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檢考察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杭州市工商局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及主要經驗
1998年,杭州市工商局與有關部門配合,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圍繞打造“信用杭州”的戰略目標,開展了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
(一)開展誠信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推進全社會的信用進程。
1、開展爭創“誠信民營(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活動。2004年7月,由市委宣傳部、市工商局、市民營(私營)企業協會、市個協共同組織開展了爭創“誠信民營(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活動和杭州市“百家誠信示范企業、百家誠信個體工商戶”認定活動,予以發證和授牌,并在市級有關媒體進行公告。
2、推動全市企業“守合同、重信用”活動。一是充分利用媒體、網絡等載體,大力宣傳企業誠信經營的意義。二是對全市1357家“守重”企業上門走訪,指導督促企業提高信用管理水平。三是開展法規的宣傳、培訓工作,全市工商機關分別舉辦了合同培訓班71期,參加培訓2023人次,印制學習資料三千余冊。
3、廣泛宣傳企業信用建設工程。以“政府推動、群眾參與、社會關心、道德規范、輿論監督”為基本工作思路,促進企業信用建設。2004年6月,市工商局在杭廣電臺開播的“行風熱線”欄目,以“信用工程”建設為題,以杭廣電臺熱線為互動平臺,進行宣傳,回答群眾提出的問題,聽取群眾建議。
(二)建立企業信用信息征集、評估、公示、監管機制,完善管理體系。
1、深化組織制度建設,加強工作調研。市工商局成立了企業信用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擔任領導小組組長,下設辦公室,制定了《杭州市工商局企業信用建設工作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工作目標,就明確工作職責、建立工作機制、開展信息征集、強化信用監管、積極發揮行業協會作用等做出具體的部署。2004年,市工商局牽頭完成了《提升企業信用的對策與思路》的調研報告。
2、以完善企業“經濟戶口”制度為重點,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一是制訂并實施《市工商系統企業信用工作職責和信息錄入、修改、刪除操作規范》,明確了系統內各部門開展企業信用信息征集的職責和任務,規范了信用信息的錄入、管理等制度,形成了以各業務處室、分局、工商所為單位的信息錄入機制。二是加強各職能部門聯動。2003年實現工商、國稅、地稅、質監四部門聯網,開通了企業基礎信息交換。截止到2004年底,杭州市工商局征集錄入了全市所有的12萬余家各類內資企業、外資企業以及24萬余家個體工商戶的信用信息,包括登記時的基礎數據、企業經營數據、資產數據、借貸信用記錄、工商日常巡查時的情況記錄,以及企業自行申報的信用資料和相關職能部門提供的企業信用情況。
3、完善評估體系,實行信用反饋,推行信用公示。杭州市工商局在充分調研和積累大量數據的基礎上,建立了企業信用信息評價數據模型和指標體系,邀請了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次評估,同時多方面征求企業意見,結合地方實際進行修改完善。2003年,以企業“經濟戶口”數據庫為基礎,隨機選擇了600家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估的試運行。2004年對整個企業信用評估體系加以修改完善。一是將全市所有12萬余家各類企業納入評價范圍;二是將企業信用監管評價分為AAA、AA、A 、B、 C、D四等六級。分別表示信用優良、信用良好、信用穩定、信用波動、信用低下和信用破產;三是將評定結果向企業反饋,征得企業同意后向社會公布;四是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將AAA級企業及D級企業進行公示。2004年12月,杭州市工商局對全市的12萬余家企業進行了企業信用等級評價,126家企業被評為AAA級,依法對8079家未按規定申報年檢、名存實亡、查無下落,或存在嚴重違法行為的企業做出了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并列入信用破產“黑名單”。召開了省市新聞媒體和AAA級企業代表參加的情況通報會,在杭州日報和市工商局紅盾信息網上進行公示。全國各大媒體也進行了后續報道。
4、確立監管目標,強化分類監管。一是以信用監管評價等級為導向,將信用監管評價結果所自動生成的監管意見作為各業務部門、工商所的監管目標。二是實行“頻率監管”制度,針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采取不同程度的監管措施。
