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畢業五年計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國,2001年總人口已超過10億人,其中勞動人口超過4.05億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長率1991年為2.03%,1998年為1.68%(注:(?。┧展荆骸?998~1999年度印度統計年鑒》第45頁。),這意味著每年新增勞動力700萬人(勞動力參與率1997年為41.8%)(注:(?。┧展荆骸?998~1999年度印度統計年鑒》第161頁。)。因此,就業問題是印度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印度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作出了持續的努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經濟發展與就業問題
獨立50年來,印度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盡管如此,印度經濟仍然是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就業問題仍然未能較好解決。印度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是消除失業和向千百萬無業者提供有報酬的就業機會。然而,50年來的發展歷程表明,這一目標未能實現。如1951年印度的失業人數僅為330萬,到1990年已上升為2800萬(注: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10頁。)。這意味著在這期間印度經濟發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長的勞動力,更不用說減少積壓的失業人數。印度未能在解決失業問題上取得重要進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導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勞動力過快增長,超過了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業機會;二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本——技術密集化趨勢,導致經濟增長加速而就業機會相對減少,進一步加重了就業壓力,使印度的失業問題日益突出。失業問題的社會經濟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響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會的貧困問題。貧困問題是印度經濟社會發展中嚴重而又長期存在的問題。雖經獨立后50年的發展,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這一比例為41.7%,即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總數達3.548億(注: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318頁。)。據有關資料分析,造成貧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業或就業不充分。因此,解決就業問題與消除貧困問題是緊密相關的。雖然印度解決就業問題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來為解決這一問題而付出的持續努力卻不能說沒有作用。如果沒有長期持續的努力以解決這一問題,今天印度的失業和貧困問題會更加嚴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決就業問題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業問題從本質上說是一個發展問題,它是由印度市場經濟的欠發達所造成的。因此,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只能是加快發展經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在這方面僅僅依靠市場經濟運行的自發性作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市場經濟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可以發揮極為重要的能動作用。獨立以來,印度政府為解決就業問題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努力,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第一,重視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宏觀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國家置于引導經濟發展的中心位置,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發揮“企業家”作用,直接參與并調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又發揮經濟調控者作用,通過編制實施經濟計劃,頒布法令、政策,利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調節印度市場經濟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實現對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注:參見陳繼東著:《獨立后印度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9~43頁。)??梢哉f,如果沒有50年來印度政府的這種雙重作用,印度經濟是不能取得顯著發展和進步的。換言之,印度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就業壓力,印度政府的促進作用功不可沒。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中,強調從印度這一人口大國的實際國情出發,走適合自己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從印度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人口大國的國情出發,印度政府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十分強調發展中小企業,發揮中小企業勞動密集的特點,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印度大規模工業化進程從“二五”計劃開始,也就在這個時候,印度政府頒布相關政策,為小型企業保留了部分行業領域,不許大型企業參與經營,有力地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中小企業所吸納的就業人數亦顯著增加,從1979~1980年度的670萬人擴大為1997~1998年度的1670萬人,增長約1.5倍(注:(印)塔塔服務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統計年鑒》第84頁。《1998~1999年度印度統計年鑒》第91頁。),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第三,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強調控制人口增長規模,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印度政府從“四五”計劃開始重視人口問題和實施計劃生育政策,經過近20年的努力,印度的出生率已從1961~1970年的平均41.2‰下降為1981~1990年的平均32.5‰。印度人口增長率也相應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從1971年的24.8‰下降為1991年的23.8‰,1998年估計人口年增長率為1.68%(注:(?。┧展荆骸?998~1999年度印度統計年鑒》第45頁。)。人口及勞動力增長規模控制,有助于減緩就業壓力。
