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年中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扶貧專班在各位局領導的正確領導和悉心指導下,在局機關各科室、各醫療機構的全力配合下,扎扎實實工作,通過大數據比對調研、結合實際精心謀劃、制定工作方案、定期組織學習培訓,強化巡查督導等舉措,穩步推進本年度脫貧攻堅及其他臨時性工作任務,結合上半年度工作實際,現將工作簡要匯報如下:
一、健康扶貧工作情況
(一)持續保持脫貧攻堅工作政治站位思想認識
局領導高度重視健康扶貧工作,專班人員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自覺提高思想認識,積極進行健康扶貧政策學習,強化對扶貧政策的掌握能力,做到精準把握, 人人具備健康扶貧政策現場解答能力,為政策制定和工作開展提供有力依據。
(二)始終堅持脫貧攻堅工作全面貫徹落實
為保障健康扶貧工作全面落實,扶貧專班牢固樹立“五個強化一個堅持”意識貫徹工作始終:1、強化大局意識,深化“牽頭”職責。定期與人社局、民政局、扶貧辦協調,確保貧困人口數據底數清楚,醫保住院報銷數據、醫療救助數據等信息更新及時,同時加強與醫政、基層、醫改等局機關內部科室協作,科室之間實施數據共享,及時掌握各類數據變化,保證各類工作數據統一。2、一是強化政策保障,深化“專班”職責。依據各級健康扶貧工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研究制定健康扶貧政策,制定健康扶貧政策9個,為健康扶貧工作開展提供指導性依據。二是定期組織縣鄉村醫務人員培訓學習,上半年共組織培訓學習3次,培訓人員156人次。3、強化貫徹落實,深化“縣級村一體”。專班時刻把握“既要全面,也要細致”的宗旨,不忘政策落實“既要到位,不能越位”的根本,層層推進,在政策制定、組織開展、巡查督導、醫療救治多方面嚴格把關,把“精準”兩字貫穿工作始終,避免出現幫扶不到位或越位的現象發生。及時發放健康扶貧手冊和各類宣傳資料。4、強化巡查督導,深化“最后一公里”實效。按季度組織開展巡查督導。5、強化數據統計,深化工作流程。扶貧專班及時將各類數據下發各醫療機構,作為填報依據,逐戶核查,對貧困患者住院、救治、醫療費用報銷、簽約履約等信息進行錄入,專班人員每2周統計各醫療填報進度,對填報不及時的單位進行督促,數據填報既實事求事,又詳實全面,目前我縣系統填報工作全部達到考核要求。6、堅持問題導向,深化“巡視整改”成效。結合國家考核、省委、督導組巡視整改反饋意見,扎扎實實的開展舉一反三、自查自糾工作,堅持問題導向,開展健康扶貧政策落實整改工作,按時完成整改工作。
椒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椒金山街道轄區內的椒北社區居民委、椒中社區居民委、礦北社區居民委和金泉社區居民委,面積3.28平方公里,轄區內戶籍人口23104人、戶數8877戶。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4835人,占總人口的20.9%;
中心目前處于創優過渡階段。中心位于椒房街18-1號,建筑面積達1056平米。流動人口數1780人,低保人口數189人。中心共有工作人員26人,其中衛技人員16人,占總人數的61.54%;全科醫生6名,全科護士6人;臨床醫生數的8 人,護士數6人。2011年中心全年門診量12500人次,平均日門診量34.7人次。
二、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情況:
(一)中心建有全科服務團隊支,每支團隊由全科醫生、公共衛生醫生和社區護師組成。以轄區內各居民委作為落腳點和輻射點,通過“中心-居民委-家庭”三站式服務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康復、醫療、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
服務中心主要提供健康咨詢、健康教育、慢性病防治、康復指導、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及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等。在部分有條件的社居委開設簡易診療及中醫、康復適宜技術等服務。與二、三級醫院建立雙向轉診關系及執行情況:門診自開展簽約服務以來,開具門診轉診單轉往二、三級醫院23人。病房2011年自二、三級醫院轉入138名病員。
中心自XX年開始,以家庭為單位,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檔案。2011年起全面實施健康檔案為核心的公共衛生信息管理系統。截至2011年底,共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檔案8400戶、20717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專項檔案4835人,殘疾人專項檔案61人。為提高居民健康檔案的動態管理和有效使用。通過對已建檔居民中進行干預的慢性病病人(包括高血壓一、二、三級管理、糖尿病強化管理和常規管理)、傳染病病人以及提供服務的家庭病床病人和殘疾人等的專項管理,及時更新他們的健康信息,真正做到檔案的動態管理和有效使用。
中心大力開展弱勢人群服務,提供多項便民利民措施。與轄區內4835名60歲以上老人建立了保健服務體系,每季度由團隊公共衛生醫生上門為老人提供健康保健服務;根據市、區衛生局和殘聯要求,做好“殘疾人送康復服務”工作。全科團隊與轄區內11名有康復需求的各類殘疾人建立了康復服務體系,為每一位殘疾人建立了健康檔案,每月為殘疾人進行一次康復指導、提供健康教育等服務;為解決社區內獨居、行動不便等老年人的看病難問題,中心在衛生服務站開設簡易門診,提供代配送藥等服務;同時,積極開展慈善幫困助醫活動,做好結核病人減免治療及貧困精神病人免費服藥工作。我們的服務受到了社區群眾的歡迎和認可。
