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旅游教育基地創建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黑龍江作為旅游大省,具有“八大”旅游資源優勢:大森林、大冰雪、大界江、大湖泊、大濕地、大熔巖、大油田、大農場。在此基礎上,設計推出的“黑龍江一中國酷省”總體形象,輔之以“春季活力世界、夏季清涼世界、秋季多彩世界、冬季冰雪世界”四個特色支撐性形象,樹立起了“國際滑雪旅游勝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避暑度假勝地”三大旅游品牌,內強素質,外塑形象,推動了龍江旅游產業迅猛發展,已經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支柱性產業。產業的發展振興帶來了對人才的全新需求,這種需求既體現在人才的規模數量上,也體現在人才的專業素質方面。從旅游產業發展發展的客觀條件來看,黑龍江以冰雪為龍頭的先天性資源和哈爾濱融匯歐亞的歷史文化氛圍在全國旅游體系中占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和地位,但與之配套的高端管理型、技能型人才奇缺,服務質量較低,旅游業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
目前,全省旅游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約270萬人,其中受過旅游管理專業教育者不足17%,且從業人員隊伍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長,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滯后已經成為制約黑龍江省旅游業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截止到2010年末,黑龍江省共有312家旅行社、300余家星級飯店、1000余個景區和景點,專業人才需求量極大。受就業市場拉動,近年來省內各類學校爭相開辦旅游專業,目前全省45所高職高專院校中開設旅游管理類專業的比例超過85%,但受制于辦學傳統、行業基礎、師資力量、實訓條件等方面的影響,整體教學水平不高,特別是缺乏與實際產業運營一線相適應的實踐平臺,直接造成了院校人才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脫節,滿足不了企業實際的用人的需要,培養不出專業素養高、職業能力強、發展空間大、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說,傳統的旅游專業教育形式和培養模式適應不了產業政策的宏觀要求,不足以真正實現教育服務產業的人力資源輸送和產學研支撐作用。要想立足長遠,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現有資源,充分發揮專業教育功能,尤其是發揮專業高校產業服務功能,實施大旅游戰略,必須從與企業聯系作為緊密的專業院校實踐教學環節人手,搭建企業運營環境和校企交融平臺,使得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生產運營同步,實現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零距離、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零距離。實踐教學體系是專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核心部分,直接作用與人才的職業道德養成和職業能力培養,是決定人才輸出是否同步于產業發展、是否與企業相一致的關鍵所在。
我省雖然是旅游資源大省,產業發展成就顯著,但相對而言起步較晚,行業基礎還有待鞏固提升,這一點在旅游專業院校建設、專業實訓體系構造方面尤為明顯。與黑龍江省一產、二產院校組建初始都有國家、地方政府劃撥的專業實驗、實訓場地不同,旅游產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版塊,大范疇屬于第三產業,在硬件的先天基礎上就存在國家、地方重視不足、投入不夠的問題。加之各院校在如何建設好旅游人才培養基地這一問題上理解偏差較大,直接導致目前旅游院校絕大多數是以專業為單位建設單體實訓室,分屬于專業院系管理,缺乏規劃性、整體性和協作性,實訓建設規模小、分布散、起點低,無法形成真實的生產或經營環境,只能進行擬崗訓練或單一操作,形不成集群優勢,不利于輻射作用發揮,不利于綜合職業能力培養,不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因此,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科教興省戰略,有必要依托專業院校,整合校企資源,建立一個面向旅游產業發展和企業用人需求的、全省層面的、校企共享的旅游教育基地。