5、落實獎懲機制,抓好信用培育。對信用等級高的企業,工商部門實行跨年度檢查、企業年檢免審、優先推薦為“守合同、重信用單位”、“消費者信得過單位”,扶持企業創省著名商標、馳名商標等,賦予企業信用資產;對信用等級低的企業,列入重點監管,在單項榮譽授予中實行信用等級一票否決。
(三)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為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企業信用監管實質上是一個對企業信用有關信息的收集、整理、評估、、運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必須通過計算機系統和網絡平臺來進行。杭州市是全國4個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工商局是全市企業信用建設牽頭單位,其信息中心及互聯網平臺是政府信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市政府將信息化建設列入建設投資計劃, 由市財政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支持。杭州市工商局計算機網絡管理由局信息中心負責,現有8人,全部是計算機專業人員。17個分局、96個工商所全部聯網。幾年來在計算機系統和網絡建設投資近4000萬元。現在的軟件系統包括了工商系統所有的日常工作的辦公自動化,可以實現網上進行開業、變更、注銷登記及年檢。
二、對我市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總體規劃,逐年分步實施。
企業信用體系建設涉及面廣,工作量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由于我市工作起步晚,與先進地區的差距已經很大。我們的起點要高,步伐要快,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企業信用體系。
2005年為起步建設階段。制定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總體規劃,明確內部分工,建立責任制;做好數據的積累,制定數據征集辦法,制定企業信用信息評價標準;開發企業信用評價軟件,建立互聯網平臺。
2006年要初步建成企業信用體系。結合市工商局辦公樓建設,完善工商內部網絡和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實現工商內部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共享;在充分征集企業信用數據的基礎上,對企業信用進行評估;實現企業信用監管(如市場巡查)的計算機指令化;在互聯網上公布企業基本信息和部分信用信息,供社會公眾查詢。
2007——2008年建成比較完善的企業信用體系。完成內外結合的計算機網絡系統建設,實現與相關部門的網絡互聯,實現企業信用信息收集的經常化、制度化;建立科學的企業信用信息評價系統,實現企業信用信息的動態管理;開展企業信用分類監管,深入開展誠信企業創建活動。
(二)本著內外有別、先內后外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和企業信用信息的公示、運用,以及信息平臺建設工作。
1、要完善工商內部網絡,在現有企業登記數據的基礎上,完善企業信息數據庫,整合各類企業信息,實現工商內部的信息共享。評定企業信用等級,推進企業信用分類監管。
2、在互聯網上建設承德紅盾信息網,將企業基本信息、企業信用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在網上公示。在企業信用信息不夠全面、充分,企業信用評估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不公示評價結果,做為監管依據。
3、由政府組織建設“誠信承德網”,作為承德市企業信用信息運行的平臺。將“紅盾信息網”與“誠信承德網”對接。實現政府各部門的資源互通,信息共享。在充分征集、整合各類企業信用信息,并且對企業信用評估體系進行充分的論證、試用、修改完善的基礎上,對企業進行信用等級評定,評定結果在“誠信承德網”上進行公示。逐步將企業信用信息的征集、整合、評價、公示等職責移交企業信用協會。
(三)明確責任分工,形成內部合力。
成立市工商局企業信用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責任制,進一步明確各部門責任。市場合同科(或成立專門辦公室)負責總體協調和組織工作,企業科、企業分局、個體科、外資科、商標廣告科、公平交易管理科、個私協、消協、市場分局等相關科室,本著誰產出,誰管理,誰錄入,誰審核的原則,負責本科室的企業信用信息的錄入、管理工作;信息中心負責計算機軟硬件系統建設,搭建局域網及互聯網平臺等技術工作;法規科負責研究企業信用信息征集及的法律問題。
一、朝陽區主要做法
1.積極開展醫師多點執業工作:積極開展醫師多點執業工作,并于2014年出臺《北京市醫師多點執業管理辦法》。主要亮點一是醫師申請多點執業的地址不受數量限制;二是醫師申請多點執業無須現執業醫療機構同意,可直接申請醫師多點執業注冊。
