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時代思政教育挑戰及超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四種挑戰
(一)加入WTO的影響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加入WTO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段,給中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穩定、文化進步,提供一個新的平臺。但我們還應看到“入世”是把雙刃劍,在多次談話中談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我們有利有弊,但總的看利大于弊”。但對于弊不應被忽視,而應重新重視起來。加入WTO后西方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的思想觀念涌入中國。同時又由于中國是一個歷史價值觀念悠久和文化長期與世界隔絕的國家,西方倡導的道德思想與中國提倡的道德理念必然會發生碰撞,這樣就面臨著道德上的沖突與調整。沖突與調整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兩種道德思想有交叉融合的地方,相同的地方不應盲目吸收而應找到“借喻點”,進行全面合理的解釋。第二,發生“火花”的思想不應盲目排斥應借助實踐對兩種道德思想進行檢驗。第三,基于第二種如果中國某些道德思想不符合實踐時應及時調整。“道德上調整的原因在于其一,中國入世后必然會帶來或引發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關系的調整,而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對道德思想的解構性和建構性影響巨大。其二,雖說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豐富的道德文化資源。但在長期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影響下所形成的道德思維與經濟全球化的人際交往的要求有相當大的差距。”[1]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道德內容的不斷更新與調整適應了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但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困難。
(二)2008年奧運會帶來的壓力
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提出的三個理念是:綠色奧運、科技奧運與人文奧運這三個理念因與奧林匹克宗旨吻合并適應了當代社會的發展需要而深得人心。但是,奧運會本身的缺陷和帶來的負效應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難題,奧林匹克本質上是一種文化體育活動。但隨著商業等各種因素的介入,運動員個人利益的需求不斷增長,體育的工具價值、功利價值日益廣泛受到重視。同時奧運會不僅是高水平的體育盛會,也是各種文化交流的盛會。在舉辦奧運會期間各種媒體、各國體育代表團不僅帶來了各國先進的技術,也帶來了西方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這樣必然會與中國的傳統道德理念發生碰撞。人文奧運是2008年奧運會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的理念。人文內涵是奧林匹克精神不朽的底蘊,奧林匹克精神的實質與核心是一種既鍛煉人的品格教育人的思想,培養人的道德,關懷個體的全面自由和發展,又追求人類社會和諧與公正,謀求全人類共同幸福進步的崇高的人文主義精神。中國是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就是要將中國至仁至善的人文精神同現代奧運文化相融合,使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仁愛、友善、誠信的人文精神得以弘揚,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由于價值取向的多元性,西方的個人自由至上追求個人幸福等錯誤思想觀念的存在,很難使這一理念貫徹到受西方思想影響較深的人當中。人文奧運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理念,但又不能理解為只是為了2008年更重要是為了中國未來的持續、穩定、健康向上發展,面對人文奧運蘊涵的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長久傳授和貫徹這些理念面臨著挑戰。
(三)網絡帶來的沖擊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在一定意義上以成為影視、廣播、圖書期刊之外的第四媒體”,[2]但由于網絡的雙刃特征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1.增加了輿論的引導難度
在傳統的大眾傳播媒體形式下,我們擁有一整套成功的引導輿論的管理機制和方法,包括新聞媒體服從黨的領導符合執政黨的宣傳方針,對信息進行分析、判斷、加工進而形成輿論主旋律等,而互聯網則有自己的運行特點,對有些信息難以駕馭。
2.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滲透力
由于網絡文化始于美國,英語成為電子文本的最主要語言。目前國際互聯網上有90%的信息是出自西方國家的英文信息,因而使其打上了西方話語色彩與西方文化特點的烙印。這是滋生文化霸權主義傾向的原發性因素使網絡文化中的交流失去了平等性,變成了不平等的單向滲透這對本國的傳統文化構成了嚴重的挑戰和威脅。
3.網絡無序性的威脅
從互聯網的硬件結構與軟件程序而言,網絡總體是有序的。但從實際上看在網絡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卻有許多無序現象。由于網絡空間沒有物理邊界網絡社會可以說是“無界限”的社會,沒有一個真正的權威性機構來統籌,造成信息污染及其信息欺詐,因此網絡是有序與無序、控制中存在無控制,進而影響社會輿論和人們的思想。
4.網絡價值觀念模及雙重人格的滲透
網民一般是以獨自的隱形人的身份在虛擬的網絡中操作缺乏審讀的道德自律,加上語言的虛擬性網民沒有了真實明確的價值觀,網上的自己性格與網下性格有時形成明顯的反差,造成雙重人格的傾向。
(四)正在分化的不同階層帶來的困難
