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林木收購;計價方法;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S7272;S7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3168(2012)06-0073-04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簡介:廖建國(1966-),男,福建古田人,副教授。從事森林資源管理、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及林業教育工作。

      福建省現有20775萬 hm2生態公益林,其中集體與個體林權的生態公益林面積達18498萬 hm2,占89%,目前生態公益林的經營者每年獲得國家財政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費為180元/hm2·a,這一補償標準與商品林的經營收益相比明顯偏低,直接影響了林地、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和經營生態公益林的積極性。為此,許多專家建議政府采用購買方式將集體和個人所有的生態公益林變成國有的生態公益林,以便在國家財力許可的前提下,建立一個適合當前生態公益林發展的生態公益林收購制度,但如何確定合理的收購計價標準是關系到國家收購成功的關鍵,當前國內外對生態公益林收購計價方面的研究報道較少[1-3]。基于此,本研究對多種計價方法進行了理性分析,以福建省生態公益林收購為例,分別利用各種計價方法進行收購資金的測算,旨在為今后生態公益林林木收購在定價方法上提供有益的參考。

      1收購計價的理論依據

      11公共產品理論

      從效用的分割性、消費的競爭性和受益的排他性等方面考察,生態產品屬于公共產品[4]。一般情況下,公益林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產品,這種公共產品具有非排他性或排他的費用很高,難以收費,而且公益林這種公共產品不能貯藏和移動,經營者難以對其做出控制,于是公益林的經營者無法要求哪一個部門去償付其生態效益使用費,也無法迫使受益者償付了使用費后才能利用其生態效用[5]。因此,生態公益林所發揮的生態效能常被社會各方無償享用,從而導致公益林所耗費的成本得不到補償,經營者或所有者無法得到應有的收益。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這種無收益甚至無法保本的經營自然吸引不了私人資金投入,也嚴重影響了經營的積極性。可見,私人或企業無法保障公益林的有效供給,所以,政府必須進行干預,這也符合市場經濟國家公益性和基礎性事業國家化的趨向。

      12、勞動價值論

      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之中的人類一般勞動,價值量的大小由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態公益林在營造、撫育、管護過程中凝結了大量的人類勞動,同時公益林生態效能以無形產品的形式為社會提供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多種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6]。福建省所區劃的生態公益林多為人工林,集體或個體生產經營者的林分被劃為生態公益林,其收益必然低于作為商品林的收益,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會愿意繼續經營生態公益林,為社會無償提供使用價值。因此,生態公益林的提供必須保證生產經營者的經濟收益,借助政府力量采取收購方式來完成價值交換,實現其生態和社會功能的價值。

      13、地租理論

      地租是直接生產者在生產中所創造的剩余生產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者權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地租包括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集體、個人林地被劃為生態公益林林地后,開展生態公益林收購工作時,應考慮林地的權屬收益,林地所有權使所有者獲得絕對地租。同時還應考慮在不同立地條件的營林產生的生態效益有很大區別,如果經營公益林,同等投入下,立地條件好的林地產生的生態價值將高于立地條件差的林地,這就存在了級差地租收益。

      2收購計價方法

      21歷史成本計價法

      林 業 調 查 規 劃第37卷第6期廖建國,等:生態公益林林木收購計價方法研究

      歷史成本計價法是按當時工價及生產水平造林,到被評估森林資源資產時,整個營林過程發生的歷史實際成本,同時考慮一定的投資收益率進行計價。由于公益林建設的特殊性,生態公益林所有者經營公益林不應以盈利為目的,不能只顧經濟效益,而不要生態效益;政府收購公益林應重點補償經營公益林產生的全部實際歷史成本及一定的收益,林木計價不僅補償成本,還要補償林業平均投資收益。歷史成本計價法是在補償林木所有者在整個營林過程中發生的實際成本及保障經營者獲得林業行業平均投資收益率回報的基礎上提出的。該計價法集中反映了公益林本質及生態收購內涵,一定程度上也維護了投資造林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歷史成本計價法可作為國家收購生態公益林計價標準的測算下限。以福建省歷史平均營林生產成本(福建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森林資源資產評估事務所資產評估歷史數據)為準,經測算,福建省非國有生態公益林分平均收購單價為10 305元/hm2。

      22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

      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是當前林農較愿意接受的林木收購計價方法,也受到許多林業專家推薦,在當前公益林生態效益市場不存在,交易價格無法顯示,補償標準無法測算的前提下,以商品林的林木資產評估價值來確定公益林林木價格是容易為林農接受及社會贊同的,有利于社會和諧及林區的穩定。根據《資產評估操作規范意見(試行)》(原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國資辦發[1996]23號文)規定,參照商品林的評估方法,對幼齡林林木資產評估采用重置成本法;中齡林、近熟林林木資產評估采用收獲現值法;成熟林、過熟林林木資產采用市場價倒算法。但隨著林業稅費降低及林業產品價格提高,商品林的價格近年來不斷提高,完全按林木資產評估法計價,國家收購資金存在巨大壓力,況且生態公益林的所有者往往也是生態效益最直接的受益者,有義務也有責任為公益林建設付出相應勞動。因此,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可作為國家收購生態公益林計價標準的測算上限。以當前福建省生態公益林平均水平測算,其林木資源資產評估均價為13 875元/hm2。

      23意愿收購計價法

      意愿收購計價法是林農自愿有償轉讓林木所有權的一種計價方法,是最能實現林農與政府雙贏的計價方法,前提是林農在確認意愿價時,必須考慮現行生態公益林的經營政策,做到公正合理。在調研中,林農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用當前商品林的收益作為參照提出的生態公益林的收購意愿價格,主觀性強,確認的價格往往偏高,特別是對于闊葉生態公益林的期望價常以用材林皆伐作業思路去測算,這種價值的實現是建立在商品林經營模式的基礎上,因此,采用意愿收購計價法有自身的局限性。

      通過對沿海防護林、大江大河源頭及自然保護區等一類生態林分布地區的平潭、廈門、長樂、新羅區、光澤、武夷山、順昌、延平等縣(市、區)實踐調研,以收集調研報告和典型案例、召開專題座談會、發收調查問卷等形式,從收回的338份林農及村干部生態公益林收購意愿價問卷,統計測算生態公益林分平均收購意愿單價為20 490元/hm2,體現出當前林農對生態公益林收益期望普遍偏高。