第四,大力推行各種就業計劃,努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減輕就業壓力和消除貧困。
二、印度的就業計劃及其措施
大力推行各種就業計劃,努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是印度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措施之一。盡管這些計劃的實施結果與預期目標還有差距,但積極作用是應予肯定的。
(一)經濟發展計劃關于擴大就業的安排
失業和就業不充分是印度貧困的重要因素。因此,從一開始起,印度的經濟發展計劃就把實現充分就業列為經濟計劃的重要目標。
“三五”計劃明確規定經濟計劃的長遠目標:“最大限度地增加生產,充分就業,實現經濟平等和社會公正,這些都是目前條件為人們所接受的計劃目標。它們實際上并不是不同的概念,而是國家須致力實現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目標,這些目標沒有哪一個能在排除其他目標的情況下實現,發展計劃必須對所有目標給予均等的重視(注:印度政府,計劃委員會:《第一個五年計劃》第28頁。)?!庇《冉洕媱澋闹朴喺哒J為,增加投資就會帶來國民收入和就業的增加,因為當國民收入隨著投資的擴大而增加時,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自動提高,就業便會擴大。因此,在印度的第1個五年計劃至第5個五年計劃中,雖然增加就業一直是這些五年計劃的目標之一,但在每一個計劃里卻找不到為每個經濟部門和地區所專門擬定的就業計劃,以便一方面促進就業,另一方面增加國民收入。之所以出現這一弱點,在于計劃的制訂者未認識到只有在選擇了適當技術的情況下,投資和國民產值的增加才能相應創造出更大的就業。其結果就是五年計劃關于實現充分就業的目標落空了,失業率隨著一個計劃接著一個計劃持續增加。例如,“一五”計劃結束時,失業率僅2.9%,失業人數為530萬人;“二五”計劃結束時失業率上升為3.6%,失業人數增加為710萬;“三五”計劃結束時失業率進一步上升為4.5%,失業人數達960萬(注: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350頁。)。
“六五”計劃在就業政策的序言里承認:“在就業方面,情況遠遠不令人滿意。過去10多年來,失業和就業不充分的人數大大增加。因此,我們的就業政策應當包括兩個主要目標:通過提高有償就業的增長率來減少就業不充分和減少通稱為公開性失業的經常性失業。”“六五”計劃開始時的失業總人數為1200萬,“六五”計劃預計在1980~1985年間將新增勞力3430萬,計劃新增就業3430萬個,到該計劃結束時的失業總人數仍為1200萬?!傲濉庇媱澋木蜆I目標總體上得到實現,到1985年3月第7個五年計劃開始時,失業總人數為920萬(注:但印度經濟學家對此有不同看法,認為失業總人數為1390萬。見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352頁。)。
“七五”計劃改進了計劃方法,在計劃方案中列出了各部門設想的就業增長指標,并預計在該計劃期內的4756萬個標準人/年的就業總需求中,有4036萬個可望得到滿足,即就業年均增長率為3.99%,那么,到“七五”計劃結束時的失業率將僅為2.1%,失業總人數為722萬。但鑒于80年代期間,勞動力一直在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長,而就業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55%,因此,失業人數增加就成為不可避免的事。
“八五”計劃開始時印度的失業總人數為2800萬左右?!鞍宋濉庇媱澒烙嬙?990~1995年間將新增勞動力3700萬。因此,“八五”計劃文件把該計劃期間的就業增長率定為3%,以保證就業目標的實現?!鞍宋濉庇媱澋那叭?,就業人數增加了1878萬人,這使1992~1995年的就業年增長達2%,但仍低于計劃的年均增長率?!熬盼濉庇媱澃言谠鲩L過程中創造充分就業機會列為計劃的一個基本目標,強調在高失業率和就業不足地區集中發展更多勞動密集型項目、部門和技術。同時,鑒于失業率很高和臨時工不斷增加,“九五”計劃決定實施一個國家就業保障計劃來增加窮人的就業機會。(注:印度政府,計劃委員會:《第九個五年計劃建設報告》(1997~2002),轉引自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頁。)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發展計劃是印度政府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主要工具,在每個計劃的文件中都把實現充分就業列為基本目標。由于認識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問題,前5個五年計劃未對各部門、行業的就業增長作具體規劃,而依賴于經濟增長自動增加就業機會,其結果是導致失業問題越來越嚴重。從第6個五年計劃開始,計劃文件對總的擴大就業目標進行了按部門的分割性規劃,并注意發展勞動密集型項目來增加就業,收到了一定效果,有助于減緩失業壓力。但是“七五”計劃和“八五”計劃中都存在就業平均增長率高估的問題,實際就業年均增長率不僅低于計劃指標,同時也低于新增勞動力的年增長率。這樣,印度失業的總人數仍在不斷擴大。盡管有這種問題,但總的失業率未出現明顯上升,還略有下降,應該說經濟計劃對擴大就業所做的安排和相應的努力是有成效的。總的看來,解決就業問題仍將是印度經濟發展計劃的一個長期目標。
(二)鄉村發展計劃關于擴大就業的安排
印度政府還通過實施各種鄉村發展計劃來增加就業,因為印度最主要的失業者分布在廣大的農村。而要促進廣大鄉村的發展和消除貧困,給農村廣大無業者或就業不充分者提供有償就業機會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因此,印度從第4個五年計劃開始,就陸續在不同地區,不同范圍內實施了多種鄉村發展計劃,以促進增加就業。需要指出的是,鄉村發展計劃是一種綜合性計劃,它包括鄉村和安全飲用水、道路設施建設等項目,還包括在鄉村開展掃除文盲和進行技術培訓、擴大醫療衛生保健網絡等內容,而不僅僅是安排有償就業。在此我們主要對鄉村發展計劃中關于擴大就業的安排進行分析。
