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銀行互聯網信貸發展對策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21世紀是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的高度普及,人們生活習慣、消費習慣發生改變,人們對互聯網金融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大。互聯網信貸業務辦理更加便利、高效,申請、調查、審批、放款都在互聯網上完成,已成為現代信貸業務發展的一種趨勢。但部分中小銀行互聯網信貸放款手續簡單,審批不嚴,雖然擴大了業務規模,同時也給銀行帶來了風險。因此,本文將針對中小銀行互聯網信貸的發展問題展開探討分析,并對其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信貸業務;互聯網信貸;中小銀行;銀行信貸
互聯網信貸業務辦理便捷,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務效能,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價值需求,具有一定的優勢。為助推互聯網信貸業務的發展,2021年2月,銀保監會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為規范互聯網信貸,促進業務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保障。但互聯網信貸作為新興業態,行業監管仍存在諸多不足,銀行需要承受更多風險。因此,為正確規避風險,減少損失,中小銀行應積極采取改革措施,應對現存問題。
一、互聯網信貸的基本情況
互聯網信貸是傳統信貸業務模式的有益補充,豐富了銀行產品體系和業務模式,提升了客戶綜合體驗。從互聯網信貸發展的情況來看,市場前景較好。2016年開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對互聯網信貸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出臺了系列專項治理措施,下發了《關于加強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的通知》、《關于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等文件,互聯網信貸逐步走向規范發展階段。2018年,互聯網信貸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傳統銀行紛紛開始布局互聯網信貸業務體系,構建“銀行+金融科技企業”的新模式,部分信貸業務已實現“去實體化”運營,諸多大行的線上信貸業務規模已突破5000億元。中小銀行主要依靠聯合貸款或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開發互聯網貸款,規模多數突破百億。根據產業研究院的相關數據顯示,2014年到2019年期間,我國互聯網消費信貸規模快速擴張,從187億元上升至接近16.3萬億元,市場體量非常龐大,很多金融機構都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信貸產品[1]。例如:閃電貸、快貸、京東白條、螞蟻花唄、360借條等。
二、互聯網信貸業務的特征
(一)高效的業務辦理效率
互聯網信貸與傳統信貸運作模式不同,通過運用金融科技、大數據、云計算,實現了貸款業務自助高效辦理。在互聯網信貸業務模式下,銀行信貸業務人員以及業務審批人員,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就能了解到客戶的金融資產、信用記錄、金融產品使用情況,以及稅務、征信、公積金、消費記錄、交易流水等相關數據。銀行根據這些相關信息,便可快速準確的判斷客戶信用情況、還款能力,合理確定授信額度,業務辦理效率被大幅度提升。
(二)廣闊的客戶觸達范圍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國內互聯網用戶群體龐大,且仍在持續增長。而以互聯網作為載體的互聯網信貸,理論上可觸達全部網民,網絡用戶均可成為信貸業務潛在客戶。因此,互聯網信貸擺脫了傳統信貸業務受網點服務輻射區域的限制。
(三)僅限于小額貸款
目前互聯網信貸仍處于起步階段,行業監管諸多方面存在著不足[2]。且由于不是當面交易,借貸雙方彼此不熟悉,銀行需承擔更多的信用風險、操作風險、監管風險、法律風險。一些犯罪分子掌握基本的風控標準,按照風控規則制造數據,從而獲得大量授信,給銀行帶來了較大的損失。因此,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互聯網信貸的額度普遍不高,根據《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對自然人消費類互聯網貸款原則上不得超過人民幣20萬元。
三、中小銀行互聯網信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信用評級方式單一
實際上,中小銀行風險承受能力較差,有效管理風險對中小銀行來講至關重要,互聯網信貸業務中,信用風險是最主要的風險。然而,大多中小銀行的信用評價方式單一,對央行信用信息數據庫有較大依賴性,缺乏對其他平臺信用信息的應用。而且對借款人各類信息的迭代不夠及時,無形之中增加了信用風險[3]。
(二)互聯網貸款風控能力不足
中小銀行的互聯網貸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聯合貸款,實際操作中銀行主要作為出資方,風控基本都在合作方(如微眾銀行的微粒貸、新網銀行的好人貸),客戶風險模型部署均不在本行,過度依賴第三方風控,造成較大風險隱患;另一種是自營互聯網貸款,目前除了像南京銀行等科技發展走在前列的銀行是自建風控體系,其余多數是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由對方提供風控及一系列技術支持,風控的掌控權仍不在手中,且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會同時與十幾家甚至幾十家銀行合作,一旦風控出現問題,風險蔓延全國,后果不堪設想。
