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信息化與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網絡信息化詮釋了高校學生思想道德價值體系的新內核《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試行)》對高等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明確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勤奮學習,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并從中培養一批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進分子。”②那么,如何在新時期媒體環境下,重構高校大學生新的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這關系著能否有效引導高校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基于此,筆者認為,在當前的環境下,我們應該始終堅持為社會公益事業服務的精神內涵,這不僅體現了較高的社會公德水平,還給學生樹立了很好的學習榜樣。
(二)網絡信息化推動了高校開創思想道德教育體系的新模式隨著網絡信息化的深化,它對新時期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價值觀、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傳承我國傳統道德的價值內涵等。基于這種現況,在網絡信息化的環境下,高校應該積極弘揚社會主旋律,不斷創新德育教學新模式,來使大學生黨員認識到自己在團結同學中的重要作用,進而引導高校學生學習先進和典型的傳統美德,提升個人思想道德素養,為構建和諧校園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網絡信息化形成了高校創新思想道德教育體系的新氛圍回顧以往我國高校在針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學模式,多以傳統的理論說教和灌輸式教學為主,單純地讓學生被動地接受這些“價值觀”,其結果只能使其淪為條文式固化在學生的大腦里,并無法將思想道德中這種優秀的“因子”嵌入學生的心中,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左耳邊聽,右耳邊出,無法取得理想的德育教學效果。然而,在新時期網絡信息化的背景下,通過對社會和網絡熱點,引導學生參與討論等方式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辨析,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針對當前袁厲害的“義舉”誘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對這種行為進行思辨,進而使其在思考、思辨的過程中形成自我對袁厲害的這種“義舉”的重新審視,使其形成自己的認識。這種德育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也能夠取得很好的德育教學效果。
二、喜憂參半,網絡信息化引發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考
“經濟全球化及教育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對21世紀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別是高校的德育工作,更是上升到突出的位置。”③然而,在網絡信息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網絡信息化對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考驗。
(一)網絡信息化帶來的新機遇
1.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的便捷性。進入大學之后,如果沒有網絡的幫助,學生會感到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因為大學不同于初高中,老師布置的作業通常是小論文,并且要求完成之后以電子版的形式發送到他的郵箱,所以,學生必須借助網絡信息資源,才能搜索到自己想要的資料,去圖書館翻大部頭書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可見,信息資源共享給學生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料,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
2.網絡社交溝通渠道的多樣性。如通過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雙方不僅沒有心理防備,而且可以暢所欲言,長期下去,就可能使大學生養成健談、善于表達內心想法的良好習慣。所以,互聯網可以幫助大學生塑造良好的性格特征。另外,互聯網還為大學生提供了很多溝通交流的工具,比如QQ、MSN、E-mail等,隨時都可以和父母、同學、朋友聊天,如果有困難或心情不好,也可以隨時獲得他們的幫助,方便又快捷。
(二)網絡信息化存在的隱憂
1“.西學漸進”造成了高校學生價值觀的缺失。西方文化具有開放、民主的特點,使得我國當代大學生對其非常地向往和憧憬。大學生在高校一般接觸的思想都比較先進,不僅包括我國的先進文化,還包括西方文化。由于缺乏對西方文化的深刻了解,很多大學生分辨不了真假好壞,對西方文化采取全盤接收的態度,導致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迷失。價值觀的缺陷致使一部分學生埋怨中國的制度,看不到社會主義的優勢。
2“.信息垃圾”損害了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網絡上散布的垃圾信息占50%以上,如果沒有成熟的心智和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人是很容易受垃圾信息誤導的。目前,我國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鍛煉、閱歷不豐富,造成了心理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在遇到垃圾信息時,很容易受到誤導。如QQ在線聊天時,收到類似“您的QQ號碼中了10萬”等欺詐性質的信息時,就以為是真的,其實這是騙取錢財的一種手段。還有的大學生抵御不了黃色網站的誘惑,沉迷于此類網站有損身心健康,嚴重影響了學習成績。
三、創新實踐,網絡信息化語境下高校創新德育教學新模式
“高校網絡德育體系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既是一個立體的、多維度的空間體系,又是一個開放的、動態的發展體系。”④在新時期,特別是在網絡信息化的背景下對重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已迫在眉睫。
