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質災害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地質災害;類型;成因;防治;
0 引言
瀘(定)石(棉)高速公路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境內,是一條連接雅康高速公路與雅西高速公路的聯絡公路。但線路沿線地質環境復雜,新構造運動活躍,降雨量充沛,松散層巖層分布廣泛,內外地質作用強烈,地質災害頻發。
1 公路沿線的環境地質條件
瀘石高速公路近南北向展布,線路以瀘定縣傘崗坪互通(雅康高速公路)為起點沿大渡河至石棉縣東南部大杉樹互通(雅西高速)為終點,地理坐標東經102°09′03″- 102°22′5″,北緯29°12′39″- 29°58′9″,線路全長97.122km,沿線地質環境條件復雜。
1.1 地形地貌[1-2]
該路段處于川西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帶,地形地貌為典型的深切割中山寬脊溝谷地貌。海拔總體北高南低,線路起點傘崗坪高程1800米左右,線路終點大杉樹高程約890m,相對高差910米左右;區內山脊寬緩,山坡上緩下陡,上部坡度小于30°,下部坡度45°左右。
1.2構造與巖性
在大地構造上,線路位于川滇南北向構造帶北段與北東向龍門山斷裂帶、北西向鮮水河斷裂帶交接復合部位,在具體構造部位上,線路主要沿大渡河斷裂展布。
2 地質災害類型及成因
2.1 沿線地質災害概況
根據野外調查成果,該線路沿線發育的地質災害類型為泥石流、滑坡(不穩定斜坡)、危巖崩塌等。其中以泥石流最為發育,其次為滑坡、不穩定斜坡。
表2.1 地質災害類型及危害性
2.2 地質災害類型
2.2.1 泥石流
沿線溝谷型泥石流的主要地形特征為:在形成區多呈漏斗型、勺型冰蝕地貌,有利于冰雪融水或大氣降雨的迅速匯集;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段,地形起伏大,嶺谷高差大;在出山口附近溝谷變窄,谷坡變陡,溝岸側蝕坍塌現象普遍,進一步增加了固體物源;泥石流淤積區多位于主河道相隔寬闊的河谷地或沖洪積臺地,地形平緩,泥石流堆積體多呈扇型,堆積物以塊碎石、漂礫石土組成。
圖 2.2.1 杵坭鄉群發性泥石流場景[2]
2.2.2 滑坡(不穩定斜坡)
線路途經滑坡(不穩定斜坡)地質災害19處,主要為土質滑坡,影響線路長度3400m,占線路總長的3.5%。滑坡多發育于大渡河河谷兩側緩坡地帶,滑坡主要沿巖土分界面滑動,滑體以第四紀松散堆積物-塊碎石土為主,滑體厚度較小,一般在2~10m,多為暴雨誘發。
2.2.3 崩塌(危巖)
線路途經崩塌地質災害9處,以巖質崩塌或危巖為主,少量為危石,影響道路長1400m,占線路總長的1.4%。崩塌(危巖)主要發育于線路段中的高陡斜坡(自然坡度40°-80°)地帶,構成崩塌及危巖的巖性主要為變質花崗巖、混合花崗巖等,由于巖層的表層風化較強烈,構造節理裂隙和卸荷裂隙發育,常砸毀公路,威脅道路施工及行車安全。
圖 2.2.2 K81+350處滑坡 圖 2.2.3 K92+800處巖質崩塌
2.3 地質災害成因
2.3.1 泥石流
沿線泥石流的形成主要與流域地形條件、固體物質來源及水源等條件有關。①地形條件:公路沿線地形切割較深,在形成溝谷以前有大片的終年積雪區或基巖區,且多呈漏斗型、勺型冰蝕地貌,有利于冰雪融水或大氣降雨的迅速匯集,為泥石流的淤積創造了條件。②物源條件:區內物源主要為斜坡或谷坡崩殘坡積物、溝床沖洪積物、老泥石流堆積物和第四系冰水堆積物等,以上成因類型松散堆積具有面廣量大的特點。
