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就業市場營銷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市場營銷;畢業生;就業市場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營銷學的理念也逐漸為人們所熟知并加以有效利用,各種優秀的營銷案例俯拾皆是。可以說在商場上市場營銷學的應用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發展前景。然而筆者認為市場營銷學不僅應局限于商業上的用途,在競爭日趨激烈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市場營銷學知識的合理利用將有助于提高畢業生就業的機率。因此,要從畢業生、高校、政府三點著手,將市場營銷學理念應用于實踐中。
一、畢業生——策略營銷
近日,中國社會調查所進行一項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于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于自己畢業后的發展前途感到迷茫,沒有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目前沒考慮太多;只有8.3%的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并且充滿信心。做為高校應屆的畢業生,應從自我營銷的策略上下功夫,爭取以智取勝。
1.做出合理的營銷競爭分析。做為一名求職者畢業生應首先明確哪些人是你的現存競爭者,哪些人是你的潛在競爭者,用圖1可表示如下:
圖1可以清晰識別競爭者的來源,畢業生可以根據不同的競爭者采用不同的求職方法,以此處于競爭的優勢地位。
(1)潛在競爭者。這部分競爭者是極易被忽視的,但是他們的競爭力卻不可小視。包括兩類人群:①企業的下崗職工。這部分人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并且對工資、待遇等要求較低,可以從就業市場中分走部分對智力、學歷要求不高的工作崗位。而他們其中的少部分人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充電”,提升學歷層次,成為既有工作經驗,又具有相關知識儲備的競爭者,將對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造成較大的沖擊。②跳糟的人員。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方面,有許多已經工作的往屆畢業生,為了提高收入,改善生活質量,也將目光瞄向了畢業生就業市場,尋求比現有工作更加穩定、收入更高的工作。這部分人由于年輕,具有一定的學歷層次,擁有相應技能并且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因此較新畢業者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將占據部分企業提供給畢業生的崗位,縮小畢業生的就業范圍。另一方面,由于這部分人員的跳槽行為,使得原單位對招聘應屆畢業生會心存疑慮,會擔心新招人員經過培訓和短期工作后,積累工作經驗又會跳槽,導致單位人力資源和部分商業秘密的流失,因此他們也會降低對應屆畢業生信任度,減少提供的就業崗位。
(2)同期畢業求職者。這是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的主流競爭人群。彼此之間擁有相同學歷,相似的年齡,這使得競爭變得十分殘酷且激烈。畢業生在面對此部分人員競爭時應首先對自己有個宏觀上的定位,然后在應聘時突出自己的優勢與特長,來吸引用人單位的眼球,才能從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3)即將畢業求職者。在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的情形下,高校在大四時期基本不再安排課程,因此許多學生只有一個任務——找工作。這些未畢業的學生由于父母、人情、關系等原因也會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中分的一杯羹。這部分人群相較于前兩類競爭力較低,在就業市場中所占份額相對較小。
(4)用人單位。畢業生在求職時要充分考慮到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明確用人單位所需專業,投其所需,不能“病急亂投醫”。但是這其中也有特殊情況,有些專業人才雖然用人單位短期內并不需要,但是如果你能對該單位進行仔細的了解和分析,預測到他的未來需求時,通過努力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特長,有時是可以為自己贏得機會的。當然這對畢業生的要求較高。
2.制定正確的營銷策略。在進行了營銷競爭分析,明確競爭者之后,畢業生采用何種策略來發揮自身優勢,擊敗競爭者,實現早日就業顯得尤為重要。
(1)更新觀念,采用合理的市場定位策略。作為畢業生要明確自己所學專業在就業市場中的需求情況,要根據崗位需求調整期望值。長期以來,大部分的畢業生就業都瞄準了大城市、大企業、大單位,使得這些部門門庭若市,不堪重負,又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景觀。我們很多家長和學生都認為只有當上公務員,吃上了“皇糧”或者到國有事業單位工作才算是找到了工作。近幾年國家和地方的公務員報考年齡的放寬使得競爭更加白熱化,而幾年的招錄工作,使得公務員的隊伍已經相對飽和。2002年教育部直屬院校畢業生進入各級黨政機關的不足5%,地方院校可能更少。因此,對于畢業生而言,應當把當公務員,吃“皇糧”做為自己就業的一個目標,而不是全部的目標,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俗話說“要騎驢找馬,不能光腳亂跑”就是指一開始能找到“馬”,能去自己理想的單位當然是皆大歡喜,如果不能去自己理想的單位,應當退而求其次,先騎驢再找馬,先就業再擇業。
(2)注意產品生命周期,就業宜早不宜遲。企業經過艱辛的產品研制將新產品投放市場,總是希望產品盡可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從而獲取最大的利潤。但是每一個產品都有一個生命周期,這就是個成長到衰退的過程。同樣作為高校產品的畢業生也擁有一個一生命周期,在現在就業市場明顯“僧多粥少”的情下,如果瞻前顧后、左顧右盼,猶豫不決,往往會失良機,等到就業黃金時期一過,由應屆畢業生變了往屆畢業生,那時候的就業壓力將更大。所以不在意第一份的工作是否是最理想的,由于時代在變環境也在變,說不定你今天認為是無聊沒有前途的業明天可能就是最好的工作。因此,在能夠早簽約情況下盡量早簽約,可以使自己的心早日沉下來思工作之后的事情,想想自己面對人生新的挑戰時是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3)采取促銷策略,展示自我特點。大學生就面對數以萬計的競爭者要取勝自然要突出自我的優所在,以此來吸引用人單位的眼球,獲得他們的注意因此近幾年大學生普遍重視對自己能力的培養:參學生組織——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參與社會實踐活——加強自己動手能力;以及高校流行的“考證熱等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同競爭者競爭時加重己取勝的砝碼。現在用人單位已從對“全才”的需轉為對“專才”的需求,許多用人單位開始重視學的技能情況,擁有實踐經驗、組織協調能力甚至一“偏才”的畢業生較同類競爭者更受用人單位的青睞所以對于大學生而言,如果在某一方面享有特長,在尋找就業崗位時就要全力推薦,讓他們知道你的優與長處和你加盟該單位能給他帶來的變化,這樣在別人競爭時,你就會明顯處于優勢地位。
