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個體道德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個人品德建設”,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接班人和道德個體的大學生,他們的道德狀況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各高校要加強大學生個體道德建設應從重視家庭的基礎道德教育、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構建學校道德建設和管理機制、提升大學生個體道德主體性四個方面共同努力來實現大學生個體道德的養成。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個體道德;建設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三德”基礎上提出要“加強個人品德建設”。作為道德主體的個體,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都是通過個體的道德表現反映出來的。因此,“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實現最終都要訴諸個人品德。”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社會力量,他們的個體道德狀況,直接關系到中國的社會面貌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能否實現。加強大學生個體道德建設不僅能使大學生在提升個體道德水平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己,在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而且對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凈化社會環境、推動社會進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調查過程及方法
根據本選題的研究內容我們設計了《大學生個體道德調查問卷》,然后選定了河南地區的八所高校,包括:鄭州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河南財經學院、河南農業大學四所本科院校和中州大學、鄭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河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四所專科院校為研究對象,用隨機抽樣與以班級為整體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抽取了這八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大學生為樣本,采用當面填答的方式,完成了對大學生個體道德狀況的抽樣調查。在這次調查中,我們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98份,其中486份被確認為有效問卷。問卷調查的數據通過社會學統計軟件SPSS以及EXCEL軟件進行整理分析。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男生136人,占28.0%;女生350人,占72.0%。其中大一學生184人,占37.9%;大二學生201人,占41.4%;大三學生88人,占18.1%;大四學生l3人,占2.6%。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個體道德的正向表現
根據本次調查,總體來說,多數當代大學生的個體道德狀況良好,精神面貌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情感豐富
在回答“是否清楚記得父母的生日”時,有71.2%的學生都能“清楚記得”;在回答“當要進行寢室衛生檢查時,您的室友都不在,您會怎么做”這一問題時,有93.4%的學生選擇了“全部打掃和整理好”。這些都說明大學生對跟自己最近的父母、室友都基本能夠做到關心、幫助。在回答“如果身邊有同學家庭條件有困難,您會如何做”這一問題時,共有77.4%的學生選擇了“主動詢問情況,盡自己能力幫助”和“如果他(她)來找我,再視情況而定”;這些表明大學生對周圍同學出現家庭困難的一種同情和幫助。
2.社會正義感、責任感比較強
在回答“對2008年汶川地震后的‘大企業家只捐一元錢’的做法是否滿意”這一問題上,共有68.5%的學生表示出了“很不滿意”和“比較不滿意”的態度,這表明了大學生對受困、受災地區的關注以及對社會上一些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企業的不滿。在回答“如果您到商場購物,發現售貨員多找了您錢,您會怎么做”這一問時,67.9%的學生選擇了“退回商場”在回答“在公交車上,您發現有人偷東西,您會怎么做?”這一問題時,有78.1%的學生選擇了“阻止小偷”“報警”和“提醒乘客”,這些說明大學生善惡分明,看到不良的社會現象會深感憤慨或想要努力制止碰到他人有危難能盡力相助,能夠為社會正義打抱不平;在回答“有人因做好事反被誣陷,認為‘好人不能做’,您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時,有79.2%的學生選擇了“不認同,這是極個別現象,世上還是好人多好人終究是有好報的”,對于社會公平、正義抱有積極的態度。
3.生活態度積極
在回答“如果你周圍的人家里比較富有,而您家境貧寒,你會怎樣做”這一問題時,共有92.6%的學生選擇了“保持自尊,坦然面對”和“自強自立,努力學習”;在回答“如果學校或班級組織義務勞動,您會怎么做”這一問題時,有61.5%的學生選擇了“主動參加”這些都表明大部分的大學生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困難,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二)大學生個體道德的反向表現
雖然從整體上看,大部分大學生的道德狀況、生活態度、精神風貌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有比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義感。但是,通過這次調查,還很明顯地看到了大學生個體道德中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道德認知的模糊
在回答“在現實中人們對道德的認識各不相同在下列認識中您傾向哪~種觀點?”這一問題時,只有占49.6%的學生選擇了“道德是人之為人的根本要求”;有37.4%的人選擇了“道德的性質是相對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觀點”,還有4.7%和8.2%的學生選擇了,“道德是人們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和“道德的本質是對人性的束縛”。在回答“有位大學生為救一名落水老人而犧牲.您認為他的行為”這一問題時只有占40.9%的學生選擇了“高尚”;有43.2%的學生選擇了“說不清”;還有9.9%的學生選擇了“不好劃不來”。這些都說明大學生對于道德概念的本質、內涵還有著含7昆不清的狀況,甚至有道德相對論的傾向。
2.減信意識的缺乏
在回答“您如何看待現在畢業生應聘時,應聘材料的弄虛作假現象?”這一問題時,只有38.5%學生選擇了“這樣做是不誠信的表現,并不符合大學生的行為規范”;另外有44.2%和l3.6%的學生選擇了“雖然這么做不是太好,但是自己也能夠理解”和“目前就業壓力太大,這么做是迫不得已,也并不影響別人什么”。面對這種不誠信的做法,大部分的學生采取的理解和容忍的態度,甚至可能還有認為這種行為“沒有什么不可以”之勢。還有,在回答“您是如何看待考試作弊現象的?”這一問題時,只有23.9%的學生選擇了“應該嚴加杜絕”;有2l%的學生選擇了“作弊在校園考試中很常見,對此不應過分指責”;有46.1%的學生選擇了“作弊現象在自己同學中偶爾會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在回答“您有過考試作弊行為嗎?”這一問題時,只有l7.5%的學生選擇了“從來沒有過”,而選擇“有過”和“偶爾有過”的學生占到了82.5%。這個數字可以讓我們對大學生的誠信以及大學校園的學風、考風引起足夠的重視。
3.個人意識、享樂觀念突現
