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文明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適應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物質生產和消費方式、社會組織和管理體制、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以及資源開發和環境影響方式的總和。在我國,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顯著提高,但同時也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國發展新階段的突出問題。要全面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重視建設生態文明。在黨的十七大政治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工程。我認為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是這一系統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學生物學教師應切實利用生物學教學這一平臺,抓好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為建設生態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
1.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自然環境是人類敕以生存的基本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類長期的對自然資源的過渡開發利用以及無處理排放,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破壞。目前,森林破壞嚴重、土地資源流失、淡水資源緊缺、野生物種劇減、人口對環境的壓力、大氣臭氧層破壞問題、溫室效應及全球氣候變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為世界關注的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國家環保總局在一份報告中稱,中國的總體環境形勢依然“相當嚴峻”,頻發的污染事件影響著人民生活。據中科院測算,目前因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占到GDP的15%,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到267.4萬多平方公里,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協,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長。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00多座城市有400多個處于缺水狀態,其中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全國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據最新統計,2008年我國酸雨發生面積約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黃河支流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為重度污染。這些令人憂慮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環境問題不僅僅是阻礙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面臨生態危機,人們不得不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做深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們生態知識的匱乏,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在教育活動中,忽視了生態文明教育。要改善當前的環境狀況,恢復生態平衡,人們需要應用新的環保技術,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學生是未來社會管理和經濟活動的參與者,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他們必將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力軍。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2.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應首先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高中生物的課程目標要求教師通過教學過程使學生初步形成生態學觀點,懂得愛護自然界的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是以傳授生態知識為基礎的。學生對生態學知識的學習興趣、理解程度、應用能力是目標達成的關鍵。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知識應用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理解生態學知識,特別是引導學生用生態學知識分析評價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環境狀況,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會感受到環境問題離他們很近,與他們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視知識的應用,不僅使知識傳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養學生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方法。我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有“中國富鋅富硒有機茶之鄉”的美譽。地方政府結合縣情,確立了“發展綠色產業,建設生態家園”的發展戰略。以茶葉產業為龍頭,大力發展養豬和沼氣應用,構建“豬-沼-茶(林)”一體化的循環經濟模式。我校學生大部分來自于農村,很多學生家里都有茶園,雖然他們對有機茶的生產不甚了解,但他們都知道有機茶的生產不用農藥,不用化肥,市場售價比普通茶葉高。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這些事例引導學生用生態學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當學生能用生態學眼光去看待政府的一些決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時,那么,培養學生的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學目標便已達成。
