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1篇

          一、現象與本質:語言規律是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

          眾所周知,語文課程與教學是一個因素眾多、關系復雜的綜合體。這啟示我們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必須用綜合的方法解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問題;二是必須從復雜的表面現象中把握其內在的本質。后者顯得尤為重要和必要。

          現在有相當多的語文教學把課文情節內容等同于教學內容,使語文課堂成為故事情節演繹的展示臺。更有甚者,語文課堂中出現了繁雜、臃腫而且是非語文現象。例如,一位二年級的教師執教《畫風》,設計了“聽風”“說風”“試風”“看風”“畫風”五個環節,課堂熱鬧而富有情趣,但是這“試風”“看風”“畫風”都不是語文現象。這種設計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而且在這五個環節中,連起碼的讀、寫基本訓練也忽視了。這就是語文教學中的“現象主義”“形式主義”,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追求語文課堂上的熱鬧現象,這是由于缺乏對語文課程與教學本質認識造成的。

          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啟示:任何事物都是由現象和本質組成的。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多彩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單純的、深刻的。因而現象可以直接被認識,而本質則只能間接地被認識。現象是本質的表象,本質是現象的根本。也就是說,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現象也只能是本質的顯現,它們之間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

          (一)認識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

          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是指語文課程與教學在其形成、發展、變化中所表現的外部顯性形態,它有三個層次:一是物質性的,如教室、教學設備、語文課程標準、語文教材、語文教學資源;二是活動性的,如語文課程的研制、課堂教學、教學評價、教學研討活動;三是關系性的,如語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的關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的關系、教學與學生發展的關系、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關系。語文課程與教學中的林林總總現象涉及三個基本問題: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這使得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紛繁復雜而多變,我們應感知現象、分析現象、研究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

          以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關系為例加以說明。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是語言的兩個不同屬性,兩者相互依存,不可分離,語言內容必須通過語言形式去反映,而語言形式又必然反映著語言內容。語言形式的不同排列和組合,就會直接影響語言內容的含義。在語文課文里,語言是以詞、句、段、篇按線型排列的,詞語、語句、句段、段篇的不同排列組合,構成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特點,這在句式、句型、段式、篇式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語言表達中,由于形式上的位移而改變了內容的表達效果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例如,(1)他關心同學。(2)同學關心他。在這兩個句子中使用的詞是一樣的,但詞排序的順序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各異。這種形式上的表達特點就是語言學習的精髓。語文課程與教學不能拋開語言形式而孤立地去分析語言內容,應當引導學生在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統一中著重理解語言表達形式的特點和規律。

          (二)把握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規律

          在認識語文課程與教學現象后,要深入到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在聯系和內在結構中去,揭示其基本規律,并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行為產生規范作用。對語文課程與教學諸多現象進行分析研究,其根本任務就是揭示語文課程與教學規律并指導語文課程建設與語文教學改革。

          從語文現象入手去找尋與把握語文特點,進而揭示語文教學的規律,這是有本質意義的。例如,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規律,叫做“形象大于思想”。學語文,不要簡單地抽象思想,重要的是學習語言所表達的形象。這種“形象”就是: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現在許多的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終極目標往往是一個抽象概念。《蘇武牧羊》要形成什么思想?愛國。其實,解讀《蘇武牧羊》不要空講愛國,要多解讀典型的畫面:北國邊塞,大雪紛飛,荒草遍野,有一個人穿著破爛的衣服在放羊,但這個人手里舉的不是羊鞭,而是漢朝的旌節。我們的教學就是要讓這樣一幅形象的畫面永遠留在學生頭腦里,鼓勵他們愛國愛家鄉。《負荊請罪》也是一樣,不要光講知錯就改,而是要讓學生把“負荊請罪”的畫面刻在心里。語文課程與教學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程與教學的區別也就在這里。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是一種“慢”藝術,只有對課文反復研讀,才能透徹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內在本質。讀《阿Q正傳》不同遍數讀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遍,我們會笑阿Q的可笑樣子;第二遍可品出一點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視阿Q的為人;第四遍,鄙視化為深思的眼淚;第五遍,阿Q還是阿Q;第六遍,阿Q向自己走來。這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逐步理解和內化過程,符合閱讀教學的規律。

          二、特點與性質:提高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根本目的

          關于語文課程與教學特點的表述主要是通過語文課程與自然類課程、理論性課程比較后提出的,并從語文課程的特點、學生認識的特點、語文學習的特點以及語言文字的特點揭示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基本特點。

