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前赤壁賦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不同時期作品有不同特點,教學要把握好品析的重心
我國古代游記散文大致經過了魏晉誕生期、唐代成熟期、宋代高峰期、元明復興期和清代衰變期,教學中要根據山水游記散文各時期的不同特點進行品析。
教學魏晉山水游記,要注重感受風物,在山水的描寫中去體會文人學士的寄懷。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不安,朝代更迭,社會黑暗,這使得文人學士厭惡仕途,逃避現實,志趣轉向廣闊的大自然。他們有的隱居田園,有的寄情山水,開始對大自然進行自覺性的觀賞,他們對大自然的審美以及覺醒,使得這時期的山水景物不再如秦漢時期只是表現主題的附屬品,而成為了主要的描寫對象。東晉陶淵明文風舒爽自然,情味雋永,教《桃花源記》,要讓學生去想象那個和平、寧靜、幸福、淳樸的理想世界;讀鮑照駢文《登大雷岸與妹書》,眼前要能浮現出廬山、九江一帶氣象萬千,煙云變幻,光色耀目的景色;觀吳均《與朱元思書》,水之清澈急猛,山之峻拔奇秀,要能讓學生感受其描寫的傳神效果。
教學隋唐游記,文人對山水景物描繪時融入的主觀感受以及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寫法是賞析的重點。隋唐時期,社會盡管有些動蕩,但總的說來還是比較安定的,經濟繁榮,文化高度發展。這一時期人們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變,不但培養自己與自然之間相親相近、相和相融的關系,以獲得身心愉悅,還積極探索旅游價值觀,注重景物的文化內涵。讀唐元結《右溪記》,不僅要引導學生玩賞右溪“清流觸石,洞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的清秀美景,還要品讀出作者借景而抒發的“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的懷才不遇的感傷之情。讀《永州八記》,就要了解柳宗元借山水之樂排遣內心抑郁,將寫景抒情融合為一的寫法。
教學宋代山水游記,要把握描寫、敘述、議論并用,景情理融成一體的特點。宋代的山水游記把唐代山水游記散文融情于景擴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進行說理議論,為山水游記散文發展在內容上又另辟一條蹊徑。教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體會作者描寫美山、秀亭、四季、醉翁、游人眾景之后,歸結到太守之樂,是要表現為官要“與民同樂”才為真正樂趣的理念;讀蘇軾《石鐘山記》,要明了蘇軾對景物的游覽、觀察是為最后發出“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的議論作鋪墊。
明清山水游記,文人注重個性表達、借山水抒發的獨特游賞趣味則是最有特點的鑒賞之處了。明清兩代,古代山水游記散文發展得更成熟多樣,文人都刻意在作品中表現個人在山水審美中獨特的生活情調,在“獨抒性靈”的旗幟下,作品富有個性。若讀《游蘇門山百泉記》,要賞析袁宏道以游百泉而借題發揮,充分表達自己向往古代隱士、熱愛自然山水、鄙視功名富貴的情感和個性。而“桐城派”姚鼐《登泰山記》記游敘事,語句不多而線條清晰,考證述古,文筆平實而恰到好處,這些正是要表現“義理、考據、辭章”三者結合的文學主張。將文學主張與旅游情趣融為一體,也正是文人在山水游記中的個性表達。
二、入景入境,重誦讀促聯想感受山水風物
讀山水游記,必要跟隨作者感受景物,走進有“佳木異竹”的山林,欣賞如“搗珠崩玉”的瀑布,如何走入這美景呢?
