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閃婚現象法律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的潮流,其中成員主要是80后的年輕人。通過對他們的“閃婚”行為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社會的一些文化觀念和社會狀況,也能認識到他們的婚戀觀念及行為對個人與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其關鍵因素取決于城市化和文化變遷。同時也造成了80后婚姻生活的不和諧,影響到他們個人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閃婚”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有必要對此加以關注和分析。
關鍵詞:“閃婚”;城市化;文化變遷;戀愛觀;思想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經濟生活,還改變了人們的婚姻家庭觀念,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就連戀愛婚姻的程序也可以變成更簡單快捷的方式。“閃婚”現象的一朝崛起,在社會上引發“見仁見智”的軒然大波。
一、80后的“閃婚”現象
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一種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其中成員主要是80后的年輕人。所謂“閃婚”顧名思義是指閃電式結婚的簡稱。從其形成的過程來看,“閃婚”指的是兩人在短暫的相識后,未經過一定時間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確立婚姻關系的一種快速的婚姻形式。與傳統的婚姻相比,它的特點在于“快”,即從認識,相愛到結婚都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進行的。對于這些“閃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來完成從戀愛、產生愛情到結婚的漫長過程,按媒體的描述就是“3秒鐘足以愛上一個人;8分鐘足以談一場戀愛,13小時足以確定伴侶結一次婚……”,這種情感快餐的“閃婚”成為現代都市一種新興現象,也是當前中國有走向泛化的趨勢。
其實,快速婚姻并不非現代社會的僅有產物,回顧我國歷史的戰爭之婚、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等都可以看作是“閃婚”。由于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現今的“閃婚”現象的內涵和以往的閃電式婚姻有著很的區別。簡言之現代“閃婚”的出現是對過去家長制、男權思想、從一而終的思想的沖擊,是人們有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自由的一種表現,更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二、“閃婚”現象出現的原因
“閃婚”行為在都市里悄然興起主要來源于社會。即:社會轉型和人們觀念轉變的結果,其關鍵因素取決于城市化和文化變遷。
1.“閃婚”行為之所以在中國都市悄然興起,是城市化的結果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產生了向城市集聚的觀念和行為。受城市內在拉力和農村外在推力的雙重影響,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集中,由此產生了新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產生了新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向德平《城市社會學》武漢大學出版社第137面)從客觀上說城市化是“閃婚”行為的催化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城市具有較強的競爭性。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增大。而80后年輕人正處于這快節奏的社會階段,大多人都疲于奔命,必須全力工作,為自己獲取更多的成就,以避免被社會淘汰。為了節約時間成本,他們無力再去追求馬拉松式的戀愛方式,而轉向追求一種快餐式的婚姻方式,即婚姻“速食化”了。快節奏的社會培育了快節奏的愛情,也不斷壯大了“閃婚族”的隊伍。二是城市具有信息獲取快捷性,即“閃婚”還與媒體的信息傳播有關系。社會的每一項重大變革,都伴隨著信息傳播的痕跡。信息傳播融入社會大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改變著社會大眾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牛康《社會傳播學》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99面)現在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的信息廣為傳播一些關于相親、速配、閃電式婚姻等。這些都成了許多80后年輕人學習效仿的榜樣,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更加壯大了“閃婚”族。三是城市具有包容性。城市的包容性使城市居民能夠認識不同的觀念,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思想觀念開放、生活方式更加前衛,造就了一個包容的社區環境,慢慢的產生了一種包容的態度,對這種“閃婚”行為也就見怪不怪了,并得到了理解和認可。四是城市具有冷漠性。城市中大多都是上班族,80后年輕人的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就是工作單位,單位中形成的業緣關系成為他們主要社會關系的紐帶和來源,而業緣關系卻導致了他們社會關系網絡的縮小化和疏松化。城市化的發展,使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變的越來越表面化。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人情變的越來越冷漠,因此,人的交際圈就不斷縮小,這迫使80后年輕人選擇快餐式婚姻。
2.社會文化的變遷是“閃婚”產生的思想根源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全淺議“閃婚”現象
減小字體增大字體作者:王芳來源:本站整理時間:2009-6-79:33:36
內容摘要:
近年來社會上出現了一股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的潮流,其中成員主要是80后的年輕人。通過對他們的“閃婚”行為進行分析,可以發現當前社會的一些文化觀念和社會狀況,也能認識到他們的婚戀觀念及行為對個人與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其關鍵因素取決于城市化和文化變遷。同時也造成了80后婚姻生活的不和諧,影響到他們個人的發展及社會的穩定。“閃婚”在中國社會轉型期出現有一定的必然性,因此有必要對此加以關注和分析。
關鍵詞:“閃婚”;城市化;文化變遷;戀愛觀;思想觀念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經濟生活,還改變了人們的婚姻家庭觀念,對社會生活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在這個追求效率的時代,就連戀愛婚姻的程序也可以變成更簡單快捷的方式。“閃婚”現象的一朝崛起,在社會上引發“見仁見智”的軒然大波。
一、80后的“閃婚”現象
近幾年社會上出現一種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其中成員主要是80后的年輕人。所謂“閃婚”顧名思義是指閃電式結婚的簡稱。從其形成的過程來看,“閃婚”指的是兩人在短暫的相識后,未經過一定時間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確立婚姻關系的一種快速的婚姻形式。與傳統的婚姻相比,它的特點在于“快”,即從認識,相愛到結婚都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進行的。對于這些“閃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來完成從戀愛、產生愛情到結婚的漫長過程,按媒體的描述就是“3秒鐘足以愛上一個人;8分鐘足以談一場戀愛,13小時足以確定伴侶結一次婚……”,這種情感快餐的“閃婚”成為現代都市一種新興現象,也是當前中國有走向泛化的趨勢。
其實,快速婚姻并不非現代社會的僅有產物,回顧我國歷史的戰爭之婚、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等都可以看作是“閃婚”。由于時代的變化和社會的進步,現今的“閃婚”現象的內涵和以往的閃電式婚姻有著很的區別。簡言之現代“閃婚”的出現是對過去家長制、男權思想、從一而終的思想的沖擊,是人們有了選擇自己生活方式自由的一種表現,更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
二、“閃婚”現象出現的原因
“閃婚”行為在都市里悄然興起主要來源于社會。即:社會轉型和人們觀念轉變的結果,其關鍵因素取決于城市化和文化變遷。
1.“閃婚”行為之所以在中國都市悄然興起,是城市化的結果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城市化是由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的現代城市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產生了向城市集聚的觀念和行為。受城市內在拉力和農村外在推力的雙重影響,人口不斷地向城市集中,由此產生了新的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產生了新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向德平《城市社會學》武漢大學出版社第137面)從客觀上說城市化是“閃婚”行為的催化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城市具有較強的競爭性。生活節奏加快,生存競爭激烈,生活壓力增大。而80后年輕人正處于這快節奏的社會階段,大多人都疲于奔命,必須全力工作,為自己獲取更多的成就,以避免被社會淘汰。為了節約時間成本,他們無力再去追求馬拉松式的戀愛方式,而轉向追求一種快餐式的婚姻方式,即婚姻“速食化”了。快節奏的社會培育了快節奏的愛情,也不斷壯大了“閃婚族”的隊伍。二是城市具有信息獲取快捷性,即“閃婚”還與媒體的信息傳播有關系。社會的每一項重大變革,都伴隨著信息傳播的痕跡。信息傳播融入社會大眾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改變著社會大眾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思維模式。(牛康《社會傳播學》福建人民出版社第399面)現在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的信息廣為傳播一些關于相親、速配、閃電式婚姻等。這些都成了許多80后年輕人學習效仿的榜樣,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更加壯大了“閃婚”族。三是城市具有包容性。城市的包容性使城市居民能夠認識不同的觀念,接納不同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思想觀念開放、生活方式更加前衛,造就了一個包容的社區環境,慢慢的產生了一種包容的態度,對這種“閃婚”行為也就見怪不怪了,并得到了理解和認可。四是城市具有冷漠性。城市中大多都是上班族,80后年輕人的生活中接觸最頻繁的就是工作單位,單位中形成的業緣關系成為他們主要社會關系的紐帶和來源,而業緣關系卻導致了他們社會關系網絡的縮小化和疏松化。城市化的發展,使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變的越來越表面化。人與人之間缺少了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交流,人情變的越來越冷漠,因此,人的交際圈就不斷縮小,這迫使80后年輕人選擇快餐式婚姻。
2.社會文化的變遷是“閃婚”產生的思想根源
籠統地說,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全簡化與誤讀。婚姻是在愛情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新的情感與經濟生活方式的統一體,它是人類繁衍的方式,以它為基礎而形成的家庭是人類組成穩定社會肌體的形式。在結婚后建立的家庭里,人們不僅得到肉欲的愛,還希望能獲得心靈上的愛,只有建立在情與欲基礎上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牢固的婚姻,那樣的家庭才能和睦長存。而80后的“閃婚”卻缺少婚姻形成的兩個必要的條件:一個是愛情,它是婚姻之所以能成功的感情基礎;另一個是兩個人之間的互相了解及雙方在生活方式和心態上的相似性。缺少婚姻形成的必要條件的“閃婚”注定難以形成穩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從而對社會秩序和穩定造成一定的影響。(黃火明《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青年“閃婚”現象的社會學探析)