70年代初,印度政府設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來制定解決失業問題的措施。該委員會提出了農村電氣化、修建公路和農舍及小型灌溉工程等方案,以緩解農村的失業和就業不充分。該委員會還建議,應當最優先實施農村服務中心的計劃,因為該計劃有助于向工科大學生和技術人員提供就業或自我就業的機會。在1973年該委員會的報告發表以后,印度政府為提供就業和緩解就業不充分而實施了以下措施:1.農村工程計劃。該計劃以修筑永久性民用工程為重點,以此來緩解實施該計劃地區的落后狀況。2.邊際農和農村勞動力計劃。該計劃是對農村的邊際農等貧困家庭發放專項貸款,使之用于飼養家禽、養魚、養豬和從事園藝之類的輔行業,擴大自我就業。3.小農發展機構計劃。該計劃通過相應機構向小農提供專項貸款,幫助他們采用最新技術開發農業的精耕細作和多種經營活動,以此減少季節性就業不充分。4.綜合旱地農業開發計劃。該計劃開展土壤保護、土地開發和水利等永久性工程。這些計劃項目是勞動密集型的,據估算,每投資1000萬盧比,就可為大約1.5萬人提供就業,因此可為計劃項目實施地區提供大量就業機會。5.農村服務中心計劃。該計劃是向失業的大學畢業生和文憑持有者自謀就業提供援助,幫助他們在農村建立車間,從事農業機械的安裝、維修、設備和零部件供應等等技術服務工作。援助對象主要是機械、農業、電機工程及其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6.地區發展計劃。該計劃帶有緩解地區發展不平衡性質,它涉及到在10個大型灌溉工程地區建設足夠的公路、綜合市場等基礎設施,促進這些地區的發展,也相應增加就業。7.為農村就業的現金計劃。該計劃對包括治理水土流失、小水利、土壤保護、造林、防洪、墾荒、養魚業、飲用水和道路建設等各種勞動密集性和生產性的農村發展項目提供資金,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該計劃規定,在每個區設立的一個項目要向100人提供在一年里平均持續工作10個月的就業,同時,與當地發展計劃相一致,每個項目要生產具有耐用性的商品或建立永久性的資產。上述各種農村就業計劃在70年代中期(即“四五”計劃期間),僅中央政府就耗資17億盧比,但效果并不顯著,因為這些計劃的缺點是“應急”性的和地區性的,缺乏總體規劃和持久性。它們可以暫時性提供一些就業機會,項目完后失業或就業不充分又恢復了。
1977年,印度政府所積累的緩沖儲備糧達2000多萬噸,印度的糧食自給基本實現。在經濟學家建議下,印度政府制定了以工代賑計劃,即用糧食來支付生活低于貧困線以下的人的勞動工資。該計劃的目的在于:一是為農村地區的人們提供有償就業的機會;二是增加生產和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新創社會財富,加強基礎設施;三是利用過剩的糧食,開發國家的人力資源。該計劃的實施方式是:政府用糧食來支付在該計劃項目中就業的全部和部分人的工資。中央政府以糧食的形式分配給各幫政府,以資助邦政府承擔的正在進行的計劃項目或一些特殊項目的資金,并授權由鄉村自治會之類的基層權力機構來具體實施該計劃。
印度中央政府在1978~1980年間分配了270萬噸糧食給以工代賑計劃。計劃實施的效果是:受益者中70%以上是勞動家庭和農村人口中的最貧困階層;各受益家庭的收入增加了17.17%;就業總共增加約10.9%,每戶就業的平均人日數從計劃實施前的403個提高到實施后的447個;創造了一大批基礎設施性的項目,以工代賑所占比重為60%。以工代賑計劃的效果是明顯的,因此,印度政府決定繼續在更大范圍實施。從1980年10月起,以工代賑計劃更名為全國農村就業計劃,由印度中央政府發起組織并提供50%的援助。該計劃設想每年為失業者和就業不充分者新增30~40億個人日的就業機會,計劃所包括的項目有:飲水井、社區灌溉井、村儲水池、小型水利工程、農村道路、學校和鄉村評議會議事場等基礎設施。在“六五計劃期間,中央和邦政府實際支出資金183.4億盧比,全國農村就業計劃共創造就業17.75億個人日,實現了162億盧比的撥款指標和15~20億個人日就業機會的預期目標?!捌呶濉庇媱澋膿芸钪笜藶?48.7億盧比,其中由中央政府支出125.1億盧比,邦政府支出123.6億盧比,預計總共創造14.45億個就業人日。據“七五”計劃前4年的資料,1985~1986年度至1988~1989年度共支出294.0億盧比,已創造了14.77億個就業人日(注: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358頁。)。可以說該計劃的實施是較為順利的。
印度政府還于1983年8月15日開始實施一個稱為“農村無地勞動者就業保證計劃”的新計劃作為全國農村就業計劃的補充。農村無地勞動者就業計劃的資金完全由印度中央政府籌集。“七五”計劃由中央部門提供174.4億盧比資金,其目標是在此期間創造就業10.13億個人日?!捌呶濉庇媱澢?年實際支出了241.2億個人日?!捌呶濉庇媱澢?年實際支出了241.2億盧比,共創造就業機會11.54億個人日。
1989年4月28日,拉·甘地總理宣布實施賈瓦哈爾就業計劃。該計劃是由現存所有農村工資性就業計劃合并而來,這也就意味著全國農村就業計劃和農村無地勞動者就業保證計劃為賈瓦哈爾就業計劃所取代。在1989~1990年度至1993~1994年度的5年間,該計劃總支出共1107.2億盧比,其中用于小水利278.6億盧比,占25.2%;用于鄉村道路247.8億盧比,占22.4%;用于村落和房屋建設166.0億盧比,占15.0%;用于學校和社區場所86.8億盧比,占7.8%;用于人工造林48.0億盧比,占4.3%,其他項目280.0億盧比,占25.2%。其所取得的效果也是明顯的,共建成水井44.7萬個;村落49,478個:建房148萬間;學校16.8993萬所;鄉村道路67.4萬公里;飲水井48.9萬個;村莊儲水池32.9萬個;人工造林65.5萬公頃。(注: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版,第367頁。)目前,賈瓦哈爾就業計劃仍是印度政府所實施的主要的鄉村就業計劃。
(三)各種扶貧計劃關于擴大就業的安排
貧困是一種社會現象,指的是社會中一部分人甚至不能得到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印度,貧窮被界定為生活在最低生活水平之下的狀況。許多經濟學家和組織對印度貧困范圍進行了有價值的研究,盡管他們據以進行分析的方法和衡量標準不同,因而得出的關于印度貧困狀況的看法各異,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印度社會,尤其是在廣大農村,存在大量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即貧困是印度社會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同時也都承認,隨著經濟增長率的上升和政府實施各種扶貧計劃,低于貧困線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已開始下降,但窮人的絕對數仍在繼續擴大。造成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失業和就業不充分;窮人缺乏財產基礎;窮人受教育程度低因而收入也相應低;個人收入分配嚴重不均,等等。因此,消除貧困是一項涉及各個方面、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其中,解決就業問題是至關重要的。在印度政府所實施的扶貧計劃中,都包括有關于擴大就業的安排。
提高廣大民眾的生活水平歷來是印度經濟計劃的目標之一。“二五”計劃說要改變低層人民的“狀況”,“四五”計劃又說要提高普通人和社會貧弱階層的生活條件,特別是保證“就業和教育”。該計劃還強調要實施“全國最低需求計劃”以便改善較低收入階層的條件。盡管如此,印度窮人的數量仍繼續增加。1971年提出了“消除貧困”的口號,從此把貧困問題提到了政府議事的中心位置。“五五”計劃指出:“失業、半失業以及大量生產者缺少資源基礎,特別在農業部門,是貧困的主要原因。”“五五”計劃提出,“將對失業、半失業和大規模的貧困問題發動一場直接的進攻?!保ㄗⅲ河《日媱澪瘑T會:《對“五五”計劃一種有利的方法》,轉引自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323頁。)“六五”計劃為此目的制定了一個反貧困計劃即“農村綜合發展計劃”。農村綜合發展計劃的基本戰略是,通過促進貧困家庭的自我就業,以便隨著生產資料的轉移,使他們得到收入,幫助他們跨過貧困線。該計劃于1980年10月2日在全印5011個區開始實行,其主要措施是按逐級補貼的辦法,即遵循窮者最先受益原則,對部落民補貼資本成本的50%,邊際農、農業工人和農村手工業者占33.3%,小農占25%,通過對這些家庭的投資,幫助他們實現或增加自我就業。所需經費由中央和邦政府按50∶50的原則來分擔。“六五”計劃期間為該計劃實際支出166.1億盧比,受益者總人數1656萬。