2.3.2 滑坡
沿線滑坡主要為土質滑坡,其形成主要與地形條件、地層巖性、雨水及人類活動等條件有關。①地形地貌:公路沿大渡河分布,線路兩側溝谷切割較深,相對高差達500~1000m,坡度較陡,斜坡坡度在30°~50°,并且在坡腳處形成高陡臨空面,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地貌條件。②水:區內滑坡(除個別老滑坡外)多為暴雨期間形成,調查中發現滑體中有飽水特征,在坡腳地帶多有泉水出露,滑動面上土體含水率較高,并且滑坡后部多有更高一級的斜坡,部分坡面上分布有洼地或小型沖溝,有利于地表徑流的匯集,加之該區域內集中降雨量較多,進一步促進了滑坡的形成和發展。
2.3.3 危巖崩塌
地形地貌、地層巖性、風化卸荷作用是崩塌及危巖形成的先決條件;降雨、地震和人為影響對崩塌和危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①地形地貌:沿線崩塌多發生在40~80°的陡崖及高陡斜坡地帶,坡體前緣形成高陡的臨空面,這種特殊的地形條件易于導致陡崖巖體發生卸荷變形形成崩塌;②地層巖性:沿線崩塌及危巖主要發生在變質花崗巖、混合花崗巖等巖體中,其巖層的表層風化較強烈,構造節理裂隙和卸荷裂隙較為發育,易形成崩塌。
3 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和防治對策
3.1 發展趨勢
區內地質災害多位于線路或緊鄰線路分布,區內地質災害爆發的頻率與季節密切相關,夏秋季節,隨著降雨量的增加,特別是強降雨的出現,滑坡、泥石流、崩塌的發生概率同時加大;隨著公路建設的進行,由于邊坡開挖、建筑棄渣的增加將加劇或誘發地質災害的發生。
3.2 防治對策
3.2.1 泥石流防治對策
擬建公路沿線泥石流分布較多,且大多與線路呈垂直相交關系,線路與泥石流的相交位置不同,其治理對策也不相同。①對公路位于泥石流沖積扇上:可采用在溝內設置多道梯級攔擋壩以固溝穩坡,對有條件的地勢可采用排導槽或涵洞方式通過;②對公路從泥石流溝口跨越時:可設置大涵洞或放沖橋的形式排泄溝內沖積物及流水,并加強溝道兩側路基的防掏蝕措施。
3.2.2 滑坡(不穩定斜坡)防治對策
滑坡是線路遭受的主要地質災害之一,根據線路與滑坡相對位置關系提出不同的防治措施。①線路從滑坡前緣通過:宜對滑坡整體穩定性進行治理,可在坡腳修筑抗滑樁等攔擋工程,并完善坡面截排水工程,對滑坡體積較大者,可先進行后緣削方減載,再進行攔擋;②線路從滑坡體上通過:可采用一排或多排抗滑樁進行支擋,并在滑坡后緣和中部設置弧形截排水溝;③線路從滑坡體后緣通過:可采用半邊橋或橋的形式進行合理避讓,同時對滑坡的整體穩定性和危害性進行評估,并做好相應防治對策。對影響寬度較長,滑動面埋深較深的大中型滑坡,并且治理難度較大,經濟可行性較低的大滑坡,若地形條件許可,可采取小范圍改線避讓。
3.2.3 崩塌(危巖)防治對策
根據沿線調查成果統計可知,線路大多位于崩塌危巖體下方,針對崩塌的防治措施為:對巖體較破碎穩定性較差的高陡巖質危巖體,可采用清除的方式進行防治;對清除條件較差的危巖體,可采取噴錨防護、錨桿加固、水泥灌漿加固、掛主動防護網等主動防護措施;同時在公路內側崩坡積斜坡地帶設置攔石墻、落石槽、被動網等被動防護措施,并在崩塌危巖區外側修筑截排水溝,崩塌體下部斜坡地帶進行植被恢復。
參考文獻:
[1]四川省煤田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瀘定至石棉高速公路建設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R].2012.
