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們的節日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8年8月8日越來越近的時候,我的心也隨著奧運臨近而騰起。因為8月8日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
8月8日晚,我早早的與家人一起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著觀看北京2008奧運會的開幕式。
8點整,由兩千零八名勇士在鳥巢內有節奏的擊缶,和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拉開了帷幕。隨后,煙花騰空而起,緊接著29個大腳印從天安門中軸線“走”到了鳥巢,這些由焰火組成的巨大腳印尤如一個奧運巨人,從史前到現在的29屆奧運會足跡已來到了北京,當“她”走到鳥巢時,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這時,在鳥巢的中心上,徐徐展開了一幅美侖美奐的畫卷。畫卷上,給世人展現了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和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再一次將中國人民的勤勞和智慧呈現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接著,一只由眾多演員組成的和平之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由鳥巢放飛,飛向藍天,飛向蒼穹,向世人昭示著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愿望。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感悟和平。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終于到了,世人共同見證了驚險的點火儀式,點火儀式采用的是嫦娥奔月的創意,隨著巨大的卷軸展開,李寧在鳥巢上空奔跑,圣火在李寧的手中點燃,頓時全場一片歡呼。
這場開幕式精妙絕倫的展示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么氣勢恢宏的場面令世人嘆為觀止,這真讓中國人感到驕傲。
這次開幕式是奧運會史上最精彩的一次。晚上,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入睡,一直沉浸在幸福與快樂之中。這就是中國!這就是曾經被外國百年而永不低頭的中國巨人!今天這位偉大的巨人卻在自已的國度舉辦了舉世聞名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受到了世界的敬仰。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一些較為固定的風習慣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春節總要貼春聯、貼年畫和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我們倒貼“福”字,拿壓歲錢、包餃子、吃年糕……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我們都“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過年當然要做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在除夕,外婆叫我去幫她按花印,我聽了,很高興,連忙答應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地來到了外婆家里。外婆把搓好的面粉團包上餡,交給我,我把面團放在花印板上,用手按下去,一個就做好了。做完之后,外婆拿去蒸,蒸好后,我嘗了一個,真甜,真好吃啊!
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時間過得真快,年夜飯即將開始。哇,太豐富了!有雞、有鴨還有魚……。,每一種菜都是有寓意的魚的寓意當然是年年有余啦。看了看這一桌子的好菜,一時半會兒我都不知道該吃什么了呢,看著我茫然的眼神,爸爸好笑的看著我“光看什么快吃啊!想吃什么自己夾啊!”我點了點頭,呵,瞧,這蒼翠欲滴的萵筍,我夾了一點,放進嘴里嚼起來,香溢滿口,別提多好吃啦!我不禁又夾了一口,再看看這油光四溢的紅燒排骨,看著就讓人流口水啊!我夾了一塊放進嘴里,肉質松嫩,吃起來香甜可口,真是人間美味啊!魚是年夜飯中必須出現的,但是卻不能吃,要等年夜飯吃完了以后,才能動。為什么呢?因為年年有“魚”嘛!
晚上吃過年夜飯后,就開始發壓歲錢了,同時也要向老人們所一些吉利話拜年,討紅包。那場面,人人不甘落后、奮勇向前,“劍拔弩張”、熱鬧非凡。
不知不覺,七點半到了,大街上的人都散的差不多了,我和我的家人家中,爸爸媽媽早已經在家中守候著電視機了,終于,讓人期盼已久的《春節聯歡晚會》終于都開始了!我們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看著逗笑的小品,不時的發出笑聲來,一家人其樂融融,好不熱鬧啊!不知不覺,晚會就要結束了,當趙本山上臺表演節目時,街道上就已經放起了炮竹,準備迎接新的一年的第一天,隨著2012年第一天鐘聲的響起,做生意的老板們燃起了迎接新年的炮竹,這叫做開年。十二點已過,按照以前的習俗,守歲的時間到了,我走到窗前看向窗外,大街上一片燈火通明,家家都留了一盞燈!漸漸地人都已經入睡了,
年初一到了,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儼然一副喜慶的樣子,玩兒的不亦樂乎,在這一天早就把什么作業啊,書本啊,拋在了腦后。只想痛痛快快的玩一場呢!
年初二是外嫁女回娘家的日子。嫁出去的女兒陸陸續續回娘家看望親人們。年初三是去給朋友拜年的日子。
年初一到初三大家都忙忙碌碌,年初四就基本恢復原狀了。
一個節日,就像一個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是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姿。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的沖擊中,愿我們地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如果按我們家鄉的習俗,從除夕到正月十五才算春節,春節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但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嘛,所以我呀就當一回“小廣播員”,給大家“解說”一下我們家鄉的春節吧!
