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讀老人與海鷗有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寫:在翠湖畔,一位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喂養海鷗,他把海鷗當成了自己的子女,海鷗也把他看作了親人。最后,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圍著老人的遺像,為他舉行了一場獨特的送行儀式。這篇課文既表現出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又展示了海鷗對老人那令人震撼的情。展示出了老人與海鷗之間濃厚的情感,展示了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
感受到老人與海鷗之間那真摯的情誼后,使我想到了我們的周圍——人與動物之間的冷漠。
動物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所以我們要尊重動物,和它們相親相愛,和諧共處。
在生活中,我經常遇到:大家捉住小鳥,把它的腿綁起來拉著玩兒,有意踩死螞蟻等不良現象。
這就是對小鳥的不尊重,你想:把小鳥的腿綁住了,就等于約束了它的自由,任何有思想的人或動物,如果沒有了自由,就等于生活沒有了希望。
讀,誦書也。――《說文》
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公羊傳?定公元年》
讀其書。――《孟子》
相隨觀讀,諷述以談。――《論衡?談天》
而新大綱卻賦予了其新的含義,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我不禁感到,原來讀就是讓學生有所收獲。在潛心研究的過程中,令我想到了許多,讓學生收獲的是一種能力,讓學生收獲的是一份情感,讓學生收獲地是一絲思考,讓學生收獲的是一點個性,抑或是讓學生收獲的是一次頓悟。當我正沉浸在收獲的快樂中,冷靜下來,我才真正地感受到,原來讓學生收獲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平凡或不平凡的人生。
一、在品讀感悟中感悟人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于永正老師也強調: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己讀懂課文,既得到了獵槍又得到了兔子;而聽老師,聽同學易懂,只是得到了兔子。從而要求我們語文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品讀感悟。例如教學《特殊的葬禮》的一個片斷:
師:出示,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垂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你們仔細地聽,看看聽出什么來,或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指名讀)
生1:我再也看不見昔日瀑布的壯觀氣勢,真難過!師:好,你帶著這份情感也來讀一讀。
生2:往日那咆哮而下、一瀉千里、從天而降、洶涌、雄偉壯觀的景象不復存在,如今卻像生命垂危的老人,為什么?師:誰能幫忙解答?
生3:這是因為建了伊泰普水電站再加上周圍的許多工廠用水毫無節制,沿河兩岸的森林被亂砍濫伐,水土大量流失才造成的。所以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才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師:你們還可以從哪些詞語看出來呢?
生4:老師,“形容枯槁”一詞的本來意思是指面貌干枯、憔悴。從這一詞知道大瀑布的水流量已經不多了,再也沒有往日一瀉千里的壯觀的景象了。
生5:“奄奄一息”這個詞的意思是只剩下一口氣,形容臨近死亡。在這時我感受到了瀑布即將要完全消失,好像只剩下一口氣了。水流量特別得少,那么讀的時候可以小聲點。口氣若有若無的,像奄奄一息的老人。師:你體會得真棒,你也來試試朗讀。(生讀眾掌聲)
生6:老師,我覺得“無奈”一詞用得更好,從這里我知道,其實塞特凱達斯大瀑布并不想變成生命垂危的老人,這都是因為人類的破壞才造成的。在老人生命垂危的那一刻,它其實還在掙扎,它似乎還在努力地生存下來,可是因為人類的破壞太厲害,太嚴重了,才會“無奈”地低下了頭。師:是呀,老人垂危的這一刻,似乎想說些什么,可是它卻沒有力氣了。多么的無奈呀。你也來讀一讀。(生讀眾掌聲)
師:聽到這我們義憤填膺,我們一定要把老人未說完的話說出來。請你們準備一下來當當這位老人,替它說完未說完的話語。
(適時讓學生說,升華情感,進行環保的教育,教師適當指導。)最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句話。
在流淌著個性的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帶著個性化的體驗,充滿了審美的愉悅,多角度地詮釋了文本的內涵。正如我對《新課程標準》的另一個詮釋:只有對話,才是真正地引導;只有對話,才能走進心靈;只有對話,才能彼此接納;只有對話,才能相互造就。這一次喚醒了學生對生命的詮釋,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從孩子的語言中可看出他們發自內心地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讓學生收獲的是一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二、在情境朗讀中享受人生