一、地質災害分布及預防重點
根據2020年3月全鎮各村委會地質災害隱患大排查調查上報核查的數據,有地質災害危險點43處,分布在12個村委會,全部列入縣、鎮、村級地質災害監測危險點(見附件1:《鎮2020年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報網絡示意圖》、附件2:《鎮2020年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區劃一覽表》)。
二、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
根據我鎮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數據,我鎮有近兩百人直接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受威脅房屋69余棟近339間、林地110多畝、耕地100多畝,一旦形成災害,災害點附近的道路、橋梁、電力、通信等設施也將受到威脅。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
我鎮地質災害多發生在汛期,降雨集中的高峰期一般出現在4-6月,但我鎮3、7、8月也是多雨月份。因此3-8月是我鎮的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汛期降雨量多于常年,雨量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加速器,各村務必高度警惕,加強領導,強化措施,嚴加監管。當前期持續降雨量和當日降雨量分別達至90mm和35mm,或區域內出現個別的崩塌、滑坡地質災害時,應進入警報狀態;當進入警報狀態后,降雨仍未停止,區內災害點增多,山體出現變形跡象,應進入臨災預報狀態,作好搶險救災的準備。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完善監測預報網絡,落實監測預報責任
1、完善鎮、村、組三級監測網絡,鎮設站,行政村設組,村民小組設監測員。各村委會要落實村組、監測人員,對人員有變動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并進行登記造冊,形成監測網絡信息系統,按照群測群防要求,由行政領導負責,層層落實人員,抓好當地重要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要做好雨季輪流值班,日夜監測工作。
2、各村要負責對轄區內每一個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警示牌,并在滑波體的前后緣及主要裂縫處設置測量標尺。
3、負責監測任務的單位和個人要嚴格按規范要求進行動態監測,每個隱患點設1-4個監測點,汛期4、5、6、7月在第一次暴雨的當日起開始加密觀測,每日不得少于一次,其它月份一個月不得少于2次,認真觀測測量數據,填寫監測記錄表,及時進行分析和上報監測信息,為政府作出準確無誤的臨災預報。
(二)開展汛前調查和汛期應急調查
1、汛前調查:各村要組織力量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確定危險程度,劃定危險區范圍,落實監測人員及防范措施,設置警示牌,埋設測量標尺,做好危險區住戶的搬遷工作.同時應將“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發放到轄區內每個地質災害危險區住戶手中。
2、汛期應急調查:在汛期一旦發生重大險情或地質災害,應于半小時內速報鎮政府、自然資源、應急管理部門,并及時進行應急調查,做出應急處理,并在12小時內報告處理情況。
(三)積極預防和主動避讓
1、對轄區內的隱患點、危險點,要認真落實預防措施,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治理。暫時沒有條件治理的要制訂好防治規劃,采取簡易應急措施加以防范,以遏制和減緩險情。
2、結合新農村和中心村及地災移民建設等,大力實施地質災害移民搬遷工程,積極開展地質災害“主動避讓”和“災民下山”工作。各村委會要對處于威脅區內的住戶進行調查統計,確保汛期危險區住戶人員撤離,并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有計劃地安排受威脅區的住戶轉移到安全地帶集中規劃建房。
五、地質災害應急措施
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進入地質災害防治應急狀態,按鎮突發應急預案要求,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1、政府迅速成立由應急管理辦、農業農村辦、交通、水利、公安、民政、衛健、電力、通信等部門及鎮村干部組成的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統一組織和指揮搶險救災工作。
2、接到地質災害險情報告后,村委會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動員受到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員轉移到安全地帶;情況緊急時可以強行組織避災疏散。
3、搶險救災指揮機構統一設置發生地質災害時的預警信號,制定人員財產撤離、轉移路線、醫療救治、疾病控制等應急行動方案。
4、農業農村辦會同應急管理、水利、交通等部門盡快查明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影響范圍等情況,提出應急治理措施,減輕和控制地質災害災情。
5、應急、民政、衛健、市監、商務、公安部門,應當及時設置避難場所和救濟物資供應點,妥善安置災民生活,做好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社會治安工作;氣象主管機構應當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通信、交通部門應當保證地質災害應急的通信暢通和救災物資、設備、藥物、食品的運送。
