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財政科技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市場不夠完備,單項政策發揮作用打折
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需要一套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支撐,包括擔保、保險、創投、股權等市場和信息甄別、知識產權評估機制等。在政策層面,需要包括人才、土地、資本、產業、財稅、工商以及知識產權等各方面的政策配合。僅依靠財政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而缺乏完善的金融服務市場和其他相關政策的配套支持,會降低財政支持政策的效果,影響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有序發展。在市場不完備的背景下,財政政策與其他相關政策的協調配合方面也存在一些明顯的問題,這主要是政策之間很難做好協調配合,單項的支持政策較難發揮應有的作用效果。例如,財政貼息制度在缺乏商業銀行主動性意愿的情況下,財政貼息制度的實施效果就并不明顯。此外,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沒有給予太多的關注,即使財政支持政策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了資本支持,在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的情況下,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取金融服務也會遇到困難。
(二)缺乏全國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持
目前,我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性金融機構體系并不健全,沒有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全國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特別是能夠直接發放政策性貸款的機構,而僅有的一些政策性擔保機構和政策性產業基金作用非常有限,并不能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
(三)財政支持體系缺乏通盤考慮,支持針對性不足
我國財政科技支出的結構存在著失衡,針對性不夠,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經費支出所占比重大,而對公共產品類型的支出則存在很大的不足。這樣的支出結構會造成財政科技支出的針對性不夠,同社會資金投入覆蓋重疊,從而降低了財政科技經費投入對于科技金融發展的促進作用。例如,我國的股權投資基金的成立屬于各省獨自管轄的領域,但股權投資基金的業務屬于全國甚至全球的,其業務存在集中于一些市場前景好的領域,沒有形成差異化和專業化的業務模式,降低了財政資金整體使用效益。
(四)財政支持科技金融的重點選擇有所偏差
目前,中央與地方財政支持科技金融發展的重點是擔保體系建設和科技信貸,但實際效果不佳。從銀行方面考慮,小額貸款、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都較高,經濟效益差。一旦資金面趨緊,首先會縮減科技小額信貸。從政府角度考慮,科技信貸與政策性擔保都需要政府長期給予財政資金支持,其對財政依賴性較大,且越是經濟形勢欠佳,財政收入趨緊時,支出要求卻越高,財政壓力越大。從科技型中小企業角度看,科技信貸抵質押或反擔保物欠缺,可貸款額度小、期限短,通常年內(資金需求時限內)難以有效解決企業的長期資金需求。從擔保機構看,資本金有限,科技企業的反擔保物欠缺、風險收益不對稱,作為主營業務是不可持續的。這些因素決定了科技擔保與信貸在支持科技企業融資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綜合來看,資本市場融資特別是區域性股權資本市場融資,應該是科技金融體系發展的關鍵,也應是財政支持的重點,但目前這方面的相關支持政策不多且力度不大。
(五)財政科技支出的持續性不強和管理不佳
科技創新包括了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等不同的階段。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特別是科技成果轉化。其過程比較長,需要持續性的投入。但財政科技支出往往很難持續發揮作用,其更多的是一次性投入,持續性不強。且對不同階段投入的資金管理不佳,缺乏有效的績效管理。績效管理理念缺乏,存在重立項、輕績效問題,戰略性綜合性績效評價和機構績效評價開展少,評價結果運用不充分,項目績效評價流于形式等問題。(六)財政對于科技金融發展的支撐條件投入不夠。科技金融市場發展完善需要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大量專業的科技項目評估機構等提供支撐,目前我國服務于科技成果定價、評估、轉移的市場、機構等尚不完善。雖然各項專項資金中雖然明確要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和服務機構給予支持,但規定過于原則,也沒有專業化的運行機構,財政對這些支撐科技金融發展的基礎條件投入不足,難以較快速地改善支撐科技金融系統發展的基礎狀況。
二、構建和完善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的對策建議
總的來看,我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是基本完善的,但是由于上述的缺乏政策性機構、市場不完備、統籌考慮不足等,使得該體系還有著調整完善的空間。財政支持是多種支持方式和支持渠道的組合搭配,只有各方方式和渠道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實現良好的政策效應。針對我國的現實情況,應按照風險共擔、服務多元、財務可持續、規則簡化、政策差異化的原則,在政策缺失部分創新供給,逐步完善構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發展的財政政策體系,并對原有的支持政策部分,不斷優化完善,使其發揮更大的效益。具體來說,我們建議從完善組織機構、培養市場主體、建設服務平臺和引導創新服務等四個方面來構建完善我國的財政政策支持體系。
(一)構建完善提供科技型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組織機構
1.支持成立國家級的科技銀行。2009年來,我國各地科技支行、科技分行和科技銀行的相繼出現,對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服務具有重要和積極的意義。但是這些科技銀行都是立足于區域,服務范圍有限,并且科技銀行可能存在服務領域集中的問題。再由于科技銀行始終是商業銀行,即使在有財政資金給予貸款補貼的情況下,基于自利考慮,也不一定愿意給予一些科技企業和科技創新項目貸款。這種情況下,以財政資金出資成立國家級的政策性科技銀行顯得就有必要。國家科技銀行可以在幾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直接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低息貸款、甚至無息貸款;二是為支持科技金融體系建設的項目,如科技型中小企業征信系統、知識產權評估系統構建等提供資金支持;三是能夠實現國家創新戰略,統籌協調全國的科技項目獲取金融支持。國家級的科研銀行在全國開展業務,并在統一的事業部研究安排貸款項目。
