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時事政治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接到工作后被安排刷洗最臟的大浴室,接待大家靠近就會被其身上的惡臭熏倒,路過飯菜都會馬上變質的腐爛神,千尋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使他能在湯屋沒有忘掉自己。貪婪終究會害了自己。片中不止一次提到人類都是貪婪的。千尋的父母因為好奇誤入另一個神奇世界,未經主人允許吃下美食變成豬。在湯屋不工作會被變成動物,但只要堅持再辛苦也要等到工作的機會,這樣魔女就沒辦法對你下手。無臉男因為肚子餓變出很多金子,換取食物,不停地吃東西,變成見到什么就吃什么的惡魔。《風之谷》講述了娜烏西卡保護自己的國家風之谷的故事,傳播了維護和平和保護環境的觀念。娜烏西卡總是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問題,無論對待敵人還是生物,她都珍惜他們的生命。在娜烏西卡父王被庫夏娜的手下殺害,全國人民被囚禁,自己被抓去當俘虜時,庫夏娜的飛船被阿斯貝魯毀掉,娜烏西卡在逃生的一剎那還是決定救下庫夏娜。也因為娜烏西卡的善良最終使怒目相視的人們站在了同一戰線。猶巴說最好不要把手伸過去,這只松狐雖然很膽小但很兇。娜烏西卡被咬破手指頭也只說別害怕,松狐安靜下來接受了娜烏西卡。最后,娜烏西卡用自己生命的誠意換來了王蟲敞開心扉。故事也在展示那些不會說話的生物只是在維護自己的生存,不會輕易傷害其他生物。剛開始王蟲襲擊猶巴,是猶巴向王蟲開了槍。松狐齜牙咧嘴對著娜烏西卡是由于它剛才差點被王蟲吃掉。蟲子追殺阿斯貝魯也是培吉特市和多魯美奇亞交戰后飛船落到森林驚擾蟲子們,后來阿斯貝魯又對蟲子開槍引起了蟲子們的反擊。最后王蟲出現暴走也是因為阿斯貝魯抓走一只幼年王蟲,掉在飛船下引誘王蟲去襲擊風之谷。《東京教父》講述了三個流浪漢幫著棄嬰找尋父母的故事。三個流浪漢在自己沒有住處、三餐無著落的情況下,最終還是踏上了尋找清子父母的路。故事展現了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在救贖自己,幫清子找回父母的過程,也是在找尋他們三個自己最難割舍的親人。《忠犬八公的故事》講述了大學教授與秋田犬之間的故事。帕克無意間收留了一只走丟了的狗并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呵護著小八,小八每天都到車站接送教授,教授去世后小八一直守候在車站希望教授能夠出現。電影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在小八守候的車站還留有它的塑像。這個故事無論是1987年日本拍的《忠犬八公物語》還是后來美國翻拍的《忠犬八公的故事》都得到了觀眾的認可。教授對小八的呵護,以及小八對教授的忠信,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觀眾。《千與千尋》、《風之谷》、《東京教父》、《忠犬八公物語》在中國得到了觀眾的廣泛認可,有很好的口碑。四部片子表達的思想超越了文化與國度,把影片上升到了人文關懷,大學生在觀賞影片的同時,引起思考,在對影片傳達的思想給予認可的同時,也在升華自己的道德思想,這對大學生良好道德思想的養成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外國影視作品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影響
(一)翻拍作品的文化誤讀
《花木蘭》最早為北朝民歌,講述了匈奴侵犯國家,木蘭代父親從軍的孝心以及愛國之情。花木蘭的故事被代代傳誦,多次被翻拍成電影、電視劇,深受觀眾的喜愛。1998年美國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翻拍成動畫電影。該部電影延續了中國民間故事的基本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加入了神奇的想象、搞笑的情節、動人的愛情、驚險的對抗。同時極大地發揮了電影情節緊湊的優勢,這些元素的進入使影片在中國贏得好評。在人物塑造方面,延續了美國小人物的勵志路線。花木蘭、守護神木須還有可以帶來幸運的蟋蟀都不是出場就是英雄。木蘭到了出嫁年齡卻因性格像男孩子找不到婆家,跑去替父親出征但又武藝不精。木須在花家的守護神中的責任主要是叫醒其他守護神,因為被瞧不起,跑去要幫木蘭建功立業,但瘦小得像只小蜥蜴,沒有任何神技,出的凈是些餿主意。可以帶來幸運的蟋蟀也是騙來的稱號。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團體號稱要光耀門楣。片中體現了木蘭孝順、堅韌、機智、勇敢的品質,毅然決然剪掉頭發替年老力衰,腿腳不便的父親入伍。進入部隊因為是女子力量小被嫌棄,不停嘗試終于能戴著鐵環爬到柱頂。面對匈奴人多、兵強的狀況不是采用蠻力拼殺,而是利用有利的地理形勢,引起雪崩。她無論是面對匈奴的大部隊還是獨自面對匈奴的首領都沒有怯懦,它詮釋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巾幗英雄。雖然該片導演在拍攝該片前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里面夾帶了很多錯誤的思想,體現了西方極強的利己主義思想。木蘭從剛出場去相親就在唱為家爭光。木須也是為了能讓自己揚眉吐氣才跟隨木蘭上戰場。中間戰士們操練結束去打仗的途中唱的歌也是在說打仗為了以后能娶上美嬌娘,因為現在的女孩子喜歡打勝仗歸來的英雄。中國民歌故事《花木蘭》體現的是花木蘭的愛國思想,花木蘭的父親愿意再赴戰場是由于國家被外來侵略者踐踏,木蘭隱瞞身份替父從軍也是由于想要守護自己的國家。兩者概念的偷換使整個故事以及傳達的思想完全不一樣。這對正在形成價值觀的大學生有較大的影響。這種從軍為了能使家族增光添彩的思想與故事最后木蘭辭官不受,歸隱田園的結尾也是矛盾的。不能很好展現花木蘭這個女性的偉大形象。
(二)西方與中方思想的差距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當代大學生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自己的思考,他們在獲取信息之后要經過篩選和過濾等幾個過程才能最終實現教育內容的內化。這種過程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育者來說,就需要改進教學方法,采用大學生比較適應的方法進行教學,用堅持不懈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意志,通過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和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模式。
2.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讓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規范和道德評價標準,高校的教育只是一種手段,通過教育形式讓學生形成對正確價值觀念的認同并自覺遵守、內化于心才是最終目的。也只有真正構建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模式,才能讓當代大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遇到不良社會現象時才能敢于面對,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思維和行動上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的教學內容上,要保證教學理念的科學性,能夠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邏輯思維的推敲,能夠對問題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反應。在教學方法上,要堅持符合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真正實現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與學生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維,了解大學生發展動態,為大學生發展構建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規劃。