          1.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要密切關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點,并把它作為語文課程的顯著特點加以闡述。這既反映了世界各國母語教學發展的共同趨勢,又反映了當前中國語文教學的改革重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深遠的,應該注重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的人文感染作用。語言不僅有其“語形”,而且.還有“語意”。“言”源于“意”,取決于“意”,只有感受了“意”,才能理解“言”,才使“語形”和“語意”統一起來。

          2.學生認識的多元性

          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思維水平、認識風格等存在差異,他們對語文課程、語文教學內容、語文教學方法以及語文教學評價等的反應必然是獨特而有差異的。語文教學要尊重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語文教學的多元化。

          3.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語文是一種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語文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語文課程的文本為中介,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的過程。正如丹麥語言學家葉斯帕森說的那樣:“把孩子們投入到語言的海洋”。所以,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語文“踐行”的海洋。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是開放而豐富的,主要有三種類型:語文課堂上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語文課堂內的其他實踐活動;課外實踐活動。第一種“言語”實踐活動是最本質的。

          4.語言文字的獨特性

          漢語言文字在世界語言系統中屬漢藏語系的漢泰語族,它的總體特點是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一般有以下特點:(1)漢字的字音有400多個音節,如果采用“同音歸類”的方法,就能簡化識字過程;(2)漢字的字形千變萬化,如果采用“據形明義”的方法,可以提高識字效率;(3)漢語的詞義復雜,有同義詞、多義詞、反義詞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確地理解詞義;(4)漢語言文字還具有形象性、意會性、信息冗余性等特點,因而語文教學不僅要進行理性分析,而且也要重視整體感悟。

          比“特點”更為重要的是對語文課程和教學的“性質”的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從“素養”這一角度對語文課程和教學進行新的規定,“語文素養”一詞前后在課標中出現了十多次;在中國語文教學發展史上,首次把語文課程和教學確定為是“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語文素養”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它不是一種純粹的知識或能力,而是一種綜合性的涵養,是個體發展不可缺少的基本修養之一。筆者認為,語文素養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基本點。

          (1)熱愛祖國語文。這是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課程與教學上的具體體現。熱愛祖國語文包括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祖國的語言文化。

          (2)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的態度;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態度等。

          (3)豐富的語文知識。在對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在對課外讀物的建議中規定,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課外閱讀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在語法修辭知識要點中指出,學生應掌握詞的基本分類、短語的結構、單句的成分、復句(限于二重復句)的類型以及常見的修辭格等。還要求把社會常識、科普常識作為教學內容安排在各年級的課程、教材之中。

          (4)發展語文能力。包括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并促使這些能力適應學生實際生活的需要。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2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困惑與轉向

      G623.2

      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是當前改變語文教學傳統現狀,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在新課改思想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改進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能夠及時把我現代教學的先進觀念,為小學生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以下內容通過兩個部分的分析,指出當前我國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存在的一些困惑或者繼續改進和填補的內容,并提出在未來改革中需要把握的方向問題。

      一、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困惑分析

      根對我國小學語文課程和教學實際情況的調研總結,發現當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的阻礙主要來自于沒有認清楚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由此不能找到很好的解決策略。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困惑主要是以下方面:

      (一)觀念認識不夠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處于被動的學習位置,教師在整個課程教學中處于完全主動地位,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很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其對知識的認知和掌握也僅限于教師授課的內容,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出現這種現狀的原因在于教師對于新課程改革的認識不夠,沒有真正認識到新課改的精髓所在,不注重發揮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缺少了學生的參與,教師也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教學的情況,沒有了很好的反饋體系。

      (二)我國教育理論的缺失

      我國對于小學語文教學理論的探討起步較晚,現代的腳下理論主要來自于國外的經驗,作為先進理念傳入我國之后,對我國語文教育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時代以及現代教育理念的變化,這些教育理論思想和體系與我國實際情況之間產生的差異越來越大,究其原因發現,這些教育理論體系是在發達國家基礎上建立并發展的,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并不適應。但是很多學校的語文教師并沒有認識到這一問題,導致教育理論與我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產生了沖突。

      (三)教師的綜合水平有待提升

      我國傳統小學語文教學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許多教師已經形成了傳統教學思維,這就造成在推進小學語文課堂與教學改革過程中阻力重重。教師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也停留在淺層次上,對課堂理解片面,不僅沒有采取科學的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對于教材也無法實現深層的理解。在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的綜合水平對于學生有著極大的感染,教學水平高、感染力強的教師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果教師講課毫無亮點,無法用自身的激情來感染學生,這是無法實現創新的。