閱讀活動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口讀出來,就要迅速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展開想象的翅膀,以亢奮的心理狀態心往神馳于文章所創造的意境,敏捷地把語言形象轉化為視覺和聽覺形象,使學生感受到整個生活場景形象地呈現在眼前。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象、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情境教學,是指從教學需要出發,教師依據教材創設以形象為主體、富有感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引起學生情感體驗,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它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例如教學《老人與海鷗》的一個片斷:
教師出示: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周圍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著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兒女”們……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師:是的,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一群焦急而又悲傷的海鷗。生讀。
師:海鷗們穿著雪白的衣裳,在為父親守靈呢。再讀。
師范讀這一段,海鷗跟人一樣,有情有義,這樣的所作所為,只有親人才能做出來,也只有為自己的親人才會這樣做啊!生再齊讀。
師:多么令人感動的場面!此時此刻,老人是海鷗的親人,海鷗是老人的親人。雖然老人去了,可老人的身影留在了翠湖湖畔,這兒有老人的身影。雖然老人不在了,但這幅人鷗和諧的畫面卻永遠留在了我們的記憶中,定格在了所有人的心中。
正是在這樣的一次又一次的情境朗讀中,學生享受到的是老人對海鷗的那份執著的愛換來的老人死后,在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那份特殊的感情已經融進了學生柔軟的心底,享受的是一次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
一、 鉆研PYP課程框架 營造語文學習樂園
PYP每個年級要圍繞六大超學科探究主題(我們是誰、我們身處什么時空、我們如何表達自己、世界如何運作、我們如何組織自己、如何共享地球)來自選相關與之匹配的教材內容,沒有教材,要靠教師將很多學科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實現各年級探究主題相同而中心思想不同的教學目標。初一看,感覺這六大主題與學科之間有較遠的距離,但通過不斷鉆研課程框架整合教材反復實踐,教學過程還是充滿樂趣,教學結果也是收獲多多的。我舉個教學實例,請大家一起來感受一下PYP的語文教學吧!
我選擇了六年級的探究主題“我們如何表達自己”,其對應的中心思想是“愛的行動”,然后我再對照PYP六年級的語文教學要求,進入了繁雜忙碌的備課狀態中。備課時,我先將國內語文教學與PYP語文教學作個對比。
國內的語文教學這些年來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也存在著老、慢、費等問題。“老”指的是教材更新不快,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學生思維成長的速度;“慢”指的是教學方法的陳舊,很難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費”指的是教師教學費神(備課、批改作業試卷),學生學習費心(樂趣少壓力大)。許多課文的教學無外乎還保留一些固定的模式,學生永遠只有幾個活躍分子在表現著。很多課堂里尖子不尖,后進生還是“后”,多種因素在制約著師生的發展。
PYP的課程似一味中藥,需要不斷地煎熬、嘗試、反思,才能領略其中的妙處,在不太長的時間內忽然藥到病除,學生的成長與進步盡在掌握之中。這里的“煎熬”指的是教師對PYP課程的鉆研,“嘗試”是預備幾個教學方案,根據學情變化隨時更新,“反思”是當“此路不通”的話就要找出不足總結經驗。再看看這一超學科主題的“我們如何組織自己”中的“愛的行動”。我事先做好單元計劃的大框架,然后尋找相關教材,是有關培養學生愛社會愛人類愛自然的課文(最多四篇,其余的留與學生去尋找),然后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能力、興趣愛好,我設計了如下大課:課前的情景鋪墊:學生表演課本劇《游子吟》后,再談此劇表達的是母子情。順勢引導學生再類推出《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的父子情,《走過老師的窗前》中的師生情,這一切均源自一個“愛”。
