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談文化轉型下的教育創新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文化轉型下的教育創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談文化轉型下的教育創新

      內容摘要杰出人才的培養,固然依賴于教育體制的革新,但是,教育體制和機制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整個社會文化大系統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先進的社會文化理念為先導。當下,整個社會面臨艱巨的現代化轉型,多種文化樣態并存,文化轉型也日趨復雜和多變,這些都意味著教育改革面臨著復雜的文化狀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關鍵詞文化轉型教育體制改革文化阻力傳統文化功利主義文化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標志著呼喚已久的新一輪教育體制改革進入實質性實施階段。然而,教育體制改革并非萬能,也并不意味著一切問題迎刃而解。杰出人才的培養,固然依賴于教育體制等外部制度的革新,更需要教育體制背后的文化心理的支撐,以及先進的文化理念作為后盾。我們要改革的不僅是外在的教育制度,更重要的是將教育體制改革重點落實在人心的改造上,特別是文化性格的重塑上,最終造就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公民。今天整個文化面臨艱巨的現代化轉型,多種文化樣態并存,文化轉型也日趨復雜和多變,這些都意味著教育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教育體制改革與文化轉型的關系辨析

      與前幾次教育改革不同,此次教育體制改革一個最直接的突破口,便是席卷全社會的關于“為什么我們培養不出杰出人才”的“錢學森之問”的討論。雖然人們提供的方案各不相同,但是學界無一例外認為,教育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已經發生深刻轉型,教育體制卻嚴重滯后于社會文化發展的步伐,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因此,改革教育中與先進文化發展不相適應的落后體制,便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一方面,教育體制改革是文化轉型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本質,說到底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而培養什么樣的人,便是一個文化問題。當一個社會出現新的文化元素和新的文化訴求,并要求以新文化代替舊文化時,會最先反映在教育層面,要求教育通過不斷調整和變革自身,以培養出符合新的文化需要的人才。今天,創新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新的方向,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不僅是要培養現代意識的公民,更要培養出能夠具有創新意識的杰出人才。

      當然,教育體制改革并不僅僅是教育系統內的封閉的改革,它是在與其所處的社會文化的互動中進行的。教育體制改革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特別是社會文化生態系統的支持。教育體制改革不能僅僅依靠教育制度自身,還需要其他社會力量的協同運作,教育問題的凸顯,所呈現出來的恰恰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困境。教育體制改革的成敗受制于新舊文化力量的制衡。新文化為教育變革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引領著教育改革的發展,而人們習以為常的文化傳統,以及建基于其上的日趨固化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對教育的發展和變革,起著規定、制約甚至延緩作用。

      另一方面,教育體制改革為文化轉型提供動力。自從人類開展教育活動以來,教育對保存和傳承文化起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社會通過各種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既保證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也為社會變革提供了文化資源。當然,在此過程中,教育并不是消極地繼承文化。教育往往會甄別、遴選出優秀的文化,并加以傳承。教育者立足于本土文化,吸收外來文化,“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創造出新的文化形態,而且受教育者本身會發揮創新才能,對既有的文化加以創造和革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這種文化選擇,教育體制不斷改變著現實社會的文化基礎,引導社會進步。正如樊浩所說,“教育的任務,在于幫助和引導人們建構超越于世俗之上的崇高而神圣的意義世界,意義世界造就真正的人,也造就人的精神和社會文明的平衡、健全和合理。教育對于意義世界構建的效力及其合理性,就成為教育的文化力量的內在表征。教育應該成為社會的文化創發源和輻射源,教育應該為社會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持和文化批評,并充當民族文化和先進文化的自覺承荷者和時代精神的代言人”。[1]這正顯示出教育體制改革對文化轉型的促進作用。教育體制改革面臨的文化狀況

      今天的中國,文化領域不再是鐵板一塊,而是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呈現出馬克思主義文化為主導,傳統精英文化、現代世俗文化、商業文化、后現代文化多元文化并存的寬容的、開放的文化生態。認清我們時代的文化狀況,對于更好地推進教育體制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今天的中國到底處于什么樣的文化狀況呢?大致而言,今天的中國正面臨三重文化形態的建構。

      一是社會主義文化處于主導地位。以馬克思主義價值系統作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依然是我國的主導文化形態。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就是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的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它是既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著眼于人民素質的提高,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在教育領域的體現,就是培養出具有“四有”特點的社會主義公民。當然,馬克思主義文化為主導,并不意味著整個社會的文化就是馬克思主義一統天下。隨著政治的開明以及社會的進步,除了馬克思主義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文化之外,各種亞文化也在興起和發展,使得文化價值觀領域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

      二是傳統文化熱方興未艾。雖然經過近代以來的歷次文化批判,傳統文化日益式微,但是傳統文化的因子依然流淌在中國人的文化血脈里,并發揮著積極作用。特別是21世紀以來,為了解決人類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生存危機,一些人士把目光投向了傳統文化的典籍中,試圖尋找根治精神創傷的文化藥方。以復興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熱,在全社會蔓延開來。借助百家講壇、孔子學院、拜祭黃帝陵等或民間或官方的行為,傳統文化中符合當今人們心理需求的道德規范、價值標準等思想資源被人們汲取出來,有利于療治失范的社會文化秩序。但是,人們對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如政治層面的等級觀念、長官意志、特權意識;經濟社會層面的小農意識、保守意識;文化層面的人格依附意識、缺乏創新意識——依然缺乏足夠的反思和警醒。

