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安全下的大學生安全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類從原始文明到工業文明,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從政治文明到生態文明,代表了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伴隨著人類這一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是自身的物質生存條件的改善,而同時卻又破壞著我們的生態環境,這一矛盾發展的結果就是人類最終滅亡,而且伴隨著人類滅亡這一過程是一系列的生態災難,當前的環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脹、耕地減少就是這一危機的真實寫照。生態文明應運而生的現實危機就是生態安全觀直接接種的土壤,生態文明建設很大程度上需要這種對現實最直接的關注,二者是統一的,生態安全觀也可以看作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另一種解讀。人類發展中的國家、經濟、政治、信息和生態等諸多安全威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一個復雜的安全系統,樹立正確的生態安全觀要避免陷入孤立和片面。生態安全是生態文明實現的前提和條件,是生態文明建設所關注的重要方面,建設生態文明就要在思想、教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關注生態安全,保障生態安全,進而促進生態文明的創建。所以,大學生安全教育就要從這一理論前提入手,提高大學生對生態安全的關注度,培養大學生生態安全意識,積極引導大學生從傳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向現代的生態文明方式轉變。
二、大學生生態安全觀培養的意義
大學生安全教育作為安全基礎性工作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和重視,但是縱觀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無論從教學形式還是教學內容,僅僅關注“個體人”的安全問題,從安全常識普及或者技能的培訓到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應對措施,安全教育都以此作為出發點,以期從保障個體人的安全角度出發,被動地實現或達到維護整個群體安全的目標。這一出發點是傳統安全模式在安全教育領域的延伸,雖然這是安全教育工作的基礎,也是必須承擔的任務,但是在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時期,安全教育工作角度和方向更應多元化和開放,不能僅僅從維護個體人的安全角度出發去解決群體的安全利益問題,或者說不能僅僅關注“個體人”的安全,還要關注“群體人”的安全,大學生安全教育普世的價值關懷應立足于大學生對現實的關注,讓大學生從被動的或無序狀態轉變為主動地積極的應對現實安全問題。實際上,群體的和宏觀的安全利益維護才是保障“個體人”安全的前提和基礎。當然,傳統安全教育過程中對此問題也有涉獵,而近些年提出的生態危機和生態安全問題更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和認識。生態安全是全體人類面臨的共同安全問題,通過對大學生“群體人”的安全觀念培養不失時機地將大學生安全教育引領到宏觀層面,只有維護整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安全才能保證“個體人”自身安全,這是安全教育宏觀維度適應非傳統安全形勢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安全教育新的生長點和關注點。這種對傳統安全教育模式的改變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團結與合作的共贏精神,這無疑會提高大學生團隊協作意識,提高大學生的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改變整個大學生群體的精神面貌。總之,生態安全觀培養是未來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新的發展方向和路徑。
三、生態安全觀視角下大學生安全教育完善的路徑
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還剛剛起步,有的學校甚至還沒有完全走入課堂,存在很多缺點和不足之處。當然,生態安全觀教育不僅為當前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帶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和探索。
(一)明確大學生安全教育培養目標
傳統安全教育內容多涉及消防、治安、交通安全等,注重的是大學生個體安全教育,通過個體安全防范和處置,保障個體的人身財產安全,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安全意識和安全常識,躲避災害和防范侵害的能力,內容明顯單一。而以關注人類自身生存環境為特點的生態安全教育恰恰與傳統的安全教育方向相反,它注重的是集體安全,強調個體對社會乃至整個自然環境的影響,通過規范個人行為進而保障集體安全,最終是從集體安全中使個人獲得安全保障。生態安全教育注重培養的是大學生生態倫理道德,強調的是大學生日常行為養成,并注重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這是一個國家、民族或地區文明程度的主要標志,顯然我們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一個公民在處理自然災害等生態安全問題過程中,公民的集體觀念和應對危機能力不能依靠傳統安全教育模式。日本民眾在處理大海嘯和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中表現出的整體素質給我們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范本。不論是生態安全還是傳統意義上的安全教育,這種目標確立理應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選擇,更應當成為我們工作中的培養目標。
(二)完善教學手段和形式
當前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由高校安全工作者或者學校的部分輔導員兼任,教師隊伍組成人員單一,生態安全教育問題涉及環境、資源、人口和國家發展戰略等一系列問題,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很難承受如此專業性、理論性強的教育工作,生態安全教育具有生態學科的特點,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教育方法和模式很難實現將生態安全進行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展開。再加上傳統的大學生安全教育以課堂教學和理論教學為主,大學生實踐性不強,種種因素導致大學生安全教育生態安全教育任務很難完成。因此,應根據生態科學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質和多學科交叉特點,涉及的生物、化學、土壤、水文、經濟、法律、政治等多門學科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學科交叉形式教學,在教學內容上要逐步進行改革,滲透進這方面的教學內容。另外,開展多樣化的生態安全教育模式,例如必修課、選修課、專題講座、辯論會、課外活動、第二課堂、主題班會、公益實踐活動等,也是今后的改革方向。
(三)引導學生維護生態安全
筆者曾做過調查,當前高校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工作還僅僅限于課堂教學。而生態安全觀視野下的大學生安全教育具有十分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多種形式的教學內涵,應當積極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教學,走入社會積極從事維護生態安全實踐。例如,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綠色校園”建設活動,積極引導大學生在節假日參加生態宣傳和維護活動,植樹、種草,美化環境,積極引導學生參加校園志愿行動,清理校園垃圾和白色污染,改善環境質量,創建綠色校園,還可以組織相關專業學生開展參觀、調查、環境監測、科學研究等活動,繼而通過校園活動推進整個社會的生態安全意識。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把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相結合,這樣不僅豐富安全教育內容,還不斷豐富了大學生的安全管理工作。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重視在校大學生生態安全建設的重要意義,加強生態安全教育的宣傳工作,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使每個大學生養成節約的習慣,約束自己的生活方式,制止鋪張浪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適當地將生態安全教育納入學生管理當中,既可以提高學生管理水平,同時也促進校園安全文明建設。(本文來自于《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雜志。《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宋文滇單位: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