性蔬菜,如葉菜類等整低些;春夏雨水多,宜整高壟,秋冬季可整平壟。起壟應東西橫向,以在夏季到來時減少強烈日光的傷害。另外,在傾斜地起壟,壟長須與斜坡呈90度直角,才能擋住水流和減少灌水的困難,減少養料和土壤的流失。
選種適時播種
依照蔬菜對光照和溫度的不同要求,蔬菜播種時期分為春播和秋播。
蔬菜播種方法有兩種,即苗床育苗移栽和露地直接播種。凡需移栽的蔬菜,如甘藍、花椰菜、芥菜、茄子等,應先育苗,再移栽,而不便移栽的蔬菜,如蘿卜、豆類等移植后易傷害根部正常發育,應該直播。直播時,對細粒種子,如小白菜、菠菜等應將種子混和草木灰或細沙進行撒播,保證種子分布均勻;對胡蘿卜、小白菜、菠菜等也可按一定距離開溝分行條播,這比撒播花工,但蔬菜生長期管理較方便;對蠶豆、豌豆、蘿卜、馬鈴薯等大粒種子都用點播,即按一定的行株距挖穴播種。播種后蓋土不能太厚或太薄,不然不利于種子發芽。也可蓋土后蓋草,保證土壤溫度和濕度,促進發芽,但注意發芽后適時揭開蓋草。
把握時機移栽
在苗床育成的秧苗到達一定大小時,應及時移到大田栽植,如番茄、茄子等,一般在6-7片真葉時,瓜類不超過3-4片真葉,甘藍類、白菜類在5-7片真葉時,必須準確把握。
為提高移栽成活率,應注意選擇移栽時間。一般晴天宜在傍晚,可減少菜苗地上部分的蒸發,而陰天無風時不必限定時間。為減少菜苗根部損傷、增加吸水力、栽后成活快,在挖苗前應對苗床充分灌水,使根部多帶土壤。
栽植時,應按預定行株距,開穴溝,施基肥與土壤充分拌勻,再放一層細土,然后將苗帶土放入穴內,加以扶正,同時用手將土壤向根際壓緊,澆定根水,使根部和土壤密接。有條件的澆定根水后即灌“跑馬水”,促進成活。
中耕除草培土
蔬菜秧苗定植成活后,進行中耕除草,使土壤保持疏松,增加土溫,流通空氣,促進肥分分解,調節土壤水分,減少病蟲害。
中耕深度一般蔬菜宜淺,以4-7厘米為度。但不同的種類、生長期和土壤性質等中耕深度也不同,淺根性蔬菜,如洋蔥、黃瓜等中耕宜淺;瓜類(除黃瓜外)、番茄、根菜類等深根性蔬菜,中耕可稍深。
播種后第一次中耕宜淺。幼苗在根分布處中耕應淺,行間應稍深;長大植株,根系擴大,為避免傷根,中耕宜淺些。中耕以生長前期為主,在蔬菜栽植恢復生長后開始中耕,以后間隔10-15天中耕一次,每次降雨或灌溉后也必須中耕一次。
生長中期葉片覆蓋地面、根系布滿表土層,應停止中耕。通氣好、透水性較大的沙質土,中耕宜淺,粘性土可較深。氣溫低時可稍深,使地溫升高快;天氣溫度高時,水分蒸發快,且雜草較多,一般中耕宜淺。
關鍵詞:蔬菜大棚;生產;性能;有機肥
1 大棚的性能問題
1.1 溫度 蔬菜大棚種植中,塑料薄膜具有保溫性,但當棚內溫度與外界溫度產生的差值并不是蔬菜生長最佳適應溫度時,就會影響作物的生長。因此,要合理控制棚內的溫度,確保作物有最好的產值。
1.2 光照 新塑料薄膜的透光率約為80%~90%,但使用過程中由于粉塵、降水、薄膜老化等原因,透光率降低10%~30%。因此,應選用耐溫、防老化、除塵無痕的塑料薄膜,使棚內的采光、溫度都達到最適宜的狀態,并延長塑料薄膜的使用期限。
1.3 棚內濕度 薄膜的透氣性較差,如不及時通風,棚內土壤內水分的蒸發和作物蒸騰就造成了棚內的濕度過高。因此,要注意作物最佳濕度的調控。
1.4 二氧化碳濃度 每天要根據情況進行通風,補充二氧化碳。此外,當溫度較低時,要選用優質煤炭進行充分燃燒,并且要把燒后的廢氣排出大棚外。
1.5 土壤濕度 大棚內土壤濕度分配不均勻。靠近棚架兩側的土壤,由于受到棚外水分的滲透和棚膜上凝聚的水滴的下流,使得土壤較為濕潤。而大棚內中央的土壤則較為干燥。因此,要根據土壤的濕度來分配作物的種植。
