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就業價值觀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摘要:通過對西南大學一部分畢業生的問卷調查,以實際數據作為分析基礎,從理論上對影響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因素進行探討、分析,試圖找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的若干問題和原因。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現狀調查;問題研究
從1998年起.我國開始加快高等教育的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事業進人了一個新階段。連續幾年的大擴招引起在這條獨木橋上苦苦追求的學子一片喝彩。在歡呼的同時,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之一。從大擴招后的第一屆畢業生2002年的133.7萬人到2007年的495萬人….2008年再創歷史新高達到55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所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是復雜多樣的.但起主導作用的是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否與當前的就業形勢相協調。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是由就業的動機、擇向、途徑及方式等構成的有機整體.是大學生價值觀體系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關系到大學生畢業后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
一、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現狀調查與分析
1.調查目的
通過對西南大學2008屆本科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其畢業去向和原因、就業傾向、就業途徑、對學校就業指導的要求及評價等問題有所了解和把握,從中找出大學畢業生就業價值觀的特點及其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所產生的作用。
2.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重慶市西南大學全日制本科2008屆畢業生。
樣本:隨機抽取西南大學3所文理院系的200名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發放調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6份,回收率為90.3%。參與調查的學生具體情況為:①專業:理工102人,文科84人;②生源地:重慶市內l16人,重慶市外70人;③性別:男97人,女89人。
3.調查結果與分析
(1)畢業后去向及原因
調查顯示,面臨畢業時,大多數學生(98人傾向于立即就業。其中有家庭經濟的原因,現在供養一個大學生消耗了大多數普通家庭的絕大部分收入。畢業后,很多學生都想立即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另外,很多在校學生缺乏社會經驗,認為早人社會可以積累更多在學校學不到的實踐經驗這樣更有利于個人的發展。由于就業的壓力和提高自身學歷、能力的需要,相當一部分學生(54人)選擇考研。另外,有l0名學生打算自主創業,7名學生認為出國經歷可以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有出國留學的打算,還有17名學生選擇邊考研邊找工作。
(2)就業傾向
調查顯示,學生大部分(59人,31.9%)愿意去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就業,認為這些地方機會多,經濟效益好,工作、生活條件好,更有利于個人發展。由于重慶市直轄后發展迅速,所以也有一部分學生(52人,28.1%)愿意在重慶工作。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數量猛增,就業壓力大,因此,有23.8%(44人)的學生愿意回原籍,認為那里父母親人都在身邊,有一定的社會關系網,更有利于個人發展。此外,有12.6%(24人)的學生沒有特別要求,但只有3.6%(7人)的學生愿意去西部等貧困地區工作。調查的結果反映了一個普遍的現象:畢業生仍然對工作地點要求高,多數畢業生不愿意到“老、少、邊、窮”地方就業。其實在基層和欠發達地區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施展抱負的平臺.但卻由于條件的惡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愿意去那里工作。
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政府機關占24.1%(45人),三資企業占15.8%(29人),高校、科研單位占15.5%(29人),國營企業占14.6%(27人).中小學教師占12.2%(23人),民營企業占10.6%(20人),自主創業占7.2%(13人)。政府機關、三資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備受大學生青睞.這與其工作相對穩定,社會和經濟地位高,學術水平較高等特點有很大關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大學主要培養的是師范類和農學類人才,而調查中愿意去中、小學工作的學生卻只有12.2%.這對我國教育的發展和師范類人才的流失現象提出了一定的思考。
“影響你就業的重要因素”是多項選擇問題?;卮鹫记八奈坏氖牵簜€人發展前景、經濟收人、興趣愛好、自己是否適合。從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在價值取向上趨于追求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更加務實和注重實際價值。
