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由封閉式學校教育轉變為開放式社會教育一是要讓學生出校園,走向社會,從課堂學習轉變為在工作中學習。通過廣泛的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動手、動腦、動口,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與接觸的實際現象進行對照、比較,把抽象的理論知識逐漸轉化為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市場需求之間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識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較客觀地去重新認識、評價自我,逐漸擺正個人在社會中的位置,并在工作中及時改進不足和更新知識結構,以適應社會的需要。二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變化和網絡教育的發展,學生獲取知識途徑變得靈活,選擇余地擴大,在任何能上網的地方,按自己需要開展學習,因而學校教育要以信息網絡為載體,搭建網絡教育“云平臺”,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實施開放式教育。
2從以課本為主的教學方式轉向以崗位要求為主的教學方式針對企業崗位進行課程教學改革,使教學內容來自崗位實際,教學過程貼近崗位實際,教學案例源于崗位實際。一是結合行業企業需求選取教學內容。根據高職高專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充分調研國內裝潢藝術設計與制作行業對設計員、制作員等的崗位要求,考慮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對相應工種的職業資格要求,總結、歸納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規律,按照循序漸進、從易到難的原則,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實用性強的學習內容,實施崗位導向教學。二是要按照崗位要求對教學內容與教學實施進行整體設計。
二“工學結合”模式要突出三個特性
要使裝潢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貼近崗位、貼近行業、貼近社會需要,就必須使高職高專裝潢藝術設計教育更具創新性、職業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1遵循教育規律,突出創新性裝潢藝術設計教育與現代科技、設計潮流緊密相連,培養學生具備高超的動手能力和時尚的設計美感,這就需要有很強的創新性。在該專業的“工學結合”育人模式上就要始終堅持藝術設計教育的基本規律,按照該專業領域行業崗位要求,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創新能力發展的環境和條件,以開放式的教學組織形式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專業思維,鼓勵學生在實際任務和項目中創新。
2結合市場需求,突出職業性“工學結合”育人模式的實踐很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要讓學生在實習、實訓的過程中,強化學生的職業意識。這個過程離不開設計行業的支持,要依靠行業領域制定專業標準,擬定教學計劃培養學生,倡導專業跟著行業走,課程跟著崗位走,教學跟著項目走,實踐跟著(設計)生產過程走,把職業標準、行業規范、企業技術指標等及時納入課程教學中,在與行業的聯動中突出專業的職業性。另外,針對設計人才市場需求的不平衡,可以適當拓寬裝潢藝術設計的專業領域,引導學生學習網頁設計、動漫設計等。
3搭建實訓平臺,突出實踐性裝潢藝術設計專業“工學結合”育人模式的過程就是強化專業實踐的過程。在實訓教學中要讓學生通過實際的項目和任務,按照企業的流程和標準完成,真正做到“藝術與技術結合、設計與制作結合”。同時,學校要進一步提高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積極吸引設計企業參與教學,為人才培養搭平臺,主動將企業對相關崗位要求反映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企業的管理模式。
三“工學結合”模式要進一步完善保障機制
1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學結合的育人體系,將工學結合的理念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從入學開始就接受相應的學習思維和實踐動手課程,根據裝潢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逐步深化文化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學習與訓練,主動聯系大型企業、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建立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開展以服務產業鏈為目標的教學實訓,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共同開展項目課程開發和實踐,并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和考評辦法,校企雙方共同監管實訓流程,確保學生校內校外實訓的質量。同時,企業與學校要和學生家長簽訂相關《實習管理協議書》,確保校、企、個人三方權利、義務和責任。
2要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學團隊裝潢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應用性強、更新快的專業,這需要專業教師及時關注專業領域內的科技發展、審美動向和市場需求趨勢,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技能和觀念,并將其融入教學,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因此,要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和“傳幫帶”等形式,不斷提高專業教師業務水平。通過推薦優秀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外出進修學習等形式“充電”,聘請經驗豐富的企業高級設計師做兼職教師或實訓指導老師,將最新的設計潮流、施工工藝,以及設計行業最新發展動態、職業崗位規范要求等帶到課堂中來,使學生與職業崗位零距離對接,增強“雙師”教師的含金量。