(二)慢性病監測和管理方面:開展心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防治,實行社區高血壓一、二、三級管理和糖尿病常規和強化管理。
1.高血壓方面:轄區區內共有高血壓病人1211人,管理數為478人,管理率39.47%,一級管理數為242人,管理率24.82%,二級管理數129人,管理率100%,三級管理數107人,管理率100%;門診首診測血壓680人次。其中:35歲以上首診測血壓人數520人,發病率為16.67%。危險因素調查641人;
2.糖尿病方面: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根據本中心流行病學調查,2011年轄區內共有糖尿病病人468人,管理數為375人,管理率80.12%,常規管理數297人,管理率76.15%,強化管理數78人,管理率100%。糖尿病篩查人數2578人,60歲以上2228人;中心在糖尿病患者中開展健康教育,幫助糖尿病患者正確認識糖尿病,從而幫助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生活方式,緩解糖尿病給他們帶來的傷害。
3.精神病人方面:將轄區內61名精神病人納入社區管理,為23名精神病患者定期隨訪病情相對穩定的精神病人;對出現病情變化、反復者,及時聯系住院治療;定期下社區康復中心,對病人及家屬進行康復指導。
(三)健康教育方面:2011年我們尤其重視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把它放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并以此帶動社區慢病管理、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和醫療救助等項工作的順利開展,通過采取完善健康教育工作計劃和實施方案,優化服務流程,加強措施落實,搞好健康教育隊伍健設,增加經費投入等多項綜合措施,使我們在開展健康教育時形成有人才、有場所、有人氣、有效果等“四有”局面。現將年度工作總結如下。一年來,共開展22場次健康教育講座,和衛生主題宣傳活動,參加居民數千余人次;發放健康教育處方1360余份,宣傳材料1360余份,解答疑問560例,心理咨詢639人,測血壓804人,測血糖52人,心電圖346人,共計收回健康問卷1130余份,使用宣傳板20余塊,黑板報4期。醫務人員健康知識培訓29場次,參加人數537人。健康教育累計免費體檢(測血糖、血壓)21942人;累計測心電圖1126人;累計發放健康教育處方9266份,1670元;累計宣傳材料掛歷4465份,8641元;累計健康教育板塊25塊,625份;累計健康小禮品700份,14000元;累計健康教育投入總資金約47815余元。
定期和不定期地開展各種形式、喜聞樂見的健康教育活動2次,從而使廣大居民從中受益,有效地保證了健康教育有效和可持續性的開展。我們根據每個社區人文環境、經濟條件和健康情況不同,制定相應的健康教育方案,如根據椒中社區居民委困難戶、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殘疾人多等“五多”狀況,制定出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內容以高血壓、糖尿病、老年保健為主;形式以各社居委為平臺開展健康講座或義診咨詢為主;指導用藥以價廉、有效、副作用小的藥物為主;同時結合開展免費查血糖、體檢和節日送溫暖等活動,使居民看到參加健康教育的好處,調動了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其結果一些居民主動爭先恐后來建立健康檔案。如通過開展免費體檢活動,可以使轄區內的老年人慢病和殘疾居民都能積極參與得到了實惠。中心主任親自抓健康教育,經常全程參與或做主講人,在第一時間發現并及時解決問題,這樣我中心真正做到了每次健康教育要有計劃、通知、簽到、講稿或相關材料、圖片和總結等五個方面資料。
(四)居民健康檔案電子信息錄入和紙式檔案信息書寫情況方面:為了落實上級衛生主管部門關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需要做好衛生信息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和規范化管理的需要,現將我們通過一年來的工作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總結如下:
適應信息化社區的需要,重視信息管理,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網絡平臺,加快新式“紙質”信息和“電子檔案”信息平穩過渡。目前,為新系統下的衛生信息管理初級階段,即:以紙質檔案書寫為主,電子信息檔案錄入處于過渡。我們在制定工作計劃時,項目詳細明確,為了保證任務的按時、按質、按量完成,我中心聘進醫學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作為主力,增添了辦公室、檔案室相關硬件設施。今年完成了戶居民健康檔案(新“紙質檔案”),共計4200戶,12502人,完成了建檔總數的50%,新系統下的電子檔案錄入1449人,完成了新建檔總數的11.6%。其中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共有4835人,建檔數4835人,健康檔案完成了建檔率的100%。以上三項已達到了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任務,再接再厲爭取在2011年中旬將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全部完善。
