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勞動經濟理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內容提要:本文主張將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改變形式,引入數學符號,便于運算,便于建立經濟模型,更加宜于指導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是一個經濟跟蹤系統,需要不斷調控、及時隨動,不會調控到“著陸”了、從此可以一勞永逸了。
本文的標題叫“馬克思的經濟理論要付諸實用”,可能有人看了這個題目覺得困惑,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在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運用得非常深入、廣泛,老少皆知。例如,私營企業搞公私合營、進而全部企業搞成國營、農村搞合作化公社化、批資本主義腦袋、割資本主義尾巴,一句話:一切權力歸蘇維埃、全部生產資料和產品都歸無產階級的代表支配,剝奪者被剝奪,還不都是運用了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嗎?是啊,馬克思是主張全部生產資料和產品歸無產階級的國家所有,可是事實結果是只能歸無產階級的代表所有,這些無產階級的代表能否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還是只代表代表們自己的利益,人們不能依據國家意識所標榜的東西來判斷,這本來是馬克思所應該想到的。象上世紀的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那里的無產階級根據自身幾十年的生活體驗,覺得自己的代表代表不了自己的利益,換個資產階級人物來管理管理國家也可以試試。不行還可以輪換么!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波蘭的瓦文薩當了幾年大總統,多數人不滿意,那就自動禪讓,還回格旦斯克造船廠車間里當他的工人。Revolusion,革命就是輪換,輪換就是革命,換換總比不換好。
上面這種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運用,那是把馬克思經濟理論當作武器、當作維護集團黨派自身利益的法寶來使用,這種付諸實用,歷史證明許多國家的大眾不欣賞,本文也不談。
最近看到許興亞、于金富的網文:“‘繁榮與發展理論經濟學論壇’會議綜述”([1]),里面介紹了一部分先生是這樣運用馬克思經濟理論的:
在國內學者編著的許多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教科書中,往往在開頭引述部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礎原理,而在后面的論述中,卻并不見馬克思經濟學理論的具體運用。所謂“實用主義化”,主要是指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或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中,“穿靴戴帽”、“南轅北轍”或“兩張皮”等等“架空”馬克思主義的現象。也就是有不少教學單位和研究生,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學和應用看作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以至于“政治經濟學”專業的許多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名義上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專業的,實際運用的卻大都是西方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或者開篇就聲明,“本文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為指導”,并在參考文獻中列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若干卷,但在正文中對此并無具體體現。有更多的“經濟學”碩士和博士學位論文,連這一點也做不到。
其實,何止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專業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就是他們的導師,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多面手?看看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的領導機構理事名單([2]),其中不乏編著西方主流《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高手。他們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非常關心“經濟”,只要有“經濟”,就是叫他編著一部“關公戰秦瓊”的大作,他也會輕車熟路、一揮而就?!@種對馬克思經濟理論的運用方式,也不是本文要講的付諸實用方面的問題。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脫離實際的假設前提;主流理論的預言與實際狀況的差距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既然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分析前提往往是不符合實際的、分析前提的脫離實際并不是一種理論的重大缺點、市場供求均衡不僅是主流微觀經濟理論分析的核心問題,也不僅是它的研究范式等,具體資料請見:
目前在國內的經濟學教學和經濟研究工作中,學習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已經成為風氣。這為我們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學界的學術水平也很有好處。但是在這樣一股持續性的學習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潮流中,也夾雜著一種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各種理論原理都當成了可以簡單地使用于一切環境之下的信條,許多人已經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視為不容質疑的新正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有必要清楚地認識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以免受誤導而錯誤地濫用這些理論。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談到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能從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學到什么。
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教給我們什么,還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在什么范圍內可以是正確的。搞清了這些問題,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中國的經濟學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許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找到有關最好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結論。由于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都是外國人闡發的,這樣一種追求等于認定,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給了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最優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可是在實際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我在《混亂的經濟學》一書中已經詳盡地說明,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別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大師們自己也清楚,他們的理論絕不能論證諸如“在任何地方都應當實行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之類的“政策指南”的正確性,因為微觀經濟學的標準教科書都承認,在存在著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作者:1、東華理工學院經管學院2、東華理工學院文法學院黃新生1陳宗貴2
內容摘要: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商業經濟理論,研究方法表現為,社會制度的本質決定以馬克思經濟理論分析和探索流通領域的社會生產關系。計劃經濟的轉軌決定以歷史的方法,根據中國國情研究商業發展規律。
關鍵詞:商業經濟商業理論馬克思主義立場歷史方法
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是建立經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特的研究方法可以形成一個學派或流派。從分析方法的角度分類,經濟理論以及有著內在的邏輯關系的諸理論組成的理論體系或經濟學,大體上包括三大類別: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的區別;均衡分析與非均衡分析的區別;純經濟分析與制度、結構分析的差別。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是計劃經濟時期商業的傳承,同時在社會制度方面有別于資本主義,決定了商業經濟理論的研究方法是世界觀,歷史觀和發展觀的辨證統一。
商業經濟理論研究的立足點
當前我國商業經濟理論的危機,表現在西方經濟理論的涌入,反映西方經濟思潮的市場營銷學替代了商業經濟學,而市場營銷學主要研究流通領域人和物的關系,忽視了流通領域生產關系的研究。在揭示生產關系的運行規律方面,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同,商業經濟理論只能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解決我國實際問題的,中國式的商業經濟理論,是西方經濟理論無法取代的。我們認為,作為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的商業經濟學研究對象是生產方式,首先要研究流通產業所有制結構、國有商業的地位、商業勞動的地位、商業企業人與人的關系,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也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需要。
[摘要]美國“新經濟”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難以簡單地用傳統經濟理論加以闡釋的新現象,從而使傳統經濟理論受到了嚴重挑戰。然而,我們認為,這種挑戰并不會使傳統經濟理論的基本框架和整個體系發生根本改變。不少新現象仍然可以在傳統經濟理論框架內得到說明。例如,邊際成本遞減,規模的報酬遞增,低失業和低通脹并存等,在傳統理論中本來也有過論述,只是有些假定條件有所變化,因而有了新的情況。就是說,不是傳統理論過時了,不靈了,而是需要補充、修正和進一步完善。
(世經評論·北京)舉世矚目的“新經濟”現象,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帶動下,以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環境技術和管理技術等高科技產業為龍頭,具有明顯的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率的特點,從多方面形成了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筆者認為,新經濟對傳統經濟理論的挑戰,充其量只是舊理論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而不是標志舊理論的否定和終結。下面我們舉三個例子加以說明。
一、經濟周期理論
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已經連續9年保持2-4%甚至更高的年增長率,成為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超過二戰以后20世紀60年代106個月的繁榮,這與經濟學家預測的經濟周期現象已大相徑庭。這樣,經濟周期理論,尤其是短周期理論是否還成立,或者說是否還適用?