2.積極建設區域醫療聯合體:建立區域化醫療服務分工協作機制,出臺《關于建立朝陽區醫療機構區域化醫療服務分工協作機制的工作意見》,并按照“服務優先、片區布局、組團協作、分級醫療、信息共享”的工作原則,在朝陽區北部、中部、南部、東部各建立以1-2家三級公立醫院為核心單位,其他醫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協作單位的區域醫療聯合體。從而形成以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為基礎,合理布局、服務能力相對均衡的新型醫療服務網絡。
3.鼓勵社會資本舉辦符合政府支持方向的醫療機構。一是鼓勵社會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二是鼓勵社會資本在郊區新城、重點鎮和新的大型人口聚居區舉辦醫療機構;三是鼓勵社會資本舉辦康復、護理、中醫、中西醫結合和民族醫醫院;四是鼓勵社會資本舉辦擁有高新技術和專科優勢的醫療機構;五是鼓勵社會資本捐資舉辦醫療機構或對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進行捐贈。
二、今后工作建議
1.深入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工作:繼續深入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工作,并總結評估我市醫師多點執業工作開展情況,逐步放寬醫師申請多點執業的條件,取消醫師多點執業地址數的限制,最終實現醫師從“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 。
自4月以來,江西中煙卷煙廠以對標管理為主線,認真查找管理漏洞和薄弱環節,制定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促進了企業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目標、問題雙導向
“對標就是對照目標‘量尺子’、認清差距,自上而下傳遞壓力;就是對照標桿‘照鏡子’、查找問題,由點及面匯聚力量。”張勝健說,“公司黨組要求我們瞄準行業同類企業先進水平,打造‘南煙制造’品牌,并提出了16項具體的對標指標。”
圍繞這一目標,卷煙廠確立了“創建以‘南煙制造’為特色的優秀卷煙工廠”的戰略定位,明確了爭創行業同類企業先進水平的戰略目標,并提出:以制造力為核心,著力提升品牌制造能力;以組織力和執行力為保障,不斷打造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以創新力和文化力為動力,實現持續的管理創新,營造和諧共贏的文化氛圍。
在此基礎上,卷煙廠進一步分解二級、三級、四級指標,構建了系統的對標管理指標體系。對照每一項指標,他們認真分析指標差距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以“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學習、借鑒、改善等活動。
“在成本控制對標過程中,我們發現項目管理在效率、規范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空間。為此,我們對項目管理進行了集中管理,由項目辦組織財務、審計、紀檢監察和業務部門的專業人員,實行委員責任制,分別審核所負責的項目實施環節,然后再集中會簽。”該廠項目辦主任王為民介紹說,“一年下來,成效明顯。集中監管模式減少了審批環節和時間,提高了效率;集中資源也使我們的還價能力明顯提升,供貨商的選擇余地更大了。”
善用“他山之石”
隨著對標氛圍的日漸濃厚,卷煙廠干部職工都利用工作交流、外出學習的機會,主動尋找標桿,加強對標學習。現在,每位外出學習、交流的員工回廠后,都會提交一份考察報告,內容就是“所去單位值得學習、借鑒之處”。
“班組管理是我們加強基層建設的主要著力點。去年,我們與全國機械工業職工技術創新示范班組----江鈴集團的‘袁政海班組’進行對標,他們的高素質的背后,是‘做事先做人,敬業先精業’的濃厚氛圍。這一點,我們每位班組長都深有感觸。”人力資源科科長趙長軍談起班組建設感慨地說。
“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新時代工人的主人翁精神。”卷包車間電工班班長付贛文說,“這是當前我們班組中很多職工都缺乏的。”
在與一些班組管理先進單位對標后,該廠在班組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啟動“車間管理效能年”活動,提升車間、班組的自主管理能力;成立班委會,提高班組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成立班組長協會,定期進行班組管理交流;開展“師帶徒”活動,有針對性地提升班組整體素質;完善班前會標準,搭建班組管理的溝通平臺;開展創建技能型、效益型、管理型、創新型、和諧型“五型班組”活動,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在注重外部對標的同時,我們還十分注重內部對標。”6s管理推行辦主任付曲鵬說,“去年我們舉辦了班前會競賽,并組織現場觀摩,引導各班組向全廠標桿----制絲車間班組對標。”