“七五”計劃期間該計劃使1820萬戶家庭得到援助,其使用經費331.6億盧比。除此之外,由金融機構發放了537.2億盧比定期貸款。這樣,總共投入868.8億盧比幫助1820萬戶受益者,其中45%的受益家庭屬于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注: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360頁。)。1990~1991和1991~1992年度期間,該計劃共支出391.9億盧比,受益者為540萬戶,其中表列種姓和表列部落占受益者的比重上升為51%(注: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6年英文版,第360頁。)。
“八五”計劃期間,通過加大對每戶援助力度,幫助受援家庭跨過貧困線。具體措施一是把對每戶家庭的投資額從過去的6000~8000盧比提高為12000盧比,二是實施“家庭信貸計劃”,把金融機構對受援戶的貸款額擴大為2000盧比~25000盧比,使之能夠跨進貧困線。“九五”計劃為了重新調整鄉村發展計劃的方向并加大其貫徹力度以減少農村貧困,“農村綜合發展計劃”的戰略重點從個人受益轉向群體受益,同時延長高投資水平以確保項目的可行性。同時,援助的內容擴展為培訓窮人的技能和技術改進以及提供適宜的基礎設施(注:印度政府計劃委員會:《第九個五年計劃建議報告》(1997~2002),轉引自魯達爾·達特:《印度經濟》1998年英文版,第868~874頁。)。總的看來,扶貧計劃中的擴大就業措施不同于就業計劃,它是通過援助貧困戶使之逐步具備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實現自我就業和最終脫貧。而就業計劃則是為失業者安排就業機會從而使之得到收入。二者的區別在于,扶貧計劃有“治本”的作用,而就業計劃更側重于“應急”。兩類計劃同時實施,可收相互補充之效。
三、印度的社會保障體系
市場機制具有巨大的能量,但也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對于它帶來的利益關系不平衡,必須由國家加以協調,這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保證。社會保障體系就是國家利用自己的權力對國民收入進行宏觀調控,為普通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一個重要手段。在印度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保障體系主要由公共分配系統、社會保險措施、對農業工人的保障措施等三方面內容構成。
(一)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統
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統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政府監督和指導下,由國家給予財政補貼,專門向低收入居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零售商業系統,即平價商店。印度現有45萬多個平價商店,遍布全國各地城鄉,包括邊遠地區、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也都開設有平價商店。按照規定,當局向低收入居民發放購物卡,這些居民持卡可到平價商店購物。目前平價商店主要供應小麥、大米、白糖。食用油、布匹、煤炭和煤油等7種生活必需品,有的還供應茶葉、肥皂、火柴、食鹽、豆類等重要生活品。為了保證這一系統的正常運轉,印度政府每年撥出巨款進行補貼,僅糧食補貼一項,中央政府的支出已從1991~1992年度的285億盧比增加為1997~1998年度的750億盧比,1998~1999年度達900億盧比(注:印度政府:《1998~1999年度經濟調查》第67~68頁。)。為了對公共分配系統進行監督,還專門成立了消費監督委員會。印度的公共分配系統在實現社會公正方面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深受低收入平民百姓的歡迎。它既有利于低收入的消費者,也有利于生產者。因為通過該系統,一方面使低收入消費者獲得平價商品,另一方面使生產者獲得政府的支持價格和穩定的國家市場。
(二)印度的社會保險措施
印度的社會保險措施目前主要包括疾病、事故和養老方面的社會保險制度,其受益者主要是對工廠工人(20人以上的企業)和國家雇員,不包括小企業的工人和農業工人。其具體規定主要體現在以下法令中:
《雇員國家保險法》。1948年通過,其目的是向工人提供強制和捐助相結合的健康保險,為病、孕、傷工人提供醫療幫助,現金補貼,為死亡工人的親屬提供撫恤金,為接受保險者在死亡時提供喪葬費?!豆蛦T準備基金和其他專款法》,1952年通過,主要內容是向企業雇員提供準備金、家庭養老金和保證金相聯系的保險。《煤礦準備基金和獎金計劃法》(1948年),專門解決煤礦工人的保險。《養老金支付條例》,1972年通過,為企業雇員提供養老金。家屬撫恤金方面主要有《1971年煤礦家屬撫恤金計劃》和《1971年雇員家屬撫恤金計劃》。在生育津貼方面主要有《1961年生育津貼條例》以及各邦的相關立法。此外,印度先后頒布了100多個勞動保護方面的法規,涉及工資待遇、工作時間、勞動環境及人格保障等諸多方面,也是社會保險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對農業工人的保障措施
剛來不久,因為工作的需要,就調我去搞基本建設計劃工作,每天收集資料,審核表報,研究工業發展的速度,投資比例及如何改造舊廠的情形。對這些工作我很有興趣,干得很有勁;我想,我是學工科的,祖國分配我來搞工業建設,我多年的志愿實現了,怎能不好好發揮自己的力量呢?
可是光憑愿望和熱情是不行的,因為我缺乏許多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對生產過程又不熟習,所以在作計劃工作的時候,不但感到很棘手,而且常常出岔子。在我剛搞工作不久,有一次上級要我編制一個生產計劃,由于我對有些品種的生產方式怎樣,要用什么原料才好都不知道,只好東奔西跑,到處問人,而別人的事情很忙,不能詳細講解;這樣花費了許多功夫,計劃還不能按時編出來。
又有一次,我研究一個工廠的產品方案,“生產什么好呢?”當時我想,這個廠最好制造保險粉(染色時用的),因為它附近有一個硫酸廠,可以利用硫酸的“廢氣回收”的方法,來生產二氧化硫,作為保險粉的一個重要原料。這個用“廢氣回收”的搞法,我是從設計公司一位同志聽來的,究竟有什么好處和怎樣搞法,自己還是弄不清楚。計劃提出來了,送給蘇聯專家去審核,專家看了以后,把我找去問道:“廢氣回收有好多種回收的做法,你以為哪種最合適呢?”我摸摸腦勺,心跳的厲害,臉孔也因窘迫漲紅了。我只好說:“我沒有學過,不知道,是聽人家說的。”專家看到我非常尷尬的樣子,就要我去問設計公司的工程師,哪種回收方法對這個廠更為適宜,然后再提出來給他審核。等我打聽好了再向他匯報的時候,專家又告訴我:保險粉的原料在鄰廠生產是很不合理的,因為保險粉需要量很大,二氧化硫必須壓在鋼瓶里,每天用輪渡運過一條江(鄰廠隔江相望),鋼瓶的消耗量很大,所以最好改在本廠來生產保險粉的原料。他要我們重新修改這個方案,再給他看。由于我沒有及時把方案弄出來,結果又把建廠計或的審核時間拖延了。
這兩件事情,使我親身體會到我們青年在參加建設工作中,努力學習知識、技術的迫切意義。
工作了一段日子以后,我在業務上雖然比較熟習了,但是由于我只注意了技術理論方面的學習,對政策理論的學習卻很差,對總路線沒有很好學習,甚至在很長的時間內連報紙也不大看,所以在工作中又走了很多的彎路。
去年,我參加搞五年計劃的工作。有一次,領導上要我編制一個工廠的發展進度,我就只注意這個廠的生產的情況,只留心到有哪些品種最需要,應該多生產,而沒有考慮它跟其他工業品的比例,于是在作計劃時,就盡量把這個工廠的投資額提高些,好使它的建設提早完成;計劃作好了,送給領導上審核,領導沒同意,要我重新修改,他說,投資太多了,要削減些,拿去建設其他廠。我聽了心里有個疙瘩,認為領導不重視我搞的工作,于是就以這品種很需要作理由來辯解。這時領導就耐心地告訴我說,做工作不能光看到自己一個方面,我們經商建設是按比例發展的;在工業中,應集中主要力量搞重工業;而在化學工業中,也應該考慮整個建設事業的需要,分清輕重緩急。這幾句話使我猛醒,我發現了自己做工作,簡直沒有考慮到國家的政策。
