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道德修養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新聞記者的工作就是與事實打交道。事實是新聞的生命,是新聞的本源,記者一定要實事求是,尊重事實,而不是隨心所欲地捏造新聞,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弄虛作假,違背了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害人害己。2013年8月16日,撫順清源南口前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許多媒體紛紛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新聞報道,這是值得贊嘆的。但是,不乏有個別記者對事實不了解,不調查,不實事求是,道聽途說,給政府和百姓帶來了極大的傷害。其中最為嚴重的是某新聞媒體的記者,把“8·16”洪水的原因說成是上游的“海洋水庫”沒有及時開閘放水,造成水庫積水過多,導致洪水沖開大壩,導致下游村落被淹的悲劇。而事實又是什么情況呢?“海洋水庫”是個很小的水庫,它根本就沒有修建閘門,只是在水庫大壩的一側,有一個較低的出水口,當水位高時,水就自己漫過來。可見,這個記者沒有到現場作調查,失去了一個記者起碼的道德。尊重事實,用事實說話,是新聞記者必需的修養。
2.心底無私為人民。
一個有修養、有道德、有愛心的新聞記者,他一定是能客觀、公正、真實地對事實作出正確報道的。新聞記者要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為人民服務,要對社會負責,對黨和政府負責。如果新聞記者要利用自己的職業條件為自己謀取私利,那就會從根本上失去新聞記者應該具有的高尚品德。應該說,新聞記者要想為自己謀取利益,是十分容易的事,面對社會上的許多誘惑,一些記者的確在有意和無意間忘記了自己的職業是黨和人民給予的,忘記了黨性原則,忘記了記者的品格。為了自己的私人利益,不惜買賣新聞,弄虛作假,甚至出賣自己的靈魂。將新聞記者的道德、修養拋到九霄云外,這是我們記者隊伍的悲哀。早在上個世紀末,某新聞單位有個“老記者”,他獨霸“公、檢、法”行業十余年,在這個行業里呼風喚雨,十幾年從這三家拿到很多利益。他自以為是“禿子打傘———無法無天”了,但是,時間終于為他的所作所為作出了公正的審判。他最終走進了監獄,往日的新聞記者,變成今日的囚徒!擺在我們新聞記者面前有兩條路:一條是追求自私自利,做追求金錢和虛榮的記者;另一條路是追求理想和真理,做一名有道德、有修養的記者。
3.正直正義斗邪惡。
在課堂理論教學部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的教學形式具體選擇問題導向式教學,而在課外實踐導學部分則采用行動導向式教學。問題導向式教學是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教學,是一種以問題解決為驅動力,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的技巧及問題解決的能力為主要目標的教學。其要義是真正體現以學習為主體和培養大學生的核心能力,如基礎課全部學習章節都以問題形式展開,讓學生在個人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中著力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價值觀和服務社會的良好道德人格。行動導向式教學的實施是教師首先按照課程目標和內容來確定學習領域,根據實踐項目目的進行精心設計,確定主題,學生通過對主題的理解和項目計劃的制訂和實施,主動和全面參與,最后對實踐效果進行師生共評的教學形式。就基礎課而言,突出實踐性是課程的內在要求。而把握實踐性的價值取向,關鍵是要在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做三者結合起來,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知與行相統一。
(二)教學方法的開放性實施
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注重教學方法的耦合性和創新性。作為教學形式的具體展開,教學方法在基礎課的選擇上,課堂理論教學部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課外實踐教學部分則主要采用行動激勵法。基礎課的理論教學部分因采用問題導向式專題研討,故自主探究法的應用是對基于核心能力培養的問題導向式教學的呼應。基礎課的實踐教學部分,教師通過實踐項目的設置和引導,學生以行動為導向,以實踐項目任務為載體,借助個體或團隊合作等形式,通過手、腦并用進行探究式、發現式學習,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達到深化理論學習的效果,使學生掌握一定實踐知識,培養自我職業能力與社會適應及持續發展能力。
(三)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施