(三)貸后管理不到位
互聯網貸款主要依靠大數據,有些客戶甚至見都沒見過,貸款資金一旦使用,銀行管理較為被動,尤其貸后管理難度較大,資金的流向、真實用途難以監控,一些客戶因各種原因,無法償還到期賬款[4]。互聯網貸款有筆數多、單筆金額小的特點,若中小銀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催收,會增加銀行經營成本,尤其是采用訴訟催收,投入經濟成本的同時還需要付出時間成本。如果采用非訴訟催收手段,成本會降低,但催收力度不理想,會拖延逾期時間,最終造成損失。
(四)強監管下的規模萎縮
2021年2月,銀保監會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明確提出嚴控跨區域經營,地方法人銀行不得跨注冊地轄區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要求自2022年1月1日起執行,存量業務自然結清。目前中小銀行主要互聯網貸款品種主要是聯合貸款,聯合貸款中至少過半數是異地貸款,隨著監管要求時限的到來,中小銀行互聯網貸款必定大幅下降。
四、中小銀行發展互聯網信貸的建議
(一)完善信用信息評價體系
要想正確規避信用風險,就要完善信用信息評價體系,充分了解貸款人經濟情況及各項財務指標。首先,中小銀行除了要接入央行信用數據庫外,還要加強與其他平臺的合作,主動進行信息共享,從而豐富客戶信用信息調查的廣泛性、深入性。在信息調查的過程中,不僅要了解貸款人的經濟狀態,還要了解客戶學歷、身體、房產、銀行流水等信息,從而準確判斷客戶償債能力。其次,可借鑒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的信用評級經驗,根據每次每筆還款實際情況,對客戶信用等級進行動態的評分。最后,要及時更新貸款人信用信息,至少每三個月對客戶信用情況進行重新評估,從而降低風險。
(二)部署本地化風控
實施主動風控始終是監管有關商業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要求,監管部門就加強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能力提出明確要求,核心業務環節不得外包,要求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架構、體系及機制等,不斷優化和完善風控管理體系和機制,強化主動風控管理能力,獨立開展互聯網貸款風險管理,實現自主開展反欺詐、自主確定可全及定價、自主建模并管理、自主實施放款收款、自主監測資金用途。中小銀行應盡快部署本地化風控:一是加快完善線上貸款風控體系。從風險治理架構、風險管理制度、風險管理流程、信息科技風險管理、不良貸款處置能力等方面全方位的強化風險管理機制,全面提升風險管理水平;二是加快本行網貸相關系統建設。加緊推進網貸管理系統、風控管理平臺、網貸支付平臺建設步伐,進而實現覆蓋貸前、貸中、貸后的全流程管理,并以此為契機加緊實施統一授信管理,培育風險模型管理能力,加強信用狀況評估管理,加大貸后風險監測管理,建立完善貸款支付管理,提升主動風控能力。
(三)加強貸后管理
中小銀行在放貸后要跟蹤貸款資金的去向,并根據貸款人資金的去向,確認客戶資金的使用情況是否合理合法,對貸款人信用等級進行科學評價,從而決定后期貸款額度,減少風險損失。同時,中小銀行要基于互聯網信貸業務的特點,建立配套逾期信貸風險預警機制,根據風險的性質,影響的程度,為貸款客戶設置財務性指標和非財務性指標,通過指標判斷貸款客戶可能造成逾期風險,就要提前采取應對措施。在催收階段,中小銀行要積極與專業律師或法律顧問建立合作,主動采取仲裁追討、訴訟追討等措施,從而通過法律手段解決逾期貸款、資金無法回收等問題,盡可能控制壞賬風險。目前部分地區出現互聯網法庭,針對筆數多、金額小的互聯網貸款較為適用,有條件的中小銀行可以嘗試。
(四)互聯網貸款高質量發展
中小銀行應按照《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要求,規范發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提高本地化業務占比,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一是可以合作多家聯合貸款,要求每家只做本地業務,同時做好客戶的統一授信工作;二是建立互聯網貸款直營團隊,專司負責互聯網貸款的業務拓展,搶占本地市場;三是針對本地行業發展特色,研發場景互聯網貸款產品,將互聯網貸款融入本地消費或者經營場景,提升本地業務占比。
五、結語
互聯網時代,人們對網絡已產生依賴性,基于互聯網辦理業務的方式更加便捷,符合人們的服務需求,發展互聯網信貸是現代金融服務發展的的必然趨勢。因此,中小銀行應抓住機遇,發展互聯網信貸業務。但為了規避風險,中小銀行要完善信用信息評價體系,部署本地化風控,加強貸后管理,助推互聯網貸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輝,靳巖巖.普惠金融背景下網絡小額貸款行業的法律治理[J].南京社會科學,2021(08):84-92.
[2]李耀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及商業銀行的應對措施[J].營銷界,2021(12):19-20.
[3]劉宇歡.商業銀行互聯網信貸業務的風險管理研究[J].商訊,2021(07):82-83.
[4]魏路遙,顧寧雅.互聯網消費信貸監管的現狀問題、國際經驗及啟示[J].北方金融,2021(01):80-85.
作者:張迪 單位:寧夏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