      二、小學語文課堂與教學改革轉向措施

      (一)轉變傳統觀念,樹立現代化的教育觀

      思想能夠指導人的具體實踐,為了做好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保障小學語文課堂與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具有打破傳統觀念的決心,在小學中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學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思考的環境,并針對不同學生因材施教,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遵循多元化的原則,對每個學生盡量做出積極評價,鼓勵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科學借鑒國外教育理論

      教學理論能夠指導正常的教學,對開發學生智力和創造性具有積極指導作用,在當前,我國在創立本國教育理論時,必不可少的要學習國外的一些先進教學理論,但是這種學習不應當是照搬,而是要有限度的借鑒和學習,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創新。另外,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是立足于我國國情,因此在創造和發展我國語文教學理論時還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內涵,融合現代的理念進行創新發展。

      (三)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學載體主要為語文教材。目前,教材也開始從傳統黑白模式進入到彩色模式,其中有大量彩色的插圖,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來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活動中,可以讓學生根據教材中的插圖聯想出動態的短片,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對現有的插圖進行補充。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挖掘出插圖背后蘊含的深層含義,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也是應對小學語文改革工作的必然要求。

      (三)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小學生正處于接觸知識、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的時期,其思維能力也處于轉換階段,尤其是一些低年級的小學生,其對問題的認識都比較感性,針對小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多種多樣的素材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另外,教師還應當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場景設置、主題變化等方式,實現學生思維的飛躍。

      小學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是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興趣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改革,也是符合我國現代化教學理念的要求,只有充分認識現階段小學語文課程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才能進行有效的改進,并為我國小學語文教學提供良好的指導。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3篇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是語文課程取之不盡的源泉。本地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風俗民情等,都蘊含著豐富的課程資源。對家鄉自然和人文的觀察了解活動充滿著情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致,使他們不僅體驗到生活的經驗,而且獲得美感經驗。所以,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來開發校本課程資源,提高語文教學效率是大有可為的。本文作者所在的林甸縣,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縣內有靜態儲量達1810億立方米的特大型地熱資源。林甸縣依托地熱作為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正在著力建設“國際溫泉名城”。在溫泉城建設的帶動下,林甸縣形成了以豐富的人文知識、高雅的人文精神為主體的一系列人文內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還可以為學生的語文學習積累豐富的表象。在實際教學中,作者按照學校的統一要求,在課程中有意地融入溫泉文化等本土教育資源,引導學生了解認識溫泉城內涵,使他們關注家鄉的變化,激發并日益增強熱愛家鄉的真摯情感,牢固樹立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堅定志向,進而養精神,從而有效地提升語文素養。比如,作者指導學生在認真閱讀本校參與編寫的縣域溫泉城教材《求索中的林甸》的基礎上,進入林甸縣人民政府官網,詳細了解林甸縣地熱溫泉的發現、開發、利用情況以及圍繞其所出現的一系列發展變化,讓他們充分領略家鄉的優美景致,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理解建設溫泉之城的戰略意義和長遠目標,從內心深處激發起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真摯情懷。由此,作者借助縣域資源這一載體開發校本課程資源,對學生進行了語文素養的培養,讓學生汲取到豐富的語文營養,有效地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

      二、依托本校優勢,開發校本課程資源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都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語文營養,都是一部活的課本。因此,巧用本校資源,讓學校歷史、學校文化、學校生活都成為課程資源。只要教師能合理地開發與利用本校的特色資源,就一定能豐富學生的視野,給語文課帶來豐富多彩的素材。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建校歷史長達60余年,有著悠久的辦學傳統,豐厚的文化底蘊,成為林甸地域文化和林甸獨特精神的特殊載體。在教學中,作者巧妙利用本校的歷史現狀,實現了校本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作者指導學生到林甸一中圖書館、檔案室,查找林甸一中的歷史檔案資料,翻閱《母校,在霞光中飛翔》等資料圖書,搜集學校的歷史和現實照片,借鑒《晴空一鶴排云上》《飛翔,奮起鴻鵠九天的翅膀》《金秋盛典———慶祝林甸一中建校五十五周年紀實》等專題片,認真研讀本校開發的校本教材《高中生道德修養與心理健康》,使學生全面、真切、清晰、直觀地了解母校輝煌的歷史、可喜的現實和光輝的未來,準確把握母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思路、特色優勢和發展方向,受到一次深刻的校園教育,培養他們熱愛林甸一中的情愫,使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養成了能力,從而實現了有效的語文教育。