(五)傳染病方面:傳染病管理是醫療質量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控制傳染病流行是提高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關鍵。今年我中心共報告法定乙類傳染病1例次(乙型病毒性肝炎),甲、丙類傳染病0例次,無傳染病漏報發現,在門診設立預檢、分診制度,詢問病人流行病學史。發現呼吸道發熱病人或腹瀉病人安排到發熱呼吸道門診或腸道門診就診。我院全年開設發熱門診,積極配合疾控中心做好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
(六)老年人保健方面:老年保健不僅是衡量老齡事業全面發展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成功與否的一個重要坐標。根據中心實際情況,采取長遠規劃,分步實施辦法,讓老年保健健康有序、有聲有色的開展。讓老人感到真心關愛,實實在在,無處不在。我們為社區100% 60歲以上老年人建檔并管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特有平臺和技術優勢,推動老年保健工作不斷向前發展,把黨的溫暖,政府的關心,社區衛生服務工作者的愛心實實在在送到居民家中,為社會和諧作出一份貢獻。一年來,我們為社區60歲以上老年開展健康教育和義診活動16次,發放健康教育處方6870多份,免費體檢297人次,免費查血糖2577人次,受到居民廣泛好評。
今年,老年保健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受到居民贊揚和領導的表揚,但工作中存在觀念轉變不夠,經費、人力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問題。如開展老年健康教育內容以慢病老人為主,單獨為健康老人偏少,雖然為老年居民建立了健康檔案,但是管理不夠規范,檔案更新率不夠。我們會繼續努力出色完成老年人保健這項工程。
戶籍家庭醫生方面:我們社區建立了戶籍醫生責任負責制,一年來為轄區居民實行了走訪和宣傳共計參加人數4672人,心理咨詢3965人,解答疑問4569,健康處方發放4672份,其他宣傳材料4672份,免費測血壓4672人次,免費測血糖3577人次。四個家庭團隊,共管理約8378戶,20637人,管理率90.5%。經過一年家庭醫生的努力,圓滿完成了一年的工作計劃和任務,對于今后戶籍家庭醫生工作會更加努力高標準的完成的。
殘疾人康復指導方面:在康復室一年來共開展了12次培訓,參加人數43人次,共解答疑問516人次,心理咨詢486人次,發放宣傳材料516份,測血糖365人次,測血壓516人次,做心電圖516人次,在康復治療方面我社區會加強管理為更多的殘疾人服務。
計劃生育指導方面:中心為孕產婦組織了培訓和相關義診,共參加人數645人,心理咨詢596人次,解答疑問622人次,發放健康處方645份,其他宣傳材料189份,測血壓638人次,宣傳板4塊,發放避孕藥具398人。
生命統計方面:轄區內死亡人數33人,其中心肌梗死死亡29人,其他原因死亡4人,培訓2次,培訓人數40次。都建立了殯儀館火化、派出所調查和走訪相關記錄,臨終關懷了33名患者。本年度生命統計工作圓滿完成了,以后中心會繼續高標準完成生命統計工作。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進行清掃衛生29次,發放消毒液4次,消毒7次發放宣傳材料和處方570余份,宣傳板4塊。中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建立了長效的運作機制和組織領導,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奠好了根基。
哪里有殘疾兒童,哪里就有愛心的凝聚。自從我區啟動特殊教育送教上門工作以來,我校承擔“送教上門”的重任已整整三年了。在上級政府的支持和我區教育局的重視下,我校“送教上門”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軌,在圓滿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一點經驗,其中的點點滴滴都飽含著我們對特殊兒童的一片愛心,飽含著我們對特殊教育的付出與努力。
一、領導重視,專款專用
接到相關文件后,我校積極調研,校領導協商制定送教上門工作方案,成立了由胥校長、教導處和扶貧辦組成的業務指導組。確認了“送教上門”服務的對象是不能到學校接受教育,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
送教上門專項經費由學校統一管理,專項使用。主要用于“送教上門”服務教師的交通費、勞務費、餐點茶水費等補貼,購置相關教育教學設備費以及業務指導、經驗交流總結會經費等。
二、確定對象,精心準備
從2019年9月20日開始,我校遵循家庭自愿、送教上門、免費教育的原則,經過前期的調查摸底、入戶家訪,核實了基本情況的基礎上,確定了“送教上門”服務對象——身殘志堅的李怡康同學。為了肩負起責任,履行義務,學校研究決定,選派責任心強、熱愛殘疾學生,思想、業務水平較高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輪流開展“送教上門”工作,并向區教育局上報工作方案,“送教上門”服務對象列入學校學籍統一管理。
三、持之以恒,送教到位
把老師對學生的愛送到孩子的家中,送教教師可以說是不辭勞苦。
1、送教上門,從未間斷
