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顏之推家庭教育觀念探析及啟發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人在幼年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這時候是最適合學習的,等到成年之后,思想不再像幼時那樣單純,精神渙散,學習效果肯定大不如前。所以不要失掉時機,盡早學習知識。在《家訓》中還體現出顏之推的“晚學”思想,這與我們現今的終身教育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勉學》篇中,顏氏借古人事例提出:“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悟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3]就像曹操、袁遺這樣的人都少小學習到老而不倦;有些名人賢士在年輕時沒有勤于治學,成年甚至老了之后才開始攻于學問,后也有一番成就,這都是一些先迷惑后覺悟的例子。顏之推通過古人的實例來點醒后人子孫,希望他們能夠將學習知識這件事貫穿一生。
一、全面豐富的家庭教育內容
顏之推在《家訓》中闡述了許多家庭教育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家庭倫理教育
我國古代封建社會十分重視家庭之間的倫理關系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義務和相處所需遵守的道德準則,顏之推也將家庭倫理教育放在首位。《家訓》中一開始的《教子》、《兄弟》、《后娶》、《治家》四篇,都是論述家庭倫理和成員義務以及遵守準則方面的內容,強調了教育子弟、尊老愛幼、和睦家庭的重要性。在家庭倫理方面的教育,顏之推嚴格按照禮教尊卑的等級制度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準則。他認為一個家庭的親屬關系無外乎三類“,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婦,有夫婦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親,此三而矣。”[4]父子之間應該遵守正確的關系“: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父子之間應該嚴肅而有慈愛,不偏不倚,而子輩要守孝道,不能簡慢地對待父母。兄弟之間要友愛、互助,尤其在雙親去世之后,更要如同唇齒相連一般互相照顧、互相愛護,“二親既歿,兄弟相顧,當如形之于影,聲之于響。愛先人之遺體,惜己身之分氣,非兄弟何念哉?”[5]只有兄弟之間相親相愛,子侄之間才會效仿,否則,同族的諸子侄就會關系疏遠、感情淡漠。
2.品德智能教育
在《家訓》中,涉及品德智能教育的主要包括《風操》、《幕賢》、《勉學》、《文章》四篇。顏之推通過對古人在品德智能方面的正反例子進行對比闡析,即如何培養和造就子弟成才的問題以及如培養優良的操行、提高自身的學識和本領等。顏之推提出:“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自書父母以下,則加賢字,尊卑之差也。”[6]“凡親屬名稱,皆需粉墨,不可濫也。”[7]皆說明了要在細微之處體現良好的教養,而且想要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接觸的也須是品德高尚之人,這樣受到的影響才會是正面而積極的。正如:“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子臭也”。[8]學習知識與品德的養成同樣重要“,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9]連賢明圣哲的帝王都要勤奮學習,更何況平常的人。“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夫讀書之人,自羲、農已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10]顏之推充分結合了自身經歷,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雖國破家亡、改朝換代,但只要有一技在身,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資本。
3.思想方法教育
主要包括《名實》、《涉務》、《省事》、《止足》四篇,目的在于培養子弟觀察、認識與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如“名”與“實”的關系:“名之與實,猶形之與影也。德藝周厚,則名必善焉;容色姝麗,則影必美焉。”[11]只有德行才藝均豐厚的人,名聲才會好。同樣,能夠取得美好的聲譽,一定是道德高尚的人“,上士忘名,中士立命,下士竊名。忘名者,體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懼榮觀之不顯,非所以讓名也;竊名者,厚貌深奸,干浮華之虛稱,非所以得名也。”[12]他教育子孫要成為德才高尚的人,即使不求名,聲譽也會隨之而來,那些求取名聲甚至竊取名聲的人卻不會得到他想要的聲譽。在論述到“博”與“專”的關系時,顏之推提出:“近世有兩人,朗悟士也,性多營綜,略無成名,經不足以待問,史不足以討論,文章無可傳于集錄,書跡未堪以留愛翫••••••煉錫為銀,如此之類,略得梗概,皆不通熟。惜乎,以彼神明,若省其異端,當精妙也。”[13]這體現了他希望子孫可以術業有專攻,不要顧此失彼。
二、顏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現代啟示
(一)早教與晚學的全程發展
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成熟、進階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顏之推提出的早教晚學思想符合人生的發展軌跡,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不僅有助于為其今后學習知識打下基礎,而且也符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晚學”即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這和我們現今提出的“終身教育”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知識是在不斷進步和更新的,這就要求我們對自己的知識系統隨時進行更新。脫離了學校這個獲取知識的系統,人或許可以憑借積累的經驗來解決問題,但是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卻無法及時同步,這就需要對新知識進行學習,有助于更好的生活。
(二)父母對孩子的榜樣作用
顏之推要求長輩要以身作則,做子輩的榜樣。現如今有的家長對孩子疏于管教,自己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也采取一種消極態度,比如有的家長看電視看到深夜,打麻將打到天明,且不論在這樣嘈雜的環境中孩子能否靜得下心來學習,父母的所作所為無疑給他們造成了不好的影響,上行下效,孩子潛移默化之中就會生成不好的習慣,這都不利于他們未來的發展。所以要求父母能夠以身作則,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工作生活,做孩子的正面榜樣。
(三)品德與知識的并駕齊驅
目前,社會、學校、家長紛紛要求孩子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知識技能的學習上,學習成績成為評判孰優孰劣的唯一標準,但卻忽視了孩子們的道德養成。家長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無所謂,對子女有求必應,處處包辦代替,造成孩子獨立性差、怯懦、懶惰、自私、不通情理等不良品行。我們應該認識到未來社會不僅是知識技術的競爭,更重要的是創新精神、自我意識、社會責任感等道德品質的競爭。而古代教育家顏之推早已提出將德育置于智育之前,注重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的品德。所以家長應轉變觀念,多化點時間關注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
作者:阮露婷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