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村小班化促城鄉教育均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撤點并校的困境與選擇
自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將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列為一項重要工作之后,“布局調整”在很多地方就被片面地等同于撤點并校。不可否認,學校布局調整的初衷是整合教育資源,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但是,事實在于,撤點并校卻也導致了某些方面城鄉教育的新困境。一是城鎮學校班級人數過多,教師精疲力竭、苦不堪言;二是農村學校班級人數過少,前途未卜,教師欲哭無淚、無心戀教,教學質量下滑,一些校舍空置;三是與農村教師的“惶惶不安”緊密相關的還有農村孩子的“膽戰心驚”;四是撤點并校造成了農村學校文化輻射功能的消亡、鄉村文化的斷裂和鄉土認同的迷失。
從世界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在現代化發展和農村交通網絡發達之前,其教育體系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小型農村學校。所以,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村地區,尤其是學齡人口少的地區而言,小規模學校和小規模班級是有效的,關鍵在于如何去利用好它。當前,入學人數的逐年減少和教育資源的大量閑置,恰恰為農村小班化教學提供了契機。
利用閑置資源提質量
由于撤點并校,原來幾層高的校舍,大部分處于閑置或半閑置狀態。小班化教學的實行,完全可以把它們充分利用起來,作為學生活動室和教師研討室。再者就是對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由于班級人數的減少,教師可以不受“安全”因素的困擾,帶領學生到田野、果園、養殖場等進行合作式、活動式、探究式、發現式、研究式、體驗式學習。還有就是對課堂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班級人數的減少,課堂空間相對增大,原來容納六七十個學生的教室,如今卻只有十來個學生。在這樣空蕩蕩的教室里,教師完全可以將大班環境下沒有條件實現的現代教育理念付諸行動。適應兒童從做中學、從做中思的特點,變換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從過去單一的秧田式轉換到靈活多變的馬蹄形、矩形、圓形、U形等,改變傳統的靜聽式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滿足他們獨特的個性發展需要。
關注留守兒童促公平
實事求是地看,撤點并校忽略了“親情教育”,對農村兒童,尤其是對留守兒童造成了極大傷害。眾所周知,少年兒童的各種品行正處于形成時期,模仿性很強,對是非的判斷能力弱,一旦誤入歧途,將會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然而,撤點并校后,遠在數十公里以外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及其他親戚,對留守兒童鞭長莫及。并且,由于合并后的班級,動輒六七十,甚至于上百人,教師根本不可能照顧到他們的個別需要。農村小班化教學,無疑為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提供了條件。班級人數的減少,使教師可以從繁瑣的日常教學事務中解脫出來,用更多的時間去了解、關心、滿足留守兒童多方面的獨特需要,通過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在“潤物細無聲”當中,更有針對性地把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照顧,切切實實地落實到“課堂上”的每一個細小環節中,而不是進行形式化、表面化的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更不是貼標簽式的“隔離治療”。尤其重要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實現對留守兒童的個別化幫助,不僅不會引起自卑心理,還能夠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教師和同學之中,感受到貼心的溫暖。
以促就業爭取優秀師資
在美國的小班改革中,需要招聘大量新教師。面對龐大的教師需求和優秀大學生不愿意到貧困地區任教的尷尬處境,為了保證教師質量的合格,政府提出了“向教學過渡計劃”,也叫“選擇性教師證書計劃”。該計劃通過吸收其他專業和學科領域的優秀人員進入教學領域,或者錄用學習成績優良、獲得教學以外其他專業學士學位的學生擔任教師工作,幫助急需教師的貧困學區解決教師短缺問題,其中最為常見的做法是免除學生的貸款義務——對于連續5年在指定的小學或中學作為全職教師,從事低收入家庭學生的教學服務工作的大學生,可以享受貸款免除的政策。為了配合此項計劃,美國的綜合性大學則通過開設短期師資培訓班,對非教育專業畢業、有志于從事教育事業的大學生,施以短期培訓,使其成為合格教師。它表明,小班化教學的推行不僅帶動了大學生就業,而且為農村爭取到了優秀師資,一舉兩得。在我國農村地區,生活越來越好了,孩子越來越少了,應當抓住這個大好時機,實行小班化教學,而不是單純撤點并校,向縣城收縮。并且,綜合多方面情況來看,現階段,農村推行小班化教學,條件基本成熟,財力、物力、人力基本具備,關鍵是看當地決策部門的決心和魄力。