此外,設備科的“看板管理”、物資管理科的“科室二次分配”等卓有成效的做法,也成為其他部門對標學習的內容。
賦予工作新內涵
“對標管理不是簡單模仿、照搬照抄。”張勝健多次在對標例會上強調,“它為我們有效解決問題提供了新思維,為提高工作水平提供了新手段,賦予了工作新的內涵。借助對標管理,我們要重新思考以往忽視的問題,確立更高的目標,找到新的突破方向。”
“過去我們材料消耗是月底匯總統計,設備管理、質量管理是每月分析,不利于問題的及時處理。”卷包車間主任殷和文告訴筆者,“現在我們要求原料每批次消耗、輔料消耗和設備故障每周進行分析,對質量問題采取每日分析,大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時效性。下一步,我們還要將成本分析細化到每天,進一步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以前我們開展培訓是‘大鍋炒菜’,針對性不強。去年開始,我們啟動了知識案例管理工作,有獎征集職工的管理心得、經驗等,通過共享和傳承,使職工的個人的隱形智力資源成為企業的顯性資源,也獲得了豐富的內訓教材。”人力資源科科長趙長軍對開展知識案例管理工作帶來的變化感到很高興。
過去交接班時,負壓機組和加壓水泵一直開著;現在通過科學控制關閉時間,每天可節電42千瓦時。帕西姆卷煙機專用顯示器被普通電腦彩色顯示器替代后,費用只有原來的1/30。通過開展制度評審對制度“體檢”,提高了制度體系的適宜性……這些都是加強對標管理帶來的成效。
關鍵詞 社區衛生 孕產婦保健 現狀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08
Abstract Community health is the health center and community groups as objects,to promote and safeguard the community as the goal of population health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future development.Pregnant women are special groups in the community is the focus of community health.The current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ommunities,we face the situation of maternal,from reality to establish a sound management,set more realistic service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Maternal health;Analysis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是以社區為范圍、家庭為單位、需求為導向、老幼婦殘為重點對象而提供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六位一體的綜合衛生服務[1]。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78年要求世界各國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以達到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加強孕產婦保健、降低孕產婦死亡率[2]。妊娠和分娩是婦女一生中重大改變,關系著國家的國泰民安和整體人口質量,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區孕產婦保健機制是社區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社區孕產婦保健服務模式
管理模式:①實行區、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醫療保健網的分級管理:孕產婦系統保健卡的有效運作,是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在采取的管理模式。我國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是以提高圍生期保健質量為中心,篩查高危孕產婦為重點。而三級醫療保健網正是實現這個目標的有效途徑。②醫院和社區之間轉診制度的建立: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在離病人最可能近的地方,向患者提供能夠滿足要求的最低級別的衛生服務,將各個級別的衛生服務連接起來是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一個重要內容[3]。我國轉診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孕產婦分娩與保健分別主要由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這項制度在社區衛生服務功能落實好的地區如深圳特區等地有較大的突破。