為此,作為黑龍江省商貿旅游職業教育龍頭院校,黑龍江旅游職業學院提出了建設黑龍江省旅游教育基地的總體構想,根據黑龍江省經濟和行業發展需要,兼顧學校、企業、社會需求,自主建設、市場運作,建設集專業教學、社會培訓、技術服務、技能鑒定于一體的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經過不斷地運行完善,努力使基地管理科學、理念先進、功能齊全、滿足實踐教學、企業員工培訓和社會服務項目(下崗再就業培訓和農村進城人員培訓)的培養需要,成為面向黑龍江省旅游院校開放的實踐教學平臺;成為職業院校之間、院校與企業之間優勢資源互通共享的資源平臺;成為滿足教學、服務社會、校企共享的示范性基地,成為實現省委省政府高教強省戰略、服務“北國風光特色旅游建設”的重要基地。為落實這一思路,學院啟動了“163”工程,即分解整合旅游人力資源標準,從提升實訓建沒理念、培養新時期、應用性、國際化商貿旅游人才的角度入手,建設一個龍江旅游文化傳播與展示窗口,體現“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觀光、酒店經營、交通服務、產品營銷、美食體驗、文藝欣賞六個主體區,實現教學、服務、經營三大功能,構建學生實訓中心、企業員工培訓中心和龍江旅游精品展示中心,形成點面結合、相互支撐、校企共融、合理運營的新型職業教育培訓基地。這一基地建設完成后,在文化理念、建設高度、硬件環境等方面都走在了黑龍江省乃至全國旅游專業教育院校前列。
在此基礎上,為實現基地運行效應最大化,基地全面引入校企深度合作、工學結合、良性互動的有效運行機制,把現代企業的理念和企業管理模式引入基地管理,實現基地實訓與虛擬實戰交替,課堂教學與工作場景同處,使之設備先進、共享性強、輻射面廣,滿足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培養需要,具有真實職業氛圍,融專業教學、職業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為一體,既是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也是創業人才培養基地,充分發揮了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努力為我省商貿旅游業發展提供人力資源和產學研支持。這一基地的建設和運行,將產生廣泛、積極的影響,產生復合效應。一是在教學質量層面,基地能夠完成黑龍江旅游業發展急需的高、中等應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覆蓋的旅游類相關崗位有旅游企業項目管理、旅游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旅游企業戰略管理、旅行社各部門崗位、旅游酒店各部門崗位等,除了完成本校學生的實訓任務外,還能為全省旅游專業學生提供教學與實訓平臺,可大幅提高我省旅游專業人才的整體素質;二是在師資培養層面,由于基地實訓場地集中、設施先進、運行合理、模式先進,可以滿足師資培訓和產教結合的需要,獨特的人才孵化體系為教師參與企業實踐、進一步提高業務水平搭建了平臺,可以迅速提高我省旅游管理類教師的整體實踐能力,從而有利于全省旅游管理專業培養水平的提高;三是在教學改革層面,基地建設緩解了我省旅游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為旅游類學校業)開展彈性學制和柔性人才培養方案等教學改革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也為校企結合、實行訂單式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持,必將促進旅游職教改革的深入開展,對其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四是在企業培訓層面,由于基地提供了充足的軟硬件條件,可以大幅度提升受訓人員獲取知識、技能的含金量,縮短企業用人的適應周期、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效率。同時,通過基地特有的人才孵化體系,可以使大量待崗、轉崗、進城務工人員獲得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壓力。五是在行業發展層面,基地提出的“建設一個龍江旅游文化傳播與展示窗口,體現“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的旅游觀光、酒店經營、交通服務、產品營銷、美食體驗、文藝欣賞六個主體區,實現教學、服務、經營三大功能,實現人才培養與就業崗位零距離,培養標準與企業用人標準零距離。
構建學生實訓中心、企業員工培訓中心和龍江旅游精品展示中心,形成點面結合、相互支撐、校企共融、合理運營的新型職業教育培訓基地”的建設思路,將為如何整合優勢資源、促進龍江旅游業發展探索一條新路,將為省內旅游、酒店經營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咨詢,切實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為企業服務的能力,推進產學合作、校企結合的發展腳步,探索實踐新時期職業教育做特、做精、做大、做強的發展途徑。產業的振興需要教育的支持,教育的發展也必須緊跟產業發展步伐,旅游教育基地這一建設實體,有效地將政府、行業、企業、學校鏈接為一體,實現了資源效益效應最大化,它的建設實施將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加速校企融合步伐、以實踐教學為突破,提升教育產業支撐能力至關重要,必將在宏觀政策指引和地方政府扶持下,不斷發展壯大,實現更大的功用,發揮更積極的影響,助推我省旅游產業實現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