首先,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施體現為教學準備的開放性?;A課理論教學部分,因主要采用問題導向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方法,故教師在課前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心理需求進行問題設置和要點提示。而課外實踐導學部分,應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提出實踐項目和任務要求,并根據項目特點,設定個人或小組完成形式,并對實踐小組的分工及實施計劃進行指導和監督。其次,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實施體現為對整個教學實施過程的有效控制和科學管理。同樣以基礎課教學為例,理論教學部分主要是通過課堂專題研討的形式來體現。課堂專題研討是在已進行班內分組的前提下,研討小組根據事先設定的問題和提示要點,經過資料的搜集和篩選、PPT制作、主講、答辯、總結陳詞等組內的不同分工,進行專題化的自主研究和討論學習形式。因整個過程幾乎由學生參與和控制,教師在課堂專題研討過程中就必須對研討的廣度和深度進行控制、引導和糾偏。課外實踐導學部分,教師在實踐項目開展后必須進行及時跟進和指導,以保證有效達到實踐教學目標。
(四)教學評價的開放性實施
思想道德修養課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過教師課堂授課教學,能夠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了提高學生們對思想道德課程的興趣,教師可以采取師生互動交流,即,教師提出教學主題,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通過相互討論、相互交流、相互比較,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一種比較客觀、科學、理性的東西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學生的潛意識之中,一個階段過后,學生的整個精神面貌發生了改變;情景劇表演,即,教師給定題目,學生組建團隊自編自導自演校園故事,展現出符合大學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為。讓學生從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養,需要時時刻刻在身邊學習提高。
(二)校園文化活動多彩化
高校的校園是大學生主要的學習活動場所,我們要充分利用校園內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修養教育??砷_展主題班會、團日活動、學術講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學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禮誠信教育、舉止文明教育、國學素養教育,都對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有很好的引領作用。高校通過對青年志愿者服務活動、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西部支教服務活動,讓學生進入社會中去,提升自己素質能力。
(三)網絡媒體模式新穎化
網絡媒體具有高效性和互動性的特點,也具有覆蓋范圍廣、信息量內容大的優勢。高校應注重對網絡媒體的利用。利用網絡拓展德育空間,強化網絡道德教育,對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道德需要,提高他們的網絡道德素質。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新穎化,更快捷更高效的進行道德素養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開設網絡道德規范教育、法紀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課程。通過教師對網絡上大學生的困惑、疑難、心理障礙等進行有效引導和疏通。并加強網絡德育教育的合理組織和控制,增加學生的網絡參與度,提高大學生網絡道德素質教育的效果。積極構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臺,在全面服務于學生的理論學習、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時,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滲透于其中,以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避免網絡給學習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正面典型事跡身邊化
對于正在處于學習階段的大學生來說,身邊的先進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發他們提高自身修養。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對于剛入學的大學生而言,從高考的壓力下面走來,使他們面對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多少感覺到進茫,這時為他們樹立恰當的榜樣,來引導他們融入大學生活就顯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說,將科技創新方面較為突出的學長作為榜樣,在新生中擴大影響。這樣,定程度上會帶動很多新生參與科技創新工作,從而使他們在入學之初就能好好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