社區孕產婦保健服務提供:①社區家庭孕產婦保健:孕產婦家庭是社區健康教育的重點對象,對他們應提供以預防保健、護理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衛生服務。目前較好的是昆明市兒童醫院于1998年2月成立嬰幼兒社區護理服務部。該服務部隸屬于醫院,服務內容包括預防保健咨詢、健康教育、體檢、生長發育監測,指導家長做好新生兒保健、嬰幼兒護理等十余項服務,服務形式是以深入居民家庭為主[4]。②社區個案護理模式:是指對高危孕婦進行系統管理,根據不同的高危病種提供不同的護理保健、醫學指導及干預措施。佛山市實行高危孕產婦系統管理后,高危妊娠的比例明顯下降,高危孕產婦、高危妊娠率、新生兒死亡數、新生兒死亡率、缺陷兒數、缺陷率基本呈逐年下降趨勢。規范孕產婦的系統管理,孕前檢查的質量提升,高危孕產婦篩查及質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不利因素發生率的降低,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的關鍵措施[5]。
社區孕產婦保健其他方式:①健康教育:實踐證明健康教育是控制醫療費用、降低醫療成本的根本措施。健康教育能使醫療保險改革達到“低水平、廣覆蓋”的要求。現在主要是利用櫥窗、板報、展板,進行孕產婦知識宣傳;發放孕期知識資料,普及衛生知識;隨診進行健康教育,推行健康教育處方;利用電教設備,為孕婦及其家屬放映孕產婦保健知識宣傳片等。②助產士門診的建立:助產士門診是連接社區與醫院的有力紐帶,她既彌補了社區護理的專科性不強的缺點,又拓展了醫院整體醫療服務的方向。這種“個性化小班健康教育”模式,是在充分了解孕婦知識需求的情況下,運用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模式,采取預約和電話續約方式,孕婦及家屬感受到我們給予的重視,均采取積極參與態度,特別是家屬的介入,使得與醫方配合程度加大,孕產婦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明顯提高[6]。③孕婦學校的建立:根據孕周安排孕婦聽課時間,一般孕早、中、晚各1次。孕婦學校健康教育可以顯著促進圍生期保健,促進母乳喂養成功,提高4個月以下嬰兒的純母乳喂養率;促進孕期合理營養,減少巨大兒出生率;了解有關分娩應對技巧、剖宮產的利弊,從而降低剖宮產率[7];促進孕婦按時行產前檢查及疾病篩查,及時發現并發癥或胎位異常并及時采取措施,從而降低出生人口缺陷,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有著重要意義[8]。
我國孕產婦保健面臨的嚴峻形勢
剖宮產率直線上升: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世紀80年代即提出了剖產率應控制在15%以下的目標[9]。我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5%左右上升到90年代初的20%,目前大多數醫院報道40%~60%,有的醫院甚至高達80%[10]。而當前發達國家的剖宮產率已基本穩定在5%~20%,這些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居世界最低水平。多數文獻顯示,剖宮產率控制在20%~25%,高危圍生兒病死率、新生兒窒息率可降低到相對的最低水平;剖宮產率再升高,高危圍生兒病死率和新生兒窒息率則無明顯下降趨勢,只增加產婦的手術近、遠期風險[11]。社區作為孕產婦保健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醫療場所,應對高剖宮產率做出相應的措施,做出積極的應對。
早產率增高:早產是圍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早產率有所增加,在部分醫院已高達13%[12]。加強孕期保健,對患合并癥和并發癥的孕婦做好院內轉運,盡量減少醫源性早產,并加強與新生兒科的合作與交流。同時,積極合理治療孕期感染減少早產胎膜早破的發生。對有早產高危因素者進行早產的預測與預防,以延長早產孕周能夠改善早產兒預后,降低早產兒死亡率。
高齡孕產婦比例增加:隨著計劃生育措施的嚴格執行和晚婚晚育的提倡以及人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婦女生育年齡有所延遲,而高齡孕產婦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在增加。有文獻表明,初產婦年齡的增加對早產兒、低體重兒發生率及圍產兒死亡率并無太大的關系,但35歲以上的孕婦的出生缺陷發生率明顯增加,同時一些孕期并發癥和分娩期并發癥也在增加[13]。
輔助生殖比例增加: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輔助生殖技術和促排卵技術的應用,致雙胎及多胎妊娠增加早產率也相應升高,孕產婦孕產期并發癥率也在相應增加[14]。
國外社區孕產婦保健發展現狀及服務模式