      三、結合各項活動,開發校本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4篇

      英國在20世紀前期設置了三類中學:文法中學、技術中學與現代中學,只有文法中學要為升入大學打基礎,才設置語文課程,其他兩類中學僅有英語而已。后來,英國將三種中學合并為綜合中學,中學語文受到重視。但是由于學制系統復雜,各校課程設置自行其事,并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直到1988年英國頒布了教育改革法,才規定了一些國立中小學的語文課程:1.英語所屬的核心課程,2.基礎課程,3.古典文學所屬的附加課程。在所有的課程中,還明確規定英語為義務教育期間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

      英國語文的內容包括古代文化遺產、當代世界文化與聽說讀寫訓練。為保證課程質量,英國還根據學生的差異,提出十種水平,將英語分成十種程度。

      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發出“回到基礎學科”的呼聲,在小學階段加強讀、寫、算的基礎技能訓練,將語文與數學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在此之前,由于受杜威“生活教育”思想與布魯納學科結構論的影響,基本不設置語文課程。1983年10月美國課程改革委員會提出“學科群”的中學課程改革方案,學科群的第二類是通訊學科,共修8個學分,語文就是其中的“必修”學科,占6個學分。1989年美國總統與各州州長制定十年期間的六點教育發展規劃,要求學生在四、八、十二年級時具有足夠的語文能力。語文雖然受到重視,但是其課程設置各州自行其事。直到1991年美國才第一次提出開發語文學科的全國統一標準,不過,到現在美國還沒有制定統一的語文課程標準。

      美國語文的內容包括閱讀和英語兩科。閱讀主要是通過各種類型的作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英語主要是學習文字、詞匯、語法、篇章、修辭、標點等語言知識和聽說寫作等技能。

      二、日本課程:走“美國”之路

      日本在二戰前提出“以國語培養國心”的軍國主義語文教育,二戰后日本為美國占領,語文課程一直受到美國的影響。開始是效法杜威的實用主義,強調學生應具有對實際生活有用的讀書能力,只注重掌握學習具體的語言經驗,而忽視了系統語言知識的教學和對學生全面語文能力的培養。五六十年代由于受美國以“學科知識”與“學科結構”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響,對語文不甚重視。

      70年代,受美國“回到基礎”強化語言教育的影響,在《改善的基本方針》中對中小學國語教學提出明確要求:“教育內容在精選基本事項的同時,應該進一步明確語言教育的立場,以求表達能力的提高。”新大綱將語文的結構分為“語言事項”和“表達及理解”兩個領域。前者是講授語言規律和法則,后者是培養聽說讀寫的語文交際能力。80年代,在美國“選修學”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高中語文課程分必修科目(“國語1”)和選修科目(“國語2”、“現代語”、“現代文”、“國語表達”、“古典1”、“古典2”、“古典講讀”)。

      三、法國課程:一直重視母語教育

      法國對語文教育一直都是很重視的。無論1969年的三分制課程還是1985年的分科課程,都把法語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法國對小學語文教學十分重視,提出要流利地閱讀并能正確地理解,能掌握簡單的并寫規則,懂得并使用最基本的語法規則,學會正確的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初中的法語課程,強調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強調閱讀中的分析理解。高中一年級把法語作為第一門必修課,每周五課時。高中語文教育要求使學生能夠準確而自如地運用法語,使學生受到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的教育。

      四、前蘇聯課程:俄語為主的多民族母語教育

      語文課程與教學論范文第5篇

      論文關鍵詞:語文教學課程改革創新

      1中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教學范圍過于狹窄。這里所謂的教學視野指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目標單一,“一切圍繞中考、高考轉”這樣一個情況。誠然,中學語文教學視野過于單一,從根本上來講是由應試教育體制造成的。但體制的改變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學語文老師應該在可控范圍之內,盡可能地開闊教學視野。如果教學視野不開闊,一味追求考試升學率,不僅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嚴重下降,也將嚴重導致教師的教學素質的下降和教學個性的喪失,最終教師將變成一個教書匠。

      眾所周知,語文課自由發揮的余地和空問遠較其他科目和課堂廣闊。因此,只要中學語文教師教學視野開闊,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不難的。但令人痛惜的是,現在很多學校及中學語文教師,出于追求升學率等目的,完全把語文課變成了“字詞辨析、段落拆分講解,試題練習”。本該十分精彩,充滿生活氣息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摧毀得一千二凈。這些都是由于教學視野過于狹窄,教師教學個性喪失所導致的結果。