反復吟誦感受畫面美和音韻美。作者運用準確到位的詞語、變化多樣的句式、靈活豐富的修辭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韻去描寫景物,營造意境,這些只有在朗讀中才能更深刻地體會。杜牧《阿旁宮賦》善于運用排比“廣文勢,廣文義”,“五步一樓,十步一閣……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用“四字句”為主軸,整散相間,長短錯落,顯示阿房宮浩蕩的氣勢。“使負棟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語”,一連六個比喻,夸張的手法和蟬聯的句式相結合,環環扣緊,表現出阿房宮雄渾奢華。這樣的才思,鋪采文,不值得我們千百遍的吟誦回味嗎!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其中幾乎是字字用典,句句對偶,其華麗的辭藻、豐富的內容、流暢和諧的音律、工整多變的句式,讀來給人以暢快淋漓之感,細品之下,更覺作者獨具匠心,勾畫出的壯美的山水樓臺如卷軸鋪在眼前。
比較閱讀,感受寫景的不同趣味。古人在不同境遇下對待山水有不同的態度,不同心境下述諸筆端則有不同景觀。比較蘇軾前、后《赤壁賦》,《前赤壁賦》寫景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月如美人,徘徊有情,寥寥數筆,蘇軾便勾勒了一幅空靈秀美的月夜江水圖。《后赤壁賦》寫景句“霜露既降,木葉盡脫……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景物卻空寂清冷,虛無縹緲。同一個人,同樣寫赤壁,不同的心境下呈現出的景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境,正是因蘇軾寫《前赤壁賦》表達的是其樂觀曠達的情懷,而寫《后赤壁賦》時,卻寄托其孤獨苦悶之意。《滕王閣序》中王勃的語言辭藻華麗,色彩絢爛,寫景的名句化用前人詩句,卻更有凌然之勢。如“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舳”與漢代張衡《西京賦》中“擊鐘鼎食,連驥而過”比較起來,辭藻更華麗,描繪更細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化用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但它描繪的畫卷更為曠遠明麗。從這些與前人的不同以及《滕王閣序》的文墨詞彩中,我們能看到大唐盛世刻在年輕詩人骨子里的昂揚與樂觀,即使后文有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悲,但這種文采激情照亮了失落的悲壯。
運用聯想與想象進入美境。山水游記中的“景”,既是現實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創造的藝術之景。閱讀時,惟有充分展開想象,對作品中所繪之景,所敘之事,所狀之物進行再補充,再創造,才能常讀常新,獲得裨益。可以嘗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改寫文句,既能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還能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情懷。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雖不是出游,卻描寫多年未回的田園風景,也是山水之間的抒懷,文中可以改寫“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這樣寫景的句子,感受田園的靜好風物;也可以改寫“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樣景中寫事的句子,體會他于美景中樂安天命,追求閑適與自由的人生理想。
入景之所以要聯想,還因為游記作品也常常運用想象來寫虛景。《醉翁亭記》中寫道“環滁皆山也”,但實際上滁州周圍并沒有那么多山。《岳陽樓記》中的“虎嘯猿啼”也非實寫,岳陽樓周圍自古就沒有發現過“虎”,這些寫景的佳句都是經過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創造,實中有虛,虛實相生。而杜牧寫《阿房宮賦》,全然是靠想象再現了秦宮的壯麗和秦皇的驕奢。
三、入情入理,抓脈絡巧設問加深理解情理
古人游覽山川景物、名勝古跡,往往是有感而發,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審美趣味寄寓其中。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僅80余字,寫景的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幾句,在此基礎上,作者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而“閑人”一詞即抒發了作者被貶黃州仕途失意的傷感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復雜感情。如何帶領學生深入作者的心靈,理解情理呢?
1.抓住情感變化的脈絡,把握寫景、抒情和議論的關系
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找出貫穿全文的情感線,學生便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靈魂――情理的深意。如《蘭亭集序》中,找到文中情感變化句子“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理出作者的情感脈絡為“樂―痛―悲”。蘭亭盛會,暢敘幽情,游目騁懷,這是縱情山水之“樂”,樂在景中。但這樣的清談忘俗,真能帶給人永恒之樂嗎?這引發了王羲之的深沉思索,發出“修短隨化”“死生亦大”的“痛”感,以及文章結尾對人生代代生死的興嘆莫不相似的千古“悲”嘆啊。由景入情,這樣的思考和覺醒中,抓住情感的脈絡,學生能體會到生的豐厚怎能與死的虛無相提并論,人生也不能只是在無為避世之樂中消極度過。
再如《赤壁賦》,找出情感句“于是飲酒樂甚”“哀吾生之須臾”“客喜而笑”,整理蘇子的情感變化為“樂―哀―喜”,整理出脈絡可以自然地帶出問題:這前“樂”后“喜”是否為同樣的情懷呢?深入到蘇軾的內心,“樂”為山水之樂,美景之樂,暫娛心情,卻生出了人生如蜉蝣的短暫渺小之感和羨長江天地永恒的“哀”嘆之情。“喜”為“了悟之喜”,不如不羨,與清風明月“共適”,這是蘇軾在人生遭遇重挫之后,在自然造化中對人生的理性思考,樂景雖暫生哀情,思考卻終得釋然的理趣。