      24征用林地補償標準計價法

      征地是指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如鐵路、公路、城市建設等需要,依法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實行征收或征用。征用林地補償費分為林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林木補償費3部分,其補償標準是根據財政部、國家林業局《關于印發森林植被恢復費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而制定的。征用林地補償標準計價法是在征地林木采伐歸所有者的基礎上,參照征用林地補償標準中的林木補償費,由于林木所有權未發生轉變,征用林地補償通常沒有考慮林分質量狀況。同時,由于征地后林農永遠失去林地所有權與經營權,征地后林地改變了用途,往往產生幾倍甚至幾十倍的經濟效益,林農對林地收益的期望值明顯偏高。

      以當前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設征地平均補償標準進行測算,生態公益林分平均補償單價為21 345元/hm2,由于征地補償標準含林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林木補償費3部分,所以各地征用林地補償標準往往偏高,因此,征用林地補償標準計價法僅可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生態公益林收購的參照。

      3福建省公益林收購資金的測算

      福建省收購集體、個體所有的生態公益林,經測算,采用歷史成本計價法需收購資金1 907 18571萬元,平均林分單價10 305元/hm2;采用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需收購資金2 566 15399萬元,平均林分單價

      13 875元/hm2;采用意愿收購計價法需收購資金3 789 50995萬元,平均林分單價20 490元/hm2;采用征用林地補償標準計價法需收購資金

      3 948 86479萬元,平均林分單價21 345元/hm2。

      31按事權等級劃分的資金測算

      各事權等級公益林收購資金需要量如表1所示。

      32 按生態區位差異劃分的資金測算

      各事權生態區位公益林收購資金需要量如表2所示。

      33按保護等級劃分的資金測算

      各保護等級公益林收購資金需要量如表3所示。

      34按齡組劃分的資金測算

      各齡組公益林收購資金需要量如表4所示。

      表1福建省分事權等級生態公益林收購資金測算

      Tab1Summary of ecological forest acquisition funds at different powers level in Fujian Province

      收購對象面積/hm2

      歷史成本計價法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意愿收購計價法征用林地補償標準計價法

      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

      國家級生態公益林85778610785925122160351375459218701875978203851748596

      省級生態公益林9478439885936942120301140255193501834024222152105563

      地方級生態公益林441781033545657115355095917985794542157095291

      合計18498071907721256667337894513949450

      表2福建省分生態區位的生態公益林收購資金測算

      Tab2Summary of ecological forest acquisition fund at different ecological zones in Fujian Province

      收購對象面積/hm2

      歷史成本計價法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意愿收購計價法征用林地補償標準計價法

      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

      重點生態公益林1805629103051861533139352515211205503710060213453853578

      一般生態公益林441781033545652115355094317985794492157095287

      合計18498071907185256615437895093948865

      表3福建省分保護等級的生態公益林收購資金測算

      Tab3Summary of ecological forest acquisition funds at different protection degree in Fujian Province

      收購對象面積/hm2

      歷史成本計價法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意愿收購計價法征用林地補償標準計價法

      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單價/(元·hm-2)總額/萬元

      一級保護39525711025435891156906200282109083357819365765684

      二級保護84588510305872184135451145553201751706540210301779051

      三級保護564486981055345913275749630207301169943231901308843

      合計18056281861534251521137100613853578

      表4福建省分齡組生態公益林收購資金測算

      Tab4Summary of ecological forest acquisition funds at different age group in Fujian Province

      幼齡林4314091156549907792253981911344057952517850770370

      中齡林8344018340 9557210185850059200701674559274502290922

      近熟林23803810125241167172054095232457058485115450367740

      成過熟林34595913620471370262509083822746595057515030519833

      合計18498071630076256615537895103948865

      4結論與討論

      政府是森林生態效益的主要購買者,政府購買模式應是支付森林生態補償的主要方式,國家收購集體生態公益林的林木所有權計價標準應以歷史成本計價法測算值為下限,以林木資產評估計價法測算值為上限,再與生態公益林所有者充分協商,結合當地社會經濟水平,科學地確定生態公益林的收購價。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人們的生態意識也不同,在具體定價時要從以下幾方面給予考慮。

      1)政府的財力是決定收購定價的重要前提。生態公益林主要是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屬于公共物品,是公共財政重點支持的領域。目前,政府提供生態公共物品的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地方財政實力一定程度影響到收購定價的水平。就以福建省生態補償標準為例,由于地方財政不同,經濟發展情況不同,相差較大,其補償標準從180~540元/a·hm2不等。

      2)生態區域重要性是影響收購定價的重要因素。公益林生態功能強弱不能單純用蓄積量這一指標來評價,而應以林分結構(樹種組成、年齡結構、林層結構)及所發揮的生態效益、區位重要性等方面來決定,應盡快展開公益林生態效益評價的研究,重視林分生態價值的評估,以生態功能價值作為公益林收購定價的重要依據。

      3)林分質量是確定收購定價的主要依據。林分質量的好壞,特別是樹種組成、林木蓄積量直接影響林分的經濟收益,在確定收購定價時應充分考慮生態公益林的經營成本、林齡、林分質量和蓄積量等因素,不能實行“一刀切”的統一收購標準。

      參考文獻:

      [1]蔣愛軍,張敏,陳雪峰國家直接收購非國有重點公益林有關問題探討[J]林業資源管理,2008(1):33-36

      [2]李曉玲銅川新區城市生態購買設計[J]西北大學學報,2006,36(5):835-838

      [3]曹揚關于開展國家直接收購個人投資營造的重點公益林試點工作的探討[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06,29(3):61-64

      [4]王愛民生態環境產品的政府雙重壟斷分析[J]社會科學,2005(8):5-9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范文第2篇

      十月下旬,企業注冊局調研組對山東省部分地市企業登記機構存在問題及監管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先后在淄博市、濟南市召開了座談會,聽取了11個市、區(縣)工商局代表的匯報發言。調研組總體認為,山東省自2006年以來,運用日常監管手段和年檢審驗職能,結合總局部署的“兩虛一逃”治理工作,積極開展了對非法中介行為的專項整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形成了扎實有序推進的良好態勢。其中,省局思路清晰、部署及時,措施有力;淄博、濟南等地市局重點突出、執行堅決、確保實效,為基本解決非法問題積累了經驗,夯實了基礎。

      在調研中,大家一致認識到:非法中介活動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一大危害,特別對國家金融信貸管理、增值稅管理、市場交易安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產生嚴重影響,必須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關注,理清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堅決打擊。

      一、山東部分地區機構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山東省社會中介機構發展迅速,數量增長呈上升趨勢。目前。經工商部門正式登記并核準經營范圍的機構已超過一千家,其中可以開展企業登記業務的達到兩百余家。其他為從事商標事務、財務記賬、會計師事務所、投資咨詢、管理咨詢、稅務代辦、報關、勞務外派等業務的中介機構。