2.主體性原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就是要轉變以往教師灌輸教學的模式,真正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起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的內因,而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外因,對學生的學習同樣具有重要作用,要正確引導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3.客觀性原則。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更不能以簡單的說教作為教學方法,而要客觀的分析當前大學生所認同的價值觀念,積極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做到與時俱進,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深入了解學生,服務學生,解決學生的客觀困難,堅持將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與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內化于心,培養學生在考慮個人價值的同時不忘自己的社會價值。
4.實踐性原則。當前部分高校忽視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教育形式,片面注重理論知識的宣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部分高校大學生知行脫節的現象。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中,就要在進行傳統理論觀念教育的同時,引導大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實踐,對道德觀念和道德標準進行思考和體驗,通過自我教育培養,樹立自己堅強的意志,以此來增強自己社會生存能力,服務他人。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優化構建
要構建并且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就要充分發揮學生和高校以及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抓住主體,提高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統一思想,創新教育教學機制,并且嚴格按照規定落實。
(一)增強受教育主體學生的自律及自我教育能力
1.建立學生參與管理的有效機制。大學生群體已經是一個相對成熟的群體,他們具有穩定的思維,希望能夠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可以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引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到學生部分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鍛煉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參與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到大學生自身觀念中去。同時,要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化模式,就要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優勢,發揮學生組織和社團組織的帶動作用,發揮黨的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密切聯系和團結同學,積極弘揚正能量,將黨和國家正確的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給學生,并且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2.發動學生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大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正確引導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構建的重要途徑之一。這就需要高校積極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組織,例如通過學生自己的社團開展相關的藝術活動和體育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內化正確的思想道德修養;通過學生自己建設和創建“科技創新基地”,培養學生自發的科研能力,引導學生對科學實驗產生積極的興趣。同時,學校還要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供經費支持和人力資源支持,結合網絡科技的發展,帶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網絡中開展,大力弘揚優良的學風和校風,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3.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是所有道德觀念形成的基礎,對實踐起著指導作用,指導著思想政治教育思維和行為的方向,對于自律性教育和學習具有導向性作用。理論知識水平的高低,也決定著自身學習能力和自律行為的水平。高校對于理論知識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教育和傳統的灌輸方式上,而應該將理論知識深入到學生內心,真正成為指導學生行為的方針和指南。通過正確的道德規范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熏陶學生,幫助學生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的貫徹和執行,并用其思維規范自己的言行。
(二)深化教育主體高校和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功能
1.在保證內化模式構建的科學性和方向性基礎上,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緊密結合當前經濟發展形式和國際形式,以大學生實際思想變化為依據,結合我國當前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實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化模式的構建編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教學方法上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改變以往傳統的“灌輸式”和“填鴨式”教學,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調動起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通過教學實踐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高校教師也要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作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對大學生進行形式與政策的教學。
2.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環境,營造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校園氛圍和社會氛圍。全方位培育具有堅定思想政治素質的人才,是當前高校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用自己的知識去教育學生,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影響學生。高校各級管理部門也要從培育大學生堅定的思想政治素質著手,認真分析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且堅決貫徹執行。同時,高校教師和各級行政部門也都要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自身政治素質,加強自身學習,用自己良好的職業道德去教育學生,用自己優質的服務去培養學生,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質環境和條件,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礎和保障。
