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道德教育大學生德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大學生道德自主性發展模式的探索——自主性的發展
道德教育是以強調人的主體性為根本特征,道德教育的目標、要求、內容最終是通過大學生的自主性發展實現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能力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人自主性的兩個主要標志。所以自主性的體現實際上就是尊重和發揮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與自我能力。
第一,尊重主體——道德教育的本質從人的本性而言,實現人之為人的自由性、自覺性、自主性,教育應為實現人的這些“本體價值”服務。中國高校長期以“灌輸”方式使學生被動接受道德知識,不能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而德育活動要獲得良好效果,關鍵在于是否把學生的道德需要放在第一位,根據學生自主性發展特點,調動學生內在動力,積極主動地參加德育活動。因此,提出大學生道德的自主性課題,研究自主性內涵、水平及其表現,以及采取何種方略合理提升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大學生道德領域自主性的發展,為解決大學生道德發展開拓新視域。
第二,提升社會認知區分能力——道德教育的創新道德領域理論的最新研究表明,個體會對社會規則進行自主性思考,主動將之界定為道德問題、社會常規問題或者是個人問題。而在面臨一個具體情境時,個體會對情境中不同的道德成分進行衡量,最終做出某種行為選擇。大學生具有更為成熟的領域區分的觀點,能夠區分現實道德生活的不同復雜成分,更好地處理道德事件與其他事件的沖突,協調地權衡不同事務中不同成分的競爭關系、比重。對于建構復雜性的社會和道德推理來說,對于非道德成分的優先考慮十分重要。在領域區分的基礎上看待大學生道德發展,可以更加真實和完善地了解其道德推理過程,更加有效地根據不同的道德領域特征制定相應的教育策略。
第三,發展自主性——道德教育的途徑高校德育教育者應該著力理解大學生自主性的內涵,從自主性的角度出發,充分調動大學生道德自我教育的意識,并在教育者的引導下,使他們最終成為獨立自主的自我教育主體。自主性概念界定是一個多個學科領域都涉及的一個論題,大學生道德自主性是其再道德認知、道德判斷、道德行為等方面的自我選擇和決定權。皮亞杰早就提出所謂道德的自主性是自律,是自我道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社會認知能力的提升,使他們已經能夠從成熟的自我中尋求心理能量來支持自己做出選擇,更專注自我的權利與判斷。任何道德理論與教育,不通過大學生真正的“內化”,轉變成內在自我的判斷與行為,都無法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要想取得理想的道德教育效果,必須通過大學生內在的自主性實現。
2總結
因此,發展大學生自主性能力,將德育工作中的問題與大學生自主性發展相結合,發揮自主性對于德育效果的有效促進,對于提升德育的實效性有重要意義。
作者:運鋒左軍于欽明單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