我們認為,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多次出現過的經濟周期性波動是客觀的歷史事實。經濟學家從各個角度對此作出解釋和描述,形成了種種經濟周期理論。這些理論,有的從內在因素,有的從外在因素去尋找經濟周期波動的原因。其中,從投資波動和技術創新角度說明波動的理論特別引人注目,而投資波動和技術創新又有著內在聯系。創新,尤其是技術創新,往往會帶來新的投資契機和需求,進而逐步形成新一輪經濟高漲和繁榮,一旦創新熱潮過去,投資會減少,經濟會衰退。如果用這種理論思考美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長盛不衰就不難理解了。原來,美國經濟這么多年高增長,是科技進步在生產增長中作用日趨增強的結果。從1994年到1998年,高科技部門占美國GDP比重已達到27%,預測21世紀初將達到50%。正如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在1996年7月的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技術進步是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至于要問,為什么今天美國的高科技能如此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推動經濟持續增長,那么,應當說風險投資的制度創新功不可沒。可以這樣認為,新經濟與其說是高技術催生的神話,不如說是硅谷技術與華爾街資本市場聯手導演的結果。風險投資通過一定機構和方式向各類機構和個人籌集風險資本,然后將它投入到不確定性的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或項目,并以一定方式參與所投風險企業或項目的管理,期望通過實現項目的高成長率并最終出售股權獲得高額中長期收益。盡管所投企業或項目大多失敗,但10項中只要有1項成功,除了能彌補失敗的損失,還能給創業投資者帶來巨額回報。在美國,1996年創業投資回報率為19.7%,近5年來的平均回報率為18.4%。風險投資主要投向高科技中小企業,包括生物工程、電子工程、醫療技術、現代通訊、計算機等。正是這種風險投資機制,不斷推動美國生產率提高,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生產率這樣不斷提高,使美國經濟的調整在快速增長中完成,改變了周期性波動的局面,但并沒有表明傳統周期理論對這種現象就毫無解釋力。一旦風險投資遇到重大障礙,經濟波動也許仍不可免。
二、菲利普斯曲線
目前在國內的經濟學教學和經濟研究工作中,學習和使用西方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已經成為風氣。這為我們研究實際經濟問題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分析工具,對于提高我國經濟學界的學術水平也很有好處。但是在這樣一股持續性的學習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潮流中,也夾雜著一種有害的偏向,那就是把主流微觀經濟理論中的各種理論原理都當成了可以簡單地使用于一切環境之下的信條,許多人已經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視為不容質疑的新正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有必要清楚地認識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以免受誤導而錯誤地濫用這些理論。
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談到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缺陷,實際上就是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究竟能從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學到什么。
要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教給我們什么,還要明白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在什么范圍內可以是正確的。搞清了這些問題,就等于搞清了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性質和用途。
中國的經濟學人常常是急功近利的,許多人都想在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中找到有關最好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的結論。由于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都是外國人闡發的,這樣一種追求等于認定,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教給了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最優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可是在實際上,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不能告訴我們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我在《混亂的經濟學》一書中已經詳盡地說明,這樣的經濟體制和經濟政策是不存在的(左大培,2002,特別是第五章和第二章)。而精通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大師們自己也清楚,他們的理論絕不能論證諸如“在任何地方都應當實行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之類的“政策指南”的正確性,因為微觀經濟學的標準教科書都承認,在存在著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地方,自由交易的市場經濟很可能是低效率的。
主流的微觀經濟理論也不能告訴我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普遍適用的“經濟規律”。恰恰是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本身的分析說明了它的每一條理論原理的局限性,說明了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理論,因為當代主流微觀經濟理論的每一條原理都是在一系列嚴格界定的前提下論證出來的。誰都知道,“價格上升供給就會增加”之類的規律,只有在競爭性的市場經濟中才能成立。薩繆爾遜曾經說,經濟學中真正到處都成立的是比較優勢規律。可是英國在18世紀的棉布貿易問題上就沒有遵循比較優勢規律——按照這個規律,英國本來不應當生產棉布,而應當從印度進口棉布。違反了這個規律的英國不但發動了產業革命,而且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左大培,2002,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