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88人,47.1%)對大學畢業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期望值是1500—2000元,2000—3000元的占23.5%(44人),1000—15O0元的占11.8%(22人),800—1000元的和3000元以上的各占8.8%(16人)。由此看出,大多數學生的月薪期望值在1500—3000元之間,占到70.6%,而絕大部分學生的月薪期望值都在1500元左右??梢娔壳按髮W生正主動或被動接受大眾化就業的現實,就業期望值明顯降低。
(3)就業途徑
調查中,大多數學生認為最有效的就業途徑是親友和老師介紹(61人,32.8%),反映了社會關系在學生就業中的作用.從而也對我國的就業機制提出質疑?,F場招聘會和上網也占到一定比例.分別達到27.8%(52人)和20.5%(38人)。為了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大學生們愿意花在找工作上的費用也越來越高,從服裝費到車旅費、住宿費。有的學生可以說得上是“大投資”。調查中,有23.6%的學生認為只要能夠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費用可以不計較。有29.4%的學生愿意支付的求職費用是100—499元,西南大學以師范和農學為主。大多數學生的家庭條件不是很好,有相當一部分學生(35.3%)只愿意花費100元以下來找工作。
(4)求職影響因素
在回答“用人單位關心的影響畢業生就業的因素”的多項選擇題中,認為社會實踐經驗和自身的能力與特長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明大學生越來越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重視內部歸因。家庭背景、社會關系和專業、學歷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此外,畢業學校、個人品德以及性別在大學生就業中也起著一定作用。
(5)大學生對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態度調查顯示。對于國家鼓勵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政策,有44.1%(83人)的學生表示知道一點,20.6%(38人)的學生表示比較了解,但仍有26.5%(49人)和5.9%(11人)的學生表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很了解的學生只有2.9%(5人)。
可見,高校對于這方面的宣傳工作仍有不足的地方,需進一步加強。
調查顯示,影響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因素中.個人發展是大學生最看重的因素,這表明當前大學生自我意識增長.希望通過這種經歷來鍛煉自己,提高能力。但環境待遇差、信息接受慢以及個人家庭婚姻等原因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重要因素。這要求國家要給予政策傾斜.對就業西部、農村、基層的大學生給予優惠政策。
(6)對學校就業指導的要求和評價
數據顯示,絕大部分學生(94.1%,175人)希望在大四以前進行就業指導,更有20.6%(38人)和38.2%(71人)的學生希望在大一和大二進行就業指導。說明大學生對就業指導的要求是普遍的。調查中有47.1%(87人)和29-3%(55人)的學生表示對學校的就業指導持滿意和一般態度.這與學校近幾年加強就業指導工作是密切相關的,也表明就業指導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仍有11.8%(22人)和5.9%(11人)的學生對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很不滿意和不太滿意.只有5.9%(11人)的學生非常滿意,這也說明就業指導工作中仍存在很多問題,需進一步加強。有一半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工作對學生的照顧一般,各有17.7%(33人)的學生認為就業指導工作不太或者沒有照顧學生需要。只有14.5%(11人,16人)的學生認為非常照顧和比較照顧學生的需要。
二、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以下問題。
1.就業期望值與個人評價度降低。導致就業信心不足.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國企改革、機構改革等一系列因素帶來的巨大就業壓力,大學生對自己的求職期望值明顯降低,他們中很多人已在主動或被動接受大眾化就業的現實。就業期望值下降的同時出現了大學生求職信心不足。調查中,30%左右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的求職過程很難和較難.只有20%的大學生認為求職過程較容易和很容易。如何降低大學生就業期望值一直是就業指導部門努力的目標,然而,降低期望值的同時必須注意克服大學生就業信心不足的問題。2.就業動機趨利性較強?!扒蠓€”“求高”心理仍存在在就業傾向方面,選擇去政府機關、三資企業、高??蒲袉挝坏拇髮W畢業生超過了50%。而選擇自主創業的卻只有10.6%,這反映了大學生在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方面,“求穩”“求高”的心理,這也是傳統大學生“準干部”身份思想在當代大學畢業生身上的體現,而敢冒風險、艱苦創業的思想比較缺乏。
3.就業途徑的“非市場化”現象,就業市場有待進一步規范和完善
調查顯示,公認度最高的就業途徑是“親友和老師介紹”,我國傳統的文化和國民性格造就了“講人情”“講面子”的風氣。但中國要實現真正的市場經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就必須實現用人上的市場化、公平化和透明化。
4.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存在不足。有待改進
調查中.各有17.7%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沒有和不太照顧學生需要。可見,學校就業指導在個性化服務、專業性指導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不足,應該更好的照顧學生的需要和興趣。