《游褒禪山記》是游記名篇,不重在寫景,而重在說理。文章表達作者內心感受的關鍵詞是“悔―嘆―得―悲”,通過設問引導學生研讀:作者“悔”于何因?“嘆”于何事?“得”出何理?“悲”從何來?王安石“悔”自己跟隨別人而沒能盡情享受游洞的樂趣;由“嘆”古人求思之深而無不在,“得”出做好一件事要有志、有力、借物幾個因素;“悲”為感懷學者做學問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由此來看前文寫“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華山”乃“花山”之誤,以及游洞一事,實為抒情議論作鋪墊,在情感脈絡的探討中,王安石的深思慎取,不盲從,盡志可以無悔等思想,便讓學生理解得更清晰更深刻。
2.課堂巧妙設計思維訓練,往往能使學生潛入文意
研讀補白,深味作者心懷。設計一些需要補充的句子,帶動學生閱讀,是一個較好的方法。如《蘭亭集序》中設計補句子“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學生在反復誦讀后,會由開始填“修短隨化”,“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慢慢變為“齊彭殤,一死生”“詩酒清談,虛度時日”等答案。在補寫中品讀出了王羲之在世人都回避死亡的時候,去思考生死區別的勇氣和胸襟。《赤壁賦》中設計“客的簫聲‘如怨如慕’,根據客的回答,補全句子。客借簫聲,表達出羨慕( ),哀怨( )。”同學們從這個方向去品讀,很快能理解在赤壁懷想曹操的緣由。羨慕曹操這樣的人生,英雄得志,文韜武略流傳恒久;哀怨自身渺小,生命短暫,平凡失志。這也正是才華橫溢的蘇軾借客之口而言自己貶謫黃州后的心情。研讀補白,給了學生一個閱讀體驗指向,往往可以讓思考進行得更深入。
課堂延伸遷移,能強化學生對文章情意的揣摩。如寫一副對聯描述滕王閣,上聯“三江為襟,五湖為帶,平地起高閣,成就千古妙筆”,下聯“四海升平,七星拱月,青天顯明辰,訴說百世滄桑”。在對聯寫作的訓練中,再次品讀文本,咀嚼俯拾即是的美詞落英。還可以聯系學生的閱讀體驗來拓展。如教學《蘭亭集序》時設問,同學們是如何看待“死生”這樣的大事呢?聯系你讀過的作品和自我人生體驗來談談你對生與死的理解。當學生答出“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急流奔向前去的時候,才美麗,才有意義”、“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是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于度過”這樣的答案,他們已然感受到王羲之“一死生為虛誕”的思考。
一、職業院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的必要性
首先,語文文本具有極強的包容性。中國的語言文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與政治、哲學、經濟、文化等許多門類的學科融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許多作品其內容本身就蘊涵著人類相關生命的種種體驗與思考,關聯著人類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無限豐富性與復雜性。“文史不分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都說明了這一點。如,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才子看見纏綿……流言家看見宮閨秘事”,成了人們百讀不厭的百科全書;大家熟悉的《史記》,既是文學著作也是歷史著作,具有極高的文學和歷史價值;《徐霞客游記》中用文學的筆觸記述了大量的地理學知識。語文無限豐富,包羅萬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也就為大學語文課程對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學生熱愛專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專業人文精神提供了前提條件。其次,教育心理學及有關學習理論的闡釋也表明大學語文課程對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提高專業的人文精神具有很好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學習興趣,會引發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習變成一種內心的滿足,而不是一種負擔。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學生的學習主要是圍繞著專業方向來組織的,學習興趣與專業興趣密切聯系。學生的興趣是其知識、素養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選擇上的綜合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符合學生興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學生知識水平、文化素養的,也是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師有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任務,但也同樣有適應學生興趣愛好的需要。大學語文教師利用學生對專業的興趣而主動對教學內容、重點等做相應的調整,使其更貼近學生的專業,突出其專業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學及有關學習理論的,這也勢必使我們的大學語文教學更具魅力,更能激起學生學習專業的興趣。第三,大學語文教學自身的不斷深化也要求走與專業結合的道路,對提高學生的專業職業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與專業有機結合的措施