愛心是從事特殊教育的老師必備的精神食糧,在“愛與責任”的召喚下,送教教師克服自己年齡大,路途遠,家務繁忙;克服心理壓力;克服嚴寒酷暑;全身心融入了這份崇高的事業,落實對下一代“關注于心、關愛于行”的實際行動,堅持按規定的時間每周二課時的送教活動。一年來,送教路上灑下了他們辛勤的汗水,“送教上門”風雨無阻,從未間斷,用愛心來撫慰特殊孩童的心靈,讓殘疾兒童在智力、肢體活動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認真的工作精神、耐心的工作態度、細心的工作方式,無不使周圍的鄰居、孩子的家長為之感動。
2、加強學習,及時充電
為能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送教教師十分認真,不斷學習新的特教知識,補充更新自己的知識,我校德育部門及時把相關報刊雜志上的有關特殊教育的理論文章介紹給送教老師,送教老師在自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認識,明確送教上門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篩選教材,注重實用
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或普通中小學《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與區特殊教育學校使用同樣的教材,教學內容包括簡單的識字、常用的稱謂、簡單的實用算術等,每周的必修課程有生活語文,生活數學,生活適應,選修課程由送教教師再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從教育與康復,知識與技能的角度出發,補充音樂、美術一些繪畫涂色、音樂欣賞、律動康復、情緒矯正等相關內容,進行送教上門康復訓練。
四、加強管理,保質保量
學校從課程設置和檔案管理入手,注重教學管理,建立“送教上門”工作檔案,將“送教上門”服務對象列入區特教學校學籍統一管理,使送教工作更加完善和規范。這份特殊的工作檔案資料主要包括學生基本情況、學生發展評價資料,教學過程資料,個別化教育方案等。學期初、每年末各召開1次業務指導組及送教教師工作會,研究計劃、總結工作、交流經驗。在送教工作開展的一年中,學校要求做到:年初有計劃,年中有研討,年終有檢查總結,關注送教的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效果,與送教教師一起教研備課,探討如何指導家長做適合孩子的康復訓練,及時幫助送教教師添置教學設備及教學用書,教學用具。學校還經常入戶走訪或電話聯系學生家長,了解教學情況,并根據家長反饋的意見,與送教教師一起商量對策,保證送教工作有序開展。
五、送教上門,效果顯著
在教育局領導、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送教教師的辛勤工作下,保證了送教質量,既幫助殘障兒童學習知識,鼓勵他們重新振作起來,也指導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學習,幫助孩子進行協調性訓練和康復訓練,提高他們適應生活、適應社會的能力,得到家長的歡迎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關鍵詞:特殊兒童;教康整合;特教教師;轉變觀念
隨著特殊教育的迅猛發展,“教康整合”理念已經在該領域凸顯出重要的應用價值,所以要求學校教育康復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知動能力。傳統觀念認為,難道要讓我們穿著白大褂來為他們治療嗎,這是醫生的事情,應該送去醫院,我們只負責教授知識。可是,人群中就有那么一類人―特殊兒童,他們不僅渴求教育的侵潤,也需要醫療的康復。其實,這是我們特教老師的專業和職責,我們要轉變觀念,勇敢接過社會拋給了我們的繡球。
2008年以來,在總結改革開放30年中國特殊教育發展成就的同時,人們不禁會思考一個劃時代的課題,那就是未來中國特殊教育何處去?中國特殊教育將以什么理念引領未來發展方向?正是懷著這樣的責任心和使命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心理與特殊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孟萬金教授站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在系統總結古今中外特殊教育發展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和國際特殊教育發展趨勢,及時提出了“人本特教”,即“以人為本的中國大特殊教育新理念”。中央特別重視特殊教育學校的建設,明確到2020年,基本實現市(地)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要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要求各級各類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接收殘疾人入學,不斷擴大隨班就讀和普通學校特教班的規模。全面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加快發展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大力推進殘疾人職業教育,重視發展殘疾人高等教育。因地制宜發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確保殘疾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學習、共同成長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根據統計,全省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專任教師比率僅達到27%,目前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校長、教師絕大多數從普通中小學校轉任,更要求我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幫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基本途徑。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對殘疾人教育事業的關心、重視與否,反映了國家、民族和地區文明程度的高低。