5.不斷高漲的求職消費。易產生奢華心理
大學生的求職消費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由于不同地區和不同學校類型等因素,消費存在一定差異。在本研究中,調查對象為師范類和農學類學生,但仍有23.6%的學生認為,只要能夠找到滿意的工作.可以不計較求職費用。在求職過程中。學生的消費水平大幅度增加,社會上有人戲稱之為“求職經濟”,這反映了就業競爭加劇,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加。但是,不斷上升的求職消費是否帶來相應的求職優勢?大學生在求職消費上的奢華之風應該引起就業指導者的關注,而貧困大學生在求職上的經濟壓力更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三、大學生就業價值觀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1.社會因素的影響
(1)高校擴招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加重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高等教育大眾化在發達國家出現的背景是經濟發展要求高等教育培養更多的人才。而且經濟發展的水平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保證。但在中國是另外的原因,即把高等教育作為一種拉動內需的消費。從社會、經濟和發展角度來看,高等教育大眾化有利于提高整體國民素質。有利于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但從長遠發展看,高等教育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不明顯,同時跨越式的高校擴招將帶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加重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用人單位的選材標準對大學生就業價值觀的影響。由于用人單位對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了解不多,事實上也不可能對每一個招聘的對象進行深入的了解,于是名校、英語、計算機、黨員、學生干部、實踐經歷這些約定俗成的“硬指標”就成為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衡量標準。但這些標準能完全反映畢業生的能力嗎?答案是值得深思的。片面強調專業對口以及重學歷輕能力的傾向。也對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產生一定的影響。
2.高校因素的影響
(1)教育目標的錯位。在大眾化教育階段,高等教育從滿足培養少數英才的國家需求轉向滿足更廣泛的社會需要和公民的個人要求。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不再是培養精英人才,而是著重培養應用型、職業型專門人才。但是,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缺乏必要的特點,各個層次的高等教育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且在整體上,我們的高等教育由于各種原因,在人才培養層次與水平上往往并不能達到一致。以至出現某些層次比較高.但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要求的現象。
(2)學科專業設置盲目、錯位、死板,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高等教育的學科結構不盡合理,雖然教育部對高校學科專業進行了調整,但仍然存在問題。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的盲目性,一些名牌學校專業不適應市場,學生就業不理想。高校爭相上“熱專業”,造成供給嚴重大于需求。
(3)學校就業教育有弊端,就業指導沒有跟上。高校的就業指導大多以開設一門課程的方式進行,對象往往是高年級的學生,就業教育以某種教材為本。過分形式化和理論化,與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差距較大.學生大多對此不感興趣,不大理會。正因為高校就業指導工作內容狹窄,功能有限,在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上著力較少,所以難以適應當前就業形勢的需要。
3.自身因素的影響
(1)大學生自身定位偏頗,缺乏人生設計。大學生就業不應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的第一天就有思想準備。一年級了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引。但實際卻是考大學前拼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了。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在應付考試和網絡聊天、游戲了,多數學生對職業目標、求職方式模糊不清。
(2)期望過高,對自己沒有充分、客觀的認識。據2006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八成用人單位仍認為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過高。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專業對口等方面H]。大學生一定要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對自己的優缺點、興趣愛好、專業特長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這樣才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超級秘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