3.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應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同處在一個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中。生態行為是指人們在環境保護意識的支配下做出的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質量的行動表現。在培養學生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導學生將他們的新的思想觀念落實在行動中。《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35條規定,中學生要“愛護莊稼、花草、樹木,愛護有益的動物和生態環境。”充分說明了養成學生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的重要性。青少年時期是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照《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結合生態學知識,反省自己的日常行為。幫助他們正確判斷哪些行為是有利于保護環境、改善環境質量的生態行為,哪些是破壞生態環境、不利于改善環境質量的非生態行為。2007年12月31日,國家有關部門正式通知,從20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國家實行“限塑令”,其目的是為了減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實行“限塑令”一年來,雖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農貿市場仍在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也有一部分學生購物時沒有拒絕使用不合規定的塑料購物袋。針對這些現象,我在學生中開展了“保護生態環境,從我做起”的活動,通過活動糾正他們的一些非生態行為,使之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關鍵詞: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
高等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意義。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客觀要求。生態文明與社會文明、文化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大學生掌握生態文明知識,極大豐富了高校德育的內容,同時也對高校的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加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重要內容。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客觀要求。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是生態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因此,通過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的大學生,樹立起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進而培養全民族的生態文明意識,從根本上解決生態保護問題,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科學發展觀要求要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呼喚著生態文明觀念。我們要保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達到可持續發展,人們必須樹立長遠觀念、全局觀念、全球意識、平等觀念。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歸根結底就是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發展。保護自然,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保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要認真研究各種要素在社會發展定的地位和作用。滿足其特定的要求,發揮其特定的作用。不僅要保持當代人實現發展,而且要給子孫后代留下充分發展的條件和發展空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雖然取得長足進步。但是,現階段生態文明教育仍然存在急待解決的問題。首先,青年學生生態文明意識觀念淡薄。當前,當代大學生環境意識淡漠,環境知識欠缺,重大生態問題的冷漠意識和缺位,“知行背離”現象嚴重以及生態責任意識淡薄,主動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生態文明意識的淡薄也使高校存在著對人與自然觀念上的短期行為、利己主義、實用主義、追求短期利益以及對自然價值的忽視等現象嚴重制約著高校生態文明建設等。其次,高等院校生態教育師資缺乏。在師資結構上,教師的人文與生態文明素質有待提高。一支既有專業資質,又有良好生態人格表率作用的教師隊伍還沒有形成。更為嚴重的是,從院系調整開始,中國大學的管理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著對生態科學輕視的傾向,加上社會政治原因使許多生態學教育科目被取締,使大學生中大多數人生態文明化素質水平降低,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發展缺乏思想支撐。第三,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內容體系不完整。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才剛剛起步,還停留在認識領域,還不完善,不成熟,特別是在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還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據調查,就我國高校而言,還沒有形成具有相對獨立的生態文明教育學科體系和課程群。第四,高等院校教育途徑與方法過于簡單。生態文明教育的目標不明確,教育模式還比較傳統,再教育的手段單一。高等院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各級領導對生態文明教育重視不夠;高等院校教學指導思路尚存在不足;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體制建設好有待于加強等。
當前,加強高等院校生態文明教育措施主要是:
第一,加強生態文明道德思想教育。(1)著力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道德觀。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把思想道德引入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樹立起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感,養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熱愛生態、關愛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只有大力培育大學生的生態文明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品質,才能促進生態文明的發展。(2)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高校應該站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制高點,依據當前生態問題危及人的生存和發展的實際,從大學生對生態文明認識轉變的思想實際出發,在大學生中全面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3)要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范疇形成制度化、規范化。在新的教育觀指導下,我們必須加入自然、生態、環境因素,重新構建大學生德育教育新內容,教育學生樹立生態安全觀、生態生產力觀、生態文明哲學觀、生態文明價值觀、綠色精神等。(4)構建新的道德體系。道德是人類特有的現象,是人們共同生活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傳統道德的功能主要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建設生態文明也包含著道德建設。生態學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時,應引導學生把愛護生態環境的行為要求提升到道德的高度來認識。讓學生形成新的更加豐富和完善的道德體系,建立起對生態環境行為的善惡評價標準,自覺地持久地去克服非生態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態行為習慣。