其一,社會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企業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企業在培養與選拔人才的過程中,不僅重視人才的專業知識素養,還重視人才是否擁有極強的創新能力。因此,在藝術設計教學中開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是時展的需要。在藝術設計教學中開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不僅是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各高等院校提高自身水平的需要。學生創意思維的開發與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正確引導,這就對教師本身的創意思維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因此,各大院校在發展的過程中紛紛加大了對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培養的投入,培養了一支又一支擁有創新意識的優秀教師隊伍,為藝術設計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其二,學生方面。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藝術設計者要具有綜合素質,如表現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等。創意思維是設計者打破設計瓶頸的有力武器,是設計者突破理論束縛創造藝術的必要條件。如果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僅遵循設計的基本原則,按部就班地進行設計,那么設計出的作品是達不到優秀水平的,不會得到欣賞者的認可,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設計作品的市場價值。藝術設計講求的是一種創造,并沒有固定的條條框框,其實質是設計者對設計理念的一種升華。因此,設計者如果想在設計領域有所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將創意思維融入設計的整個過程。正是由于創意思維對于藝術設計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院校在藝術設計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創意思維的開發與培養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學中開發與培養創意思維存在的問題
其一,缺乏對學生創意思維培養目標的定位。教學目標是教師課堂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直接影響教師教學的側重點,對于學生能夠學習到哪些內容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對于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來說,其教學目標的定位同樣十分重要,影響學生學習的開展情況。如果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缺乏對教學目標的定位,那么將直接影響對學生的培養效果。通過對我國各高校的藝術設計教學現狀的研究不難發現,目前藝術設計教學的目標在于培養實用型人才,注重對藝術設計理論和技巧的教學,但是忽視了對創意思維的開發與培養。由于缺乏對學生創意思維培養目標的定位,培養出的設計人才大多創新能力不高,其設計作品水平有限,很難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其二,對學生個性思維培養不足。藝術是形象把握與理性把握的統一,是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是審美活動與意識形態的統一。藝術設計對審美有著極高的要求,這就對藝術設計教學提出了嚴峻的考驗。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對于學生的引導與教育非常關鍵。鑒于藝術本身的特殊性,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然而從目前我國藝術設計教學的實際情況不難發現,部分教師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恰恰忽視了對學生個性思維的培養。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與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和交流。此外,在教學安排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缺乏創新性,制約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限制了學生思維的拓展。其三,教學模式單一。由于我國藝術設計教學起步較晚,因此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我國一些院校的藝術設計教學模式比較單一,以“填鴨式”教學模式為主。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藝術設計時代已經來臨,社會對于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導致對藝術設計教學有著更為嚴格的要求,藝術設計教學需要從多方面開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然而,我國部分高校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還以教師的主體地位為主,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傳授專業基礎知識為教學重點,忽視了對學生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培養。以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往往缺乏創意思維,創新能力較差。
三、藝術設計教學中創意思維開發與培養的策略