      教學環境缺乏或不足。大家知道,語文的學習必須擁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以英語教學為例,很多中國學生學英語之所以很吃力,之所以學了多年以后也還是啞巴英語,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語語言環境的缺乏。又以普通話的學習為例,南方人的普通話水平之所以比北方人差,就是因為從小受到方言的影響太大的緣故。同樣的道理,能否營造一個良好的中學語文學習環境,也將從根本上影響到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高低。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學校根本沒有什么像樣的圖書館、圖書室,學生除了看語文課本之外就再也沒有任何可讀!可看的課外書籍了,難道語文的學習、語文理解能力的提高就只能從教材而來?于此,還存在另外一些認識誤區。

      教學手段過于陳舊、單一。長期以來,中學語文教學的手段都停留在“言傳身教”、“傳道、授業、解惑”這樣一個模式上。就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基本做法就是教師講解、板書,學生則是做筆記。在測評方面,除了考試就沒有其他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了。這不僅無法使語文教學做到豐富多樣,且根本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課變得極其枯燥乏味。在紙質媒體時代,通過黑板板書、通過考試測評來完成語文教學,這確是客觀條件所限。但在社會日新月異、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在多媒體教育已經走進課堂教學的時代,把中學語文課仍局限于這樣一個傳統教學模式,還把考試僅僅當作測試學生語文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手段,則不免讓人覺得落后于時代,也無法適應新時代語文教學的需要了。

      2重在從教材、教師、學生三方面來進行改革創新

      2.1進行教材方面的創新

      1)課程目標,高度量化

      新課程除了在課時方面進行量化外,對學生的生字量、閱讀書目、練筆寫作等都做了量化的要求,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求學生識字量為3500字,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鐘500字左右,課外自讀每學年不少于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3部),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l4次,字數不少于0.7,其他練筆不少于l萬字。45分鐘能完成500字左右的習作,每學年學習課文不少1—60篇。這些量化要求為培養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提供了保障和評價標準。

      2)教材內容,自主選擇

      存初中學段的新課程平臺上,有“人教版…‘北師火版…‘蘇教版”三種語文實驗教材共同展示,供全國各地學校自主選用。這三種教材版本是共性個性兼顧,其共性是:教材選文新穎,富于文化內涵和時代生活氣息,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語文課程基本特點;綜合性學習的系列設置,著意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密切語文同生活、社會的聯系,體現了“變革學習方式”的課改實質;課后習題設計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促進了教育觀和學習觀的轉變;教材有意留白,給教師留足教材開發的空間,給學生留足延伸創造的空間,體現了新課程教材觀。

      2.2教師教學理念方面的創新

      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普通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都指出,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豐動性和創造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但面對中學語文新課程教材,不少教師缺少自主整合教材的意識,缺乏敢于揚棄和創造性開展語文學習活動的勇氣。表現在語文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中,或照本宣科式地轉述教材編者的話語和標準答案,或拋開教材的新體例,然按照語音、文字、同句、段落、文意分析等陳舊的教學模式,來講授新教材中風格各異的課文,用傳統老路了套用新教材。應該如何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這是擺在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新課題。筆者認為,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對教材文本內容的理解,不能只是機械地將教材編者對文本的解讀原樣轉述給學生,而將自己對教材的個性理解,以師生互動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展現出來,并啟發學生對具體的教材進行個性的多元解讀;二是對于教材中預設的教學內容和過程,教師不能不加選擇地“拿來”,而應根據學生實際的基礎能力、情感體驗、興趣愛好等,由師生共同選擇學習內容,靈活設計學習過程,創造性地開展語文學活動;三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教材可以進行人膽的合理的舍棄,適當開發和利用具有時代特征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語文課程資源。

      2.3學生學習思想上的創新

      學習貴在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以承傳民族文化為己任的語文學科,呼喚著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的基礎便是創造性學習。所謂“創造性學習”,就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傳統的語文教育強調教師為中心,課堂教學信息單向傳輸,是典型的純知識灌注式教育當代的語文教育,則要求以學生主體為中心,強調人際互動和合作學習,注重學生的生命體驗與個性價值。

      創造性學習的核心內容及其主要體現是創造性思維,它是相對于常規性或一般性思維而言的心理學家們指出:創造性思維是一種連續的思維品質。每個人包括兒童,其思維品質中都具有潛在的創造性。

      亚洲精品无码你懂的网站|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区亚洲一区成人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亚洲韩国在线一卡二卡|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高清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女人aaaaaa毛片在线|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亚洲伦理中文字幕| 亚洲熟妇成人精品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亚洲成av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色WWW久久网站| 亚洲爆乳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爱AV|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 亚洲精华液一二三产区|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 亚洲成年人电影网站|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亚洲一卡2卡3卡4卡5卡6卡|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日韩亚洲精品福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日韩AV无码导航|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