(一)趨利避害,有效運用網絡資源構建高校德育教學體系隨著互聯網在大學生群體當中的普及和推廣,高校思政工作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工作人員必須要轉變工作思路和方法,依托網絡資源充分發掘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方法和途徑。互聯網的興起,不僅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生活方式帶來了重大影響,而且在思想觀念上也在發生巨大變化。在傳統思政教育模式下,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場所多為實體環境,例如教室、廣場、宣傳欄等地,而網絡環境則與之不同,它是高度虛擬的社會社區場所。由于具有很強的虛擬性特點,網絡環境具有覆蓋面廣泛、匿名性強、管理要求高等特點,傳統的管理手段顯然難以有效應對這類管理要求和問題。換言之,傳統的用于規范和制約人們日常生活中行為的道德規范在網絡環境中已失去用武之地。“德育實踐意味著網絡德育從虛擬世界走下來,通過個人或集體的道德實踐轉化為道德行為、內化成道德觀念。”⑤因此,高校要盡快轉變德育觀念,建立與新時期網絡環境相適應的德育模式。作為具體工作人員,要掌握互聯網技術使用要點,將其作為重要的工作技能,并結合互聯網技術開展網絡德育工作。
(二)循序漸進,不斷提升高校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個人是否具備積極向上的道德觀念,個人行為是否能夠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和要求,是否在缺乏有效監督和約束的前提下能夠保持道德行為一致性,能否針對個人行為進行道德層面上的深入思考,這些都是高校道德教育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個人道德行為最理想狀態是“慎獨”,即在沒有監督的情況下個人行為依然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大學生富有創新意識和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他們尚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觀念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只有在思想上武裝大學生,才能不斷提升他們對復雜世界的判斷力和鑒別能力,防止各種不良思想的沖擊和腐蝕。此外,高校德育工作還要努力提升大學生網絡行為自覺性,使其網絡行為與現實行為保持一致性,提高其網絡環境中的道德觀念。自律意識的強弱,直接影響到大學生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要將加強大學生自律觀念放在首位,切實提高他們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自我約束能力。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未來高校要充分凸顯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他們自我加強德育約束的能力。因此,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德育是高校的重點工作任務。要通過德育,讓大學生充分認識到當前社會環境的復雜性,要不斷用馬列主義思想來武裝他們的頭腦,提高他們判斷是非的能力。網絡環境要求較高的自我約束觀念,而這也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因網施教,強化信息技術正確認識網絡信息化的作用
1.加強引導,樹立學生的信息意識。可以借助互聯網強大的信息功能,提高大學生獲取各種有益社會信息的能力。高校要定期開展相關宣傳教育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解當前互聯網信息發展特點和現狀,找到適合提升自身信息獲取能力的有效途徑;要開設相關的公開課程,通過系統的培訓幫助大學生熟悉和掌握信息搜索和提取方法,善于利用網絡搜索引擎來獲取目標信息。可以將一些常用網站介紹給大學生,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網絡使用習慣。
2.多方滲透,培養學生的信息文化素養。信息文化素養的培養,需要日積月累才能夠實現,且要求建立長期系統的培訓體系,通過常態化教育方法和手段,來不斷充實大學生的信息文化和技術,加強和提高他們利用網絡獲取信息的能力與自覺性,養成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學習能力;高校可以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開設各種網絡道德教育課程,加強對學生網絡修養的教育;要充分利用一切宣傳手段向學生介紹信息合作的重要意義,培養他們良好的信息管理習慣;要結合高校德育教育特點,不斷提高網絡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提高高校開展德育工作的靈活性和現代性。
(四)政策支持,及時建立完善高校網絡信息安全網絡機制校園網絡的建設和管理,不僅要結合學校具體情況和網絡利用現狀,還要從全局的角度來審視其總體效能和合理性。要不斷完善校園網絡的管理制度,創新管理工作方法和模式,真正發揮校園網對于思政教育工作的促進作用。在建設和管理校園網絡的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國家有關網絡管理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理有據,避免出現損害網絡私人信息的情況發生。同時,學校要針對本校網絡管理需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規范管理人員行為。除此之外,還要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也逐漸成為威脅網絡正常運轉的頭號殺手。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加強相關安全技術的運用,提高校園網絡安全防范水平;另一方面要在全校開展網絡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廣大師生應對各類網絡風險的能力。
(五)人文關懷,傾心培育高校學生網絡道德“慎獨”意識隨著我國的科技發展速度加快,相關產品的使用比率也獲得極大的提升。但是對于學生而言,過早地接觸科技產品容易玩物喪志。近些年,由于網絡中的一些因素,導致高校道德教育越發困難,在相關統計中,因網絡原因而導致學生退學、自殺、他殺等事件的發生,高校學生所占比例較高。從大學生的現狀能夠得知,特別是較好學校中的學生,由于高中學習過于緊張,導致進入寬松的大學環境時無法適應,在面對社會和學習的雙重壓力下,很多學生難以找回高中的學習意志,在進入虛擬的網絡環境后,對過于寬松的環境開始癡迷,進而導致種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總而言之,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發展的支柱,若長此以往在網絡中陶醉,將逐漸喪失將來立足于社會的基本能力。對于高校教育而言,應在學生進入校園開始便展開相關的教育活動,以負責的態度為學生講解網絡的惡性誘導,使其對虛擬環境內的道德低下行為產生抵制心理,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交流學習的習慣。(本文來自于《教育與職業》雜志。《教育與職業》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崔浩單位:商丘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