      違法中介機構的情況基本分為兩類:一部分為無照經營的“黑中介”,或以虛假廣告招攬生意;或以少數人組成的團伙直接或咨詢,他們一般聚集在工商局注冊大廳內外攔阻企業,虛假宣傳,強行;另一部分是企業超范圍經營,包括咨詢類公司、會計師事務所、商標機構、財務記賬管理公司、評估機構、報關報稅機構等等,大多在開展主業服務的同時從事相關登記業務,也有一部分為了競爭需要,通過承辦主業而免費登記業務的。

      二、非法登記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三類:墊資、登記事項虛假、偽造。

      第一類是提供“墊資”服務。包括為企業開業登記的注冊資本墊資以及為企業增加的注冊資本墊資兩個方面。近年來,隨著企業法定注冊資本門檻的降低。墊資環節大多發生在增資方面。從需要墊資的行業分布看,依次為:房地產、建筑裝飾、資源開發及經營、國際貨運及其他行業,另外某些前置行政許可與規模較大的招投標項目也催生了短期大額資金融通的需求,而通過墊資獲得高額利息就成為不法企業追逐利益的一種方式。假設供求雙方商定非法融資一千萬,約定每天利息千分之零點五(約定千分之一的也不在少數),按照較短融資周期二十天計算。資金提供方即可獲得一兩百萬。額度越大利息越高,且借款計息期限越長。這與傳統的“高利貸”方式有所不同。傳統的“高利貸”需要一個資金運用過程,使用方到期償還本息:而墊資環節中由于資金注入與抽回的賬戶控制在資金提供方或非法人手中,需求方基本看不到也用不上所借用的資金。說到底,墊資就是一個“走帳”一驗資一登記的過程。

      在已立案調查的實例中,墊資是非法活動中比例最高的,而且已經出現了專業墊資機構以及專門墊資網絡、專業登記機構、銀行轉賬、辦理驗資、年檢等“一條龍”職業化操作的苗頭。濟南市工商局今年查獲的一家非法中介通過地下專業墊資機構網絡就為245家企業總共墊資5.4億多元,其違法分子已經移交公安部門處理。

      非法墊資行為又衍生出其他違法情形或以合法形式規避隱藏的情形。例如非法墊資必然同時存在銀行、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違規操作問題:非法墊資帶來的“兩虛一逃”日益猖獗問題;注冊資本嚴重名不副實下的“空殼公司”問題等等。情節嚴重的已經達到刑事責任的追究標準。調查中還發現一個新的監管難點問題:被墊資的公司登記之后。又通過快速轉讓股份辦理股權變更登記,引用“洗錢”手法。將無責任股東替換出違法的股東,以無辜掩蓋違法,達到規避處罰,保護原股東或本公司利益的目的。

      第二類是通過涂改、模仿方式提供虛假決議、簽字、場地租賃合同,形成不真實的登記事項。在年檢中。違法的行為主要是提供虛假財務報表或審計報告。以協助企業通過年檢。

      第三類是偽造營業執照、印章(包括企業公章、銀行印鑒、會計師事務所驗資專用章)、銀行進賬單及有關票據、驗資報告、房屋產權證明、前置審批文件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司設立分支機構不再需要原登記機關核轉函,以致非法中介利用偽造營業執照或復印件騙取分支機構登記機關登記的現象屢有發生,與“中國南方建設集團”近年來憑借偽造營業執照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的現象頗為相似。

      三、非法登記活動反襯出管理薄弱環節或工作難點

      (一)銀行管理方面

      1 金融政策和制度原因

      金融機構除以獲取息差利益作為主要盈利模式外,還以吸收存款,增加開戶,維護開戶方與銀行的緊密聯系,擴大本行賬戶間資金往來的流動性,保持并增加賬戶資金量,持續收取賬目間資金往來服務費用為營收目標。因此,為了保證利益來源,銀行對客戶賬戶雖有一定管理審查尺度,但往往對進賬轉賬過程審查不嚴,為非法墊資后及時轉移資金間接提供了便利。尤其是去年以來。對私賬戶的管理方式逐步向對公賬戶管理方式靠攏,使公私賬戶間的資金轉移限制和資金量限制不再經受嚴格的審查控制,本行卡內轉賬更加便利。根據濟南局的資料,目前對公賬戶向私人卡內轉帳當天可以累計達到五百萬元。

      2 銀行工作人員人為操作原因

      個別銀行人員因貪圖私利,與非法人員相互勾結,利用操作技巧和個人審查權利。建立快速有效的“銀行通道”,為非法墊資及時辦理資金轉移。淄博局就是通過某個時段大量企業只在本市兩家銀行支行開戶的疑點,發現了銀行人員填改進賬單資金來源方名稱的違規問題。通過與銀監部門共同責令暫停開戶,限期整改。會同公安部門責令提供開戶企業名單和賬戶資金流動狀況,挖出了墊資抽逃的系列案件,得到市政府的肯定。

      3 銀行配合調查難以盡力的原因

      目前,銀行一般能夠配合執法部門提供賬戶情況,但是保護開戶人利益始終是銀行方面對開戶人的基本承諾。按照現行賬戶保護制度,各家銀行都有專門接待部門配合調查,并持有上級部門內部發行的《執法機關調查權限手冊》,銀行除對公檢法機關提供基本賬戶和資金往來情況外。在工商部門一欄,僅可提供基本賬戶開戶情況,而不提供資金往來情況。

      由于缺乏資金去向的有力證據,工商部門開展墊資抽逃的立案調查進程往往在銀行環節被迫中止。無法形成確鑿完整的證據鏈條。

      (二)驗資方面

      1 惡性競爭原因

      目前會計師事務所為數眾多,參差不齊。為招攬驗資業務,不惜低價惡性競爭,驗資費用從以往一兩千元標準直線下降為目前一百多元,驗資審查環節把關不嚴,驗資報告質量下降。濟南局在整頓驗資機構,規范驗資工作中曾發現,有的驗資機構甚至由當事人直接提交驗資報告,自己加蓋驗資專用章了事。

      2 驗資技術落后原因

      目前法律對于驗資流程的設置不夠嚴謹科學,對于貨幣出資僅憑銀行進賬單就出具驗資報告。而沒有運用更加客觀有效的會計審計技術加以究查,獨立作出判斷,實際上這一驗資方法只是簡單借用了驗資機構的專業地位和社會公正屬性。從非法機構從業人員僅有小學文化程度就可將驗資流程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經歷不難看出,驗資流程這一登記前置的必要環節,已經日益“兒戲化”了,其真實性、公正性已經遭到越來越多的社會質疑。