2 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危害
2.1 連續耕種的危害 連續耕作的蔬菜大棚,由于常年種植同一種農作物,會導致土壤內營養成分不均衡。同時大量施用氮肥,會使土壤呈酸性,導致農作物出現死苗的現象。并且,由于棚內土壤溫度、濕度較高,加速了土壤內有機物的分解,再加上不科學的施用肥料,致使殘留在土壤內的各種肥料鹽分隨著澆灌水聚集起來,形成次生鹽漬。當土壤鹽濃度達到0.3%~0.5%的時候,由于土壤濃度高于植物細胞液的濃度,會導致農作物吸水能力降低,易干枯致死。
2.2 盲目使用農藥 不可否認,農藥在防治病蟲害這一問題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促進了作物的生長。但噴施高毒、高殘留的農藥也是造成蔬菜、環境污染的原因。大棚內環境較為封閉,許多有害病菌聚集在了土壤內,必須長期用農藥才能維持農作物的生長,但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土壤產生抗藥性。致使有些農民為了利益最大化,使用高毒、高殘留的農藥來維持作物的生長。這樣不僅污染環境、不利于生態平衡,還有可能造成人、畜中毒等現象的發生。
2.3 有毒氣體的危害 大棚中的蔬菜在栽植過程中,常受到氮氣、二氧化氮和塑料薄膜產生的有毒氣體的危害。由于大棚是相對密閉的環境,大量施用像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特別是當施用未被腐熟的有機肥時,則易導致產生氨氣。如果一次性大量的施用氮肥,則易產生過多的二氧化氮氣體,危害農作物。如果土壤中液態氮的含量增多,就會生成過多的二氧化氮。所以,過多的氮氣和二氧化氮氣體會嚴重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降低產量。
2.4 低溫危害 由于大棚內的溫度分布不均,且晝夜溫差較大,早春時又有許多塑料薄膜有破損,如不及時修補,冷風侵入,易導致植物萎蔫、生長停滯等現象出現。長期處于低溫下的植物,根部易受到損害,阻礙了秧苗的正常生長,使產量下降。
3 防治對策
3.1 合理輪作 不同的農作物對土壤養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對各種養分吸收的能力也不盡相同。因此,合理輪作可以有效的利用土壤中的養分;而且,合理輪作還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此外,還可以減輕病蟲害的危害。由于病害對寄主是有選擇性的,連年耕作同一作物的話,部分害蟲的專食性就會導致作物的減產,也會導致土壤內有益微生物的減少。因此,要合理輪作,用地、養地相結合,從而達到增產的目的。
3.2 用腐熟有機肥代替部分化肥 (1)腐熟有機肥料中不僅含有氮、磷、鉀,而且還有很多微量元素,可以為農作物提供均衡營養。(2)當腐熟有機肥分解后,為土壤內的微生物提供了大量的營養元素,促進了微生物的繁殖,而微生物又可以促進有機肥的分解,使土壤內營養豐富。(3)施入有機肥后,可以增強土壤的蓄水能力。(4)腐熟有機肥當中的有機物分解時產生的有機酸能夠促進土壤和化肥中礦物質的分解,提高化肥利用率,有利于農作物的吸收利用。