不久以前,領導上又要我作一個方案,把幾個舊廠加以改造,生產新品種的化工產品。因為新化工品種需要量有限,多了賣不出去,而且許多地方工廠(包括國營的、私營的)也在生產同類的品種,所以在做產品計劃的時候,需要了解全國新化工產品的生產與需要情況,才能決定化工局這幾個廠子該生產什么;可是,那時候,我卻只看到化工局這幾個廠子的生產,而沒有考慮到地方工廠的情形,我心里想:“國家只要掌握了主要產品的生產,不要地方工業,也出不了錯!”又想:“地方工業的規模小,數量多,品種又復雜,各廠的關系也鬧不清楚,不好解決,倒不如干脆不管,免得拖長了時間?!庇捎谶@個思想作怪,我就沒有認真的調查研究,只根據了一些初步的資料,作成一個方案,決定把幾種主要的產品放在這幾個廠里來生產了。經過一年多的功夫,方案作成了,部分工廠已開始設計了,后來領導上作了深入檢查,才發現這個方案的錯誤。
關鍵詞:政策激勵、珍惜資源、農家有機肥、循環經濟、變廢為寶、技術升級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1我國目前廣大農村的化肥普及使用率很高,而農家有機肥,每年有不少閑置不用或放棄,是資源的巨大浪費
1.1我國農村農家肥的主要來源
自己廁所人糞便;家養畜禽糞便;城市廁所冬天時,用車輛運輸到農村;大型養雞場、養豬場、養鹿場的雞糞、豬糞、鹿糞等。
1.2化肥施用是雙刃寶劍
施用化肥,能增產糧食,同時也使耕地土壤容易板結,土壤力降低,不利于農業生產的長期發展
1.3農業有機肥使用數量大,體積大,運輸量相對大,施用過程勞動強度大
這對于主要強體力勞動力外出打工,家里剩下老人、婦孺來說,的確是個困難。但是,農家肥使用好處多,即使雇工,也是合算的。因為農家有機肥料,使用后,土壤營養增加,保水抗旱抗倒伏,有利于糧食生產,地越重越肥沃,利于農作物生長和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
2農作物的桿棵的如何選擇利用,尤其是利用方向,是農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重要課題
2.1糧食作物的桿棵數量極大,如何利用,是非常重要問題。
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玉米、水稻、高粱、谷子、糜子、大豆,其桿棵包括:小麥桿棵、玉米桿棵、稻草、高粱桿棵、谷草、糜子桿棵、大豆桿棵。從我國副業角度和技術水平來看,傳統做法是:作為燒火原材料,用于農村火炕取暖、做飯,是最普遍做法。自從2005年以后,東北三省一區,不少地方,秋季玉米收割以后,玉米桿棵的處理方面,由于柴禾夠燒,不少地方農民采取點火燒玉米桿棵葉子辦法,使大量玉米葉徑,化為灰燼。
2.2糧食作物桿棵比較科學和循環經濟的做法如下
2.2.1玉米桿棵處理方面,一方面作為燒柴,取暖和做飯之用。
2.2.2大力發展家庭畜牧業生產,利于玉米桿棵粉碎后,作為養牛飼料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國東北三省一區的廣大農村自2000~2013年間,家庭工廠化養牛蓬勃發展,有效已用玉米桿棵是重要方法之一,一方面可以節省大量精飼料糧食和豆粕,另一方面綠色玉米桿棵作為飼料,是飼養業一個重要飼料來源,對廣大農民生活生平提高和富裕,是一個新途徑。
2.2.3高粱桿棵作為副業編炕席,目前已經大大減少了,編炕席手藝大部分失傳。
2.3玉米桿棵做養牛飼料示范案例
作者親身到吉林省公主嶺市四道崗鄉榆樹堡村六屯,郝純金家是當地養牛大戶,存欄牛數量是40多頭,每年出欄肉牛20余頭,一年消耗玉米桿棵數量很大,自己家2hm2玉米桿棵不夠用,還要從親屬那里弄2公頃以上玉米桿棵喂牛。牛肉近年來,不斷上漲,規?;B牛是農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之一。從成本價度分析,用玉米桿棵喂牛,與用玉米、麥麩子、豆粕喂牛相比,成本大大降低,成本降低40%以上,因為牛是反芻動物,食量大,對精飼料需求,遠遠低于養豬,而對植被飼料需求大,而玉米桿棵正好滿足牛的生理和生存需求。一個存欄40頭家庭飼養上,年利潤在10萬元以上,而養牛防疫與養豬、養雞好搞。通過調查在吉林省公主嶺市、梨樹縣、伊通縣等46個縣市,家庭規模化養牛場起碼幾百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很好。同時養牛成本也逐年上升,公牛犢出生6個月,就可以賣7000~8000元人民幣。牛肉每kg吉林城鄉市場價是:44~48~56元人民幣之間波動,比豬肉貴一倍還多。
3淡水資源循環利用,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
我國是世界上缺水國家之一,人均占有淡水不足1700m3。特別是我國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大力發展淡水資源循環利用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大事情。必須認真對待和做好。
3.1必須做好珠江、長江、黃河、遼河、黑龍江五大江河水系的環境保護工作,保證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用水的需要
3.2必須做好全國近8.6萬個水庫的保護和有效利用的各項工作
日常加強維護管理,保水庫大壩和灌溉渠道的安全,使水庫發揮應有效益和作用。投資體制體現國家、水利企業、用戶3個方面共同投資模式,確保水庫安全和發揮其應有作用
3.3居民就餐和集體就餐以及單位宴請,要注意節約,杜絕浪費
學習德國人珍惜糧食蔬菜等資源好習慣。珍惜資源第一,面子第二。主席指出: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犯罪。有飯吃,要想到沒有飯吃的艱難。“家大業大浪費點沒啥”思維不可取。
3.4大力提倡農業發展設施農業
即塑料大棚等設施農業,要大力發展,使有限耕地,發揮更大效益,生產出更多糧食、蔬菜和水果
4交通建設和其他基本建設,盡最大努力不占用稀缺耕地資源,保有方寸地 ,留與子孫耕
交通盡最大努力在速度、車輛構造上下功夫。中國最大國情是人多,吃飯問題是頭等大事。
5發展循環經濟要注意事項
5.1法規是游戲規則,發展循環經濟要有法律和法規來規范和保證。
5.2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國家五年計劃和長期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5.3在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的教育過程中和教材中,要灌輸循環經濟思想,要提高思想認識和認知度。因為思想決定行為。
5.4國家政府要有財政、金融信貸、激勵獎勵政策與措施,鼓勵循環經濟實施者,養成好節約的社會風尚。杜絕鋪張浪費奢侈之風。
5.5尊重廢舊物資回收者、拾荒者的勞動和人格,鼓勵循環經濟發展。對農家肥的重要作用要給予肯定,政府在政策方面,鼓勵大量使用農家有機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對生產綠色農產品和保護消費者健康有利。
5.6樹立珍惜資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社會新風尚。不攀比誰奢侈,要攀比誰節約。
5.7國家政策上鼓勵農民多用農家有機肥,政府組織農民成立農業互助組織,解決強勞動力外出打工,勞動力不足問題。
5.8國家財政適度增加水利設施的投入,保證水利設施的安全,保證農業豐收,為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5.9國家要制定好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策略,主要方向是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和綠色畜禽養殖業,保證資金、技術、勞動力、建筑物各個方面需求,最大限度調動農民種植和養殖積極性。
參考文獻
[1]石慶龍.發展吉林玉米經濟戰略的研究,黑龍江農業科學[J].2006(4).
[2]錢仁.發展無公害農業質保科研思路探討,農業科技管理[J].2004(4).
[3]張太忠.黑龍江省綠色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初探,農業科技管理[J].2003(3).
