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流通管理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新經濟條件下企業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財務基本理論論文財務管理論文管理學論文[摘要]分析了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和21世紀財務管理的發展趨勢,指出企業財務管理應著重在知識和人才上進行積累,以提升企業財務管理層次、夯實財務管理工作的基礎。
[關鍵詞]經濟條件;企業財務管理;發展趨勢
一、21世紀財務管理的環境變化及其對財務管理的要求
對于財務管理的環境變化,可從宏觀和微觀環境兩個方面分析。從宏觀環境來看,主要表現在經濟全球化浪潮勢不可擋,知識經濟方
興未艾,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與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等。從微觀環境分析,表現為公司內部的機構重組,公司之間的購并與重組,虛擬公司的興起等。而每一方面都對企業財務管理觀念提出了挑戰。
1.經濟全球化浪潮。隨著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規模擴大,以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廣泛應用,在21世紀可預見的時期內,經濟全球化將呈現出新特征:一是網絡經濟大行其道;二是跨國公司將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三是WTO等多邊組織、非政府組織將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日益增大。
公共管理論文 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針對國有企業在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著重強調了企業管理要創新。因為國企改革就其微觀來講,轉變機制,三項改革等都有一個加強管理,創新管理的問題。也就是說按照適應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進行有效調整,合理配置生產力要素,實現最佳管理。
大家都知道,企業是生產力要素的載體,尤其是國有企業與先進的生產力相聯系,擁有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信息網絡,為國民經濟提供大部分的現代化裝備,它是科技進步的重要載體。因此,國有企業的管理如何,對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可是我們不能不看到我國現有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大約有90%是70年代和70年代以前興建起來的,50年代和50年代以前建成的企業也占一半以上。這些企業由于計劃管理體制延續了幾十年,傳統管理模式很難一下子解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進行國企改革,但國企管理還沒能按市場經濟來組織生產、流通、交換、分配的各個環節,管理跟不上企業的社會化、市場化進程。據有關部門97年對我國2585家虧損企業的抽樣調查,由于管理落后造成的虧損達到2112家,占總數的87%,問題非常嚴重的。所以中央特別強調國有企業的管理要創新。
那么管理創新究竟涉及哪些范疇呢?根據目前國際企業管理新的趨勢和我國現代企業發展方向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管理理念的創新。首先,從追求政績的“烏紗帽”轉變為承擔盈虧責任的自我管理理念。因為未來的企業需要職業化的企業家,不是官員型的企業家,企業家的命運同企業的興衰成敗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其次,從單一生產意識轉為追求經濟效益的市場意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效益必須以市場為導向,以市場來實現生產體系中的每一個環節,尤其是在開發環節中把市場需求的產業和產品作為企業開發和創新的主攻方向,否則企業的效益就無從談起。再次,從企業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發展到對社會發展、環境的責任和對用戶的責任的經營目標多元化理念的創新。從國際企業發展上看,經營目標多元化已成為趨勢。前不久,在美國國際性評選優秀企業時,采取九項指標,其中企業的創新能力、長期投資價值;對社會和環境的責任;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等指標在整個指標中占了相當份量,所以在經營目標上我們要進一步地拓寬思維,超前發展。最后,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從你死我活的競爭理念向競爭與合作和統一的競爭理念的創新。其實,這是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目前,國際上原來競爭對手的企業之間,紛紛掀起合作浪潮。例如:電子產品領域中美國的IBN與日本東芝的聯盟;汽車行業中美國的福特與日本豐田公司的聯盟;電器設備制造業中美國通用電器與歐洲西門子聯盟。當今世界出現的這種競爭與合作相統一的現象,不是個別企業的經營戰術,而是知識經濟時代要求企業所具有的競爭觀念創新的表現。我國近年來一個突出現象,是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企業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特別是以價格為主的競爭幾乎在所有市場上展開,這種局面很不利于我國企業的成長和創新,特別是不利于要迎接與來自世界跨國公司的競爭。所以建立多樣化的競爭與合作關系對于今天的國內企業是十分重要的。
二、決策管理的創新。決管管理是關系到企業興衰成敗的關鍵。過去企業的決策管理是多靠經驗和主觀判斷,而現在是不同了。面對錯綜復雜,瞬息多變的環境,企業必須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系統,掌握方方面面的信息。因為信息是現代企業的神精系統,是企業科學決策和及時應變的依據。所以要建立靈活準確的信息系統是企業決策管理創新的主要內容。