一是在教材內容的取舍上,教師要突出專業特色,對現行教材內容進行取舍。在目前還沒有一種具有專業特色的《大學語文》教材的情況下,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專業愛好及需要來增刪課文內容。如果教的是音樂專業的學生,則可選取一些詞句優美、富有音樂節奏感的篇章。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商隱的《無題》、蘇軾的《前赤壁賦》等文章,就可以補充一些古代的有關音樂評論等內容;如果面對的是美術專業的學生,則可選取那些畫面感強、色彩明快、具有詩情畫意的文章。如,王維的山水田園詩、的詞等,還可補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時常常又是畫家、書法家)的書論、畫論;如果面對的是園林、建筑專業的學生,則可多選像劇作家李漁《閑情偶寄》中關于農林營造等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汽車專業的學生多選取結合汽車文化方面的文章;如果是旅游專業的學生就相應選取歷史典故和地理方面的課文……這樣以來,大學語文教學的專業特色從內容上漸漸凸現出來,相信這樣的取舍一定會令學生興趣大增。二是那些經典美文,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專業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經典美文,學生都要學習。如,同是蘇軾的《前赤壁賦》,音樂專業的學生可側重在對語言節奏感、音樂美的把握以及“嗚嗚然蕭聲”的賞析與想象;而對美術專業的學生則重在對“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以及主客們“相與枕籍乎舟中”等意境的賞析與畫面的描繪;同是《琵琶行》,對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可把重點放在對“大珠小珠落玉盤”那千百年來不絕于耳的琵琶曲的“聆聽”與感悟上;對美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對“別時茫茫江浸月”那一種離別情境的理解與構想則又成了他們的重點;而對服裝專業的學生來說,可引導他們由青衫進而對古代官服加以識別與再繪……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與熱愛,定能為我們的語文課堂營造出一片生機勃勃、富有創造精神的新天地。三是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根據不同專業具有的專業特色來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音樂專業的學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潑、善表演,有很不錯的音色和標準的普通話;美術專業的學生喜安靜,善用色彩、畫面來思維。如,教李煌的《虞美人》時,音樂專業學生可讓其聲情并茂美聲清唱,極富表現力地把作者那種故國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出來,課堂一片悲寂。這一唱,意境全出,遠比師生反復的朗讀和教師仔細講解更有效。如,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衛風•氓》時,教師可讓學生想象女主人公各個時期(婚前、新婚、婚后)的著裝,將其勾勒出來,來一次作品展示會,效果很不錯。總之,我們要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富有專業特色的教學資源,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他們的特長,為我所用,大膽地選取能發揮學生特長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唱起來、跳起來、畫起來。這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四是在作業布置及考核中可按照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方式方法,將專業與大學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如“從XX文中看X時X地的建筑(或音樂、美術、服飾、園林設計等)的特點”等,學生可自主的確定研究課題便于查找、搜集資料。研究可以是小組合作也可以個人來完成,研究所得撰寫成論文上交,既作為作業也作為這門課的成績。學生已具備較強的自學和獨立思考能力,有較寬裕的課余時間,這為語文的這種作業及考核提供了方便。在長達近一個學期的學習、資料搜集后,學生都能交上一份較好的答卷。學生的作業內容各個不同,但他們對所鉆研的問題都有較深的理解,能夠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展示了高職學生較為獨特的思考與見解。因為有所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研究也就更有興趣了。
三、結語
之所以選擇杜詩《江南逢李龜年》作為范例,是因為這首詩歌的情感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最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一、看“象”
“象”指對象,即詩歌的抒情對象。抒情對象可以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可以是己(自己)、彼(他人)、家(家園)、國(國家)。具體而言,看“象”就是看“己”、看“彼”、看“家”、看“國”。
(一)看“己”。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切物象,因為“我”的觀照而附帶上了喜怒哀樂等主觀感彩。
杜甫寫作這首詩時已是暮年,拖著殘軀,“奔走苦不暖”,流浪到了潭州(今湖南長沙),一把老骨,無心美景。暮春初夏的草長鶯飛作者無心觀看,滿眼所及的是“落花時節”,詩人遲暮,晚景凄涼,內心凄楚。
(二)看“彼”。“己”與“彼”,就是詩歌中的主與客。主客互動,從而讓詩歌的情感色彩更加多元。客有時還起著推動主的情感發展變化的作用。很多時候,明明只有自己,也要虛擬一個“客”,好讓文章不至于單調,如《前赤壁賦》中的客,很有可能是作者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而虛擬的。因此,“彼”可以是實有其人,也可虛擬為之。