2.支持建立在國家層面設立再保險機構。目前我國的科技保險主要立足于區域,服務于區域內的企業。一般來說,同一個區域內會聚集相似的企業,這就造成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同質。如此,風險將會聚集在保險企業方面,保險企業不得不要求較高的保費。鑒此,通過設立政府完全出資或者政府參股的國家級的政策性再保險機構,為科技保險提供再保險,分擔保險企業風險,消除保險企業的后顧之憂,推動其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保險服務將十分必要。國家層面的再保險機構,可能通過在全國范圍內、在不同領域進行風險匹配,改變風險結構、化解風險,從而降低科技保險保費,讓科技型中小企業能夠獲取更好相關服務支持。
3.支持建立區域性金融服務機構。大型商業銀行在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方面是有明顯缺陷的,其不如區域性的、專業性的中小金融機構。而在我國,縣域銀行、社區銀行缺失,小額貸款公司在服務科技型企業上專業化程度不夠,科技性專業機構數量又十分有限。在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機構建設方面,財政資金大有可為。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基建專項支持、參股等形式,充分調動銀行、風投機構、證券公司、擔保公司、行業協會、高科技園區、中介機構以及企業等各方面資源,積極構建區域性的金融機構。
(二)培育金融服務主體,促進多樣性科技金融服務市場發展
1.加大財政獎勵、風險補償等財政扶持政策的力度,提升風險投資機構的市場生存力,鼓勵機構創新,豐富投資者結構。活躍繁榮的科技金融市場存在的前提是在市場中必須存在足夠多的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以契合不同融資需求的科技企業。因此,培育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風險投資者,提升其市場生存力,擴大投資者范圍,是活躍繁榮科技金融市場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央及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通過財政專項資金加大對科技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力度,通過提供包括利差補貼、特殊費用補貼、業務貼息等方式對參與科技企業投資的商業銀行、創業投資公司、天使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保險公司、擔保機構、金融租賃企業、信托機構、產業投資基金等按照其開展科技金融相關業務的年度規模給予合理的補助,對年度業務增長規模的一定比例給予的適當財政獎勵,風險投資損失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償,以激勵科技風險投資機構參與科技企業投資的積極性和增強機構自身的市場生存力。鼓勵現有金融機構設立針對科技型企業的專營服務機構,推動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科技保險公司等更具專業性的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的設立和業務開展,對這些新興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的創設與發展給予更為優惠的財政獎勵、風險補償政策。
2.應用財政獎補,培育和發展股權交易市場,特別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制度和市場體系。科技金融資本市場是我國構建科技金融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是盤活科技金融資本,活躍科技金融市場的加速器。目前,我國場外股權市場對多數處于初創期的科技型企業來說,門檻較高,并容納的企業數量有限。進一步推動適應更廣泛科技型企業的場外交易市場(類似美國的信息公告欄市場、粉紅單市場)十分必要。2013年1月16日,全國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在京揭牌,預示著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從小范圍、區域性市場開始走向全國性市場運作。但由于這些市場在建立初期交易的活躍度和規模有限,沒有足額的傭金收入維持市場的存續和發展。因此,在構建初期應從公共產品的角度對培育運營這些市場的實體給予財政補貼和獎勵支持。除了股權交易市場外,為了進一步推動科技金融資本的流通,鼓勵包括科技信貸、科技債券等流通市場的建立。同時鼓勵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以推動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其他有形和無形資產的交易,從而更好地適應不同財務特征的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對于這些市場的建立,同樣應從公共產品的視角在構建的初期給予財政支持。
3.完善頂層設計,轉型引導基金方式,運用市場化FOF支持創投機構。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2006年至2012年全國各級地方政府成立引導基金近90支、總規模超過450億美元,參股子基金超過200支。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引導基金致力于推動地方創投行業發展及中小企業融資,但隨著VC/PE市場的成熟,引導基金所扮演角色也略顯尷尬。在政府引導逐步讓位于市場配置的趨勢下,政府需要從頂層設計入手,從新給引導基金在中國VC/PE市場中角色進行定位。目前,在眾多政府引導基金中,部分已經開始了市場FOFs嘗試,比如蘇州工業園區引導基金(蘇州創投)、浦東新區引導基金(浦東科投)、成都高新區引導基金(銀科創投)等。在現實實踐已經開始的情況下,政府要進行大膽的頂層設計,在把握引導基金承擔一定政府引導職能基礎上,放開對引導基金的限制,逐步實現引導基金轉型為市場化FOFs,通過FOF模式支持市場中服務于科技企業的創投機構。通過支持服務于科技企業的創投機構,增長培養市場化的金融服務主體來間接實現促進科技金融發展的目標。
(三)加快建設各類別、各層次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1.支持建立全國性科技型企業投融資信息交流平臺。目前,在我國科技型企業較為集中,科技金融資源較為集中的部分區域和城市已經建立了推動科技型企業與科技投資者接洽對接的區域性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在公共服務平臺上的集中展示與交流,撮合科技型企業與投資者間投融資意向的達成。這些區域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在促進地方科技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效結合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這些資源通常是地方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動用區域資源建設而成,難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服務意識”,區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機制,限制了科技型企業和投資者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平臺和市場中上進行投融資的雙向選擇,增加的投融資雙方的交易成本,形成了典型的市場分割行為。因此,有必要動用政府資源從資金、技術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整合分散在各個區域的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全國聯網建立全國性的科技型企業投融資信息平臺,實現資源體系、服務體系、網絡環境三個層面的跨區域整合與互動,為科技企業、金融機構所提供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服務體系,形成全國性的科技企業投融資大平臺、大市場,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科技部、財政部可以為此單獨設立專項資金推動大平臺建設和建設初期的日常維護,待市場形成氣候時,通過會員制收費方式為主并輔以財政補貼解決平臺運營維護資金需求。
