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生命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對生命現象存在認知偏差
據調查,當代大學生中約76%以上的人認為生命是美好的,應該好好珍惜,這反映出學生主體還是偏向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但也有約5%的學生對生命感到困惑,認為生命是丑惡的、無可留戀的,甚至將死亡理解為一種解脫,忽視生命存在的價值。這個比率雖然不高,但其絕對人數是很驚人的,這類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存在誤區,為今后生活埋下潛在隱患。其他學生則對生命的認識不夠,覺得生命反復無常。綜上說明,新世紀大學生知識水平雖高,但對生命認知有嚴重偏差,不僅是對自身生命體的一種蔑視,也是對國家社會的一種不尊重,也凸顯出當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缺失。
1.2抗挫折能力弱,心理健康存在問題
“郁悶”被評為當下大學生中的流行詞語之一,在生活節奏快速發展的新時代,部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令人憂心。懷揣崇高夢想的大學生,大都壯志滿懷,渴望成功,然而他們常常對未來可能遇到的挫折與失敗準備不足,一旦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是迎難而上,應對挑戰,反而消極面對,產生恐懼、焦慮、逃避、抑郁的情緒,把問題埋在心底,不愿意尋找老師同學的幫助,進而鼓勵自己走出陰霾、失敗的情境,保持一種斗志昂揚、激情奮發的生命狀態。大學生心理脆弱,是生命教育中一個突出的問題。
1.3漠視生命,自殺現象時有發生
意大利的著名教育大師蒙臺梭利這樣說,“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幫助生命體的正常發展,教育是助長生命健康發展的一切作為”。然而,在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現代高校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嚴重缺失,沒有形成對大學生生命進行關懷的教育環境,缺少專門教師教會學生面對生命的正確觀念。學校過多的教育學生的生存競爭意識,卻忽視了學生人性、人格、心理健康、意志力、抗挫折能力等的培養。當他們遇到生活、情感等問題時,不能及時尋求幫助和解決,容易產生精神孤僻、淡漠生命的現象,對生命體的存在和價值產生疑惑,漸漸地與社會、自然疏離,陷入生命困境,致使近年來大學生的自殺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淡漠生命責任感的人生態度,應該引起社會與高校的強烈警覺,迫切需要進行生命教育和疏導。
1.4過分追求物質功利享受,忽視精神追求
在物質世界極其豐富的新世紀,部分大學生對物質極盡崇拜,卻忽視了精神追求。尤其在當今網絡普及的時代,部分大學生日日沉迷于網絡,疏于同學人際交往,關系愈來愈冷漠。新世紀大學生自我意識很強,缺少真誠溝通、功利心強,很難做到對他人的換位思考,缺乏關懷心、同情心,阻礙了人與人之間良性生命關系的構建。生命教育并不僅僅是要珍愛與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時也要珍視他人的生命存在。其實,大學生中的很多矛盾都起源于人際關系不順,與人溝通不足。因此,新世紀大學生生命教育有必要對此實行新的舉措,建立大學生之間良性的生命結構關系。
2新世紀大學生生命教育缺陷的原因分析
2.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包括個體心理、生理兩個方面。大學期間正處在個人價值觀、人生觀初步形成的關鍵階段,但還不成熟,會致使對牛命觀的誤讀或模糊。首先,他們個性張揚、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而對世界的新生事物反應迅速,但同時叛逆和反抗的潛意識較濃。其次,他們的生活閱歷較淺,對事物的認知程度不深,在事物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面化、理想化的看法,也容易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會誘發各種心理障礙。尤其是在當下就業形勢、生活壓力等多重作用下,特別容易誘發一些心理問題,那些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人很容易誤人極端之路。
2.2學校教育因素
教育的目的不僅要培育學生的知識構建,也要培育學生的生命社會活動。生命是人類全部社會活動的根基,珍愛生命才能構建良性的社會關系,因此生命教育也應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任何教育都不能忽視生命教育,應將生命教育列入教育體制之內。然而大學生中出現的淡漠生命的種種現象,不能不讓我們反思教育體制中存在的漏洞。
2.3家庭因素
家庭在孩子的生命教育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孩子的生長環境直接影響著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精神分析專家弗洛伊德•阿德勒等研究指出,“那些處于家庭不良氛圍中長大的人,在遇到挫折時很容易喚起腦中的創傷性記憶,這將會在潛意識里更加劇他們的悲觀情緒,嚴重的可能產生變態作為,更甚者踏上自殺之路。”新世紀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家庭給予的溫性保護,養成了他們依賴性強、抗挫能力弱等特點,大大降低了他們應對危機的能力;而那些缺失家庭關懷的孩子,對生命的解讀模糊,難于和他人親近,性格孤僻,人際關系的淡薄很容易讓他們產生極端行為。另外,當前家庭教育觀念,一味的灌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老思想,對孩子的期望值過于高,孩子的心理壓力大,進入大學之后,面對各種新奇事物以及來自社會的各種壓力,助長了他們的自閉t7理,以及對生命態度的扭曲。
2.4社會因素
在物化世界極盡發展的新世紀,人被當作一種生產資源,為追求財富,不惜漠視人類的生命安全。在這種社會環境熏陶下,很多大學生把權力、金錢當做追求的目標,對物質利益過分追求,忽視精神世界的發展,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多的被利益價值所代替,對生命本質的架構關系理解歪曲。
3加強大學生生命教育的措施
3.1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
在高校教育的各個階段,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將其融人大學課程體系中,是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實施生命教育的方式。其內容以教導學生認識生命、欣賞生命、珍愛生命為主線,喚起大學生對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反思,幫助他們積極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失敗,引導他們走出陰霾的悲觀思緒。同時,還應當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現在有些學校也設有這樣的心理咨詢室,但礙于自尊t7,很多學生有問題也不主動尋求幫助,對此學校應該采取措施積極宣傳引導。
3.2開展豐富的體驗生命實踐活動,培養生命情感
生命教育一定要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面向實際。在實踐中感知生命的寶貴、體驗生命的幸福和快樂。高校內的社團活動、志愿者活動及其它校園文化活動,要把這樣的活動內容同生命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同他人的情感關系,充實個人情感空缺,感知生命存在的意義。此外,組織學生深入敬老院、孤兒院、特殊校園等,使學生親身感受到生命的堅韌性、生命的可貴之處,教育他們珍愛生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還可以通過“想驗”這種方式,讓學生互相之間交流認識,訴說情感,在相互感知、相互啟發、思想碰撞中體驗生命存在方式,通過舉辦一些情景模擬、角色互演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感受社會真實環境中各色人物的情感,體會其中的樂趣。在此背景下,學會處理今后生活中可能遇見的問題、困難等,進而培養堅強的性格,學會關懷、寬容別人,學會快樂的生活。
3.3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合力加強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不能完全依賴于學校,家庭的日常教育處處包含著對生命的教育,社會也是學生最好的生命教育因素。家庭環境影響孩子的心智形成,家長一定要營造一個安穩、祥和的成長環境,讓他們感受來自親情的溫暖,體驗到生命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不能僅僅以孩子學業為主線,應更多的關注孩子的精神世界,以健康的心理成長。同時,社會也應該給予大學生更多的人文關懷,為其營造一種敬畏生命的社會環境,不能僅以利益為生活追求。還可以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宣傳生命教育。怎樣讓偶然的、不能逆轉的、唯一的、不能替代的自然生命體進行完善,并完成價值生命的必然超越,適應社會形態變遷,是新世紀關系國計民生的一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