其一,明確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意識。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最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當今社會所需要的設計人才,不僅應專業知識要過硬,同時要具有創意思維,這就為各大院校的藝術設計教學提供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藝術設計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創意思維的開發與培養。首先,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與嘗試。其次,優化教學方案,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意識,將開發與培養創意思維和理論知識教學及實踐技能培養緊密結合起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進而激發學生的潛能。最后,在日常的作品設計過程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自由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自由的想象與設計,而不是將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師規定的規則與模式之中。以人才培養目標為藝術設計教學依據,加強開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對于我國藝術設計的長遠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二,培養學生創意思維的能力。藝術設計教學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提高學生的藝術設計能力,注重學生創意思維的開發與培養。一是尊重個體差異。在眾多因素的影響下,學生個體之間是存在明顯差異的。學生之間的差異沒有對錯之分,因此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對每一位學生創意思維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教學內容上進行創新,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同時,教師需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充分表達自我觀點的機會,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雙向溝通,使學生的思維得以發散,進而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二是注重聚合思維的發展。聚合思維(求同思維法)是一種有方向、有條理、有范圍的思維方式,與發散思維相對應,在藝術設計中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堅持促進學生聚合思維與發散思維共同發展,學生的整體設計能力才能有長足的提高。為了提高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藝術設計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相應的設計訓練,多為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通過進行強化訓練,學生可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對于創造能力的提高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三是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藝術設計以相關的理論知識為基礎,以設計實踐為手段,因此具有一定的實踐性。在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將藝術設計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教師既可以為學生安排課題作業,也可以適當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某一課題設計,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優秀作品進行賞析。總之,對學生的教學,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創意思維得到有效的發展。其三,革新教學模式。藝術設計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影響了學生的發展,制約了學生潛能的開發。因此在開發與培養學生的創意思維過程中,需要對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革新。在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的基礎上,教師需要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新穎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開發學生的創意思維。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教師可以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評價機制,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及時反饋給教師,這樣有助于教師自我水平的提高,進而開展科學的教學活動。
四、結語
1突出民族圖案的文化底蘊
民族圖案元素是民族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獨特的地域特色、時代氣息和文化內涵。所以,在藝術設計中選擇民族圖案元素時,設計者需要先對民族圖案元素的內涵和寓意有所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使其風格和特點充分地展現在藝術設計作品中,不僅使民族圖案元素得到傳承,也使藝術設計作品獨具特色。
2形式美原則這也是現代藝術設計的基本原則
為了符合這一原則需要對傳統的民族圖案元素進行創新,使其能夠適應時展的需求。在明確設計產品用途和屬性后,還要對不同地區消費者的接受能力和審美需求進行調查,使設計出的產品既具有自身的功能屬性又能夠符合消費者的審美需求。
3賦予民族圖案元素新的時代感