6、險情發生后,由鎮政府緊急抽調人員組成搶險救援隊伍,籌集好救援資金,裝備、物資,確保搶險救援工作的及時展開。因救災需要,可臨時調用單位和個人的物資、設備或房屋、土地,但事后應當及時歸還,無法歸還或者造成損失的,應當給予相應的補償。
7、搶險救災結束后,指揮機構要形成事故處理調查報告,根據災害的規模等級和影響程度向上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提交事故處理報告。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地質災害防治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貫徹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統一指揮,分級負責,保證重點;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原則。
社會事務辦、衛生院負責我鎮公共衛生設施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負責我鎮公路、集鎮規劃區內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林工站負責我鎮林區公路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農業農村辦、水務站負責我鎮山塘水庫、水電站、水利設施地質災害隱患的監測預防與治理。
黨政辦負責聯系氣象水文部門對災害性天氣作出及時預報,并會同農業農村辦共同作出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鎮各包村辦公室應會同村委會對所包村的地質災害危險點組織有效監測和防范。
應急管理辦負責組織地質災害搶險救援工作。
各村委會不但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危險點組織有效的監測防范,還要發動群眾進行群測群防,及早發現新的災害隱患,并進行有效監測預防。
關鍵詞:層次分析;ArcGIS;地質災害;空間疊置;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 引言
地質災害評價是綜合性的基礎地質工作,為國土規劃、減災防災、礦產普查、環境地質普查等諸多方面提供基礎性資料。
1 研究區概況
延長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東部,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頻發,嚴重影響著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地質災害評價工作成為當地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野外調查結果確定,區內地質災害主要有不穩定斜坡、滑坡、崩塌三種類型,其次有兩處泥流隱患點。各類地質災害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響,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層巖性、水的作用以及人類工程活動等。
2 層次分析評價過程
2.1 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建立延長縣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結構模型圖,將災害分布密度、坡度、坡型、坡高、巖土體類型、河流沖刷和人類工程活動等七個因子做為方案層,分別歸屬于災害發育因素、形成因素、誘發因素準則層。
2.2.構造判斷矩陣
采用1~9標度方法分別對準則層和方案層的各個因素進行兩兩比較,賦以相應分值,構造判斷矩陣,其中:
目標層A對準則層B判斷矩陣為: A=
準則層B對方案層C的判斷矩陣為: B1=1,B2=,
B3=1
2.3.計算權向量及一致性檢驗
根據層次分析法權向量計算公式,可以計算出矩陣A和B的λmax和歸一化的ω值:λmax(A)=3,ω(A)=(0.5679,0.3339,0.0982),其一致性檢驗結果CR=0.0213
λmax(B2)=5.0133,ω(B2)=(0.3130,0.0988,0.0988,0.3130,0.1765),其一致性檢驗結果CR=0.003。
方案層C對目標層A的總排序權重計算結果見表2-1。
表2-1判斷矩陣層次總排序結果表
方案層C對目標層A的一致性比率CR=0.0243
3 基于GIS的空間疊置分析
應用ArcGIS根據其網格單元選取原則,結合延長縣已發生崩塌、滑坡災害地規模,本文采用2km×2km的方格進行格網剖分,將全區離散為670個單元網格,所依據的基礎圖件為1:50000的DEM圖和工程地質圖。
選取合適的網格單元以后對延長縣的災害分布密度、坡高、坡度、坡型、巖土體類型、河流沖刷及人類工程活動等評價指標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出它們的歸一化圖,對各指標歸一化圖進行計算疊置分析。
3.1 運算方法及過程
這一過程可以運用ArcGIS柵格計算功能實現,將各指標重分類圖按照層次分析法確定的權重(表2-1)進行疊加計算,見圖3-1。
3.2 計算結果
經過上述計算,可以得到延長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評價結果圖,見圖3-2。
圖3-1ArcGIS平臺下各因子指標疊置分析計算過程圖 圖3-2ArcGIS平臺下各因子指標疊置分析計算結果圖
3.3 易發程度等級劃分
本次評價采用ArcGIS中自然裂點法分級標準,將各因子評價指標疊加分析結果分為四級,分級結果見圖3-3:
P=0.392460470~0.985501528時,為高易發區;
P=0.234572915~0.392460470時,為中易發區;
P=0.134449100~0.234572915時,為低易發區;
P=0.003517957~0.134449100時,為不易發區。
在定量計算劃分易發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人工勾畫出延長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圖3-4)。