2.以政府采購等方式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市場。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務市場體系是提升科技金融市場運作效率、增強透明度、法制化和規范化的重要基礎。但是,市場化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務收費對科技型小微企業而言是一筆不小開支,從而降低了金融資本對科技型小微企業的“可得性”。因此,可以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選擇部分優質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務組織,為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包括財務會計在內的相關科技金融配套服務。這些服務本身又提升了科技型小微企業在金融市場的認可度,從而增加了科技小微企業的獲得融資的可能性,降低融資成本。而政府采購本身也增加了中介組織的收入來源和穩定性,成為培育和發展科技金融中介市場的重要力量。目前這種做法在上海等地區已經采用,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3.設立政府專項資金推動全國性科技企業征信體系建設。目前我國權威性的征信體系主要是人民銀行的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登記咨詢系統,其信息量和企業覆蓋范圍遠遠不能滿足科技金融市場發展的需要。大多數科技型小微企業并未納入人行的征信系統,并且人行的征信系統的信息量通常僅局限于一般性的企業財務金融信息,而這些信息對于科技企業融資而言是不足的,例如缺少關于科技企業的技術認證等涉及知識產權的企業信息,這些信息又恰恰是科技企業融資不可或缺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單獨建立有關科技企業征信系統,這一系統可以在人行信息系統的基礎上獨立出一個子系統,也可以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完全獨立開發出一套系統。財政、科技部門應從公共服務的角度設立專項資金對這一全國系統及地方子系統的數據庫建設運營維護以及相關人員培訓和業務開展提供資金支持,并聯合其他部門(稅務、工商等)實現數據信息跨部門、跨區域信息共享機制,以使金融機構能夠更高效地為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并能持續關注、跟蹤科技企業的發展成長過程。
4.以政策性金融推動科技擔保和保險體系建設。科技保險與科技擔保體系是我國目前科技金融體系的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不僅有實力的機構較少,服務能力有限,而且服務的成本也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推動科技保險與擔保體系的發展。通過政策性金融的方式帶動商業金融保險與擔保機構共同服務科技企業是發展壯大科技保險與擔保市場體系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設立政府完全出資或者政府參股的政策性再保險和再擔保機構,為開展科技保險業務的商業性保險機構和科技擔保業務的擔保機構提供再保險和再擔保業務,以政府信譽和資金,降低商業保險機構和擔保機構開展科技保險和擔保業務的顧慮,鼓勵商業保險企業為科技企業提供“科技創新險”、“新產品開發險”、“貸款保證保險”等保險品種,不斷豐富間接融資擔保和直接融資擔保服務。
(四)激勵引導開展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
運用政采、補貼、風險補償等多種財政支持方式鼓勵科技金融服務創新。科技型企業的差異化決定了科技金融服務的多樣性,從而決定了科技金融產品在標準化服務的基礎上又必須通過各種金融產品的有機組合滿足科技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這就要求金融機構不斷推進服務創新。但是,創新必然存在風險,金融機構的創新必然會引發風險損失,較高的創新成本降低金融機構服務科技企業的積極性。因此,從支持科技發展、推動科技金融服務的角度看,政府部門應通過不同方式來支持金融機構的科技金融服務創新行為。
1.改進科技財政支出資金管理,提高支持科技企業資金使用效益。一是在立項環節,引入行業專家篩選和金融機構篩選相結合的機制。在財政支持的科技項目領域立項階段,政府部門組織相關行業專家進行技術篩選,同時引入市場金融機構進行經濟篩選,結合兩者篩選結果,確定立項項目。二是推行財政資金后資助方式。后資助方式對由企業為主承擔,利用其自有資金先行投入,開展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活動,并經省級科技計劃立項,預期可取得經濟效益的科技項目,在項目結束或完成后,經審核、評估或驗收,按一定比例進行相應補助的財政資助方式。三是引入行業自評管理,嚴格產出管理考核。建議利用行業組織,結合高校專家等資源,開展行業內部企業項目自評管理,行業專家對相關企業和項目進行指標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財政資金資助項目產出管理的主要依據。
2.規范政府引導基金的政策定位和運作模式,積極培育天使投資。種子期是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最大的階段,也是VC、PE等不愿投資的領域,因此政府需要特別關注這一階段的金融環境和支持環境。在政府引導基金轉型FOF的同時,保留并規范部分政府引導基金的運作,通過引導基金來糾正“市場失靈”。政府引導基金應采用預算內資金等資金來源,以事業法人的形式,不應以盈利為目的。嚴格限定政府引導基金所支持項目的政策定位,將其限定在支撐一些早期的、前端的、有市場前景的專利技術,引導社會資金投向政府有意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等關鍵領域,或者處于種子期、成長期等早期的創業企業。
3.建立科技型企業融資聯合擔保平臺,并應用財政補貼和獎勵等方式推動銀保聯動和投貸聯保。由于我國擔保行業本身規模偏小、風險收益不匹配、發展不成熟等因素的作用,使傳統的信用擔保不能有效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各地可在借鑒杭州市信用聯合擔保機制探索的基礎上,克服傳統擔保機制的缺陷,成立專門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科技擔保公司,利用政府科技專項提供的政策性擔保資金,通過政、銀、保合作聯動,基于風險和收益的對等原則,創新設計擔保融資品種,在政府、擔保公司和銀行之間實現風險的合理分攤比例,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低門檻、低成本的擔保融資服務。