李龜年是開元時期的著名宮廷藝人,他的地位與收入,肯定比琵琶女這樣的坊間藝人要有保障。杜甫是一個大喜不多大悲常有的人,而李龜年在事業上卻大喜大悲,以前為歧王演奏、為崔大官員演奏,錦緞珠玉無數,而今只能混跡酒肆,雖傾心演奏,卻難以糊口,李龜年內心的失落無望就不難理解了。
(三)看“家”。家是一個人發達了想衣錦還鄉、窮困了想尋求溫暖的地方。作者少年抱著“致君堯舜上,要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離開家鄉,而今寫詩愁知己、做官已無望、飄零獨憔悴,父母的早亡和妻兒的孱弱把詩人推到了責任的最前沿,自己現在最緊迫的身份是父親、是丈夫,父親、丈夫的職責就是要建立一個真正的家,此時的江南風景再好,恐怕也比不上北方的那個可能片瓦無存的家。“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思念家鄉,心在北方。
(四)看“國”。這首詩,容易只看到小我,而看不到大國。杜甫的詩歌,幾乎都離不開自己、家園、國家這三個對象。杜甫是一個把家安放在路上而把國家安放在心上的人。《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里有兩個背景,一個是開元全盛日,倉廩實稻米香;一個是安史之亂,尸橫遍野民有饑色。國家的昔盛今衰、輝煌不再令人哀嘆。
二、看“景”
“一切景話皆情語”,景的美與丑、暖與冷、樂與悲都是情感的體現。這首詩不是暮春三月的生機勃勃的暖景、樂景,而是落花時節、詩人遲暮的冷景、悲景。
三、看“事”
有閨閣之事,有懷鄉之事,有送別之事,有婚喪嫁娶之事,有家國之事,等等。古人的事,說得最多、糾結最多的還是事業。
《江南逢李龜年》這首詩高度濃縮了杜甫的一生。少年杜甫才華橫溢,敏捷多情,自然能夠成為喜好文藝的歧王李范和秘書監崔滌的座上賓,之后又成為一心要籠絡知識分子的唐肅宗的閑臣,到了晚年,杜甫明白了,自己的詩難有知己,自己的官運早已無望。
四、看“情”
古人抒發的情感,類型繁多,而朋友之情是其中的一個大類。《春日憶李白》《題張氏隱居二首》《短歌行贈王朗司直》等都是杜甫抒發友情的詩歌。《江南逢李龜年》最感人的還是詩人與藝術家的惺惺相惜、同病相憐。如果“落花時節”沒有遇到對方,而是自己一個人在承受痛苦,這首詩就只有悲涼,而沒有溫暖;僅有個人的遭遇,而缺乏普遍的意義。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抒發的是失落人互相理解、互相憐惜的感情,這種心底的共鳴很有感染力。這兩句的療效在于兩人在傾訴痛苦與失落時,將其分擔與消解,情感的共鳴之后是一種自己并不孤獨的釋放。這種情感,僅限于個人的遭遇。
于漪老師曾經說過:“進入語文織就的‘寶藏’,能開闊視野,提升精神,凈化感情,增添智慧,認識社會,品嘗人生,其中快樂,難以言表。”語文教學本身就是最富情趣最有生氣的藝術活動。尤其對于在藝術類學校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若能將藝術教育與語文教學巧妙融合,有機滲透,一定能讓語文課堂充滿藝術魅力和無窮樂趣。 下面就自己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滲透藝術教育的實踐談三點做法。
一、恰當選擇課程內容,取專業所需。
語文教學與藝術專業結合,就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各門藝術的專業特點,按照各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對課程內容進行恰當取舍,各取所需。任何教材都只是一個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教學的內容。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根據各專業學生的專業愛好及需要來增刪課文內容,并擇取學習的側重點。如果你教的是音樂專業的學生,首先你可選取一些詞句優美、富有音樂節奏感的篇章。蘇軾的《前赤壁賦》、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隱的《無題》等都是上好的范本。在講授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特點因材施教,將授課重點進行有意識的側重。如講授《琵琶行》時,可把重點放在詩中音樂部分的賞析上,讓學生細細品味“大弦與小弦”的交錯美,“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節奏美、聲律美;賞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時則可讓學生聆聽本曲目的古箏讓學生談音樂感受,進行樂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挖掘語言中的音樂美,引導學生走入美的殿堂,讀中品,品中讀,從而無限的擴大了語言文字的教學空間。如果你面對的是美術專業的學生,則可選取那些畫面感強、色彩明快、具有詩情畫意的文章。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山居秋暝》、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孫犁的《荷花淀》等篇章是首選,除此之外還可補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時常常又是畫家、書法家如豐子愷)的書論、畫論。如果面對的是戲劇和影視表演專業的學生,就選擇適合排演課本劇的文章如的《雷雨》、老舍的《茶館》、關漢卿的《竇娥冤》等,教師把課堂交給學生去創、演、評,讓他們在實踐體驗中感受戲劇藝術的魅力。這樣一來,語文教學在各專業上的特色也從內容上漸漸凸現出來,相信這樣的教學一定會讓學生興趣大增,從而漸入語文佳境的。
二、正確選用教學方法,取專業所長。
藝術專業的學生其性格脾氣及愛好特長也往往能體現出一種專業特色。學舞蹈和影視、戲劇表演的學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潑、愛表現自我,學音樂和播音主持的學生有漂亮的外形、美妙的音色和標準的普通話;美術專業的學生則文靜內斂,善于用色彩、畫面來思維……教師在教學中要了解他們的特長,為我所用,大膽地選取能發揮學生特長的最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我們的語文課堂里唱的唱、舞的舞、畫的畫,盡顯風采。這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何樂而不為?