除夕可以算得上是春節最忙碌最重要的一天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大伯大娘一大早就忙活開了:有的去摘菜,有的去炒菜,有的去包餃子••••••反正忙忙活活地就干了一天。到了晚上,大人們更忙了,無暇照顧我們這些小孩。天還沒黑,性急的哥哥就拿出了一個“二踢腳”,把它“送”上了天,這一聲響猶如黎明前的雞鳴,方圓幾十里以內的鞭炮全響了。因為我們這里有一種認為“老祖宗”存在的迷信習俗,所以,爸爸提著鞭炮去放了,這可能是一種歡迎“老祖宗”的儀式,不一會,鞭炮點響了,“噼里啪啦”的聲音震耳欲聾,而我們家的小狗卻驚恐地躲在床底下,可能是以為“世界末日”到了。吃了晚飯,爸爸提著一筒煙花去院子里放了,“轟”的一聲震天響,煙花彈從煙花筒中射出,飛上藍天“啪”煙花在天空綻放了,頓時,天空如一頁畫紙,五彩繽紛。而年夜飯更加豐盛了:雞、鴨、魚、肉樣樣都有,什么餃子,什么年糕••••••真是太多了。
大年初一,大家都要去串門,家家戶戶的門框邊,都貼著一幅幅對聯,我看著火紅的春聯,看見了這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我看著火紅的春聯,仿佛看見這家來年紅紅火火的日子,那春聯仿佛變成了一只只千紙鶴,帶著這家人的向往飛向了遠方••••••因為這一天最重要的就要數拜年了,所以我和哥哥姐姐們一大早就出門拜年了,拜年其實也蠻好的:磕個頭,拜個年,臨走時再抓把糖,拿把瓜子,多好啊!
說起春節的起源,還要追溯至堯舜時期,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到特定的一天(現在說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所以就流傳下來,春節貼春聯和放炮竹的習俗。
當然,春節的習俗還有許多,就我們宿遷本地而言,早上要將房屋打掃干凈,晚上在吃年夜飯之前要放鞭炮,吃完年夜飯,當然就是中國人必不可少的《春節聯歡晚會》了,到了凌晨一點要吃餃子和放鞭炮。但是中國春節的習俗遠遠不止這些,一些地區還要送灶神,敬菩薩等等。
在春節時,我們歡聚一堂,快快樂樂,陣陣笑聲從千家萬戶里傳出,瞧,人們多快樂:小孩子們穿著新衣服新鞋,手里拿著幾根爆竹樂顛顛地往空地跑;有的手里數著一把壓歲錢,臉上笑開了花;有的嘴里大口大口地嚼著好吃的年夜飯,一直甜到心里。大人們臉上漾開了笑臉,頻頻舉杯,歡度新春……
今年是虎年,我家還發生了不少趣事呢!
下午,姑姑姑爺和弟弟都到齊了,我們一個大家庭就開始了”家庭年夜飯活動”,我們都分工在先,所以,一開始我們便投入進了狀態。大姑和面,媽媽切肉,我燒開水,爸爸負責品嘗(這可是一個讓人嫉妒的工作啊,只需動嘴,就OK了)。只見大姑費力地用搟面杖左一圈右一圈地搟著面,頭上時不時流下了汗,而媽媽卻在一旁邊哼著小曲兒邊跟著曲調的節奏切著肉,很是悠閑,但那些肉卻切得十分均勻。哎呀,不好,光顧著留心別人,自己負責燒的開水都快燒干了!鍋碗瓢盆撞在一起的清脆聲,大家的歡笑聲,奏成了除夕特有的鍋碗瓢勺進行曲。不一會兒,年夜飯便上桌了,望著一大桌的可口飯菜,弟弟早就忍不住了,像饑餓的老虎般撲了上去,拿著筷子左夾一筷,右夾一筷,吃得滿嘴流油,大家都被他這副貪吃樣給逗得哈哈大笑。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不錯,這首詩正是坡的《守歲》。談起著首詩,第一個想到的必定是春節那喜氣洋洋的幸福情景。每當除夕日的夜幕降臨時,鞭炮聲、歡笑聲就開始蕩漾在空中,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中國的億萬煙花鞭炮如同一條條火龍一齊穿上了天空。震動了大地,照亮著天空。連星星也暗淡下來,月亮也躲起來了。我最喜歡的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春節。這個節日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我又長大了一歲,又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在春節期間,人們多喜歡在自己的房間中掛上幾只中國結。給來年加上一點喜悅的色彩。中國結,又名盤長結。起源于古時期,那時沒有文字。人們就在繩子上打上不同的結來表示事件。這就是“結繩記事”。它內涵濃郁的民族氣息,外觀也很雅致,既體現遠古時代的神秘,又體現東方人的靈秀。因此,它很快成為人們在室內懸掛,或互相贈送的物件。這也是《我們的節日》教我的。
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沒有理由忘記自己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一碗臘八粥、一頓年夜飯、龍舟競渡、中秋賞月、踏青、祭祖、登高,每一個節日對我們來說,都很重要。看了《我們的節日》后,我知道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個節日的由來與風俗,讓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