[4]申琪鳳.發展綠色食品應對入世挑戰,農業科技管理[J].2003(2)
堅守醫者之使命,周伯展醫生用自己的專業和良知,履行醫者之責任;他更用數十年不變的意志和行動,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廣度。
選擇眼科,一生堅定不移
周伯展醫生是眼科??漆t生,香港大學名譽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汕頭大學醫學院客座副教授,“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特邀復明大使,亮睛工程副主席。他來自開平,十歲左右便到香港讀書,1977年大學畢業後就開始行醫,如今三十五年悄然而逝,然而在這三十五年間,他用自己的專業和愛心,為眾多眼疾患者送去了光明,亦為他們重新推開了一扇生命之窗。
周伯展醫生原是攻讀內外婦兒全科,在最後細分科別選擇專業時,他認定了眼科。他表示,上世紀八十年代,醫學主分內科和外科兩大方向,內科看病主要是用藥物治病,外科則是開刀手術。現在內外科的界限不那麼清楚,趨於模糊,但在當時很明確,而自己既喜歡用藥物治療,也喜歡動手開刀,眼科正好兼顧兩大主流,如白內障等眼疾需手術,發炎等可選擇藥物。
此外,科技在眼科方面有很大的進展和突破,如超聲波、超音波、激光、微創手術等,皆有利於眼科疾病的治療。眼睛是人體一個很小卻很重要的器官,治療眼科疾病需要精密的儀器和科技,才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周伯展醫生說:“八十年代剛好趕上科技進步,有這些必要的輔助儀器和技術。很興奮,就選擇了眼科?!?/p>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治療眼科疾病必須具有完備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這樣才能將藥物或者手術治療眼科疾病的風險降到最低。周伯展醫生行醫近四十年,是治療眼疾的資深專家,他嚴肅地說:“眼睛是人體極其脆弱、精細和重要的器官,治療眼科疾病,必須要經過專業的、系統的培訓,清楚地了解藥物的性能、作用、安全性等;實施手術更需格外小心,嚴謹認真,不僅需要穩固的基礎,還要做實驗,有臨床實踐經驗?!?/p>
周伯展醫生當初選擇眼科,就意味選擇守護心靈之窗,數十年來,他用行動證明自己選擇的誠意和意義。
醫治眼疾,開啟另一扇窗
周伯展醫生介紹道,近視分兩大類,600度以下屬於良性的生理性的,一般不會引起其它的並發癥;600度以上稱作深度近視,屬於惡性的病態性的,會引發其它的眼科疾病,如視網膜脫落、黃斑點出血等等。在行醫的路上,周伯展醫生遇到過許多疑難雜癥,而對於一個稱職的醫生而言,病人病情一絲一毫的起伏都牽動者醫生的心。周伯展醫生就有這樣一位病人,十多年的醫治,令他和病人之間建立起一種不離不棄、彼此感動的情誼。
那是一位三十多歲的女性病人,本身患有深度近視,之前另外醫生治療一只眼睛,在三次手術失敗後失明,而且還繼續惡化造成眼睛萎縮,不幸的結果令病人十分傷心和失望。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後來她的另一只眼睛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於是,幾經周折,她走進了周伯展醫生的治療室。
“先將她的視網膜病變治好了,眼睛復位了,但是,眼壓又升高了,然後晶狀體渾濁演變成了白內障。起初是用藥物控制眼壓,在藥物無法控制的情況下,又做了青光眼、白內障的手術,這兩個問題解決了。可是,眼角膜又出現了問題,這只能耐心等待社會上的其他善心人士在身前捐獻眼角膜(香港現在有很多這樣的善心人士),待其去世後再移植給病人,她等到了眼角膜,手術順利,然而,在恢復期間,她的眼壓又重新升高了,造成視覺神經壞死,視覺神經既沒有人工的,也不可以移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病人禍不單行,而我們現在只能盡量用藥物保持她的眼睛的功能?!?/p>
這是周伯展醫生親述的事實,言辭之間流露出對病人的同情與關懷,如他所言,今日再言此事不過三五分鐘。可是,整個治療過程卻長達十二年之久,並且至今她仍然不得不接受藥物治療,以控制病情。而承受這樣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不過是希望她還能夠擁有一只眼睛僅有的光明!
“這個病人真的很不幸,我們已經共同走過了十二年的時光,在與眼疾做斗爭的過程中,彼此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很遺憾。”周伯展醫生的語氣中,有惋惜,還有作為醫者的自責。這也讓他深刻認識到,儘管科技進步了,但是仍然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和完善,才能幫助更多的人;在治療的過程中,病人和醫生都需要強大的耐心,去持久對抗病魔;眼科醫生不能僅僅只做一個“器官”的醫生,更要做一個“人”的醫生,通過對“眼睛”的醫治,去關心他們的“心靈”,為他們的人生開啟另一扇窗,讓陽光普照。
用專業和愛心,助長人生的高度
“人到一定的年齡和階段就要做一點事情,六歲上小學,十八歲上大學,二十多歲工作,而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在你的工作領域之內,就會思考自己是否就要這樣度過一生?”每個人的成長都有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這“最後一問”被周伯展醫生自嘲為他的“中年危機”。
“我們不能改變人生的長短,但是,通過努力和堅持,我們可以讓生命寬廣一點,深厚一點,甚至高一點。”這便是問題的答案,而這答案又引發了他新的思考:“我們可不可以多幫助一些人呢?”當我們考慮他人的時候,說明我們終於放開了“小我”,開始思考“大我”;當我們想幫助他人的時候,證明“慈悲”之心已經開始在我們的生命里發芽。
周伯展醫生用十多年的耕耘和辛勤澆灌,讓這顆慈悲的嫩芽一點點成長。1997年,他擔任“視覺第一中國行動”特邀復明大使,專為白內障患者實施手術,助其重見光明。他介紹道,這原是一個五年計劃,準備做100萬例白內障手術,但是,五年內我們做了120多萬例,此行動得到了國務院的肯定,希望我們再堅持做五年,十年下來,我們一共做了500多萬例。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型的成功的掃盲行動,可是遺憾的是從1997年到2007年,十年過去了,國內白內障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和妥善解決,更不用說盲人的問題?!毖赞o之間,悲喜交加。“白內障患者不斷增長卻難以在第一時間內接受治療,這是一個國家、社會和民生的問題。”周伯展醫生深入其中,深有體會。
“視覺第一•中國行動”計劃完成了,但是,周伯展醫生的使命感卻越來越濃重。他們組織醫療隊到偏遠貧困地區為眼疾患者義診、做手術,每駐扎在一個地方,不是幾個星期,就是幾個月?!暗沁@樣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因為患者人數一直在持續增長,我們做完手術走了,問題還在那里。所以我們要用‘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概念,到有需要的地方捐建眼科中心,包括整修、儀器。還要培訓當地醫生,讓他在當地為人民服務,他還要開枝散葉,收授徒弟,壯大力量,繼續下去?!敝幔纸尤瘟肆辆こ谈敝飨@一重任。
周伯展醫生表示,不僅要“授人以漁”,還需建立一種可行的制度和推廣公益性的概念,優化資源。他說:“國內可以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以及合理的制度,卻也不是盲目移植,還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摸索中不斷改善、前進,這才是最重要的?!?/p>
周伯展醫生將光明和重燃生活的希望送到彼岸,十多年深入其中,他也慢慢變得成熟,深刻體會到這項工作能夠順利開展的前提,是得到方方面面的支持與幫助,在助人的同時他們也需要更深廣的社會援助?!拔覀冞€在一邊做,一邊學習,一邊配合制度,一邊幫助更多的人?!边@是周伯展醫生的心聲,這是他拓展自我生命寬度和高度的印證。
現在,隨著眼疾患者越來越多,而且呈現年輕化的高速發展趨勢,周伯展醫生呼籲大家健康用眼,均衡飲食,均衡作息。他還鼓勵年輕一輩要勤於思考,帶著懷疑的精神去尋找自己人生的答案,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建立不可逾越的人生道德底線,去創造自己的價值,開拓自己的生命。
不論時間的河流如何匆匆,只要我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應當像那山谷間傾瀉的瀑布一般,一往無前。周伯展醫生在自己的“中年危機”里感悟到生命有時,所以他要用源自心靈的“愛”為他人送去光明。數十年的堅持,他用行動讓那顆“仁慈”的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更用“寓形於兩間,游而矣”的人生哲學,助長人生的高度! (華聲陳思琦)
帶著對種種“傳說”的印證目的,本刊記者專程到上?!皽赜∠箅娪肮尽睂λM行了專訪。
大眾DV:還是從你的身份開始吧,有人說你是進入婚慶攝像領域里的第一個有“專業背景”的人,你的專業背景是什么?