(五)結束語
1腫瘤學進修生培養現狀
目前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沒有獨立的腫瘤學課程,更沒有專門的腫瘤學教育機構,醫學生臨床腫瘤學知識的獲取,大多來自于病理學、遺傳學、影像學、內科學、外科學、婦科學、兒科學等課程教育,學得的知識零散、陳舊、不能反映腫瘤防治的整體性。進修人員普遍存在進修時間短、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基礎理論及相關專業知識匱乏等問題。根據進修生的這些具體情況,科室定期安排專業知識講座,請有經驗的專家講解和臨床關系密切的一些相關基礎知識;帶教老師在查房時利用病房現有病例的臨床資料,分析講解常見惡性腫瘤的診斷、治療及最新研究進展;定期安排教學查房,在病房內患者床旁更為直觀地分析講解病情。由于理論授課多數由帶教老師自選內容,并且不同醫院所見病例及臨床治療亦有所不同,因此,容易導致不同醫院進修生理論水平不均衡。隨著腫瘤治療的理念、局部治療方式、藥物種類、治療策略迅速發展,不僅各學科發展迅速,且衍生出不少腫瘤治療相關新興學科,如生物免疫治療學、介入醫學、核醫學、激光學等等。因此,又可導致理論教學缺乏知識的跨學科綜合性。惡性腫瘤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因而治療就要根據這種變化適時改變治療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阻止疾病進展,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傳統的腫瘤學教學重點強調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忽略了與其他治療手段的有機結合,缺乏治療的延續性。因此,需要改革和探索新的進修生教學培養模式。
2多學科協作指導腫瘤學進修生的培養方法
2.1綜合治療概念及多學科協作組:
所謂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是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部位、病理類型、侵犯范圍(病理分期),結合細胞生物學改變,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現有的多學科各種有效治療手段,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延長生存期,同時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它克服了單一治療手段的局限性,已成為惡性腫瘤治療的主要發展方向。這是腫瘤治療的基本原則,它強調了在治療過程中,要注重局部與全身并重、分期治療、個體化治療、生存率與生活質量并重、注重循證醫學等特征。這一概念涉及了多個學科的參與;所謂合理性與計劃性,就是強調要通過制定決策前的多學科評估、討論合理安排患者的治療策略,以最大限度的延長生存及改善生活質量[5]。多學科協作的治療模式是目前國際公認的腫瘤治療模式,多項國外研究表明該模式的應用可為食管癌、結直腸癌和乳腺癌等腫瘤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治療和改善預后[6-8]。在歐美部分醫學發達國家,已有法律規定腫瘤患者的治療方案應由以腫瘤外科、腫瘤內科、放療科醫師為主體的多學科協作團隊共同制定。盡管我國的多學科協作組起步稍晚,但在多家腫瘤專科醫院及三甲醫院的腫瘤科已將這種診療模式應用于臨床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績。我們的腫瘤綜合治療科及組建的腫瘤多學科協作團隊亦證實了該診療模式的可行性及適用性。
2.2多學科協作應用于腫瘤學進修生培養的必要性:
多學科協作是實現腫瘤個體化綜合治療的有效形式,打破以往的以專業、學科為治療單元的束縛,轉而以根據腫瘤的綜合診治需要為單元,其中涉及腫瘤內科、腫瘤外科、放射治療科、病理科、放射診斷科、核醫學科、介入超聲科、介入放射科及中醫科等多個腫瘤相關專業。這種協作不僅彌補了多學科知識缺乏統一體系的不足,而且促進了多學科專業之間的交流,利于腫瘤學專業人才的培養。對于腫瘤學臨床進修生來說,多學科綜合治療不是單一的腫瘤學知識應用,而是涉及其他多個學科方面知識的綜合,對臨床腫瘤病例的認識不能僅局限于腫瘤學專業的角度,應該從其他多個學科層面去考慮,更深層次地了解腫瘤的發生、發展及預后,從而強化系統的腫瘤學知識,培養科學的思維模式。
2.3具體實施方法:
進修生的進修目的一般都很明確,主要是抱著學以致用的目的來的。因此,進修生的培養重點主要以臨床實踐為主,同時不能忽視基礎理論的教學?;A理論的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導臨床實踐。