(4)明確優勢,利用資源,主動推銷。作為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靦腆”是要不得的;在面對就業難的問題前,抱怨是毫無意義的。要通過親戚、朋友、甚至于老鄉、校友等關系網,以及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廣泛收集用人單位最新的需求信息,及時主動地推銷自己。在掌握用人信息后,要向營銷人員學習,把自己做為推銷的產品,大膽地向用人單位推薦。這就需要畢業生通過在校時傾聽一些就業指導講座,找一些資料“臨陣磨槍”,找成功就業的校友咨詢面試時的應對策略與經驗等等方式來學習就業的方式與技巧。但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重要的是要有備而去,要有信心。畢竟,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信心可以使你敢于抓住機遇。
二、高校——市場營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一個企業只管生產而不問營銷。同樣高校對于畢業生就業,也是責無旁貸。
1.加強市場調查的力度,做出正確的市場預測。市場調查對于企業的營銷活動有著重要的作用企業可以根據調查取得市場信息,對產品生產、預定價格,設計銷售方案做出準確的變化,還可以利用它進行市場預測,從而掌握市場的動向與發展趨勢。各高校應當有專人對就業市場中出現的變化進行專業的調查與分析,明確哪些專業市場就業率高,哪些低做出分析并根據這些數據做出大膽的市場預測,為學校下一年度的專業設置提供有力的論據,盡量使本校培養出來的學生面臨相對較小的同專業競爭者。
2.加強信息服務,保證市場信息的準確傳遞。在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中,高校的信息服務是其中最重要的服務措施。就業市場上的實踐早已證明,條件相仿的用人單位,有的門庭若市,“吃得撐”,而有的無人問津,“吃不飽”,從而導致就業不充分,這都是由于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對稱所引起。因此高校要給“產品”找到買家,就要想辦法提供準確充足的用人信息(圖2)。
(1)確定所需收集信息的內容。高校要根據市場調查和用人單位的需求來收集就業市場信息的內容以便能更好地為畢業生服務。
(2)市場信息的傳遞。高校只有將所收集到的信息傳遞給畢業生,才能對畢業生的自我營銷起到應有的作用。市場信息傳遞要符合質量好、速度快的基本要求。
①質量好。指信息傳遞要真實可靠,可信度高。現在一些就業網的招聘信息有虛假和誤導成分,而且有不少招聘會也是以次充好,有的甚至以賺取大學生的入場費為目的。高校在對用人信息的傳遞過程中要注意對虛假信息的濾除,保證信息質量。同時在了解到有學生上當后應及時將警示消息傳遞給其他畢業生,以防止更多的學生上當。
②速度快。用人信息具有很強的時效性。在就業市場中用人信息一經,應聘材料會紛至沓來。由于用人單位所收到的應聘材料太多,不可能看全,因此應聘越早機會就越大。因此高校必須注意傳遞速度,使信息盡快由學校到達畢業生。
3.就業指導應專業化與個性化,挖掘畢業生推銷的潛力。在人員推銷活動中,推銷人員是關鍵。大學畢業生做為推銷自己的推銷人員在就業中存在著盲目性和非理性行為,需要就業指導工作加以引導。然而目前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流于形式,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對于大學生了解勞動力市場和進行職業規劃幫助不大。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專家化、專門化的就業指導隊伍,做到機構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責任到位,是當務之急。各高校除了在為就業指導中心不斷創造條件,提供就業信息,緩解學生壓力外,要鼓勵和支持校園中的各種相關社團,為大學生互相之間分享信息,交流經驗發揮積極作用。
三、政府——環境營銷
任何企業的營銷活動都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下進行。市場營銷環境具有不確定性、不可控制性和機會與威脅的并存性等特點。就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而言,市場環境的營銷主要依托于政府,由政府為就業市場規范運作提供保障。
1.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讓畢業生按市場規律就業。就業市場也應遵循經濟生活中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讓畢業生認識到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是離開市場是萬萬不能。引導畢業生按照市場的導向尋找就業崗位。政府應當建立一些有效的運行機制,促使市場在就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2.政府的政策保障與宏觀調控。國家政府能夠運用政策措施和政治權力對就業市場施加影響,從而達到宏觀調控的目的。好的政策,效果自不必言,現實情況卻是現在個別地區,尤其是中心城市、發達城市對畢業生的進入設置政策壁壘,采取地方保護主義政策。用進入指標、戶口指標等等人為指標阻礙畢業生的合理流動。例如在國家統一的公務員招錄考試中,個別大城市對于許多崗位設置了“需本市戶口”的限制,使得許多優秀畢業生無法達成愿望,用人單位也不能招錄到最優秀的人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當從有利于畢業生就業、有利于用人單位招錄到優秀人才的角度出發,消除政策壁壘,破除地方保護主義的思想。我國目前的大學生勞動市場中,大學生就業普遍集中于東部沿海大城市,主要是由于內地中小城市對大學生吸引力較差。因此內地城市應采取措施完善大學生就業政策,吸引大學生前來就業。東部的江蘇省目前正在推動未就業高校畢業生見習制度、優秀畢業生引進獎勵制度以及困難畢業生指令性安置制度等一系列新舉措,這為政府對畢業生的政策保障做出了有益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