第二,加強生態文明理論教育。(1)構建高等院校生態文明觀教學課程體系。要轉變教育觀念,在把生態文明觀教育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學體系中去,拓展現有的思想品德課程的內涵。充分挖掘現有專業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要素,在專業知識教育中滲透生態環境知識和生態道德因素,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傳授自然科學中所蘊藏的生態倫理道德知識。開設有關生態學的基礎性公共課程,把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列為高等院校的公共必修課,要有計劃地組織專家編寫有關生態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逐步建構起我國高校的生態文明教學課程體系(2)完善學校生態文明教育格局。學校生態文明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為目標,形成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課堂教學與校園環境育人相互補充,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有效銜接的教育體系。同時,依靠傳統學科課程滲透生態環保知識和生態文明理念。
第三,加強生態文明實踐教育。要可以充分利用高校資源優勢,邀請著名生態學、環境科學專家做專題講座;要發揮社團組織的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一些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的討論和分析,組織學生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生態危機的緊迫感和熱愛自然的責任感。校外實踐教育主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實施。讓學生直接接觸到社會的各領域,使學生不僅能直接分享生態環境科學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也切身感受社會對生態文化的認同程度。
關鍵詞:高職院校 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的報告中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從“四位一體”提升為“五位一體”,它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該課題研究有利于貫徹落實黨的十報告的基本精神,大面積地提高高職生的生態文明素養,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共同討論的話題,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明確提出了這一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
作為一種特殊的高等教育類型,高等職業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與生態文明教育的聯系尤為密切,我們的學生正生活在知識經濟時代,肩負著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重任,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和觀念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是“全國綠化模范單位”,近幾年學校通過校園生態環境建設,加上不斷地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并逐步將生態文明教育滲入到人才培養中去。學校不僅注重培養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更注重于培養有生態文明觀念的高素質人才。從而來提升當代高職生的生態文明觀,使我們的學生能牢牢樹立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關于生態文明教育,西方教育發達國家早些年就給予了重視。生態教育(亦稱作教育生態化、生態化教育、教育生態學化、綠色教育)也就應運而生了,生態文明教育的概念最早是由蘇聯學者提出來,它的內涵是要引導人們將生態教育滲透到人類的全部活動中來,尤其是對年輕一代的教育中,促使人們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部門,他們對生態文明教育也十分重視,很早就把生態文明教育列入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程內,同時在中小學、中專等技術學校也開設了有關生態學和生態文明方面的普及課程。而美國它在普及高校公共基礎課生態教育的同時,還重視建設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課程和專業;俄羅斯幾乎所有綜合性大學它都設有生態學專業,同時,它還將生態學等課程作為文理科大學生的必修課,現在,在俄羅斯的大學中它把生態學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來教育引導學生。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的生態教育,他們都已成為規范化系統化,使得生態文明教育能有計劃、按步驟、分階段地實施。甚至有些國家還頒布了環境教育法。
中國的生態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高等學校開辦過第一批生態、環境保護專業。但是,由于我們對生態學認識上還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生態教育也僅僅被認為是生態學、生物學等工作者的任務,它是一門專業性較強的理工科學科。因此,生態教育在我們國家還沒有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普遍開展教育。
目前在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中還存在諸多與十精神、與時展不相跟進之處。有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在非生態、生物專業常規性開設與生態文明相關的選修課的院校僅占全國高校總數的10%左右,接受教育的學生數量也僅占到很小的比例,同時還缺乏統一的生態文明教材,我們教育的形式與內容、教育的方法與手段,教育的最終目標、師資力量、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環節等都還十分薄弱。與歐美教育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面雖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深度和廣度的發展方面還比較滯后,要形成全民生態文明教育體系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努力。
2 調研概況