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學中,請聲樂專業學生演唱劉歡的《好漢歌》讓學生對“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梁山好漢們有了更高興致的探究欲望,對英雄形象和落草原因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從而理解掌握小說“”的藝術主題。讓音樂來感染學生,強化主題氛圍,引人入勝,更好的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這樣的語文教學不僅能引導學生如臨其境,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自身去體驗,感悟那些難以言傳的弦外之妙。
評朱自清的經典名作《荷塘月色》時,學生對通感“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理解不能到位,我思索用語言來描述那是多此一舉,就請一位器樂生當場獻奏古箏一曲。琴聲悠悠,清音裊裊,至此,學生已進入一種特定的情境,一切語言都成為多余。
給美術系學生上《葛朗臺》一文,我要求學生默讀全文,再用一刻鐘畫葛朗臺速寫,真是“一千個讀者就是一千個哈姆雷特”,他們在畫面上“復制”的葛朗臺各具風采,經同學們評選,推出了其中一幅為全班“代表作”:畫中的葛朗臺“人頭虎身”,做餓虎捕食狀搶奪閃閃發光的金子。
講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關漢卿的《竇娥冤》、老舍的《茶館》等課文,我設計了“讀、演、評、創”教學模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與學生,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上完課后,意猶未盡,興致頗高。
由此看來,只要我們的教師開動腦筋,善于利用教學資源,根據各專業學生特點,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教學手段,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使他們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專業特長,將兩者有機融合,相得益彰。
三、自主選做習作,取學生所愛。
練習和寫作訓練也可以很好地體現專業特色。教師先確定大的研究范圍――將語文與專業結合起來,具體的研究課題可以由學生自己設定,如可確定這樣的課題:“我看文學作品中的音樂描寫”、“我論‘詩中有畫’”、“從xx文中看x時x地的服飾(或音樂、美術、舞蹈等)的特點”等。教師在開學初的幾堂課內就將這一作業及考評方法告知大家,便于大家盡早地根據專業、愛好確定寫作方向,并在以后的學習中能有意識地查找、搜集資料。研究可以是小組合作也可以由個人來完成,研究所得撰寫成小論文上交,既作為作業也作為這門課的成績。在長達近一個學期的學習、資料搜集后,學生不僅閱讀、寫作能力有所提升,對專業理論、動態都有了更多、更詳盡的了解,理解上也見仁見智,鍛煉了創新能力,都能交上一份較好的答卷。因為有所得,學生對語文學習、研究也就更有興趣了。
關鍵詞:中國山水園林 寫意韻味
中國的山水園林一向不在中國文化――諸如詩歌、戲劇、書法、繪畫等的排列之中。作為藝術的符號。很難在藝術的樂章中找到她美麗的影子,只能在中國古建賞析中看到她的芳容。其實。園林有她獨特的兼容性。“它是一種薈萃文化、積淀傳統的有力形式”。園林中一山一水、寸草片石、亭臺樓閣、小橋流水總關乎情,它們的疊山理水、建筑布局、栽花植木都與園林的設計者、園林的主人所要抒發的幽思逸趣緊密相聯,王國維說得好“一切景語皆情語”,園林也不例外。
一、園林本身的題名即是造園者或園主人的思想表現。
1 心境表白。南方園林規模均小。大都為江南達官富豪或文人雅士之家園。他們有的功成名就。告老還鄉。為的是渡過平靜和諧的晚年:有的不滿于城市優越的物質生活。極力尋求山水泉林之樂。其中大部分是因政治受挫、棄官還鄉。無論那種原因,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家池之上,宅邊竹間。小小的天地,點綴幾片古石,呈現出自然而然的一方天地,頤養天年者可從一草一木中體味無限的安之若索的永恒:政治受挫者可從這勺水杯波間調節出仕與處隱、役使與自由的矛盾:追求自然者可從這壺中天地里享受到天人合一的悠然適意。江南名園如:滄浪亭、個園、曲園、梅園、怡園等,只要從這些園名就可知園林主人熱愛自然、清高超然的性情。
個園。取“竹”字的一半,園中修竹巨篁,是園主人(清嘉慶年間兩淮鹽總黃玉筠)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個字”的句意,是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那種獨立不羈、自然清高的文人情韻的寫真。
怡園,建于清代,園主人顧文彬與其子顧承取《論語》“朋友切切。兄弟怡怡”之意,說的是朋友之間情真意切、互相督促。兄弟之間和悅相處,共同進步。