湯池:我覺得我肯定不是第一個,況且,所謂“專業”也不是很確切吧。我2001年從上海商學院數碼影像專業畢業。在學校里主要側重于視頻剪輯、影像后期處理的專業學習。
大眾DV:你大學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湯池:畢業后,先去了一家影視公司實習,那家影視公司主要負責廣告及電視節目的后期包裝。在那里多了一些實踐的經驗吧。
大眾DV:是什么原因讓你進入了婚戀電影制作這個行當?
湯池:機緣巧合吧,以前對這個領域一無所知,也正是由于我沒有任何經驗,沒有任何認識,我第一次在婚禮上拍攝是圖片攝影,當時,是我大學的輔導員老師結婚,我純屬于幫忙的性質,去婚禮上拍了一些照片。當然我當時也是做了很多功課,借了一大堆的設備。忽然覺得婚禮現場是一個非常有影像表現力的場景,我給老師拍攝的那組照片也和別人拍婚禮的照片不太一樣,我揉進了很多我的審美趣味,和我自己的影像表現方法,比如構圖、內容選擇方面。后來我把照片給輔導員時,他很是驚喜。我覺得我的興趣還是在動態影像表現方面。后來朋友再找幫忙的時候,我就嘗試給他們拍動態的影像。
大眾DV:網上傳的你那些短片不僅在拍攝上很講究,在剪輯上也很有特色,這和你學習剪輯有很大關系吧。
湯池:熟練使用各種軟件只是一個基礎,這里面一個重要的問題還是在于你審美的品味在什么位置。其實很多朋友在影像方面也都非常有想法。但是這里面還有一個大家接受的問題,如果我做出來的東西,只是我覺得好看,別人不覺得好看,那我就肯定是認為我“out”了。
我發現一個婚禮現場可發揮的東西特別多,每次我去拍攝一個婚禮,都是帶著去拍攝一個創意短片的心情去的,很有挑戰,但是也非常有趣,這個短片的主題就是“婚禮”。你想,我們這些人,想拍一個一個短片是很不容易的,現在一場婚禮讓你拍攝,燈光、演員、劇情、群眾演員、置景都給你做好了,而且人家還要付給你錢,這事很劃算。
現在慢慢地開始轉變了,很多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開始放下身段,進入這個領域。有好東西拍出來了,也就為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贏得了尊重。
大眾DV:你的這些“作品”給業界帶來震撼。
湯池:以前上海的婚慶攝像也和別處一樣,就是從頭到尾的一個記錄,幾個小時,稍作后期的整理,分成兩張光盤(兩張光盤要價更多些)。我去拍攝一場婚禮,也給新人兩張光盤,一張是15分鐘左右的濃縮版,基本上是我自己持機拍攝的,力求唯美、有創意、把一天的婚禮中的美麗、浪漫、和幸福感濃縮在這張盤中;另一張盤是記錄版,就是按照一場婚禮的時間、地點、禮儀流程、參加人、發言人等都涵蓋在內。這兩張盤對于新人來講,他們給家人、給父母,就給記錄版。而給自己的同事和朋友,基本上看短片就夠了,非常有面子。兩版都要有,用途不一樣。
最初,有一個40多歲的,在婚慶公司做過很多年攝像的師傅跟我合作后,說我的這種做法完全攪亂了市場規則,不僅對他本身也很有沖擊,對整個上海的婚慶攝像市場都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不過,到現在,這個攝像師傅已經是我公司的一名非常好的專職攝像師了。
我和這個行業里的人交往不多。我覺得我沒有搶誰的生意,只是想把這個事情做到另一種可能吧。以前,這個行業準入門檻太低,隨便誰拿個攝像機好像都能干??蛻魧閼c攝像沒有要求,只要記錄下來就行。這方面,客戶有原因,攝像師也有原因。有一些老攝像師對我說,在婚慶大行業中,攝像師的地位也比較低。在婚禮現場,客戶經常不估計攝像師的工作,需要的時候就叫“攝像機,過這里來拍!”攝像師都被叫做“攝像機”了!
不過,現在慢慢地開始轉變了,很多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開始放下身段,進入這個領域。有好東西拍出來了,也就為這個行業的從業人員贏得了尊重。現在,在婚禮現場,我們的團隊還是很有范兒的,當然這也是靠我們的作品贏得的。
大眾DV:你是什么時候開始想做自己的公司了?現在公司的業務如何?
湯池:是因為有一些朋友把我給他們拍攝的小片子放在了一些視頻分享網站上,后來,找我拍攝的人也就越來越多。我是2008年年底注冊的這個公司?,F在公司的主業是多媒體制作,婚禮的拍攝占總業務的60%,另外還有一些企業宣傳片和節目包裝。
大眾DV:你和原來的一些婚慶公司是否有業務合作呢?
湯池:我們這個公司是完全獨立于婚慶公司的,不和任何一家婚慶公司捆綁。但是我們和上海的婚慶公司都有良好的關系,他們有時會把我介紹給新人,我有時也會介紹一些婚慶公司給新人。但是,這種介紹都是朋友之間的關系,沒有任何利益分成。
每次拍攝都是創作,這個創作的主創人員絕不是我和我們團隊,最重要的是要讓新人加入。
婚禮是一個特殊的場合,在這個場合,幸福會被擴大,真情會集中釋放,但又非常真實。我相信,很多情感的表達,很多專業演員也不能夠表現出來。
大眾DV:你在婚禮拍攝現場是什么身份?導演?攝像師?