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學生的發展,而學生的發展更需要教師的發展,因此,特殊教育師資的成長是提升特殊教育品質的前提和保障。然而,特殊兒童的發展不僅依托于教育、教師的發展,還需要醫療康復的介入。鑒于特殊兒童康復的需要,醫生、教育人員康復知識技能的欠缺現狀,教育界和醫學界普遍達成了“教康整合”理念。
在云南省第四期特殊教育師資培訓中,向陽兒童發展中心胡菡老師提出了“評估療法”,并對腦癱兒童動作訓練、腦癱的概念溝通、腦癱的動作特點與全體學員進行了探討,進一步提出“教康整合”的重要性。
一、從培養方向上看。
特殊教育主要培養在特殊教育學校從事教育實踐的工作者,而教育康復則培養的學生則包括特殊教育學校、殘聯康復機構、福利院、醫院相關科室等從事教育康復實踐工作。
二、從課程內容上看。
課程內容在傳統上歷來被作為要學生習得的知識來對待,重點放在向學生傳遞知識這一基點上,而知識的傳遞是以教材為依據的。所以,課程內容被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上課所用的教材。這是一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目的觀的體現。教材取向以知識體系為基點,認為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而知識的載體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紐斯。特教核心課程以教育和心理為主;教育康復則以聽覺、言語、語言、認知、運動功能的康復為主。
三、從手段上講。
特殊教育教學是以形象直觀為其特點的,但是直觀的感性認識只能產生表象,掌握知識還必須從大量直觀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認識。人的大腦皮層的兩種信號系統的活動是緊密相關的,沒有第一信號系統(具體、形象、直觀)的活動,第二信號系統(抽象、概念、思維、詞語)就不能活動。對于聽覺障礙的兒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視覺的觀察,因此對他們的教學應該特別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觀的圖片和再真實的影像,都是為了一個目的──解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將直觀性與抽象性緊密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特教以教育教學為主,而教育康復則以言語、聽覺、語言、認知、心理、運動等個別化康復手段為主。
四、從對象上來看。
特教以學齡兒童為主,而教育康復以學前和學齡兒童為主、兼顧成人。
目前的醫學手段尚無法治愈這些疾病,這些特殊兒童只能接受長期的康復治療。到了受教育的年齡,他們只能帶病接受教育。同時,由于特殊教育零拒絕理念的推行,與十多年前相比,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對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特殊兒童障礙程度加重、殘障類型增多、多重障礙兒童增多。面對這些特殊兒童,特殊教育學校原有的教育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無法實現、難以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必須全面改革。
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兒童患病的類型也在發生改變,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率下降,遺傳疾病、先天畸形、早產兒、極低體重兒的存活率逐漸上升,從而腦癱、智力障礙、聽力障礙、孤獨癥等特殊兒童的人數有上升趨勢。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特殊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以特殊兒童的需要為本。特殊兒童在入學之前主要由醫生提供醫療服務,入學后主要由特殊教育老師提供教育服務,醫生的作用逐漸淡化,教育與康復隨之分離。而目前特殊教育界倡導與實施的“醫教結合”,則將特殊教育服務的時間提前,康復醫療服務的時間延伸,從而使兩者相互結合,融為一體,這就為最大限度滿足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的需求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參考文獻:
[1] 盧紅云.言語聽覺康復科學.華東師范大學.2012.5
【關鍵詞】 腦栓通膠囊;腦梗死;遠期療效;臨床應用價值