除去父母與子女之愛,這個愛還體現在哪些方面?學生自然想到愛國,那么“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愛國經典詩篇又閃亮登場了。再說到愛自然風光,《小石潭記》、《游褒禪山記》等古文便又新鮮出爐了。也就是說國學內容在這兩節課內有了體現。
有了國學的熱身,學生的興趣增長了,我再適時推出《老人與海鷗》、《唯一的聽眾》等文章,學生在自學過程是全程投入的,師生共同探究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愛是什么”、“愛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表達我們的愛”、“你覺得應該為愛負什么責任”、“你希望能為愛付出什么行動?”學生愉快地分成小組,緊鑼密鼓地合作探究以上問題,通過上網查資料、詢問或采訪他人、寫作文、做PPT、辦板報、演講、辯論等方式在忙活著,我是他們的陪伴者與合作者,起到喚醒、點撥、引導的作用。
學生也搜集了不少“愛”的文章,他們“搖身一變”成了“小老師”,有足夠的平臺與掌聲讓他們完成對這些文章的解讀,臺下的同學們似乎都是他(她)的“粉絲”,“師”與“生”頻繁互動,妙趣無窮。
這個主題即將結束時,不少學生有感而發:“這次探究活動,讓我感覺到愛的定義原來如此廣泛。以前他人對我之愛,我渾然不覺,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國家與社會為我提供這么好的學習生活環境,深圳的風光氣候這么適合我,父母老師關愛我的身心健康,我應該也要學習關愛他人、注重環保、努力學習回報社會。”很顯然學生的知識面拓寬了,涉及到其它學科他們更有興致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覺悟提升了。那么學生關于語言學習的狀況又如何呢?通過評估,很多知識點他們奇跡般地掌握了,口頭與書面的表達能力增強了,對文字的理解與感悟能力也超出我的預料。學生對“愛”不僅有較多較深的理解,也付出了相應的行動,一些環保事務、愛心捐助什么的,無需我發動,他們自覺地履行一些義務了。
為時一個多月的單元探究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忙碌而又快樂的,我也是既疲憊又開心,“愛他,就對他放手”這句話真沒說錯,這也是“愛”的一種。感謝PYP的課程體系,這種師生解放、省時高效、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讓我品嘗到做教師的價值!
二、 分層教學新解 集中優勢共補弱項
國內課堂教學對學生座位的編排也是很講究的,其中最負責任的是把學生四至五人編為一組,將優、良、中、差的比例安插在一起,教師的本意是以強帶弱,這個想法是很為學生考慮的,但學生對于這些安排滿意嗎?
優生自然是眾星捧月,除了完成自己的學習外,還要很辛苦地幫助“差”生,自然很辛苦,再攤上幾個不配合的,他們會委曲與不平衡:我做完功課,為什么不能休息、娛樂或者閱讀?我幫助他們,他們還不聽話……而那些“差”生,日子很好過,死豬不怕開水燙,反正有人幫助我學習,我學與不學一個樣。若“上頭”(老師或者家長)催得緊,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團結好“優生”,就可以“貢獻”出作業,與我“共享”,我還是很好玩的!教師也不輕松,通常這個組看看,那個組瞄瞄,還是忙不過來,某些不和諧的聲音也是此起彼伏。
學校提出學生按功課層次合理分組,實行分層教學。分層教學這個理念是不錯的,但很多老師覺得有些不公平,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會不會對他們的自尊造成傷害?優秀生會不會閑著,后進生的會不會變得更弱?
我通過反復思考,結合曾經觀摩過的新西蘭小學課堂的分層教學,開始大膽嘗試。每個學生的座位都不是固定的,按不同的課程進行分層。以某一學科為例,數學弱的坐在一組,強的則集中在另一組,其它學科也如此安排。在試運行的過程中,學生的反饋居然是不錯的。如在語文課堂,學習能力強的那一組的同學較快完成學習任務了,他們有很多選擇,可以閱讀可以寫作也可以幫助較弱的那組的輔導一下。以前按強、中、弱混坐的學生學習速度是較慢的,但分層后他們覺得很舒坦,想在幾個水平相當的“難兄難弟”中殺出一條血路,他們之間出現競爭了,若比組內同學學業完成得快些,他們無比高興,以后居然學習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那個優勝組的同學也不甘落后,他們也不希望第一位的“寶座”被人換下,學習的勁頭自然也增加不少。
我的“分組政策”不是一層不變的,讓熱衷于新鮮事物的小學生很感興趣。如合作上網、到圖書館查詢資料,結伴采訪他人,合作完成小實驗等自選的學習小組,我會用這些方法來分組:1、色塊相同組。如把一把色塊(五種顏色)發給學生,每人任意選一塊,選到紅色的為一組,綠色的再成一組,以此類推可成五個小組。2、拼字成組。我把印有“合作學習”的紙剪成小塊,數量與班級人數一樣。同學隨意抽一塊,再由他們合作拼字,拼成“合”字者為一組,“作”字者為一組,以此類推,可成四個組。3、形狀分組。把一些瓶蓋、跳棋、軍棋、小三角尺等代表形狀的物體讓學生選擇,可以分為球形組、方形組、三角形組、圓柱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