圖3-3 ArcGIS平臺下易發性分級結果 圖3-4 延長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圖
4 結論
本文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延長縣地質災害進行分析評價,利用ArcGIS的空間疊置功能對地質災害評價指標進行疊置分析,自動生成評價結果,不僅避免了評價過程中主觀因素過多的弊端,而且使得評價結果更直觀易懂。本文最后對延長縣地質災害易發性進行了區劃,對研究區的各類工程建設選址和防災減災工作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
參考文獻
[1] 鐘蔭乾.地質災害易發性評價[J].湖北地礦,2002,16(4):81—86
[2] 陳志新等. 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R],2008
[3] 李永浮. GIS的功能與發展趨勢探析[J].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4,26(5):59-65
關鍵詞:環境地質;現狀分析;煤礦
1 井田環境地質概況
新疆尼勒克煤田胡吉爾臺南部井田所屬區域位于天山西段,伊犁中生代山間凹陷盆地狹縮部分;井田地勢東高西低;地表植被發育,均為優良的牧場和農田。以山區積雪融水和大氣降水為補給源的喀什河及其支流是區域及井田主要地表徑流,也是尼勒克縣重要生活用水水源。
2 井田環境地質特征分析
2.1 地形、地貌
井田地勢總體趨勢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一般標高在+1200米至+1590米之間,相對高差390米。井田內溝谷較發育,多為“U”字型沖溝,降暴雨時會出現短暫洪流。喀什河是井田最低侵蝕基準面,海拔1200m。井田地表植被發育,多為優質的牧場和耕地。
2.2 氣象及水文
(1)氣象:井田所在區域屬北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涼爽,春秋兩季氣候多變。年最低氣溫-33.9℃,年最高氣溫33.7℃,年平均氣溫為-6.2℃,年平均降水量350.20毫米,年蒸發量140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8月份,每年10月開始降雪,次年4月開始融化,積雪厚度一般不大于500mm,凍土深度最大0.53-1.10m。最大風速12m/s,風向以偏西風為主。
(2)水文:以大氣降水和區域南部高山雪融水補給源的常年性水流喀什河及其支流流經井田。 喀什河是井田一帶農牧民的生活及灌溉用水水源。
2.3 地震與井田穩定性
尼勒克縣位于天山地震帶,主要以伊犁和尼勒克斷陷盆地為震中,尼勒克縣境內地震多發生在喀什河斷裂帶上。據歷史記載“1812年3月8日(清嘉慶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伊犁地震,胡吉爾臺地裂四處,長二十里至六十里,寬五、六里,深十余丈至二十丈,至今還可以清楚可見這次8級以上大地震破壞最嚴重地段之一鐵木里克至種蜂場一段六十里長的地震破壞遺跡”。1955年、1962年、1973年先后在縣城東北山間無人區發生過地震。
根據區域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井田地震基本烈度值為Ⅷ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20g。宜加強防震預防措施。
2.4 地質災害
(1)井田地勢北高南低,多發育南北向沖溝,呈泄水地貌,自然狀態下,井田及其周邊區域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環境地質災害現象。
(2)井田內年降水量小,大部地段地形開闊平緩,據氣象資料,各季節降水量分布不均,常在夏季形成暴雨。據走訪當地居民,2010年3-4月,季節性河流索孜木吐河發生洪水,淹沒大片農田;2004年,鄰區旱田溝發生洪水事故,曾造成人畜傷亡。未來礦井開采應應引起充分注意。
(3)井田煤礦床開采過程中最大的環境地質問題是礦井開采后形成的采空區會引起地面塌陷,也會對周邊地質環境和建筑物等帶來一定影響,可形成一系列環境災害。
2.5 井田水環境
井田地下水pH值7. 5-8.0,多屬弱堿性水;礦化度156-10024mg/L,為淡水-咸水;總硬度(以碳酸鈣計mg/L)124.42-2959.81,屬軟水-硬-極硬水。屬第V類水,不能直接利用。未來井田煤層開采時,礦坑水不能直接排放到地面或河水中,避免造成對草場、用水區的環境污染,對礦坑水應進行必要的處理。
2.6 井田有害物質
煤礦開采產生的廢石、煤塵會對附近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果對廢石、煤塵的防治措施不善,煤塵四處飄散,將會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污染地下水質,影響周邊農作物的生長,并且危害職工及附近農牧民的身體健康。
在建井和生產階段將產生大量煤矸石,其既可污染環境,又可產生效益,應根據其物理化學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充分利用。
3 結語
井田及周邊多為優質牧場和農業耕地,天然狀態下自然環境優良。當井田煤礦床開發利用后勢必對周邊自然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包括地下水污染、河流污染、空氣浮沉污染、采空區引發地面塌陷、礦石堆積引發滑坡等。為此,井田未來建設開發時必須制定環保預案,并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以最大限度減少對井田周邊自然環境的污染為宜。
參考文獻:
[1]胡永,姜林等.新疆尼勒克煤田尼勒克縣胡吉爾臺南部煤礦詳查報告[S].新疆煤田地質局一五六煤田地質勘探隊,2011(10).
[2]姜林等.新疆尼勒克煤田尼勒克縣喀拉圖拜西部煤炭資源調查報告[S].新疆煤田地質局一五六煤田地質勘探隊,2011(08).
[3]姜林等.新疆伊北煤田尼勒克縣礦區地質勘查總結報告[S].新疆煤田地質局一五六煤田地質勘探隊,2011(05).