4.通過利息補貼、創新獎勵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等金融產品創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集合票據和債券都是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創新,研究探索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是一個金融多樣化的創新方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搭配在一個區域內未必能有較好效果,如果能夠考慮將全國范圍內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債券,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和收益在全國內搭配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以產業鏈金融為紐帶,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和收益放在其所處的產業鏈中來綜合考量,通過上下游的優質企業的擔保來降低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風險。這些顯然都需要金融服務機構大膽創新,提供新的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服務產品,應用利息補貼、財政獎勵等方式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
5.通過政府采購的方式將科技企業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與商業金融機構的金融支持實施聯動。在政府采購中,需要注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更好地營造公平公正、競爭有序和有利于創新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采購和推廣應用對于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重要作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來看,可以探索下列政府采購方式將政府采購同金融服務聯動起來:建立所支持的新技術新產品(服務)應用推廣推薦目錄。目錄應涵蓋國家確定支持發展的行業產品,如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產品(含水處理、大氣污染控制、固廢物處理、環境監測等)、新能源及節能減排、醫療衛生(含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信息通信設備、行業信息化系統等,以及適于部隊采購的產品等。對目錄中產品進行招標,確定提供政府采購的中標科技企業,建立采購企業名錄,將名錄定期向社會。對支持名錄中所列企業的金融機構給予業務補貼等,鼓勵金融服務機構支持名錄企業創新發展。
關鍵詞:科技發展環境科教興國政府財政科技教育
長期以來,關于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關系,在我國財政經濟理論的研究中有失偏頗,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沒有廓清。本文從政府財政的角度來分析研究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探討振興政府財政的可行途徑。
一、政府財政:科技、教育的主要“經濟基礎”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強有力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保障是現代科技、教育發展的重要前提。如何解決科技、教育發展所需的物質條件,換言之,是否應該由政府來承擔促進科技進步和發展教育所需資源的供給責任,這決定于科技、教育事業活動的社會經濟屬性。從公共財政原理上講,由于科技、教育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因而科技、教育事業活動的所需投人不可能完全由市場來有效提供,即無法通過市場來完全有效解決發展科技和教育所需的物質基礎問題。因此,政府從財力和財政稅收政策上給予支持,是科技、教育事業順利發展的主要經濟基礎。
從科學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據有關專家估計,自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至少有2/3是由于廣泛采用了新的科技成果的結果。這一數字清楚地表明,一方面,在宏觀上,科技對于經濟增長有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在微觀領域,科技能夠給投資于科技的各微觀主體帶來巨額的利益。這似乎已經表明,市場能夠有效地解決科學技術進步問題。然而進一步地分析卻不難發現,雖然私人部門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政府仍然是推動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性因素。
第一,雖然科學技術可以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創造巨額的物質財富,但現代科學技術的開發與研究是一個高度復雜的群體活動,在科技發展中的許多領域,私人部門往往不愿意參與或缺乏足夠的投資積極性,從而需要政府財政扮演主要“角色”。這突出表現在:其一,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由于基礎科學是應用科學研究的基礎,沒有扎實的基礎科學作為前提,應用科學研究就難以為繼。因而基礎科學研究是一國科技發展的“基石”。但基礎科學研究成果無法直接轉化為商品,可以說是一項很難產生直接經濟效益的工作。因而其發展所需人力物力和財力只能由政府財政來提供。其二,對于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應用科研項目,其往往是建立在多學科交叉的基礎之上,需要很多人的合作。不但其開發周期長,需要巨額的投資,而且投資風險較大。私人部門往往因考慮投資回報率和投資風險而不愿意涉足于此,因此,對于這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如果缺乏政府在財政與政策上的有力支持,私人部門雖有一定的積極性,也難于保證能有足夠的投人。
第二,科學技術是一項智力活動成果,不僅其本身具有明顯的公共物品特性,而且科技進步對公共物品和半公共物品的需求也將大大增加,如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就成為了當代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的外溢效應,科學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收益與其成本往往難于直接對稱起來;而且,從產權角度上講,科學技術成果的產權很容易受到侵犯。如果某個人通過學習或其它途徑獲得了同樣的知識,他也同樣會得到一樣的技術和生產出同樣的產品。發展科技事業是一項系統工程,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很顯然,優化這一外部環境的所需資金,只能由政府財政來解決。因此,無論是從提高科學研究工作效率,還是從保護科技成果的產權方面來看,政府財政也是一國科技發展的重要經濟基礎。
從教育發展的角度來看,政府財政更是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這是因為,現有的理論研究已經證明,一方面,雖然教育不是純粹的公共物品,但卻具有極大的溢出效應,從而離不開政府財政的投資;另一方面,政府對教育這種“人力資本”的支出進行資助有利于改善社會公平。