滄浪亭,是宋代詩人蘇舜欽取意于《楚辭?漁父》中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是蘇舜欽閑來獨釣湖畔的吟唱,是退隱不預世事的表白。蘇舜欽所以要起這樣一個園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形骸既適。則神不煩。觀聽無邪。則道以明……”在這片水竹相映。魚鳥共樂的自然里,終于可以放縱自己的心靈與飛鳥游魚一樣從容自由了。在蘇舜欽的心里,滄浪的符號意義便完全是自然與神逸。
2 政治用意。江南文人園林中借物景以游心述志的寫意手法影響了明清的皇家園林。如:現存世界最大的皇家園林――避暑山莊。康熙作為一朝大帝。文韜武略。治國安邦,史中難覓。他親自選擇的塞北宮苑――避暑山莊,自認為“自有山川開北極,天然風景勝西湖”,可是康熙卻取了一個極普通的名字――“避暑山莊”。康熙并非沒有文化意蘊深長的精言煉句。也并非沒有文人雅士般欣賞山水的林泉心致,他的苦心在于“不貪玉宇瓊樓看,獨在遐陬理外疆”,用意在于“凜天戒,鑒前車,察民瘼,備邊方,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乾隆《避暑山莊百韻詩序》)。
再如蘇州名園拙政園,園主王獻臣,曾任巡按御史,兩次坐事降職,后任永嘉知縣,罷官后來到蘇州,于嘉靖四年(1525年)建成此園。園名取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筑室種樹,逍遙自得,池沼足以漁釣,春稅足以代耕。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中的語意,意思是居官在朝不一定為政,養花賣菜也算干點正事,可說是王獻臣對當朝者的絕望,現實社會的怨憤。
3 遙詮釋禪意。“禪宗哲學。其核心無非是要人不受具體事相的束縛,不要向‘外’尋覓,而要向‘內’體悟。”即黃檗希運禪師在《指月錄》中所說的“萬法唯心。心外無別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只要心中無執,便會心定神閑,不受塵網束縛,超越一切。禪宗一向被認為是士大夫的宗教,“在山水園林中他們以片石為遠峰,斗水如大波,高枕之上聽得滿耳秋波,庭園之內體悟‘大道’之美”。
文人園林無論是白居易的廬山草堂“三間兩柱,二室四牖”(白居易《廬山草堂記》),還是鄭板橋的庭院“十笏茅齋,一方天井……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鄭板橋《題畫?竹石》)。即便是斗水拳石,片葉孤石,也會有落花無語,人淡如菊的體悟,也會有袖里乾坤,瓶中天地的禪意。
李漁的芥子園是最好的例子。禪意講“芥子納須彌”。“芥子”即是菜子兒。須彌山,佛陀所居,高廣無垠。將大千世界中心之大山納于芥子之微,正是李漁自性容納萬法的禪意。是他逍遙心靈的物化了的綠洲。
二、從園林的要素看園林的寫意性。
熱愛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國文人的共同主題。他們追求林泉之樂,講究自然本真,用自己獨特的心境,采用掇石疊山、理水、建筑、栽花植木等多種方法來妙造自然,從而達到體味自然。舒暢天性的目的。
1 疊山。“池上理山,園中第一勝景”(計成《園冶》),同時也是園中第一要素。園中之山可以分為橫披長畫似的巨嶂山和精巧玲瓏的小品山。前者如獅子林中恍惚迷離、音聞人不逢的太湖石假山。上海豫園中數千噸重、氣勢磅礴的黃石假山。后者如秀雅靈巧,具通達活力的豫園玉玲瓏,以挺拔風骨而著稱的留園冠云峰等。
園中之石在造園者的眼里是山的代稱,疊石成山要講究“無補綴穿鑿之痕,遙望與真山無異”(李漁語),“(山莊)凡所營構,皆因巖壑天然之妙”。探究其原因是源于造園者對三山五岳的熱愛,對石頭文化獨有情鐘。
再者。園林主人大都有極深的中國文化底蘊。白園主人白居易是詩人,滄浪亭主人蘇舜欽是詩人。參與設計拙政園的文震明是畫家,中國第一部全面論述園林藝術的專著《園冶》的作者計成本人也是畫家,李漁為戲劇理論家,康熙、乾隆舞文弄墨與治國安邦相比也不遜色。由此可見,不論地位高下。不論貧富貴賤,他們熱愛自然。情鐘于山水,在他們的眼里園林山石都是藝術化了的自然,自然之中的藝術。
古人選石注重“瘦――迎風玉立;透――紋理貫通;漏――四面玲瓏:皺――凸凹蒼老”。美學家王朝聞先生說。“不論是粗獷的太湖石,還是晶瑩的雨花石,它們的形成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但人們基于各自不同的生活感受,可能把石頭當作人格的象征……人們既有權把石頭的堅固性當作人格堅定的象征,也有權把它當作頭腦僵化者的人格象征”。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寫道“小山用石,大山用土”。這是文人眼里堆疊假山的營造方式。如留園西部占地近十畝的大型假山。土阜隆起,山石嶙峋,采用石包土、石土相間的方法堆疊而成。蹬道可攀,石頭可憩,滿山楓樟,一片自然高爽的野趣。
再如,環秀山莊的假山,為清康熙時期的疊石名手戈
裕良所設計,他用石如筆,采用俯視、仰視、平視的繪畫技法,使聳立的假山有了深遠、平遠、高遠的藝術效果,成為千古名作。大有人在山中游,尤在畫里行的美感。
