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銀行信貸風險管控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銀行是依法成立的經營貨幣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是金融機構之一。銀行按類型分為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投資銀行、政策性銀行和世界銀行。它們的職責各不相同。我們經常說的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都屬于商業銀行。在我國中央銀行是中國人民銀行。政策性銀行如國家開發銀行等。商業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存貸款業務,信貸風險也主要存在于商業銀行中。當前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不良信貸資產高、風險隱患大的問題,導致了商業銀行競爭力的下降。信貸風險的分析與研究有利于解決銀行的信貸風險問題。本文在基于銀行信貸問題的研究上提出一些簡單的建議,希望對我國銀行信貸風險管控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一、銀行信貸風險的基本理論
(一)信貸風險基本含義
風險就是對未來預期收入的不穩定性和負面影響。所謂的信貸風險就是指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規定償還銀行貸款本息從而使銀行借貸資金遭受損失的可能性。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信貸風險存在的根源,由于市場經濟的不穩定性,因此信貸風險就具有不穩定性。
(二)信貸風險的分類
1、市場風險
就是指由于金融市場因子(如匯率、利率、信貸資產價格)等因素,所誘發的資產損失的可能性。它包括資產信貸匯率風險、通貨膨脹風險和利率風險。匯率風險一般發生在商業銀行的國際信貸中,通常是由于一國的經濟發展引起的匯率變動,進而影響到銀行的信貸資金受損。利率風險是指隨著利息率的波動而造成銀行信貸資金受損的可能性。客戶與銀行的簽約通常是按照定期的利息來進行的,然而在此期間如果利息率進行一定的調整銀行會遭受一定的損失。通貨膨脹是指銀行的信貸資金會因通貨膨脹而遭到損害,通貨膨脹后銀行信貸資金的實際價值會低于其賬面價值,一般而言,通貨膨脹有利于債務人,不利于債權人。
2、信用風險
也稱違約風險。是指由于債務人未能按照與銀行簽訂的合同條款履行或約定行事,而對銀行信貸資產收益造成損失的風險。授信是銀行的主要業務活動。授信要求銀行對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做出判斷,但這些判斷并不總是正確的。因此借款人的信用下降就會使銀行信貸資金收益受到一定的損害。
3、操作風險
是指由于銀行信貸管理系統不完善、管理失誤、控制缺失、詐騙或一些人的錯誤而導致信貸資產損失。操作風險與銀行的管理體制密切相關。因此要從體制的改革上解決操作所帶來的風險。
4、合規性風險
是指在銀行的授信活動過程中由于違反或沒有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或行業標準而對銀行所帶來的信貸資產的損失。通常情況下還會出現銀行授信活動與法律法規發生歧異,或涉及授信活動的多部法律不一致。合規性風險會使銀行被判罰款、民事罰金等。
二、銀行信貸風險管控的現存問題及信貸管控的必要性
銀行信貸風險的存在以及風險的擴大,除了外部因素導致不良貸款率上升以外。也亟需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當經濟高速增長的大潮開始回落之后,不少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及監管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下面將具體談談信貸風險管控存在的問題。
(一)風險意識淡薄,責任意識不強
某些銀行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放松了對風險的監管和控制。同行業間競相放低融資的標準,以增大市場份額。普遍上存在實質風險管理被形式上的合規操作替代。銀行在信貸上忽略了一些實際問題,對申請人的審批要求也有一定的松懈。對于企業的融資,很少考慮企業用什么錢來還,還不了怎么辦。甚至對不符合信貸要求的借款人進行包裝,只是為了充業績。這些都造成了較大的風險隱患。
(二)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缺乏戰略性
銀行對信貸業務的發展基本上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很少考慮信貸業務未來發展的趨勢和前景。部分銀行信貸總量和結構安排缺乏總體規劃,對區域信貸沒有充分考慮。多數情況下對本地的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沒有全面的了解,就盲目地進行信貸業務的擴展。對于規避風險沒有定制合理的措施和有效的規定。銀行相當一部分人員的專業素質落后,跟不上業務的發展。
(三)體制機制不能滿足風險管理的需要
目前的體制機制較為保守和陳舊,不能滿足多變的信貸風險。目前銀行風險識別的信息來源還主要靠傳統的方式采集。基本上借款人的財務報表信息、生產經營情況都是借款人提供的,除此以外,信息的收集渠道很少。而且還有不少銀行的分行不允許跨區域業務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銀行的發展。而且在手記借款人信息的時候明顯存在缺陷,區域活動的限制是的借款人的信息不全面,信息缺失影響了對借款人實質風險的識別與判斷。
(四)信貸風險規避與防控過分依賴第三方
銀行信貸風險的管理方法還不夠完善,管理方法、技術較為傳統,對信息的收集和挖掘深度不夠。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企業連環擔保風險以及交叉違約風險的識別能力弱。且信貸風險的防控主要靠第三方的擔保,第三方的擔保對風險防控顯然沒有足夠的能力處理。
(五)信貸風險管控的必要性
信貸風險已成為商業銀行經營的主要風險。風險管理是指一個組織或者個人用以降低風險的負面影響的決策過程。風險管理包括風險管理目標的設定、風險的識別與評價、風險管理方案的選擇與實施、風險效果的評價。首先信貸風險關系到銀行的存亡,若是信貸問題解決不好,會直接導致銀行破產。其次銀行信貸風險的管理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若處理不當,導致經營不善,對社會的發展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信貸風險的管控關乎國民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國家控股銀行。
(一)保持理性的信貸增長
銀行現存的信貸風險主要是借款人的信用問題。不能為了業績和盲目擴大市場和其他同行采取盲目競爭的方式。對信貸總量、信貸結構要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市場經濟的發展會給銀行的發展帶來挑戰,銀行本身一定要善于選擇、善于放棄,避免非理性的信貸增長業務。對于銀行的分行要及時了解區域的信息,不隨意投放信貸資金。
(二)改革信貸風險管理體制機制
銀行要將信貸業務與其他業務聯系起來,要從內部體制機制上理順對外融資、債券承銷與投資、資產管理、信貸總量。將銀行的業務統一管理,改變單一的風險規避方式。要嚴格實質風險的防控,嚴把企業融資的關口。
(三)以大數據思維創新信貸風險管理模式
銀行在信貸業務中不能弱化對借款人的實地調查,不能為了效率而省去必要的程序。銀行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采集方式,強化信息校驗分析和邏輯判斷能力。銀行要及時掌握借款人的動態信息,對客戶進行全方位的復合式動態風險評估,以便全面了解客戶。建立全面有效的崗位監察機制。
四、小結
銀行的信貸風險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不會消失,因此我們只能尋求一些方法來規避風險。希望以上所述能對同行業的發展起到借鑒的作用。信貸風險的管控需要我們一起努力。
作者:王雙 單位:鄭州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