不僅如此,從現代社會經濟發展角度來看,政府財政作為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除了改善公平和解決其外部效應外,還主要表現為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接受教育已經成為一種基本的社會公共需要。因為,第一,現代社會已經開始進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掌握和創新是未來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因而國民素質在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中作用更為重要。這就是說,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教育所提供的利益雖然可以內生化和私人化,但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教育已不再簡單地表現為一種個人需要,已經成為了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必需的一種基本公共需要。從而使得為教育發展提供資金成為了政府財政的一項基本職責。第二,更進一步講,從科技進步與教育之間的關系方面來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通過科學研究來實現的;而科學研究是一種智力活動,它是以掌握現有科學技術成果為前提條件的,掌握現有科學技術成果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這就是說,科技與教育是相互依存、相輔相存的。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必須有一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一個現代化的教育體系必將帶來其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毫無疑問,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和高度發達的教育體系,是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進程的必備條件和其是否進人知識經濟社會的基本衡量標志。因此,政府財政為教育發展提供資金支持也是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科技、教育:現代社會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
政府財政發展史已經證明,政府財政總是根植于相應的經濟基礎的。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政府財政的經濟基礎,乃至財政制度安排和財政收支結構都是不同的。人類社會的發展,總體上已經先后完成了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目前正向知識經濟時展。與此相適應,政府財政的經濟基礎也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模式的演變而變化。
1、科技、教育將成為現代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必然結果
自7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開始變成現實。今天的世界,知識經濟撲面而來,人類社會正經歷著自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以來的第三次巨大轉型。
世界的競爭已經成為以經濟為基礎,以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調整政府財政經濟發展思路,將振興政府財政的思路建立在發展科技與教育的基礎之上,是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因為,這種從后工業社會逐步發展起來的知識經濟,是一種明顯區別于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的新型經濟,這種區別突出表現在產業支柱的變化方面。與以農業或工業為基礎的農業經濟或工業經濟不同,知識經濟是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的經濟。其基本特征是其資源配置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其生產是以將高科技作為其資源依托的高技術產業為支柱;其消費是以高技術產品和通過信息產生的新知識為主。現代經濟的這一發展趨勢的財政意義在于:從財政收人方面來看,現代科學與技術的融合必將催生高新技術與高新產品,這些高新技術和高新產品又會構筑“新型行業”和“支柱產業”,從而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提供充足的財源。因而,建立起強大的系統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學研究體系,以保持科學技術的強有力的發展趨勢,是實現現代政府財政良性循環的必然選擇。從財政支出方面來看,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經濟發展必須要有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由于人力資源和良好的科技發展環境的獲得,是以加大對人的知識化投資,加快對人的知識化和以管理制度為主的科學研究環境建設為前提的。因此,發展多結構、多層次、多形式、多方面、多階段和多功能的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培養出一大批高度專業化的人才和管理有方的管理者,營造出一個科技發展所需的良好環境,就是現代政府財政以科技、教育為主要依托的重要表現。這就如同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社會的政府財政是建立在農業和工業經濟基礎之上一樣,現代政府財政也必然是以科學技術和教育作為其主要依托。
2、將科技、教育作為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已為我國正反兩方面的發展經驗所證明
我國正反兩方面的經濟發展經驗已經證明,科學技術和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經濟和健全政府財政的主要依托。
改革開放以前,在我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過程中,雖然我國的科技、教育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的經濟建設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走的仍然是一種建立在對自然資源的大量消耗甚至濫用的基礎之上的工業化發展道路,而不是以科學技術和教育為基礎來實現財政經濟發展目標的。在時期,還出現了輕視知識、排斥科技的嚴重破壞科技教育的現象。從而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與建設既沒有考慮到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沒有根據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形勢,加大以人力資源的開發與投資為中心的新興產業的發展力度和實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其結果是我國的工業化程度雖然在不斷提高,但經濟運行中的科技含量并不高,與世界經濟特別是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之間的差距很大,從而使我國政府財政的經濟基礎相對比較脆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十分重視發展科技、教育,而且通過大量引進先進技術改造傳統工業,發展新興產業。這不僅為我國經濟發展增強了后勁,也為財政收人的持續增長創造了條件。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已經占工業總產值的巧%,新產品稅利已占工業稅利的10%。1994年以來,我國財政每年新增財政收人在1000億元以上,其中新興產業和新產品開發所提供的稅收占較大比重。