在藝術設計中,由于運用的色彩、材料、形式、工藝以及圖案的不同,所體現出的藝術風格也千差萬別。所以,設計師在進行選擇民族圖案元素時要盡量選擇與作品風格相一致的圖案,這樣更能夠增強和突出作品的風格特征。民族圖案元素自身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時代氣息,這也是它的精華所在,在使用時要使這種傳統風格得以充分表現和強化。藝術設計在運用民族圖案元素時并不是單純地復古和照搬,為了適應時代潮流還需要賦予它們新的時代感,融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計理念,形成一種具有時尚氣息和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不僅是對圖案元素的傳承,也對藝術設計事業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靈活、創新地運用民族圖案元素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每天都要面對大量圖案,這就很容易使人們產生視覺疲勞,所以設計師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到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要從內容、思想和形式各方面考慮,在運用民族圖案元素時需要對其進行大膽的創新、靈活的運用,使產品具有鮮明的個性、獨特的藝術風格,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二民族圖案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運用
1云南少數民族圖案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運用
云南少數民族圖案在構圖、工藝以及色彩的運用上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其圖案形式大體分為兩種:單獨紋樣格式和多個紋樣組合格式。對于單獨紋樣的設計通常遵循對稱式、隅角式、輻射式和自由式的適合法則,其中包含模擬性和象生性但又有形似而不夠逼真的特點。將多個紋樣進行連接、組合變形、反復后形成整體性的新圖案為紋樣組合,它看起來更加豐富完整,具有很好的裝飾性和連貫性。云南少數民族圖案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元素是色彩,色彩的搭配和選擇在云南少數民族圖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生活環境和民族文化決定了云南少數民族圖案中必將融入大量的自然原色。而多民族的特點又使其具有多元色彩的特色,色彩搭配原則可分為鮮艷型、灰暗型和淡雅型三種,突出了云南各族圖案的不同氣質和風格。圖案的形成都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所以云南少數民族圖案的創作主題自然也離不開具有生命意象的動植物,其中又蘊含著獨特的民族特性,映射了云南原始選民對生命的體驗和理解。例如,云南彝族圖案馬櫻花,既是吉祥、昌盛的象征,又是彝族祖先的化身,象征了彝族人民對人類起源的獨特詮釋,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通常被作為彝族人的服飾圖案和建筑物的裝飾圖案,象征彝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在進行藝術設計時,要注重對云南少數民族圖案的傳承和文化蘊意的傳播作用,但又不是簡單的復歸與照搬,要使藝術作品既能夠簡單直觀地表現主題,又能突出其民族特色。要能夠準確把握圖案文化的內涵,使其得到充分的利用和轉化。例如,云南某藥品圖標就具有突出商品作用和民族特色的雙重作用,其圖案主體選用的是“寶相花”紋樣,寶相花又為花中之王,突出了云南是花的王國,亦是白藥的起源地,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寶葫蘆意為“懸壺濟世”,是治病救人的標志突出了商品的特點;頂部的“百寶丹”象征著救世靈丹。整體色彩看似絢麗多彩實則低調、樸素,以暗淡的灰色調為主,代表了其歷史的悠久,具有獨特的神秘色彩。
2廣西少數民族圖案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運用
經過歷史的沉淀,廣西少數民族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所形成的民族圖案元素具有本土特色,這些圖案大都是以簡單、抽象的線條作為基本組成元素。花山巖畫和銅鼓屬于廣西典型的民族文化,所以在廣西少數民族圖案元素中自然會融入這些民族元素,在花山巖畫和銅鼓中都有較多的人物形象圖案紋樣,這些用簡單的線條勾勒而成人物圖紋也成為廣西少數民族圖案元素的組成部分;在廣西少數民族中也包括很多象征吉祥、喜慶的動物紋樣,如:蛙紋、魚紋、蝴蝶、龍、蝙蝠等。這些動物紋樣也都以簡單的線條勾勒而成,這些具有高度概括性的造型不僅能夠形象地表現出這些動物的外形特征,還能夠表露出這些動物的神態;還有寓示吉祥的植物紋樣,表現了廣西少數民族對自然的熱愛和對幸福的向往,如:梅花、樹紋、太陽花、果紋等,同樣是以抽象簡單法的線條作為表現形式;另外,幾何紋樣也是廣西少數民族常見的圖案元素,如:云紋、雷紋、水波紋、羽狀紋等,其通常運用二方連續和四方連續的形式構成三角形、正方形、菱形、圓形等幾何形的圖案紋樣。廣西少數民族圖案的主要特點在于它具有較高的概括性,通過簡練、抽象、夸張的圖紋樣式突出其整體形象和深刻的意蘊,運用象征、寓意、比喻的手法表現出吉祥的內涵,使其達到一定的藝術效果,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能夠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些圖案不僅結構萬千而且色彩鮮艷,具有較強的裝飾性。在進行藝術設計時,設計師需要運用時代的眼光對傳統的民族圖案元素進行挖掘和嘗試,再通過巧妙的運用地域性色彩,使其更具感染力和民族個性,同時還要能夠突顯出設計內涵,形成層次分明、簡潔個性具有較強時代氣息的民族特色圖案。例如,第四十五屆體操錦標賽吉祥物南南和寧寧,它是以廣西的“白頭葉猴”為原型,運用了夸張的色彩,頭頂祥云,身穿“壯錦”圖案的體操服,寧寧頭上還戴著一朵象征美麗、和諧的南寧市花———朱槿花,蘊含了南寧人民對世錦賽的美好憧憬,同時還飽含了對世界各族人民的熱烈歡迎之情,體現了南寧人的博懷。
3蒙古族圖案元素在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應用