在回答“您的人生目標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只有l1.9%的學生選擇了“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有54.3%的學生選擇了“實現個人發展”;更有26.7%的學生選擇了“衣食無憂、享受人生”;還有2.3%的學生選擇了“沒有目標”。這說明大學生缺少遠大奮斗目標和為人民奉獻的精神,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比較嚴重。在回答“您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是?”這一問題時,也只有47.7%的學生選擇了“對社會貢獻的大小”;而選擇“社會地位的高低”和“金錢的多少”的學生也已占到了28.6%。這些說明大學生比較注重個人的發展,但同時追求權勢地位、金錢享樂的學生也不在少數。
在回答“對于男女同學同居現象,您的態度是什么”這一問題時,只有29.8%的學生選擇了“有傷風化,應予以制止”;有70.2%的學生選擇了“無所謂”和“可以理解,不應干預”。這說明大學生的個人意識越發凸顯,甚至連學校也不應干預學生的“私生活”。
4.道德意志薄弱
在回答“對志愿者活動您是什么態度?”這一問題時,只有42.6%的學生選擇了“是一種信念,會堅持做”,有51.9%的學生選擇了“去體驗一下還可以,堅持不了”“隨大流”,還有2.1%的學生選擇了“不會去做”。在回答“如果學校或班級組織義務勞動,您會怎么做”這一問題時,雖然有61.5%的學生選擇了“主動參加”;但還有34.8%的學生選擇了“被動參加”;3.7%的學生選擇了“根本不參加”。這些都說明大學生的道德意志薄弱,吃苦精神、艱苦奮斗的精神越來越淡薄。
四、大學生個體道德建設對策研究
大學生個體道德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首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道德環境、道德教育和引導是大學生個體道德建設的基礎,而大學生自身發揮主觀能動性是關鍵。在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中,家庭道德環境的構建和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是基礎中的基礎,學校道德教育是中心環節,社會道德環境的凈化和建構是關鍵。從一個人接受道德教育、道德觀念形成、發展的規律來看,在父母的懷抱階段主要是聽父母的,上學以后在基礎教育階段一般是聽老師的,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則主要是“聽”自己或社會的。因此,要想使大學生的個體道德健康發展需從這四個方面著手,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
(一)重視家庭的基礎道德教育
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一個人首先從家庭中成長,歸屬于一個家庭,然后才能慢慢社會化,成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對于每個人來說,對其個體道德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就是家庭。“家庭倫理在個體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所以,營造融洽的親情家庭氛圍、創建良好的家庭道德環境是培養大學生個體道德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此外,做為家庭道德教育的主體——父母,還要自覺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質和文化修養、轉變“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掌握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這些都是促進大學生個體道德素質養成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會對大學生個體的心理健康成長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大學生階段是大學生走向社會,逐步成為社會化個體的關鍵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其人生觀、世界觀還處于不太穩定、沒在最終形成的時期;而且這個時期的大學生基本都離開了家庭和父母,開始獨立的道德選擇、道德判斷,這時他們所接受到的社會、輿論的信息對于個人的道德判斷、道德選擇以及道德意志的形成都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社會道德與受教育者的成長的關系實際上是一種環境與人的關系.不僅需要國家和社會有計劃有組織的引導和建設,而且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國家和政府要在堅定樹立社會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注重輿論導向和監督作用,以塑造誠信政府、打造誠信企業、加強干部道德建設等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建設為重點,不斷完善與道德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大學生個體道德的成長培育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環境。
(三)構建學校道德建設和管理機制
高等教育以育人為根本任務,擔負著培養高層次合格人才的歷史使命。面對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高等院校不僅要注重培養大學生個體的科學素養、創新能力,而且更要注重大學生個體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加強個體道德建設,積極構建學校道德建設和管理的機制。高校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榮辱觀教育,以個體道德內化為重點,以注重實效為目的,運用多種方法,采取多種手段,開展各種各樣、形式多變的群體活動,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體驗,在教師引導下學會選擇、學會評判,提高個體的主體意識和修養的自覺性,真正實現道德自覺、道德內化。“道德內化的過程,是實現主體自主意識和外部道德要求統一的過程”。其次,高校要積極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創造一種優良的文化氛圍,通過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不斷提升大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等內在品質,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后,高校還要加強師德教育,把師德養成納入制度,同時用科學評價機制作為手段建立健全大學生道德觀的評價機制。高等院校要一方面強調高校教師的模范帶頭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力度,結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具體要求重視德育考核,建立健全道德評價機制、誠信檔案制度,筑牢基本道德規范,促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取向,形成健康向上的輿論氛圍,強化道德修養對個體評價的影響力。超級秘書網
(四)提升大學生個體的道德主體性
大學生自身是大學生個體道德生活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有著道德義務感、道德責任感,希望得到社會和他人的尊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能動性是大學生個體道德主體性的突出表現。大學生無論在生理還是心理上都逐步走向成熟,具有學習道德知識的能力,能根據不斷發展著的客觀實際自覺調動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克服道德生活中的困難和阻力;能以自己已有的道德知識、認知水平和心態來審視、認同或反對、接受或排斥道德教育信息,然后經過理性的加]:和制作,內化為自己的內心道德準則、道德信仰;能把已形成的道德信仰轉化為實踐行為,并以其特有的自覺性、堅韌性和自律性來完善和發展自己。所以,大學生要在強化道德認知的基礎上,積極體驗道德情感,磨煉道德意志,做到自制、自省、自律,最終達到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