2 理水。造園家說:山是園林的骨架,水是園林的血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疊山掇石與隨性流動的水體互依互存,園林才有了靈動的自然妙趣。江南園林一般規模較小,遵循“咫尺現自然”、“一勺則江湖萬里”的原則。不求萬頃碧波,百畝方塘,只要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達到怡情悅志即可。如拙政園的中部,以水為主,水面不足兩公頃,但臨水布置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筑:遠香堂、香洲、見山樓、小飛虹、枇杷園等,組成一個精美別致的水上世界。留園中部的水池不大。略成方形,造園家在理水時,獨巨匠心。在池中偏東北的地方填土筑島,再架小平橋與岸相通。劃分了水面,打破了方形水池的呆板規整,豐富了景觀,平添了幾分自然的情趣。游人可以任意東西,隨心賞悅,不再有局促、尷尬之感。
再看看北方皇家園林的理水。有30公頃水面的避暑山莊是江南園林無法比擬的。“山莊以山為名,而趣實在水”(乾隆語)。康熙也曾評價山莊是“水心山骨”。從秦始皇在長池中作三仙島――蓬萊、方丈、瀛溯之后,皇家園林不惜引水挖湖堆山蓄水而作一池三山的仙人勝境。
環碧島,碧水四周環繞;如意洲。形似如意。水中紅蓮滿湖,游魚從容。月色江聲島,取坡前、后《赤壁賦》“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為霜。水光接天”、“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之意境。如此美妙的水上世界。便是當年康、乾游豫宴之離官后苑,實屬其祖孫二人幻想中的美妙飄渺的天上仙境。
3 建筑。建筑是園林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園林中的建筑樣式數不勝數:門、窗、墻、堂、樓、閣、臺、榭、軒、橋、廊等等,這些建筑,不僅具有可觀、可行、可居、可游的實用功能,而且具有點綴景致、豐富景觀內容、表達園主內心世界的藝術功能。
橋,在園林中有平直橋,如頤和園中的知魚橋:曲橋,如獅子林中的小曲橋以及豫園的九曲橋;拱橋。如單拱橋,頤和園中的繡漪橋和玉帶橋;多拱橋,如頤和園中的十七孔橋;廊橋,如拙政園的小飛虹橋。橋也有它的寫意韻味。無錫梅園黃石疊山下的小野橋。是文人“騎驢過小橋。獨嘆梅花瘦”那種孤高元賞的內心獨白。頤和園的知魚橋,橋身極底。水中紅魚翠草,表達的是莊子濮水濠橋上所擁有的魚樂人亦樂的好心情。
石舫(船廳)。園中有水,水中需有船。中國山水園林中往往有一種似船而非船的建筑,這便是石舫或船廳,如拙政園的香洲,怡園的畫舫齋,暢園的滌我塵襟等等。它們倚岸泊水,伺機待航。為山水園林錦上添花。
留園中部的主體建筑――涵碧山房,東與明瑟樓相接。兩座建筑毗連。從池對岸望去,明瑟樓如畫舫的前艙,涵碧山房猶如中艙,人們既可人廳堂如登舟。又可抒發水中隱士超然淡遠的情愫。
南京煦園石舫――不系舟。為乾隆題名,是莊子“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說的是心靈不受羈絆。瀟灑自由的精神之舟。做為帝王的乾隆尚在追求逍遙與自由。更何況帝制下的文人雅士。
“頤和園昆明湖西北部水中奪目的石舫――清晏舫,同樣是乾隆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用來表達是他大清帝國政權穩如磐石,永不能覆的主旨”。相對而言,“河清海晏”所要表達的空明為清、慈福宴飲的內涵到成了次要的內容。
4 栽花植木。園林里有了花遮柳護,雨打芭蕉。暗香浮動。綠上花窗,園林才有了詩情畫意。蒼松、銀杏、碧荷、紅梅、翠竹、幽篁……使得園林有了勃勃生機。顯示了園林與自然的相互呼應,尤其是人賦品格的特點,使得栽花植木成了園林特殊的語言。
避暑山莊四分之三的山地,乾隆贊稱:“寒山樹萬種,就里老松佳”(乾隆《松風》)。古松,漫布在整個避暑山莊,構成巨大的綠色整體,在山莊西北山區,松云峽、榛子峪、松林峪三條溝壑中,蒼翠挺拔的古松。以它特有的穩健、典雅的姿態并列御路兩側,隨山勢向縱深延展,形成絕色的“松廊”,展現“松聲萬雷”的氣勢。乾隆、嘉慶時期,不惜有意在山莊刻意補種松樹,其目的主要是“塵世煩囂那許到,只聞謖謖泛松濤。”聽松濤陣陣,賞虬枝之氣韻。抒其淡泊敬誠之胸臆。
江南文人園林更是講究畫意,幾根竹子,兩片荷葉都流動著主人或造園者的思想情感。典型的鄭板橋的庭園“十笏茅齋。一方天井,修竹數竿,石筍數尺,其地無多,其費亦無多也。而風中雨中有聲,日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鄭板橋《題畫?竹石》)。數竿修竹,使得庭園平淡而高雅,是文人雅士們天人合一的寫意。是他們愉悅絕俗的寫照。
5 花街鋪地。人們說宋詞的意境便是江南園林的意境。在江南園林里處處可以拾到宋詞的花瓣。晏殊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浣溪紗》),徑是香的,人是孤獨的,愁是淡淡的,詞是抒情的。江南園林中的地面同樣也是適意的,如拙政園內的枇杷園,地面用白色卵石和磚石砌成冰裂紋的圖案,與小巧的建筑――玉壺冰呼應,每當雨后,整個環境冰清玉潔。素雅寧靜,正是品德高尚的人格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