蒙古族是一個成長于北方草原之上的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傳統圖案自然離不開其獨特的生存環境,表現出蒙古族原始先民對自然的崇拜和信仰。一些源于原始社會薩滿教的宗教圖案,如:鹿石文化節中的太陽和鹿、陰山巖畫中的太陽神圖形,以及天神群像、星圖、日月星辰,八吉祥、藏八寶等都表現出古代游牧民族對天和神的崇拜之情。在蒙古族圖案元素中自然少不了植物圖紋,都源于草原上美麗的植物,如:花紋、果紋、草紋等。蒙古族圖案元素中也包括與草原和游牧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圖案,如:象征神力和力量的犄角紋、哈木日紋、馬、狼、駱駝等紋樣。還有一些象征團結、堅毅、好運、吉祥的幾何圖紋,如:哈那紋、回紋、蛇紋、蘭薩圖案等。受漢族的影響蒙古族圖案中還包括龍、鳳、喜、寶相花、福等象征吉祥的圖案。蒙古族圖案按構圖形式又可分為三種:單獨紋樣、連續紋樣和適合紋樣。其中適合紋樣是指圖案有明確的外形輪廓,要使設計的圖式適當地安排在輪廓之內,其外形可以葫蘆形、圓形、六邊形等。蒙古族對于色彩的選擇也非常重視,它們偏愛白色、青色和金銀色。青色是蒙古族的民族色,對于蒙古族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們認為青色是天空的顏色象征著永恒、忠誠和堅貞;白色代表純潔,蒙古族將其視為是事物的開端,象征著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蒙古族還喜愛金銀色,認為它們的光澤象征著高貴、華麗和吉祥。一個成功的民族化藝術設計作品要從圖像、文字、色彩等多方面設計元素考慮,不僅要達到內容貼切還要體現出思想的延伸,以突出其民族性和創新精神,同時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例如,鄂爾多斯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吉祥物“阿吉內”的設計既突出了蒙古族“男兒三藝”的主題,又以色彩和數字烘托出更深的寓意。蒙古族作為生活在草原之上的馬背民族,馬是蒙古族的標志性圖案之一,而且白馬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極高,象征著吉祥、純潔、好運和神圣。其身著傳統的摔跤服,衣服中間以飛奔駿馬勾勒出的阿拉伯數字“10”的會徽為裝飾,馬頭的造型是“1”,馬后半身以彎弓和“江嘎”組合形成,勾勒出數字“0”,預示鄂爾多斯運動會的圓滿成功,其顏色搭配鮮艷奪目,有藍色、紅色、綠色和黃色,分別代表天空、祥云、草原和大地,這一設計飽含了蒙古族人民的好客之情和喜悅之情,突出了運動會“相聚內蒙古,共賀中國夢”的主題思想。
三總結
(一)教學觀念陳舊多媒體技術
廣泛應用于藝術設計教學領域,盡管教學模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多數教師的教學觀念依然處于落后的狀態,并未隨教學模式的改變而進行及時的調整,即依然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理念為主,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絕對主導者,學生仍是被動、機械的接收教師所教授的課堂知識。當前的多媒體教學雖然從表面上看實現了更新、進步,但實質上是“換湯不換藥”,并未發生根本性的改變。
(二)多媒體教學濫用
在目前藝術設計教學過程中,多媒體技術濫用的現象比較常見。并非每門藝術設計課程都適用于多媒體教學,諸如,藝術設計的專業基礎課,就需要教師親自進行繪畫展示,并結合學生的畫圖演練來實現教學目標,而這則需要在專業的繪畫教室進行,多媒體教學模式此時就顯然不適合。另外,多媒體教學濫用現象還表現在過度吸納信息量方面,課堂教學信息并不是一味地多就好,然而,很多教師在設計課件的時候,面對豐富多彩的信息不知取舍,將之全部搬到課堂上進行講解,這就造成教學內容不分主次,使得學生被海量的信息所吞噬,無法實現教學任務與目的。
(三)課件制作不精
對于多媒體教學來說,課件制作的精細與否對于教學效果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要制作出優質的教學課件,就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精力與時間。由于網絡上的教學資源極其豐富,這就導致一些為求省時省力的教師直接從網上粘貼或者下載相關課件,稍加改動甚至不做絲毫修改,就直接拿到課堂上使用。另外,現在的很多教材幾乎都配有多媒體課件,所以,一些不負責任的教師就不再備課,而是將教材中配備的課件或者其他教師的課件內容直接拷貝過來應付課堂教學。這些現象都會降低教師隊伍的能力與素質,對藝術設計教學具有惡劣的影響。
二、多媒體在藝術設計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
教學技術的應用與進步,不是通過相互排斥、徹底否定其他教學方式為基礎的,而是相互促進與完善,多媒體技術也不例外,無論其多么先進都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模式。例如,教師在講授課程中,對于藝術設計的基礎專業知識或者課程中的關鍵點與難點,就可以通過板書的形式做更加深入的講解,以此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技藝;另外,教師在課堂上經常會迸發出一些靈感,而板書就是將這些靈感及時的記錄下來并傳授給學生的最佳手段。而這些正好填補了多媒體教學的缺陷與不足。因此,將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更加有利于提高藝術設計教學的效率。
(二)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學生是整個學習的主角,在應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網絡資源與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依據教學目標、任務與要求,對課件進行精心制作或者儲備相關資料,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提問,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學生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體與網絡,對課堂上教師講解的課件進行搜索查詢,然后進行認真的學習、分析與總結,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精心制作課件在藝術設計教學中
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功能,一方面,必須精心的準備課件,對教材進行詳細研讀,真正領會教學內容與任務。教師制作課件的過程中,除了要從宏觀上掌握藝術設計教學大綱之外,還要弄清楚教學的重點部分與難點部分,從而讓學生清晰學習內容的關鍵之處。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創新性的進行課件制作,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將教學內容通過生動有趣的方式講授給學生。