在我國,對于當前的高職生來說,普遍存在著欠缺生態文明觀的現象,進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緊迫性。以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學校利用了一系列的教育手段(理論教育、公眾參與、環境熏陶、實踐養成等),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等生態文明觀教育中,融入了相應的生態主題活動,進一步幫助在校生養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念。
本次調研時間為2013年12月,所調研對象為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通過網上問卷方式,共回收857份,剔除作答明顯不認真和答案不完整的問卷后,保留了847份,有效回收率為98.8%。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來自農村的學生占76.51%,城鎮的占18.3%,市轄區的占4.25%,省會城市的占0.94%。其中女生占77.45%,男生占22.55%。
從結果比較可知,影響高職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因素有多方面。性別方面,根據樣本顯示,在生態文明的知情意行等各方面,女性表現比較好,同時具有較高的生態文明素質;戶籍方面,在生態文明的知情意行等方面,樣本群體中來自農村、市轄區、城鎮、省會的學生表現并不統一,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在獲取生態文明信息的渠道上,在校高職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在了解“生態文明”這個概念方面,高職生可以利用的途徑及所占比例分別為:電視電腦占90.44%,報紙雜志占73.08%,學校宣傳占77.45%,其他占41.09%。
①您對生態文明的概念了解得怎么樣?選擇對其內涵比較熟悉的作為分析與評價指標為:16.88%。
②建設“生態文明”是哪次會議上正式提出的?取選項“十七大”作為分析與評價指標為:77.1%。
③您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誰的責任?取選項“共同的責任”作為分析與評價指標為:87.37%。
④您覺得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嗎?取選項“重要”作為分析與評價指標為:88.78%。
⑤看到別人踩草坪,能從行動上反對的有50.53%;問及在校吃飯的習慣時,選擇每次都能吃完的占44.98%;當問及需要丟垃圾,而周圍無垃圾桶時你會怎樣做?回答為先自己拿著再丟到垃圾桶中的占94.1%。
我們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對于生態文明的認識,學生在總體上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在當前社會環境下,絕大多數同學已經充分意識到生態文明的價值,對待生態文明的行為,具有非常端正的態度。但是,自覺對待生態文明行為的程度,對于我們的高職學生來說,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認識不夠、貪圖方便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容易產生不利于生態文明的行為。最終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下高職學生在生態文明素質方面的表現:知不易行更難,心已動而行卻緩。
3 提升高職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策略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成長環境和教師這三方面是影響高職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最重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我們進一步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知情意行的統一,提升他們的生態文明素質,需要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其他各種組織的共同努力。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需要從以下方面開展工作:
其一,高職院校生態文明課堂教育研究。生態文明教育“進教材”,在全校開設生態文明選修課;不斷將生態文明觀融入到教育理念、教育制度的確立、課程設置等人才培養中,平時不斷將生態文明融入到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來幫助學生全面系統地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起尊重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觀念,形成生態文明的道德理念和標準。為了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還應建立生態文明教育師資培訓制度,不斷輸送新生力量,研究出生態文明教育進課堂的重點與難點,生態文明教育“進課堂”的途徑與方法。
其二,強化生態文明觀念,增強服務意識。當前,高職院校舉辦者、管理者和師生員工的生態文明教育觀念普遍比較淡薄,服務生態文明教育的使命感也不夠強烈,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態文明教育的文化氛圍。這將嚴重制約服務的水平與效果。因此要大力加強輿論宣導,調查研究出高職生受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與趨勢,分析其原因,以人為本,重視開展以提升全體師生以低碳素養為重點的生態文明教育。來增強高職院校主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識。
其三,開展豐富多彩的生態文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
①利用節日氛圍來組織舉辦主題日活動。比如借助“環保日”、“地球日”、“植樹節”、“母親節”、“感恩節”等等來舉辦一系列關于綠色環保,關于愛的活動,來不斷加
強學生的生態文明觀,讓同學們豐富和感受生態文化知識。
②開展 “美化教室”和“美麗寢室”評比等生態文明文化建設。利用好教室、學生宿舍七個社區的資源,以“弘揚生態文明”為主題,運用文字、圖片、模型等形式多視角來展示生態文化。可以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來介紹草原、森林、濕地等等生態功能以及作用。以秀山麗水、養生福地為切入點,讓更多的同學了解我們云和的木制文化、慶元的竹林文化、景寧的油茶文化等三大生態文化。
③由于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的前身是浙江林校,學校辦有生態環保專業,有著實力較強的專業教師團隊,校內綠樹成蔭、草木蔥茂,并有著自己的大型盆景園。校園有銀杏、紅豆杉、水杉等多種珍稀樹種,整個校園已成為一個樹木園,環境優美。這也為學生在認識樹種、學習生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天然的學習條件。學校可以利用這些資源讓環保專業的學生帶動更多的同學來接受生態文明教育和熏陶,向更多的在校生宣傳環保知識、倡導學生過低碳生活。通過充分發揮大學生環保社團在生態文明教育中的作用來提升同學們的生態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1]郝苗苗.主流媒體在環境保護新聞宣傳中的引導作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3(12).
[2]王玲.大學生生態教育現狀與路徑探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3]李心.高職生生態文明觀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7).
[4]嚴耕,楊志華.生態文明的理論與系統建構[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166.