      三是商業文化和世俗文化肆虐。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政治動蕩之后社會普遍的虛無心態,以及商品經濟重利文化的沖擊,世俗功利主義文化乘虛而入,左右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弊端。文化的世俗化與商品經濟同步而行,商品經濟所奉行的互惠、實用、重利的原則深深地影響了世俗文化的形成。這種文化的人性基礎,是人性惡的物質利益驅動論——支配人們活動的動機,歸根到底是謀取實物的利益;其核心是效率和效益的最優化原則;其價值取向是絕對的市場化價值取向。[2]世俗文化將關注的焦點投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物質世界中,隨著人們對性、欲望、金錢等物質、生理層面的渴求迅速膨脹,以及對現世幸福的關注超過了精神層面的追求,人文精神日益衰退,理想、價值被放逐,整個社會生活在塵世里,缺乏超越精神和理想情懷。以功利主義為主要特征的世俗化運動,對中國的教育尤其是大學教育產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響。

      不可否認,商業文化和世俗文化也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文化因素,它肯定人的世俗價值,強調個體的利益訴求,張揚人的生存欲望。世俗文化的崛起,對喚醒被傳統文化壓抑已久的人的自由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制約教育體制改革成敗的雙重文化阻力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21世紀的教育體制改革“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說到底,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就是為了培養適合時展的具有新的人文精神和現代意識的公民。這種現代公民,既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優秀文化土壤中,又具有開闊、開放的國際視野;既需要一定的文化守成意識,又具有深刻的懷疑精神、創新意識;既具有獨立的個體人格精神和文化自覺,又遵守現代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

      鑒于中國正處于文化轉型的現實,要切實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實現上述目標,就必須解決好制約教育體制改革的雙重文化難題。一方面,警惕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帶給教育體制改革的阻力。在當下中國,傳統文化已經不占主流地位,但是傳統文化依然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傳統文化固然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忽視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對教育改革的影響。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守成式的、控制性的文化。傳統文化主張的是集體的力量,個體應該置身于集體之中。傳統文化貶低個人權利,無視人的個性和自主性,扼殺個體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這種保守主義的、中庸式的群體文化觀突出表現在要求學生唯書本、唯標準答案是從,忽視學生的思辨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這種教育專制主義是與現代教育理念相違背的,不僅扼殺了個體的好奇心,也培育不出杰出人才所需要的創新精神和懷疑精神。因此,教育體制改革不能忽視傳統文化對教育的消極影響,教育改革必須要以新的個體本位文化形態來引導,充分尊重和呵護人的好奇心和創新精神。

      另一方面,警惕現代功利主義文化帶給教育體制改革的阻力。功利主義如今全面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動中。從幼兒園開始的各種考試、競賽和評優,其背后功利式的文化心態,已經在民眾中根深蒂固。這種文化觀念的轉變,需要社會大環境的蕩滌,絕非單純依靠教育體制改革便能解決的。像近年來愈演愈烈并被人們廣為詬病的“擇校熱”和“學區房”問題,亦是這種功利觀的尖銳體現,它已經深深傷害了中國基礎教育公平,顯然也無法依靠教育內部的制度調整所能解決的。

      而高等教育所受到的功利主義文化的侵蝕,其狀況更是令人痛心疾首。大眾化階段的高等教育固然不能死守精英教育的路數,但是高等教育畢竟承載著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所需人才的重任。反觀當下的大學,以各種數目字管理教學和科研;經濟利益刺激下的盲目擴招讓大學不堪重負;各種文憑班、老板班讓大學淪為錢權交易的場所;為了追求就業率,不惜在就業數字上大費周章。正如著名學者王英杰所說,很多“優秀的青年學者對行政職務青睞有加,使出渾身解術務求獲取,失去行政職務則如喪考妣,魂不守舍。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怎么可能生長出大師”[3]?

      教育的問題固然是功利觀念侵蝕的結果,但是也跟我們的教育理想的缺失有很大關系。以大學為例,一些大學已經拋棄了學術神圣的傳統,忘記了學術自治與學術自由的根本宗旨。因此,如果不改變這種功利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環境,讓教育理想和教育傳統真正回歸,那么,我們再有多么完善的教育制度,也可能是繡花枕頭。

      當然,上述關于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對教育改革的阻力的分析,也說明了教育體制改革還面臨著嚴重的文化認同問題。教育體制改革的領導者和政策方略的制定者固然有很多美好的理念和設想,但是由于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缺乏基層教師的參與。這種灌輸式的教育體制改革如果得不到基層教師的文化認同,抑或基層老師的文化素養和理念跟不上改革的節拍,都可能導致改革的失敗。這將使得教育體制改革面臨更加復雜的文化矛盾。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亚洲深深色噜噜狠狠网站|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亚洲另类图片另类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亚洲午夜国产片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av香蕉爽爽爽爽|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ⅴ| 久久亚洲国产伦理|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看| 亚洲黄色在线播放|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亚洲精品国产suv一区88|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人人 |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女bbbbxxxx另类亚洲|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 丝袜熟女国偷自产中文字幕亚洲|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 亚洲AV电影院在线观看| 2022年亚洲午夜一区二区福利|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俺去了|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 国产亚洲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观看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