急性腦梗死屬于中老年人中的常見病及多發病,其起病急、重,后遺癥較多,致殘率與致死率均偏高,因此,受到臨床上的普遍關注。本文通過觀察分析腦栓通膠囊應用于腦梗死患者治療的遠期療效,總結其臨床應用價值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66例腦梗塞的患者,男42歲,女24歲,年齡在46~78歲,均符合1995年中華神經科學會和中華神經外科學會的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的會議制定關于腦卒中的臨床診斷及相應的分類標準;均排除有腦出血、嚴重的心、腦、肝、腎及全身感染性疾病和腦部出現占位性病變,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例,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包括藥物治療與康復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口服腦栓通膠囊,分別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MBI)、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IM)、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量表(CSS)進行評定,對比兩組評分結果。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臨床診斷等方面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基礎治療,其方案參考《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采取標準化治療的手段,其中包括基本的藥物治療及康復訓練,嚴格對各種卒中的危險因素進行控制,均給予口服100mg/d阿司匹林,無使用溶栓及降纖的藥物。對于有合并癥的患者給予相應的對癥治療,對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給予控制血糖,對于伴高血壓的患者給予降壓,對于伴有腦水腫的患者給予脫水治療等,以1個月為一個療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口服腦栓通膠囊(廣東華南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批號:080802051),0.8g/d,1天3次。
1.3 療效評價標準 (1)采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量表(MBI)對患者的上下樓梯、平地行走、床椅轉移、用廁、小便控制、大便控制、穿衣、洗澡及進食10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評分,總分為100分,正常生活;總分在60分以上,生活能基本自理;總分在40~60分,生活需要他人幫助,屬于中度的功能障礙;總分在20~39分,生活明顯依賴他人幫助,屬于重度的功能障礙;總分在20分以下,完全生活依賴,屬于完全殘疾。(2)采用肢體運動功能評定量表(FIM)對患者的肢體功能的獨立性進行評定,獨立:108~126分;部分依賴:54~107分(包括輕度依賴:90~107分;中度依賴:72~89分;重度依賴:54~71分);完全依賴:18~53分。(3)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量表(CSS)對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言語、面肌、眼睛水平的凝視功能、意識及步行能力進行評定,最低分為0分,最高分為45分,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1]。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MBI、FIM、CSS評分的數據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單位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均數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治療前后MBI、FIM、CSS評分比較存在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治療后MBI、FIM、CSS評分變化與對照組比較更為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MBI、FIM、CSS評分比較[X±S]
*為兩組組內比較差異顯著(P<0.05),#為兩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3 討論
腦栓通膠囊具有減少缺血性腦梗死的梗塞面積、增加腦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脂等作用,均為對腦卒中及其復發進行預防的藥效學基礎[2]。本研究中統計發現,腦栓通膠囊治療后MBI、FIM、CSS評分均有明顯改善,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腦栓通膠囊進行治療,并以隨訪的方式采取以上量表對其使用腦栓通膠囊治療后的遠期療效進行系統評估,表明腦栓通膠囊對急性腦梗死有顯著療效,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肢體運動功能及神經功能,全面提高患者的遠期生活質量,是臨床上防治急性腦梗死的理想治療藥物,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