上述分析已經表明,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看,科學技術和教育的發展對于政府財政來說具有重大意義。我國在世紀交替時期要完成由尚未完全工業化的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的任務,使政府財政擺脫目前的困境局面,其基本途徑就只能是發展科技、教育事業。
總之,我國財政經濟的持續增長,離不開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科技、教育事業的發展,又離不開政府財力和財政稅收政策的支持。政府財政與科技教育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
三、發展科技、教育事業,振興政府財政
當前,我國雖然已經明確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科技、教育發展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還存在明顯的差距。如據原電子工業部估計,在代表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之一的電子技術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方面,我國的集成電路的水平與世界水平相差15年,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國技術出口在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很低;在勞動力素質和科技及受教育水平上,目前,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占該年齡組的比重,現階段約3%,而發達國家這一比重高出我國10—20倍,美國達到80%,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也達到了30%,目前我國每萬人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為巧0余人,而美國1988年就有200多人,日本1987年為700多人,聯邦德國1987年為400多人;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方面,我國也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仍然較低。
這些差距一方面說明我國通過發展科技、教育來促進財政經濟的振興尚有較大的空間;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同時也說明了,我國要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目標、完成振興政府財政的任務還十分艱巨。
如何發展我國科技、教育事業,以達到振興政府財政的目的,從財政角度來看,主要要從如下兩個方面著手。
【參考文獻】
[1]張勇.文化、制度與發展——制度與文化比較視角的發展分析[J].經濟學家,2008(5).
[2]曾小華.關于文化的定義[J].學習時報,2004(2).
[3]葛蓓.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歷程與任務[J].武漢生物工程學院學報,2010(3).
[4]李玉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回顧與評價[J].會計研究,2001(9).
[5]蔡靜.我國會計文化研究綜述[J].當代經濟,2012(8).
參考文獻:
1.馮虹.我國政府會計的相關問題與改革建議[J].財政監督,2011(14)
2.陳均平.中國政府會計問題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0
3.楊亞軍.我國政府會計理論框架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1
4.李定清.論政府會計準則理論結構[J].商業研究,2002(23)
【參考文獻】
[1]閻華紅: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環節的改進[J].會計之友,2009(1).
[2]陳兵:論研究性教學的本質、特征與要素[J].教育與職業,2009(3).
[3]楊任爾、曾興斌、黃青年:畢業論文過程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探索[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1).
[4]徐建邦:對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幾點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7(4).
參考文獻:
[1]費文星.西方管理會計的產生和發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劉峰.會計理論[M].北京: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對管理會計在我國會計實踐中應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國經濟評論,2003(5).
[4]劉愛東,蔡建平.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的研究綜述[J].當代經濟管理,2007,(2):117-120.
[5]劉運國等.管理會計前沿[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6]林萬祥.中國管理會計的歷史演進、現狀與未來[J].當代財經,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會計理論框架研究[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會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飛.中國管理會計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08,(9):8-15.
[10]潘飛,王悅,沈紅波.管理會計經驗研究方法述評:比較與借鑒[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7,(2):112-136.
[11]孫茂竹.管理會計理論思考與架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2]王宏.淺談管理會計在我國企業實踐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3).