20世紀60年代起,許多發達國家都十分重視社區衛生服務的組織建設和功能拓展,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系統,在孕產婦保健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可以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借鑒這些成功模式。
英國:1986年英國國家審計委員會的“使社區衛生服務成為現實”的報告,使社區衛生保健范圍進一步完善,包括學校保健、母嬰保健、社區接生、健康教育、公共環境衛生服務等。英國針對社區孕產婦保健有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管理系統[15],推行的是一對一圍產期保健服務模式。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社區衛生服務與我國的“六位一體”體制十分相似[16],主要包括兒童和家庭保健、社區康復、家庭護理和臨終關懷、急性病后期的社區保健以及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等。澳大利亞實行的是社區連續性圍產期保健管理模式[17],推行的是以助產士為主的連續的圍產保健服務模式。
美國:美國有著較為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包括社區醫院、家庭式護理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18]。美國護理協會(ANA)在1996年號召應該以婦女和嬰兒的需求為基礎,實行社區圍產期隨訪組織服務,通過家庭護理模式使孕產婦得到良好的服務。
根據我國的國情和孕產婦現狀,社區孕產婦保健發展將是一個長期摸索的過程,任重而道遠。隨著政府重視力度的增加和投資力度的加大,以及各個城市社區發展的經驗積累,在今后的發展中結合我國國情借鑒國外成功模式,我國的社區孕產婦保健模式必將規范化、合理化。
參考文獻
1 龔幼龍.社區衛生服務的內涵與發展[J].上海預防醫學雜志,1997,9(10):433-434.
2 高惠琦,喬磊,黃敬亨.世界衛生組織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戰略的由來和發展[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8(8):3-5.
3 Edington DW,Louis Y,Li KK.Rencent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ealth management[J].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2001,76(103):140-147.
4 饒慶華,徐乙萌,汪美麗.醫院設立嬰幼兒社區護理服務部的方法與體會[J].中華護理雜志,2000,35(9):562-563.
5 尚曉娣.日本孕產婦死亡的原因及預防對策[J].國外醫學•婦產科分冊,2000,19(8):355-357.
6 余建芬,李雪芬,程蘊玉.助產士門診在產科專科護理中的應用及體會[J].全科護理,2008,6(11):2875.
7 易艷平,黎燦.實施孕婦健康教育對社會因素剖宮產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2007,24(9):1598.
8 李龍瓊,黃明華.孕婦學校孕產期知識教育對孕婦分娩方式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3,12:7-8.
9 王春芹.降低剖宮差率措施總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5):163-164.
10 黃醒華.對剖宮產的思考[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7):385-388.
11 王波君.社區因素對剖宮產率的影響及處理對策[J].社區醫學雜志,2009,7(3):73-74.
12 郭戰坤,馬京梅,范玲,等.北京地區早產發生現狀及早產兒結局的調查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0,45(2):99-103.
13 郭志榮,沈惠,周永蘭,等.孕婦年齡與妊娠結局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公共衛生學報,1997,16(1):20.
14 Steer PJ.The epidemiology of preterm labour-why have advances not equated to reduced incidence.BJOG,2006,113(3):1-3.
15 Hedgecock J,Castro M,Cruikshank munity health centers:a resource f or service and training[J].Henry Ford Hosp Med J,1992,40(1-2):45-49.
16 金生國.關于澳大利亞社區衛生服務的考察報告(上)[J].中國社區醫師,2005,2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