      (三)公安經偵方面

      山東工商機關在查辦“兩虛一逃”案件中,與公安經偵部門關系融洽,配合緊密,取得了一定經驗。一些工商部門難以調查、難以移交的案件,公安機關都能抽調人員隨同工商部門進行取證調查。但公安機關在有關移送追訴問題上也面臨一些棘手問題。按照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規定》,“虛報注冊資本罪(刑法158條)標準為:實繳注冊資本不足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有限公司虛報數額占法定最低限額60%以上:股份公司虛報數額占法定最低限額30%以上的,應予追訴”。《公司法》已將有限公司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額降至三萬,按以上追訴標準,只要虛報1.8萬元,工商部門即應移送公安機關。但在目前,幾乎難以實現,有的是公安機關以證據不足為由退回工商部門,有的是檢察機關以證據不足為由退回偵查,再退回工商部門。從山東調查看,由于虛報注冊資本、抽逃出資的證據取得難度較大。工商部門這兩年移送公安機關的,主要是涉及偽造罪或非法經營罪方面的違法犯罪行為,少有以虛報資本方面的名目移交的案件。

      另一與公安治安管理薄弱環節有關的,就是私刻印章、偽造公文或其他文件的活動十分猖獗,或者說有了私刻印章、偽造公文的“助推器”,非法墊資的整體流程才有了得以完成的可能性。私刻印章、偽造公文等涉嫌犯罪的問題由來已久,屢禁不止,不僅成為近年來非法墊資行為的活躍舞臺,而且也成為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營養源”,應當下大力氣予以打擊,嚴厲懲治。

      (四)工商方面

      調查中主要反映了四個難點問題,一是調查取證難。銀行取證難是其中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涉及關聯企業眾多,關鍵人物眾多,且常活動于外地,有的甚至連開戶行、驗資機構都在外地,因此調查周期長,調查成本大,收獲甚微;二是認定制裁難。現行法律只對驗資機構提供虛假驗資報告明確了懲處標準。而對墊資行為,尤其是墊資機構如何定性和懲處,沒有具體規定;三是審查發現難。首先是在目前書式審查條件下,經驗不足的審查人員難以察覺墊資中的蛛絲馬跡。其次是實質性審查的具體執行標準尚不確定,登記審查人員在當場登記的工作要求下。即使從書式文件中發現疑點,也難以中止當場登記,而啟動實質性審查程序,因為缺乏足夠說服力的告知理由,也難以確定審查核實時間。再次是非法機構和人員熟諳登記流程,對延長審查時間或駁回申請的原因解釋的法律依據相當清楚,強行帶入似真實假但短期難以澄清的登記事項,一旦遇阻常常引發非公正性投訴或訴訟:四是依法處理難。其中主要是企業不配合執法機關的調查處理,致使案件在規定時限內難于調查終結,往往積壓至年檢結束時涉案企業無法處理,一旦引發訴訟。工商部門常陷于被動。上述四個問題既有登記審查手段需要完善的問題,也有監管手段需要完善的問題。

      四、山東地方局目前采用的主要專項治理措施

      一是濟南局重點對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進行整改,從驗資環節打開協助非法虛假驗資的突破口。首先針對驗資不實、違規問題、資產評估虛假問題及時向市人大進行匯報。取得支持。同時積極協助推動省注冊會計師協會及時下發兩份規范性文件,制定和規范了驗資報告的出具標準,對違反者停止執業資格直至吊銷執業證書,剎住了違規操作的不良風氣。在年檢工作環節,又結合年檢審計報告質量問題,開展了“五查”,即查貨幣資金、查應收賬款、查應付賬款、查庫存商品、查關聯方,共調閱了一萬五千份審計報告,排查出有十分之一不合審計要求的財務報告,先后責令11家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評估機構進行自查、整改、舉報,將虛假注冊公司的年檢把關由工商一個部門前移至審計報告驗審評價環節。問題公司的篩出比例大幅提高。

      二是淄博局根據銀行資金流動特點。既可以形成非法墊資和非法轉移資金的渠道。也可以形成資金出入“瓶頸”的原理,加強了與銀行管理部門的合作。在向市政府及時匯報工作的同時。與市財政局、市人行、市銀監會共同下發了《關于規范公司貨幣驗資工作的意見》,在重點規范企業驗資賬戶的管理,及時遏制企業遠程開戶、集中開戶現象的同時,分別組織力量分別與公安部門開展聯合執法檢查,會同人行、銀監部門對違規銀行開展貨幣資金賬戶開展執法專項檢查。較短時間內就使銀行合規操作的水平大幅提高。通過對企業貨幣資金賬戶的監管控制,今年下半年以來,非法現象大大減少。

      三是濰坊局以工商所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網格化監管,及時反饋企業動態信息,隨時補充調整重點監管數據庫。將近兩三年存在墊資嫌疑的機構報送登記申請的公司、資金短期大幅增加的公司列為重點監管對象,提請銀行和驗資機構配合調查研判,篩查資金真實性,提高了查處到位率。

      據了解,山東省局近期內,將取得省人行、銀監會的大力支持,建立以中、工、農、建四大行為主的開戶出資與登記后資金流向信息傳送專線,直接連通省工商局數據信息中心,取得經驗后。再推廣到其他銀行。此舉將快速反映企業資金來源與異常流向,及時掌握可疑信息,及時查處違法行為,同時將違法關聯企業一并納入重點監管對象,隨時聯合執法,重拳出擊。目前,四大行也有合作意愿,通過工商部門掌握的企業信息,及時了解企業信用情況,減少金融風險。目前這項工作已準備進入專線鋪設階段。

      五、調研中收集到的工作建議

      (一)規范中介機構、人員登記行為。將登記行為納入職業化管理軌道,重新開展對機構的資質認定與人員素質考試,合格者持證上崗。建立人員在工商部門的備案制度,并確定機構的固定聯絡人員,及時相互通報法規、政策、規范化要求,具體指導登記行為,將對立關系扭轉為合作關系。

      (二)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由工商牽頭,會同公安、財政、人行、銀監等部門定期交流,各自通報,聯合執法。綜合各項職能,形成執法合力,提高執法的有效性。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范文第3篇

      一、外資并購的壟斷傾向

      外資并購中的壟斷傾向對于我國的經濟安全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外資并購中的壟斷傾向一旦形成,外資會進一步擴大其在相關產業的市場占有份額,造成市場力量的高度集中并最終形成壟斷。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外資企業的壟斷優勢已經非常明顯,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現市場壟斷傾向