【論文關鍵詞】知識經濟;圖書館;管理創新
【論文摘要】管理創新是圖書館辦館寫作論文思想和方式、方法更新的重要內容。圖書館創新應當包括:管理模式的創新、組織結構的創新、文化建設的創新、管理手段的創新和高新技術的應用。圖書館管理創新已成為圖書館生存與發展的靈魂,需要全方位推進、多途徑實現。
圖書館管理創新是圖書館用新思想、新技術、新方法對管理系統或者組織、技術、文化等方面進行重新設計、選擇、實施與評價,以促進圖書館管理系統綜合效能不斷提高的行為。
1管理模式的創新
管理模式的創新是圖書館工作創新的關鍵。現代圖書館館藏載體趨于多樣化,而且又正處在傳統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轉變的過渡期。
圖書館引入知識管理模式是知識經濟發展對圖書館服務提出的要求,也是圖書館發展要經歷的必然階段。目前,由于信息技術的進步,商業信息服務機構日趨龐大,它們的服務手段及內容已延伸到圖書館的各種服務領域,圖書館長期形成的壟斷性服務及其優勢正在逐漸喪失。然而圖書館員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和相應的專業知識,卻是圖書館最具競爭力的資源。因此,為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發展,圖書館必須實施知識管理,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即信息技術所提供的對數據和信息的處理能力和圖書館館員的創新能力。而管理的核心就是對圖書館館員的智力知識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充分開發圖書館員的智力知識,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核心和提供知識服務最為有效的切入點。
財務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股權集中的公司所出現的控制性股東與小股東之間的利益沖突近年來受到學界的關注,相關研究認為,控制性股東往往會利用對公司控制權謀取私有利益,但現金股利作為一種典型的分享利益,能夠起到限制控制性股東侵占行為的作用,是一種制約機制,有助于提高公司財富和保護小股東利益。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橫截面回歸分析,利用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公告日的市場表現來檢驗這一理論預期,研究結果發現在我國存在控制性股東的上市公司中,現金股利并沒有起到限制控制性股東侵占行為和保護小股東的作用。
一、文獻評論Berle和Means對美國最大的200家公司的分析發現,大公司的股權極為分散,以致于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任何一家公司足夠多的股票(Berle和Means,1932)。從Berle-Means命題出發,理論主要討論股東與管理者之間的委托問題(Jensen和Meckling,1976)。近年來,學者們開始把眼光投向美國以外的公司,他們發現除英美以外,股權分散的公司在多數國家并不普遍,存在單一的控制性股東的公司倒比比皆是,而在這些公司里,最主要的沖突不是管理者和股東之間的沖突,而是大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沖突(Shleifer和Vishny,1997;Bubchuk,1999;LaPorta等1998;等等)。[1]Grossman和Hart(1988)將控制權利益分為證券利益(securitybenefits)和私有利益(privatebenefits),前者是指公司證券持有者共享的利益,后者是指握有控制權的一方獨享的利益。與之相類似,Holderness(2003)在其對大股東實證研究的綜述性文章中提出,大股東的控制權利益分為控制權分享利益(sharedbenefitsofcontrol)和控制權私有利益(privatebenefitsofcontrol),分享利益是所有股東按股權比例分享的,而私有利益則由控制性股東獨享,這種利益不會惠及其他股東,而正是以犧牲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為代價換取的。Shleifer和Vishny(1997)指出,“當所有權超過某一點后,大股東幾乎完全掌握公司控制權,就會傾向于利用公司謀取控制權私有利益”。為了研究控制性股東與公司決策之間的關系,學者們對大股東控制下的公司的高管薪資、財務杠桿、兼并收購等主要財務政策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股利政策是其中頗受關注的問題之一(Holderness和Sheehan,1988;Mehran,1995;Faccio、Lang和Young,2001;Klaus和Yurtoglu,2003)。大小股東沖突的理論框架下所討論的股利政策主要集中于現金股利,[2]按照有關的理論解釋,控制性股東與現金股利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控制性股東總是不愿意分發股利,而是希望通過公司與自己所有的其他公司之間的關聯交易將現金“分”給自己(Holderness和Sheehan,1988;Hart,1995;Shleifer和Vishny,1997)。另一方面,外部投資者因為預期到控制性股東的侵占傾向而不愿投資,公司不得不支付高的現金股利以承諾限制控制性股東行為。由于現金股利是一種典型的分享利益,由全部股東按股權比例分享(Klaus和Yurtoglu,2003),發放現金股利可以減少大股東的控制權私有利益(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從而對控制性股東的侵占行為起到約束和限制作用。正是基于“現金股利是限制大股東侵占行為的一種制約機制”的觀點,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對普通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的公司進行對比,發現前者股利支付較高,對小股東保護得較好,后者股利支付較低,大股東的侵占行為受到的約束較弱。