腫瘤學是涉及多種相關學科在內的綜合性學科,因而理論教學應該具備有多層次知識結構,將相關的治療理論知識進一步延伸,擴展其知識面,建立起全面、系統的知識體系。首先制定系列腫瘤學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各系統腫瘤的綜合治療原則、各學科診療的基本理論知識以及前沿知識、和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病例分析與解析等內容。理論教學以集中授課和自學相結合。在具體的腫瘤臨床教學過程中重視腫瘤綜合治療的規范化、個體化原則,各種腫瘤的治療都有其相關的治療策略,但每一位患者的治療卻不可能套用固定的治療模式,這就要求腫瘤治療要因人而異,在實施規范化治療的同時兼顧個體化治療,從而實現治療效益的最大化[9]。在臨床實踐中,每周組織上級醫師查房,在查房過程中及查房后由科室組織病歷討論,進修生講解自己對某病例臨床分析、治療方法的認識,由上級醫師對其補充、完善,從而使他們深入理解病例討論在臨床腫瘤綜合治療中的作用。通過病例討論,不僅擴大了他們的知識面,開拓了處理問題的視野,而且利于培養他們的橫向思維能力。另外,定期開展疑難病例的多學科教學查房,在與各個科室參與人員的討論中,他們主動參與討論,接受新知識、提出新見解。最后,通過集體討論,對提出不同的治療觀點,進行綜合分析兼顧利弊,制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從而使他們了解應用多學科的知識來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使之真正體會到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3展望
論文摘要: 《禮記·樂記》作為
樂黛云在其著作《跨文化之橋》中寫到:“追求和諧是東方各民族共同的傳統精神”。“和”是中華民族永恒鮮活的文化精神,凝聚著中華民族對人生、社會乃至宇宙的深刻體驗和理性思考?!稑酚洝肥俏覈徊恐匾娜寮业浼膬仍陟`魂就是“和”。《樂記》以天地為思維的兩極,運用整體思維和模糊思維,以意象化的語言闡釋了“和”的思想,不僅在當時,乃至今天都具有深刻的人文價值和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 《樂記》的“和諧”思想探討
要想真正弄清楚《樂記》“和諧”思想的含義,就不能不涉及
“樂”與 “禮”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禮”將人們區分開來,分清尊卑;“樂”則讓不同等級之間的人和睦相處。而“和”則是體現出禮樂教化所要達到的一種人際關系上的美好境界:“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
(三)人與天的和諧
人與天的和諧,即人與 自然 的和諧,也就是古人說的天人合一,今人說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蔡仲德先生在其著作《
其次,在方法論視閾下,《樂記》的和諧思想有助于我們抵制腐朽文化,發揚先進文化。隨著科技的 發展 ,文化也 日新月異。在文化突飛猛進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問題:高雅與低俗并存,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同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正宗主流文化學習的人越來越少,而鋪天蓋地的低俗消極文化正消蝕著廣大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智和斗志。面對這些問題,我們不得不思考文化與倫理的關系問題,文化對道德的影響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到《樂記》那里尋找答案不失為一良策?!稑酚洝纷鳛橐徊咳寮医浀洌粌H是 音樂 史上的巨著,更是一部倫 理學 和社會學著作,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人類的道德修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
通過上面對《樂記》和諧思想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樂記》的和諧思想具有很強的倫理價值,對于人們道德修養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音樂具有改良社會風氣,改變社會陳規陋習的作用。禮,即道德規范對人們道德修養的作用一目了然,而樂對社會風氣,道德修養的作用則是潛移默化的。
《樂記》主張音樂對個人的道德修養有重要作用,“禮樂不可斯須去身”,“致樂以治心,則易、直、慈、良之心油然生矣”。樂教不僅對個人有重要影響,還有促成群體關系和睦的重要一面,“是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昕之,則莫不和順;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樂教再配以禮教,則“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情見而義立,樂終而德尊”的良好社會風氣指日可待。 所以 ,學習《樂記》、研究《樂記》、從《樂記》中汲取智慧,不僅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和諧、把握和諧,更有助于我們發展和諧文化、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 文獻 :
[1]《國語·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