      目前,跨國公司并購國內企業以后,憑借國內的優惠政策和其自身的雄厚實力迅速擴大其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和市場份額,占據了控制地位,甚至形成了市場壟斷現象。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目前跨國公司已在彩管、微電機、小汽車、計算機、程控交換機、光纖電纜、橡膠、輪胎等取得壟斷或控制地位。比如,在軟件行業,微軟(中國)公司的桌面操作系統軟件的市場占有率高達95%;在軟包裝行業,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在感光材料行業,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市場占有率高達80%以上。其中美國柯達占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25%,其它如柯尼卡公司等占8%-9%;在電腦行業,跨國公司沒有形成絕對的市場優勢和壟斷地位。如筆記本電腦,聯想市場占有率為20%,IBM、東芝、戴爾、惠普分別為17.7%、15.2%、11.8%和513%。IA服務器,HP占25.2%,IBM占19.3%,DELL占14.4%。路由器,思科占70%。計算機處理器,英特爾占90%;在手機行業,2002年,跨國公司手機市場占有率為70%,其中摩托羅拉占26.8%,諾基亞占16.7%,位居前列;在照相機行業,無論是傳統相機還是數碼相機,跨國公司在市場上占有絕對壟斷地位。以上海市場為例,傳統相機產品,奧林巴斯市場占有率為25%,美能達占20%。數碼相機市場,佳能占24%,索尼占22%,尼康占20%;在輪胎行業,法國米其林占輪胎市場的70%,等。

      2.部分產業出現行業壟斷傾向

      外資并購著力于保持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弱化國內企業的競爭能力,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從而達到控制某個行業的目的。外資并購的快速發展,已經對部分產業的市場競爭狀況產生了影響,外資壟斷部分行業的傾向開始出現。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比如玻璃行業,該行業中最大的5家企業已全部合資;占全國產量80%以上最大的5家電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資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妝品行業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著;20%的醫藥行業在外資手中;汽車行業銷售額的90%來自國外品牌。以上數據表明,俞演俞烈的外資并購已產生了我國多個重要行業被控制的后果。其中,最為典型的事例就是美國柯達公司對中國感光材料行業的收購,1998年3月,美國柯達公司出資3.57美元,收購中國的汕頭公元、廈門福達和無錫阿爾美3家感光材料三家兩廠,2003年柯達公司以4500萬美元現金,取得了我國最后一家感光材料企業樂凱20%的股權,從而取得了一統中國感光行業天下的絕對優勢地位。

      3.形成專業技術壟斷傾向

      保持技術壟斷,尤其是對核心技術的壟斷,是跨國公司獲得壟斷利潤的關鍵。從外資并購的實踐中可以看出,跨國公司并購我國企業后把核心技術壟斷起來,致使我國辛苦研制的技術無成本讓渡國外,這樣長期發展下去,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專業技術壟斷傾向。目前,中國許多產業的產品受制于發達國家的新經濟技術標準和關鍵零部件,如電視機、洗衣機、空調、汽車等產業。從個案來看,德國博世并購無錫威孚(中國最大的柴油噴射系統供應商)后,不僅壟斷了中國柴油機的市場,而且壟斷了無錫威孚的原有技術優勢,而且遲遲不向中國轉移核心關鍵技術,以此來左右中國整個柴油機技術和產品的發展趨勢。另外在轎車行業,上海大眾的普通桑塔納車型,從1983年至1999年長達16年時間內一直沒有變動,而該車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國際上已經屬于淘汰車型,且在國內售價高出國際市場價格1倍,但它還是占據了中檔轎車60%的份額,其原因就是核心技術掌握在德國大眾手中,而且在我國市場上,德國大眾沒有競爭對手,沒有競爭壓力引入新的車型。當其他跨國汽車公司紛紛在中國投資設廠,隨著別克、廣州本田等新車型投放中國市場,德國大眾才將奧迪A6引進一汽大眾,帕薩特引入上海大眾。

      二、外資并購壟斷傾向帶來的危害

      1.威脅我國的經濟安全

      據中國產業安全中心的“2006/2007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指出,最近幾年,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態勢。外資不但在某些行業形成壟斷態勢,并且進入我國工程機械、電器、鋼鐵、金融、水泥等支柱企業進行并購,重點轉向大中型企業或整體并購同一行業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如IBM目前壟斷我國銀行業大型機市場,IBM對我國銀行業市場的壟斷,客觀上造成了我國金融運行存在較高的安全隱患,因為當國家間戰略出現沖突時,IBM肯定要服從美國國家戰略;在裝備業這個國家核心與基礎的工業行業,中國沒有一家企業堪與GE、卡特比勒等巨頭比肩,而年銷售額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的外資獨資、合資企業已達2000多家,中國的裝備設備國產化不足50%:100%的光纖制造設備、80%以上的集成電路制造設備和石油化工設備以及70%的轎車制造和數控機床依靠進口。另外,2005年就有5家外資機構直接或間接入股我國水泥類上市公司。跨國公司的“斬首行動”如果頻頻得手,尤其是那些關系到國家戰略利益的企業紛紛被并購,那么政府關于產業結構調整的各種政策措施成效就會降低,影響本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并且有可能危及國家經濟安全。

      2.導致我國的民族品牌大量流失

      在諸多外資并購案中,品牌控制往往被作為一項重要的競爭戰略。從這幾年外資并購的實踐來看,外資先買斷中方品牌,然后與這些中方品牌聯合起來推出自己的國際品牌,最終以自己的品牌取代中方品牌,或者通過減少對中方品牌的投資來逐漸降低其品牌價值,或壓縮中方品牌的產量,

      或控制銷售環節和市場推廣,使民族自有品牌逐漸衰弱直至消失。外方控制品牌的問題在國內洗滌用品、化妝品、攝像器材、移動通訊、飲料、啤酒等行業尤為突出。譬如,在飲料市場,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在中國并購整合了“亞洲”、“嶗山”、“天府”等七家國內碳酸型飲料企業,這些品牌在合資后都消失了,最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基本上壟斷了中國的碳酸飲料市場。再如,洗發產品中十分暢銷的“海飛絲”、“飄柔”品牌,是外資控股并購了廣州“潔花”牌洗發香波生產廠家后推出的,原潔花品牌幾乎已經銷聲匿跡了。還有國內洗衣粉市場上的“碧浪”和“汰漬”品牌是外資控股并購國內“白貓”、“高富力”生產廠家后推出的新品牌。大量事實證明,很多自主品牌不僅沒有在并購中壯大自己,反而被消弱,直至被消滅,這樣就會導致我國產業競爭力下降,這對我國來說無疑是一種重大威脅。