三、總結
民族地區高校特色人才培養主要思路:在教育方面,要構建適合地區發展需要的特色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深化教學改革,優化專業課程,加強對外交流,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招生比例;在教學方面,以課堂教學為主要育人手段,以民族藝術研究室、實驗室、工作室、校企合作平臺為載體,重視教學與實踐的統一。將社會實踐、專業學習、文化水平提高統一納入人才培養的始終,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水平。
1.構建特色設計人才培養方案
特色人才培養方案目標是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文化藝術的精神,為民族地區培養既精通民族文化又能夠傳播民族文化的藝術人才。人才培養方案要突出體現“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專業與品德、教學與自學、對外交流與科學研究于一體”的辦學理念。學習國內發達地區的辦學經驗,借鑒國外設計教育的先進理念,吸收民族地區特有的文化藝術元素,制訂適應民族地區高校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
2.提升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提高是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快速發展的關鍵。高校要重視地域文化藝術的深入研究,加強教師對民族藝術研究課題的申報;健全科研管理制度,設立科研發展基金,對教師承擔民族文化藝術研究課題項目實施專項補助,提升教師對民族藝術研究的重視程度;加強內引外聯工作,聘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西部高校指導科研工作;充分發揮學術帶頭人作用,逐步完成高水平科研學術梯隊建設工作,為地區的民族藝術研究服務。
3.優化專業課程
圍繞特色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實地調查、文獻資料查詢等手段,完成一套民族特色強、針對性強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將課程設置與民族地區人才培養方案及人才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調整藝術設計專業的課程結構。在課程安排過程中,加大民族藝術設計課及民族文化藝術欣賞課的比重,體現教學為民族地區建設需要服務的原則,完成課程的優化。
4.實踐教學研究
組建民族設計元素及民俗宗教藝術研究室,創辦新型材料實驗室及各類實踐教學工作室。建立大量的實踐教學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臺,為高校師生及研究人員提供足夠的研究場所,提高師生的實踐創新能力
5.調整民族高校藝術類招生比例
西部落后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學生多,生源質量差嚴重影響了西部高校的辦學質量。加大民族高校對少數民族藝術類學生的招生比例,將更多少數民族學生招入藝術高校接受藝術教育,才能實現民族地區生源質量的逐步提升,確保設計藝術人才回流,形成人才及教學質量提高的良性循環。
6.加強國際交流工作,提升民族地區藝術設計水平。充分利用好西部大開發平臺,盡快與西亞、中亞、蒙古國等建立學術交流機制,將我國民族地區的特色設計元素與國外傳統民族元素進行研究比較,探索適合我國民族高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方法,健全特色人才培養方案。
二、西部民族地區高校特色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路徑
加強西部落后地區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改革,建立完善民族特色藝術設計教育教學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實施路徑:
1.建立特色教師隊伍
教師是實施民族特色課程建設的主體。教師要不斷學習,掌握少數民族文化設計元素的內涵,盡快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還要積極參與本地區重大項目的設計工作,尤其是民族特色裝飾設計任務,提高自身對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創造力。各省自治區盡快建立少數民族設計專家庫,實現民族藝術專家進課堂,還要引進高水平設計人才,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職稱水平,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教學水平,調動教師研究民族藝術的積極性,提升教學質量。
2.特色教材建設
深入挖掘地區民族文化藝術元素,通過對西部民族地區傳統文化藝術的研究,構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建筑藝術、裝飾圖案藝術、民族服飾藝術、圖騰藝術、民俗文化藝術、傳統手工藝制作、宗教藝術等民族文化藝術,完善民族高校特色教材。民族地區高校根據民族特色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設教材編著獎勵專項基金,鼓勵高校教師、民族地區專家參與高校教材編著工作,充分挖掘各地區具有較高審美價值、藝術價值和代表性強的藝術作品編入教材,應用于教學之中,為西部地區高校培養具有現代設計思維及民族文化意識相結合的特色設計人才服務。
3.實行階段式人才培養計劃
重建民族地區特色藝術教學模式。第一學年為專業基礎階段,開展民族文化藝術優秀作品賞析,提高學生專業理論水平,加強對民族文化設計元素的認識。第二、三學年為專業教育階段,全面講授現代設計元素、民族設計元素的相關知識,同時加大專業理論課的課時量,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設計思維。第四學年為綜合訓練培養及畢業設計創作階段,培養學生合理應用民族元素與現代設計元素有效結合的綜合設計能力,同時利用工作室、實訓室、校企合作平臺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4.系列課程建設的深化與拓展
開設富有鮮明民族性、區域性的特色課程,在必修課中加入民族藝術鑒賞課程,培養學生對民族藝術的學習興趣,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5.創建民族藝術作品欣賞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