Faccio、Lang和Young(2001)在此基礎上以西歐公司為參照研究東亞的控制性股東對股利政策的影響,認為東亞公司的控制權結構比較隱蔽,控制性股東的存在不易為外部投資者所察覺,導致股利支付率較低,不能有效地約束控制性股東的侵占行為。相反,西歐公司的控制權結構相對透明,容易發生控制性股東侵占問題的公司迫于外部股東的壓力而支付較高的股利,外部股東的利益受保護的程度較高。Klaus和Yurtoglu(2003)利用德國的數據進行檢驗,他們將樣本公司分別按多數股權控制(大股東持股50%以上)與少數股權控制(大股東持股50%以下)及有監督(至少有一個第二大股東持股5%以上)與無監督(第二大股東持股少于5%)進行分類,[3]檢驗結果發現多數股權控制且無監督的公司股利支付率最低,多數股權控制且有監督的公司股利支付率最高。他們還考察了股利變動公告的市場反應,發現大股東控制程度較高的公司里,公告日前兩天至公告日后兩天的累積超常收益率CAR隨股利增加而上升,隨股利降低而下降。二、研究目標上述研究表明,盡管大股東一般不愿意分紅,但如果有其他力量約束大股東行為,如法律有效地保護其他投資者(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第二大股東起監督作用(Faccio、Lang和Young,2001;Klaus和Yurtoglu,2003)或資本市場的外部投資者因事先預期到大股東的侵占行為而低估公司的股價,甚至不愿投資(Faccio、Lang和Young,2001),大股東不分或少分現金股利的行為會有所收斂,現金股利的增加會降低控制性股東的私有利益,從而有利于保護小股東利益,是限制控制性股東侵占行為的一種約束機制。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特征一直是業界和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其中“不分配現象”更是多年來討論的熱點問題。李常青(2001)發現,從1993年到1998年,我國上市公司平均股利支付率不斷下降,不分配的公司逐年增加,從1993年的7%到1998年的59%。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2000年年底,監管層開始有意向干預上市公司現金分配,2001年3月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和5月的《中國證監會發行審核委員會關于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審核工作的指導意見》中將現金分紅與再融資掛起鉤來。[4]從2000年開始,派現公司明顯增加,派現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從1999年的31%上升到2000年的61%(見表一)。我國上市公司是典型的由大股東主導的公眾公司,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達44%(見表二),按照上述理論的預期,現金股利的增加應有利于保護大股東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中小股東的利益,中國證監會用心良苦地規定再融資公司的派現問題,其初衷也正在于此。那么,現金股利作為一種利益分配,究竟是否確實能夠抑制大股東的控制權私有利益,從而有利于提高小股東利益呢?本文擬從大小股東利益沖突的角度通過分析現金股利公告日的市場反應來考察這一問題。表一:近年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與比例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實施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數量184226268297660686
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0.350.30.310.310.610.58
表二:2001年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20%以下20%~50%50%以上合計
企業管理論文 企業是一個目標性很強的群體組織,群體的效率從根本上取決于群體的核心價值觀是否和諧統一,而文化是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制度是解決可以量化可以看到的事物的,文化則影響內心世界影響人的所有行為,中國的企業也在搞企業文化建設,因為從沒有制度到有制度管理的根本問題仍大量存在,但是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收效甚微,除了一些企業宣導的文化本身就不堪推敲以外,我們的大文化背景是值得我們重視和關注的。
在現代中國,從國家的角度來看,這個國家是完全拜金主義的,沒有信仰,國家是民族的階段性的代表,所以這個民族目前是拜金主義和沒有信仰的,這是中國企業大的文化背景之一。
在現代中國,謊言是國家性的語言,公眾媒體,公開會議,所有官方,半官方的聲音大部分是說者聽者皆不當真。謊言的習慣性扼殺坦誠和誠信。所以在現代,中國人生活在虛偽,猜疑,戒備,和不互信的大文化背景下,這也是中國企業大的文化背景。
在現代中國,傳統也起著作用,就是皇權思想和大一統思想,權力要求絕對的服從和尊重,不惜不道德的手段,人們蔑視權力又屈從權利,追逐權利,同樣不惜不道德的手段。這同樣也是中國企業大的文化背景。
人是一種習慣性的動物,習慣的力量往往超越理智和情感,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耳聞目染的是拜金,謊言,和皇權,并在日后長期生活在這種文化氛圍里,逐步體驗和嘗試,那么這種經歷就成就了人的行為習慣,而這種行為習慣上升為群體行為時違背它的成本就太大了,是一種可怕的力量,我們必須非常認真地思考和正視它。
一,拜金有沒有錯,在拜金主義盛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管理企業?其實存在就有其道理現在很多人居無定所,衣食有憂,想買房想買車,怕得病怕失業,處在馬斯洛理論基本需求尚未完全滿足階段,處在還未倉綾時而知禮儀階段,人太窮了對金錢渴望崇拜是可以理解并且是需要尊重的。我們要尊重事實并據此采取對策拿出措施制定好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