(2)“閃婚”導致離婚現象增多,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閃婚”一族,注重的只是一時相悅的情感,而忽略、甚至是放棄的則是婚后雙方對責任的擔負。由于80后的男女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社會道德觀念不高,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使得他們在對待一些現象和選擇時比較容易受非理性的影響,看問題容易片面;婚姻觀念比較淡薄,對戀愛和婚姻缺乏全面的、完整的了解。“閃婚”的結果,一方面是導致社會責任感淡漠,使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等不良思想在社會中蔓延和發展,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威脅;另一方面是增加社會的離婚率。如果不合適就散伙,快結快離,互不拖累。由“閃結”到“閃離”所形成的惡性循環,不僅會導致德倫理的缺失殆盡,甚至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四、針對“閃婚”現象提出對策
“閃婚”是一種建立在情感沖動的基礎上的婚姻,是人們非理性和理性沖突的結果,具有不穩定性,它的蔓延和發展將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婚姻的成功和穩定,需要感性、理性雙軌發展,愛情列車才能行駛得穩定持久。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思想的指導下,80后年輕人應加強自身的理性培養,而社會則應該注意加強教育和引導,從而保障社會的穩定和思想的穩定。
1、社會應當加強對80后年輕人婚戀觀的教育和輔導
一是加強80后年輕人的愛情和婚姻觀念教育,引導他們正確地對待婚姻家庭,應該讓他們明白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使他們真正理解將要面對的真實生活。二是通過一些現實方式增強青年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家庭責任意識,促使青年形成對自我行為的反思能力和習慣,積極宣傳家庭和社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使青年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三是建立有一定的專業知識的婚前教育、婚姻困惑指導、“死亡”婚姻的法律援助等的咨詢服務中心,為80后年輕人提供有關愛情和婚姻的科學知識,解答他們在愛情和婚姻方面存在的問題,指導他們的情感生活。同時通過案例帶動青年婚戀觀念的轉變,形成對待愛情和婚姻的良好氛圍,促進80后年輕人婚姻的長久及家庭的穩定。
2.80后年輕人應自覺增強對愛情婚姻的理性意識
婚姻既是浪漫的,也是現實的,鮮花、燭光、紅酒只是婚姻的一個側面,它給人更多的是柴、米、油、鹽,說白了,婚姻,是實實在在的生活。當愛情走向婚姻時,人們就必須慎重理性地思考,運用自己的理性來理智地對待婚姻。因此,自我的理性能力的培養,是抵制不健康婚姻觀念及行為,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念及行為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
3、加強人際溝通,全方位思考后再做決定
對于那些只是因為無聊、孤獨、寂寞而想選擇“閃婚”的人,加強人際溝通是必要的。因為溝通剝奪對人的心理損害是極其嚴重的。而人際溝通對于個人的心理健康卻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溝通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需要之一,同時也是人們賴以同外界保持聯系的重要途徑。通過溝通保證了個人的安全感,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人都有歸屬的需要,通過彼此間的相互溝通,可以述說個人的喜怒哀樂,這樣就增進了成員之間的思想、情感的溝通,產生依戀之情。(時蓉華《社會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58-359)無論“閃婚”現象如何的前衛,如何的與眾不同,但最終決定婚姻狀況的,仍然首先是當事人自己。第一,他(她)必須認定目前婚姻不可或缺的人生價值。第二,必須肯于和善于為此首先付出。第三,必須擁有促使對方適當互動的能力。否則,這個很可能不僅是難于與目前的配偶過好婚姻生活,而且根本就不適于跟任何人結婚。一般說來,這三點都是要靠婚后的長期實踐和夫妻沖突(哪怕很小很隱蔽)中逐漸形成的。(鄭杭生等《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出版社)第233面)
4.應進一步完善婚姻制度
婚姻是以愛情為基礎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最為可悲。“閃婚”是不符合婚姻基本規律的,但當80后年輕人走進圍城激情過后,那些帶有濃厚商品成分的物質就會逐漸顯現出來。為了保衛男女雙方的財產,我國應該根據婚姻家庭法律事務的實踐與理論,形成一些可操作性強約定,比如:婚前、婚后、同居、離婚以及涉外婚姻財產的約定即簽訂“婚戀財產約定”。同時我國法律應當擴大受害方在不忠行為中的取證權利。
目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會將婚姻家庭卷入缺乏理性的旋渦。婚姻的成功和穩定,需要感性、理性雙軌發展,愛情列車才能行駛得穩定持久。草率行事,是對自己、家人和當事人對方及其家人的不負責人的表現。這就需要現在的年輕人加強與戀愛對象之間的交流,加深雙方彼此的了解,在對待婚姻上必須嚴肅謹慎,不能只要“感覺好”就一切不成問題,應該在新型的社會觀念影響下保持清醒的頭腦,認真地思考婚姻的意義,詳細地規劃婚姻的生活,理智的選擇婚姻。
參考文獻:
[1]向德平《城市社會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2]黃火明《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青年“閃婚”現象的社會學探析
[3]時蓉華《社會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4]鄭杭生等《社會學概論新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
[5]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73
[6]《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7]張文顯,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黃文明,《青年“閃婚”現象的社會學分析》載《中國青年研究》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