[4]煤、泥炭地質勘查規范[S].(DZ/T 0215-2002).
一、進一步明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職責
(一)縣國土房管局職責
1.負責縣境內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承擔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監督檢查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2.會同縣建委、水務局、交通局、市政局等部門和各街鎮開展全縣地質災害調查;編制全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年度防災方案和應急預案。
3.指導各街鎮群測群防體系建設和群測群防人員培訓,指導對地質災害險情的動態監測。
4.發生地質災害或者出現地質災害險情時,及時趕赴現場進行災害調查并提出應急處置建議意見。
5.組織專家對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進行責任鑒定,認定責任單位。
6.負責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進行監督管理。
7.負責對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強制性規定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調查處理。
(二)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職責
1.落實本街鎮地質災害防治專管人員(非國土所人員)和防治經費。
2.負責本街鎮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建立本街鎮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并組織實施,簽訂防災責任書,落實本街鎮地質災害防治責任人。
3.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制度、預案制度、災情速報制度、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防災避險明白卡制度、地質災害“三查”制度、災害登記建檔制度、宣傳培訓制度等各項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制度并組織實施,組織對轄區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督促檢查。
4.負責貫徹落實縣政府防災方案和預案,組織轄區內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工作,并按災情速報制度的要求快速報告縣政府和有關主管部門。
5.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巡查、核查和監測預警工作,建立地質災害隱患臺賬,落實各災害點的監測責任人和監測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匯總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數據,定期上報。
6.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的治理和受災戶搬遷避讓,對治理和避讓項目逐一登記并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三)縣建委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對縣城、街道辦事處、建制鎮和獨立工礦區已建、在建項目的地質災害的預防和監管工作,加強對高切坡和深填方的管理。
3.負責對需要實施爆破、挖方、填方、削坡等容易引發地質災害的工程進行監督,責成業主在施工過程中采取可靠的預防措施。
4.負責對在建工程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排查、巡查,及時制止違規或不作為行為,責成項目業主及時消除地質災害隱患,確保安全。
(四)縣水務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對水利建設項目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建設,防止水利建設引發地質災害。
3.負責組織開展對小一型及以上水庫、河岸等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和監測預警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置地質災害隱患。指導各街、鎮加強小二型水庫、山坪塘及引水渠道的地質災害排查、巡查和監測預警工作。組織開展水利設施的防滲工作,防止水利設施滲漏水引發和加劇地質災害。
(五)縣交通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對在建交通建設項目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建設,防止交通建設引發和加劇地質災害。
3.負責對縣管公路沿線、碼頭等地質災害的排查、巡查工作,及時發現和處置公路沿線的地質災害隱患。
(六)縣市政局職責
1.負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市政公用設施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對涉及市政公用設施的地質災害進行排查、巡查,及時消除威脅市政公用設施安全的地質災害。
3.負責對垃圾場的監測防范工作,防止垃圾場發生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
(七)縣煤管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監督煤礦企業按經批準的開采設計方案進行開采,留足保安煤柱,防止因開采不當引發的地質災害。
3.督促煤礦企業開展由采礦引發的或威脅其生產安全的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工作。
4.督促煤礦企業加強矸石山的安全監管,防止矸石山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八)縣安監局職責
1.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監督非煤礦山企業的開采行為,防止非煤礦山企業的開采活動引發山體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督促非煤礦山企業開展由采礦引發的或威脅其生產安全的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工作。
3.督促非煤礦山加強棄渣場的安全監管,防止棄渣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九)縣教委職責
1.負責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的專(兼)管人員和防治經費。落實本系統地質災害防災責任人和監測點監測人,建立本系統地質災害監測網絡,建立防災預案等各項防災制度。
2.負責組織對危及學校安全的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巡查、排查,發現隱患及時處置。
3.負責加強教育工程建設管理,防止施工引發地質災害。
4.負責組織治理因教育工程建設施工引發的地質災害。