論文參考文獻的寫作格式是有國家標準和國家標準的,寫作也是要有真實性和可靠性的,也不是通過各種辦法私自撰寫出來的,這是不具備參考文獻寫作的,下面是學術參考網的小編整理的關于物理解題目論文參考文獻,歡迎大家閱讀借鑒。
物理解題目論文參考文獻:
[1]宋穎.高中生物遺傳題的解題方法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6(22)
[2]李佳旗.一道解幾問題的解法分析與技巧拓展[J].學苑教育.2017(04)
[3]華瑞芬.速解選擇題有妙法[J].初中數學教與學.2017(03)
[4]施茵茵.一道遺傳學綜合性試題的解讀[J].廣東教育(高中版).2017(01)
[5]馬馳騰.高中物理力學解題方法淺析[J].中學生數理化(學習研究).2017(03)
[6]孟亞茹.高中數學中變量代換解題方法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3)
[7]李哲銘.對一道幾何題解題方法的研究[J].上海中學數學.2016(12)
[8]劉羞月.高等數學觀念下的初等數學解題方法[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02)
[9]王俊.高中數學變量代換解題方法探究[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02)
[10]吳可德.分析高中數學函數類問題的解題方法[J].理科考試研究.2017(03)
物理解題目論文參考文獻:
[1]劉超.清末民初中小學倫理教科書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1)
[2]劉驍.巧用臨界位置的切線破解參數取值范圍[J].科技風.2016(22)
[3]王梓萌.高中生物學習中的解題思路探尋[J].科技風.2016(22)
[4]羅彩霞.柳暗花明又一村——導數法解不等式綜合問題分析[J].學周刊.2017(05)
[5]武麗霄.芻議考場作文與個人寫作[J].學周刊.2017(05)
[6]王恒周.說說李煜人品品李煜詞[J].學周刊.2017(05)[7]王麗娟.芻議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偏轉問題[J].學周刊.2017(05)
[8]秦傳明,楊子林.函數中不等式恒成立、能成立問題的七種類型及解題策略[J].學周刊.2017(05)
[9]嚴小香.桃與柳的二難選擇:《臺階》主題再思考[J].語文建設.2017(01)
[10]戴智敏.別樣的母親多重的性格——讀《我的母親》[J].語文建設.2017(01)
物理解題目論文參考文獻:
[1]李煌,喬麗菲,張玉琴,許文,徐偉,褚克丹,林羽.基于化學成分和生物效應的栝樓桂枝湯質量評價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
[2]許文.珠江-西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背景下促進廣西跨越式發展的思考[J].經濟論壇.2017(01)
[3]許文,王淑君,程菲.硝酸氧化納米炭的制備及淋巴靶向的初步考察[J].中國藥劑學雜志(網絡版).2013(03)
[4]白景明,許文,何平.建言小微企業稅收政策[J].中國經濟報告.2017(02)
[5]黃小強,張雪,李小艷,趙萬里,許文,吳水生.澤瀉不同提取部位對大鼠的利尿作用[J].福建中醫藥.2016(05)
[6]白景明,徐玉德,許文,何平,龍海紅,李婕,梁強.安徽、河南、河北三省“降成本”調研思考與相關建議[J].財政科學.2016(11)
[7]許文.“一帶一路”背景下意識形態傳播路徑研究[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6)
[8]許文,張歡,張新蘭,鄒士文.聚硅氧硅氮烷膠黏劑耐濕熱老化研究[J].宇航材料工藝.2017(01)
[關鍵詞] 知識創新;河南省;創新能力;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0.1 [文獻標識碼] A
實現區域持續、快速發展,必須要有強大的區域創新能力。在區域創新能力的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知識創新能力,它是一個地區技術創新的基礎,因為創新就是將知識轉化為新工藝、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過程,沒有知識就不可能有創新[1-3]。筆者在分析調查2009-2012年數據的基礎上,對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與中部其他五省做了對比分析,找出了河南省創新能力的優勢和限制因子,進而提出發展的對策。
1 指標體系的建立
首先從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及構成要素分析出發,按照客觀性、系統性、可行性和動態性等原則,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文獻[3]和文獻[4],建立知識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1.1 指標體系
這里說的知識主要指直接服務于創新的科技知識。研發投入、科技知識成果產出和過程管理的水平即科技的投入產出比值決定了知識創新能力的高低。科技知識成果產出水平表現為科研論文和專利兩項內容[4]。知識創新能力的指標框架如圖1,分為科技研發投入、知識成果產出、科技的投入產出比三大項。
1.2 指標內容
在圖1中,研究開發人員指標包括四項分指標,分別是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每萬人平均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R&D全時當量、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當量增長率;其次是政府科技投入指標,包括政府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入增長率、政府科技投入占GDP的比值;發明專利受理指標包括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發明專利受理增長率、每10萬人平均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共三項分指標;發明專利授權指標包括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發明專利授權增長率、每百萬人平均發明專利申請授權數三項分指標;國內指標包括國內論文數、國內論文數量增長率、每十萬人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數;國際指標包括國際論文數、國際論文數量增長率、每百萬人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數。最后,科技投入產出比這個指標包括共六項:第一是每百名工程師與科學家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數;第二是每千名工程師與科學家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數,第三是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產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第四是每萬名科技活動人員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第五是每萬名科技活動人員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數,第六是每萬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數。