      3.削弱國內企業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

      近年來,不少跨國公司并購我國企業,掌握控股權之后,取消原有國內企業的技術研發機構,由跨國公司本部提供技術。而且在我國從事研發活動的外資企業多數從事適應性研發活動,外資設立研究機構主要是進行新產品的本地化研究,而高新技術、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外方手中,并不輕易向我國轉讓,創新能力仍在外資公司母國。這樣長期發展下去,必然會影響和消弱我國的技術研發、創新能力,增強對國外技術的依附性。據調研,超過93%的企業在中國有技術擴散行為,但77.5%企業處于淺度國產化階段;有深度國產化行為的企業只有16.25%;而實現技術創新的企業只有6.25%。比如,我國是世界上具有生產成套石油鉆機能力的少數國家之一,在石油鉆機方面處于世界前列,我國原最大的石油鉆機生產基地一蘭州石油化工機器廠把石油鉆機制造部分與世界最大的石油機械制造商美國國民油井公司合資,成立蘭石國民油井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美方占60%的股份。合資后,該廠只剩下單一的加工業務,失去了原來的研發、設計、銷售等業務,成了跨國公司的加工廠。

      4.導致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近幾年來,一些跨國公司紛紛以資產并購和股權并購的方式,對中國一些大型國有企業進行并購。由于我國目前產權交易很不規范,外資在并購中國企業的過程中存在國有資產嚴重流失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在資產評估中國有資產流失。分析其原因,有的是由于并購中資產評估制度不完善,評估方法不科學,從而造成一些無形資產的價值在評估中被忽視或低估漏估的現象;有的是并購過程不規范,即產權交易過程多是企業之間的私下交易,而非公開競爭。(2)政府的因素。地方政府的指導思想不惜一切代價讓合資成功,視外資注入和市場保障更重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中國企業的自主發展,結果讓外資立于不敗之地,使國有資產的流失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其中,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北旅并購案,1995年8月,日本五十鈴和伊藤忠商社協議收購北旅25%的股份,從而成為北旅第一大股東,日方同時承諾所持股份8年內不向中國境內法人或個人轉讓。當時外資并購上市公司國有股在我國沒有任何法律法規方面的借鑒,日商也正是利用自己在成熟的并購經驗鉆了中國法律的漏洞。按照北旅與日方達成的轉讓協議,北旅使用的土地只以每畝5萬元人民幣折價入股,地價顯然偏低,并且還存在設備被低估的情形。北旅擁有4臺由德國生產的大型設備,當時的實際價格是1億元人民幣,但評估價格只有800萬元人民幣。結果,總的評估價格5.2億元人民幣比實際價格約9億元人民幣差不多少了一半。北旅的資產流失嚴重;再如,2005年3月10日,卡特比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和卡特比勒(香港)有限公司分別出資130.8萬元人民幣和43.6萬元人民幣,以股權并購方式獲得山東山工機械有限公司30%和40%的股權。令人吃驚的是卡特比勒投資有限公司以不到2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竟然收購了這家具有40多年歷史、在中國裝載機行業里排名第七、年生產能力達5000臺,銷售收入10億元人民幣的山工機械40%的股份。

      三、外資并購的反壟斷策略

      1.制定統一的《外資并購反壟斷法》

      《反壟斷法》為我國在外資并購過程中的反壟斷和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但整部法律對外資并購進行規制的法律條款只有一條,許多重要的內容并沒有予以體現,所以可以認定我國對外資并購的反壟斷控制仍然有許多尚待完善的地方。鑒于外資并購有其特殊性,可以在《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反壟斷法》的基礎上,根據我國市場的實際和外資并購國內企業的現狀,制定一部統一的、涵蓋外資并購反壟斷各方面內容、效力位價較高的專門的《外資并購反壟斷法》。該法在內容上,應全面規制并購活動導致的壟斷問題及其所有環節。

      2.出臺《反壟斷法》實施細則,完善配套措施

      隨著《反壟斷法》的頒布和實施,我國關于外資并購的政策立法的法律制度框架和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起來了。但是,有關政策立法體系仍有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就外資并購實踐而言,《反壟斷法》中的一些規定仍顯得較為原則,因此需要盡快制定更為具體和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從而保障發生在我國的外資并購活動順利開展,有效防止和控制外資并購可能產生的風險和威脅。在實施細則中應包括程序性規則(如事前申報和事后申報、申報義務人、申報的受理機關、申報的內容和審查的期限)、實體性規則(如相關市場界定、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的認定)、反壟斷的域外效力和對違法行為的監督和法律責任(如舉報制度、法律制裁、訴訟機制)等內容。

      3.設立外資并購反壟斷專門執法機構

      我國的《反壟斷法》雖然明確規定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但該委員會僅僅是履行反壟斷工作職能的議事協調機構,而具體的反壟斷執法權由商務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發改委分工執掌,分別負責對“經營者集中”、“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行政壟斷、價格壟斷行為的執法權。這種對執法權的分工導致了執法機關對被監管的企業并無實際的管轄權,會形成執法資源的浪費,也容易導致糾紛的產生。根據國外經驗和我國的現實國情,我國應該設立一個獨立的反壟斷執法機構。該執法機構可采取委員會制,直接隸屬于國務院,并且考慮到外資并購中反壟斷的實際需要,必須賦予反壟斷執法機構相應的職權,如應該擁有相應的調查檢查權、審批核準權、行政處罰權、行政強制權、行政裁決權、規章制定權和公益訴訟權等。

      4.建立外資并購的事后監控制度

      《反壟斷法》和《關于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的規定》僅規定了事前申報,未規定事后報告制度。從國外的立法與實踐來看,大多規定了并購完成后對企業限制競爭效果的持續性審查制度。為了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少外資并購對我國市場帶來的限制市場競爭的后果,參照國外的立法,我國也應當設立外資并購的事后監控制度。對于經批準已進行并購的外資并購,并購企業在并購完成時和完成后的一定年限內,應定期向國家反壟斷執法機關報告并購后企業的控股情況,一旦外資所持股權比例超過國家規定的份額,反壟斷執法機關有權認定其違法,可以解除收購或強制外商向國內相關企業出售其股份,以弱化其控制地位。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范文第4篇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我市打造成“**工業強市,**宜居城市和長江經濟帶強勁增長極”的目標,全市經濟發展呈現出快速增長、效益提高、項目增多的良好趨勢。但是,與全市人民的期望比,與周邊同類縣市比,與沖剌全國百強縣市的目標比,我市的發展還是不夠好。無論是從發展速度、發展質量,還是發展后勁看,都存在一些不足,如市場主體偏少、支柱龍頭不多,主體發展潛力不夠等。作為主管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的工商部門,如何發揮職能,運用高效、優質、快捷的服務方式,促進市域經濟科學發展,是我們工商部門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急需研究和解決的重要課題,結合工商實際,通過親身經歷和深入的走訪調查,本人認為在當前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前提下,在共“渡”全球金融危機的大氣候下,大力發展市場主體、促進市場主體發展、推進商標品牌戰略、服務城市形象建設是促進市域經濟科學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 突出“量”的增加,大力發展市場主體