3.3 土壤濕度和鹽分 大棚土壤濕度分布不均勻。靠近棚架兩側的土壤,由于棚外水分滲透較多,加上棚膜上水滴的流淌濕度較大。棚中部則比較干燥。春季大棚種植的黃瓜、茄子特別是地膜栽培的,土壤水分常因不足而嚴重影響質量。最好能鋪設軟管滴灌帶,根據實際需要隨時施放肥水,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追肥宜淡,最好進行測土施肥。每年要有一定時間不蓋膜,或在夏天只蓋遮陽網進行遮陽栽培,使土壤得到雨水的溶淋。土壤鹽漬化嚴重時,可采用淹水壓鹽,效果很好。另外,采用無土栽培技術是防止土壤鹽漬化的一項根本措施。
地點:山東省萊州市虎頭崖鎮小溝蔬菜水果種植大棚實踐基地。
關于“農村蔬菜瓜果基地的建設”,是在國家提倡建設家庭農場,完善土地流轉大背景下的一種組織形式。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不斷完善,國家財政上的大力支持,當地政府的積極引導,使農村的集約化、機械化、現代化組織建設成為了一種趨勢。
學習內容:
小溝村屬虎頭崖鎮北部沿海村居,居民536戶、人口1768人,總面積1506畝,耕地面積1306畝。走進小溝村,遠遠就看到兩白墻紅瓦的蔬菜大棚整齊劃一,大棚內滿眼翠綠,黃瓜頂著鮮嫩的黃花,成片的西葫蘆長勢旺盛,這是由虎頭崖鎮政府投資220萬元新建成的10個長100米寬20米節能型日光溫室大棚,西紅柿和茄子已經開始上市了。他們正對棚區進行1500平方米道路硬化,溫室大棚內進行1200平方米通道硬化。果蔬生產項目采用俄羅斯技術和管理模式運營,所有果蔬產品均達到歐盟標準。基地集采摘、觀光、購物、休閑于一體,分設農家樂區、庫房區、養殖區、暖棚采摘區、冷棚采摘區、瓜果采摘區六個功能區。通過引進這一項目,實現農民增收3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50余個;村集體通過出租灘涂以及栽植速生楊的方式,增加集體收入330余萬元;投資20余萬元,在村內栽植櫻花、月季、紫葉李、海棠等觀賞苗木2萬余棵,實現三季見花、四季常青;基地確定建設成為膠東最大集果蔬、采摘、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鄉村旅游新景點和萊州市最放心的綠色蔬菜、瓜果供應基地。
學習體會:
看到呼啦啦來了一幫人,提著一籃子黃瓜圍在辦公室門口,哈書記連連擺手:“大伙兒的心意我領了,這黃瓜我不能收。”
“多虧了你,幫我們貸款建大棚、買瓜苗、架電線,現在黃瓜熟了,怎么也得送你嘗一口。”鄉親們七嘴八舌表達著心意。
原來,2015年山東省政協下派哈諾到郯城縣郯城街道三井村擔任第一書記,這位從省城來的女書記到村心就涼了半截:三井村是馬陵山腳下的一座小村莊,山地貧瘠,種樹樹不長,種糧糧不豐,村民的日子過得格外緊巴。
“既然來了,就沒有后退的路。”入村先入戶,哈諾登門拜訪的第一戶,不是村書記家,而是村里的貧困戶。經過初步了解,哈諾發覺村里的10多個貧困戶,除了一戶因病致貧,其他都是因為缺乏一技之長導致的收入低、家里窮。
“如何才能讓缺乏一技之長的貧困戶盡快脫貧?”哈諾思來想去,覺得解決之道還得圍繞農業做文章,想辦法從土里刨金。她琢磨著帶領大伙兒種植大棚蔬菜,但當她把想法告訴貧困戶時,鄉親們卻犯起了嘀咕:沒技術,怎么種?
“只要大伙兒肯吃苦,剩下的工作我來想辦法。”在省政協工作多年的哈諾,經常到壽光、蘭陵等地的蔬菜大棚基地參觀,結識不少大棚種植技術員。如今,為幫助貧困戶了解大棚蔬菜種植,她早已聯系好了。經過組織,三井村的10多位貧困農戶先后到蘭陵、壽光參觀蔬菜大棚基地,深受啟發的農戶們回村后,都有了種植大棚蔬菜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