新時期我國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加快,對原有階層形成了巨大的沖擊。產生出了新的社會階層,這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難題。首先,社會轉型過程中各階層的流動性加大,使思想政治教育對象不穩定化。社會上新形成的各階層由于受到政治、經濟、文化條件的影響,每一階層的人很難在長時間內保持在本階層之中。這樣教育對象形成的思想品德特征更加復雜很難抓住教育對象的心理特征變化的規律。同時急劇多樣的變化,帶來了社會心理上的不穩定性和各種各樣的感性情緒。其次,各階層的知識水平的差異性較大,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就要不斷的調整,由于各階層掌握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具有的道德素養存在著差異性,這樣在短時期內很難形成適合對象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再次,社會階層的迅速分化對早已習慣了舊社會生活秩序的人們將產生巨大的心理沖擊,每一個社會個體都必須在洶涌的階層分化大潮中調整自己的心態,樹立開放的競爭意識、義利并重的觀念。如何使人們的舊的觀念轉變到新的觀念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個新的挑戰。
二、四種對策
1.教育內容要高揚馬克思主義的主旋律
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市場經濟體制所導致的競爭格局,大眾傳播媒體形成的傳媒環境為基礎的國際互聯網絡,以及由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所導致的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這些新發展的領域和新涌現的問題。迫切需要發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與之相適應,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仍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基礎,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理論基礎,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丟。用科學的發展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指導人們的內在價值與外在行為規范和諧統一,要用積極的社會思潮引導、消化、化解消極的社會思潮,弘揚馬克思主義主旋律。
2.教育環境要注意國內國際環境優化
“人的思想無時無刻不受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好壞優劣對人的思想品德狀況的影響是客觀的,也是不可低估的”[3]。20多年的改革開放人的思想、物質等方面都煥然一新,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在中國加入WT0后,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社會經濟成分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和組織的多樣化,導致了思想領域出現了復雜化的趨勢。如各種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封建殘余都有蔓延之勢,在這種形勢下就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的適應和調整環境。要充分抓住環境中的積極因素同時要不斷的凈化消極因素,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觀念,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引導人們去尋找與建立同國內國際環境相適應的新的思想觀念和新的文化觀念。
3.教育方法要不斷體現社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改進和加強,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繼承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的同時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進行大膽改革和創新。為了適應現代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的發展,適應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教育對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必須向社會化改進和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網絡信息化的發展以及在社會各個領域的廣泛運用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手段現代化的迫切要求,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現代化創造了條件。思想政治教育面對信息化社會,面對社會化程度不斷增強的受教育者,只有運用現代化手段才能有效發展自身,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現代化不是對現代高科技手段的簡單搬用,而是一個創造性的運用的過程,也不是僅僅涉及教育的某一方面,而是涉及教育的各個環節,包括調查、收集、處理思想信息手段的現代化等。[4]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有效的綜合利用現代化手段就會改變自身的面貌。
4.教師隊伍的建設,要注意教育理念的更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過程,這就要求教育者除了具有一般人才具有的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之外,還要具有更新理念的思想。首先,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受教育者掌握知識的多元化,來源渠道的多端性,給思想政治教育者增加了把握教育對象特點的難度,“如果教育者不加緊學習,就會失去和受教育者平等對話的平臺”。[5]就要求教育者要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努力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其次,要確保平等的教育理念。以往的教育者是一味的講,學生圍著老師轉,老師具有絕對的“權威”。現在這種方式以不能滿足不斷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互為主客體。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相互學習、同時學習。再次,教育者對教育文化要有包容的心態。我國正處于一個多元文化交互撞擊,生活方式復雜多變的時代。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當代中國教師除了要保持自己教育文化的先進性,對中國傳統文化本身要有公正的態度之外,對世界各國的教育文化也要有一個寬容的心態,走出盲目封閉、排斥和攻擊的誤區包容和吸收具有不同民族個性的教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