      在法定的范圍內,對符合安全、環保、節能規定的,全面放開市場準入。以更大的力度,有效落實服務市場主體又好又快發展的51條、促進全民創業的26條意見和進一步放寬市場主體準入條件促進市場主體加快發展的18條措施。實行“九放寬三允許”,促進全民創業。放寬市場主體名稱登記和使用限制、放寬住所登記條件、放寬經營范圍選擇、放寬分支機構經營范圍限制,放寬主體資格條件、放寬注冊資本限制、放寬中小企業出資期限、放寬外商投資企業實收資本出資期限限制、放寬股東出資方式限制;允許出資人以其在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的股權作為出資設立公司或對其他公司增資、入股;允許經法定評估機構評估,全體股東一致同意,出資人可以以科技成果、經合法取得的荒山、灘涂、私域使用權、采礦權、土地、山林承包經營權、出租車經營權等非貨幣方式出資;允許股東以債權作為出資。全力支持姚家港工業園、白洋裝備工業園規劃和建設,對擬入駐工業園區的各類企業,實行“項目籌建登記”和“分期繳資”等優惠措施,促進其快速落戶。對重點扶持創業對象實行試營業制。大中專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回鄉農民工、殘疾人員等申請個體工商戶登記,除經營前置審批的項目外,可申請試營業六個月。結合我市市場主體登記情況,每年向市政府報送市場主體發展等數據情況及分析材料,為領導決策提供參考。

      二、突出“質”的提升,促進市場主體發展

      根據市委市政府實施工業立市、開放強市戰略,立足職能,大膽創新,全力配合支持政府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優強企業倍增工程”,重點扶持酒業、三寧、華潤、迅達、省化、中冶重工、奧美、今貝等企業快速發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在繼續支持“兩酒”擴規的基礎上,重點支持引進油脂、水產、畜禽和果蔬加工項目;支持拓寬創業融資渠道,指導、幫助企業、個體工商戶辦理動產抵押物登記進行融資,支持有限公司以股權出質方式融資。支持產業集群龍頭企業以資產為紐帶,吸納關聯企業為成員,組建企業集團;對重點龍頭企業、高科技術企業符合條件的,允許其企業名稱中不使用國民經濟行業類別用語表述所從事的行業;投資高新技術新興行業的,其名稱中可使用“高新技術”、“科技”等字樣。

      三、突出“牌”的培育,推進商標品牌戰略

      大力支持和引導具有地方特色的涉農企業和產業,發展農產品商標、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在全市扶持培育一批“名、優、特”農產品商標品牌,扶持“百里洲”申報地理標志。促進提升企業實施商標品牌戰略,積極引導扶持“三寧”品牌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力爭年內完成申報工作。做好省著名商標申報和宜昌市知名商標認定工作,引導企業使用著名商標標志,進一步提高我市企業產品的市場知名度、美譽度和占有率。推進商標質押貸款,加強與銀行等相關部門的協作,開展商標品牌無形資產評估,引導企業以商標質押形式獲得貸款、作價出資或投資入股辦理企業登記,促進企業盤活資金,加快融資。推動閑置商標轉讓,盤活商標資源,提高使用效率,支持鼓勵定牌加工企業在出口商品上使用自有商標,指導重點出口型企業進行商標境外注冊。以保護涉農商標、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為重點,繼續加大商標行政執法力度,嚴厲查處侵犯食品、農產品、藥品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地理標志商標、涉外商標等商標專用權的違法行為。

      四、突出“靚”的特色,服務城市形象建設

      圍繞發展**支柱產業,制定廣告業發展規劃和指導意見,支持相關產業廣告投放,在打造名優品牌的同時壯大廣告創意產業。支持廣告從業人員培訓和人才引進,提升我市廣告企業創意、設計水平,美化、亮化城市。加快發展商貿服務業。大力支持配合政府部門,加快發展港口物流業、倉儲物流業、工業物流業及綜合類物流業;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規范建設商業特色街區、專業市場,規范完善機動車銷售、五金、金屬加工等專業市場,配合五柳樹農貿市場改造工程、公園路裝飾建材市場、團 結路電腦一條街、雅畈木材市場改造等工程建設。積極參與“城市管理年”建設,大力整治小街小巷、流動攤點及無照經營,維護良好的市容市貌。

      五、突出“實”的舉措,真情扶持三農發展

      圍繞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村個體工商戶、各類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經紀人,進一步綜合運用法規、登記注冊、商標、廣告、合同、市場規范等多種職能作用,促進農村各類市場主體加快發展,促進和規范農產品流通和農資流通,積極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點創建”活動。深化“百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活動,注重通過市場機制,促進村企共贏。突出優勢農業資源和特色農產品,大力發展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商標,爭取涉農商標申請和注冊量上個新臺階。加大涉農合同示范文本和參考文本推廣應用力度,切實增大“訂單農業”的成果,幫助農民規避風險,穩定增效。深入開展“紅盾護農”行動,進一步探索農資經營主體發展和監管的新路子,規范農資經營主體行為和市場秩序,加強流通環節農資商品質量監測,嚴厲打擊各種坑農害農違法行為,推進農資經營主體分類監管制度建設,不斷完善農資長效監管機制。

      資產評估行業調研報告范文第5篇

      關鍵詞:金融業;區域經濟;發展途徑

      一、江北區金融業發展現狀

      (一)江北區金融企業類型及分布。2014年,江北區擁有金融業法人單位10家,其中貨幣銀行服務4家,非貨幣銀行服務

      2家,財產保險2家,保險經紀和服務2家。

      從類型上看,江北金融業法人比較單一,主要還是集中于銀行業,占據60%,保險業占據40%,證券業、金融咨詢、金融技術服務等其他金融活動尚處于空白。從分布上看,金融企業主要還是集中于市中心的中馬街道,甬江、莊橋、洪塘等城郊區域還未有金融機構總部入駐。

      (二)江北區金融業發展及經濟貢獻。近幾年,江北區金融業在全市金融業發展的帶動下,增長迅速,從10年開始,行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遠超9.8%的GDP年均增幅,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2013年,江北區金融業增加值首次突破20億,占GDP比重也達到9.75%,貢獻達14%。

      從四大細分行業增加值情況看,銀行業依然占據主力地位,約占金融業增加值的76.3%,證券、保險和其他金融活動合計約占23.7%。

      (三)寧波市及周邊縣市區金融單位分布情況。2014年,寧波市擁有金融業法人單位185家,其中中央銀行1家,貨幣銀行服務58家,非貨幣銀行服務50家,人身保險15家,財產保險26家。從縣市區分布情況看,海曙44家、江東53家,分別占到總量的23.8%和28.6%,江北區位居第6位。