(十)縣民政局職責
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發生后,及時核查災情,組織受災群眾轉移安置和房屋搬遷,落實救災救濟物資,妥善安排災民生活。
(十一)其他有關部門職責
縣財政局、縣救災辦等有關部門要協同配合,共同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障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及時到位。縣衛生局、縣公安局、縣食藥監局等部門,在發生地質災害后要及時做好災民救濟、醫療救護、衛生防疫、藥品供應、社會治安等工作;縣氣象局要切實做好氣象服務保障工作。
(十二)各鎮國土所職責
1.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和地質災害點的防災預案。
2.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搞好每年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培訓,宣傳貫徹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政策法規。
3.地質災害災(險)情發生后,會同鎮政府(街道辦事處)相關人員及時到現場勘察,提出應急處理措施,并協同落實;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4.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搞好轄區內地質災害的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工作,并建立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臺帳和防治檔案。
(十三)村(居)職責
1.協助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落實地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測群防工作,接受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2.貫徹落實縣、街鎮地質災害防災方案和預案。
3.負責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預報信息,協助街鎮政府確定群測群防監測責任人和監測人。
4.負責組織開展群測群防監測工作并對監測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定人、定點、定時進行對地域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和檢查,分析上報監測情況。
5.負責督促檢查監測設施保護和監測點記錄上報工作。
6.參與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
(十四)企事業單位職責
1.負責本單位地域內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接受當地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2.作好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定人、定點、定時監測工作,落實“三查”制度。
3.負責及時傳送地質災害預報信息。
4.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及群測群防監測人,并將監測結果及時上報當地政府,同時抄送主管部門。
(十五)監測人員職責
1.負責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定時、定點監測工作和宏觀巡查工作。
2.負責監測設施的保護與管理,并做好監測工具和儀器的使用和保管工作。
3.做好監測記錄和巡查記錄,定期分析上報監測資料,做好原始監測記錄的保存。
4.遇到緊急情況時,及時預警信號疏散危險區內群眾;協助做好搶險救災工作。
二、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體系
各街鎮和有關行業監管部門應當建立完善并嚴格執行以下各項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
(一)防災責任制度
地質災害(隱患)點所在地街(鎮)主要行政領導、行業監管部門主要領導、村組長和企事業單位法人為各級群測群防組織的第一責任人。各街鎮及各部門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各街鎮各部門的地質災害專(兼)管人員及監測人為具體責任人。
每年4月30日前,縣政府與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各街鎮與各村居、各行業主管部門與各監測責任單位及監測人逐級簽訂地質災害防災責任書,將群測群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工作人員,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災責任體系。
(二)預案制度
每年4月底前,縣國土房管局要完成全縣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縣政府批準實施;各街鎮要完成轄區內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完成本系統內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重點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并報縣國土房管局登記備案。
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包括:主要災害點的分布,地質災害的威脅對象、范圍,重點防范期,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責任人等。
重點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包括:地質災害威脅的對象與范圍,監測責任人,災害發生時的預警信號、報警方式、人員與財產轉移路線、應急通信保障、醫療救治、疾病控制應急方案、應急機構和有關單位的職責分工、搶險救援人員的組織、應急救助物資的準備等。
(三)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
為保證防災信息的暢通,每年4月30日前,各街鎮各行業監管部門要建立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并將汛期值班安排表報縣政府辦公室和縣國土房管局備案,同時發到下級有關單位。
值班表應明確工作日和節假日值班領導、值班人員,白天和夜間值班電話、傳真和手機號碼。值班電話應對外公布。
值班人員應堅守崗位,做好值班記錄,手機應保持24小時開機。接到災情或險情報告后,立即向領導報告并作相應處置。
(四)災情速報制度
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發生后,各街鎮和各行業監管部門要按照情況準確、上報迅速的原則,盡快將災(險)情報告縣國土房管局,同時報告縣人民政府。包括:
1.在24小時內提交速報報告。根據已獲得信息,說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時間、傷亡人數、地質災害類型,并盡可能說明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引發因素、地質成因和發展趨勢等,同時報告所采取的對策和措施。