論文摘要:高校環境的新變化必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戰和要求。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發展,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人文關懷,探尋其實現途徑,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必須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為新世紀新階段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現代社會的巨大變遷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行為、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倫理道德、交往方式、人際關系等方面產生很大的影響。由于他們還沒有形成穩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關懷,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及其價值體現
重視和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內在要求。從哲學意義上說,人文關懷關注人自身的命運與價值,是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人文關懷以人文精神為主導,其內涵包括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自由尊嚴、道義良知的人道精神,公正平等、民主法則和理性精神。人文關懷的現實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和平等。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著眼于培養人們樹立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莊嚴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鮮明的個性意識與集體主義風格,健康開放的文化心態與精神風貌。從現實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是指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關心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對當代大學生而言,人文關懷就是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和個性需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理解、關心和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實現途徑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人,塑造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關注人的生存狀態,特別是人的精神存在及其發展,追問人的存在價值和人生意義。因此,人文關懷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為本質的內容,其實現程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要把人文關懷完全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從以下三個途徑展開。
1.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堅持什么樣的教育觀念或者教育理念,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倡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積極意義,就在于充分肯定人,充分實現人的心靈自由、精神解放的人文主義理想,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基本關系中,追求和諧統一,目的是使當代大學生在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的實踐過程中獲得和諧、自由和具有創造性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變思想政治教育中那種不從人本身、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出發,而是把社會的道德規范作為一種外部力量來束縛人的傳統做法,改變原來那種硬性地要求人無條件地、機械地按照道德規則行事以及人在社會道德規范面前只能是被動服從者的不良現象。我們必須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說教式、灌輸式的教育而向對話式轉變,實現教育者、受教育者雙方平等對話、自由交流和相互磋商。對話式教育會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雙方熱烈的討論甚至爭論,這是人與人平等相處的基本方式。對話式教育顯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和教育者的情感投入,從而在師生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2.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關懷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為學生現實生活服務的具體實踐活動中去。這也是國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特色。在歐美發達國家,學校普遍具有良好的服務中心和服務設施,一般的學校都配有學生活動指導員,并設有咨詢處、宿舍顧問、貸款和獎學金部、紀律顧問、法律援助部門等服務機構。同時,學校還聘請一些顧問,如社會工作者、心理咨詢專家、精神病治療專家等,來診斷和解決學生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通過這些人性化的服務,在解決學生具體困難的過程中使學生感覺到國家的存在和社會的溫暖,其公民的主體人格和愛國情懷也由此得以萌生。這種人文關懷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原有的強制化和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既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也不符合現代教育的主旨精神。
3.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培育高品質價值觀
學者周圍平認為,人之為人,一個更為本質的特征就是超越性。超越性是指人對超出生存以上的意義的尋求。與理性相比,超越性更是人所特有的本質。超越性有三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對自己人生的責任心。這是心靈生活的開端和最基本要素?,它根源于對生命的愛,因為這種愛,不愿生命流逝,便會珍惜自己的生命體驗和感受,發展豐富的內心生活;也因為這種愛,不愿虛度生命,便要尋求生命的意義,對人生進行思考。二是靈魂的認真。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必然會引向對人生意義、價值的追問。三是在精神上與某種宇宙精神本質建立聯系的渴望。上述的人文精神或人文關懷其實質是對個人內在的心靈生活的無比關注,周國平認為,這比外在的生活更重要。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采取學習、體驗等各種方式豐富學生的心靈世界,培養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加深他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提高他們的精神品質。
總之,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了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體現了人學思想的發展和完善。包含了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和目的。人文關懷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審視、把握和闡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在繼承和發揚過去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體系,在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環境和價值追求等方面實現全面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