1.3 數值獲取。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科技部等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等。為了便于對比分析,本文采用功效系數法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利用數學變換消除評價指標觀測值量綱影響。測算公式如下:
dij是第i個單位第j項指標的評價分值;xij第i個單位第j項指標的實際分值; xjmin是第j項指標的最小值;xjmax是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
2 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對比分析
2.1 研究開發投入
2009-2012年河南省科技投入指數見圖2。由2009-2012年四年的研究開發投入的平均分值,河南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五,僅高于江西。2012年河南全國排名17;在研究開發人員方面,河南省居于領先地位,擁有科技資源相對較多,2012年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當量是14.16萬人年;2012年在政府科技投入方面,湖北最多,在六省中居于領先地位,政府科技投入絕對值為378億元,占GDP的1.7%,河南省政府科技投入分別是299億元,占GDP的0.99%。
2.2 科技產出比較
專利方面。2011年的河南省發明專利授權為2 026件,全國排名13位;發明專利受理為8 833件。2012年的河南在發明專利方面,受權量為3 180件,增長29.2%,全國排名14位。2009-2012年河南省科技產出指數比較見圖3。
科研論文。由2009-2012年四年發表國內外科技論文總量看,中部六省在科技的數量方面分為3個層次,湖北為第一層次,處于明顯領先位置;河南為第二層次,這四年中各省總量在全國分別排第14位,河南實際為99 038篇;從發表國內論文指標方面,湖北最多,居于全國排名前列;湖南、河南、安徽三省相距不大,均在全國中游水平。在國際論文方面,中部六省差別較大,例如2009年,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四,篇數為4 774篇,湖北為15 286篇。
2.3 投入產出比
2009-2012年河南省科技投入產出比比較見圖4。中部六省在投入產出比方面可分為2個層次,湖北、湖南兩省投入產出比比較高,位于第一層次,而按照四年的平均值湖北投入產出比最高,特別是2012年,湖北在中部六省中遙遙領先;河南位于第二層次。河南發明專利方面的產出人均值、與GDP的比值都小,影響投入產出比;2009-2012年,每百名科學家與工程師每年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篇數,河南省在中部六省排第二,平均值是38.4篇;每千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篇數,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五;2012年,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產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四,其數值是10.6件/億元。每萬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中部六省均為全國中游偏下水平,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六,其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是0.565億元;每萬名科技活動人員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四,對應數值是221件/萬人;每萬名科技工作人員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數,中部六省均處于全國中游偏后的位置,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六,其數值是9.78億元。
2.5 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標。綜合上述3項指標,得出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指數,見圖5、6。從該綜合指標指數來看,中部六省知識創造能力在數值上相差較大,河南在中部六省排第五;2009年至2012年河南全國排名平均數是24.75,而且有下降的趨勢。
3 提升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的對策
根據以上對河南省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數和各分項指標的對比分析,得出知識創新能力優勢和限制因子,并針對科技知識創新中存在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河南知識創新能力處于中部六省以及全國偏下位置,從分項指標的情況看,以2011年為例,河南在政府科技投入全國排名11位、R&D人員全時當量全國排名7位、發明專利授權全國排名13位和科研論文全國排名11位,這幾個指標均列全國中游偏上水平,但是知識創新能力綜合指數全國排26位,其關鍵原因是科技投入產出比比較落后,可見,提高河南知識創新能力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投入產出比;其次,科技投入的總量較高,但比值較低,例如,科技投入的總值全國排11,中部六省排第二,但科技投入占GDP的比值較低,全國排18位左右,在中部六省排第五,僅高于江西;在投入產出比的六個分項指標中,每萬元科技經費內部支出產生的新產品產值、每億元科技經費內部產出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兩個指標在中部六省中處于中游位置,其余四項均在六省后列,可以看出,每千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平均發表的國際論文篇數,每百名科學家與工程師平均發表的國內論文篇數,每萬名科技工作人員產生的發明專利授權數,每萬名科技工作人員產生的新產品產值四個指標是導致河南科技投入產出比低的最根本原因。河南省單位資金投入的科技產出值比較高,所以,提高河南科技創新能力,應把重點目標放在努力提高科學家、工程師、科技工作人員的人均科技產出值,完善機制,提高河南省科技人員素質和科技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提高財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完善政策,加快提高科技投入產出比值,也是河南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參考文獻:
[1]朱安紅,郭如良,高燕等.中部六省科技人才競爭力評價及其比較研究[M].科技管理研究,2012,10.
[2]楊慶育,李明.基于灰色關聯分析法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實證測度[M].軟科學,2011,1.
[3]王鵬,李健,張亮.中部地區自主創新能力評價及提升路徑分析[M].中國工業經濟,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