[5]張高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J].求是,2013(24).
[6]林錦蓮,陳益華.論加強高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必要性與途徑[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2(12).
基金項目:
浙江省教育廳思想政治專項課題“高職院校生態文明教育實證研究――以浙西南高職院校為例”(課題編號:Y201328015)。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伴隨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環境問題凸現,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生態文明教育加強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與環境保護意識,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視的問題。高校作為向社會推送人才的重要機構,有必要加強對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提高大學生的政治思想,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
一、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根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不難發現,要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離不開生態文明教育的內容。首先,“三觀”教育包括如何建立正確的生態文明理念。要進一步促進大學生增強愛國主義精神,進一步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就必須引入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由此可見,通過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加強學生的生態道德素質與環境保護意識,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視的問題。同時,伴隨目前教育對綜合素質得忽視,很多大學生沒有具備適應社會以及處理好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沒有形成生態文明觀念,為此,高校作為目前為我國輸送人才最多的組織更應該起到提高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的需求。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不斷提高以及政治文化的迅猛發展,資源環境隱藏的問題顯現出來,由于人類對資源的無節制開發利用,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直接造成氣候變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對于人民的身體健康以及國家發展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構建生態文明意識。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主力軍,加強他們的生態文明教育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改善都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但就目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單薄,生態道德素質較低,對生態環境現狀不加重視,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尤為迫切。再次,在高校中引入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促進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隨著建立平等、互助、協調的和諧社會的需求提出,我們發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離不開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而處理這個問題就必須基于負責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處理方式將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程度,對于國家與社會來說,人與自然的和諧可以直接促進國家穩定與社會發展。所以,高校必須起到引導學生構建生態文明理念的責任,引導學生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依據自然法則,進一步尊重自然發展規律,提高大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生態道德素質。最后,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全面發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依賴于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的全面提高。這要求大學生除了掌握必要的專業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與思想覺悟,通過道德素質的提高進一步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素質開發。現階段的高校重視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質有所忽視,而這些恰好成為制約大學生日后發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大學生就業后雖然有較強的專業知識,但在具體的工作中因為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質而無法適應自己的工作。所以,通過政治教育加強學生的生態文明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包括人與人的關系,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待自然,對待社會,對待個人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二,小結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現階段我國生態環境的需求,在高校中引入生態文明教育有利于促進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展生態文明建設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全面發展,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加強生態文明教育,是目前我國高校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徑。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資源的利用,進行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0
[2]高曉鐘,陳朝陽.論生態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實現[J].生態經濟,2008
【關鍵詞】生態文明 生態資源 語文教育
在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的今天,生態學逐漸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并逐漸被人們重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學術思想和理論成果,在語文教育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這不能不說是語文教育的遺憾。其實,在現行語文教材中的許多優秀文學作品中,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態資源,需要我們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深入發掘,進而加快語文課程建設,在語文教育中滲透生態學的理念,以此來彌補這一缺憾,推動生態文明教育。
一、以物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現代生態倫理學的奠基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史懷哲在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時說:“只有一個人把植物和動物看得與他的同胞生命同樣重要的時候,他才是一個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動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這樣的思想,其實在
四、物我諧和的生態美學理想
《論語·侍坐》中,孔子詢問弟子們的志向,曾皙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曾皙的這番話表達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生活圖景:幾個人在明媚的春光中沐浴完畢,愉快地吹著風、唱著歌兒回家去,輕松、溫馨而寧靜。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的心境因自然景物的幽靜而清靜,而清凈。人心的清靜、清凈與自然的清新、明凈相諧共振、融會貫通、平衡和諧,演奏出一曲曲美妙的樂曲。這是自然生態、精神神態和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是人在自然中詩意的棲居。
類似的例子在語文教材中還有很多很多,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信可樂也。”陶淵明《歸園田居》中的“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等等。
自然養育了人類,也養護著人類的精神世界。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無不給人類以美好的想象,給人以豐富的審美追求,給人以曠遠而深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