      從增加值情況看,海曙江東作為新老寧波市金融中心,兩地區增加值合計占據近50%,我區僅占4%左右,在上述六區中,僅高于鎮海,與海曙、江東、鄞州差距較大。

      二、江北區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一)江北區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挑戰。(1)發展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江北區金融業發展起步于“十一五”期間,06年,全區金融業增加值2.2億,占GDP比重為1.9%,由于起步落后,到2013年,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僅達到4%左右,僅為海曙、江東的1/5不到,鄞州的1/3左右。總部機構企業數占全市的比重也僅為5.4%,相距海曙、江東甚遠。(2)“硬件”“軟件”不足,金融發展環境欠佳。從我區商務樓宇情況看,一方面是量少、規模小。以投入使用的商務樓宇數25個,總面積70萬平方米左右,而海曙、江東在2011年商務辦公樓面積就已經達到330萬和

      250萬平方米。二是樓宇檔次不高,缺乏5A級商務辦公樓宇(甲級寫字樓)。核心濱水區11幢樓宇,除了北岸財富和新建成投入使用的來福士廣場、鉆石廣場及豪城國際外,其余8個商務樓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以無法適應現代服務業總部型經濟的發展需求。另外,從“軟件”方面看,我區缺乏對金融業的發展定位和相關的政策支持。《江北區十二五規劃》中僅有簡單的提及培育發展金融業及建設中馬街道非銀行業金融聚集區,缺乏詳細、全面的規劃方案及未來打造金融聚集區的定位及行動目標;江北區近幾年支持產業發展的各種扶持政策中,對于金融業發展沒有明確詳細的扶持政策出臺,政策尚處于空白。(3)區域競爭進一步加劇。根據《寧波市十二五金融業規劃》,寧波將在5年內基本建成長三角南翼區域金融中心,在空間布局上,將形成“一個主中心,三個金融集聚區”的空間布局。從規劃上看,江東成為寧波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已是必然,后起之秀鄞州作為三個金融集聚區之一,其金融業發展以步入快速發展軌道。而江北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又沒有納入全市的金融業發展規劃布局當中,金融業發展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局面。

      (二)江北區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機遇。(1)宏觀金融發展環境優化。隨著上海經濟圈輻射效應的加深以及《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的獲批,寧波金融業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寧波市金融發展規劃提出把寧波打造成對接上海、服務海洋經濟的區域性專業金融中心,搶抓海洋經濟發展新機遇,立足海洋經濟發展核心區建設,積極融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加快打造新興金融發展平臺,持續完善金融體系,調整金融結構,創新金融產品,壯大金融總量,優化金融環境,實現城鄉金融協調和區域金融一體化發展,進一步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努力建成區域金融中心。(2)江北自身地理位置優越,具備更大的發展空間。江北地處寧波市區西北,北連杭州灣大橋,作為寧波市的北門戶區,融入上海長三角2小時經濟圈,這為江北充分利用上海因素,融入上海金融圈,承接上海金融產業鏈的轉移和功能放大,推動江北金融業乃至整個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較好機遇。江北與海曙、江東同樣作為寧波市中心城區,其地域面積相當于其他兩區之和的三倍多,廣大的城郊發展空間和相對低廉的商務經營成本將為江北承接市中心的金融業發展提供有利的空間保障和要素支持。從江北商業地塊建設看,來福士廣場和鉆石廣場以建成運營;寧波綠地中心今后將作為寧波地標性建筑矗立外灘,其辦公樓面積有近20萬平方米;濱江地塊的奧利賽廣場、北門戶區的中策創意廣場、

      GXG時尚大廈等正在緊張的籌建中。這些都將為江北創建良好的金融環境打下堅實基礎。(3)寧波金融業態發展不平衡,我區金融業發展存在更多選擇。寧波市金融業產業結構不合理,機構門類不齊。其中銀行服務一枝獨秀,占比高達59.5%。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較緩慢,經濟總量僅占

      10%不到。而金融后臺服務,如金融咨詢、人才培訓、財務顧問、戰略規劃、信息技術后臺支撐等業態更是匱乏。而正是全市金融業態發展的不平衡,為我區制定金融業發展規劃,從彌補寧波金融業發展短板上,提供了更多方向和選擇。

      (三)促進江北區金融業發展的意見建議。(1)明確發展方向―金融中介、后臺服務中心。積極利用、寧波東部新城金融業發展的外溢效應,同時把握好周邊縣市區金融業尚處起步階段的有利時機,重點發展功能互補、機制競合的特色金融業態。大力引進寧波尚處“短板”的金融業態總部機構入駐江北,如信用評價、資產評估、會計審計、法律咨詢、投資咨詢等金融中介服務機構、融資典當機構、信用擔保機構、數據處理備份、軟件設計等金融后臺服務機構等,同時利用北門戶區打造寧波電子商務中心之際,率先發展互聯網金融③,把江北金融發展方向定位在建設成為寧波的金融后臺服務中心和互聯網金融發展示范基地。(2)制定發展目標,優化規劃布局―雙核輻射、多點支持。將金融業發展納入“十三五”發展規劃,制定今后全區金融業發展目標,同時優化金融業的空間布局,促進金融業產業集聚和金融服務延伸。以中馬商務中心和北門戶區電子商務中心為“雙核”,灣頭區塊、萬達區塊、慈城新城為“支撐點”,構筑江北區金融后臺服務中心“雙核輻射、多點支撐”的空間布局。(3)落實細化各類保障制度。制定、細化并落實對于促進金融業發展的各類保障制度。一是制定完善金融業發展優惠扶持政策,出臺針對引進金融后臺技術服務、數據處理備份中心、金融中介服務等新興金融業態總部機構的扶持政策;二是制定高端金融人才引進和培養計劃。與金融機構、相關院校合作組建金融人才培訓基地,提升區域金融人才整體素質;三是健全完善區域金融協調制度和信息交流機制。以區金融辦牽頭,定期召開全區金融機構聯席會議,加強溝通與協調,推動促進金融業發展相關政策的貫徹落實。

      參考文獻:

      [1] 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高清漫画|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美女久久久|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洲无mate20pro麻豆|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嫩模在线观看|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蜜臀浪潮 | 亚洲精品91在线|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亚洲综合色婷婷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mⅴ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成色在线影院|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亚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精品久久久www|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频小说图片| 亚洲 欧洲 视频 伦小说|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www.91亚洲|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久久久亚洲裙底偷窥综合| 亚洲中文字幕日本无线码|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