湯池:很多時候我是導演的角色,我在看監視器。但是我也會拍,我的角色也會根據需要一直在變。我不會把自己定義為什么,后期的制作,我也會參與。一場婚禮,我們需要四個攝像師。這四個人按照我們不同的需要,事前都有分工,有的時候,我就是這四個攝像師中的一個。
婚慶攝像非常需要經驗,現場燈光雜亂,角度的選擇、儀式上一定要有的形式以及臨時發生的事情有的可預料,有的不可預料,全靠現場的經驗進行技術調整,和內容、角度的選擇。
所以,我在現場拍攝的時候,基本上不用自動模式,全部都是手動調節。
大眾DV:除了拍攝婚禮現場,你還會為新人拍MV,這些MV的創作會不會都有了一定的套路,作為訂單來進行制作?
湯池:不會,每次拍攝都是創作,這個創作的主創人員絕不是我和我們團隊,最重要的是要讓新人加入。我們每次拍攝一個MV,基本上前提條件都是和來找我們的新人能成為朋友。我們在一起要先不斷地聊,找到感覺。來找我們拍攝的人都是在影像方面有要求、有感覺的人。如果有些人一點感覺都沒有,真的沒辦法拍,這個時候我就會勸他們,不要拍MV。我們這些MV既是“活兒”也是“作品”。我們跟新人之間都是朋友關系,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客戶”和“雇傭”關系,我們要一起組成一個劇組,這些人和我們也要有默契,否則,我們我會勸他們不要拍MV。
最近一個比較重要的拍攝是去馬爾代夫為一對情侶拍MV,這對情侶其實已經結婚了,婚禮現場是我們拍的,之后,很想補拍一個MV,于是就和我們商量,他們去馬爾代夫度蜜月的時候給他們拍攝。也就是說我和我的一個助手要和他們一起度蜜月(呵呵)。一般情況下,MV拍完之后,我們都會變成非常好的朋友,也是這些朋友又介紹一些朋友過來拍。所以基本上我們不做任何形式的廣告,就是靠朋友之間的口口相傳。
我現在拍攝的片子還是努力表現新人的幸福感,讓別人看過之后覺得他們是幸福的,讓他們自己覺得是幸福的,若干年后,回看這個短片時,還能夠感受到年輕時的幸福和甜蜜。這就是用藝術的手法把這種感覺烘托出來。
大眾DV:經常拍攝婚禮,對親情、對愛情、對家庭觀念是不是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湯池:是的。我經常被他們在婚禮上講述的愛情故事所感動。有的時候都會一邊拍攝,一邊流眼淚。我在這個過程中,有了對幸福感覺的積累。婚禮是一個特殊的場合,在這個場合,幸福會被擴大,真情會集中釋放,但又非常真實。我相信,很多情感的表達,很多專業演員也不能夠表現出來。
大眾DV:雖然每一對新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和故事,但是,會不會覺得很重復?有沒有想突破現在的這種表現手段和方法?
湯池:這是我現在比較困難的一個問題。你知道,世界上的幸福多是相似的,不幸的故事卻各式各樣。我現在拍攝的都是幸福甜蜜的故事,很受題材的限制。我現在也特別想拍攝一些比如有點悲情的或者更與眾不同的感情故事,但是現在還沒有遇到,而且這些又不能虛構。
大眾DV:現在網上有專門針對你的作品的“拆招”,一個畫面一個畫面地進行分析,就是“拉片”,針對構圖、曝光、剪輯手段、內容組合都已經有很多經典的分析了,你怎么看這些拆招?你是否擔心你的創意風格很快就會被復制、被流程化。
湯池:我一點也不擔心這個。雖然大家會說,這個畫面應該怎樣拍、那個畫面應該怎樣表現。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形式好學也不好學,因為,他們只知道我這樣拍,卻不知道我為什么要這樣拍,這個很關鍵。因為這是一個人參與的東西,是活動的,是變化的,換一個環境,可能就不知道怎么表現了。這與平面攝影不同,平面攝影的模仿很奏效。動態畫面的隨機選擇,是技術之外的東西,是骨子里面的,帶有思想的,是審美的經驗積累,這個,很難模仿。
這并不是說我拍得就是最好的,我知道很多電影人,他們的水平都比我高,但是他們沒有進入這個行業。
大眾DV:總是接這樣的拍攝,會不會覺得沒有意思?
湯池:不會。第一,這個可以作為我的經濟支柱,我當然不會放棄。我雖然不善經營,但是,肯定不會做空想的電影青年。其次,我覺得這里面還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其實,拍攝婚禮真的很有挑戰,也很有趣。那么大的場面,那么多的人物,那么華麗的場景,還有漂亮的男女主角、動人的故事……這一切,又都為我所用,我不用花錢雇演員,不用寫腳本,而且還能有收入!哪個想創作的人有這樣的好事!這樣想的時候,就非常開心,而且都是現場抓拍,很多問題也都是難以預料的。
大眾DV:有沒有想過未來?比如一個五年計劃,五年后你的公司要做成什么規模?或者在未來五年,你最想做的一件事。
湯池: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我沒有特別明確的規劃,但是我真的沒有太多想法,還會繼續做,在這個領域,其實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做到什么程度應該順其自然吧。但是,我肯定不會到處做廣告,接很多單子,自己做不完,就招很多人來一起做,我不敢。因為我對每一部婚禮的片子都有很高的要求,不符合我要求,一定要改,改到我滿意為止。有些人也勸我加盟一些什么機構,我都婉言謝絕了。我真的把每一部婚禮片都當成自己的作品,我不想把我的公司做成一個可以批量生產的工廠。
至于說我最想做的事情,其實我最想做的還是―拍一部電影。
湯池的未來夢想,是拍攝一部類似《蘇州河》的,能給人思考的電影,他希望在影像上創新嘗試,希望表現內心深處、表現自己的主觀色彩。等到時機成熟,他就會付諸實踐,一如當年他闖進婚慶行業,我們期待著這匹“黑馬”的來臨。
關于一些“傳說”
一“低于10萬元一場的婚禮不接?”
湯池:我的報價是16800元一場。我從來沒有拍過10萬元一場的婚禮。
二“一場婚禮,湯池是總導演,所有的環節流程都是他安排的?”
湯池:沒有啊,我們和其他婚慶攝像師沒有什么不一樣,我不會做婚慶的導演,所有的拍攝都是現場的抓拍,沒有任何導演,之前會和新人有一些必要的溝通。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去導演婚禮,婚禮是人生的大事,是兩個家庭之間的大事,我把控不了,也負不起責任。兩個家庭也不可能因為拍攝而安排婚禮。
三“如果新人不夠漂亮就不接單?”
湯池:怎么可能。首先,來找我們拍攝的相對高端一點,所以,在網上大家看到的似乎都非常豪華,但是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我沒有導演過任何一場婚禮(那得花很多錢啊)。我覺得新娘子化妝之后都挺好看的,再說你要發現優點,比如,有的新娘五官不是特別漂亮,但是身材特別好;有的新娘特別有鏡頭感;有的性格特別好……總之,在那一天,新娘都非常幸福、甜蜜。當然,有的真是卸了妝就認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