2.應急調查結束后提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內容包括:
(1)發生位置,包括街(鎮)、村、社、小地名等;
(2)發生時間、傷亡人數;
(3)已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的間接經濟損失;
(4)地質災害類型;
(5)地質災害規模;
(6)地質災害發生原因,包括地質條件和引發因素(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
(7)發展趨勢;
(8)已經采取的防范對策、措施;
(9)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議。
(五)防災避險明白卡制度
為了讓各級防災人員、監測人和受災對象隨時掌握災害點的具體情況、監測手段、臨災判斷識別方法、應急疏散轉移要領和應急救援報警處置等識災防災知識,確保基層防災人員、監測人和受災對象能在臨災時第一時間快速反應,快速報警和正確處置災情險情,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在汛前排查后,必須填制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防災工作明白卡為一點一卡,發至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單位和負責人;避險明白卡為一戶一卡,發至受災害威脅的受災戶,并在發放時向受災戶進行宣講。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均須同時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對汛期及汛后新發生的地質災害,均應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六)災害登記建檔制度
為掌握本區域內地質災害的基本情況和地質災害治理、搬遷避讓等工作情況,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每年均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隱患)點基本情況及防治情況逐一進行登記,搬遷避讓和治理工程分別逐一填制備案登記卡,建立地質災害隱患臺帳和避讓治理臺帳,將上述臺帳分別報街鎮、部門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同時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縣國土房管局匯總后建立全縣地質災害隱患臺帳和避讓治理臺帳,報縣政府。
(七)群測群防宣傳培訓制度
各街鎮和各行業監管部門在每年汛前,對防災管理人員、地質災害所在地的村居、社長以及監測人員集中進行一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知識培訓,以提高監測預警及應急處置能力,并將培訓情況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八)地質災害“三查”制度
“三查”是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各街鎮和行業監管部門要組織人員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開展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并作好檢查記錄。對檢查中發現的各類地質災害隱患,及時落實專人監測,落實整改責任,采取果斷措施進行處理,并將排查和處置情況報告縣政府及縣國土房管局,重大隱患要報告縣安監局。
(九)地質災害防治資料歸檔管理制度
各街鎮、各部門要對地質災害防治的各種文件、地質災害隱患點臺帳、檢查記錄、地質災害監測資料、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搬遷避讓備案登記卡、治理工程備案登記卡、圖片影像資料、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計劃和總結等資料進行整理歸檔,確保本地本部門地災防治資料的完整性、連續性、系統性,以備查閱。
三、規范化管理的具體要求
(一)規范地質災害處置程序
1.新發生地質災害或原有地質災害變形加劇
(1)受災戶或監測人及時報告、預警,組織疏散并向村居社報告;
(2)村居社干部迅速趕到現場,采取臨時措施,防止險情擴大,同時報告街鎮;
(3)街鎮迅速組織人員與國土所人員趕赴現場勘察、指揮緊急避險,調查核實災情,同時速報縣政府和縣國土房管局;
(4)一般災(險)情,縣國土房管局人員到場勘察,分析災(險)情發展趨勢及危害性,提出處置意見,由街鎮或行業監管部門負責落實,縣國土房管局登記備案并向市國土房管局報告;
(5)災(險)情較嚴重,縣政府組織相關部門到場,按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案規定程序調查處理,并按規定向市政府和市國土房管局報告。
2.監測
(1)開院壩會,確定監測人、預警信號、疏散路線;定點定時監測,做好監測資料的分析整理;
(2)確定立即搬遷避讓戶和觀察住用戶;
(3)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4)提出應急處置意見并定人落實;
(5)將上述情況書面報告縣政府和縣國土房管局。
3.搬遷避讓
(1)搬至安全地帶,原房拆除;
(2)填報搬遷避讓備案登記卡;
(3)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4.應急治理
(1)組織有資質單位設計施工;
(2)組織驗收,填報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備案登記卡;
(3)報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二)規范地質災害監測工作
1.定點監測:監測點一般選在主裂縫的兩側,每兩個點為一組,最好設3—5組。
2.定人監測:(1)監測人居住位置要距災害點要近,最好就是受災害威脅的人;(2)身體健康,能吃苦、有責任心;(3)有一定文化知識,能記錄和進行簡單分析。
3.定期監測:
(1)一般每十天或每半月監測一次,雨后增加觀測一次。
(2)汛期每五天或每周監測一次,若發現有異常變化和在暴雨期、暴雨后應加密監測次數。
(3)當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為三級時,每天監測一次;預報等級為四級時,每天監測2—3次;預報等級為五級時,每天監測4次以上。臨災前應每小時監測一次或數次。
4.及時記錄、整理、分析監測資料。
5.發現異常或險情加劇,應采取措施果斷處置,并及時向上級報告。
(三)規范地質災害“三查”記錄
每次檢查必須作記錄,記錄內容主要包括:災害變形情況、監測及記錄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處理措施。
檢查記錄應一式二份,參與檢查人員都應在檢查記錄上簽字。
(四)規范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的填寫和發放
防災工作明白卡為一點一卡,發至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單位和負責人,避險明白卡為一戶一卡,發至受災害威脅的受災戶,并在發放時向受災戶進行宣講,防災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均須同時報市和縣國土房管局備案。
四、考核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